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1概念 大家已有了岩石的概念:岩浆、沉积岩、变质岩,它们是不同的地质作 用下形成的,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应地下形成,地表看不见。但现在大量突出 地表,甚至形成高山,如五台山等由侵入岩或其变质岩组成;沉积岩,原始 应水平沉积,地表大量倾斜、弯曲、断开。这些说明地壳上岩石发生运动 发生机械运动 地壳运动(构造运动)——地壳的机械运动。 引起运动的原因,将在本章最后一节讲述 相背分离 平运动 运动的结果为岩石变形、变位 岩石变形—地壳中岩石变改了原有的空间位置和形态。 地质构造—岩石变形的产物包括褶皱、断裂两大类。 二、岩石变形的力学原理:(岩土力学中细讲,简单地说 弹性变形一在弹性限度内,变形在外力解除后,恢复原状 塑性变形一受力超岀弹性极限时,柔性较大的物体,发生永久 同样,岩石在受构造运动(地壳运动)力的作用下,亦会发生类似的变 形 压生内出一水 塑性变形—岩层褶皱。 由于弹性变形不被保留,对地质构造无意义。 岩石的变形状态与岩石性质有关(成份、结构)与岩石所处的环境有关 地表常温、常压下:页岩、泥岩、粘土岩(细、软)——塑性变形
1 第八章 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1 概 念 大家已有了岩石的概念:岩浆、沉积岩、变质岩,它们是不同的地质作 用下形成的,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应地下形成,地表看不见。但现在大量突出 地表,甚至形成高山,如五台山等由侵入岩或其变质岩组成;沉积岩,原始 应水平沉积,地表大量倾斜、弯曲、断开。这些说明地壳上岩石发生运动, 发生机械运动。 一、地壳运动(构造运动)——地壳的机械运动。 引起运动的原因,将在本章最后一节讲述 运动的结果为岩石变形、变位 岩石变形——地壳中岩石变改了原有的空间位置和形态。 地质构造——岩石变形的产物包括褶皱、断裂两大类。 二、岩石变形的力学原理:(岩土力学中细讲,简单地说) 同样,岩石在受构造运动(地壳运动)力的作用下,亦会发生类似的变 形。 由于弹性变形不被保留,对地质构造无意义。 岩石的变形状态与岩石性质有关(成份、结构)与岩石所处的环境有关。 地表常温、常压下:页岩、泥岩、粘土岩(细、软)———塑性变形。 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相背分离 相间挤压 剪切 差异升降 任何物体受外力作用 弹性变形 — 在弹性限度内,变形在外力解除后,恢复原状。 塑性变形 — 受力超出弹性极限时,柔性较大的物体,发生永久 性变形。 断 裂 — 受力超出强度极限,脆性物体几乎无塑变形,很快 断裂。 地质构造中的岩石变形 塑性变形——岩层褶皱。 断裂——断层、节理、裂隙
粗砂岩、石灰岩 脆性大,断裂 地下高温、高压下:各类岩石都具有一定塑性(柔性)均可发生塑性变 形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野外能够看到砾岩、灰岩、石英砂岩等通常认为脆 性很大的岩层同样有褶皱弯曲现象 52褶皱和断裂 我们讲了褶皱和断裂是由于岩石的运动改变了原有空间位置和形态。 、岩层空间位置的测定 地质上以岩层的产状来描述其空间位置,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倾角。 称产状三要素。 (-)产状三要素: 1.走向:走向线 岩层面同任意水平面的交线(岩层层面上的任意 一条水平线 走向—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以方位角来表示。 注意:我们强调了两端所指的方向,因此走向的方位角有2个,相差180 2.倾向 最大倾斜线 若层面上与走向线垂上的向下延伸的线 倾向 最大倾斜线的水平投影所指的方向,以方位角表示 倾向只有一个方向,且与走向垂直 走向=倾向+90 3.倾角:岩层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最大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之间的夹角。0°—90°变化。 (二)产状的表示:走向/倾向<倾角125/NE<65 S29°/NW<18 倾向<倾角 35°<65°
2 粗砂岩、石灰岩————脆性大,断裂。 地下高温、高压下:各类岩石都具有一定塑性(柔性)均可发生塑性变 形。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野外能够看到砾岩、灰岩、石英砂岩等通常认为脆 性很大的岩层同样有褶皱弯曲现象。 §2.褶皱和断裂 我们讲了褶皱和断裂是由于岩石的运动改变了原有空间位置和形态。 一、岩层空间位置的测定 地质上以岩层的产状来描述其空间位置,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倾角。 称产状三要素。 (一)产状三要素: 1. 走向:走向线———岩层面同任意水平面的交线(岩层层面上的任意 一条水平线)。 走向———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以方位角来表示。 注意:我们强调了两端所指的方向,因此走向的方位角有2个,相差 1800 2. 倾向 最大倾斜线 ——— 岩层面上与走向线垂上的向下延伸的线。 倾向 ——— 最大倾斜线的水平投影所指的方向,以方位角表示。 倾向只有一个方向,且与走向垂直。 走向 = 倾向 + 90° 3. 倾角:岩层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最大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之间的夹角。0°—90°变化。 (二)产状的表示: 走向/倾向<倾角 125°/ NE <65° S29°/ NW <18° 倾向<倾角 35°< 65° 走向 倾向 W 270 ° ° 90° E 360°NO 230° S 80° 140° 50°
只要给定倾向、倾角两项可求知三要素 (三)特殊产状 水平岩层倾角=0°倾向 走向 直立岩层倾角=90°倾向 走向 a° (四)岩层厚度 两层面之间垂直距离。(并非地面露头两点 二、褶皱构造 岩层受力后,发生弯曲,改变了原有的空间位置和形态,但其连 续性未受到破坏,称褶皱。单一弯曲称褶曲 (一)褶曲的几何要素(褶曲的描述) 1.翼 褶曲岩层的两坡。 2.核—褶曲岩层的中心 轴面——平分褶曲两翼的假想面(近于对称面),可以是平面也可 以是曲面 其产状可用三要素描述。 4.枢纽—轴面与岩层面的交线,可以是水平的也可以是倾伏状。 5.轴迹—轴面与地面的交线。 (二)褶曲分类 1.两大基本类型 1°向斜 水平岩层受力后下凹弯曲 两翼地层相向倾斜 核部地层时代最新 两翼地层时代渐老 2°背斜水平岩层受力后上凸弯曲 两翼地层相背倾斜 核部地层时代最老 两翼地层时代渐新 岩层褶构造中,背斜、向斜通常共存 相邻的背斜之间是向斜 相邻的向斜之间是背斜 相邻背斜,向斜共用一个翼 2.褶曲类型(出露形态划分) 1°按轴面产状划分: 温曲轴面顷京,两则倾向相反,倾角等 倒转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同,倾角并不等一翼为正常 层序,一翼为倒转层序(新在下老在上
3 只要给定倾向、倾角两项可求知三要素 (三)特殊产状 : 水平岩层 倾角=0° 倾向 — 走向 ∞ 直立岩层 倾角=90° 倾向 — 走向 α ° (四)岩层厚度: 两层面之间垂直距离。(并非地面露头两点)。 二、褶皱构造 岩层受力后,发生弯曲,改变了原有的空间位置和形态,但其连 续性未受到破坏,称褶皱。单一弯曲称褶曲。 (一)褶曲的几何要素(褶曲的描述) 1. 翼———褶曲岩层的两坡。 2. 核———褶曲岩层的中心。 3. 轴 面———平分褶曲两翼的假想面(近于对称面),可以是平面也可 以是曲面, 其产状可用三要素描述。 4. 枢 纽———轴面与岩层面的交线,可以是水平的也可以是倾伏状。 5. 轴 迹———轴面与地面的交线。 (二) 褶曲分类 1. 两大基本类型 1° 向斜——— 水平岩层受力后下凹弯曲。 两翼地层相向倾斜 核部地层时代最新 两翼地层时代渐老 2° 背斜——— 水平岩层受力后上凸弯曲。 两翼地层相背倾斜 核部地层时代最老 两翼地层时代渐新 岩层褶构造中,背斜、向斜通常共存: 2. 褶曲类型(出露形态划分) 1°按轴面产状划分: 直立褶曲———轴面直立,两翼倾向相反、倾角相等。 倾斜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反,倾角并不等。 倒转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同,倾角并不等一翼为正常 层序,一翼为倒转层序(新在下老在上)。 相邻的背斜之间是向斜 相邻的向斜之间是背斜 相邻背斜,向斜共用一个翼
①层面构造:泥裂、波痕、虫迹 刚址卌的口g 平卧褶曲—轴面近水平。两翼近水平,上下重叠。一翼为正常 层序,一翼为倒转层序。 2°按枢纽产状划分 水平褶曲—枢纽水平 倾伏褶曲——枢纽倾伏 3°特殊类型 穹窿(背斜) 长:宽<1:3 盆地(向斜 长:宽<1:3 复背斜、复向斜 (三)褶曲的野识别: 1.顺或逆着倾向方向,地层重复出现,倾角变化有规律 背斜:新一老一新 向斜:老一新一老 2.地形侄置(并非绝对) 我们可以想象,地质构造形成初期,通常向斜成谷背斜成山。但野外恰 恰相反,常见的是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称为地形倒置。 原因:褶皱开成后在长期的风化剥蚀等外动力作用下,背斜轴部由于张 裂隙发育、易剥蚀,并逐渐低凹成谷;而向斜轴部岩石受挤压力,相对不易 风化剥蚀,而成山。 因此野外绝不能只根据地形确定地质构造,要仔细观察。 三、断裂构造 断裂 岩层在外力作用下失去连续性和完整性 节理、裂隙 无位移(仅有断裂面 断层 有一个或一组断裂面,两侧岩层有明显位移(错动) (一)断层描述 1.断层面(带) 岩层断裂面,两侧岩层相对位移, 有平面也有曲面可以产状三要素来描述
4 平卧褶曲———轴面近水平。两翼近水平,上下重叠。一翼为正常 层序,一翼为倒转层序。 2°按枢纽产状划分: 水平褶曲———枢纽水平 倾伏褶曲———枢纽倾伏 3°特殊类型: 穹窿(背斜)———长 :宽 < 1 :3 盆地(向斜)———长 :宽 < 1 :3 复背斜、 复向斜 (三)褶曲的野识别: 1. 顺或逆着倾向方向,地层重复出现,倾角变化有规律。 背斜:新 — 老 — 新 向斜:老 — 新 — 老 2. 地形侄置(并非绝对) 我们可以想象,地质构造形成初期,通常向斜成谷背斜成山。但野外恰 恰相反,常见的是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称为地形倒置。 原因:褶皱开成后在长期的风化剥蚀等外动力作用下,背斜轴部由于张 裂隙发育、易剥蚀,并逐渐低凹成谷;而向斜轴部岩石受挤压力,相对不易 风化剥蚀,而成山。 因此野外绝不能只根据地形确定地质构造,要仔细观察。 三、断裂构造 断裂 ——— 岩层在外力作用下失去连续性和完整性。 节理、裂隙 ——— 无位移(仅有断裂面)。 断层——— 有一个或一组断裂面,两侧岩层有明显位移(错动) (一) 断层描述 1. 断层面(带)———岩层断裂面,两侧岩层相对位移, 有平面也有曲面可以产状三要素来描述。 倒转地层的识别 ①层面构造:泥裂、波痕、虫迹。 ②新老地层上下异位。如淮南洞山 E O S O Z S c C O S
2.断层线—断面与地面交线。断层出露线,直线或曲线。 3.断盘—断层面两侧被切断的岩块 按断层面与断盘关系(位置关系)分 上盘、下盘、东南盘、西北盘等 按两盘相对位移(运动)方向分 上升盘、下降盘。 4.断层规模 以切割深度,延展长度,断距大小来衡量。 特大型断层如,美国西部,圣安德列斯断层切割到地壳下部, 位移量480公里。我国淡庐断裂位移几百公里。 微型断层手标本可见 (二)断层分类 1.按两盘相对位移的方向分 正断层 上盘下降、下盘上升。 逆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 其中逆掩断层:断面倾角小<25°。 平移断层—两盘水平错动(断面近直立 划分 左行平移断层 2.按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的关系分 纵断层(走向断层)—连向一致 横断层(倾向断层)——一走向垂直。 斜向断层——走向斜交。 3.断层组合类型 在力的作用下,多条断层(一组断层)同时出现,形成特殊形态。 迭瓦式构造:一组倾向一致,大致平行的逆掩断层。 阶梯状构造:一组倾向一致,大致平行的正断层。 地堑:两组相向倾斜的正断层。 地垒:两组相背倾斜的正断层。 (三)断层的野外识别: 多数断层因其断面附近岩石破碎,易风化,剥蚀,所以露头不好,往往 被沉积物盖,观察要仔细,常从以下证据来识别。 1.角砾岩——断裂破碎的岩石,大小不等,棱角分明,碎块再胶结成 1 断层泥——断层两面三盘挤压磨擦(碾磨)的极细的泥状物
5 2. 断层线———断面与地面交线。断层出露线,直线或曲线。 3. 断盘———断层面两侧被切断的岩块。 按断层面与断盘关系(位置关系)分: 上盘、下盘、东南盘、西北盘等; 按两盘相对位移(运动)方向分: 上升盘、下降盘。 4. 断层规模 —— 以切割深度,延展长度,断距大小来衡量。 特大型断层如,美国西部,圣安德列斯断层切割到地壳下部, 位移量 480 公里。我国淡庐断裂位移几百公里。 微型断层手标本可见。 (二)断层分类: 1. 按两盘相对位移的方向分: 正断层———上盘下降、下盘上升。 逆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 其中逆掩断层:断面倾角小<25°。 平移断层———两盘水平错动(断面近直立)。 2. 按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的关系分: 纵断层(走向断层)—— 连向一致。 横断层(倾向断层)—— 走向垂直。 斜向断层 —— 走向斜交。 3. 断层组合类型: 在力的作用下,多条断层(一组断层)同时出现,形成特殊形态。 迭瓦式构造:一组倾向一致,大致平行的逆掩断层。 阶梯状构造:一组倾向一致,大致平行的正断层。 地堑:两组相向倾斜的正断层。 地垒:两组相背倾斜的正断层。 (三) 断层的野外识别: 多数断层因其断面附近岩石破碎,易风化,剥蚀,所以露头不好,往往 被沉积物盖,观察要仔细,常从以下证据来识别。 断层泥——断层两面三盘挤压磨擦(碾磨)的极细的泥状物。 划分 左行平移断层 右行平移断层 1.构造岩 1. 角砾岩——断裂破碎的岩石,大小不等,棱角分明,碎块再胶结成 岩,角砾与两侧岩性一致。 2. 糜棱岩——逆掩断层常见,挤压断裂带中,碎块很碎小再胶结成岩
2.密集的节理 断层面是较大的破裂面,形成同时伴生有许多小破裂面即节理。节理 方向常与断层方向大致平行 3.擦痕和镜面 擦痕—断面上平行而密集的沟纹 镜面—断面上局部平滑光亮的面。 阶步—擦痕及镜面未端常出现“坎 以上均为两侧岩层(块)相对滑动在断面上留下的痕迹,可据此推测两 盘相对运动方向。 4.牵引褶皱(拖曳)褶皱) 断层两侧岩层相对位移时,受磨擦阻力影响出现弯曲 牵引褶皱可指示对盘位移方向。 5.沿岩层或矿层走向突然中断 6.地层重复或缺失 断层能够破坏地层序,造成地面上某些地层的重复或缺失,什么情 况重复,什么情况缺失,与断层性质有关。与断面及岩层产状有关。 7.地形证据 负地形(低凹地带):由于断层附近易风化、剥蚀(岩石破碎), 长期的外力作用造成,俗话说“逢沟必断 断层崖:大而陡的断面出露呈陡崖状。有流水可成瀑布。 断层三角面:平列平行的山脊,被走向与其垂直的正断层切割 上升盘露出,山脊呈三角形横切面。 8.泉出露点:断层切割含水层,地下水沿裂隙,涌出。泉点常呈线状 分布 以上我们讲了地质构造的两大类型—褶皱和断层,它们是岩层形成之 后由于地壳运动造成的,如果没有地壳运动形成地质构造,所有新、老地层 (所有时期形成的岩层)都应是水平叠置在一起。但有了地壳运动就使地层 之间不再是简单的水平叠置,而有更有复杂的接触。下面就讲不同类型的地 层接触关系 53地层接触关系 整合 表现: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岩性变化及古生物演化渐变而连续,新 老地层时代连续,其间没有地层缺失。 说明:地层形成的过程中基本保持稳定的沉积环境,构造运动主要 是地壳缓缓下降,即使有上升,也未使沉积表面上升到水面之上遭受到剥蚀
6 2. 密集的节理: 断层面是较大的破裂面,形成同时伴生有许多小破裂面即节理。节理 方向常与断层方向大致平行。 3. 擦痕和镜面: 擦痕——断面上平行而密集的沟纹。 镜面——断面上局部平滑光亮的面。 阶步——擦痕及镜面未端常出现“坎”。 以上均为两侧岩层(块)相对滑动在断面上留下的痕迹,可据此推测两 盘相对运动方向。 4. 牵引褶皱(拖曳)褶皱) 断层两侧岩层相对位移时,受磨擦阻力影响出现弯曲。 牵引褶皱可指示对盘位移方向。 5. 沿岩层或矿层走向突然中断 6. 地层重复或缺失 断层能够破坏地层序,造成地面上某些地层的重复或缺失,什么情 况重复,什么情况缺失,与断层性质有关。与断面及岩层产状有关。 7. 地形证据 负地形(低凹地带):由于断层附近易风化、剥蚀(岩石破碎), 长期的外力作用造成,俗话说“逢沟必断”。 断层崖:大而陡的断面出露呈陡崖状。有流水可成瀑布。 断层三角面:一平列平行的山脊,被走向与其垂直的正断层切割, 上升盘露出,山脊呈三角形横切面。 8. 泉出露点:断层切割含水层,地下水沿裂隙,涌出。泉点常呈线状 分布。 以上我们讲了地质构造的两大类型——褶皱和断层,它们是岩层形成之 后由于地壳运动造成的,如果没有地壳运动形成地质构造,所有新、老地层 (所有时期形成的岩层)都应是水平叠置在一起。但有了地壳运动就使地层 之间不再是简单的水平叠置,而有更有复杂的接触。下面就讲不同类型的地 层接触关系。 §3.地层接触关系 一、 整合 表现: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岩性变化及古生物演化渐变而连续,新 老地层时代连续,其间没有地层缺失。 说明:地层形成的过程中基本保持稳定的沉积环境,构造运动主要 是地壳缓缓下降,即使有上升,也未使沉积表面上升到水面之上遭受到剥蚀
整合表示: 华南地区石炭、二叠系地层 二、假整合(平行不整合) 表现: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岩性及古生物演化突变,地层时代不连续 有地层缺失。新地层之下常有底砾岩。 底砾岩——下部时代较老的地层遭到剥蚀后形成的岩石碎块,重新 胶结成岩,保留在新地层之下。 说明:老地层沉积后地壳有明显的均衡上升(水平拾升),遭受剥蚀 后,地壳又均衡下降,接受新地层的沉积,虽然有部分地层缺 失掉,但新老地层产状没变, 假整合的表示 底砾岩一一下部时代较老的地 层遭剥蚀的岩石碎块重新胶结 S.D缺失 成岩,底砾岩石矿物成分与下伏 岩层相同 华北地区 三、不整合(角度不整合) 表现:新老地层产状不一致,岩性及古生物变化突变,有地层缺失, 新老地层之间有广泛的剥蚀面。新地层之下常见底砾岩 说明:老地层形成之后有强烈的构造运动,形成褶皱、断裂,同时 长期遭受风化剥蚀,而后又下降接受新地层的沉积。 不整合的表示 00000 T
7 整合表示: 二、 假整合(平行不整合) 表现: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岩性及古生物演化突变,地层时代不连续, 有地层缺失。新地层之下常有底砾岩。 底砾岩——下部时代较老的地层遭到剥蚀后形成的岩石碎块,重新 胶结成岩,保留在新地层之下。 说明:老地层沉积后地壳有明显的均衡上升(水平抬升),遭受剥蚀 后,地壳又均衡下降,接受新地层的沉积,虽然有部分地层缺 失掉,但新老地层产状没变, 假整合的表示: 三、 不整合(角度不整合) 表现: 新老地层产状不一致,岩性及古生物变化突变,有地层缺失, 新老地层之间有广泛的剥蚀面。新地层之下常见底砾岩。 说明:老地层形成之后有强烈的构造运动,形成褶皱、断裂,同时 长期遭受风化剥蚀,而后又下降接受新地层的沉积。 不整合的表示: P C 华南地区石炭、二叠系地层 C O S.D 缺失 华北地区 底砾岩——下部时代较老的地 层遭剥蚀的岩石碎块重新胶结 成岩,底砾岩石矿物成分与下伏 岩层相同。 T1 J
下面讲火成岩和层状岩石的接触关系 四、侵入接触 侵入体和被侵入围岩之间的关系。 识别标志 1°接触带上有接触变质的现象(围 岩 2°接触带附近,侵入体中有围岩的 捕虏体(末完全融化的围岩) 3°侵入体切割(切穿)围岩层理 五.沉积接触 沉积的地层直接覆盖在侵入体之上,其间有广泛的剥蚀面,剥蚀面与沉 积岩层平行,沉积岩中无接触变质现象 从接触关系中,又可以得知侵入体侵 入的时代,晚于被侵入围岩的时代,早于上 部沉积岩层的时代。 +花岗岩+ 54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的形式 从地表运动的方向来考虑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 1.概念:地壳块体在水平方向上移动 相背分离拉开 口A山↓ 坦亡tty 2.水平运动在地壳中的表现 水公动无论从现代观测还是地史中岩石的构造现象,都能够证实地壳存在
8 下面讲火成岩和层状岩石的接触关系 四、 侵入接触: 侵入体和被侵入围岩之间的关系。 识别标志: 1°接触带上有接触变质的现象(围 岩)。 2°接触带附近,侵入体中有围岩的 捕虏体(末完全融化的围岩) 3°侵入体切割(切穿)围岩层理。 五. 沉积接触 沉积的地层直接覆盖在侵入体之上,其间有广泛的剥蚀面,剥蚀面与沉 积岩层 平行,沉积岩中无接触变质现象。 从接触关系中,又可以得知侵入体侵 入的时代,晚于被侵入围岩的时代,早于上 部沉积岩层的时代。 §4.构造运动 一、 构造运动的形式 (一) 水平运动 1.概念:地壳块体在水平方向上移动 2. 水平运动在地壳中的表现 无论从现代观测还是地史中岩石的构造现象,都能够证实地壳存在 水平运动。 ┼ ┼ ┼ ┼ ┼ ┼ ┼ ┼ + + + + + + + + 花岗岩 + D O 从地表运动的方向来考虑 相背分离拉开 相向靠拢挤压 剪切错动 从地表运动的方向来考虑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相邻地块
现代:洋中脊扩张太平洋赤道附近 4mm/年 印度板块漂移由南半球向北半球漂移12cm/年 侏罗纪南纬度40°现代北纬19°7000公里 美国西部圣安德列断层岩层水平位移 1cm/年 地史中(岩层的构造现象由于水平运动形成的):大型紧闭褶皱,逆 掩断层,迭瓦状构造,转换断层,新老地层的角度不整合接触 水平运动常形成一些大规模的褶皱,组成山系,称为褶皱带。因此 传统的构造理论将运动称为造山运动。 (二)垂直运动 1.概念:地壳作差异性的上升或下降。升降运动。 2.垂直运动在地壳中的表现: 现代:由于地壳的升降引起海进海退现象,因此在现代海岸 附近,有些地方可在看到原来的滨海地形;海蚀崖、波切台、海蚀柱、 石蘑菇等,远离海岸几公里,这就是地壳上升,海面下降,使滨海地形 成为陆地造成的。河流的河谷阶地,深切河曲都是地壳上升的表现 从保存在喜马拉雅山岩层中的古生物化石来分析,三干年前现代 世界最高峰的地方,还是一片大海,后来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地壳 隆起组成山脉(地蓬合线),现代仍以10mm/年上。 现代能证实地壳有时上升,有时下降的典型的例子,要算意大利那不 勒斯湾、塞拉比斯城填的三根大理石柱。 柱长12米,其下部3.6米为火山灰掩没,表面 36-61米处被海生瓣鳃类钻蚀(许多蚀洞 6.1米 地史中:岩相相同的巨厚沉积地层,本身就说明了地 壳是缓慢下降的,只有下降的速度与沉积速度基本相同 3.6米 才能保证沉积环境不变例如河北蓟县中元代的浅海碳酸 盐沉积厚达9340米。如果没有壳下降,沉积物把浅海填 满也不过200米厚如此厚的沉积说明地壳缓慢下降使 沉积表面一直处于浅海水域,不断接受沉积。 地层中深水生物化石(出现在高山上 地质构造中一些大型和缓的隆起,坳陷如穹隆、盆地、以及高角度的正 断层,都是垂直的表现,新、老地层之间整合接触表明地壳缓慢下降,假整 合表明,地壳水平抬升或下降。 传统构造理论中将垂直运动称为造陆运动 (三)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关系
9 现代:洋中脊扩张 太平洋赤道附近 4mm/年 印度板块漂移 由南半球向北半球漂移 12cm/年 侏罗纪南纬度 40° 现代北纬 19° 7000 公里 美国西部圣安德列断层 岩层水平位移 1cm/年 地史中(岩层的构造现象由于水平运动形成的):大型紧闭褶皱,逆 掩断层,迭瓦状构造,转换断层,新老地层的角度不整合接触。 水平运动常形成一些大规模的褶皱,组成山系,称为褶皱带。因此 传统的构造理论将运动称为造山运动。 (二)垂直运动 1.概念:地壳作差异性的上升或下降。升降运动。 2.垂直运动在地壳中的表现: 现代:由于地壳的升降引起海进海退现象,因此在现代海岸 附近,有些地方可在看到原来的滨海地形;海蚀崖、波切台、海蚀柱、 石蘑菇等,远离海岸几公里,这就是地壳上升,海面下降,使滨海地形 成为陆地造成的。河流的河谷阶地,深切河曲都是地壳上升的表现。 从保存在喜马拉雅山岩层中的古生物化石来分析,三千年前现代 世界最高峰的地方,还是一片大海,后来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地壳 隆起组成山脉(地蓬合线),现代仍以 10mm/年上。 现代能证实地壳有时上升,有时下降的典型的例子,要算意大利那不 勒斯湾、塞拉比斯城填的三根大理石柱。 柱长12米,其下部 3.6 米为火山灰掩没,表面 3.6-6.1 米处被海生瓣鳃类钻蚀(许多蚀洞)。 地史中:岩相相同的巨厚沉积地层,本身就说明了地 壳是缓慢下降的,只有下降的速度与沉积速度基本相同, 才能保证沉积环境不变,例如河北蓟县中元代的浅海碳酸 盐沉积厚达 9340 米。如果没有壳下降,沉积物把浅海填 满也不过200米厚,如此厚的沉积说明地壳缓慢下降使 沉积表面一直处于浅海水域,不断接受沉积。 地层中深水生物化石(出现在高山上)。 地质构造中一些大型和缓的隆起,坳陷如穹隆、盆地、以及高角度的正 断层,都是垂直的表现,新、老地层之间整合接触表明地壳缓慢下降,假整 合表明,地壳水平抬升或下降。 传统构造理论中将垂直运动称为造陆运动。 (三)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关系 6.1 米 3.6 米
应该说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是相辅相成的 同一地区,交替进行:这个时期表现为水平运动,另一时期则为垂直 运动 不同地区相互影响,因果关系:一个地区的水平挤压,不可引起另 地区地壳的上升或下降;一个地区的上升,也可引起另一 地区的拉伸缩。 从全球的构造运动来看,究竟是以水平运动为主,还是以垂直运动为主 很长一段时期内,争论不休。基本可分为两大类学派 ①固定论:主要是传统的大地构造理论,以地槽—地台说为代表。 主要观点:地壳以垂直升、降运动为主导,大陆基底位置从未改变, 仅有海、陆面积的扩大式缩小 ②活动论:以近代的板块构造理论为代表 主要观点:构造运动以地壳的水平运动为主导,垂直运动是水平运 动派生的,地史中,大陆曾发生过不断的水平运动,地 质构造主要是水平运动产生的 当前板块构造理论已被子越来越多的事实证实。尤其近代一些精密仪器 对深海洋底的观测、探查,使板块构造(也就是说地壳运动主要是板块运动 的理论)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承认,有关这方面我们还要在板块构造和海底扩 张两章中进一步讲述。 板块构造理论是近二十年来才被人们逐渐接受的,所以在一些书中和文 献中,许多使用了传统构造理论的术语,尤其构造回旋和构造运动期的概念 经常用,因此下面讲 构造运动旋回的划分 仕№厶m造山运动(水平运动)是相对短期剧烈的运动 地壳发展史中,这两种运动形式是交替进行的,显示出地壳运动的阶段 性和旋回性。 地史中曾有过几次大规模的强烈造山运动,具有全球性意义。也就是说 全球基本上同时都发生了强烈的构造运动,而在强烈的构造运动之间是相对 和缓的运动。我们把从相对和缓的构造运动开始,到一次强烈的大规模的造 山运动结束。划归为一个构造运动旋回。 构造旋回——从相对和缓的构造运动开始,到一次强烈的大规模的造山 运动结束 构造运动期—构造旋回中,强烈的具全球意义的造山运动时期。 古生代以来将质史历划分为几大旋回,其中每一旋回都有未期相应的构 造运动期
10 应该说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是相辅相成的。 同一地区,交替进行:这个时期表现为水平运动,另一时期则为垂直 运动。 不同地区相互影响,因果关系:一个地区的水平挤压,不可引起另一 地区地壳的上升或下降;一个地区的上升,也可引起另一 地区的拉伸缩。 从全球的构造运动来看,究竟是以水平运动为主,还是以垂直运动为主, 很长一段时期内,争论不休。基本可分为两大类学派: ① 固定论:主要是传统的大地构造理论,以地槽—地台说为代表。 主要观点:地壳以垂直升、降运动为主导,大陆基底位置从未改变, 仅有海、陆面积的扩大式缩小。 ② 活动论:以近代的板块构造理论为代表。 主要观点:构造运动以地壳的水平运动为主导,垂直运动是水平运 动派生的,地史中,大陆曾发生过不断的水平运动,地 质构造主要是水平运动产生的。 当前板块构造理论已被子越来越多的事实证实。尤其近代一些精密仪器 对深海洋底的观测、探查,使板块构造(也就是说地壳运动主要是板块运动 的理论)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承认,有关这方面我们还要在板块构造和海底扩 张两章中进一步讲述。 板块构造理论是近二十年来才被人们逐渐接受的,所以在一些书中和文 献中,许多使用了传统构造理论的术语,尤其构造回旋和构造运动期的概念, 经常用,因此下面讲: 二、构造运动旋回的划分 地壳发展史中,这两种运动形式是交替进行的,显示出地壳运动的阶段 性和旋回性。 地史中曾有过几次大规模的强烈造山运动,具有全球性意义。也就是说 全球基本上同时都发生了强烈的构造运动,而在强烈的构造运动之间是相对 和缓的运动。我们把从相对和缓的构造运动开始,到一次强烈的大规模的造 山运动结束。划归为一个构造运动旋回。 构造旋回——从相对和缓的构造运动开始,到一次强烈的大规模的造山 运动结束。 构造运动期——构造旋回中,强烈的具全球意义的造山运动时期。 古生代以来将质史历划分为几大旋回,其中每一旋回都有未期相应的构 造运动期。 传统的槽—台理论认为 造山运动(水平运动)是相对短期剧烈的运动 造陆运动(垂直运动)是相对长期缓慢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