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收支理论的最新发展主要是引入时间偏好、理性预期和跨时动态模拟对吸收论和货市论进行修正和拓展。(一)加入时间偏好的国际收支理论英国国家经济研究规划局和伯利斯特大学彼特(WillemH.Buiter)于1981年在国际收支吸收论的基础上引进了消费时间偏好因素来解释国际收支问题。他的基本假定是:①世界经济由两个国家组成:②每一个国家存在竞争性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两国之间技术、规模、要素票赋和市场结构不存在差异,两国商品交易价格中不存在税收、津贴和其他人为的附加因素:③每个国家有限寿命的居民消费时间分为工作时期消费和退休时期消费两个阶段:④影响国际收支和国际信贷唯一的决定因素是(消费)时间偏好。在上述假定的基础上,比特从有限寿命居民消费时间偏好角度考察国际收支与本国财富积累形成、国内总收入与总支出(吸收)之间的关系,提出一定时期的贸易收支是该时期国内总产出与国内吸收之差额。国内吸收是国内居民工作时期消费加上退休时期消费和国内资本形成之和,而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的盈余可看成为本国对外净投资,对外净投资则是国内财富多于国内资本形成的结果。(二)加入理性预期的国际收支理论哈佛大学萨克斯(Jeffrey.Sachs)教授在1982年提出了国际收支经常项目是居民和企业跨时预见行为的结果,是当前经济变量与未来经济变量的函数,而不是出口和进口需求变化的函数。他认为在经济环境变化中的宏观经济调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主体跨时选择和跨时预见行为的限制。当经济主体面临临时预算约束时,改变当前债务的决定意味着改变未来消费的可能性,这种决定并不仅仅根据当前经济变量而取决于关键经济变量全部未来路径的预期。当一个经济变量改变经常账户时也会影响未来的消费、价格和产量。财政政策的改变不仅会引起经常账户暂时变化,也可能导致长期变化。而在政策变化效应分析中却对这些未来变化经常予以忽视。萨克斯教授认为,从总体上看,外部平衡或经常账户为零并不是有效的政策目标,居民的福利是通过经常账户对外在变量冲击的盈亏调节中得到改善的。此后,萨克斯和利普汤(Lipon.D.)于1983年在假设经济主体具有充分预见的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以及债券在两国之间具有充分可流动性和替代性的基础上,又把国际收支与国内储蓄、资本积累、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等因素联系起来,对两国国内的资本存量、本国居民拥有的外国债券、商品的相对价格以及人力资本等多个经济变量进行动态模拟,预测和判断经济变量于扰变化产生的结果以及考察各种经济变量的变化路径。强调了资产市场作为跨时和跨国传递干扰的重要途径及指导企业和居民进行资源跨时有效配置的作用,并阐述了开放宏观经济中非线性关系及经济变化的传递机制,揭示了平衡预算财政政策的国际效应以及在开放经济中一国改善生产技术如何影响生产、资本积累以及国际收支6.6国际收支调节中的内外均衡理论6.6.1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一般认为,在开放经济中,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有四个: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及国际收支平衡。但值得指出的是,这里的经济增长,并不是说经济增长越快越好,而是指经济增长率要适度:物价稳定,并不是说物价固定不动,而是指物价的上涨率保持在经济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充分就业,也不是要实现每个人都有工作,而是使失业率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内:国际收支平衡,也不是要实现国际收支既无顺差,也无逆差,而是指将国际收支差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在以上的四大目标中,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因此,在短期内,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就是后三个。而这三个目标又可以归为两大类:即内部经济自标与外部经济目标,也就是要实现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所谓内部均衡是指国内经济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和实现了物价稳定:外部均衡是指一国的经常帐户余额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既无过大的赤字,也太多的盈余。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国际收支理论的最新发展主要是引入时间偏好、理性预期和跨时动态模拟对吸收 论和货币论进行修正和拓展。 (一)加入时间偏好的国际收支理论 英国国家经济研究规划局和伯利斯特大学彼特(Willem H.Buiter)于 1981 年在国际收支吸收论的基础上 引进了消费时间偏好因素来解释国际收支问题。 他的基本假定是:①世界经济由两个国家组成;②每一个国家存在竞争性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两国 之间技术、规模、要素禀赋和市场结构不存在差异,两国商品交易价格中不存在税收、津贴和其他人为的 附加因素;③每个国家有限寿命的居民消费时间分为工作时期消费和退休时期消费两个阶段;④影响国际 收支和国际信贷唯一的决定因素是(消费)时间偏好。 在上述假定的基础上,比特从有限寿命居民消费时间偏好角度考察国际收支与本国财富积累形成、国内 总收入与总支出(吸收)之间的关系,提出一定时期的贸易收支是该时期国内总产出与国内吸收之差额。 国内吸收是国内居民工作时期消费加上退休时期消费和国内资本形成之和,而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的盈余可 看成为本国对外净投资,对外净投资则是国内财富多于国内资本形成的结果。 (二)加入理性预期的国际收支理论 哈佛大学萨克斯(Jeffrey. Sachs)教授在 1982 年提出了国际收支经常项目是居民和企业跨时预见行为的 结果,是当前经济变量与未来经济变量的函数,而不是出口和进口需求变化的函数。他认为在经济环境变 化中的宏观经济调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主体跨时选择和跨时预见行为的限制。当经济主体面临临时 预算约束时,改变当前债务的决定意味着改变未来消费的可能性,这种决定并不仅仅根据当前经济变量而 取决于关键经济变量全部未来路径的预期。当一个经济变量改变经常账户时也会影响未来的消费、价格和 产量。财政政策的改变不仅会引起经常账户暂时变化,也可能导致长期变化。而在政策变化效应分析中却 对这些未来变化经常予以忽视。 萨克斯教授认为,从总体上看,外部平衡或经常账户为零并不是有效的政策目标,居民的福利是通过经 常账户对外在变量冲击的盈亏调节中得到改善的。 此后,萨克斯和利普汤(Lipon. D.)于 1983 年在假设经济主体具有充分预见的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以及 债券在两国之间具有充分可流动性和替代性的基础上,又把国际收支与国内储蓄、资本积累、经济增长、 技术进步等因素联系起来,对两国国内的资本存量、本国居民拥有的外国债券、商品的相对价格以及人力 资本等多个经济变量进行动态模拟,预测和判断经济变量干扰变化产生的结果以及考察各种经济变量的变 化路径。强调了资产市场作为跨时和跨国传递干扰的重要途径及指导企业和居民进行资源跨时有效配置的 作用,并阐述了开放宏观经济中非线性关系及经济变化的传递机制,揭示了平衡预算财政政策的国际效应 以及在开放经济中一国改善生产技术如何影响生产、资本积累以及国际收支。 6.6 国际收支调节中的内外均衡理论 6.6.1 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一般认为,在开放经济中,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有四个: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及国 际收支平衡。 但值得指出的是,这里的经济增长,并不是说经济增长越快越好,而是指经济增长率要适度;物价稳定, 并不是说物价固定不动,而是指物价的上涨率保持在经济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充分就业,也不是要实现每 个人都有工作,而是使失业率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内;国际收支平衡,也不是要实现国际收支既无顺差,也 无逆差,而是指将国际收支差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在以上的四大目标中,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因此,在短期内,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 要就是后三个。而这三个目标又可以归为两大类:即内部经济目标与外部经济目标,也就是要实现内部均 衡与外部均衡。 所谓内部均衡是指国内经济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和实现了物价稳定;外部均衡是指一国的经常帐户余额 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既无过大的赤字,也太多的盈余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