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294)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69MB 文档页数:9
基于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利用极射赤面投影图,提出了一种不依赖于残余奥氏体,对协变相变产物的原奥取向进行重构的简易方法.计算结果表明,利用铁素体的{110}α极图中三个贝恩组的交点可以成功重构出原始奥氏体取向,并且精度可达2°;同时,该方法还可以对局部微区或者变体选择很严重的原奥取向进行重构,误差仍可控制在2°之内,具有其他重构方法无可比拟的优点.位向关系具体种类并不影响对原奥取向的重构,采用该方法进行原奥取向重构时不需要预先知道具体的位向关系,并且适用于位向关系处在K-S与N-W关系之间的所有协变相变过程.通过运用该方法重构原奥取向,本文研究了高温奥氏体化过程中的奥氏体行为.研究发现当采用较高的温度奥氏体化时会出现奥氏体孪晶,奥氏体孪晶的出现与奥氏体化温度有关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02.66KB 文档页数:5
利用热模拟实验机模拟了中板控制轧制工业生产工艺,测定了一种钒微合金化船体结构钢经不同温度多道次变形后的动态CCT曲线,讨论了终轧温度和冷却速度对组织、γ/α相变及CCT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终轧温度的降低,实验钢的动态CCT曲线整体向左上方移动,获得铁素体+珠光体组织的冷却速度范围变宽;随冷却速度的增加,γ/α相变开始温度Ar3逐渐降低,贝氏体相变开始温度Bs以抛物线形式变化;铁素体晶粒随终轧温度降低或冷速的增加而细化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25KB 文档页数:17
4.3.3对流传热系数及其影响因素 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主要因素 1、流体的状态:固、液、气状态及是否有相变。有相变时对流传热系数比无相变化时大的多;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96.28KB 文档页数:6
研究了热镀锌用高强TRIP钢的退火工艺对性能的影响和组织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实验用钢可获得780.00MPa以上的抗拉强度和24.00%以上的断后延伸率;两相区加热温度和贝氏体保温时间对钢的力学性能具有显著影响,两相区加热温度为850℃,贝氏体保温时间为30s时,实验用钢能获得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在贝氏体中温相变后,仍有部分亚稳奥氏体(碳含量较低)在后续冷却过程中发生马氏体相变,从而导致钢退火后的微观组织由铁素体、贝氏体、残余奥氏体和马氏体组成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0.99MB 文档页数:40
4.3对流传热 4.3.1对流传热过程分析 4.3.2对流传热速率 4.3.3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因素 4.3.4对流传热系数经验关联式的建立 4.3.5无相变时对流传热系数的经验关联式 4.3.6有相变时对流传热系数的经验关联式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66.5KB 文档页数:4
钢中贝氏体是过冷奥氏体在中温区转变的产物,这由钢的冷却转变图(“C 曲线”或CCT曲线)得知。其转变温度位于珠光体温度和马氏体转变温度之 间,因此称为中温转变。这种转变的动力学特征和产物的组织形态,兼有扩散 型转变和非扩散型转变的特征,称为半扩散型相变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18MB 文档页数:18
一、成核 成核是一个相变过程,即在母液相中形成固相小晶 芽,这一相变过程中体系自由能的变化为: g=aG+△G 式中△G为新相形成时体自由能的变化,且△G0 也就是说,晶核的形成,一方面由于体系从液相转 变为内能更小的晶体相而使体系自由能下降,另一 方面又由于增加了液-固界面而使体系自由能升高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76MB 文档页数:65
§7-1 相变的分类 §7-2 析晶 §7-3 玻璃的分相 一、相图的热力学推导 二、分相现象与驼峰曲线 三、两种分相机理 四、分相范围及分相实质 五、分相对材料性质的影响及分相应用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502.5KB 文档页数:118
物质在自然界中通常以固态、液态和气态形式 存在,即常说的三相态。在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 (如压力或温度发生变化),物质可以在三种相态 之间进行转换,即发生所谓的相变。大多数物质发 生相变时直接从一种相态转变为另一种相态,中间 没有过渡态生成。例如冰受热后从有序的固态晶体 直接转变成分子呈无序状态的液态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66MB 文档页数:49
一、对流传热系数的影响因素 二、对流传热过程的因次分析 三、流体无相变时的对流传热系数 四、流体有相变时的对流传热系数
首页上页56789101112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294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