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际经济学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下) 机会成本递增理论 现实条件一国生产中通常面对递增、而非固定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递增意味一国每多 生产一单位某种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产量越来越多。 1.生产可能性曲线 国商品的生产或供给情况,是由该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决定。一国资源有限,所能生 产的产品也有限,存在产品替换问题:多生产一种产品意味放弃另一种产品的生产。生产可 能性边界曲线表示产品生产替换的情况 边际转换率( marginal rate of transformation, mrT)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必须放弃生产 其他产品的数量。PPF上某点的边际转换率为该点斜率:MRT=△Y/△X=Px/Py,MRT等于 机会成本,等于相对价格。直线型PPF的边际转换率是一个常数,是直线的斜率,即机会成 本不变。凹向原点的PPF表明边际转换率递增,即机会成本递增 原因 多生产要素不是同质的 多商品生产中,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不同 中国 美国 小麦0 小麦 中国为了获得相同的布增量,必须放弃越来越多的小麦;美国为了获得相同的小麦增量, 必须放弃放弃越来越多的布。 2.无差异曲线 一国的偏好或需求偏好情况,是由社会无差异曲线决定。社会无差异曲线反映了能使社 会或国家获得同等满足程序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无论组合多么不同,给消费者带来的效 用都相同。无差异曲线表示商品互相替代的情况 边际替代率(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MRS)是一国为保持在原来的社会无差异曲 线上,多消费一单位商品而必须放弃其他商品的数量。IC上某点的边际替换率为该点斜率 MRS=△Y/△X=Px/Py=Ux/Uy,MRS等于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比,等于相对价格。凸向原点 的IC表明边际替代率递减。因为消费者对Y的需求不断减少,对Ⅹ的需求不断增加,Ⅹ的 边际效用越来越小,Ⅹ价格越来越低;而Y的边际效用越来越大,Y价格越来越高 3.预算线 效用最大化是在约束条件下实现的,约束条件就是预算线,预算线又称预算可能线、消 费可能线和价格线,表现为相对价格曲线。表示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给定时,消费者全 部收入所能购买的两种商品的组合 第1页共6页
国际经济学 第二章(下) 第 1 页 共 6 页 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下) 一、机会成本递增理论 现实条件一国生产中通常面对递增、而非固定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递增意味一国每多 生产一单位某种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产量越来越多。 1.生产可能性曲线 一国商品的生产或供给情况,是由该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决定。一国资源有限,所能生 产的产品也有限,存在产品替换问题:多生产一种产品意味放弃另一种产品的生产。生产可 能性边界曲线表示产品生产替换的情况。 边际转换率(marginal rate of transformation, MRT)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必须放弃生产 其他产品的数量。PPF 上某点的边际转换率为该点斜率:MRT=△Y/△X=Px/Py,MRT 等于 机会成本,等于相对价格。直线型 PPF 的边际转换率是一个常数,是直线的斜率,即机会成 本不变。凹向原点的 PPF 表明边际转换率递增,即机会成本递增。 原因: 生产要素不是同质的。 商品生产中,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不同。 布 中国 布 美国 0 小麦 0 小麦 中国为了获得相同的布增量,必须放弃越来越多的小麦;美国为了获得相同的小麦增量, 必须放弃放弃越来越多的布。 2.无差异曲线 一国的偏好或需求偏好情况,是由社会无差异曲线决定。社会无差异曲线反映了能使社 会或国家获得同等满足程序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无论组合多么不同,给消费者带来的效 用都相同。无差异曲线表示商品互相替代的情况 边际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MRS)是一国为保持在原来的社会无差异曲 线上,多消费一单位商品而必须放弃其他商品的数量。IC 上某点的边际替换率为该点斜率: MRS=△Y/△X=Px/Py=Ux/Uy,MRS 等于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比,等于相对价格。凸向原点 的 IC 表明边际替代率递减。因为消费者对 Y 的需求不断减少,对 X 的需求不断增加,X 的 边际效用越来越小,X 价格越来越低;而 Y 的边际效用越来越大,Y 价格越来越高。 3.预算线 效用最大化是在约束条件下实现的,约束条件就是预算线,预算线又称预算可能线、消 费可能线和价格线,表现为相对价格曲线。表示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给定时,消费者全 部收入所能购买的两种商品的组合
因际经济学 预算线的变动: ⊕两种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收入变化(增减),预算线发生平移(右左) 消费者收入不变,两种商品价格同比变化(上下),预算线发生平移(左右) 消费者收入不变,两种商品价格不同比变化(上下),预算线发生转动(左右) 平移 小麦价格上下(左右转动)布价格上下(下上转动) 4.机会成本递增时的比较优势理论 美国 小麦 小麦 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差异是两国比较优势的表现,构成互利贸易的基础。由于两国专门 生产本国具有比较优势商品时,生产的机会成本会不断递增,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就会相互 接近,直到两个价格相等为止。此时国际分工停止,贸易水平达到均衡、停止。此时两国处 于不完全的国际分工状态,没有实现生产的完全专业化 PPF代表供给,IC代表需求,当一国达到生产可能性曲线所允许的最高无差异曲线时 两线相切表明供求实现封闭经济下的均衡,公切线的斜率给出国内的均衡相对价格,反映该 国比较优势,即MRT与MRS相等,布和小麦在生产过程中的机会成本与其在市场上的价格比 相等,与消费过程中的边际效用比相等。根据微观经济学的生产和消费理论,生产实现最佳 状态,福利实现最大化。即达到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标准。在没有贸易的条件下,生产可能 性曲线就是消费的界限。 两国开放市场后,相互需求和相互供给使两国的生产共同增加,福利共同提高。相对价 格曲线的斜率发生变化,预算线发生变化,与较高的无差异曲线相切,说明国内和国际的联 合购买使需求增加,福利提高。 通过贸易,中国的布生产从S移动到S’,最终消费组合为C,分工生产与贸易使得中 国可以消费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外的商品组合,同理美国也是如此。贸易条件下的相对均衡价 格就是贸易平衡时贸易双方共同的相对价格。中国和美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差异是由于两 国有不同的要素或资源禀赋和两国使用了不同的生产技术造成的。 第2页共6页
国际经济学 第二章(下) 第 2 页 共 6 页 预算线的变动: 两种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收入变化(增减),预算线发生平移(右左) 消费者收入不变,两种商品价格同比变化(上下),预算线发生平移(左右) 消费者收入不变,两种商品价格不同比变化(上下),预算线发生转动(左右) 平移 小麦价格上下(左右转动) 布价格上下(下上转动) 4.机会成本递增时的比较优势理论 布 布 中国 美国 C S’ S C S’ S 0 小麦 0 小麦 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差异是两国比较优势的表现,构成互利贸易的基础。由于两国专门 生产本国具有比较优势商品时,生产的机会成本会不断递增,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就会相互 接近,直到两个价格相等为止。此时国际分工停止,贸易水平达到均衡、停止。此时两国处 于不完全的国际分工状态,没有实现生产的完全专业化。 PPF 代表供给,IC 代表需求,当一国达到生产可能性曲线所允许的最高无差异曲线时, 两线相切表明供求实现封闭经济下的均衡,公切线的斜率给出国内的均衡相对价格,反映该 国比较优势,即 MRT 与 MRS 相等,布和小麦在生产过程中的机会成本与其在市场上的价格比 相等,与消费过程中的边际效用比相等。根据微观经济学的生产和消费理论,生产实现最佳 状态,福利实现最大化。即达到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标准。在没有贸易的条件下,生产可能 性曲线就是消费的界限。 两国开放市场后,相互需求和相互供给使两国的生产共同增加,福利共同提高。相对价 格曲线的斜率发生变化,预算线发生变化,与较高的无差异曲线相切,说明国内和国际的联 合购买使需求增加,福利提高。 通过贸易,中国的布生产从 S 移动到 S’,最终消费组合为 C,分工生产与贸易使得中 国可以消费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外的商品组合,同理美国也是如此。贸易条件下的相对均衡价 格就是贸易平衡时贸易双方共同的相对价格。中国和美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差异是由于两 国有不同的要素或资源禀赋和两国使用了不同的生产技术造成的
因际经济学 5.需求偏好产生的国际贸易 机会成本递增时,即使两国供给状况完全相同,生产可能性边界重合,对两种商品的偏 好不同,造成两国相对价格的差异,即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不同,就存在通过贸易共同获 利的可能,也就会产生国际贸易 如由于需求偏好不同,中国人喜欢大米,美国人喜欢面食。双方没有贸易时,中国人 根据需求多种大米,甚至不适合的土地上种植,而美国人得多种小麦,把本来应该用来种大 米的土地改种小麦,中国的大米机会成本和相对价格较高,麦的相对价格低;美国正相反, 大米相对便宜而小麦的成本价格高。 两国大米和小麦市场价格的差异引起商人对利润的兴趣,产生贸易可能性。美国会增 加成本较低的大米生产向中国出口换取小麦:中国不必在旱地改种水稻,而有效地生产小麦 于美国的大米进行交换。贸易和分工的结果使两国中美两国的小麦和大米的消费量都增加 了,达到了超出自己生产能力的新水平。 中国美国 小麦 、相互需求理论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都是从生产的社会分工入手建立和发展其国际贸易理论的 构成了基本完善的理论体系。因为分析国际贸易的原因和条件首先需要研究国际分工的起因 与条件。在国际分工的前提下,各国根据分工组织生产,在国际社会中形成生产的专一性与 社会消费需求多样性的局面,要求市场通过交换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市场上就形成了供给 与需求。存在供求关系不一定会发生贸易,供求关系必须给从事贸易的商人带来一定的利润 才能发生国际贸易。斯密和李嘉图直接从国际分工来研究国际贸易,跳过对市场供求的分析 也没有提及给商人带来利润的发生贸易的重要条件。穆勒则舍弃对国际分工及其原因的分 析,试图从供求状况来说明国际贸易的交换价值和交换比例。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说明了 两国的国际贸易动因是各国产品的相对价格差异以及差异的范围,但并未明确各国如何确定 交换比率。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和马歇尔的提供曲线解决了这一问题 參约翰·穆勒(1806-1873)是作为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承前启后的经济学家 他将斯密、李嘉图及马尔萨斯的学说进行了总结,他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在学术界享 有非常高的地位。约翰·穆勒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互需求理论和贸易条件理论 观点 两国贸易过程中,商品价值经过自行调整,使需求等于供给,一方的全部商品供给能力 构成了另一方的全部商品需求能力,一方的需求等于另一方的供给。相互需求强度决定 国际贸易比例,两国两种产品的国内交换比例决定国际交换比例的上下限,国际交换比 例介于此上下限之间。外贸交换比例越接近本国国内的交换比例,所得利益越少,越接 近对方国家国内的交换比例,所得利益越多 马歇尔(1842-1924)新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其《经济学原理》、《货币、信用与商 第3页共6页
国际经济学 第二章(下) 第 3 页 共 6 页 5.需求偏好产生的国际贸易 机会成本递增时,即使两国供给状况完全相同,生产可能性边界重合,对两种商品的偏 好不同,造成两国相对价格的差异,即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不同,就存在通过贸易共同获 利的可能,也就会产生国际贸易。 如由于需求偏好不同,中国人喜欢大米,美国人喜欢面食。双方没有贸易时,中国人 根据需求多种大米,甚至不适合的土地上种植,而美国人得多种小麦,把本来应该用来种大 米的土地改种小麦,中国的大米机会成本和相对价格较高,麦的相对价格低;美国正相反, 大米相对便宜而小麦的成本价格高。 两国大米和小麦市场价格的差异引起商人对利润的兴趣,产生贸易可能性。美国会增 加成本较低的大米生产向中国出口换取小麦;中国不必在旱地改种水稻,而有效地生产小麦 于美国的大米进行交换。贸易和分工的结果使两国中美两国的小麦和大米的消费量都增加 了,达到了超出自己生产能力的新水平。 大米 中国 美国 S’ S C S’ S 0 小麦 二、相互需求理论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都是从生产的社会分工入手建立和发展其国际贸易理论的, 构成了基本完善的理论体系。因为分析国际贸易的原因和条件首先需要研究国际分工的起因 与条件。在国际分工的前提下,各国根据分工组织生产,在国际社会中形成生产的专一性与 社会消费需求多样性的局面,要求市场通过交换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市场上就形成了供给 与需求。存在供求关系不一定会发生贸易,供求关系必须给从事贸易的商人带来一定的利润 才能发生国际贸易。斯密和李嘉图直接从国际分工来研究国际贸易,跳过对市场供求的分析, 也没有提及给商人带来利润的发生贸易的重要条件。穆勒则舍弃对国际分工及其原因的分 析,试图从供求状况来说明国际贸易的交换价值和交换比例。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说明了 两国的国际贸易动因是各国产品的相对价格差异以及差异的范围,但并未明确各国如何确定 交换比率。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和马歇尔的提供曲线解决了这一问题。 约翰·穆勒(1806-1873)是作为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承前启后的经济学家, 他将斯密、李嘉图及马尔萨斯的学说进行了总结,他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在学术界享 有非常高的地位。约翰·穆勒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互需求理论和贸易条件理论。 观点: 两国贸易过程中,商品价值经过自行调整,使需求等于供给,一方的全部商品供给能力 构成了另一方的全部商品需求能力,一方的需求等于另一方的供给。相互需求强度决定 国际贸易比例,两国两种产品的国内交换比例决定国际交换比例的上下限,国际交换比 例介于此上下限之间。外贸交换比例越接近本国国内的交换比例,所得利益越少,越接 近对方国家国内的交换比例,所得利益越多。 马歇尔(1842-1924)新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其《经济学原理》、《货币、信用与商
因际经济学 业》都是经典名著,他在穆勒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经济学最重要的分析工具一一提供曲 线。他认为,穆勒的国内需求比例变化引起国际交换变动的论断不符合事实,只侧重了 对需求的考察,而忽略了供给要素,应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说明贸易条件或比例。 1.国际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是两种商品的交换比率(价格比率),国际贸易条件是两国贸易的动因,国际 贸易条件就是出口品交换进口品的比率,可用同种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比表示。现实中国际 贸易涉及的商品很多,需要用贸易条件指数表示:TT=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 只要两国的相对价格比不同,就存在双方均可获益的贸易基础,在双方都有收获的时候 才会发生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条件的变化在两个极限规定的范围内变动,这两个极限就是各 国的国内贸易条件 1:0.33 1.33:1 1:0.75 中国用布交换小麦的界限:最多0.75;最少0.33 美国用小麦交换布的界限:最多3:最少1.33 中国 美国 中国 1.33:1 美国 1.33:1 小麦0 小麦 小麦 2.国际贸易均衡 两国孤立均衡的相对商品价格差异是两国各自比较优势的体现,也是两国的贸易前提。 采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研究中美两国的相互需求,可以给出确定的贸易均衡相对商品价格。 供求分析是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假设其他市场情况不变,只研究某一个市场的情况 没有贸易时,各国商品价格不同。同样商品在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价格较低,在没有比较 优势的国家较高。如小麦在中国换2布,在美国换066布。如果两国发生贸易,中国人见 美国小麦便宜就想进口。但至少要按0.66布的比价交换,美国人才会出口小麦。只要不超 过中国国内的2布比价,中国都会从美国进口。美国希望尽量抬高价格使出口更有利:中国 则想尽量压低价格,使进口更有利。假设没有运输成本和贸易障碍,小麦的国际价格则由国 际市场的供求均衡来决定 价格 价格 中国市场 国际市场 美国市场 出口 进口 小麦数量 小麦数量 小麦数量 第4页共6页
国际经济学 第二章(下) 第 4 页 共 6 页 业》都是经典名著,他在穆勒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经济学最重要的分析工具——提供曲 线。他认为,穆勒的国内需求比例变化引起国际交换变动的论断不符合事实,只侧重了 对需求的考察,而忽略了供给要素,应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说明贸易条件或比例。 1.国际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是两种商品的交换比率(价格比率),国际贸易条件是两国贸易的动因,国际 贸易条件就是出口品交换进口品的比率,可用同种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比表示。现实中国际 贸易涉及的商品很多,需要用贸易条件指数表示:TT=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 只要两国的相对价格比不同,就存在双方均可获益的贸易基础,在双方都有收获的时候, 才会发生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条件的变化在两个极限规定的范围内变动,这两个极限就是各 国的国内贸易条件。 布:小麦 布:小麦 中国 3:1 1:0.33 美国 1.33:1 1:0.75 中国用布交换小麦的界限:最多 0.75;最少 0.33 美国用小麦交换布的界限:最多 3;最少 1.33 布 布 布 中国 美国 中国 3:1 3:1 1.33:1 美国 1.33:1 0 小麦 0 小麦 0 小麦 2.国际贸易均衡 两国孤立均衡的相对商品价格差异是两国各自比较优势的体现,也是两国的贸易前提。 采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研究中美两国的相互需求,可以给出确定的贸易均衡相对商品价格。 供求分析是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假设其他市场情况不变,只研究某一个市场的情况。 没有贸易时,各国商品价格不同。同样商品在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价格较低,在没有比较 优势的国家较高。如小麦在中国换 2 布,在美国换 0.66 布。如果两国发生贸易,中国人见 美国小麦便宜就想进口。但至少要按 0.66 布的比价交换,美国人才会出口小麦。只要不超 过中国国内的 2 布比价,中国都会从美国进口。美国希望尽量抬高价格使出口更有利;中国 则想尽量压低价格,使进口更有利。假设没有运输成本和贸易障碍,小麦的国际价格则由国 际市场的供求均衡来决定。 价格 价格 价格 2 中国市场 国际市场 美国市场 出口 1 2/3 进口 0 小麦数量 小麦数量 小麦数量
因际经济学 美国是小麦的出口国,只要价格高于0.66米布就愿意出口,国际市场的供给曲线是美 国的出口曲线。出口量随价格上升而增加。当价格等于0.66米布,美国国内供给量等于需 求量,出口为零。中国是小麦的进口国,只要价格低于2米布就愿意进口,价格越低,进口 越多。国际市场上的需求曲线就是中国的进口曲线。价格为2时,中国国内市场上供求达到 均衡,无需进口。只有在价格低于2时,中国国内市场才出现短缺,需要靠进口来弥补 国际小麦市场上,如果美国的出口量小于中国的进口量,供不应求,市场价格会上升, 反之则下跌。当进口量等于出口量时,国际市场形成均衡价格,如1米布。国际价格的波动 的范围可以表示为 无贸易时出口国内市场均衡价格<国际市场价格<无贸易时进口内市场均衡价格 3.相互需求(提供)曲线 贸易对参与双方而言是相互需求和相互供给。提供曲线包含了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的因 素。提供曲线( offer curves)也称相互需求曲线( reciprocal demand curves)。它反映一国为 进口其需要的某一数量的商品而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曲线是不同相对价格(贸易条件)下, 一国愿意实现进口和出口组合点的轨迹,进口与出口、需求与供给结合起来讨论。 布个 布个 中国 小麦 020 小麦 中国的贸 生产 消费 易条件 小麦布(出口)麦(进口) 小麦 0 4 2:1 40 +20 45 1:1 120 40 60 60 100 布 布 美国 1:2 1:2 1:1 1:4 第5页共6页
国际经济学 第二章(下) 第 5 页 共 6 页 美国是小麦的出口国,只要价格高于 0.66 米布就愿意出口,国际市场的供给曲线是美 国的出口曲线。出口量随价格上升而增加。当价格等于 0.66 米布,美国国内供给量等于需 求量,出口为零。中国是小麦的进口国,只要价格低于 2 米布就愿意进口,价格越低,进口 越多。国际市场上的需求曲线就是中国的进口曲线。价格为 2 时,中国国内市场上供求达到 均衡,无需进口。只有在价格低于 2 时,中国国内市场才出现短缺,需要靠进口来弥补。 国际小麦市场上,如果美国的出口量小于中国的进口量,供不应求,市场价格会上升, 反之则下跌。当进口量等于出口量时,国际市场形成均衡价格,如 1 米布。国际价格的波动 的范围可以表示为: 无贸易时出口国内市场均衡价格<国际市场价格<无贸易时进口内市场均衡价格 3.相互需求(提供)曲线 贸易对参与双方而言是相互需求和相互供给。提供曲线包含了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的因 素。提供曲线(offer curves)也称相互需求曲线(reciprocal demand curves)。它反映一国为 进口其需要的某一数量的商品而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曲线是不同相对价格(贸易条件)下, 一国愿意实现进口和出口组合点的轨迹,进口与出口、需求与供给结合起来讨论。 布 布 中国 OC 4:1 2:1 1:1 60 40 1:1 2:1 4:1 0 小麦 0 20 60 小麦 中国的贸 易条件 生产 交换 消费 布 小麦 布(出口) 麦(进口) 布 小麦 4:1 40 80 0 0 40 80 2:1 85 65 -40 +20 45 85 1:1 120 40 -60 +60 60 100 布 布 美国 OC 1:1 1:4 60 1:2 1:2 1:1 1:4 20 0 小麦 0 40 60 小麦
因际经济学 第二章(下) 美国的贸 交换 消费 易条件 小麦布(进口)麦(出口) 布 小麦 0 1:2 45 95 +20 65 5 130 0204060 小麦 说明 多左图的PPFC上不同的生产组合对应不同的价格线,进口与出口数量也对应价格线,可 以描出了右图的对应点。这些点的轨迹构成各国的提供曲线 提供曲线在原点的斜率分别为4:1和1:4,说明如果世界市场的产品相对价格等于各国 封闭经济条件时产品的相对价格,则该国不会参与国际贸易。 多各国的提供曲线分别凸向布轴和小麦轴,表明该轴代表商品是其比较优势所在。 两国的提供曲线都呈递增。中国提供曲线的递增速度大于美国提供曲线的递增速度,所 以两条曲线只有一个交点,确定均衡的商品相对价格,使得所有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生产面临边际成本递增:出口增加—一产量增加一一成本上升 消费面临边际效用递减:进口增加一一消费增加一一效用降低 除1:1贸易条件外的其他贸易条件都不能实现贸易均衡, 贸易条件太低:出口国只愿意出口少量产品,而进口国的需求强烈,导致价格上升 贸易条件太高:进口国只愿意进口少量产品,而出口国的供给强烈,导致价格下降 參以上提供曲线是西方经济学中的简单提供曲线,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德还研究了正式的 提供曲线。他因著作《国际收支》而获得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小结: 參相互需求理论通过生产可能性曲线、无差异曲线、贸易条件曲线和提供曲线等重要的经 济分析工具,说明两国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了生产、消费和贸易的联合均衡。 多相互需求:使两国生产实现了专业化,生产者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相互需求:使两国消费者的偏好得到充分地满足,效用实现最大化 ⊕互补性的国际贸易使两国经济实现一体化,互相影响。两国经济实现一体化,使双方共 同发展生产,共同提高福利 第6页共6页
国际经济学 第二章(下) 第 6 页 共 6 页 美国的贸 易条件 生产 交换 消费 布 小麦 布(进口) 麦(出口) 布 小麦 1:4 60 50 0 0 60 50 1:2 45 95 +20 -40 65 55 1:1 20 130 +60 -60 80 70 布 4:1 2:1 1:1 60 40 1:2 20 1:4 0 20 40 60 小麦 说明: 左图的 PPFC 上不同的生产组合对应不同的价格线,进口与出口数量也对应价格线,可 以描出了右图的对应点。这些点的轨迹构成各国的提供曲线。 提供曲线在原点的斜率分别为 4:1 和 1:4,说明如果世界市场的产品相对价格等于各国 封闭经济条件时产品的相对价格,则该国不会参与国际贸易。 各国的提供曲线分别凸向布轴和小麦轴,表明该轴代表商品是其比较优势所在。 两国的提供曲线都呈递增。中国提供曲线的递增速度大于美国提供曲线的递增速度,所 以两条曲线只有一个交点,确定均衡的商品相对价格,使得所有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生产面临边际成本递增:出口增加——产量增加——成本上升 消费面临边际效用递减:进口增加——消费增加——效用降低 除 1:1 贸易条件外的其他贸易条件都不能实现贸易均衡, 贸易条件太低:出口国只愿意出口少量产品,而进口国的需求强烈,导致价格上升 贸易条件太高:进口国只愿意进口少量产品,而出口国的供给强烈,导致价格下降 以上提供曲线是西方经济学中的简单提供曲线,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德还研究了正式的 提供曲线。他因著作《国际收支》而获得 1977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小结: 相互需求理论通过生产可能性曲线、无差异曲线、贸易条件曲线和提供曲线等重要的经 济分析工具,说明两国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了生产、消费和贸易的联合均衡。 相互需求:使两国生产实现了专业化,生产者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相互需求:使两国消费者的偏好得到充分地满足,效用实现最大化 互补性的国际贸易使两国经济实现一体化,互相影响。两国经济实现一体化,使双方共 同发展生产,共同提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