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列出许多佚书,其作者已被人忘却,读起来着实令人遗憾:但它表明数学这种活动地 理上的集中。即使像秦九韶(祖籍山东,移居四川,他本人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南京)这样的南 方大数学家,他努力解决的也是比较实际的问题,如改善历法的模糊分析,以及进一步深入扩 展已知的技术 到明代,已无人能懂金代和元初的高等定位代数了;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7世纪晚期 究其原因,似乎可以解释为:因蒙古人征服以及14世纪中期驱逐蒙古人的战争,华北遭到破 坏。首先,追求更高等的数学的动机一定是已经消失了。中国定位代数中包含的思想和技术能 够产生硕果,从17和18世纪日本关孝和的行列方阵式、安岛直圆的微积分可以看出,他们的 发明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系列式为基础的,虽然关孝和用的一个书写符号十分重要(那是他自 己发明或者是从西方人那里学来的)。所以,在发现这一过程尚未像在今天这样变为惯例之前 的时代,山西道教等传统能激发创造潜力,但是不能忘记其脆弱性这点也很重要。 纺织品 由进步趋于衰落这一模式在纺织业中表现最为明显。缫丝机(丝车)在北宋时期得到完 善。P195这个设备用踏板操作,可从浸泡在大盆热水中的蚕茧,同时抽出许多细丝来。这些 细丝通过许多网眼以及安放在一个斜臂上的许多钩子,被放到一些宽带上,而这些宽带上则安 在一台旋转的敞开的络丝机上。在13世纪,这种丝车又应用于纺麻。以麻代替从蚕茧抽出缠 绕的丝,用纱锭将麻纺成粗纱。在网眼的位置放着的,是旋转着进行编织的空心线轴滚筒:整 个设备可以用人力、畜力、或水力来驱动。现存最早的关于这一使用机器纺织的重大突破的记 载,见于1313年王祯的《农书》。12据他所说,纺车的32个纱锭在24小时内可纺线100斤 (约130磅重)。这个设备极大节省了劳力,比它替换下的女工要便宜几倍。最好的一种是由 水力驱动的,比陆地的要方便得多。他作诗称赞道:“车纺工多日百斤,要凭水力捷如神! 这种纺车使用很广泛,不像早期一些著名发明由于经济尚未发展而未被生产者接受。王祯 提到在华北所有织麻地区都在使用陆地纺车。在华北平原邻近流水的很多地方还安装上由水力 驱动的不大相同的纺车 技术的应用在王祯对于大纺车的叙述中很清楚地表现了出来: 大纺车,其制长于二丈,阔约尺。先造地柑木框,四角立柱,各高五尺。中穿横 桄。上架枋木。其枋木两头山口,卧受卷鑪。长軒铁轴,次于前地。上立长木 座,座上立臼,以承欐底铁篦(原注:其欐用木车成筲子,长一尺二寸,围一尺 二寸。计三十二枚,内受绩缠)。P198欐上俱用杖头铁环,以拘欐轴,又于额 枋前排置小铁叉,分勒绩条,转上长軒,仍就左右别架车轮两座,通络皮弦。下 经列欐,上拶转軒,旋鼓,或人或畜。转动左边大轮。弦随轮转,众机皆动,上 王祯《农書》(1313)卷22“大纺车82 这里列出许多佚书,其作者已被人忘却,读起来着实令人遗憾;但它表明数学这种活动地 理上的集中。即使像秦九韶(祖籍山东,移居四川,他本人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南京)这样的南 方大数学家,他努力解决的也是比较实际的问题,如改善历法的模糊分析,以及进一步深入扩 展已知的技术。 到明代,已无人能懂金代和元初的高等定位代数了;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 17 世纪晚期。 究其原因,似乎可以解释为:因蒙古人征服以及 14 世纪中期驱逐蒙古人的战争,华北遭到破 坏。首先,追求更高等的数学的动机一定是已经消失了。中国定位代数中包含的思想和技术能 够产生硕果,从 17 和 18 世纪日本关孝和的行列方阵式、安岛直圆的微积分可以看出,他们的 发明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系列式为基础的,虽然关孝和用的一个书写符号十分重要(那是他自 己发明或者是从西方人那里学来的)。所以,在发现这一过程尚未像在今天这样变为惯例之前 的时代,山西道教等传统能激发创造潜力,但是不能忘记其脆弱性这点也很重要。 纺织品 由进步趋于衰落这一模式在纺织业中表现最为明显。缫丝机(丝车)在北宋时期得到完 善。P195 这个设备用踏板操作,可从浸泡在大盆热水中的蚕茧,同时抽出许多细丝来。这些 细丝通过许多网眼以及安放在一个斜臂上的许多钩子,被放到一些宽带上,而这些宽带上则安 在一台旋转的敞开的络丝机上。在 13 世纪,这种丝车又应用于纺麻。以麻代替从蚕茧抽出缠 绕的丝,用纱锭将麻纺成粗纱。在网眼的位置放着的,是旋转着进行编织的空心线轴滚筒;整 个设备可以用人力、畜力、或水力来驱动。现存最早的关于这一使用机器纺织的重大突破的记 载,见于 1313 年王祯的《农书》。12 据他所说,纺车的 32 个纱锭在 24 小时内可纺线 100 斤 (约 130 磅重)。这个设备极大节省了劳力,比它替换下的女工要便宜几倍。最好的一种是由 水力驱动的,比陆地的要方便得多。他作诗称赞道:“车纺工多日百斤,要凭水力捷如神!” 这种纺车使用很广泛,不像早期一些著名发明由于经济尚未发展而未被生产者接受。王祯 提到在华北所有织麻地区都在使用陆地纺车。在华北平原邻近流水的很多地方还安装上由水力 驱动的不大相同的纺车。 技术的应用在王祯对于大纺车的叙述中很清楚地表现了出来: 大纺车,其制长于二丈,阔约尺。先造地柎木框,四角立柱,各高五尺。中穿横 桄。上架枋木。其枋木两头山口,卧受卷纑。长軖铁轴,次于前地。柎上立长木 座,座上立臼,以承欓底铁篦(原注:其欓用木车成筩子,长一尺二寸,围一尺 二寸。计三十二枚,内受绩缠)。P198 欓上俱用杖头铁环,以拘欓轴,又于额 枋前排置小铁叉,分勒绩条,转上长軖,仍就左右别架车轮两座,通络皮弦。下 经列欓,上拶转軖,旋鼓,或人或畜。转动左边大轮。弦随轮转,众机皆动,上 12 王祯《农書》(1313)卷 22“大纺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