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8 邢玉瑞等《黄帝内经》三阴三阳模式建构的研究 519 上则为三统历9。也正由于此,有学者对“一分为阴,鸡鸣曰厥阴,是三阴三阳时也。”将一日也划分 三”的由来探讨认为,“一分为三”是中国传统文化为六个时段,并以三阴三阳标示。正由于“六”具有 的基础和核心,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精时空划分模式的作用,故人体经脉体系的构建,也以 髓与主线。中国哲学是“一分为三”的哲学,中国的此模式为标准划分为三阴三阳六经。所以,有学者 世界观是“一分为三”的世界观,中国的认识论是研究即认为三阴三阳就是参照天文历法命名的 “一分为三”的认识论,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是 综上所述,三阴三阳模式是《黄帝内经》经络学 分为三”的 ”以及相关的思想在《黄帝内说、运气学说以及热病辨证论治体系等建构的基础, 经》中也有所体现,如《素问·三部九候论》说:“三三阴三阳的划分是依据阴阳气量的多少,阳明与厥 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一者天,二者地,三阴虽然一言最盛之时,一言盛极而衰,但都为阴阳双 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 同时作方盛极将衰之时;三阴三阳模式的发生源自于中国 为分类模式,则脏腑中有三焦,病因有三部之气,病古代一分为三的哲学思想和时空六分的宇宙观念。 机有三虚三实,诊法中“人有三部,部有三候”(《素三阴三阳模式贯穿着阴阳相互渗透、彼此消长、相互 问·三部九候论》),药物有上、中、下三品等,人体转化等朴素辩证法思想,其精神实质在于把物质世 经脉自然可以划分为三阴三阳。 界的运动看作是沿一定次序行进的循环圈,无论是 周学海《内经评文素问》说:“人身前后左右之阴还是阳,都是一个由初升到极盛,再转向衰弱的过 分三阴三阳者,取义于天地四方之部位也。”正好说程,并且在阴中就包含着阳的因素,在阳中又包含着 明三阴三阳六经之取义来源于古人对天地四方六合阴的成分。这个循环圈既表示事物运动的方向和次 的认识。“六”代表的是三维的立体空间,它直接从序,同时又反映着事物和现象在阴阳属性上的分布 六合观念获得了神圣的价值和象征功能,而成为情况 人道六制”(《管子·五行》)的依据。中国古代官 参考文献 制,中央行政机构以“六”设置,成为一种定数和传 统,有所谓六卿、六官、六部、六军、六典等。《周易》[1]王玉川.运气探秘[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8. 的六爻也与六方位空间的观念有关。由于古人常以[2]黄龙祥.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M].北京:华夏出版社 空间方位的某一点来标示时间循环变化的周期,故 2001:287 六方位空间也可借用以表示时间观念,而形成以[3]张善文.象数与义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993 “六”为基数的循环周期。《周易·乾卦·彖》曰: 91-9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有学者4]郑洪新,李敬林周学海医学全书·内经评文素问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7 认为《彖传》明确指出《乾卦》中六龙所在的六个位[5]周学海读医随笔[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置与时节有着密切关系,黄昏与清晨所见到的苍龙 983:60-66. 所在的六个不同位置,标志着六个不同时节的到来,[6]张其成易学大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2:91l 六龙六位所对应的节气点为:见龙在田——霜降,或[7]王玉川运气探秘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5 跃在渊—一冬至,潜龙勿用一—雨水,飞龙在天—8]杜勤“三”的文化符号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 谷雨,亢龙有悔——夏至,群龙无首一处暑,这是 公司,1999:39 种把一年划分为六个季节的古老历法2宋[9]庞朴.一分为三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氏12也认为“时乘六龙以御天”与六龙季历有关,并 115-119 指出六龙季历的特点是以天干纪日,30日为一月 [10]周德义.关于“一分为三”由来的探计[J].湖南大众传 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2):91-94 60日为一季,六季为一年;用“龙”的形态表示季节 [11]武家璧.观象授时——楚国的天文历法[M].武汉:湖 说明六龙季历有物候历的成分;历日以360天为准, 北教育出版社,2001:69-71 5~7天的“过年日”用来调节历日长度与实际物候[12]宋会群中国术数文化史[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 的矛盾,不计在日序之中。此即《素问·六节藏象 论》所言:“天以六六为节……天有十日,日六竟而[13]陈德成中国古代天文学对经络学说形成的影响[J] 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根据时间 中国针灸,1997,17(9):567-568 的同构原理,王叔和《脉经》则指出:“脉平旦曰太 (收稿日期:2006403-22) 阳,日中曰阳明,晡时曰少阳,黄昏曰少阴,夜半曰太上则为三统历[9] 。也正由于此,有学者对“一分为 三”的由来探讨认为,“一分为三”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基础和核心,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精 髓与主线。中国哲学是“一分为三”的哲学,中国的 世界观是“一分为三”的世界观,中国的认识论是 “一分为三”的认识论,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是“一 分为三”的[10] 。“三”以及相关的思想在《黄帝内 经》中也有所体现,如《素问·三部九候论》说:“三 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一者天,二者地,三 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三”同时作 为分类模式,则脏腑中有三焦,病因有三部之气,病 机有三虚三实,诊法中“人有三部,部有三候”(《素 问·三部九候论》),药物有上、中、下三品等,人体 经脉自然可以划分为三阴三阳。 周学海《内经评文素问》说:“人身前后左右之 分三阴三阳者,取义于天地四方之部位也。”正好说 明三阴三阳六经之取义来源于古人对天地四方六合 的认识。“六”代表的是三维的立体空间,它直接从 六合观念获得了神圣的价值和象征功能,而成为 “人道六制”(《管子·五行》)的依据。中国古代官 制,中央行政机构以“六”设置,成为一种定数和传 统,有所谓六卿、六官、六部、六军、六典等。《周易》 的六爻也与六方位空间的观念有关。由于古人常以 空间方位的某一点来标示时间循环变化的周期,故 六方位空间也可借用以表示时间观念,而形成以 “六”为基数的循环周期。《周易·乾卦·彖》曰: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有学者 认为《彖传》明确指出《乾卦》中六龙所在的六个位 置与时节有着密切关系,黄昏与清晨所见到的苍龙 所在的六个不同位置,标志着六个不同时节的到来, 六龙六位所对应的节气点为:见龙在田———霜降,或 跃在渊———冬至,潜龙勿用———雨水,飞龙在天——— 谷雨,亢龙有悔———夏至,群龙无首———处暑,这是 一种把一年划分为六个季节的古老历法[11] 。宋 氏[12] 也认为“时乘六龙以御天”与六龙季历有关,并 指出六龙季历的特点是以天干纪日,30 日为一月, 60 日为一季,六季为一年;用“龙”的形态表示季节, 说明六龙季历有物候历的成分;历日以 360 天为准, 5 ~ 7 天的“过年日”用来调节历日长度与实际物候 的矛盾,不计在日序之中。此即《素问·六节藏象 论》所言:“天以六六为节……天有十日,日六竟而 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根据时间 的同构原理,王叔和《脉经》则指出:“脉平旦曰太 阳,日中曰阳明,晡时曰少阳,黄昏曰少阴,夜半曰太 阴,鸡鸣曰厥阴,是三阴三阳时也。”将一日也划分 为六个时段,并以三阴三阳标示。正由于“六”具有 时空划分模式的作用,故人体经脉体系的构建,也以 此模式为标准划分为三阴三阳六经。所以,有学者 研究即认为三阴三阳就是参照天文历法命名的[13] 。 综上所述,三阴三阳模式是《黄帝内经》经络学 说、运气学说以及热病辨证论治体系等建构的基础, 三阴三阳的划分是依据阴阳气量的多少,阳明与厥 阴虽然一言最盛之时,一言盛极而衰,但都为阴阳双 方盛极将衰之时;三阴三阳模式的发生源自于中国 古代一分为三的哲学思想和时空六分的宇宙观念。 三阴三阳模式贯穿着阴阳相互渗透、彼此消长、相互 转化等朴素辩证法思想,其精神实质在于把物质世 界的运动看作是沿一定次序行进的循环圈,无论是 阴还是阳,都是一个由初升到极盛,再转向衰弱的过 程,并且在阴中就包含着阳的因素,在阳中又包含着 阴的成分。这个循环圈既表示事物运动的方向和次 序,同时又反映着事物和现象在阴阳属性上的分布 情况。 参考文献: [1]王玉川. 运气探秘[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8. [2]黄龙祥. 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M].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287. [3]张善文. 象数与义理[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 91 - 92. [4]郑洪新,李敬林. 周学海医学全书·内经评文素问[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7. [5]周学海. 读医随笔[ 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60 - 66. [6]张其成. 易学大辞典[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2:911. [7]王玉川. 运气探秘[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5. [8]杜 勤.“三”的文化符号论[M].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 公司,1999:39. [9]庞 朴. 一分为三论[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15 - 119. [10]周德义. 关于“一分为三”由来的探讨[J]. 湖南大众传 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2):91 - 94. [11]武家璧. 观象授时———楚国的天文历法[M]. 武汉:湖 北教育出版社,2001:69 - 71. [12]宋会群. 中国术数文化史[M]. 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9:97 - 106. [13]陈德成. 中国古代天文学对经络学说形成的影响[J]. 中国针灸,1997,17(9):567 - 568. (收稿日期:2006-03-22) 第 8 期 邢玉瑞等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模式建构的研究 ·519·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