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同样地,扬弃了的质等于量,扬弃了的量等于度,扬弃了的度等于本质,扬弃了的本质等于现象,扬弃了的现象等于现实,扬弃 了的现实等于概念,扬弃了的概念等于客观性,扬弃了的客观性等于绝对观念,扬弃了的绝对观念等于自然界,扬弃了的自然界等 于主观精神,扬弃了的主观精神等于伦理的客观精神,扬弃的伦理精神等于艺术,扬弃了的艺术等于宗教,扬弃了的宗教等于绝对 知识。 一方面,这种扬弃是思想上的本质的扬弃,也就是说,思想上的私有财产在道德观念中的杨弃。而且因为思维自以为直接就是和 自身不同的另一个东西,即感性的现实,从而认为自己的活动也是感性的现实的活动,所以这种思想上的扬弃,在现实中没有触及 自己的对象,却以为实际上克服了自己的对象;另一方面,因为对象对于思维说来现在已成为一个思想环节,所以对象在自己的现 实中被思维看作思维本身的即自我意识的、抽象的自我确证。 〔XIX)因此,从一方面说,黑格尔在哲学中加以扬弃的存在,并不是现实的宗教、国家、自然界、而是已经成为知识的对 象的宗教本身,即教义学:法学、国家学、自然科学也是如此。因此从一方面说,黑格尔既同现实的本质相对立,也同直接的、非 哲学的科学或这种本质的非哲学的概念相对立。因此,黑格尔是同它们的通用的概念相牙盾的。 另一方面,信奉宗教等等的人可以在黑格尔那里找到自己的最后的确证。 现在应该考察一下一一在异化这个规定之内一一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的环节。 (a)扬弃是把外化收回到自身的、对象性的运动。一一这是在异化的范围内表现出来的,关于通过扬弃对象性本质的异化来占 有对象性本质的见解;这是异化的见解,它主张人的现实的对象化,主张人通过消灭对象世界的异化的规定、通过在对象世界的异 化存在中,扬弃对象世界而现实地占有自己的对象性本质,正像无神论作为神的扬弃,就是理论的人道主义的生成,而共产主义作 为私有财产的杨弃,就是对真正人的生活这种人的不可剥夺的财产的要求,就是实践的人道主义的生成一样:或者说,无神论是以 扬弃宗教作为自己的中介的人道主义,共产主义则是以扬弃私有财产作为自己的中介的人道主义。只有通过扬弃这种中介,一一但这 种中介是一个必要的前提,一一积极地从自身开始的即积极的人道主义才能产生。 然而,无神论、共产主义绝不是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的,即人的采取对象形式的本质力量的消逝、舍弃和丧失,绝不是返回到非 自然的、不发达的简单状态去的贫困。恰恰相反,它们是人的本质的现实的生成,是人的本质对人说来的真正的实现,是人的本质作 为某种现实的东西的实现。 这样,黑格尔由于理解到一一尽管又是通过异化的方式一一有关自身的否定的积极意义;所以同时也把人的自我异化、人的本质 的异化、人的非对象化和非现实化理解为自我获得、本质的表现、对象化、现实化。简单说,他在抽象的范围内把劳动理解为人的 自我产生的行动,把人对自身的关系理解为对异己本质的关系,把那作为异己存在物来表现自身的活动理解为生成着的类意识和类 生活。 (b)但是,撒开上述顺倒的说法不谈,或者更正确些说,作为上述顺倒的结果,在黑格尔看来,这种行动,第一,仅仅具有形 式的性质,因为它是抽象的,因为人的本质本身仅仅被看作抽象的、思维的本质,即自我意识。 第二,因为这种观点是形式的和抽象的,所以外化的扬弃成为外化的确证,或者说,在黑格尔看来,自我产生、自我对象化的运 动,作为自我外化和自我异化的运动,是绝对的因而也是最后的、以自身为目的的、安于自身的、达到自己本质的、人的生命表现。 因此,这个运动在其抽象〔XXXI)形式上,作为辩证法,被看成真正人的生命;而因为它毕竟是人的生命的抽象、异化,所 以它被看成神性的过程,然而是人的神性的过程,· 一个与人自身有区别的、抽象的、纯粹的、绝对的本质所经历的过程。 第三,这个过程必须有一个承担者、主体:但主体只作为结果出现:因此,这个结果,即知道自已是绝对自我意识的主体,就是 神,绝对精神,就是知道自己并且实现自己的观念。现实的人和现实的自然界不过成为这个隐密的、非现实的人和这个非现实的自 然界的宾词、象征。因此,主词和宾词之间的关系被绝对地相互顺倒了:这就是神秘的主体一一客体,或笼罩在客体上的主体性, 作为过程的绝对主体,作为使自己外化并且从这种外化返回到自身的、但同时又把外化收回到自身的主体,以及作为这一过程的主 体;这就是在自身内部的纯粹的、不停息的旋转。 关于第一点:对人的自我产生的或自我对象化的行动的形式的和抽象的理解。 因为黑格尔把人和自我意识等同起来,所以人的异化了的对象,人的异化了的、本质的现实性,不外就是异化的意识,就是异化 的思想,是异化的抽象因而无内容的和非现实的表现,即否定。因此,外化的扬弃也不外是对这种无内容的抽象,所作的抽象的、 无内容的扬弃,即否定的否定。因此,自我对象化的内容丰富的、活生生的、感性的、具体的活动,就成为这种活动的纯粹抽象一 一绝对的否定性,而这种抽象也被抽象地固定下来并且被想象为独立的活动,或者干脆想象为活动。因为这种所谓否定性无非就是 上述现实的、活生生的行动的抽象的无内容的形式。所以它的内容也只能是形式的、抽掉了一切内容而产生的内容。因此,这就是普 遍的,抽象的,适合任何内容的,从而既超脱任何内容同时又正是对任何内容都通用的,脱离现实的精神和现实的自然界的抽象形 式、思维形式、逻辑范聘。(下文我们将阐明绝对的否定性的逻辑内容。) 黑格尔在这里、在它的思辨的逻辑学里所完成的积极的东西在于:独立自然界和精神的特定概念、普遍的固定的思维形式,是人 的本质普遍异化的必然结果,因而也是人的思维的必然结果;因此,黑格尔把它们描绘成抽象过程的各个环节,把它们连贯起来了。 例如,扬弃了的存在是本质,扬弃了的本质是概念,扬弃了的概念·是绝对观念。然而,绝对观念究竟是什么呢?如果绝对观 念不意再去重头经历全部抽象活动,并满足于充当种种抽象的总体或充当理解自我的抽象,那末,绝对观念也要再一次扬弃自身。 但是,把自我理解为抽象的抽象,知道自己是无:它必须放弃自身即抽象,从而达到了恰恰是它的对立面的本质,达到了自然界。因 此,全部逻辑学都证明,抽象思维本身是无,绝对观念本身是无,只有自然界才是某物。 〔XXX II)绝对观念、抽象观念 “从它与自身统一这一方面来考察就是直观”(黑格尔《全书》第3版第222页),它“在自己的绝对真理中决心把自己的特 殊性这一环节,或最初的规定和异在这一环节,即作为自己的反应的直接观念,从自身释放出去,也就是说,把自身作为自然界从自 身释放出去”,(同上) 举动如此奇妙而怪诞,使黑格尔份子伤透了脑筋的整个观念,无非就是抽象,即抽象思维者,这种抽象由于经验而变得聪明起来, 并且弄清了它的真相就决心在某些一一虚假的甚至还是抽象的一一条件下放弃自身,而用自己的异在,即特殊的、特定的东西,来 代替自己的自在性、非存在,代替自己的普遍性和无规定性:一一决心把那只是作为抽象、作为思想物而隐藏在它里面的自然界从 自身释放出去,也就是说,决心抛弃抽象而看一看摆脱掉它的自然界。直接成为直观的抽象观念,无非就是那种放弃自身并决心成 为直观的抽象思维。从逻辑学到自然哲学的这整个过度,无非就是对抽象思维者说来如此难以达到、因而由他作了如此牵强附会的描 述的从抽象到直观的过渡。有一种神秘的感觉驱使哲学家从抽象思维转向直观,那就是厌烦,就是对内容的渴望。 2828 同样地,扬弃了的质等于量,扬弃了的量等于度,扬弃了的度等于本质,扬弃了的本质等于现象,扬弃了的现象等于现实,扬弃 了的现实等于概念,扬弃了的概 念等于客观性,扬弃了的客观性等于绝对观念,扬弃了的绝对观念等于自然界,扬弃了的自然界等 于主观精神,扬弃了的主观精神等于伦理的客观精神,扬弃的伦理 精神等于艺术,扬弃了的艺术等于宗教,扬弃了的宗教等于绝对 知识。 一方面,这种扬弃是思想上的本质的扬弃,也就是说,思想上的私有财产在道德观念中的扬弃。而且因为思维自以为直接就是和 自身不同的另一个东西,即感性 的现实,从而认为自己的活动也是感性的现实的活动,所以这种思想上的扬弃,在现实中没有触及 自己的对象,却以为实际上克服了自己的对象;另一方面,因为对 象对于思维说来现在已成为一个思想环节,所以对象在自己的现 实中被思维看作思维本身的即自我意识的、抽象的自我确证。 〔XXIX〕因此,从一方面说,黑格尔在哲学中加以扬弃的存在,并不是现实的宗教、国家、自然界、而是已经成为知识的对 象的宗教本身,即教义学;法 学、国家学、自然科学也是如此。因此从一方面说,黑格尔既同现实的本质相对立,也同直接的、非 哲学的科学或这种本质的非哲学的概念相对立。因此,黑格尔是 同它们的通用的概念相矛盾的。 另一方面,信奉宗教等等的人可以在黑格尔那里找到自己的最后的确证。 现在应该考察一下--在异化这个规定之内--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的环节。 (a)扬弃是把外化收回到自身的、对象性的运动。--这是在异化的范围内表现出来的,关于通过扬弃对象性本质的异化来占 有对象性本质的见解;这是异化 的见解,它主张人的现实的对象化,主张人通过消灭对象世界的异化的规定、通过在对象世界的异 化存在中,扬弃对象世界而现实地占有自己的对象性本质,正像无 神论作为神的扬弃,就是理论的人道主义的生成,而共产主义作 为私有财产的扬弃,就是对真正人的生活这种人的不可剥夺的财产的要求,就是实践的人道主义的生 成一样;或者说,无神论是以 扬弃宗教作为自己的中介的人道主义,共产主义则是以扬弃私有财产作为自己的中介的人道主义。只有通过扬弃这种中介,--但这 种 中介是一个必要的前提,--积极地从自身开始的即积极的人道主义才能产生。 然而,无神论、共产主义绝不是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的,即人的采取对象形式的本质力量的消逝、舍弃和丧失,绝不是返回到非 自然的、不发达的简单状态去的贫困。恰恰相反,它们是人的本质的现实的生成,是人的本质对人说来的真正的实现,是人的本质作 为某种现实的东西的实现。 这样,黑格尔由于理解到--尽管又是通过异化的方式--有关自身的否定的积极意义;所以同时也把人的自我异化、人的本质 的异化、人的非对象化和非现实 化理解为自我获得、本质的表现、对象化、现实化。简单说,他在抽象的范围内把劳动理解为人的 自我产生的行动,把人对自身的关系理解为对异己本质的关系,把 那作为异己存在物来表现自身的活动理解为生成着的类意识和类 生活。 (b)但是,撇开上述颠倒的说法不谈,或者更正确些说,作为上述颠倒的结果,在黑格尔看来,这种行动,第一,仅仅具有形 式的性质,因为它是抽象的,因为人的本质本身仅仅被看作抽象的、思维的本质,即自我意识。 第二,因为这种观点是形式的和抽象的,所以外化的扬弃成为外化的确证,或者说,在黑格尔看来,自我产生、自我对象化的运 动,作为自我外化和自我异化的运动,是绝对的因而也是最后的、以自身为目的的、安于自身的、达到自己本质的、人的生命表现。 因此,这个运动在其抽象〔XXXI〕形式上,作为辩证法,被看成真正人的生命;而因为它毕竟是人的生命的抽象、异化,所 以它被看成神性的过程,然而是人的神性的过程,--一个与人自身有区别的、抽象的、纯粹的、绝对的本质所经历的过程。 第三,这个过程必须有一个承担者、主体:但主体只作为结果出现;因此,这个结果,即知道自己是绝对自我意识的主体,就是 神,绝对精神,就是知道自己并 且实现自己的观念。现实的人和现实的自然界不过成为这个隐密的、非现实的人和这个非现实的自 然界的宾词、象征。因此,主词和宾词之间的关系被绝对地相互颠 倒了:这就是神秘的主体--客体,或笼罩在客体上的主体性, 作为过程的绝对主体,作为使自己外化并且从这种外化返回到自身的、但同时又把外化收回到自身的 主体,以及作为这一过程的主 体;这就是在自身内部的纯粹的、不停息的旋转。 关于第一点:对人的自我产生的或自我对象化的行动的形式的和抽象的理解。 因为黑格尔把人和自我意识等同起来,所以人的异化了的对象,人的异化了的、本质的现实性,不外就是异化的意识,就是异化 的思想,是异化的抽象因而无内 容的和非现实的表现,即否定。因此,外化的扬弃也不外是对这种无内容的抽象,所作的抽象的、 无内容的扬弃,即否定的否定。因此,自我对象化的内容丰富的、 活生生的、感性的、具体的活动,就成为这种活动的纯粹抽象- -绝对的否定性,而这种抽象也被抽象地固定下来并且被想象为独立的活动,或者干脆想象为活动。 因为这种所谓否定性无非就是 上述现实的、活生生的行动的抽象的无内容的形式。所以它的内容也只能是形式的、抽掉了一切内容而产生的内容。因此,这就是普 遍 的,抽象的,适合任何内容的,从而既超脱任何内容同时又正是对任何内容都通用的,脱离现实的精神和现实的自然界的抽象形 式、思维形式、逻辑范畴。(下文我 们将阐明绝对的否定性的逻辑内容。) 黑格尔在这里、在它的思辨的逻辑学里所完成的积极的东西在于;独立自然界和精神的特定概念、普遍的固定的思维形式,是人 的本质普遍异化的必然结果,因 而也是人的思维的必然结果;因此,黑格尔把它们描绘成抽象过程的各个环节,把它们连贯起来了。 例如,扬弃了的存在是本质,扬弃了的本质是概念,扬弃了的概 念......是 绝对观念。然而,绝对观念究竟是什么呢?如果绝对观 念不愿意再去重头经历全部抽象活动,并满足于充当种种抽象的总体或充当理解自我的抽象,那末,绝对观念 也要再一次扬弃自身。 但是,把自我理解为抽象的抽象,知道自己是无;它必须放弃自身即抽象,从而达到了恰恰是它的对立面的本质,达到了自然界。因 此,全部 逻辑学都证明,抽象思维本身是无,绝对观念本身是无,只有自然界才是某物。 〔XXXII〕绝对观念、抽象观念 “从它与自身统一这一方面来考察就是直观”(黑格尔《全书》第3版第222页),它“在自己的绝对真理中决心把自己的特 殊性这一环节,或最初的规定和异在这一环节,即作为自己的反应的直接观念,从自身释放出去,也就是说,把自身作为自然界从自 身释放出去”,(同上) 举动如此奇妙而怪诞,使黑格尔份子伤透了脑筋的整个观念,无非就是抽象,即抽象思维者,这种抽象由于经验而变得聪明起来, 并且弄清了它的真相就决心在 某些--虚假的甚至还是抽象的--条件下放弃自身,而用自己的异在,即特殊的、特定的东西,来 代替自己的自在性、非存在,代替自己的普遍性和无规定性;- -决心把那只是作为抽象、作为思想物而隐藏在它里面的自然界从 自身释放出去,也就是说,决心抛弃抽象而看一看摆脱掉它的自然界。直接成为直观的抽象观念, 无非就是那种放弃自身并决心成 为直观的抽象思维。从逻辑学到自然哲学的这整个过度,无非就是对抽象思维者说来如此难以达到、因而由他作了如此牵强附会的描 述的从抽象到直观的过渡。有一种神秘的感觉驱使哲学家从抽象思维转向直观,那就是厌烦,就是对内容的渴望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