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49)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80.5KB 文档页数:5
一、地下水开采工程对水资源系统的控制 1、地下水开采工程 主要包括水源地的选择和取水建筑物的选择及其合理布局。其表现形式为类型各异的 取水建筑物。 主要功能:采取优质地下水供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使用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96.5KB 文档页数:5
一、农田灌溉用水对水质的要求 灌溉用水水质的好坏,主要是从水温,水的总矿化度及溶解盐类的成分对农作物和土 壤的影响来考虑的。有时,还要考虑水的pH值和水中有毒元素的含量对农作物和土壤的 影响。 灌溉水的温度应适宜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36.5KB 文档页数:11
岩石空隙既是地下水的储存, 又是地下水的运动通道。因此岩石 的空隙性决定着地下水的储存、运 动及分布特点,所以研究地下水首 先要测定地岩石的空隙性与水分存 储和运移有关的岩石水理性质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49KB 文档页数:1
8.4.1目的 (1)确定地下水流向。 (2)确定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补给关系。 (3)确定任意一点的地下水水位标高及埋深。 (4)确定地下水的水力坡度。 (5)提供布置取水、排水工程之依据。 (6)确定潜水含水层厚度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66MB 文档页数:15
地下水不仅是资源,而且也是环境的主要因子。随着工农业发展,人口增长,人类大 量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质恶化以及由此诱发 的一系列地质生态环境负效应,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影响着人类生存空间。 对此必须对有限的地下水资源实行保护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51KB 文档页数:2
一、对饮用水物理性质的要求 无色、无味、无臭、不含可见物,清凉可口 二、溶解盐 含量适中、分项对待、因地制宜 三、有毒物质 水中的有毒物质主要指砷、硒、镉、汞、铅氟、氰化物、酚类等,有时还有洗涤剂及农药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53.5KB 文档页数:2
生态环境地质调査是为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为区 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基础地质资料而进行的一项新的基础性 地质调査工作,是为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基础性地质调査。生态环境地质调査是在区域地 质调查和区域水文地质普查的基础上,采用地质学、土壤学、地貌学、水文地质学、生态 学及其它有关地球科学的方法、理论,调查人类和生物群体赖以生存的岩石圈、地下水圈 和地表水圈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51.5KB 文档页数:2
各种坚硬碎屑岩层的颗粒之间,均存在一定的孔隙与松散岩层中的孔隙相比,仅是 在经过一定程度的成岩胶结作用后,孔隙的数量减小,空间变小而已。因此,只是当胶结 不好,碎屑颗粒粗大时才具有含水意义,且碎屑岩也有不同程度发育的原生裂隙、风化裂 隙和构造裂隙,构成孔隙裂隙含水层。 在碎屑岩地区进行水文地质测绘,首先应了解区域构造特征、地层构造与地层岩性, 及其在具体条件下对地下水的不同控制程度,从而确定调查地下水的主要方向。应着重调 查下列问题: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79.5KB 文档页数:6
一、盐碱化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一)盐碱化的概念 土壤盐渍化(土壤盐碱化)是指盐分不断向土壤表层聚积形成盐渍土的自然地质过 程。盐渍土是在一定的气候、地形、土地、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下形成的。人类活动、历 史上的洪、涝、旱灾害,河道变迁,以及土地利用、农业、水利技术措施等,又对土壤盐 渍化的发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般将土壤层0.2m厚度内可溶盐含量大于.1%的土壤称为盐渍土。土壤盐渍化分 化与碱化两种类型,故又称为土壤盐碱化。当土壤表层中的中性盐含量超过0.2%时,称为 盐化土(盐土);以碳酸盐为主的盐渍土,土中代换性钠含量大,通常称为碱化土(碱 土)。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98KB 文档页数:10
海水入侵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海水入侵(海水倒灌)是指海滨地区因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海水(或地下咸水)和 地下淡水的天然平衡条件被破坏,从而引起海水向大陆含水层推移的一种有害水文地质作 用,也就是由于陆地地下淡水水位下降而引起的海水直接侵染淡水层的自然现象。有时风 暴潮或大涌潮覆盖陆域,也称之为海水入侵 海水入侵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海滨地区水动力条件发生变化,使海滨地区 含水层中的淡水与海水之间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导致海水或与海水有水力联系的高矿化 地下咸水沿含水层向陆地方向扩侵,影响入侵带内人、畜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就地用水, 使淡水资源遇到破坏的现象或过程 滨海含水层在海岸线处与海水接触,在自然状态下,地下水补给海洋
首页上页23456789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49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