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关系和性质。第一,刘教授现在一想起这事就恼火,作为历史学教授,自己的收入不高, 20万的积蓄是他当时所有的钱。他说自己在广州的房子还不到70平米,凭什么他要把自己 所有的积蓄供他内弟买那么大的房子?所以,从那以后,提起他内弟,首先想到的是他过去 的积蓄,而不是他跟内弟的感情有多么好,况且也因为那笔钱使刘教授跟夫人的关系紧张! 第二,本来,小王父母可以把自己的60万养老钱理财投资好,等再年老之后,自己能 有钱养活自己,也能有自己的尊严。但是,现在钱都给了儿子,今后的养老就只能靠儿子、 女儿了,也就是说,不管今后跟媳妇、女婿是否处得好,也没有别的选择,只好跟他们一起 住,或者靠他们供养,等着他们给钱。这样,本来可以自立养老的小王父母,今后就只能看 别人的脸面养老了,不能有自己的自主生活空间,不能想怎么花钱就怎么花了。 同样糟糕的是,正因为小王这么容易就得到90万元的帮助,让他无法感受到靠自己劳 动养活自己的责任,那看似“免费午餐”的90万,只会培养懒惰。 而如果小王是通过90万按揭贷款,表面看会给小王夫妇带来月供压力,但是,这种压 力不是坏事,会迫使小王奋发向上,培养“自食其力”的个人责任。同时,这也让其父母留 住养老钱、年老后有自尊的财产基础,可以理直气壮,不需要看子女的脸面。另外,对刘教 授夫妇来说,他们的关系就不会出现紧张,也当然不让刘教授一想起内弟就想到自己失去的 积蓄。 实际上,这两种安排,给每个人带来的自由度也截然不同。试想,小王拿了亲戚的90 万买了大房子,他们夫妻俩今后消费什么东西,亲戚自然有权过问、有权管,就像刘教授抱 怨小王的房子比他自己的大很多一样!等小王父母更老、靠子女的钱养老时,他父母花钱也 会受到儿子、媳妇、女儿、女婿的监督,花别人的钱能那么自由吗? 总之,儒家主张的靠血缘网络内部来互通有无,来实现人际金融交易,最终不能激励每 个人奋发向上,培养的是等待“免费午餐”、搭便车精神。比较而言,外部金融市场更能逼 着每个人去“自食其力”,也为个人空间、个人自由的最大化提供基础。 六 小时候,父母都会教我们不能借钱花、要“量入为出”,还有就是要多存钱。在中国文 化中,借钱总是件很负面的事,透支、负债、欠钱等等是一些贬义词。或许正因为此,证券 类金融市场在我们的历史上没有机会发展,一直受到抑制,金融学更是不能走上正堂。 这些年我学到,借贷类金融交易原来是,帮助借方把一次性大的开支平摊到今天和未来 许多年月上,让一次性大开支不至于把个人、企业或者国家压垮。就像小王买房要120万元, 这种开支的确很大,但买下之后,不只是今天享受,未来许多年也会享受其好处,所以,通 过按揭贷款把这些支付压力平摊到未来30年,不是让“享受”和“成本”在时间上更匹配 吗?这本应该是一件纯经济的正常事情。 到今天,借贷金融对个人、对家庭、对企业的贡献,仍然被低估。但是,如果做客观分 析,我们会发现借钱花也可以是好事,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更好的选择。 第8节:序言金融的逻辑是什么?(⑧) 在国家层面,过去我们总认为,国库真金白银越多的国家,就越强大:要借钱花的国家, 是弱国。冲击我这种观念的是下面这段历史。如果我们把公元1600年左右的国家分成两组, 一组是国库深藏万宝的国家,像明朝中国在那时国库藏银1250万两(尽管明朝当时快要灭 亡)、印度国库藏金6200万块、土耳其帝国藏金1600万块、日本朝廷存金1030万块:另一 组是负债累累的国家,像西班牙、英国、法国、荷兰、各意大利城邦国家。那么,从400 年前到19世纪、20世纪,哪组国家发展得更好呢?当年国库藏金万贯的国家,除日本于19 世纪后期通过明治维新而改变其命运外,其他的到今天还都是发展中国家,而当时负债累累的关系和性质。第一,刘教授现在一想起这事就恼火,作为历史学教授,自己的收入不高, 20 万的积蓄是他当时所有的钱。他说自己在广州的房子还不到 70 平米,凭什么他要把自己 所有的积蓄供他内弟买那么大的房子?所以,从那以后,提起他内弟,首先想到的是他过去 的积蓄,而不是他跟内弟的感情有多么好,况且也因为那笔钱使刘教授跟夫人的关系紧张! 第二,本来,小王父母可以把自己的 60 万养老钱理财投资好,等再年老之后,自己能 有钱养活自己,也能有自己的尊严。但是,现在钱都给了儿子,今后的养老就只能靠儿子、 女儿了,也就是说,不管今后跟媳妇、女婿是否处得好,也没有别的选择,只好跟他们一起 住,或者靠他们供养,等着他们给钱。这样,本来可以自立养老的小王父母,今后就只能看 别人的脸面养老了,不能有自己的自主生活空间,不能想怎么花钱就怎么花了。 同样糟糕的是,正因为小王这么容易就得到 90 万元的帮助,让他无法感受到靠自己劳 动养活自己的责任,那看似“免费午餐”的 90 万,只会培养懒惰。 而如果小王是通过 90 万按揭贷款,表面看会给小王夫妇带来月供压力,但是,这种压 力不是坏事,会迫使小王奋发向上,培养“自食其力”的个人责任。同时,这也让其父母留 住养老钱、年老后有自尊的财产基础,可以理直气壮,不需要看子女的脸面。另外,对刘教 授夫妇来说,他们的关系就不会出现紧张,也当然不让刘教授一想起内弟就想到自己失去的 积蓄。 实际上,这两种安排,给每个人带来的自由度也截然不同。试想,小王拿了亲戚的 90 万买了大房子,他们夫妻俩今后消费什么东西,亲戚自然有权过问、有权管,就像刘教授抱 怨小王的房子比他自己的大很多一样!等小王父母更老、靠子女的钱养老时,他父母花钱也 会受到儿子、媳妇、女儿、女婿的监督,花别人的钱能那么自由吗? 总之,儒家主张的靠血缘网络内部来互通有无,来实现人际金融交易,最终不能激励每 个人奋发向上,培养的是等待“免费午餐”、搭便车精神。比较而言,外部金融市场更能逼 着每个人去“自食其力”,也为个人空间、个人自由的最大化提供基础。 六 小时候,父母都会教我们不能借钱花、要“量入为出”,还有就是要多存钱。在中国文 化中,借钱总是件很负面的事,透支、负债、欠钱等等是一些贬义词。或许正因为此,证券 类金融市场在我们的历史上没有机会发展,一直受到抑制,金融学更是不能走上正堂。 这些年我学到,借贷类金融交易原来是,帮助借方把一次性大的开支平摊到今天和未来 许多年月上,让一次性大开支不至于把个人、企业或者国家压垮。就像小王买房要 120 万元, 这种开支的确很大,但买下之后,不只是今天享受,未来许多年也会享受其好处,所以,通 过按揭贷款把这些支付压力平摊到未来 30 年,不是让“享受”和“成本”在时间上更匹配 吗?这本应该是一件纯经济的正常事情。 到今天,借贷金融对个人、对家庭、对企业的贡献,仍然被低估。但是,如果做客观分 析,我们会发现借钱花也可以是好事,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更好的选择。 第 8 节:序言 金融的逻辑是什么?(8) 在国家层面,过去我们总认为,国库真金白银越多的国家,就越强大;要借钱花的国家, 是弱国。冲击我这种观念的是下面这段历史。如果我们把公元 1600 年左右的国家分成两组, 一组是国库深藏万宝的国家,像明朝中国在那时国库藏银 1250 万两(尽管明朝当时快要灭 亡)、印度国库藏金 6200 万块、土耳其帝国藏金 1600 万块、日本朝廷存金 1030 万块;另一 组是负债累累的国家,像西班牙、英国、法国、荷兰、各意大利城邦国家。那么,从 400 年前到 19 世纪、20 世纪,哪组国家发展得更好呢?当年国库藏金万贯的国家,除日本于 19 世纪后期通过明治维新而改变其命运外,其他的到今天还都是发展中国家,而当时负债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