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518·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29卷 临为二阳生,泰为三阳生,大壮为四阳生,央为五阳加之六气,因即以其名加之人身,此不过借以分析气 生,乾卦六爻皆阳,表示阳气极盛,为阳息阴消过程:与处各有所属,俾得依类以言其病耳!”因此,他提 从妡卦到坤卦,阴爻逐渐增加,从下往上增长,阳爻出“六经、五脏不能强合”:“六经、六气不能强 逐渐减少,表示阴气逐渐增强,阳气逐渐减弱,妡卦合”5。现代一些学者则认为三阴三阳六经的来源 象为一阴生,遁为二阴生,否为三阴生,观为四阴生,与《周易》有关,如张氏[6主编《易学大辞典》认为 剥为五阴生,坤六爻皆阴,表示阴气极盛,为阴息阳《周易》“长、次、少三男三女说对三阴三阳理论的产 消的过程。孟喜以十二消息卦代表一年十二月,即生起到了启迪作用。又如在先天八卦中,从巽→艮 复卦(),配十一月(子月);临卦(),配十二月坤是老阳乾逐渐转阴的过程,巽为一阴初生,艮为 (丑月);泰卦(噩),配正月(寅月);大壮卦(噩),配二阴至壮,坤为老阴;而震→兑→乾是老阴坤逐渐转 二月(卯月):央卦(垂),配三月(辰月);乾卦(),阳的过程,震为一阳初生,兑为二阳至壮,乾为老阳 配四月(巳月):妡卦(),配五月(午月):遁卦这种由乾至坤、由坤至乾的阴阳多少的发展变化过 ),配六月(未月):否卦(),配七月(申月);观程,体现了三阴三阳的思想实质。另外,爻位中三阴 卦(重),配八月(酉月):剥卦(重),配九月(戌月);位(二、四、上)三阳位(初、三、五),也体现了三阴 坤卦(),配十月(亥月)。此十二卦代表一年中节三阳的理论内涵”。王氏7也认为三阴三阳很可能 气中的中气,十二卦共七十二爻,代表七十二候。自是古代医家从后天八卦阴阳各分为“长”次”“少” 西汉孟喜、京房提倡卦气说后,十二消息卦即颇为流得到启发而创造出来的。但是,《周易》并没有直接 行,东汉马融、郑玄、荀爽、虞翻,乃至后世学者研究提出三阴三阳的概念,后世易学也不讲三阴三阳的 《周易》,莫不采用十二消息卦之义为说,故尚秉和问题,如果说三阴三阳六经与《周易》六爻有关,那 《周易尚氏学》指出:“后汉人注《易》,往往用月卦而么六爻的来源又是什么?也是值得考察的问题 不明言,以月卦人人皆知,不必揭出。其重要可知 其实,对于三阴三阳六经的渊源问题,可以从阴 矣 阳三分与六经理论建构等不同角度加以认识。人类 依据十二消息卦,十一月冬至一阳生,到了三对空间与时间认识所形成的宇宙观,常常成为人类 月、四月阳气最盛而阴气将生,故“两阳合明”而为划分事物的模式,“三”与“六”在人类的认识过程 阳明:五月夏至一阴生,到九月、十月阴气最盛而阳中,也具有了模式的功能。杜氏从文字学的角度将 气将生,由于阴气盛极而衰,故“两阴交尽”而为厥 的虚数涵义归纳为:单纯累积的临界点,最初 阴。阳明与厥阴,虽然一言最盛之时,一言盛极而的数单元,最小限度的多数以及汉字结构上的稳定 衰,但都为阴阳双方盛极将衰之时。大概正由于此,性和美饰功能。因此,“三”也就成了宇宙创化的 《素问·阴阳离合论》在论述经脉之开、阖、枢理论第一个完整的单元,万物生成发展的基数,故《老 时,认为阳明、厥阴均属于“阖”,所谓“是故三阳之子》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物。”《史记·律书》则云:“数始一,终于十,成于 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当三。”数三包含一与二,是原始奇数与偶数的第一次 然《黄帝内经》中以三阴三阳标示季节时间,并不完合成,故被视为数之成。从哲学宇宙观的角度而言 全统一,如《素问·脉解》以及运气学说中所论与《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注引服虔曰:“三者,天地人 《灵枢·阴阳系日月》的观点各不相同,可以看作不之数。”《说文解字》也说:“三,天地人之道也。”同 同学术流派思想之体现。 时,“三”又具有矛盾对立统一的意蕴。如此,则使 2三阴三阳模式的发生渊源 ”成为集体意识中的模式数字,形成了对世界进 关于三阴三阳模式产生的渊源,历代学者研究行宏观三分的宇宙观。到了西汉董仲舒,“三”则被 甚少。周学海认为《素问·阴阳离合论》篇“论阴阳崇尚为无所不归的“天之大经”,从而使它具有神秘 名义之无定,人身前后左右之分三阴三阳者,取义于意义。如《春秋繁露·官制象天》说:“三起而成日, 天地四方之部位也”4。并在《读医随笔》中专论三三日而成规,三旬而成月,三月而成时,三时而成功 阴三阳之名义,明确指出:“十二经之三阴三阳,其寒暑与和三而成物,日月与星三而成光,天地与人三 名称起于人身之分野”:“是故经络之三阴三阳,止而成德。由此观之,三而一成,天之大经也。”其表 以定人身前后、左右、表里部分之名者也”;“由此观现在哲学层面为“太极元气,涵三为一”(《汉书·律 之,以天地四方之象,起三阴三阳之名,因即以其名历志》),表现在历史观上则为三统说,表现在历法临为二阳生,泰为三阳生,大壮为四阳生,夬为五阳 生,乾卦六爻皆阳,表示阳气极盛,为阳息阴消过程; 从姤卦到坤卦,阴爻逐渐增加,从下往上增长,阳爻 逐渐减少,表示阴气逐渐增强,阳气逐渐减弱,姤卦 象为一阴生,遁为二阴生,否为三阴生,观为四阴生, 剥为五阴生,坤六爻皆阴,表示阴气极盛,为阴息阳 消的过程。孟喜以十二消息卦代表一年十二月,即 复卦(霎),配十一月(子月);临卦(霎),配十二月 (丑月);泰卦(霎),配正月(寅月);大壮卦(霎),配 二月(卯月);夬卦(霎),配三月(辰月);乾卦(霎), 配四月( 巳月);姤卦( 霎),配五月( 午月);遁卦 (霎),配六月(未月);否卦(霎),配七月(申月);观 卦(霎),配八月(酉月);剥卦(霎),配九月(戌月); 坤卦(霎),配十月(亥月)。此十二卦代表一年中节 气中的中气,十二卦共七十二爻,代表七十二候。自 西汉孟喜、京房提倡卦气说后,十二消息卦即颇为流 行,东汉马融、郑玄、荀爽、虞翻,乃至后世学者研究 《周易》,莫不采用十二消息卦之义为说,故尚秉和 《周易尚氏学》指出:“后汉人注《易》,往往用月卦而 不明言,以月卦人人皆知,不必揭出。其重要可知 矣。” 依据十二消息卦,十一月冬至一阳生,到了三 月、四月阳气最盛而阴气将生,故“两阳合明”而为 阳明;五月夏至一阴生,到九月、十月阴气最盛而阳 气将生,由于阴气盛极而衰,故“两阴交尽”而为厥 阴。阳明与厥阴,虽然一言最盛之时,一言盛极而 衰,但都为阴阳双方盛极将衰之时。大概正由于此, 《素问·阴阳离合论》在论述经脉之开、阖、枢理论 时,认为阳明、厥阴均属于“阖”,所谓“是故三阳之 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 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当 然《黄帝内经》中以三阴三阳标示季节时间,并不完 全统一,如《素问·脉解》以及运气学说中所论与 《灵枢·阴阳系日月》的观点各不相同,可以看作不 同学术流派思想之体现。 ! 三阴三阳模式的发生渊源 关于三阴三阳模式产生的渊源,历代学者研究 甚少。周学海认为《素问·阴阳离合论》篇“论阴阳 名义之无定,人身前后左右之分三阴三阳者,取义于 天地四方之部位也”[4] 。并在《读医随笔》中专论三 阴三阳之名义,明确指出:“十二经之三阴三阳,其 名称起于人身之分野”;“是故经络之三阴三阳,止 以定人身前后、左右、表里部分之名者也”;“由此观 之,以天地四方之象,起三阴三阳之名,因即以其名 加之六气,因即以其名加之人身,此不过借以分析气 与处各有所属,俾得依类以言其病耳!”因此,他提 出“ 六 经、五 脏 不 能 强 合”;“ 六 经、六 气 不 能 强 合”[5] 。现代一些学者则认为三阴三阳六经的来源 与《周易》有关,如张氏[6]主编《易学大辞典》认为: 《周易》“长、次、少三男三女说对三阴三阳理论的产 生起到了启迪作用。又如在先天八卦中,从巽、艮 、坤是老阳乾逐渐转阴的过程,巽为一阴初生,艮为 二阴至壮,坤为老阴;而震、兑、乾是老阴坤逐渐转 阳的过程,震为一阳初生,兑为二阳至壮,乾为老阳。 这种由乾至坤、由坤至乾的阴阳多少的发展变化过 程,体现了三阴三阳的思想实质。另外,爻位中三阴 位(二、四、上)、三阳位(初、三、五),也体现了三阴 三阳的理论内涵”。王氏[7]也认为三阴三阳很可能 是古代医家从后天八卦阴阳各分为“长”“次”“少” 得到启发而创造出来的。但是,《周易》并没有直接 提出三阴三阳的概念,后世易学也不讲三阴三阳的 问题,如果说三阴三阳六经与《周易》六爻有关,那 么六爻的来源又是什么?也是值得考察的问题。 其实,对于三阴三阳六经的渊源问题,可以从阴 阳三分与六经理论建构等不同角度加以认识。人类 对空间与时间认识所形成的宇宙观,常常成为人类 划分事物的模式,“三”与“六”在人类的认识过程 中,也具有了模式的功能。杜氏从文字学的角度将 “三”的虚数涵义归纳为:单纯累积的临界点,最初 的数单元,最小限度的多数以及汉字结构上的稳定 性和美饰功能[8] 。因此,“三”也就成了宇宙创化的 第一个完整的单元,万物生成发展的基数,故《老 子》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史记·律书》则云:“ 数始一,终于十,成于 三。”数三包含一与二,是原始奇数与偶数的第一次 合成,故被视为数之成。从哲学宇宙观的角度而言,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注引服虔曰:“三者,天地人 之数。”《说文解字》也说:“三,天地人之道也。”同 时,“三”又具有矛盾对立统一的意蕴。如此,则使 “三”成为集体意识中的模式数字,形成了对世界进 行宏观三分的宇宙观。到了西汉董仲舒,“三”则被 崇尚为无所不归的“天之大经”,从而使它具有神秘 意义。如《春秋繁露·官制象天》说:“三起而成日, 三日而成规,三旬而成月,三月而成时,三时而成功。 寒暑与和三而成物,日月与星三而成光,天地与人三 而成德。由此观之,三而一成,天之大经也。”其表 现在哲学层面为“太极元气,涵三为一”(《汉书·律 历志》),表现在历史观上则为三统说,表现在历法 ·518·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 29 卷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