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公安研究2012年第1期(总第207期) 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利益格局剧烈调整,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 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民内部矛盾在一个时期内仍将呈现多样多发的基本态势,一些个 案矛盾由于长期得不到解决,也存在转化为群体性矛盾的趋势。但在矛盾的诉求表达上仍将以相 对温和的方式为主,⑥群体性事件只是在有限的范围以孤立事件的形式而存在,只要应对和处置 得当,并不会形成具有政治诉求的、影响全局稳定的社会动荡。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 逐步增强,各项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逐步推进,党和国家对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 平逐步提高,各类社会问题和矛盾必将得到及时处理和化解,社会关系进一步协调,社会行为进 一步规范,社会秩序进一步和谐,从而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创造稳定的社会 环境。 妥善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与维护社会稳定的措施建议 社会稳定是改革和发展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根本 所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对社会转型期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许多地方的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面临着两难处境。一方面“稳定压倒一切”,维护稳 定是第一责任,是党政一把手的责任,是涉及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一些地方对维护稳定工作制 定各种考评标准,有的实行综合治理维护稳定“一票否决”,对发生影响稳定重大问题的,坚决 实行一票否决;有的逐级下达信访工作责任目标,要求集体上访量逐年减少,甚至要求进京非正 常上访实现“零指标”。另一方面,如前文所述,社会转型期由贫富差别、官员腐败、征地拆 迁、失业下岗、劳工权益等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大量存在,已是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同时,随 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一些教育、医疗等改革措施的陆续出台,难免还会引发新的利益纠纷。然 而,许多人民内部矛盾由于历史性、复杂性和关联性,一些基层政府并不具备从根本上解决这些 矛盾的资源和权力;而权利受损的群体为了使问题得到重视、得到解决,常常以较为极端的方式 表达利益诉求,基层政府越希望稳定,他们就越“闹事”。因此,各级地方党委政府普遍感觉维 护稳定工作难度很大,始终处于上级政府要求维护稳定的压力和基层群众主张维权的张力之中 往往是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人力财力,却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 方面 一是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主要是对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缺乏客观的认识和理性的判断。 有的过分夸大矛盾,认为任何矛盾冲突都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把一些日常生活中正常的矛盾纠 纷都列为不稳定因素,对一些人民群众的正当合理诉求也显得草木皆兵、敏感过度,呈现出一种 集体无意识的“稳定焦虑症”,导致出现体制性防卫过当的现象;有的地方回避矛盾,对涉及群 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不作为、不重视、不解决,导致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沉淀和积累,最终小事拖 大、大事拖炸,集中爆发而形成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事件;有的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把人民内部矛盾定性为敌我矛盾,把一些由利益冲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定性为危害社会政治稳定 的“街头政治”、“暴民运动”,其结果不但不利于解决矛盾,反而有可能造成警民对立、干群对 立,使政府成为矛盾的焦点,导致事态进一步恶化。因此,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既不回避矛盾 也不夸大矛盾,更不混淆矛盾的性质,客观而理性地面对人民内部矛盾,是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首 先应有的一个基本态度 二是在工作思路上存在问题。一个问题是以堵为主。即不是积极主动地解决矛盾问题,而是 压制矛盾捂盖子,维持一种表面稳定的假象。以信访工作为例,一些地方政府面对层层压力 方面动员各种力量,对重点上访人员“严防死守”;另一方面,派出专门工作组,对进京上访的 群众采取截访、劝返、销号甚至拘留、劳教等控制手段进行压制,不仅花费了大量行政成本,而 o1994-2012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利益格局剧烈调整,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 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民内部矛盾在一个时期内仍将呈现多样多发的基本态势,一些个 案矛盾由于长期得不到解决,也存在转化为群体性矛盾的趋势。但在矛盾的诉求表达上仍将以相 对温和的方式为主,⑥群体性事件只是在有限的范围以孤立事件的形式而存在,只要应对和处置 得当,并不会形成具有政治诉求的、影响全局稳定的社会动荡。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 逐步增强,各项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逐步推进,党和国家对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 平逐步提高,各类社会问题和矛盾必将得到及时处理和化解,社会关系进一步协调,社会行为进 一步规范,社会秩序进一步和谐,从而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创造稳定的社会 环境。 三、妥善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与维护社会稳定的措施建议 社会稳定是改革和发展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根本 所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对社会转型期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一) 当前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许多地方的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面临着两难处境。一方面, “稳定压倒一切”,维护稳 定是第一责任,是党政一把手的责任,是涉及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一些地方对维护稳定工作制 定各种考评标准,有的实行综合治理维护稳定 “一票否决”,对发生影响稳定重大问题的,坚决 实行一票否决; 有的逐级下达信访工作责任目标,要求集体上访量逐年减少,甚至要求进京非正 常上访实现 “零指标”。另一方面,如前文所述,社会转型期由贫富差别、官员腐败、征地拆 迁、失业下岗、劳工权益等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大量存在,已是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同时,随 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一些教育、医疗等改革措施的陆续出台,难免还会引发新的利益纠纷。然 而,许多人民内部矛盾由于历史性、复杂性和关联性,一些基层政府并不具备从根本上解决这些 矛盾的资源和权力; 而权利受损的群体为了使问题得到重视、得到解决,常常以较为极端的方式 表达利益诉求,基层政府越希望稳定,他们就越 “闹事”。因此,各级地方党委政府普遍感觉维 护稳定工作难度很大,始终处于上级政府要求维护稳定的压力和基层群众主张维权的张力之中, 往往是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人力财力,却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 方面: 一是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主要是对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缺乏客观的认识和理性的判断。 有的过分夸大矛盾,认为任何矛盾冲突都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把一些日常生活中正常的矛盾纠 纷都列为不稳定因素,对一些人民群众的正当合理诉求也显得草木皆兵、敏感过度,呈现出一种 集体无意识的 “稳定焦虑症”,导致出现体制性防卫过当的现象; 有的地方回避矛盾,对涉及群 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不作为、不重视、不解决,导致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沉淀和积累,最终小事拖 大、大事拖炸,集中爆发而形成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事件; 有的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把人民内部矛盾定性为敌我矛盾,把一些由利益冲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定性为危害社会政治稳定 的 “街头政治”、“暴民运动”,其结果不但不利于解决矛盾,反而有可能造成警民对立、干群对 立,使政府成为矛盾的焦点,导致事态进一步恶化。因此,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既不回避矛盾 也不夸大矛盾,更不混淆矛盾的性质,客观而理性地面对人民内部矛盾,是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首 先应有的一个基本态度。 二是在工作思路上存在问题。一个问题是以堵为主。即不是积极主动地解决矛盾问题,而是 压制矛盾捂盖子,维持一种表面稳定的假象。以信访工作为例,一些地方政府面对层层压力,一 方面动员各种力量,对重点上访人员 “严防死守”; 另一方面,派出专门工作组,对进京上访的 群众采取截访、劝返、销号甚至拘留、劳教等控制手段进行压制,不仅花费了大量行政成本,而 ·26· 公安研究 2012 年第 1 期 ( 总第 207 期)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