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际上潜育期内充满了病原物的侵略与掠夺和破坏作用,以及寄主植物的种种抑 制与反抗作用,充满了病原物与寄主的斗争过程。潜育期的长短取决于病原物 与寄主相互斗争的结果。寄主抗性强,病原物致病力弱的,潜育期长;寄主抗 性弱,病原物致病力强的潜育期短。一种病害的潜育期大致有一固定的幅度, 它受寄主抗性强弱、环境条件的适合度与否以及病菌致病力强弱的影响。影响 潜育期长短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 4.发病期( symptom appearance)寄主出现症状就表示潜育期的结束 症状出现以后,病害还在不断的发展,如病斑不断扩大,侵染点数不断增加, 病部产生更多的子实体等。发病期是指出现症状直到生长期结束甚至植株死亡 为止的整个阶段。大多数真菌病害在发病期内还包括有产孢繁殖和子实体的进 步传播等行为。发病期内病害的轻重以及造成的损失大小,不仅与寄主抗 性、病原物的致病力和环境条件适合程度有关,还与人们采取的防治措施有 关 病害循环 病害循环( disease cycle是指一种病害从寄主的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 到后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侵染过程只是整个病害循环中的一个环节。 高又曼称病害循环是侵染链,包括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病原物的繁殖与 传播、病原物的初次侵染与再次侵染等,侵染过程只是其中的一环。病害循环 是研究大田植物的群体和病原物群体的相互关系,时间跨度为植物的一个生长 季度。病原物的越冬 Lover wintering或越夏( over summering)是指作物收 获以后,病原物在何处存活,包括越冬的场所和越冬方式以及越冬的存活事 等。病原物的繁殖与传播( transmission)是指在越冬(越夏)场所的病原物 怎样传播到后一季作物上,以及在田间如何进一步传播扩散等。植物在新的生 长季节中受到从越冬(越夏)场所来的病原物的侵染称作初次侵染( primary infection)。在田间已发病的植株上产生的病原物传播扩散后侵染同一生长季内 的寄主植物,称作再次侵染( reinfection)。有些病害只有初次侵染而无再次侵 染。因为它们的潜育期很长,初侵染的条件又很严格。有的病害则既有初侵 染,又有再次侵染,因此病害发展快,易在田间流行。了解病害循环的各个环 节的特点,对于控制病害,制订防治策略十分重要。以后还将作专门的讨论和 深人的分析(详见第九章)。 第五节植物的抗病性 植物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变化着的环境产生了很强的适应性,对一些 不良条件产生了忍耐性和抵抗性,这种适应、忍耐和抵抗性有时统称为抗逆 性。无论是对非侵染性病害或是侵染性病害,植物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抵抗能 力,可称为广义的抗病性。有人把植物对非侵染性病害的抵抗性称为忍耐性或 抗逆性,如对低温、霜冻、烟害的抗性:把植物对侵染性病害的抵抗性称为狭 义的抗病性,如水稻对稻瘟病的抗瘟性等 在病害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植物的抗性贯彻始终,大体分为抗接触、抗侵 入、抗扩展、抗损害等几种类型。从病原生物接触寄主开始,植物就会发生 系列的抵抗反应,在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出来 植物一般是从两个方面抵抗病原生物的侵染:一是机械的障碍作用,利用 组织和结构的特点阻止病原物的接触、侵入与在体内的扩展,这就是结构抗病 性:二是植物的细胞或组织中发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产生对病原物有毒 害作用的物质,来抑制或颉颃病原生物的侵染,称为生化抗性。际上潜育期内充满了病原物的侵略与掠夺和破坏作用,以及寄主植物的种种抑 制与反抗作用,充满了病原物与寄主的斗争过程。潜育期的长短取决于病原物 与寄主相互斗争的结果。寄主抗性强,病原物致病力弱的,潜育期长;寄主抗 性弱,病原物致病力强的潜育期短。一种病害的潜育期大致有一固定的幅度, 它受寄主抗性强弱、环境条件的适合度与否以及病菌致病力强弱的影响。影响 潜育期长短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 4.发病期(symptom appearance) 寄主出现症状就表示潜育期的结束。 症状出现以后,病害还在不断的发展,如病斑不断扩大,侵染点数不断增加, 病部产生更多的子实体等。发病期是指出现症状直到生长期结束甚至植株死亡 为止的整个阶段。大多数真菌病害在发病期内还包括有产孢繁殖和子实体的进 一步传播等行为。发病期内病害的轻重以及造成的损失大小,不仅与寄主抗 性、病原物的致病力和环境条件适合程度有关,还与人们采取的防治措施有 关: 二、病害循环 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是指一种病害从寄主的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 到后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侵染过程只是整个病害循环中的一个环节。 高又曼称病害循环是侵染链,包括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病原物的繁殖与 传播、病原物的初次侵染与再次侵染等,侵染过程只是其中的一环。病害循环 是研究大田植物的群体和病原物群体的相互关系,时间跨度为植物的一个生长 季度。病原物的越冬(over wintering)或越夏(over summering)是指作物收 获以后,病原物在何处存活,包括越冬的场所和越冬方式以及越冬的存活事 等。病原物的繁殖与传播(transmission)是指在越冬(越夏)场所的病原物 怎样传播到后一季作物上,以及在田间如何进一步传播扩散等。植物在新的生 长季节中受到从越冬(越夏)场所来的病原物的侵染称作初次侵染(primary infection)。在田间已发病的植株上产生的病原物传播扩散后侵染同一生长季内 的寄主植物,称作再次侵染(reinfection)。有些病害只有初次侵染而无再次侵 染。因为它们的潜育期很长,初侵染的条件又很严格。有的病害则既有初侵 染,又有再次侵染,因此病害发展快,易在田间流行。了解病害循环的各个环 节的特点,对于控制病害,制订防治策略十分重要。以后还将作专门的讨论和 深人的分析(详见第九章)。 第五节 植物的抗病性 植物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变化着的环境产生了很强的适应性,对一些 不良条件产生了忍耐性和抵抗性,这种适应、忍耐和抵抗性有时统称为抗逆 性。无论是对非侵染性病害或是侵染性病害,植物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抵抗能 力,可称为广义的抗病性。有人把植物对非侵染性病害的抵抗性称为忍耐性或 抗逆性,如对低温、霜冻、烟害的抗性;把植物对侵染性病害的抵抗性称为狭 义的抗病性,如水稻对稻瘟病的抗瘟性等。 在病害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植物的抗性贯彻始终,大体分为抗接触、抗侵 入、抗扩展、抗损害等几种类型。从病原生物接触寄主开始,植物就会发生一 系列的抵抗反应,在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出来。 植物一般是从两个方面抵抗病原生物的侵染:一是机械的障碍作用,利用 组织和结构的特点阻止病原物的接触、侵入与在体内的扩展,这就是结构抗病 性;二是植物的细胞或组织中发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产生对病原物有毒 害作用的物质,来抑制或颉颃病原生物的侵染,称为生化抗性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