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2856)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8.28MB 文档页数:107
本章学习重点: 1. 杂粮病害的种类和危害; 2. 玉米叶斑病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3. 玉米茎腐病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4. 玉米黑粉病的症状、发病规律和防治技术 5 玉米病毒病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第一节 杂粮作物病害概述 第二节 玉米叶斑病 Corn leaf spot and blight 第三节 玉米茎基腐病(青枯病) Corn Stalk Rot 第四节 玉米丝黑穗病和瘤黑粉病 Corn Head Smut and Common Smut 第五节 玉米病毒病 Corn viral diseases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9KB 文档页数:3
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类的活动而产生的,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是一个 双重效应。一方面是人类从自然界中取得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水、新鲜空气、土 地、矿藏、石油、动物和植物,而且人类的活动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土地、空间,上 至几千米的山峰,下到几千米的海洋深渊,都有人类活动的足迹。通过这一方面人 类获得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所有取自自然的东西,最终还是通过各种 方式归还到自然界中去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69KB 文档页数:8
一、保护生物学的定义 保护生物学是刚刚诞生十多年的一门新兴学科。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社会 迈入后工业文明的历史阶段,人类已经领悟到,我们居住的地球正在进入一个动 植物物种空前大量灭绝的时代,而灭绝对人类的未来是可怕的,人类必需扭转这 种趋势。为此,一门危机学科一—保护生物学应运而生。鉴于紧迫的社会需求、 大量的研究素材与课题、丰厚的科学基金与资助,以及期刊《保护生物学》的问 世,使保护生物学很快成为一门世人瞩目的前沿学科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62.5KB 文档页数:6
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是物种保护的两种形式。就地保护是指在原来生境中对濒危动植 物实施保护;迁地保护指将濒危动植物迁移到人工环境中或易地实施保护。自从开展生物保 护工作以来,人们都知道对栖息地的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途径。对物种来说,野 生状态下的保护才能真正维持其种群的生存力、繁殖力和竞争力,这也是人们长期致力于就 地保护的原因。事实上,随着人口的增长,野生生物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越来越多的野生生 物需要人类的协助才能生存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0.01KB 文档页数:1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在全国居于第一位,占全国耕地 面积的14,年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的1/2。但是,水稻病害的危害严重地影响 着我国的水稻生产。尽管人们一直在积极探讨各种方法对水稻病害进行防治, 每年减产仍高达200亿kg。因此,防治水稻病害对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农 村稳定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457.01KB 文档页数:3
稻曲病又称假黑穗病、绿黑穗病、青粉病、谷花病、“丰收病”等。我国早在明朝李时 珍的《本草纲目》中便有指稻曲病菌子实体为“粳谷奴”的记载。该病在亚洲、美洲和非 洲的30多个国家及我国各稻区都有不同程度发生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849.01KB 文档页数:6
稻瘟病在我国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1637年)一书中便有记载。目前是世界性 分布、危害最重的病害之一,尤其在东南亚、日本、韩国、印度和我国发生特别严重流 行年份,一般发病田块损失在10%~30%左右如不及时防治,局部田块会颗粒无收。 症状 稻瘟病在整个水稻生育期都有发生,根据受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 叶枕瘟、节瘟、穗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384.51KB 文档页数:5
水稻纹枯病又称“花秆”、“烂脚病”、“富贵病”等。主要分布于亚洲稻区, 非洲和美洲等也有发生。我国发生普遍,以长江流域一带和南方稻区危害较重。 发病后叶片枯死,结实率下降,千粒重减轻,秕谷增多,一般减产10%~30%, 严重时达50%以上。此病在南方稻区所引致的总损失往往超过稻瘟病、白叶枯 病,成为水稻的第一大病害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08.01KB 文档页数:4
水稻干尖线虫病又称干尖病、白尖病。首先于915年在日本九州发现,目前广泛分布 于世界各水稻产区。我国浙江、江苏、安徽、湖南、河南、河北、江西、山东、广东、广 西、海南、云南、四川、贵州等水稻产区均有发生。发病田块,一般减产10%~20%,严重 的达30%以上。一般病穗比健穗平均短5%,秕谷率增加15%,千粒重减少7%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445.01KB 文档页数:3
水稻胡麻斑病分布遍及世界各产稻区。我国各稻区发生普遍。一般因缺肥、缺水等原 因,引起水稻生长不良时发病严重。主要引起苗枯、叶片早衰、千粒重降低,影响产量和 米质。近年来随着水稻施肥及种植水平的提高,该病危害已逐年减轻,但在贫困山区及施 肥水平较低的地区,发生仍较严重
首页上页276277278279280281282283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2856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