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蕨类植物
第五章 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系统演化位置 出现了输导组织(维管 组织),更适合陆地生活, 将蕨类植物及以后的植物称 维管植物
蕨类植物系统演化位置 出现了输导组织(维管 组织),更适合陆地生活, 将蕨类植物及以后的植物称 维管植物
一、中柱类型 1.概念:维管植物茎的初生结构中,初生木质部与 初生韧皮部组成的复合组织称为中柱。 2.中柱类型 划分依据:依据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的排列 方式来划分。 (1)原生中柱:星状中柱,编织中柱 (2)管状中柱:外韧管状中柱,双韧管状中柱 (3)网状中柱 (4)真中柱 (5)散生中柱
一、中柱类型 1.概念:维管植物茎的初生结构中,初生木质部与 初生韧皮部组成的复合组织称为中柱。 2.中柱类型 划分依据:依据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的排列 方式来划分。 (1)原生中柱:星状中柱,编织中柱 (2)管状中柱:外韧管状中柱,双韧管状中柱 (3)网状中柱 (4)真中柱 (5)散生中柱
3.各中柱进化关系 原生中柱 管状中柱 真中柱 散生中柱 (1)原生中柱 管状中柱 原生中柱中央的木质部被薄壁组织取代发展成管 状中柱。 依据:部分管状中柱的髓中会出项木质部的部分。 (2)管状中柱 真中柱和散生中柱 由于叶隙大量出现,节间缩短所致
3.各中柱进化关系 原生中柱 管状中柱 真中柱 散生中柱 (1)原生中柱 管状中柱 原生中柱中央的木质部被薄壁组织取代发展成管 状中柱。 依据:部分管状中柱的髓中会出项木质部的部分。 (2)管状中柱 真中柱和散生中柱 由于叶隙大量出现,节间缩短所致
B 图5-1中柱类型横剖面图解 AA”.原生中柱;A.单中柱,A',星状中柱,A”.编织中 柱;B.外韧管状中柱;B双韧管状中柱;C.网状中柱;D. 真中柱;E,散生中柱(黑色表示术质部;白色表示韧皮部;黑 点表示髓部)
二、蕨类植物分类 采用1978年,我国蕨类植物学家秦仁昌的 分类系统: 蕨类植物门: 石松亚门 水韭亚门 松叶蕨亚门 楔叶亚门 真蕨亚门
二、蕨类植物分类 采用1978年,我国蕨类植物学家秦仁昌的 分类系统: 蕨类植物门: 石松亚门 水韭亚门 松叶蕨亚门 楔叶亚门 真蕨亚门
三、蕨类植物的代表植物 (一)石松亚门 石松目 1.分布:热带,亚热带,喜酸性土壤 2.孢子体形态 根:不定根 茎:匍匐茎,直立茎 多二叉分枝 叶:营养叶:类型:小型叶,无叶脉或仅具一中脉 排列 方式:螺旋状排列于茎上 孢子叶 孢子叶:无大小孢子叶之分,无叶舌 孢子囊:无大小孢子囊和孢子之分,为同形孢子 3.配子体 :原叶体(蕨类植物) 形态:块状 结构:精子器.精卵器.胚.假根(与它共生的)真菌
三、蕨类植物的代表植物 (一)石松亚门 石松目 1.分布:热带,亚热带,喜酸性土壤 2.孢子体形态 根:不定根 茎:匍匐茎,直立茎 多二叉分枝 叶:营养叶:类型:小型叶,无叶脉或仅具一中脉 排列 方式:螺旋状排列于茎上 孢子叶 孢子叶:无大小孢子叶之分,无叶舌 孢子囊:无大小孢子囊和孢子之分,为同形孢子 3.配子体 :原叶体(蕨类植物) 形态:块状 结构:精子器.精卵器.胚.假根(与它共生的)真菌
石松孢子体 石松配子体
石松孢子体 石松配子体
Rights Reserved www.hktraveler.com
卷柏目 1.分布:多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亦有少数耐旱种类。如:卷柏, 中华卷柏 2.孢子体: (1)根托:无叶的枝(虽似根状,但为外起源) (2)不定根:生于根托上,有分枝 (3)茎 表皮:一层细胞,无气孔 皮层: 横桥细胞:位于皮层和中柱的间隙,起连接作用 中柱:两到多个,原生中柱 多环式管状中柱 (4)叶:排成4行,鳞片状,小型叶 侧叶:左右两侧较大 中叶:位于中央,较小 (5)孢子叶穗 形态:四棱形(四方形)
卷柏目 1.分布:多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亦有少数耐旱种类。如:卷柏, 中华卷柏 2.孢子体: (1)根托:无叶的枝(虽似根状,但为外起源) (2)不定根:生于根托上,有分枝 (3)茎 表皮:一层细胞,无气孔 皮层: 横桥细胞:位于皮层和中柱的间隙,起连接作用 中柱:两到多个,原生中柱 多环式管状中柱 (4)叶:排成4行,鳞片状,小型叶 侧叶:左右两侧较大 中叶:位于中央,较小 (5)孢子叶穗 形态:四棱形(四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