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只要上过几年私塾,就会吟诵。因此,几乎没有人专门研究吟诵,几乎没有关于吟诵的专门 论述。我们对古代教育普及程度的认识也有偏差。在古代,农村多数有族馆村学,一般为三 年义务教育制,所以一些农民也会吟诵。乡镇以上的地方,妇女也多可读家馆。文盲率窜升, 乃近代以后之事,实是新学堂勃兴之后,师资不继、私塾消亡所造成的恶果。吟诵是完全口 传心授,纯粹的口头非物质文化。因此吟诵也无定调,也无曲谱。流派纷呈,其吟诵调也有 雅俗乐之别。 吟诵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彰显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国际上享有 很高的声誉。不仅华人吟诵,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很多国家中,吟诵汉诗的传统也一直流 传不衰。但是,作为吟诵之根,远为丰厚璀璨的中华吟诵却几乎没有了传承 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私塾面临困境,吟诵首次受到打击。民国建立,新学堂勃兴 私塾进一步消亡。抗日战争私塾再遭灭顶。20世纪初,西方的朗诵方式随话剧进入中国, 其后汉语朗诵遂定型,并取代吟诵。20年代赵元任先生首次研究吟诵,并录唱片。1934年、 1948年唐文治先生两次录制唱片,发行海内外。1946年北大中文系应命召集几十位著名学 者开会研讨,一致开出“吟诵″药方。建国以后,吟诵不再进入课堂。但很多著名学者都曾 撰文提倡吟诵,如朱自清、叶圣陶、俞平伯等等,80年代许多领导和学者都曾大声疾呼恢 复吟诵,惜未有实效。1997年,陈少松先生著《古诗词史吟诵硏究》,并附吟诵录音光盘。 此后陆续有零星论文、调硏报告等。2008年,常州吟诵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百年以来,许多前辈学者都曾为光复这一中华优秀传统而身体力行。然逝者如斯,吟诵 终于还是濒临失传的边缘。今世最后一批会吟诵的先生,年龄基本上都在80岁以上,由于 社会环境的问题,最后一代学会了吟诵的先生,普遍没有把吟诵传给他们的学生和儿女。能 否在这段时间内把传统吟诵系统地保留下来,对今后吟诵的发展至关重要。 (《中华读书报》2009年12月11日,有删改)只要上过几年私塾,就会吟诵。因此,几乎没有人专门研究吟诵,几乎没有关于吟诵的专门 论述。我们对古代教育普及程度的认识也有偏差。在古代,农村多数有族馆村学,一般为三 年义务教育制,所以一些农民也会吟诵。乡镇以上的地方,妇女也多可读家馆。文盲率窜升, 乃近代以后之事,实是新学堂勃兴之后,师资不继、私塾消亡所造成的恶果。吟诵是完全口 传心授,纯粹的口头非物质文化。因此吟诵也无定调,也无曲谱。流派纷呈,其吟诵调也有 雅俗乐之别。 吟诵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彰显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国际上享有 很高的声誉。不仅华人吟诵,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很多国家中,吟诵汉诗的传统也一直流 传不衰。但是,作为吟诵之根,远为丰厚璀璨的中华吟诵却几乎没有了传承! 1905 年清朝废除科举,私塾面临困境,吟诵首次受到打击。民国建立,新学堂勃兴, 私塾进一步消亡。抗日战争私塾再遭灭顶。20 世纪初,西方的朗诵方式随话剧进入中国, 其后汉语朗诵遂定型,并取代吟诵。20 年代赵元任先生首次研究吟诵,并录唱片。1934 年、 1948 年唐文治先生两次录制唱片,发行海内外。1946 年北大中文系应命召集几十位著名学 者开会研讨,一致开出“吟诵”药方。建国以后,吟诵不再进入课堂。但很多著名学者都曾 撰文提倡吟诵,如朱自清、叶圣陶、俞平伯等等,80 年代许多领导和学者都曾大声疾呼恢 复吟诵,惜未有实效。1997 年,陈少松先生著《古诗词史吟诵研究》,并附吟诵录音光盘。 此后陆续有零星论文、调研报告等。2008 年,常州吟诵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百年以来,许多前辈学者都曾为光复这一中华优秀传统而身体力行。然逝者如斯,吟诵 终于还是濒临失传的边缘。今世最后一批会吟诵的先生,年龄基本上都在 80 岁以上,由于 社会环境的问题,最后一代学会了吟诵的先生,普遍没有把吟诵传给他们的学生和儿女。能 否在这段时间内把传统吟诵系统地保留下来,对今后吟诵的发展至关重要。 (《中华读书报》2009 年 12 月 11 日,有删改)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