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56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第25卷 声而应媒。”唐代雷州半岛的猎人还用此法,唐段公路 码,“啸猎”是人类利用自然之啸的结果。2)狩猎是文 《北户录》:“雷、罗(今化州)数州收孔雀雏养之,使极 化的现实目的。“啸猎”使啸服务于人类,具有人类活 驯扰,致于山野间,以物绊足,傍施罗网.伺野孔雀至 动的现实性。3)啸一猎”:自然人化的途径。文化 则倒网,掩之无遗。”[52](51孔雀数十群飞.清晨游于 发生时,从自然到文化有一条简捷的途径。人啸毕竟 山岗,鸣声相呼,故被诱捕。之后,人们抛弃“媒子”, 不同于禽兽鸣叫,诱猎必须先使人啸符合自然的形式 直接模仿动物叫声以诱猎,啸即这种生物语言。此后 啸的自然化,但同时使自然之啸有了狩猎内容 人类充分发挥它能召唤动物的特点,把啸的超物种语 自然被提升成“啸猎"的人类文化了,“啸猎”中隐 言功能广泛用于打猎。以啸诱猎叫“啸猎”,工具叫 藏着从自然之“啸”到人类之“猎”的文化发生学过程。 “猎哨”,河姆渡人是使用哨猎的古人类之一,此后诱 告别原始狩猎后,啸就更显神秘。《香案牍》:“赵威伯 猎一直沿袭,唐柳宗元曾目睹:“楚之南有猎者,能吹 善啸,若冲风之激长林,众鸟群鸣,须臾翔其上,冥雾 竹为百兽之音。昔云:持弓矢罂火而即之山,为鹿鸣 四合,零雨其蒙。”[8]《稽神录》载,朱廷禹亲戚11岁的 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东巴经》中纳西儿童能“吹指长啸,有山禽数十百只,应声而至,彩毛 族猎手下好猎扣,吹笛引诱猎物。[S4()清代皇帝还 怪异,人莫能识。自尔东下,时时吹啸,众禽必至。”[9 保持诱猎传统:“每岁白露后,鹿始出声而鸣。效其 再如唐李约:“在湖州尝得古铁一片,击之清越;又养 声,呼之可至,谓之哨鹿'。国语日‘木兰’。今以为 一猿,名山公。尝以之随逐,月夜泛江登金山,击铁鼓 围场之通称。”[5]“国语”即满洲语。清朝皇帝都喜爱 琴,猿必啸和。”[0《通州志》:“孙幼登,字啸父…浪 “木兰”,乾隆88岁还去木兰,“木兰即以啸声引诱猎 迹吴越间,遇异人王元阳,授以《啸旨》。每作鹤啸,鹤 物,方法是:“上蒐猎木兰时,于黎明亲御名骏,命侍卫 皆应声而来,遂以啸名。”[611这有神话色彩,但实质只 等亲引入深山叠蟑中,寻觅鹿群。命一侍御,举假鹿 是以啸招禽兽,啸创造了天人感应的奇迹, 头,作呦呦声,引牝鹿至,急发箭殪毙,取其血饮 总之,啸中呈现出语言人类学的奇景:在这里,人 之。”6“哨鹿”是古人以啸声来招引野兽以达到狩猎 类之啸与动物天籁不分,人类的音乐与语言不分,人 目的的历史遗存。“因形创声,随事造曲”的啸能肖 类的实用技术与精神审美不分,啸处在“天人之际”, “马嘶雁唳等禽兽鸣号”,钱钟书先生称它“俨然口技 呈现出一片混沌的面貌。这些记载以神话象喻语言 之‘相声·”。列狩猎巧妙运用了啸超物种的语言性能。 的形式表达了语言人类学思想:啸是人与动物共有的 原始的“啸猎”展现出生动的文化发生学情景。 生物性语言。因而,啸的发生发展史中孕含着人类语 “啸猎”是自然与文化的联结点,包含着语言和文化起 言和文化发生发展的历程,啸是连接自然天籁与人类 源内容:1)啸是文化的自然基础。人类必须借助自然 语言的桥梁,隐含着丰富的文化人类学内涵。 基础,啸与天籁同形同构,带有动物语言的“天机”密 参考文献: [1]孙机.魏晋时代的啸[J刀.文史知识,1983,(7) [小欧阳洵.艺文类聚:卷1〔M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青木正儿.啸)历史上字义)变迁[A].青木正儿全集:第 1999. 8卷[M].东京:春秋社,197L [I2]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3]泽田瑞穗.啸の源流[Jj.东方宗教,1974,(44) 社,1963. [4]范子烨.“啸”:东方古国的口哨音乐[J】.中国文化,95,[I3】大正新修大蓛经:第1册[M]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 (12). 1990 [5]范子烨.论“啸”一绝响的中国雅乐[J】.求是学刊,997,[4]中华大藏经:第3引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4 (3). [I5]吴曾.能改斋漫录:卷7[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林谦三.东亚乐器考啸[M].汉译本,1962 1960. [7]杨子江.文人的逸态微态与道教之啸法[J刀.宗教学研究,[6]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五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1-2). 1981 [8]E.D.Edwards.“Principles of Whistling:Hisaochih”,Bulletin of[I7]赵恕.外国音乐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I989 the School of0 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J】.1957,(20).[I8]黑格尔.自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l980 [9]陶宗仪.说郓一百二十卷:卷100[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I9]木华.海赋[A】.梁萧统文选:卷12[C】.北京:中华书局、 社,988 1977 [10]费振刚,等.全汉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56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第 25卷 声而应媒。”唐代雷州半岛的猎人还用此法,唐段公路 《北户录》:“雷、罗(今化州)数州收孔雀雏养之,使极 驯扰,致于山野间,以物绊足,傍施罗网,伺野孔雀至 则倒网,掩之无遗。”E52]( ’孔雀数十群飞,清晨游于 山岗,呜声相呼,故被诱捕。之后,人们抛弃“媒子”, 直接模仿动物叫声以诱猎,啸即这种生物语言。此后 人类充分发挥它能召唤动物的特点,把啸的超物种语 言功能广泛用于打猎。以啸诱猎叫“啸猎”,工具叫 “猎哨”,河姆渡人是使用哨猎的古人类之一。此后诱 猎一直沿袭,唐柳宗元曾目睹:“楚之南有猎者,能吹 竹为百兽之音。昔云:持弓矢罂火而即之山,为鹿呜 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E53]《东巴经》中纳西 族猎手下好猎扣,吹笛引诱猎物。【 ”清代皇帝还 保持诱猎传统:“每岁白露后,鹿始出声而鸣。效其 声,呼之可至,谓之 ‘哨鹿’。国语日‘木兰’。今以为 围场之通称。”E55_‘‘国语”即满洲语。清朝皇帝都喜爱 “木兰”,乾隆 88岁还去木兰,“木兰即以啸声引诱猎 物,方法是:“上苋猎木兰时,于黎明亲御名骏,命侍卫 等亲引入深山叠嶂中,寻觅鹿群。命一侍御,举假鹿 头,作 呦呦声,引牝鹿至,急发箭殪 毙,取其血饮 之。”E56J‘‘哨鹿’是古人以啸声来招引野兽以达到狩猎 目的的历史遗存。“因形创声,随事造曲”的啸能 肖 “马嘶雁唳等禽兽鸣号”,钱钟书先生称它“俨然 口技 之‘相声”’。 J狩猎巧妙运用了啸超物种的语言性能。 原始的“啸猎”展现出生动的文化发生学情景。 “啸猎”是自然与文化的联结点,包含着语言和文化起 源内容:1)啸是文化的自然基础。人类必须借助 自然 基础,啸与天籁同形同构,带有动物语言的“天机”密 参考文献: [1]孙机.魏晋时代的啸[J].文史知识,1983,(7). [2]青木正儿.啸 历史 字义 变迁[A].青木正儿全集:第 8卷[M].东京:春秋社,1971. [3]泽田瑞穗.啸 源流[J].东方宗教,1974,(44). [4]范子烨.“啸”:东方占国的V1哨音乐[J].中国文化,1995, (12). [5]范子烨.论“啸”——绝响的中国雅乐[J].求是学刊,1997, (3). [6]林谦三.东亚乐器考啸[M].汉译本,1962. [7]杨子江.文人的逸态傲态与道教之啸法[J].宗教学研究, 1995.(1—2). [8]E.D.Edwards.“PrinciplesofWhistling:Hisaochih”,Bulletinof t}le~hoolofOrientalandAffcanStudiesEJj.1957,(20). [9]陶宗仪.说郛一百二十卷:卷 100[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 .1988. [10]费振刚,等.全汉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码,“啸猎”是人类利用自然之啸的结果。2)狩猎是文 化的现实目的。“啸猎”使啸服务于人类,具有人类活 动的现实性。3)“啸——猎”:自然人化的途径。文化 发生时,从 自然到文化有一条简捷的途径。人啸毕竟 不同于禽兽呜叫,诱猎必须先使人啸符合 自然的形式 — — 啸的自然化,但 同时使 自然之啸有了狩猎内容 — — 自然被提升成“啸猎”的人类文化了,“啸猎”中隐 藏着从自然之“啸”到人类之“猎”的文化发生学过程。 告别原始狩猎后,啸就更显神秘。《香案牍》:“赵威伯 善啸,若冲风之激长林,众鸟群鸣,须臾翔其上,冥雾 四合,零雨其蒙。”ESS]《稽神录》载,朱廷禹亲戚 11岁的 儿童能“吹指长啸,有山禽数十百只,应声而至,彩毛 怪异,人莫能识。自尔东下,时时吹啸,众禽必至。” 再如唐李约:“在湖州尝得古铁一片,击之清越;又养 一 猿,名山公。尝以之随逐,月夜泛江登金山,击铁鼓 琴,猿必啸和。” 《通州志》:“孙幼登,字啸父……浪 迹吴越间,遇异人王元阳,授以《啸旨》。每作鹤啸,鹤 皆应声而来,遂以啸名。”l6J这有神话色彩,但实质只 是以啸招禽兽,啸创造了天人感应的奇迹。 总之,啸中呈现出语言人类学的奇景:在这里,人 类之啸与动物天籁不分,人类的音乐与语言不分,人 类的实用技术与精神审美不分,啸处在“天人之际”, 呈现出一片混沌的面貌。这些记载以神话象喻语言 的形式表达了语言人类学思想:啸是人与动物共有的 生物性语言。因而,啸的发生发展史中孕含着人类语 言和文化发生发展的历程,啸是连接自然天籁与人类 语言的桥梁,隐含着丰富的文化人类学内涵。 [11]欧阳洵.艺文类聚:卷 1[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I2]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 .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 。1963. [13]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1册[M].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 1990. [14]中华大藏经:第 3l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4. [15]吴曾.能改斋漫录:卷 7[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l96o. [16]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五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17]赵恕.外国音乐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I8]黑格尔.自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9]木华.海赋[A].梁萧统文选:卷 l2[C].北京:中华书局, 197 7. [20]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