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思想对他不是没有任何影响的,只不过他进行了自己的冷静的抉择,事实上老舍在《“五四”给了 我什么》中强调:“五四运动给了我一双新眼睛,——给了我一个新的心灵,也给了我一个新的文 学语言。”[2]从这一时期开始,老舍的作品除了表达北京人民的艰苦生活和反封建专制的主题外, 还对国民性有了更多的探讨,例如《骆驼祥子》一书,描述了祥子是如何从一个勤劳上进的车夫却 在社会的重重黑暗之下走向堕落的,深刻揭示了国民性的麻木和懦弱,具有思想启蒙意义。在这方 面的写作上,和鲁迅先生有一定相似的倾向性,有研究者指出“祥子是前阿Q,阿Q是后祥 子”[3]。 22对儒家、传统文化的态度 作为宗教的代用品,儒教主要以绝对的纲常伦理来掌控传统中国人的身心,这一点在巴金的家 族小说中表现得十分深刻。[4]巴金对儒教的批判通过各种人物的塑造展现的淋漓尽致,例如对家族 尽心尽力,无条件孝顺的孝子觉新,他听从家族对他的一切安排从学业到工作乃至婚姻,即使不满 也绝对的履行长辈的意见。又如汪文宣在失去健康的身体、美满的家庭、工作乃至生命之时还能坚 持践行自己的原则,坚守儒教精神,既可敬又可悲可叹。“他们″一直在默默的牺牲,年轻的生命 承受着儒教思想深深的毒害,从而深刻的揭示了儒教“吃人”的本质。巴金的家族小说之所以在文 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并不是因为它在艺术上有多么精致的创造和突破,而是它深刻地写出了儒 教道德的“吃人”机制,发人所未发。[5]在这一方面,巴金的作品确实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而老舍先生出生于满族一个穷骑兵家庭从小便生活在下层市民群中,而穷人社会往往更是传统文 化积淀最深厚之处市民的日常生活早已与儒家文化思想水乳交融。[6并且老舍长期生活在儒家文化 浓厚的北京城,在长期的熏陶之后,可以说在骨子里,他是认同儒家文化中的积极成分的,并且在 老舍身上也可以看到儒家文化的积极因子。但他也并没有一味的支持儒家文化,而是以一种更加理 性和客观的角度去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思想,并对一些与现代文明不相容的腐朽没落思想进行了 批判。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老舍先生有一种尝试在时代变迁时为传统文化谋一条适合出路的愿 望。例如老舍写作《二马》的初衷,是以英国文化为参照,对中国传统的文化进行深刻反思,试图 从中找到阻碍中国现代化进程,使中国逐渐落后而成为受人歧视的弱国原因。[]在其中可以感觉到 他很客观的描写出了两种文化的优劣,既没有一味赞扬英国文化,也没有过度贬低中国文化,但是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想要找出一条适合的文化转型的路径显然是很难的。 2.3对传统家庭的态度 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的自由平等思想促进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他们开始审视封建家庭的腐 朽没落,并且这些新思想带给他们与旧家庭决裂的勇气和力量。这也反映出在新旧时代交替之际, 新思想对传统家庭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传统的家庭范式趋向解构,前进与保守、新与旧两股势力产 生了前所未有的冲突。 巴金是对封建家族批判最为激烈的作家之一,主要体现在是他的激流三部曲和《寒夜》,但是 在他的作品中,他对封建家庭的态度是非常矛盾纠结的,他一方面憎恨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和黑暗, 对其进行了激流式的批判,但是另一方面曾经体会过的家庭的温暖又让他深深的眷恋。用巴金自己思想对他不是没有任何影响的,只不过他进行了自己的冷静的抉择,事实上老舍在《“五四”给了 我什么》中强调:“五四运动给了我一双新眼睛,——给了我一个新的心灵,也给了我一个新的文 学语言。”[2]从这一时期开始,老舍的作品除了表达北京人民的艰苦生活和反封建专制的主题外, 还对国民性有了更多的探讨,例如《骆驼祥子》一书,描述了祥子是如何从一个勤劳上进的车夫却 在社会的重重黑暗之下走向堕落的,深刻揭示了国民性的麻木和懦弱,具有思想启蒙意义。在这方 面的写作上,和鲁迅先生有一定相似的倾向性,有研究者指出“祥子是前阿Q,阿Q是后祥 子”[3]。 2.2对儒家、传统文化的态度 作为宗教的代用品,儒教主要以绝对的纲常伦理来掌控传统中国人的身心,这一点在巴金的家 族小说中表现得十分深刻。[4]巴金对儒教的批判通过各种人物的塑造展现的淋漓尽致,例如对家族 尽心尽力,无条件孝顺的孝子觉新,他听从家族对他的一切安排从学业到工作乃至婚姻,即使不满 也绝对的履行长辈的意见。又如汪文宣在失去健康的身体、美满的家庭、工作乃至生命之时还能坚 持践行自己的原则,坚守儒教精神,既可敬又可悲可叹。“他们”一直在默默的牺牲,年轻的生命 承受着儒教思想深深的毒害,从而深刻的揭示了儒教“吃人”的本质。巴金的家族小说之所以在文 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并不是因为它在艺术上有多么精致的创造和突破,而是它深刻地写出了儒 教道德的 “吃人”机制,发人所未发。[5]在这一方面,巴金的作品确实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而老舍先生出生于满族一个穷骑兵家庭,从小便生活在下层市民群中,而穷人社会往往更是传统文 化积淀最深厚之处,市民的日常生活早已与儒家文化思想水乳交融。[6]并且老舍长期生活在儒家文化 浓厚的北京城,在长期的熏陶之后,可以说在骨子里,他是认同儒家文化中的积极成分的,并且在 老舍身上也可以看到 儒家文化的积极因子。但他也并没有一味的支持儒家文化,而是以一种更加理 性和客观的角度去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思想,并对一些与现代文明不相容的腐朽没落思想进行了 批判。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老舍先生有一种尝试在时代变迁时为传统文化谋一条适合出路的愿 望。例如老舍写作《二马》的初衷,是以英国文化为参照,对中国传统的文化进行深刻反思,试图 从中找到阻碍中国现代化进程,使中国逐渐落后而成为受人歧视的弱国原因。[7]在其中可以感觉到 他很客观的描写出了两种文化的优劣,既没有一味赞扬英国文化,也没有过度贬低中国文化,但是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想要找出一条适合的文化转型的路径显然是很难的。 2.3对传统家庭的态度 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的自由平等思想促进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他们开始审视封建家庭的腐 朽没落,并且这些新思想带给他们与旧家庭决裂的勇气和力量。这也反映出在新旧时代交替之际, 新思想对传统家庭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传统的家庭范式趋向解构,前进与保守、新与旧两股势力产 生了前所未有的冲突。 巴金是对封建家族批判最为激烈的作家之一,主要体现在是他的激流三部曲和《寒夜》,但是 在他的作品中,他对封建家庭的态度是非常矛盾纠结的,他一方面憎恨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和黑暗, 对其进行了激流式的批判,但是另一方面曾经体会过的家庭的温暖又让他深深的眷恋。用巴金自己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