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历史研究 义的上述策略,而对印度和尼赫鲁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中国的这一政策“毫无疑问会不可避免 地导致同印度关系的进一步的恶化”。有关中印边界问题,报告认为,印度非常有影响的反华势 力力图在这个问题上恶化同中国的关系,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同志的立场便于印度反动派 动员国内的舆论反对中国,使印度的进步力量处于困惑不定的境地”。报告反对中国所采取的解 决问题的方法,强调中国的行动“导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威信在亚洲的下降,削弱她在亚 洲的地位,增加亚洲许多国家同西方强国、同美国结盟的趋势”。 苏联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得出两个极为重要的结论:第一,中国领导人既不能正确评价自己 在处理同印度关系上的错误,也不能正确评价苏共中央在调解中印冲突方面所采取的措施;第 二,中国领导人对印度局势的估计以及对尼赫鲁对冲突的反应的评价是错误的和武断的。关于 苏联的这一判断,苏联驻华大使馆在1959年的政治报告中也指出,在中印边界问题上,苏联领 导层一直试图影响中国采取更为温和的立场并同意同印度达成妥协;但苏联官员相信,“只有作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从总体上修正其外交政策立场的结果”,中国的行为才会发生变化,但 “这在短时间内是绝对不可能的”。① 苏斯洛夫报告中所反映的苏联领导人对中国内外政策的看法,很快就体现在苏联对华政策 以及整个苏联外交政策的方方面面,苏联开始公开批评所谓的“左倾修正主义”、“教条主义” 和“宗派主义”,批评中国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大国沙文主义”。1960年2月,赫鲁晓夫在华 沙条约首脑会议上谈到中印边界问题时指出,中国的行为“违背社会主义阵营和共产主义运动 的利益”,中印边界冲突“给印度共产党造成困难,使得印度共产党在喀拉拉邦竞选失败,又使 尼赫鲁更加右倾,使得南亚和东南亚各国对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不信任。”2月5日,苏共中央通 过正在莫斯科参加华沙条约国政治协商会的中方代表康生向中共中央发出口头通知,进一步批 评中共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表现反映出“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冒险主义的情绪”,因为事实上无论 “过去和现在都不存在印度对人民中国的任何现实的军事威胁”②。1960年8月26日《真理报》 发表文章,为苏联对民族国家的政策进行辩护,文章指出,尽管印度、印度尼西亚、阿联和伊 拉克等采取的“基本的民主措施”可能不是“社会主义的”,但是,以这些措施是民主的性质而 非社会主义的性质为理由,以教条主义的立场来低估和轻视这些进步措施的重要性,也是错误 的。 对于赫鲁晓夫上述讲话以及赫鲁晓夫随后对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访问,中国领导人认为 “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说明他为与西方达成妥协,他要迁就西方,要以反对中国来讨好西方, 同时他还要把中国的威信打下去,使中国不能够反对他准备对西方所做的让步。因此中共中央 认为,要认真对待这个问题,对赫鲁晓夫的反华也要准备必要的反击③。其结果就是为纪念列宁 诞辰90周年,《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在1960年4月连续发表的《列宁主义万岁》等三篇 文章。苏联方面很快做出了反击,《苏维埃俄国》1960年6月10日发表文章指出:“现代左倾分 子把实现和平共处、停止军备竞赛及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人民友谊的政策看 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背叛。国际形势的任何一点儿恶化都被他们用来证明他们观点的正确 性。”《共产党人》6月23日发表文章声称:“有些政治领导人把和平共处政策、裁军斗争看作是 1Political Report of the USSR Embassy in China for 1959,TsKhSD,f.5,op.49,d.240,1.97,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Bulletin,Issues 8-9,p.252. ②参见人民日报编辑部《苏共领导联印反华的真相》,《人民日报》1963年11月2日。相关资料也可参见 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2卷第233页。 ③参见吴冷西《十年论战》上,第252253页。 ·70·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义的上述策略 , 而对印度和尼赫鲁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 中国的这一政策“毫无疑问会不可避免 地导致同印度关系的进一步的恶化”。有关中印边界问题 , 报告认为 , 印度非常有影响的反华势 力力图在这个问题上恶化同中国的关系 , 但“令人遗憾的是 , 中国同志的立场便于印度反动派 动员国内的舆论反对中国 , 使印度的进步力量处于困惑不定的境地”。报告反对中国所采取的解 决问题的方法 , 强调中国的行动“导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威信在亚洲的下降 , 削弱她在亚 洲的地位 , 增加亚洲许多国家同西方强国、同美国结盟的趋势”。 苏联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得出两个极为重要的结论 : 第一 , 中国领导人既不能正确评价自己 在处理同印度关系上的错误 , 也不能正确评价苏共中央在调解中印冲突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 第 二 , 中国领导人对印度局势的估计以及对尼赫鲁对冲突的反应的评价是错误的和武断的。关于 苏联的这一判断 , 苏联驻华大使馆在 1959 年的政治报告中也指出 , 在中印边界问题上 , 苏联领 导层一直试图影响中国采取更为温和的立场并同意同印度达成妥协 ; 但苏联官员相信 , “只有作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从总体上修正其外交政策立场的结果”, 中国的行为才会发生变化 , 但 “这在短时间内是绝对不可能的”。① 苏斯洛夫报告中所反映的苏联领导人对中国内外政策的看法 , 很快就体现在苏联对华政策 以及整个苏联外交政策的方方面面 , 苏联开始公开批评所谓的“左倾修正主义”、“教条主义” 和“宗派主义”, 批评中国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大国沙文主义”。1960 年 2 月 , 赫鲁晓夫在华 沙条约首脑会议上谈到中印边界问题时指出 , 中国的行为“违背社会主义阵营和共产主义运动 的利益”, 中印边界冲突“给印度共产党造成困难 , 使得印度共产党在喀拉拉邦竞选失败 , 又使 尼赫鲁更加右倾 , 使得南亚和东南亚各国对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不信任。”2 月 5 日 , 苏共中央通 过正在莫斯科参加华沙条约国政治协商会的中方代表康生向中共中央发出口头通知 , 进一步批 评中共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表现反映出“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冒险主义的情绪”, 因为事实上无论 “过去和现在都不存在印度对人民中国的任何现实的军事威胁”②。1960 年 8 月 26 日《真理报》 发表文章 , 为苏联对民族国家的政策进行辩护 , 文章指出 , 尽管印度、印度尼西亚、阿联和伊 拉克等采取的“基本的民主措施”可能不是“社会主义的”, 但是 , 以这些措施是民主的性质而 非社会主义的性质为理由 , 以教条主义的立场来低估和轻视这些进步措施的重要性 , 也是错误 的。 对于赫鲁晓夫上述讲话以及赫鲁晓夫随后对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访问 , 中国领导人认为 “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 说明他为与西方达成妥协 , 他要迁就西方 , 要以反对中国来讨好西方 , 同时他还要把中国的威信打下去 , 使中国不能够反对他准备对西方所做的让步。因此中共中央 认为 , 要认真对待这个问题 , 对赫鲁晓夫的反华也要准备必要的反击 ③。其结果就是为纪念列宁 诞辰 90 周年 ,《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在 1960 年 4 月连续发表的《列宁主义万岁》等三篇 文章。苏联方面很快做出了反击 ,《苏维埃俄国》1960 年 6 月 10 日发表文章指出 : “现代左倾分 子把实现和平共处、停止军备竞赛及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人民友谊的政策看 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背叛。国际形势的任何一点儿恶化都被他们用来证明他们观点的正确 性。”《共产党人》6 月 23 日发表文章声称 :“有些政治领导人把和平共处政策、裁军斗争看作是 ·70 · 历 史 研 究 ① ② ③ 参见吴冷西《十年论战》上 , 第 252 —253 页。 参见人民日报编辑部《苏共领导联印反华的真相》,《人民日报》1963 年 11 月 2 日。相关资料也可参见 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 2 卷第 233 页。 Political Report of the USSR Embassy in China for 1959 , TsKhSD , f. 5 , op. 49 , d. 240 , l. 97 , Cold W 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B ulletin , Issues 8 —9 , p. 252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