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儒家的这种刚性体系过于偏重父母、兄长作为“投资者”的权利(甚至权力), 压制子女、压制年幼者的权利。只要你出生的时间晚,那怕是晚一点,你这一辈子就永远地 位低于先于你出生的人。以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呼唤着“打倒孔家店”、解放个人。 特别是,在这样一种隐性金融交易安排下,“养子防老”等于把子女当成了经济工具,家庭 的建立、养子等等,都过多受利益驱使,使利益和感情无法分离。其结果只能是淡化家庭的 情感功能,侵蚀亲情间的情感氛围。 因此,虽然家庭、教会、金融市场都能提供人际间的跨时间利益交换,这几种交易安排 之间也的确有极强的替代性,但是,它们的利弊差异极大。比如,在儒家“孝道”体系下, 人更多是作为投资、保险、信贷交易的载体存在,人首先是经济工具,而人性价值、个人权 利和个人自由被牺牲太多。一个人可以因为“不孝”而处死,等于说人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 金融交易的载体,就是他的金融工具作用,就是体现“养子防老”,不承认超越金融交易载 体的人权。 相比之下,由非人格化的金融市场代替儒家“孝道”体系之后,压在家庭、家族之上的 经济交易功能会逐步从家庭、家族剥离,信贷、保险、投资功能都可由金融市场取代,这就 是为什么我说,金融市场正在把中国家庭从利益交换中解放出来,让家庭的功能重点定义在 情感交流、精神世界上,家应该是情感的天地,是精神上的安身立命,而不是利益交换场。 金融市场就是这样让中国文化走出儒家的刚性体系。从这个意义上,“五四”运动主张的“打 倒孔家店”、解放个人,还必须有家庭之外金融市场的发达,否则,“孔家店”还无法被打倒。 五 开始从社会的角度理解金融、从金融的角度理解社会变迁之后,我的思想世界顿时热闹 了许多,原来文化就是这样随着人类生存的需要而演变、调整的,或者说,文化价值的目的 第一是最大化人活下去的概率,第二是最大化个人的自由。也就是说,当生产能力低下、金 融交易工具不发达的时候,人们会为了生存而愿意牺牲一些个人自由,比如,以前人们愿意 接受部落公有制、儒家“三纲五常”刚性社会秩序。但是,一旦物质生产能力足够高、金融 市场足够发达,继续牺牲个人自由、个人权利就没必要,社会文化必然会做相应调整,这也 是中国今天的经历。 这是什么意思呢?刘教授是广州一所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他研究中国历代契约的变迁 史,其学问之深令在下佩服。2005年,刘教授来耶鲁大学访问一年。期间,他讲到自己的 亲身故事。2004年,在上海的内弟结婚,要花120万元买150平米的房子。他的内弟小王 和未婚妻都在金融公司工作,年收入加在一起18万,他们手头的积蓄有30万,所以,买房 子还缺90万元。那90万元怎么找到呢? 一种可能当然是小王从银行做按揭贷款,如果做30年到期、年息5%的按揭,小王今 后的月供大约4832元,年供不到6万,他们当然能支付,但占小王夫妻未来年收入的三分 之一。 不过,小王和未婚妻不愿意做按揭贷款,他们跟父母说,如果做按揭贷款,让他们不是 一结婚成家就背上月供的包袱吗?小王的父母想想,觉得也是,不能让年轻夫妻背上这么重 的担子!正好他的父母年纪60出头,已退休,手头有60万养老用的积蓄。就这样,小王父 母拿出手头60万的积蓄,刘教授夫妇把手头仅有的20万积蓄贡献出,另一位亲戚出10万, 给小王买上150平米的房子。 第7节:序言金融的逻辑是什么?(7) 当然,刘教授的故事对中国人很普通,没有什么稀奇。只是这种安排改变了小王大家庭只不过,儒家的这种刚性体系过于偏重父母、兄长作为“投资者”的权利(甚至权力), 压制子女、压制年幼者的权利。只要你出生的时间晚,那怕是晚一点,你这一辈子就永远地 位低于先于你出生的人。以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呼唤着“打倒孔家店”、解放个人。 特别是,在这样一种隐性金融交易安排下,“养子防老”等于把子女当成了经济工具,家庭 的建立、养子等等,都过多受利益驱使,使利益和感情无法分离。其结果只能是淡化家庭的 情感功能,侵蚀亲情间的情感氛围。 因此,虽然家庭、教会、金融市场都能提供人际间的跨时间利益交换,这几种交易安排 之间也的确有极强的替代性,但是,它们的利弊差异极大。比如,在儒家“孝道”体系下, 人更多是作为投资、保险、信贷交易的载体存在,人首先是经济工具,而人性价值、个人权 利和个人自由被牺牲太多。一个人可以因为“不孝”而处死,等于说人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 金融交易的载体,就是他的金融工具作用,就是体现“养子防老”,不承认超越金融交易载 体的人权。 相比之下,由非人格化的金融市场代替儒家“孝道”体系之后,压在家庭、家族之上的 经济交易功能会逐步从家庭、家族剥离,信贷、保险、投资功能都可由金融市场取代,这就 是为什么我说,金融市场正在把中国家庭从利益交换中解放出来,让家庭的功能重点定义在 情感交流、精神世界上,家应该是情感的天地,是精神上的安身立命,而不是利益交换场。 金融市场就是这样让中国文化走出儒家的刚性体系。从这个意义上,“五.四”运动主张的“打 倒孔家店”、解放个人,还必须有家庭之外金融市场的发达,否则,“孔家店”还无法被打倒。 五 开始从社会的角度理解金融、从金融的角度理解社会变迁之后,我的思想世界顿时热闹 了许多,原来文化就是这样随着人类生存的需要而演变、调整的,或者说,文化价值的目的 第一是最大化人活下去的概率,第二是最大化个人的自由。也就是说,当生产能力低下、金 融交易工具不发达的时候,人们会为了生存而愿意牺牲一些个人自由,比如,以前人们愿意 接受部落公有制、儒家“三纲五常”刚性社会秩序。但是,一旦物质生产能力足够高、金融 市场足够发达,继续牺牲个人自由、个人权利就没必要,社会文化必然会做相应调整,这也 是中国今天的经历。 这是什么意思呢?刘教授是广州一所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他研究中国历代契约的变迁 史,其学问之深令在下佩服。2005 年,刘教授来耶鲁大学访问一年。期间,他讲到自己的 亲身故事。2004 年,在上海的内弟结婚,要花 120 万元买 150 平米的房子。他的内弟小王 和未婚妻都在金融公司工作,年收入加在一起 18 万,他们手头的积蓄有 30 万,所以,买房 子还缺 90 万元。那 90 万元怎么找到呢? 一种可能当然是小王从银行做按揭贷款,如果做 30 年到期、年息 5%的按揭,小王今 后的月供大约 4832 元,年供不到 6 万,他们当然能支付,但占小王夫妻未来年收入的三分 之一。 不过,小王和未婚妻不愿意做按揭贷款,他们跟父母说,如果做按揭贷款,让他们不是 一结婚成家就背上月供的包袱吗?小王的父母想想,觉得也是,不能让年轻夫妻背上这么重 的担子!正好他的父母年纪 60 出头,已退休,手头有 60 万养老用的积蓄。就这样,小王父 母拿出手头 60 万的积蓄,刘教授夫妇把手头仅有的 20 万积蓄贡献出,另一位亲戚出 10 万, 给小王买上 150 平米的房子。 第 7 节:序言 金融的逻辑是什么?(7) 当然,刘教授的故事对中国人很普通,没有什么稀奇。只是这种安排改变了小王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