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5月考试高一语文试卷答案 第I卷 、语言知识(每个3分) 1、A(B“与”读yu;C“玄”读xuan;D“蹩”读bie。) 2、D(先突现主语及其两会代表的定义,再关照“这样做”的含义,以照应题干,随后承 接“更加”,而“从而”是表示“这样做”的结果,应该放置最后。这样排序,体现了一定 的因果关系和层进关系。) 3、D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无能。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婉辞,错用于拒绝别人的要求。 (A不经之谈: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B煞费苦心:形容费尽心思C摇摇欲坠 形容十分危险,很快就要掉下来,或不稳固,很快就要垮台。) 4、D(A歧义。B不符合逻辑规律,应该改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 的真正意义……”C“长期考察”后残缺中心词“的需要”。) 二、5、C(A项与第一段结尾一句完全吻合。B项与第一段第一句和第二段后半段吻合。 D项与第二段后半段吻合。C项与最后一段内容吻合,但它不是这次研究的内容。) 6、A(根据第三段,理论依据是第一句话提出的“铁元素可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理 论”。BCD三项是对这一理论的的具体表述,属于原文“此后科学家们一直在对这一理论进 行检验和完善”的内容) 7、C(A项后半句的意思在画线句中没有涉及。B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总量将出现负增 长”与原句意思似是而非。“负增长”指增长率为负值,即在规模、数量等方面有所减少或 下降。根据划线句,南极海域海洋生产力提高后,的确能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但大气中 的二氧化碳的总量是否减少或下降,仅从这一划线句不得而知。D项中“南极海域海洋生产 力提高后,可吸收温室气体”与原文直接冲突。原文是说本来就可以吸收温室气体,不必等 到海洋生产力提高后才具有) 8、C(A项中后半句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B项说海洋生产力包括三项内容,把“让海洋变 绿”、“提高藻类生长”、“促进叶绿素成倍増长”并列。根据原文第三段后半段,“让海洋变 绿”不过是后二者一个形象化的说法而己,不能与后二者并列。C项与原文第四段内容完全 吻合。D项“但又形成”在原文最后一段中的表述为“是否会形成”“尚待研究”,不吻合) 三、文言文阅读(每个3分) 9、B(应为“拒绝”)10、B(A①我②的:B用、拿,C①想法②被,D①表承接②如果;) 11、D 2、C(苏轼既不是向韩琦要官也不是为自己要官) 13、见译文 14、名句默写。(略)(每个空1分,共10分) 四、古诗阅读(4分) 15、(1)渲染阴沉肃杀的气氛:暗示敌人入侵。(2分)(2)威武、勇猛、刚毅(或相近 的词语句均可)(2分) 五、现代文阅读(共22分) 16、(6分) 通体枯黄的枝条(1分),头上顶着银灰色芦花以柔软出现(1分),毛茸、蓬松(1分),有 种轻如蝉翼的分量(1分),柔软的腹中潜藏着生存的策略(1分),有一种顺服的美感( 分)。 17、(4分) (1)生命中所犯下的错误,最后都会在时间面前显现出来并让人为之付出代价。(2分)5 月考试高一语文试卷答案 第Ⅰ卷 一、语言知识(每个 3 分) 1、A(B“与 ”读 yǔ;C“玄”读 xu án;D“蹩 ” 读 b ié。) 2、D (先突现主语及其两会代表的定义,再关照“这样做”的含义,以照应题干,随后承 接“更加”,而“从而”是表示“这样做”的结果,应该放置最后。这样排序,体现了一定 的因果关系和层进关系。) 3、D 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无能。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婉辞,错用于拒绝别人的要求。 (A 不经之谈: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B 煞费苦心:形容费尽心思 C 摇摇欲坠: 形容十分危险,很快就要掉下来,或不稳固,很快就要垮台。) 4、D(A 歧义。B 不符合逻辑规律,应该改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 的真正意义……”C“长期考察”后残缺中心词“的需要”。) 二、5、C( A 项与第一段结尾一句完全吻合。B 项与第一段第一句和第二段后半段吻合。 D 项与第二段后半段吻合。C 项与最后一段内容吻合,但它不是这次研究的内容。) 6、A(根据第三段,理论依据是第一句话提出的“铁元素可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理 论”。BCD 三项是对这一理论的的具体表述,属于原文“此后科学家们一直在对这一理论进 行检验和完善 .....”的内容) 7、C(A 项后半句的意思在画线句中没有涉及。B 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总量将出现负增 长”与原句意思似是而非。“负增长”指增长率为负值,即在规模、数量等方面有所减少或 下降。根据划线句,南极海域海洋生产力提高后,的确能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但大气中 的二氧化碳的总量是否减少或下降,仅从这一划线句不得而知。D 项中“南极海域海洋生产 力提高后,可吸收温室气体”与原文直接冲突。原文是说本来就可以吸收温室气体,不必等 到海洋生产力提高后才具有) 8、C(A项中后半句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B项说海洋生产力包括三项内容,把“让海洋变 绿”、“提高藻类生长”、“促进叶绿素成倍增长”并列。根据原文第三段后半段,“让海洋变 绿”不过是后二者一个形象化的说法而已,不能与后二者并列。C项与原文第四段内容完全 吻合。D项“但又形成”在原文最后一段中的表述为“是否会形成”“尚待研究”,不吻合) 三、文言文阅读(每个 3 分) 9、B(应为“拒绝”)10、 B(A①我②的;B 用、拿,C①想法②被,D①表承接②如果;) 11、D 12、C(苏轼既不是向韩琦要官也不是为自己要官) 13、见译文 14、名句默写。(略)(每个空 1 分,共 10 分) 四、古诗阅读(4 分) 15、(1)渲染阴沉肃杀的气氛;暗示敌人入侵。(2 分)(2)威武、勇猛、刚毅(或相近 的词语句均可)(2 分) 五、现代文阅读(共 22 分) 16、(6 分) 通体枯黄的枝条(1 分),头上顶着银灰色芦花以柔软出现(1 分),毛茸、蓬松(1 分),有 一种轻如蝉翼的分量(1 分),柔软的腹中潜藏着生存的策略(1 分),有一种顺服的美感(1 分)。 17、(4 分) (1)生命中所犯下的错误,最后都会在时间面前显现出来并让人为之付出代价。(2 分)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