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到实践中,在新的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基 理)和改造世界(创造价值)两类。而人类的认识 础”课教材知识体系对于学生来说属于理性认识, 也有两种:一是知识性的认识,反映事物是什么、 这些系统性的理性认识成为学生的系统实践才能 怎么样,二是价值性的认识,反映事物好不好、要 实现它的价值。 不要、该不该、有没有用的认识。创造价值的前提 (二)实践教学的内涵外延理论为“基础”课学 是形成价值认识,人的全部活动根源于价值认识。 生实践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支持 存在于教科书的知识虽然具有价值性,但对 郭水兰在2004年发表的《实践教学的内涵与 于学生来说,知道它有哪些内容还属于知识性的 外延探讨》一文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论证了“实 认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把它称为“教材知识体 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由此决定了实践教学也有 系”。只有学习运用教科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 广义和狭义之分。社会实践教学是在狭义的实践 问题,尤其是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时,才转化为价 观指导下的狭义的实践教学。广义的实践教学包 值认识。 括认识理论知识本身实践教学(称为理论实践教 “基础”课教科书的任务是使学生认同其知识 学)和运用理论于实践的社会实践教学,突破了狭 体系和基本要求并作为行动指南,所以,必须把教 义实践教学的局限性,实践教学的场所也从社会 材知识体系转化为学生的价值体系才能达到教学 扩展到校园和课堂。之后的文献和精品课程资 目标。 料,包括理、工、农、医各类课程纷纷有了课堂实践 2.把教材知识体系转化为学生的价值体系符 教学、校园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之说,增强了实践 合对立统一规律因而更能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性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哲学中的“价值”,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 (彐“基础”课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它必须实 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所以,价值的形成包括两方 现从教材知识体系到学生实践体系的飞跃 面:一是主体的需要和要求;二是客体的某种性 “基础”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学生的 质、结构和属性。有无价值和价值的大小,取决于 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课程,它的任务是解决当 主体的需要和要求与客体的性质、结构、属性是否 下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问题。由此决定, 相统一和统一的程度。价值的主体是多方面的, “基础”课决不仅仅以传授教材知识为目的,更重 可分为个人主体、集体主体、国家主体、人类主体 要的目标是化为学生的思维方式,化为学生的实 等。从个人与集体、国家、人类的辩证关系来看, 践活动。而且,“基础”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教学 它们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不同主体的 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来源于它本身的 价值在又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中得到实现。 魅力,更来源于现实的需要和与学生活动的相关 “基础”课教材知识体系涉及到学生个人、家 度。而实现“基础”课教材知识体系到学生实践体 庭、学校、企业、国家、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所体 系的飞跃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提高与学生的相关 现的价值主体包括学生个人、家庭、学校、企业、国 度。所以,“基础”课必须实现从教材知识体系到 家、社会,所以,它既能满足学生个人的需要,也能 学生实践体系的飞跃。 满足家庭、学校、企业、国家、社会的需要“基础” (四)教材基本知识的全面性决定学生实践的 课把学生作为服务的直接对象,同时也是为家庭、 全面性 学校、企业、国家、社会服务“基础”课以学生作为 教材的基本知识包括思想道德和法律,涉及 价值的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却贯穿在“基 成才、家庭、事业、国家等多方面的内容。之所以 础”课教学体系的始终:学生在践行自己价值观的 提出“学生实践体系”,就是为了全面完成课程的 同时,也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以,把教 教学任务,使学生把教材知识体系全部转化为自 材知识体系转化为学生价值体系更容易被学生接 己的行动体系。 受,更能达到教学目标。 二、“基础”课教材知识体系到学生实践体系 在不丢失教材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 飞跃的路径 需要把教材的绪论、章节标题转化为若干个价值 (一)以学生为主体把教材知识体系重组为价 性的标题(专题),再根据价值标题重组教材的知 值体系 识,就构成了学生的价值体系。 1.把教材知识体系转化为学生的价值体系是 (二)引进项目教学法把学生价值体系转化为 “基础”课教材本身的要求 学生做学体系 众所周知,人类的活动分为认识世界(追求真 1.项目教学法 96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到实践中,在新的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基 础”课教材知识体系对于学生来说属于理性认识, 这些系统性的理性认识成为学生的系统实践才能 实现它的价值。 ( 二) 实践教学的内涵外延理论为“基础”课学 生实践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支持 郭水兰在 2004 年发表的《实践教学的内涵与 外延探讨》一文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论证了“实 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由此决定了实践教学也有 广义和狭义之分。社会实践教学是在狭义的实践 观指导下的狭义的实践教学。广义的实践教学包 括认识理论知识本身实践教学( 称为理论实践教 学) 和运用理论于实践的社会实践教学,突破了狭 义实践教学的局限性,实践教学的场所也从社会 扩展到 校 园 和 课 堂。之后的文献和精品课程资 料,包括理、工、农、医各类课程纷纷有了课堂实践 教学、校园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之说,增强了实践 教学性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 三) “基础”课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它必须实 现从教材知识体系到学生实践体系的飞跃 “基础”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学生的 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课程,它的任务是解决当 下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问题。由此决定, “基础”课决不仅仅以传授教材知识为目的,更重 要的目标是化为学生的思维方式,化为学生的实 践活动。而且,“基础”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教学 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来源于它本身的 魅力,更来源于现实的需要和与学生活动的相关 度。而实现“基础”课教材知识体系到学生实践体 系的飞跃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提高与学生的相关 度。所以,“基础”课必须实现从教材知识体系到 学生实践体系的飞跃。 ( 四) 教材基本知识的全面性决定学生实践的 全面性 教材的基本知识包括思想道德和法律,涉及 成才、家庭、事业、国家等多方面的内容。之所以 提出“学生实践体系”,就是为了全面完成课程的 教学任务,使学生把教材知识体系全部转化为自 己的行动体系。 二、“基础”课教材知识体系到学生实践体系 飞跃的路径 ( 一) 以学生为主体把教材知识体系重组为价 值体系 1. 把教材知识体系转化为学生的价值体系是 “基础”课教材本身的要求 众所周知,人类的活动分为认识世界( 追求真 理) 和改造世界( 创造价值) 两类。而人类的认识 也有两种: 一是知识性的认识,反映事物是什么、 怎么样,二是价值性的认识,反映事物好不好、要 不要、该不该、有没有用的认识。创造价值的前提 是形成价值认识,人的全部活动根源于价值认识。 存在于教科书的知识虽然具有价值性,但对 于学生来说,知道它有哪些内容还属于知识性的 认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把它称为“教材知识体 系”。只有学习运用教科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 问题,尤其是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时,才转化为价 值认识。 “基础”课教科书的任务是使学生认同其知识 体系和基本要求并作为行动指南,所以,必须把教 材知识体系转化为学生的价值体系才能达到教学 目标。 2. 把教材知识体系转化为学生的价值体系符 合对立统一规律因而更能达到教学目标 哲学中的“价值”,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 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所以,价值的形成包括两方 面: 一是主体的需要和要 求; 二是客体的某种性 质、结构和属性。有无价值和价值的大小,取决于 主体的需要和要求与客体的性质、结构、属性是否 相统一和统一的程度。价值的主体是多方面的, 可分为个人主体、集体主体、国家主体、人类主体 等。从个人与集体、国家、人类的辩证关系来看, 它们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不同主体的 价值在又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中得到实现。 “基础”课教材知识体系涉及到学生个人、家 庭、学校、企业、国家、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所体 现的价值主体包括学生个人、家庭、学校、企业、国 家、社会,所以,它既能满足学生个人的需要,也能 满足家庭、学校、企业、国家、社会的需要; “基础” 课把学生作为服务的直接对象,同时也是为家庭、 学校、企业、国家、社会服务; “基础”课以学生作为 价值的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却贯穿在“基 础”课教学体系的始终; 学生在践行自己价值观的 同时,也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以,把教 材知识体系转化为学生价值体系更容易被学生接 受,更能达到教学目标。 在不丢失教材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 需要把教材的绪论、章节标题转化为若干个价值 性的标题( 专题) ,再根据价值标题重组教材的知 识,就构成了学生的价值体系。 ( 二) 引进项目教学法把学生价值体系转化为 学生做学体系 1. 项目教学法 96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