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929)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28MB 文档页数:9
以经典工艺矿物学研究方法为基础,结合化学物相分析、矿物解离分析(MLA)、X射线衍射、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SEM-EDS)等手段对印尼典型海砂矿的矿物学及其固态还原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印尼海砂矿的矿物组成主要为钛磁铁矿、次为少量假象赤铁矿、赤铁矿、钛铁矿以及辉石等。绝大部分钛磁铁矿呈致密单体或铁的富连生体产出,偶有由固熔体分离析出形成的微细钛铁矿片晶。赋存于钛磁铁矿中的铁占总铁的89.79%、钛为85.42%、钒则高达97.97%。海砂矿在C/Fe摩尔比1.2、温度1300 ℃条件下还原60 min可较好实现金属化。其还原历程遵循:Fe2.75Ti0.25O4 → FeTiO3, (Fe, Mg)Ti2O5 → (Fe, Mg)Ti2O5 → Fe,稳定的黑钛石相是影响金属化程度的主要因素。经固态还原处理Fe元素最终富集于金属相,V、Ti则赋存于渣中富钛相,为后续的分离提取创造了有利条件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1.79MB 文档页数:94
一、基本的地貌学概念 侵蚀旋逥(erosion cycle):又称地貌旋逥。是 戴维斯提出的一种地貌发展的理想模式。指一个平坦地区 由于地壳运动而被抬升,其后在长期的地壳稳定条件下, 地貌受长期侵蚀作用经历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三个地 貌发展阶段,称一个侵蚀旋回。又一次地壳运动后,准平 原再度被抬升,地貌有进入一个新的侵蚀旋回,称侵蚀回春。这一学说所假设的构造运动条件过于简单、机械;在 论述地貌发育过程时,单纯强调流水侵蚀作用,带有主观 性;对侵蚀旋回发展阶段只用演绎的方法,比较片面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40.5KB 文档页数:13
化学直发早在20世纪初就已出现,主要用于控制过度卷 曲的头发。最早的直发剂是用钾碱(草木灰)、碱液、马铃薯 和猪油制成的。拉直的过程也被称为“直发”。这些成份混合 到一起,就会形成一种很粗糙的混合物,功效之强足以使过 幻灯片2度卷曲的头发产生化学变化而变为直发。灰汁在单纯形态下 是一种有腐蚀性的化学物,酸碱度为14。它能够腐蚀头发的 表皮层,使之变软、变直,从而更易控制。由于这种混合物 是由家庭物质成份自制而成,所以它是一种不稳定的公式, 产生的效果也不可预测。常常会因为它的功效太强而导致脱 发及严重的头皮灼伤。然而,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愿意冒此 风险大胆使用,只为获得理想中的效果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09.62KB 文档页数:9
搭建了一套密闭建筑空间室内供氧实验装置,分别研究送氧口个数、送氧口管径、送氧流量及送氧方式的不同对建筑空间室内的富氧特性及富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送氧口个数、管径、流量及送氧方式不同时,氧气轴向最大浓度分布随轴向距离的增加呈递减趋势,且距离送氧口轴向距离0~0.55 m的范围内,氧气轴向浓度迅速降低;单送氧口时,送氧口管径及送氧流量不同时所形成的富氧范围大体呈扁椭圆形状,且送氧管径相同时送氧流量越大,富氧范围也越大;双送氧口竖直向前和相对45°方式进行送氧所形成的富氧范围接近\一头尖一头圆\的扇形,且竖直向前所形成的富氧范围比相对45°送氧所形成的富氧范围要大;采用双送氧口相背45°方式进行送氧时,管径为6 mm的双送氧口所形成的富氧范围大体呈2片扇叶形状;管径为10 mm的双送氧口所形成的富氧范围大体呈2个半圆形状;总送氧流量为1 m3·h-1时,6 mm管径的双送氧口相背45°送氧范围最大,10 mm管径的双送氧口竖直向前送氧范围最小;相同的总送氧流量及送氧方式下,单送氧口竖直向前送氧所得到富氧面积比双送氧口竖直向前送氧所得到富氧面积大20%左右;相同的送氧口个数、送氧口流量及送氧方式下,管径为6 mm的送氧口所得到的富氧面积比管径为10 mm的送氧口所得到的富氧面积大60%左右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40.5KB 文档页数:13
化学直发早在20世纪初就已出现,主要用于控制过度卷 曲的头发。最早的直发剂是用钾碱(草木灰)、碱液、马铃薯 和猪油制成的。拉直的过程也被称为“直发”。这些成份混合 到一起,就会形成一种很粗糙的混合物,功效之强足以使过 幻灯片2度卷曲的头发产生化学变化而变为直发。灰汁在单纯形态下 是一种有腐蚀性的化学物,酸碱度为14。它能够腐蚀头发的 表皮层,使之变软、变直,从而更易控制。由于这种混合物 是由家庭物质成份自制而成,所以它是一种不稳定的公式, 产生的效果也不可预测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12MB 文档页数:5
长期以来,各种传统的特殊染色技术、免疫组 织化学、原位杂交等研究方法均建立在常规病理组 织切片基础上,一张玻片上只能载有限的组织做 种测试,仅用于日常临床病理诊断尚可胜任,但要 从事大规模、多样本的科研则费时、费力。自1998 年由 Kononen等叫构建了第一个组织微阵列后,组 织芯片技术得到极大发展,其无疑给病理学研究开 辟了新天地。目前已有大量应用这一技术进行肿瘤 病理学研究的报道,短短数年国内关于运用组 图1b单个组织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HE染色。 织芯片的文章已达126篇之多(截止2004年12 月)9其主要集中于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 术在组织芯片上对各种不同肿瘤的研究,并充分体 现了该技术高通量( high-throughput)、快速、省时 用途广等优点,同时运用该技术也发现了一些肿瘤 特异性基因产物和与肿瘤生物学行为有关的免疫 标志物。当然在运用该技术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6.5KB 文档页数:2
中药材质量标准 中文名广天仙子 汉语拼音 Guangtianxianzi 英文名 SEMEN HYGROPHILAE MEGALANTHAE 来源本品为爵床科植物大花水蓑衣 Hygrophila megalantha Merr的干燥种子 性状种子略呈扁平心脏形,一端略尖,基部有种脐。直径0.6~1mm;表面红棕色 或暗褐色,平滑,具贴伏的粘液化表皮毛,遇水则膨胀竖立,蓬松散开,并 释放粘液,粘性极强。无臭,味淡而粘舌 鉴别(1)取本品少量,用水湿润后,即粘成一片,用手揉捏,则越来越粘,并有 白色胶状丝出现 (2)本品纵切面:种皮表皮细胞1列,棕色,膜质,细胞壁不清晰,多已分 化成单细胞毛茸,毛茸长340~450μm,无色,壁上具明显的环状纹理。表 皮细胞内侧为一列类长方形的下皮细胞,略切向延长,细胞外壁增厚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69.5KB 文档页数:6
圆口纲是现存脊椎动物亚门中的最古老的一类。生活在海洋或淡水,以鱼类或低栖无脊椎动物为食,营寄生或半寄生生活。 种类很少,约有50种,因其无上、下颌,故称无颌类。 第一节圆口纲的主要特征 圆口纲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低等性和由于寄生或半寄生生活而 出现的特殊性方面 1、无上、下颌。口为吸附型,是一个不能启闭的口吸盘。 2、无成对的附肢。只有奇鳍,没有偶鳍。 3、脊索终生存在。只有一些软骨弧片,相当于脊髓的雏形。 4、单一鼻孔。只有一个鼻孔位于头部背面的中线。 5、内耳只有一个或二个半规管。 6、具鳃囊,是独特的呼吸器官,鳃位于鳃囊内,故称囊鳃类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2.92MB 文档页数:149
第一章生物的类群 实验一动物界的主要类群 实验二植物的主要类群 实验三实验动物解剖基础知识 实验四家兔的解剖 实验五大白鼠的解剖 第二章细胞生物学相关实验 实验一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实验二细胞的基本形态与结构 实验三细胞器的观察 实验四细胞膜的通透性和细胞的吞噬活动 实验五细胞组分的分离和鉴定 实验六 细胞骨架的显示与观察 实验七 细胞的显微测量 实验八 细胞的有丝分裂 实验九减数分裂 实验十细胞原代培养 实验十一细胞传代培养 实验十二培养细胞的换液 实验十三细胞的保存 实验十四细胞的复苏 实验十五细胞计数 实验十六细胞生长曲线(计数法) 实验十七培养细胞的分裂指数和集落形成率的测定 实验十八培养细胞的形态观察 实验十九细胞融合 第三章染色体制备与分析 实验一大白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的制备及观察 实验二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标本制备 实验三人类非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四人类染色体G显带技术及G带核型分析 实验五人类性染色质标本的制备与观察 实验六绒毛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实验七脆性X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 实验八羊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制备 实验九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SCE)互换技术 实验十人类染色体C带技术 实验十一人类高分辨染色体的制备和观察 第四章分子遗传学相关实验 实验一利用TSL从全血中直接制备人类染色体DNA 实验二外周血基因组DNA的提取 实验三基因突变分析(PCR-SSCP) 实验四质粒DNA的提取 实验五DNA的限制性酶切和琼脂糖凝胶电泳 实验六DNA片段的回收与纯化 实验七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第五章人类遗传性状及系谱分析 实验一人类某些遗传性状的观察 实验二遗传病的系谱分析 实验三人类皮肤纹理分析 第六章分子细胞遗传学相关实验 实验一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第七章附录 一、培养液和常用试剂配制 二、常用缓冲液配制 三、生物学与遗传学相关学科数据库网址 四、人类染色体非显带和G带核型分析报告
首页上页8687888990919293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929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