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人会在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但很多人会在同一问题上屡次犯错。(2分) 18、(4分) 遵循生之规则(2分),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采取躲避、顺应的策略(2分 19、(8分) 基调健康,言之成理即可。 六、语言运用与表达(共两小题,10分 20、(6分)注意对比、拟人的修辞及哲理性总结 21、(4分) 例:月亮 正面:在清凉的夜里,总是你和最孤独的旅人作伴 反面:因为靠别人发光,所以白天不敢露面。 22、作文(略)(60分)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 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 丶我如果做范滂,母亲答应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庄 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 治平二年,入朝判登闻鼓院。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用唐朝旧例召他进翰 林院,任知制诰。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关 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然后召来 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 以使他受到牵累。¨英宗说:“姑且给他修起居注如何?韩琦说:“起居注和知制诰地位相近, 不可马上授予。不如在馆阁中较靠上的兼职授予他,而且请召来考试。”英宗说:“考试不知 他能否胜任,像苏轼会有不能担任的吗?”韩琦还是不同意,到试了两篇论,又列入三等, 得到了直史馆的职位。苏轼听到了韩琦的话,说:“韩公可以说是靠德行来爱护人的呀。” 适逢苏洵去世,朝廷赐给他金帛,苏轼推辞了,要求赠父亲一个官职,于是赠光禄丞。 苏轼(到徐州赴任),有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富民们争着要逃岀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 如果都岀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進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 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 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走,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于是 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雨日夜不停的 下,但城却没有沉。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 士兵们全都出了城。做了木岸,以防洪水再至,朝廷很赞赏他。(2)人会在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但很多人会在同一问题上屡次犯错。(2 分) 18、(4 分) 遵循生之规则(2 分),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采取躲避、顺应的策略(2 分)。 19、(8 分) 基调健康,言之成理即可。 六、语言运用与表达(共两小题,10 分) 20、(6 分)注意对比、拟人的修辞及哲理性总结。 21、(4 分) 例:月亮 正面:在清凉的夜里,总是你和最孤独的旅人作伴。 反面:因为靠别人发光,所以白天不敢露面。 七、 22、作文(略)(60 分)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 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 “我如果做范滂,母亲答应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庄 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 治平二年,入朝判登闻鼓院。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用唐朝旧例召他进翰 林院,任知制诰。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关 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然后召来 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 以使他受到牵累。”英宗说:“姑且给他修起居注如何?”韩琦说:“起居注和知制诰地位相近, 不可马上授予。不如在馆阁中较靠上的兼职授予他,而且请召来考试。”英宗说:“考试不知 他能否胜任,像苏轼会有不能担任的吗?”韩琦还是不同意,到试了两篇论,又列入三等, 得到了直史馆的职位。苏轼听到了韩琦的话,说:“韩公可以说是靠德行来爱护人的呀。” 适逢苏洵去世,朝廷赐给他金帛,苏轼推辞了,要求赠父亲一个官职,于是赠光禄丞。 苏轼(到徐州赴任),有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 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 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 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走,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于是 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雨日夜不停的 下,但城却没有沉。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 士兵们全都出了城。做了木岸,以防洪水再至,朝廷很赞赏他。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