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经济社会 机制和新闻专业主义缺失等方面的影响下,当代中国媒体所呈现的同性恋群体形象与社 会真实存在着相当的偏差。媒体在同性恋议题报道方面存在着明显的选择性和侧重性 虽不乏有利于同性恋者的新闻报道和形象呈现,但是媒体中的同性恋者形象多数是负面 的、不正常的、偏离社会道德规范的,这种“失真”经由媒体的再现和放大,将逐渐形成凝 固僵化的刻板印象,再次加重社会对同性恋群体的贬抑和拒斥。⑥集中渲染关于同性恋者 的社会刻板印象,作为商业噱头,曾经大量出现在好莱坞电影和港产的警匪片和喜剧片 中。此次《非诚勿扰》中把同性恋者艾茉莉刻画为一个喜剧效果十足的“性别小丑”,其实 是早已被他人用滥了的招数。性倒错者、不男不女、娘娘腔是关于男同性恋者最为根深蒂 固的刻板印象,《非诚勿扰》直接迎合了这一点。影片中秦奋征婚广告招来的第一个应征 者是他以前的同事—冯远征扮演的建国,此时已更名为“艾茉莉”,两人在咖啡馆见了 面,坐在秦奋面前的艾茉莉,画着淡妆,皮肤粉白,带着硕大的戒指,说话细声细气,动不 秦:嗨,行政处的,部队文工团转业过来的。 艾:什么行政处的呀,人家后勤的。 秦:反正是张罗玩的事儿的。那时候是一个小白脸。我记着你是一单眼皮啊,怎么成 的呢 艾:韩国做的。① 作为女性化的特质之一,男同性恋者都是过分注重外表的所以艾茉莉专门跑到韩 国去做了双眼皮;男同性恋者常常是热衷于文艺的,难怪艾茉莉也是“部队文工团转业过 来的”。除了这些广为人知的刻板印象,在作者看来,秦奋的一句“反正是张罗玩的事儿 的”这一句最值得玩味。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中,男性同性性行为常常是和某种“不务正业 这个“正业”当然指的是传宗接代,履行男性在社会和家庭的义务—的“爱好” (hoby)联系在一起的,⑩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狎相公”。这样的社会评价在今天仍然是围 绕同性恋者的污名之一。“玩的事儿”的另外一层含义,还表明主流社会对于同性关系的 期待——玩玩而已,不必当真。具有反讽意味的是,甚至一些同性恋者本身都持有这样的 看法。⑨这样的一种观念,构成当代争取同性婚姻权利的意识层面上的障碍。②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同性恋就从公共话语中彻底消失了,这种状况虽然在改革开放 以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但是同性恋在日常生活中仍然被认为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在日益增多的关于同性恋内容的媒体报道中,同性恋者总是作为被讲述的“他者”,叙述 的主体要么是抱有猎奇心态的媒体记者,要么是釆取居高临下姿态谈论“社会问题”的医 学、心理学或者伦理学专家。日常生活中,同性恋的话题似乎有悖于这个社会的公序良 俗,一般民众羞于启齿,甚至连一些同性恋者本人都忌讳“同性恋”的字眼,这是当代中国 万方数据机制和新闻专业主义缺失等方面的影响下,当代中国媒体所呈现的同性恋群体形象与社 会真实存在着相当的偏差。媒体在同性恋议题报道方面存在着明显的选择性和侧重性, 虽不乏有利于同性恋者的新闻报道和形象呈现,但是媒体中的同性恋者形象多数是负面 的、不正常的、偏离社会道德规范的,这种“失真”经由媒体的再现和放大,将逐渐形成凝 固僵化的刻板印象,再次加重社会对同性恋群体的贬抑和拒斥。⑩集中渲染关于同性恋者 的社会刻板印象,作为商业噱头,曾经大量出现在好莱坞电影和港产的警匪片和喜剧片 中。此次《非诚勿扰》中把同性恋者艾茉莉刻画为一个喜剧效果十足的“性别小丑”,其实 是早已被他人用滥了的招数。性倒错者、不男不女、娘娘腔是关于男同性恋者最为根深蒂 固的刻板印象,矧乍诚勿扰》直接迎合了这一点。影片中秦奋征婚广告招来的第一个应征 者是他以前的同事——冯远征扮演的建国,此时已更名为“艾茉莉”,两人在咖啡馆见了 面,坐在秦奋面前的艾茉莉,画着淡妆,皮肤粉白,带着硕大的戒指,说话细声细气,动不 动就用“人家”、“讨厌”等女性化的用词,还摆出用手托腮的姿势。除了仪表和举止的女性 化,透过秦奋的言语,影片用寥寥数语勾勒出当代中国社会对男同性恋者的刻板印象: 秦:嗨,行政处的,部队文工团转业过来的。 艾:什么行政处的呀,人家后勤的。 秦:反正是张罗玩的事儿的。那时候是一个小白脸。我记着你是一单眼皮啊,怎么成 双的呢? 艾:韩国做的。⑩ 作为女性化的特质之一,男同性恋者都是过分注重外表的,所以艾茉莉专门跑到韩 国去做了双眼皮;男同性恋者常常是热衷于文艺的,难怪艾茉莉也是“部队文工团转业过 来的”。除了这些广为人知的刻板印象,在作者看来,秦奋的一句“反正是张罗玩的事儿 的”这一句最值得玩味。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中,男性同性性行为常常是和某种“不务正业” ——这个“正业”当然指的是传宗接代,履行男性在社会和家庭的义务——的“爱好” (hobbv)联系在一起的,⑩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狎相公”。这样的社会评价,在今天仍然是围 绕同性恋者的污名之一。“玩的事儿”的另外一层含义,还表明主流社会对于同性关系的 期待——玩玩而已,不必当真。具有反讽意味的是,甚至一些同性恋者本身都持有这样的 看法。⑩这样的一种观念,构成当代争取同性婚姻权利的意识层面上的障碍。①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同性恋就从公共话语中彻底消失了,这种状况虽然在改革开放 以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但是同性恋在日常生活中仍然被认为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在日益增多的关于同性恋内容的媒体报道中,同性恋者总是作为被讲述的“他者”,叙述 的主体要么是抱有猎奇心态的媒体记者,要么是采取居高临下姿态谈论“社会问题”的医 学、心理学或者伦理学专家。let常生活中,同性恋的话题似乎有悖于这个社会的公序良 俗,一般民众羞于启齿,甚至连一些同性恋者本人都忌讳“同性恋”的字眼,这是当代中国 口 91 经 济 社 会 万方数据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