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7849)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15KB 文档页数:8
一、概念: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地表之下岩石和松散堆积物空隙中的水。 二、地下水的来源 (一)渗透水—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地面流水(江、河、湖、海)等从地面渗入地下积聚成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34KB 文档页数:7
1:5万综合水文地质图是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主要成果之一,是普查、勘探试验、长期 观测等野外资料的综合反映。编制综合水文地质图的目的是全面、系统、清晰地反映工作 地区的水文地质规律,阐明地区地下水类型及其埋藏条件,反映地下水形成特点以及含水 岩组的富水性、岩性时代、水质、水量变化规律,地下水资源分布,并提出水资源开发 保护措施,圈定地下水开发远景地区,为今后的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资源的开发提供水 文地质资料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2.44MB 文档页数:385
本书系根据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与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要求而编写的。本书共两篇。第1篇水文学,系统地介绍了河川与径流、水文统计基本原理、河流水情、降水与暴雨强度公式、小流域暴雨洪峰流量的计算等内容。第2篇水文地质学,介绍了地质基本知识、地下水的基本知识、地下水的水质、地下水的渗流运动、不同空隙性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地下水资源勘察与评价等内容。为了便于读者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的英语术语,各章结束时附有中英文对照的“本章小结”。本书不仅可作为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教材,还可供从事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水利工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地质勘察等专业的技术人员使用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54.5KB 文档页数:1
水文地质测绘的观测路线宜按下列要求布置:沿垂直岩层或岩浆岩体构造线走向;沿 地貌变化显著方向;沿河谷沟谷和地下水露头多的地带:沿含水层带走向 水文地质测绘的观测点宜布置在下列地点:地层界线、断层线、褶皱轴线、岩浆岩与 围岩接触带、标志层、典型露头和岩性岩相变化带等:地貌分界线和自然地质现象发育 处:井、泉、钻孔、矿井、坎儿井、地表坍陷、岩溶水点(如暗河出、入口)、落水洞 地下湖和地表水体等 水文地质测绘每平方公里的观测点数和路线长度可按表3-1确定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58KB 文档页数:4
在地下水研究中应用GIS技术,是由于地下水研究需要组织、定量和解释大量的水文 地理数据。早期的地下水模拟研究需要把地图图表等信息转换成计算机可读的格式。这 些工作费时、冗长,并且容易出现误差。水文信息如降水、参数信息(如水力传导度)、参 数格式(如井的位置和流量值)以及辅助信息(如边界条件)都需要海量数据的组织和管 理。事实上,所有这些信息都是空间分布的,在某些情况下,还是时间分布的。其中许多 数据在计算机中以地图形式存在,如栅格形式矢量格式或数据表形式的图像。由于计算 机图形技术的发展,现在这些信息可以有效地通过GIS系统来存取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46KB 文档页数:5
组成地壳的岩石在地表的常温、常压下,由于气温变化气体水容液 及生物的共同作用,在原地遭受破坏的过程。 三大岩类的形成环境与地表相比都具有较高的温度和压力,当暴露到地 区性表这样一个新环境进,岩石性质不稳定促使岩石在地表原地遭受破坏 的作用称风化作用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89MB 文档页数:34
探地雷达(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简 称GPR)是用频率介于106~10H的无线电 浪来确定地下介质分布的一种方法。 对称振子型调幅脉冲时城探地雷达输出 功率大,能实时监测测量结果,设备可做成 便携式等优点,在商用地面探地雷达中,已 得到广泛应用。下面主要介绍这种探地雷达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53KB 文档页数:9
一、地面流水的来源和种类 地面流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其次是融雪水,在地下水丰富的地区也可以泉水形式转为地面流水。 坡流(片流)面状无槽流水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65.5KB 文档页数:12
第一节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 目前已知的化学元素有108种,天然存在的为92种,以及300 多种同位素。其中绝大多数元素都在地壳中有所分布。地壳正是由 这些化学元素自然形成矿物并组合成岩石组成的。 为了了解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情况,美国地球化学家克拉克, 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对世界各地地壳深度16公里以内的5159个 岩石样品,进行了七千多次化学分析,于1889年首先发表了地壳中 各种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77.97KB 文档页数:259
一部全面地、系统地阐述中国历史地理的学术专著。全书计五编,分上、下两册。上册为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和中国历史经济地理两编,共九章,42万字,分别叙述历史时期河流、湖泊、海岸、气候的演变及其规律,叙述运河、水利灌溉事业、区域的开发与经济重心的转移,国内外交通的发展等方面的历史,并附有地图87幅、插图2幅。本书对了解中国历史上地理环境的演变及其规律和经济开发的历史,对制定国民经济长期的战略发展规划以及区域经济、部门经济的开发都有现实的参考价值。本书可供从事历史、地理、水利、交通、经济、建设、国民经济规划等各方面的研究人员阅读,可作为一般图书馆常备的参考书、工具书陈列备查,也可选用为大专院校中国历史地理课程的教材或主要参考用书。下册为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政治地理、城市地理等编
首页上页3940414243444546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7849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