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卷第8期2006年8月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Vol. 29 No. 8 Aug. 2006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模式建构的研究* 邢玉瑞乔文彪 (陕西中医学院陕西712046) 关键词: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周易:中医理论 中图分类号:R221 《黄帝内经》将阴阳三分,形成太阴、少阴、厥阴“足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厥阴为表里,太阳少阴为 和太阳、少阳、阳明一组名词,十二经脉、十二经别等表里,是谓足之阴阳也。手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心 即以这组名词来命名;《素问·热论》在论述外感热主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手之阴阳也。”都 病时,也将热病的进程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体现出三阳、二阳、一阳分别与三阴、二阴、一阴的对 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以此应关系。故黄氏2指出:“通观《内经》全书,实际上 三阴三阳为辨证论治的纲领,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更多的是以阳明为三阳,以太阳为二阳……故经学 体系;运气学说也借用太阴、少阴、厥阴和太阳、少家廖平先生坚决主张以阳明为三阳,太阳为二阳。” 阳、阳明说明六气的变化。据王氏考察,在中医古籍 至于太阴、少阴、厥阴和太阳、少阳、阳明的含 里有29种序次不同的三阴三阳,大抵可以归纳为经义,太阴、少阴、太阳、少阳之名不难理解,即指阴阳 脉生理特性及其层次类、经脉长短浅深和血气盛衰之气的多少,这种思想在《周易》中已有所反映。但 类病理反应类、脉诊部位类、日周期类、旬周期类、阳明、厥阴的概念则不见于医学以外的其他学科, 年周期类、六年至十二年周期类和其他类9个大《黄帝内经》试图对阳明、厥阴的含义做出解释,如 类口。可见三阴三阳不仅是中医理论体系中极为《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帝曰:阳明何谓也?岐伯 重要的概念,而且是中医理论体系建构的模式之 曰:两阳合明也。帝曰:厥阴何谓也?岐伯曰:两阴 1三阴三阳划分的依据及其含义 交尽也。”《灵枢·阴阳系日月》在以手、足三阴三阳 关于三阴三阳划分的依据及其含义,《素问 分别配属十日、十二月的基础上,对阳明、厥阴的含 阴阳离合论》已提出此类问题并试图作出解释:“今义也作了类似的解释,所谓“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 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者,明;已者四月,主右足之阳明。此两阳合于前,故曰 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阳明”。或“丙主左手之阳明,丁主右手之阳明。此 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则说:两火并合,故曰阳明”;“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阴 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阴。此两阴交尽,故曰厥 也。”《素问·天元纪大论》也说:“阴阳之气各有多阴”。其中月份与三阴三阳相配,正好反映了阴阳 少,故曰三阴三阳也。”说明三阴三阳的划分是以 循环由弱到强再到弱的变化规律 阳之气量的多少来划分的。虽然《素问·阴阳类 《灵枢·阴阳系日月》所论手、足三阴三阳与十 论》和《经脉别论》等规定少阳为一阳,阳明为二阳 日、十二月的配属关系,无疑与易学中的十二消息卦 太阳为三阳,厥阴为一阴,少阴为二阴,太阴为三阴。有关。十二消息卦也称为十二月卦、十二辟卦等,由 但《灵枢》的《终始》《禁服》以及《素问·六节藏象西汉孟喜提出,有学者认为其来源甚古,最早见于 论》等篇论述人迎、寸口脉诊,均以寸口一盛、二盛、《归藏》。十二消息卦依阴阳消息的次序排列为 三盛分别对应于经脉的厥阴、少阴、太阴,人迎的一复、临、泰、大壮、央、乾、垢、遁、否、观、剥、坤,从复到 盛、二盛、三盛分别对应于经脉的少阳、太阳、阳明:乾,阳爻逐渐增加,从下往上增长,阴爻逐渐减少,表 而且,就经脉的表里关系而言,《灵枢·九针论》说:示阳气逐渐增强,阴气逐渐减弱,复卦象为一阳生, 邢玉瑞,男,47岁,医学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陕西省中医管理局基金项目(Na.2005049)
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模式建构的研究* 邢玉瑞 乔文彪 邢玉瑞,男,47 岁,医学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 陕西省中医管理局基金项目(NO. 2005049) (陕西中医学院 陕西 712046) 关键词: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周易;中医理论 中图分类号:R221 《黄帝内经》将阴阳三分,形成太阴、少阴、厥阴 和太阳、少阳、阳明一组名词,十二经脉、十二经别等 即以这组名词来命名;《素问·热论》在论述外感热 病时,也将热病的进程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 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以此 三阴三阳为辨证论治的纲领,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 体系;运气学说也借用太阴、少阴、厥阴和太阳、少 阳、阳明说明六气的变化。据王氏考察,在中医古籍 里有 29 种序次不同的三阴三阳,大抵可以归纳为经 脉生理特性及其层次类、经脉长短浅深和血气盛衰 类、病理反应类、脉诊部位类、日周期类、旬周期类、 年周期类、六年至十二年周期类和其他类 9 个大 类[1] 。可见三阴三阳不仅是中医理论体系中极为 重要的概念,而且是中医理论体系建构的模式之一。 ! 三阴三阳划分的依据及其含义 关于三阴三阳划分的依据及其含义,《素问· 阴阳离合论》已提出此类问题并试图作出解释:“今 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者, 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 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则说: “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 也。”《素问·天元纪大论》也说:“阴阳之气各有多 少,故曰三阴三阳也。”说明三阴三阳的划分是以阴 阳之气量的多少来划分的。虽然《素问·阴阳类 论》和《经脉别论》等规定少阳为一阳,阳明为二阳, 太阳为三阳,厥阴为一阴,少阴为二阴,太阴为三阴。 但《灵枢》的《终始》《禁服》以及《素问·六节藏象 论》等篇论述人迎、寸口脉诊,均以寸口一盛、二盛、 三盛分别对应于经脉的厥阴、少阴、太阴,人迎的一 盛、二盛、三盛分别对应于经脉的少阳、太阳、阳明; 而且,就经脉的表里关系而言,《灵枢·九针论》说: “足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厥阴为表里,太阳少阴为 表里,是谓足之阴阳也。手阳明太阴为表里,少阳心 主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手之阴阳也。”都 体现出三阳、二阳、一阳分别与三阴、二阴、一阴的对 应关系。故黄氏[2] 指出:“通观《内经》全书,实际上 更多的是以阳明为三阳,以太阳为二阳……故经学 家廖平先生坚决主张以阳明为三阳,太阳为二阳。” 至于太阴、少阴、厥阴和太阳、少阳、阳明的含 义,太阴、少阴、太阳、少阳之名不难理解,即指阴阳 之气的多少,这种思想在《周易》中已有所反映。但 阳明、厥阴的概念则不见于医学以外的其他学科, 《黄帝内经》试图对阳明、厥阴的含义做出解释,如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帝曰:阳明何谓也?岐伯 曰:两阳合明也。帝曰:厥阴何谓也?岐伯曰:两阴 交尽也。”《灵枢·阴阳系日月》在以手、足三阴三阳 分别配属十日、十二月的基础上,对阳明、厥阴的含 义也作了类似的解释,所谓“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 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阳明。此两阳合于前,故曰 阳明”。或“丙主左手之阳明,丁主右手之阳明。此 两火并合,故曰阳明”;“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阴; 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阴。此两阴交尽,故曰厥 阴”。其中月份与三阴三阳相配,正好反映了阴阳 循环由弱到强再到弱的变化规律。 《灵枢·阴阳系日月》所论手、足三阴三阳与十 日、十二月的配属关系,无疑与易学中的十二消息卦 有关。十二消息卦也称为十二月卦、十二辟卦等,由 西汉孟喜提出,有学者认为其来源甚古,最早见于 《归藏》[3] 。十二消息卦依阴阳消息的次序排列为 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从复到 乾,阳爻逐渐增加,从下往上增长,阴爻逐渐减少,表 示阳气逐渐增强,阴气逐渐减弱,复卦象为一阳生, ·517· 第 29 卷第 8 期 2006 年 8 月 VOI. 29 NO. 8 Aug. 2006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I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I Chinese Medicine
518·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29卷 临为二阳生,泰为三阳生,大壮为四阳生,央为五阳加之六气,因即以其名加之人身,此不过借以分析气 生,乾卦六爻皆阳,表示阳气极盛,为阳息阴消过程:与处各有所属,俾得依类以言其病耳!”因此,他提 从妡卦到坤卦,阴爻逐渐增加,从下往上增长,阳爻出“六经、五脏不能强合”:“六经、六气不能强 逐渐减少,表示阴气逐渐增强,阳气逐渐减弱,妡卦合”5。现代一些学者则认为三阴三阳六经的来源 象为一阴生,遁为二阴生,否为三阴生,观为四阴生,与《周易》有关,如张氏[6主编《易学大辞典》认为 剥为五阴生,坤六爻皆阴,表示阴气极盛,为阴息阳《周易》“长、次、少三男三女说对三阴三阳理论的产 消的过程。孟喜以十二消息卦代表一年十二月,即生起到了启迪作用。又如在先天八卦中,从巽→艮 复卦(),配十一月(子月);临卦(),配十二月坤是老阳乾逐渐转阴的过程,巽为一阴初生,艮为 (丑月);泰卦(噩),配正月(寅月);大壮卦(噩),配二阴至壮,坤为老阴;而震→兑→乾是老阴坤逐渐转 二月(卯月):央卦(垂),配三月(辰月);乾卦(),阳的过程,震为一阳初生,兑为二阳至壮,乾为老阳 配四月(巳月):妡卦(),配五月(午月):遁卦这种由乾至坤、由坤至乾的阴阳多少的发展变化过 ),配六月(未月):否卦(),配七月(申月);观程,体现了三阴三阳的思想实质。另外,爻位中三阴 卦(重),配八月(酉月):剥卦(重),配九月(戌月);位(二、四、上)三阳位(初、三、五),也体现了三阴 坤卦(),配十月(亥月)。此十二卦代表一年中节三阳的理论内涵”。王氏7也认为三阴三阳很可能 气中的中气,十二卦共七十二爻,代表七十二候。自是古代医家从后天八卦阴阳各分为“长”次”“少” 西汉孟喜、京房提倡卦气说后,十二消息卦即颇为流得到启发而创造出来的。但是,《周易》并没有直接 行,东汉马融、郑玄、荀爽、虞翻,乃至后世学者研究提出三阴三阳的概念,后世易学也不讲三阴三阳的 《周易》,莫不采用十二消息卦之义为说,故尚秉和问题,如果说三阴三阳六经与《周易》六爻有关,那 《周易尚氏学》指出:“后汉人注《易》,往往用月卦而么六爻的来源又是什么?也是值得考察的问题 不明言,以月卦人人皆知,不必揭出。其重要可知 其实,对于三阴三阳六经的渊源问题,可以从阴 矣 阳三分与六经理论建构等不同角度加以认识。人类 依据十二消息卦,十一月冬至一阳生,到了三对空间与时间认识所形成的宇宙观,常常成为人类 月、四月阳气最盛而阴气将生,故“两阳合明”而为划分事物的模式,“三”与“六”在人类的认识过程 阳明:五月夏至一阴生,到九月、十月阴气最盛而阳中,也具有了模式的功能。杜氏从文字学的角度将 气将生,由于阴气盛极而衰,故“两阴交尽”而为厥 的虚数涵义归纳为:单纯累积的临界点,最初 阴。阳明与厥阴,虽然一言最盛之时,一言盛极而的数单元,最小限度的多数以及汉字结构上的稳定 衰,但都为阴阳双方盛极将衰之时。大概正由于此,性和美饰功能。因此,“三”也就成了宇宙创化的 《素问·阴阳离合论》在论述经脉之开、阖、枢理论第一个完整的单元,万物生成发展的基数,故《老 时,认为阳明、厥阴均属于“阖”,所谓“是故三阳之子》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物。”《史记·律书》则云:“数始一,终于十,成于 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当三。”数三包含一与二,是原始奇数与偶数的第一次 然《黄帝内经》中以三阴三阳标示季节时间,并不完合成,故被视为数之成。从哲学宇宙观的角度而言 全统一,如《素问·脉解》以及运气学说中所论与《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注引服虔曰:“三者,天地人 《灵枢·阴阳系日月》的观点各不相同,可以看作不之数。”《说文解字》也说:“三,天地人之道也。”同 同学术流派思想之体现。 时,“三”又具有矛盾对立统一的意蕴。如此,则使 2三阴三阳模式的发生渊源 ”成为集体意识中的模式数字,形成了对世界进 关于三阴三阳模式产生的渊源,历代学者研究行宏观三分的宇宙观。到了西汉董仲舒,“三”则被 甚少。周学海认为《素问·阴阳离合论》篇“论阴阳崇尚为无所不归的“天之大经”,从而使它具有神秘 名义之无定,人身前后左右之分三阴三阳者,取义于意义。如《春秋繁露·官制象天》说:“三起而成日, 天地四方之部位也”4。并在《读医随笔》中专论三三日而成规,三旬而成月,三月而成时,三时而成功 阴三阳之名义,明确指出:“十二经之三阴三阳,其寒暑与和三而成物,日月与星三而成光,天地与人三 名称起于人身之分野”:“是故经络之三阴三阳,止而成德。由此观之,三而一成,天之大经也。”其表 以定人身前后、左右、表里部分之名者也”;“由此观现在哲学层面为“太极元气,涵三为一”(《汉书·律 之,以天地四方之象,起三阴三阳之名,因即以其名历志》),表现在历史观上则为三统说,表现在历法
临为二阳生,泰为三阳生,大壮为四阳生,夬为五阳 生,乾卦六爻皆阳,表示阳气极盛,为阳息阴消过程; 从姤卦到坤卦,阴爻逐渐增加,从下往上增长,阳爻 逐渐减少,表示阴气逐渐增强,阳气逐渐减弱,姤卦 象为一阴生,遁为二阴生,否为三阴生,观为四阴生, 剥为五阴生,坤六爻皆阴,表示阴气极盛,为阴息阳 消的过程。孟喜以十二消息卦代表一年十二月,即 复卦(霎),配十一月(子月);临卦(霎),配十二月 (丑月);泰卦(霎),配正月(寅月);大壮卦(霎),配 二月(卯月);夬卦(霎),配三月(辰月);乾卦(霎), 配四月( 巳月);姤卦( 霎),配五月( 午月);遁卦 (霎),配六月(未月);否卦(霎),配七月(申月);观 卦(霎),配八月(酉月);剥卦(霎),配九月(戌月); 坤卦(霎),配十月(亥月)。此十二卦代表一年中节 气中的中气,十二卦共七十二爻,代表七十二候。自 西汉孟喜、京房提倡卦气说后,十二消息卦即颇为流 行,东汉马融、郑玄、荀爽、虞翻,乃至后世学者研究 《周易》,莫不采用十二消息卦之义为说,故尚秉和 《周易尚氏学》指出:“后汉人注《易》,往往用月卦而 不明言,以月卦人人皆知,不必揭出。其重要可知 矣。” 依据十二消息卦,十一月冬至一阳生,到了三 月、四月阳气最盛而阴气将生,故“两阳合明”而为 阳明;五月夏至一阴生,到九月、十月阴气最盛而阳 气将生,由于阴气盛极而衰,故“两阴交尽”而为厥 阴。阳明与厥阴,虽然一言最盛之时,一言盛极而 衰,但都为阴阳双方盛极将衰之时。大概正由于此, 《素问·阴阳离合论》在论述经脉之开、阖、枢理论 时,认为阳明、厥阴均属于“阖”,所谓“是故三阳之 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 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当 然《黄帝内经》中以三阴三阳标示季节时间,并不完 全统一,如《素问·脉解》以及运气学说中所论与 《灵枢·阴阳系日月》的观点各不相同,可以看作不 同学术流派思想之体现。 ! 三阴三阳模式的发生渊源 关于三阴三阳模式产生的渊源,历代学者研究 甚少。周学海认为《素问·阴阳离合论》篇“论阴阳 名义之无定,人身前后左右之分三阴三阳者,取义于 天地四方之部位也”[4] 。并在《读医随笔》中专论三 阴三阳之名义,明确指出:“十二经之三阴三阳,其 名称起于人身之分野”;“是故经络之三阴三阳,止 以定人身前后、左右、表里部分之名者也”;“由此观 之,以天地四方之象,起三阴三阳之名,因即以其名 加之六气,因即以其名加之人身,此不过借以分析气 与处各有所属,俾得依类以言其病耳!”因此,他提 出“ 六 经、五 脏 不 能 强 合”;“ 六 经、六 气 不 能 强 合”[5] 。现代一些学者则认为三阴三阳六经的来源 与《周易》有关,如张氏[6]主编《易学大辞典》认为: 《周易》“长、次、少三男三女说对三阴三阳理论的产 生起到了启迪作用。又如在先天八卦中,从巽、艮 、坤是老阳乾逐渐转阴的过程,巽为一阴初生,艮为 二阴至壮,坤为老阴;而震、兑、乾是老阴坤逐渐转 阳的过程,震为一阳初生,兑为二阳至壮,乾为老阳。 这种由乾至坤、由坤至乾的阴阳多少的发展变化过 程,体现了三阴三阳的思想实质。另外,爻位中三阴 位(二、四、上)、三阳位(初、三、五),也体现了三阴 三阳的理论内涵”。王氏[7]也认为三阴三阳很可能 是古代医家从后天八卦阴阳各分为“长”“次”“少” 得到启发而创造出来的。但是,《周易》并没有直接 提出三阴三阳的概念,后世易学也不讲三阴三阳的 问题,如果说三阴三阳六经与《周易》六爻有关,那 么六爻的来源又是什么?也是值得考察的问题。 其实,对于三阴三阳六经的渊源问题,可以从阴 阳三分与六经理论建构等不同角度加以认识。人类 对空间与时间认识所形成的宇宙观,常常成为人类 划分事物的模式,“三”与“六”在人类的认识过程 中,也具有了模式的功能。杜氏从文字学的角度将 “三”的虚数涵义归纳为:单纯累积的临界点,最初 的数单元,最小限度的多数以及汉字结构上的稳定 性和美饰功能[8] 。因此,“三”也就成了宇宙创化的 第一个完整的单元,万物生成发展的基数,故《老 子》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史记·律书》则云:“ 数始一,终于十,成于 三。”数三包含一与二,是原始奇数与偶数的第一次 合成,故被视为数之成。从哲学宇宙观的角度而言,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注引服虔曰:“三者,天地人 之数。”《说文解字》也说:“三,天地人之道也。”同 时,“三”又具有矛盾对立统一的意蕴。如此,则使 “三”成为集体意识中的模式数字,形成了对世界进 行宏观三分的宇宙观。到了西汉董仲舒,“三”则被 崇尚为无所不归的“天之大经”,从而使它具有神秘 意义。如《春秋繁露·官制象天》说:“三起而成日, 三日而成规,三旬而成月,三月而成时,三时而成功。 寒暑与和三而成物,日月与星三而成光,天地与人三 而成德。由此观之,三而一成,天之大经也。”其表 现在哲学层面为“太极元气,涵三为一”(《汉书·律 历志》),表现在历史观上则为三统说,表现在历法 ·518·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 29 卷
第8 邢玉瑞等《黄帝内经》三阴三阳模式建构的研究 519 上则为三统历9。也正由于此,有学者对“一分为阴,鸡鸣曰厥阴,是三阴三阳时也。”将一日也划分 三”的由来探讨认为,“一分为三”是中国传统文化为六个时段,并以三阴三阳标示。正由于“六”具有 的基础和核心,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精时空划分模式的作用,故人体经脉体系的构建,也以 髓与主线。中国哲学是“一分为三”的哲学,中国的此模式为标准划分为三阴三阳六经。所以,有学者 世界观是“一分为三”的世界观,中国的认识论是研究即认为三阴三阳就是参照天文历法命名的 “一分为三”的认识论,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是 综上所述,三阴三阳模式是《黄帝内经》经络学 分为三”的 ”以及相关的思想在《黄帝内说、运气学说以及热病辨证论治体系等建构的基础, 经》中也有所体现,如《素问·三部九候论》说:“三三阴三阳的划分是依据阴阳气量的多少,阳明与厥 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一者天,二者地,三阴虽然一言最盛之时,一言盛极而衰,但都为阴阳双 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 同时作方盛极将衰之时;三阴三阳模式的发生源自于中国 为分类模式,则脏腑中有三焦,病因有三部之气,病古代一分为三的哲学思想和时空六分的宇宙观念。 机有三虚三实,诊法中“人有三部,部有三候”(《素三阴三阳模式贯穿着阴阳相互渗透、彼此消长、相互 问·三部九候论》),药物有上、中、下三品等,人体转化等朴素辩证法思想,其精神实质在于把物质世 经脉自然可以划分为三阴三阳。 界的运动看作是沿一定次序行进的循环圈,无论是 周学海《内经评文素问》说:“人身前后左右之阴还是阳,都是一个由初升到极盛,再转向衰弱的过 分三阴三阳者,取义于天地四方之部位也。”正好说程,并且在阴中就包含着阳的因素,在阳中又包含着 明三阴三阳六经之取义来源于古人对天地四方六合阴的成分。这个循环圈既表示事物运动的方向和次 的认识。“六”代表的是三维的立体空间,它直接从序,同时又反映着事物和现象在阴阳属性上的分布 六合观念获得了神圣的价值和象征功能,而成为情况 人道六制”(《管子·五行》)的依据。中国古代官 参考文献 制,中央行政机构以“六”设置,成为一种定数和传 统,有所谓六卿、六官、六部、六军、六典等。《周易》[1]王玉川.运气探秘[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8. 的六爻也与六方位空间的观念有关。由于古人常以[2]黄龙祥.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M].北京:华夏出版社 空间方位的某一点来标示时间循环变化的周期,故 2001:287 六方位空间也可借用以表示时间观念,而形成以[3]张善文.象数与义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993 “六”为基数的循环周期。《周易·乾卦·彖》曰: 91-9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有学者4]郑洪新,李敬林周学海医学全书·内经评文素问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7 认为《彖传》明确指出《乾卦》中六龙所在的六个位[5]周学海读医随笔[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置与时节有着密切关系,黄昏与清晨所见到的苍龙 983:60-66. 所在的六个不同位置,标志着六个不同时节的到来,[6]张其成易学大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2:91l 六龙六位所对应的节气点为:见龙在田——霜降,或[7]王玉川运气探秘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5 跃在渊—一冬至,潜龙勿用一—雨水,飞龙在天—8]杜勤“三”的文化符号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 谷雨,亢龙有悔——夏至,群龙无首一处暑,这是 公司,1999:39 种把一年划分为六个季节的古老历法2宋[9]庞朴.一分为三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氏12也认为“时乘六龙以御天”与六龙季历有关,并 115-119 指出六龙季历的特点是以天干纪日,30日为一月 [10]周德义.关于“一分为三”由来的探计[J].湖南大众传 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2):91-94 60日为一季,六季为一年;用“龙”的形态表示季节 [11]武家璧.观象授时——楚国的天文历法[M].武汉:湖 说明六龙季历有物候历的成分;历日以360天为准, 北教育出版社,2001:69-71 5~7天的“过年日”用来调节历日长度与实际物候[12]宋会群中国术数文化史[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 的矛盾,不计在日序之中。此即《素问·六节藏象 论》所言:“天以六六为节……天有十日,日六竟而[13]陈德成中国古代天文学对经络学说形成的影响[J] 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根据时间 中国针灸,1997,17(9):567-568 的同构原理,王叔和《脉经》则指出:“脉平旦曰太 (收稿日期:2006403-22) 阳,日中曰阳明,晡时曰少阳,黄昏曰少阴,夜半曰太
上则为三统历[9] 。也正由于此,有学者对“一分为 三”的由来探讨认为,“一分为三”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基础和核心,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精 髓与主线。中国哲学是“一分为三”的哲学,中国的 世界观是“一分为三”的世界观,中国的认识论是 “一分为三”的认识论,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是“一 分为三”的[10] 。“三”以及相关的思想在《黄帝内 经》中也有所体现,如《素问·三部九候论》说:“三 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一者天,二者地,三 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三”同时作 为分类模式,则脏腑中有三焦,病因有三部之气,病 机有三虚三实,诊法中“人有三部,部有三候”(《素 问·三部九候论》),药物有上、中、下三品等,人体 经脉自然可以划分为三阴三阳。 周学海《内经评文素问》说:“人身前后左右之 分三阴三阳者,取义于天地四方之部位也。”正好说 明三阴三阳六经之取义来源于古人对天地四方六合 的认识。“六”代表的是三维的立体空间,它直接从 六合观念获得了神圣的价值和象征功能,而成为 “人道六制”(《管子·五行》)的依据。中国古代官 制,中央行政机构以“六”设置,成为一种定数和传 统,有所谓六卿、六官、六部、六军、六典等。《周易》 的六爻也与六方位空间的观念有关。由于古人常以 空间方位的某一点来标示时间循环变化的周期,故 六方位空间也可借用以表示时间观念,而形成以 “六”为基数的循环周期。《周易·乾卦·彖》曰: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有学者 认为《彖传》明确指出《乾卦》中六龙所在的六个位 置与时节有着密切关系,黄昏与清晨所见到的苍龙 所在的六个不同位置,标志着六个不同时节的到来, 六龙六位所对应的节气点为:见龙在田———霜降,或 跃在渊———冬至,潜龙勿用———雨水,飞龙在天——— 谷雨,亢龙有悔———夏至,群龙无首———处暑,这是 一种把一年划分为六个季节的古老历法[11] 。宋 氏[12] 也认为“时乘六龙以御天”与六龙季历有关,并 指出六龙季历的特点是以天干纪日,30 日为一月, 60 日为一季,六季为一年;用“龙”的形态表示季节, 说明六龙季历有物候历的成分;历日以 360 天为准, 5 ~ 7 天的“过年日”用来调节历日长度与实际物候 的矛盾,不计在日序之中。此即《素问·六节藏象 论》所言:“天以六六为节……天有十日,日六竟而 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根据时间 的同构原理,王叔和《脉经》则指出:“脉平旦曰太 阳,日中曰阳明,晡时曰少阳,黄昏曰少阴,夜半曰太 阴,鸡鸣曰厥阴,是三阴三阳时也。”将一日也划分 为六个时段,并以三阴三阳标示。正由于“六”具有 时空划分模式的作用,故人体经脉体系的构建,也以 此模式为标准划分为三阴三阳六经。所以,有学者 研究即认为三阴三阳就是参照天文历法命名的[13] 。 综上所述,三阴三阳模式是《黄帝内经》经络学 说、运气学说以及热病辨证论治体系等建构的基础, 三阴三阳的划分是依据阴阳气量的多少,阳明与厥 阴虽然一言最盛之时,一言盛极而衰,但都为阴阳双 方盛极将衰之时;三阴三阳模式的发生源自于中国 古代一分为三的哲学思想和时空六分的宇宙观念。 三阴三阳模式贯穿着阴阳相互渗透、彼此消长、相互 转化等朴素辩证法思想,其精神实质在于把物质世 界的运动看作是沿一定次序行进的循环圈,无论是 阴还是阳,都是一个由初升到极盛,再转向衰弱的过 程,并且在阴中就包含着阳的因素,在阳中又包含着 阴的成分。这个循环圈既表示事物运动的方向和次 序,同时又反映着事物和现象在阴阳属性上的分布 情况。 参考文献: [1]王玉川. 运气探秘[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8. [2]黄龙祥. 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M].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287. [3]张善文. 象数与义理[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 91 - 92. [4]郑洪新,李敬林. 周学海医学全书·内经评文素问[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7. [5]周学海. 读医随笔[ 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60 - 66. [6]张其成. 易学大辞典[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2:911. [7]王玉川. 运气探秘[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5. [8]杜 勤.“三”的文化符号论[M].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 公司,1999:39. [9]庞 朴. 一分为三论[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15 - 119. [10]周德义. 关于“一分为三”由来的探讨[J]. 湖南大众传 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2):91 - 94. [11]武家璧. 观象授时———楚国的天文历法[M]. 武汉:湖 北教育出版社,2001:69 - 71. [12]宋会群. 中国术数文化史[M]. 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9:97 - 106. [13]陈德成. 中国古代天文学对经络学说形成的影响[J]. 中国针灸,1997,17(9):567 - 568. (收稿日期:2006-03-22) 第 8 期 邢玉瑞等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模式建构的研究 ·519·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模式建构的研究 旧数据 文献链接 作者: 邢玉瑞,乔文彪, XING Yu-rui,QIA0Wen-biao 作者单位: 陕西中医学院,陕西,712046 刊名: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拟sTcP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 2006,29(8 被引用次数 1.王玉川运气探秘1993 2.黄龙祥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2001 3.张善文象数与义理1993 4郑洪新:李敬林周学海医学全书·内经评文素间1999 5.周学海读医随笔1983 6.张其成易学大辞典1992 7.王玉川运气探秘1993 8.杜勤“三”的文化符号论1999 9.庞朴一分为三论2003 10.周德义关于”一分为三"由来的探讨[期刊论文]-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2) 11.武家璧观象授时-楚国的天文历法2001 12.宋会群中国术数文化史1999 13.陈德成中国古代天文学对经络学说形成的影响1997(09) 1·吴新明潘桂娟《黄帝内经》八风理论探源[期刊论文]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11) 2.贺娟《黄帝内经》阴阳思想探源——从《周易》到《内经》的阴阳思想流变[会议论文]-2008 3.戴铭. DAI Ming杨上善《太素》“门——关阖枢"理论初探[期刊论文]-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34(1) 4.黄芳.曹铁军.李宝岩三阴三阳在十二经脉理论构建中的意义初探[期刊论文]-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3) 5.周唯论六经辨证的阴阳一体观[期刊论文]中医研究2007,20(2) 6.张荞.刘香蕊张丽萍岳黎敏对“五行学说的新发现[期刊论文]-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5) 朱珍《伤寒论》六经学说与《内经》 阳理论关系的探讨[期刊论文]—浙江中医杂志2004,39( 《伤寒论》三阴三阳新解及其临床发挥[期刊论文]一中医杂志2007,48(3) 9.刘成汉《周易》对六经辨证的影响[期刊论文]-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7,9(2) 10.张声生.朱培一.陶琳《黄帝内经》五味理论浅析[期刊论文]一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3) 证文献(条) 1.翟双庆陈子杰.刘霁内经学研究展望[期刊论文]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8) 本文链接:htp://d.g. wanfangdata. com. cn/ Periodical bjzyydxxb200608003.aspx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模式建构的研究 作者: 邢玉瑞, 乔文彪, XING Yu-rui, QIAO Wen-biao 作者单位: 陕西中医学院,陕西,712046 刊名: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 2006,29(8) 被引用次数: 1次 参考文献(13条) 1.王玉川 运气探秘 1993 2.黄龙祥 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 2001 3.张善文 象数与义理 1993 4.郑洪新;李敬林 周学海医学全书·内经评文素问 1999 5.周学海 读医随笔 1983 6.张其成 易学大辞典 1992 7.王玉川 运气探秘 1993 8.杜勤 "三"的文化符号论 1999 9.庞朴 一分为三论 2003 10.周德义 关于"一分为三"由来的探讨[期刊论文]-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02) 11.武家璧 观象授时--楚国的天文历法 2001 12.宋会群 中国术数文化史 1999 13.陈德成 中国古代天文学对经络学说形成的影响 1997(09)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吴新明.潘桂娟 《黄帝内经》八风理论探源[期刊论文]-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11) 2. 贺娟 《黄帝内经》阴阳思想探源——从《周易》到《内经》的阴阳思想流变[会议论文]-2008 3. 戴铭.DAI Ming 杨上善《太素》"门——关阖枢"理论初探[期刊论文]-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34(1) 4. 黄芳.曹铁军.李宝岩 三阴三阳在十二经脉理论构建中的意义初探[期刊论文]-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3) 5. 周唯 论六经辨证的阴阳一体观[期刊论文]-中医研究2007,20(2) 6. 张莽.刘香蕊.张丽萍.岳黎敏 对"五行"学说的新发现[期刊论文]-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5) 7. 赵京伟.朱珍 《伤寒论》六经学说与《内经》三阴三阳理论关系的探讨[期刊论文]-浙江中医杂志2004,39(5) 8. 赵进喜 《伤寒论》三阴三阳新解及其临床发挥[期刊论文]-中医杂志2007,48(3) 9. 刘成汉 《周易》对六经辨证的影响[期刊论文]-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7,9(2) 10. 张声生.朱培一.陶琳 《黄帝内经》五味理论浅析[期刊论文]-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3) 引证文献(1条) 1.翟双庆.陈子杰.刘霁 内经学研究展望[期刊论文]-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8)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bjzyydxxb20060800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