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三 东欧文学对中国作者和读者来说也不算太陌生。鲁迅和周作 人两先生译述的《域外小说集》,早就给一些东欧作家不低的地 位。裴多菲(匈牙利)、显克微支(波兰)、密兹凯维支(波兰)、萨多维 亚努(罗马尼亚)、安德利奇(南斯拉夫)、普鲁斯(波兰)、莫尔多瓦 (匈牙利)等等这些东欧儿女的作品,也早已进入了中国读者的书 架。198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捷克诗人塞浮特,其部分诗作也正 在译为中文。 卡夫卡大概算不上东欧作家,但人们不会忘记,他的出生地在 捷克布拉格的犹太区。 东欧位于西欧与苏俄之间,是连接两大文化的结合部。那里的 作家东望十月革命的故乡被得堡,西望现代艺术的大本营巴黎,经 受着激烈而复杂的思想文化双向冲击。和中国人民一样,他们也经 历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曲折道路,面临着对未来历史走向的 严峻选择。那么,同样正处在文化重建和社会改革热潮中的中国作 者和读者,有理由忽视东欧文学吗? 比较而言,我们对西欧、美国、苏俄、日本比较重视,而对东欧 文学介绍得不够充分。这个中原因,也许有文学“大国崇拜”的盲目 短视,而且如前面提到的那位著名作家所说,东欧语言都是些小语 种,有关专家缺乏,译介起来并非易事。 四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的名字我曾有所闻,直到去年在 北京,才从一位美籍华裔女作家那里借到了他的《生命中不能承受 之轻》(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英译书。访美期间,正是这 本书在欧美十分走红热潮未退的时期,大部分美国同行对此书颇 为推常。《新闻周刊》载文认为:“昆德拉把哲理小说提高到了梦态 2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