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艺苑卮言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授刑部主 事。忤严嵩,仕途受抑。以父难解官。隆庆初,被荐起大名兵备副使。万历二年(1574)以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不 附事张居正,被劾罢官。张居正死,复起用,仕至南京刑部尚书。王世贞为后七子核心人物之一,与李攀龙并 称“王李。李攀龙死后,独主坛坫二十年。王世贞才力富健,学识宏博,兼擅各体诗歌,晚年诗风渐由博杂繁响归 向轻淡平实。在后七子中,他对文学理论多有创述。早年虽然也持"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之说,但又不满刻板模 拟,主张格调与才情并重。晩年更提岀"代不能废人,人不能废篇,篇不能废句(《宋诗选序》),对宋、元诗歌和 苏轼、归有光散文的成就和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对拟古主张也有一些中肯的批评。著有诗文集《弇州山人四部 稿》《续稿》,诗文批评《艺苑卮言》等。 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 王武子读孙子荆诗,而云:未知文生于情,情生于文。"1此语极有致。文生于情,世所恒晓;情生于文,则未易 论,盖有出之者偶然,而览之者实际也。吾平生时遇此境,亦见同调中有此。又庾子嵩作《意赋》成,为文康所 难,而云:“正在有意无意之间。"2此是遁辞,料子嵩子文必不能佳,然有意无意之间,却是文章妙用。 卷三 诗格变自苏、黄,固也。黄意不满苏,直欲凌其上,然故不如苏也。何者?愈巧愈拙,愈新愈陈,愈近愈远 卷四 吾于诗文不作专家,亦不杂调,夫意在笔先,笔随意到,法不累气,才不累法,有境必穷,有证必切,敢于数子云 有微长3,庶几未之逮也,而窃有志耳。 唯吴中人棹歌4,虽俚字乡语,不能离俗,而得古风人遗意。其辞亦有可采者,如陆文量所记5:“月子弯弯照 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人夫妇同罗帐?几人飘散在它州?"又所闻:“约郎约到月上时,只见月上东方不见渠(原 注:音其)。不知奴处山低月上早,又不知郎处山髙月上迟?"即使子建、太白降为俚谈,恐亦不能过也。然此田畯 红女作劳之歌,长年樵青山泽相和,入城市间,愧汘塞吻矣。然则听古乐而恐卧者,宁独一魏文侯也6? 卷七 《艺苑卮言》初稿成于王世贞三十三岁时,后又有所增益,至他四十岁时脱稿刊印,以后作者又对内容作了补充, 是作者前期的一部重要的文学批评论著。他在书中对先秦至明代的诗文创作进行了范围广泛的评说,尤详于汉魏六 朝、唐代和明代文学,对宋代文人则多批评之词。这反映了他附同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等文必秦汉,诗必盛 唐之说,轻视宋诗,鼓吹明代复古一派,自壮声势的文学批评态度 但是,王世贞对明代文学复古阵营趋入模拟之途的弊害也有认识,并作了颇为中肯的批评。《艺苑卮言》视彯窃模 拟为诗歌创作的大病。他非常尊重李梦阳、李攀龙等人的文学贡献和作用,即便如此,对他们摹仿古人,牵合形 迹,变不足而近于袭,缺乏自得之趣,进行了不留情面的批评。他认为,诗人的才思和诗体的格调二者关系,格调 是由才思派生而出,因此,诗歌创作中突出才思之用是必然的要求,而肯定运巧,超越常规,也成了他对诗人的期 待和鼓励。由于受扬唐抑宋诗歌观的支配,王世贞当时贬宋的倾向比较突出,特别是对黄庭坚一派的诗歌追求及形 成的风格,评价尤低,目的还在于维护汉魏、盛唐诗歌的艺术风范。 喜爱民歌,高度评价民歌真情、俚浅的特点,这是前后七子大致相同的认识,也是明代中叶后诗歌批评中出现的一 种普遍情况。王世贞也持类似的见解。他肯定"田畯红女作劳之歌,认为这类由“俚字乡语构成的俗谣,其实得 古风人遗意”,可与曹植、李白的某些作品相媲美。虽然他直接评述的是江南乡野谣曲,实质是对民间的文学创造 精神的赞美。 ●关闭窗口艺苑卮言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授刑部主 事。忤严嵩,仕途受抑。以父难解官。隆庆初,被荐起大名兵备副使。万历二年(1574)以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不 附事张居正,被劾罢官。张居正死,复起用,仕至南京刑部尚书。王世贞为后七子核心人物之一,与李攀龙并 称“王李”。李攀龙死后,独主坛坫二十年。王世贞才力富健,学识宏博,兼擅各体诗歌,晚年诗风渐由博杂繁响归 向轻淡平实。在后七子中,他对文学理论多有创述。早年虽然也持“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之说,但又不满刻板模 拟,主张格调与才情并重。晚年更提出“代不能废人,人不能废篇,篇不能废句”(《宋诗选序》),对宋、元诗歌和 苏轼、归有光散文的成就和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对拟古主张也有一些中肯的批评。著有诗文集《弇州山人四部 稿》《续稿》,诗文批评《艺苑卮言》等。 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 ——卷一 王武子读孙子荆诗,而云:“未知文生于情,情生于文。”1此语极有致。文生于情,世所恒晓;情生于文,则未易 论,盖有出之者偶然,而览之者实际也。吾平生时遇此境,亦见同调中有此。又庾子嵩作《意赋》成,为文康所 难,而云:“正在有意无意之间。”2此是遁辞,料子嵩子文必不能佳,然有意无意之间,却是文章妙用。 ——卷三 诗格变自苏、黄,固也。黄意不满苏,直欲凌其上,然故不如苏也。何者?愈巧愈拙,愈新愈陈,愈近愈远。 ——卷四 吾于诗文不作专家,亦不杂调,夫意在笔先,笔随意到,法不累气,才不累法,有境必穷,有证必切,敢于数子云 有微长3,庶几未之逮也,而窃有志耳。 ……唯吴中人棹歌4,虽俚字乡语,不能离俗,而得古风人遗意。其辞亦有可采者,如陆文量所记5:“月子弯弯照 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人夫妇同罗帐?几人飘散在它州?”又所闻:“约郎约到月上时,只见月上东方不见渠(原 注: 音其)。不知奴处山低月上早,又不知郎处山高月上迟?”即使子建、太白降为俚谈,恐亦不能过也。然此田畯 红女作劳之歌,长年樵青山泽相和,入城市间,愧汗塞吻矣。然则听古乐而恐卧者,宁独一魏文侯也6? ——卷七 《艺苑卮言》初稿成于王世贞三十三岁时,后又有所增益,至他四十岁时脱稿刊印,以后作者又对内容作了补充, 是作者前期的一部重要的文学批评论著。他在书中对先秦至明代的诗文创作进行了范围广泛的评说,尤详于汉魏六 朝、唐代和明代文学,对宋代文人则多批评之词。这反映了他附同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等“文必秦汉,诗必盛 唐”之说,轻视宋诗,鼓吹明代复古一派,自壮声势的文学批评态度。 但是,王世贞对明代文学复古阵营趋入模拟之途的弊害也有认识,并作了颇为中肯的批评。《艺苑卮言》视剽窃模 拟为诗歌创作的大病。他非常尊重李梦阳、李攀龙等人的文学贡献和作用,即便如此,对他们摹仿古人,牵合形 迹,变不足而近于袭,缺乏自得之趣,进行了不留情面的批评。他认为,诗人的才思和诗体的格调二者关系,格调 是由才思派生而出,因此,诗歌创作中突出才思之用是必然的要求,而肯定运巧,超越常规,也成了他对诗人的期 待和鼓励。由于受扬唐抑宋诗歌观的支配,王世贞当时贬宋的倾向比较突出,特别是对黄庭坚一派的诗歌追求及形 成的风格,评价尤低,目的还在于维护汉魏、盛唐诗歌的艺术风范。 喜爱民歌,高度评价民歌真情、俚浅的特点,这是前后七子大致相同的认识,也是明代中叶后诗歌批评中出现的一 种普遍情况。王世贞也持类似的见解。他肯定“田畯红女作劳之歌”,认为这类由“俚字乡语”构成的“俗”谣,其实“得 古风人遗意”,可与曹植、李白的某些作品相媲美。虽然他直接评述的是江南乡野谣曲,实质是对民间的文学创造 精神的赞美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