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6996)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53MB 文档页数:44
在人体内,水不仅是构成机体的主要成分,而且是维持生命活动、调节代谢 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例如,水使人体体温保持稳定,因为水的热容量大, 一旦人体内热量增多或减少也不致引起体温出现大的波动。水的蒸发潜热大,蒸 发少量汗水即可散发大量热能,通过血液流动使全身体温平衡。水是一种溶剂, 能够作为体内营养素运输、吸收和废弃物排泄的载体,可作为化学和生物化学反 应物或反应介质,也可作为一种天然的润滑剂和增塑剂,同时又是生物大分子化 合物构象的稳定剂,以及包括酶催化在内的大分子动力学行为的促进剂。此外, 水也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合成碳水化合物所必需的物质。可以清楚地看 到,生物体的生存是如此显著的依赖于水这个无机小分子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0.71MB 文档页数:65
第一章 绪论 . 1 一、生物化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内容. 1 二、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 . 2 三、生物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4 四、生物化学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 5 五、生物化学的学习方法 . 7 第二章 蛋白质 . 8 第一节 蛋白质的重要功能及元素组成. 8 一、蛋白质的重要功能 . 8 二、蛋白质的元素组成 . 9 第二节 氨基酸 . 10 一、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分类 . 10 二、必需氨基酸 . 15 三、蛋白质的稀有氨基酸 . 15 四、非蛋白质氨基酸 . 16 五、氨基酸的性质 . 17 三、氨基酸的化学反应 . 22 第三节 肽 . 26 一、肽键及肽链 . 26 二、肽的命名及结构 . 26 三、天然存在的活性寡肽 . 27 第四节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 28 一、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 28 二、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 34 三、超二级结构和结构域 . 40 四、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 42 五、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 45 第五节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 46 一、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46 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48 第六节 蛋白质的重要性质 . 50 一、蛋白质的两性性质和等电点 . 50 二、蛋白质的胶体性质 . 51 三、蛋白质的变性与复性 . 52 四、蛋白质的颜色反应 . 53 第七节 蛋白质的分类 . 54 一、根据分子形状分类 . 54 二、根据化学组成分类 . 55 三、根据蛋白质的溶解度分类 . 55 第八节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及分子量测定. 56 一、蛋白质分离纯化的一般原则 . 56 二、分离纯化蛋白质的一般程序 . 56 三、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 . 61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47MB 文档页数:7
针对现行鼓风炉挥发(熔炼)-反射炉还原炼锑工艺存在的流程长、能耗高、低浓度SO2烟气污染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选冶联合过程的锑提取新工艺——硫化锑精矿还原固硫焙烧直产金属锑.分别以ZnO和碳粉作为固硫剂和还原剂实现对硫化锑矿的固硫还原转化,直接产出金属锑,同时生成硫化锌,再分别分离得到金属锑粉和硫化锌精矿.本文采用控制变量法,分别考察了焙烧温度、碳粉粒度、ZnO配入量、焙烧时间对锑生成率和ZnO固硫率的影响.得到最佳条件如下:焙烧温度800℃、碳粉粒度100~150目、ZnO量为固硫所需理论量、焙烧时间2 h,在此条件下,锑生成率为90.4%,ZnO固硫率为94.8%,其中温度和ZnO加入量对焙烧效果有较大影响;同时对反应产物的分析和过程热力学计算表明焙烧过程分两步进行,即首先发生Sb2S3与ZnO的交互固硫反应生成Sb2O3,其后在高于700℃温度下Sb2O3被大量还原成金属锑.在不同品位的锑精矿综合实验中,均获得了90%左右的锑生成率和88%的固硫率,验证了工艺的可行性.新工艺低温低碳、清洁环保,易于开展工业化生产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29.5KB 文档页数:3
10-2设有10000个记录对象,通过分块划分为若干子表并建立索引,那么为了提高搜索效 率,每一个子表的大小应设计为多大? 【解答】每个子表的大小s=[n=[10000=100个记录对象。 10-4如果一个磁盘页块大小为1024(=1K)字节,存储的每个记录对象需要占用8字节, 其中关键码占4字节,其它数据占4字节。所有记录均已按关键码有序地存储在磁盘文件 中,每个页块的第1个记录用于存放线性索引另外在内存中开辟了256K字节的空间可 用于存放线性索引。试问: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43.55KB 文档页数:5
针对连续退火炉实际生产过程中的跑偏问题,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炉辊-带钢动态仿真模型,定量计算了连续退火炉内双锥度辊辊形参数对带钢跑偏的影响,并分析了带钢的横向压应力以及产生的瓢曲变形.计算结果显示双锥度辊辊形对炉内带钢跑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随着锥度段总辊径变化量、辊径变化量比值和张力的增加,以及平直段长度的减少,带钢的跑偏量逐渐减少,最大横向压应力逐渐增大,使带钢发生瓢曲变形的概率增加.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建立带钢跑偏量的计算模型,并结合瓢曲变形理论,为进一步对加热段双锥度炉辊辊形和张力设定的优化提供了依据.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92.5KB 文档页数:37
7.1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 粒间无内聚力的松散砂体,主要靠粒间摩擦 力维持本身的稳定性和承受外力。当受到振动时 ,粒间剪力使砂粒间产生滑移,改变排列状态。 如果砂土原处于非紧密排列状态,就会有变为紧 密排列状态的趋势,如果砂的孔隙是饱水的,要 变密实效需要从孔隙中徘出一部分水,如砂粒很 细则整个砂体渗透性不良,瞬时振动变形需要从 孔隙中排除的水来不及排出于砂体之外,结果必 然使砂体中空隙水压力上升,砂检之间的有效正 应力就随之而降低,当空隙水压力上升到使砂粒 间有效正应力降为零时,砂钦就会悬浮于水中, 砂体也就完全丧失了强度和承载能力,这就是砂 土液化(sand liquefacation)。这种秒水悬浮液 在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73MB 文档页数:13
白口铸铁是一种重要的抵抗磨损的金属材料。其抗磨性决定于硬度,强度和韧性的综合性能指标因而与其组织组成物的结构,显微硬度,相对数量,分布及内聚强度都有密切的关系。铸态组织就是高显微硬度的碳化物孤立地分布在马氏体基体时较为理想,而合金化和变质处理的正确选用是最经济合理地获得理想组织的关键。从我国资源出发,锰合金化是有前途的但为扬长避短,锰含量不宜过高,而为获得铸态马氏体组织应辅加铜、铬、钼、硼等多种合金元素。硼的加入可以提高锰白口铸铁的淬透性,碳化物的显微硬度和整体硬度。合适的硼加入量既可得到上述效果而又不降低韧性。硼在镍铬白口铸铁中也可以提高碳化物的显微硬度。硼的加入使白口铸铁中碳化物的数量增多。采用包内变质处理的方法而不用高合金化的方法改变碳化物的分布,经济合理而且简便可行。稀土变质处理能使碳化物成为紧实的板块状而不是成为粗的网状聚合物,使韧性显著提高(αk=0.8公斤-米/厘米2)。硼的加入能使碳化物成为方块形。但如何控制工艺参数保证获得应有的变质效应的试验研究工作还需继续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1MB 文档页数:10
通过冻干-煅烧合成了一氧化锰/石墨烯(MnO/rGO)复合材料,并将其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在500 mA·g-1的电流密度下,MnO/rGO复合材料表现出高达830 mAh·g-1的可逆容量,且在充放电循环160圈后,其可逆容量依然高达805 mAh·g-1.倍率测试结果显示,循环225圈后,在2.0 A·g-1的电流密度下,其可逆容量高达412 mAh·g-1.复合材料中的石墨烯在提高材料导电性的同时有效地缓解了一氧化锰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通过对比容量-电压的微分分析,发现复合材料超出一氧化锰理论容量的部分是由形成了更高价态的锰引起的.MnO/rGO复合材料比纯一氧化锰(p-MnO)更容易出现高价态的锰,可能是因为rGO上残留的氧为电极反应提供了额外所需的氧源.该一氧化锰/石墨烯复合材料因其简单绿色的合成过程及优异的电化学性质,有望在未来的锂电负极中得到广泛的实际应用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07.31KB 文档页数:5
研究了钢中夹杂物粒径、分布状态与全氧的对应关系,并探讨了大颗粒夹杂物含量与试样中全氧波动的相关性,量化了全氧检测法对洁净度的评价,结果表明:(1)钢中单位体积内夹杂物数量随粒径增大呈指数下降,粒径小于10μm夹杂物占总夹杂物数量的95%以上,夹杂物在钢中分布的均匀性随夹杂物粒径增大而降低;(2)钢中粒径小于10μm夹杂物中含氧量与钢中平均全氧有很好对应关系,全氧可以反映钢中分布均匀的夹杂物水平;(3)钢中大颗粒夹杂物越多,同一试样中全氧多次检测结果的波动越大,全氧的波动可以反映钢中大颗粒夹杂物的含量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62.96KB 文档页数:9
作为对经典自适应控制改进的控制方法,多模型自适应控制是解决复杂的大范围参数不确定系统的一种有效途径,并在理论和实践中取得了丰富成果。依据控制器集的不同综合策略,其被分为多种类型,本文旨在对加权型的多模型自适应控制进行综述。加权多模型自适应控制的基本思路是采用“分而治之”的办法,离线建立多个局部模型和对应的多个局部控制器,在线加权融合各个局部控制器的控制输出,从而形成全局控制,是实现鲁棒自适应控制的一类重要方法。首先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加权多模型自适应控制研究的历史及现状,然后给出相关研究的新进展和一些观点,包括新的加权算法和相应的加权多模型自适应控制系统的稳定性结果等,最后指出未来的几个研究方向
首页上页677678679680681682683684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6996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