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黄帝内经》教学资源(学术资料)“八纲”辨证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3,文件大小:227.06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第33卷第11期2010年11月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Vol. 33 No. 11 Nov. 2010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黄帝内经》中的“八纲”辨证 李菲翟双庆梅乐章 (1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100700;2北京中医药大学;3中国易经研究会) 关键词:黄帝内经;八纲;辨证 中图分类号:R221 《黄帝内经》是尽述中医基础理论的百科全书,烁也。”不但可以用阴阳定寒热,也可以用阴阳标定 她周详而精确地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传统医学的一切人身的关节、部位,故而“辨阴阳”的方法可以单独 基础知识、构成要素和思辨模式,更加明确地规定了使用。 中医看待人体的正常状态和疾病状态的角度。中医 同时,也有阴阳辨证与其他基本方法结合使用 学独特的辨证思维,以及辨证的基本方法,也在《黄的实例。如:“帝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 帝内经》中做到了完美的呈现。其中的脏腑辨证方能温,然不冻栗,是为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 法、经络辨证方法、气血津液辨证方法等都是《黄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 帝内经》中的核心内容,它们共同为判断人体正常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 和异常状态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在中医临证中,至骨也。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 至为重要的辨证方法,当属辨“八纲辨证”,它是对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病名曰骨痹, 疾病的基本性质进行初步诊断的重要方法,是医者是人当挛节也。”这其中还有着脏腑理论方面的知 不可或缺的临床技能。我们强调八纲辨证,是为了识,但是其中的“肾肝、心”诸脏的出现,并不是在 通过“阴、阳、表、里、虚、实、寒、热”8个方面、4组对五行理论统领下的“脏腑辨证”的内容,而是以阴阳 立中交互定位,从而确定疾病的基本状态。而“阴划分归属,在阴阳学说统领下的脏腑知识,因此,这 阳”“表里”“虚实”“寒热”这4组对立,在《黄帝内种对疾病属性的描述仍当属于“阴阳辨证”的范畴。 经》中的呈现并非任何疾病都要尽数其详,它们常2寒热辨证 常会单独出现,或者两两结合,就可以给疾病定性 在《素问·咳论篇》“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 了故而并不是以我们今天所说的“八纲辨证”的形肺也”的论述之中,除以“五脏六腑”归类不同的咳 式存在,而是各自独立地以“阴阳辨证”“表里辨证”嗽症状特点之外,主要运用了“辨寒热”的内容对疾 “虚实辨证”“寒热辨证”的形式分别存在的。 病进行定性。如:“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 1阴阳辨证 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人 《黄帝内经》中,辨阴阳的方法非常多见,以阴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 阳论疾病是《内经》论病的重要特点之一。如《素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 问·逆调论篇》中:“黄帝问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 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岐伯对曰:阴气少而阳先受之。”明确指出了“咳”与“寒邪”的关系。这段 气胜故热而烦满也。”仅以“阴气少而阳气胜”描述内容体现了“脏腑辨证”与“寒热辨证”的主要思路 了“非常热”的“热而烦满”症状的病机要点。又如 《素问·痿论篇》中将痿证的病机描述为“肺 帝曰:人有四肢热,逢风寒如炙如火者何也?岐伯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 曰: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肢者阳也,两阳相得而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 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为痿蹩。此之谓也。”认为“痿蹩”是“肺热叶焦”的 生长也独胜而止耳,逢风而如炙如火者,是人当肉产物,可见,这段文字中也蕴含了“辨脏腑、辨寒热” 李菲,女,博士,助理研究员 #通信作者:翟双庆,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万方数据

第33卷第ll期2010年11月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V01.33 No.1l Nov.2010 Journal of Beijing Univf、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737· 《黄帝内经》中的“八纲”辨证 李菲1 翟双庆甜 梅乐章3 (1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100700;2北京中医药大学;3中国易经研究会) 关键词:黄帝内经;八纲;辨证 中图分类号:R221 《黄帝内经》是尽述中医基础理论的百科全书, 她周详而精确地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传统医学的一切 基础知识、构成要素和思辨模式,更加明确地规定了 中医看待人体的正常状态和疾病状态的角度。中医 学独特的辨证思维,以及辨证的基本方法,也在《黄 帝内经》中做到了完美的呈现。其中的脏腑辨证方 法、经络辨证方法、气血津液辨证方法等,都是《黄 帝内经》中的核心内容,它们共同为判断人体正常 和异常状态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在中医临证中, 至为重要的辨证方法,当属辨“八纲辨证”,它是对 疾病的基本性质进行初步诊断的重要方法,是医者 不可或缺的临床技能。我们强调八纲辨证,是为了 通过“阴、阳、表、里、虚、实、寒、热”8个方面、4组对 立中交互定位,从而确定疾病的基本状态。而“阴 阳”“表里”“虚实”“寒热”这4组对立,在《黄帝内 经》中的呈现并非任何疾病都要尽数其详,它们常 常会单独出现,或者两两结合,就可以给疾病定性 了,故而并不是以我们今天所说的“八纲辨证”的形 式存在,而是各自独立地以“阴阳辨证”“表里辨证” “虚实辨证”“寒热辨证”的形式分别存在的。 1阴阳辨证 《黄帝内经》中,辨阴阳的方法非常多见,以阴 阳论疾病是《内经》论病的重要特点之一。如《素 问·逆调论篇》中:“黄帝问日:人身非常温也,非常 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岐伯对日:阴气少而阳 气胜,故热而烦满也。”仅以“阴气少而阳气胜”描述 了“非常热”的“热而烦满”症状的病机要点。又如: “帝日:人有四肢热,逢风寒如炙如火者何也?岐伯 日: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肢者阳也,两阳相得而 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 生长也,独胜而止耳,逢风而如炙如火者,是人当肉 李菲,女,博士,助理研究员 #通信作者:翟双庆。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烁也。”不但可以用阴阳定寒热,也可以用阴阳标定 人身的关节、部位,故而“辨阴阳”的方法可以单独 使用。 同时,也有阴阳辨证与其他基本方法结合使用 的实例。如:“帝日: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 能温,然不冻栗,是为何病?岐伯日:是人者,素肾气 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 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 至骨也。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 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病名日骨痹, 是人当挛节也。”这其中还有着脏腑理论方面的知 识,但是其中的“肾、肝、心”诸脏的出现,并不是在 五行理论统领下的“脏腑辨证”的内容,而是以阴阳 划分归属,在阴阳学说统领下的脏腑知识,因此,这 种对疾病属性的描述仍当属于“阴阳辨证”的范畴。 2寒热辨证 在《素问·咳论篇》“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 肺也”的论述之中,除以“五脏六腑”归类不同的咳 嗽症状特点之外,主要运用了“辨寒热”的内容对疾 病进行定性。如:“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 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人 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 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 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 先受之。”明确指出了“咳”与“寒邪”的关系。这段 内容体现了“脏腑辨证”与“寒热辨证”的主要思路。 《素问·痿论篇》中将痿证的病机描述为“肺 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 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故日:五脏因肺热叶焦,发 为痿蹙。此之谓也。”认为“痿蹙”是“肺热叶焦”的 产物,可见,这段文字中也蕴含了“辨脏腑、辨寒热” 万方数据

738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33 的思路。 常方然致有风气也。”其中的偏风、脑风、目风、漏 虚实辨证 风、内风、首风、肠风飧泄、泄风等,皆为因外感之风 《素问·逆调论篇》中:“帝曰:人之肉苛者,虽邪所伤不同部位而发生的疾病,因此结论为“故风 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岐伯曰:荣气虚,卫气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 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有风气也”,在这里,“风气”成为了代表外邪的广义 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这段概念强调了表邪在疾病产生过程中所占有的重要 文字中的“荣气虚,卫气实”是“人之肉苛者,虽近地位。可见辨表里的内容虽然没有直接出现在《黄 衣絮犹尚苛也”这类疾病的病机,而其在辨证方法帝内经》的文字中,却是《黄帝内经》中极为重要的 上所涉及的内容,一方面体现了“荣气”“卫气”的相种辨证方法。 关知识,另一方面,就是运用了“辨虚实”的思路 总之,“八纲辨证”在中医临证方法中,有着不 4表里辨证 可替代的独特地位也是《黄帝内经》所阐述的医学 “表里辨证”在《黄帝内经》中常与外邪之“六理论中的重中之重在数千年的中医临证中已成为 淫”,以及内伤之“脏腑”内容相关,是从外感六淫以诊治疾病的核心。建国之初,有识之士提出“辨证 及内伤脏腑的知识中分离出来的辨证内容。因此,论治是中医学特色”的这一重要理念之时,将“证” 单独运用“辨表里”的方法来辨别疾病证候的方式定位为疾病的“性质”,提出了中医理论具有辨别疾 在《黄帝内经》中并不多见,而附着于“表证”的外感病“性质”的主要特色,同时,又把“八纲”作为疾病 病的描述中较为多见。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性质”的主要描述特征,提高到了中医临证思辨 中所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方法的最高地位,十分简明确切地提出了中医临证 也。”此处虽言阴阳,实为表里,是对表里辨证的一时的诊疗重点,令后学者能够准确地把握这一执简 次最为直接的论述。而“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春驭繁的机要所在。而这一观点的提出,正是来自于 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痃疟。《黄帝内经》对“八纲”中“阴阳”“表里”“寒热”“虚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实”这4组内容的重视和重点描述,文中不但有理 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虽然被普遍认为是“伏论阐述,更有对各种疾病的实例分析。而《黄帝内 邪”为病的理论基础,但毋庸置疑是对于“表里”疾经》中更多的是对于八纲中4组对立内容分别运 病转换的直接表述 用,虽然有些内容相对于今天的临证处方需要来说 在具体疾病的论述中,较为典型的是在《素过于简要,难以直接针对一类较为宽泛的病机施处 问·风论篇》中,分述了风中于人的各种表现,以及方药,临证处方时还需要结合八纲中的其他内容,以 各种风病的病名和病机,“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及其他辨证方法对具体的疾病状态进行诊断,但通 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过对《黄帝内经》的解读不难发现,这4组相对独 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这些都立又相互影响的辨证方法出自《黄帝内经》,且各 是建立在“风邪为表邪”的理论之上的换言之,都自成为相对独立的诊断方法,不论单独用还是共同 是在“邪伤于表病发于里”的表里辨证前提之下进运用,都有着定位疾病基本性质的重要意义。 行的讨论。如:“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 参考文献 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 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任应秋中医病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 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 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媵理则为 (收稿日期:200912-17) 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 万方数据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33卷 的思路。 3虚实辨证 《素问·逆调论篇》中:“帝日:人之肉苛者,虽 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岐伯日:荣气虚,卫气 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 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日死。”这段 文字中的“荣气虚,卫气实”是“人之肉苛者,虽近 衣絮,犹尚苛也”这类疾病的病机,而其在辨证方法 上所涉及的内容,一方面体现了“荣气”“卫气”的相 关知识,另一方面,就是运用了“辨虚实”的思路。 4表里辨证 “表里辨证”在《黄帝内经》中常与外邪之“六 淫”,以及内伤之“脏腑”内容相关,是从外感六淫以 及内伤脏腑的知识中分离出来的辨证内容。因此, 单独运用“辨表里”的方法来辨别疾病证候的方式 在《黄帝内经》中并不多见,而附着于“表证”的外感 病的描述中较为多见。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 中所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 也。”此处虽言阴阳,实为表里,是对表里辨证的一 次最为直接的论述。而“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春 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痃疟。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 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虽然被普遍认为是“伏 邪”为病的理论基础,但毋庸置疑是对于“表里”疾 病转换的直接表述。 在具体疾病的论述中,较为典型的是在《素 问·风论篇》中,分述了风中于人的各种表现,以及 各种风病的病名和病机,“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 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 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这些都 是建立在“风邪为表邪”的理论之上的,换言之,都 是在“邪伤于表,病发于里”的表里辨证前提之下进 行的讨论。如:“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 风,各人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 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 则为漏风。人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 为首风。久风人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 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 常方,然致有风气也。”其中的偏风、脑风、目风、漏 风、内风、首风、肠风飧泄、泄风等,皆为因外感之风 邪所伤不同部位而发生的疾病,因此结论为“故风 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 有风气也”,在这里,“风气”成为了代表外邪的广义 概念,强调了表邪在疾病产生过程中所占有的重要 地位。可见辨表里的内容虽然没有直接出现在《黄 帝内经》的文字中,却是《黄帝内经》中极为重要的 一种辨证方法。 总之,“八纲辨证”在中医临证方法中,有着不 可替代的独特地位,也是《黄帝内经》所阐述的医学 理论中的重中之重,在数千年的中医临证中已成为 诊治疾病的核心。建国之初,有识之士提出“辨证 论治是中医学特色”的这一重要理念之时,将“证” 定位为疾病的“性质”,提出了中医理论具有辨别疾 病“性质”的主要特色,同时,又把“八纲”作为疾病 “性质”的主要描述特征…,提高到了中医临证思辨 方法的最高地位,十分简明确切地提出了中医临证 时的诊疗重点,令后学者能够准确地把握这一执简 驭繁的机要所在。而这一观点的提出,正是来自于 《黄帝内经》对“八纲”中“阴阳”“表里”“寒热”“虚 实”这4组内容的重视和重点描述,文中不但有理 论阐述,更有对各种疾病的实例分析。而《黄帝内 经》中更多的是对于八纲中4组对立内容分别运 用,虽然有些内容相对于今天的临证处方需要来说 过于简要,难以直接针对一类较为宽泛的病机施处 方药,临证处方时还需要结合八纲中的其他内容,以 及其他辨证方法对具体的疾病状态进行诊断,但通 过对《黄帝内经》的解读不难发现,这4组相对独 立、又相互影响的辨证方法出自《黄帝内经》,且各 自成为相对独立的诊断方法,不论单独用还是共同 运用,都有着定位疾病基本性质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任应秋.中医病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 1957:45. (收稿日期:2009—12—17) 万方数据

《黄帝内经》中的”八纲"辨证 旧数据 文献链接 作者 李菲,翟双庆,梅乐章, LI Fei, ZHAI Shuang-qing,MILe- zhang 作者单位 李菲, LI Fei(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100700),翟双庆, ZHAI Shuang-qing(北京中医药大学 ),梅乐章,MILe- zhang(中国易经研究会) 刊名: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拟sTcp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 2010,33(11) 被引用次数: 1.任应秋中医病理学概论1957 1.封敏.侯天舒. FENG Min Hou Tianshu《黄帝内经》“气至“浅识[期刊论文]江苏中医药2010,42(12) 2.白俊杰路广林翟双庆· BAI Ju-jie· LU Guang- -lin ZHAI Shuang-qing浅析唐代名家对《黄帝内经》的编注成 就[期刊论文]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11) 3.潘秋平.段晓华.梁吉春 PAN Qiu-ping. DUAN Xiao-hua. LIANG Ji-chun《黄帝内经》藏象学说渊源考证[期刊论 文]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2) 4.张巧霞. ZHANG Qiao-xia《黄帝内经》的”中和“观[期刊论文]河北学刊2008,28(1) 5.张含志从《内经》的诊脉认识精典之作[期刊论文]一中国伤残医学2010,18(4 6.杨眆.包小丽. YANG Fang.BA0 Xiaoli从《史记》"仓公传”看《黄帝内经》的理论源头[期刊论文]-江苏中医药 2009,41(11) 7.杨杰.杜松. YANG Jie. DU Song《黄帝内经》中诊法理论体系概要[期刊论文]-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 8.鲍良红. BAO Liang-hong《黄帝内经素问》语词辨疑3则[期刊论文]-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5) 证文献(1 1.陈建国.马家驹.陶有强八纲来源于《黄帝内经》[期刊论文]-中医杂志2011(9)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bjzyydxxb201011003.aspx

《黄帝内经》中的"八纲"辨证 作者: 李菲, 翟双庆, 梅乐章, LI Fei, ZHAI Shuang-qing, MEI Le-zhang 作者单位: 李菲,LI Fei(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100700), 翟双庆,ZHAI Shuang-qing(北京中医药大学 ), 梅乐章,MEI Le-zhang(中国易经研究会) 刊名: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 2010,33(11) 被引用次数: 1次 参考文献(1条) 1.任应秋 中医病理学概论 1957 本文读者也读过(8条) 1. 封敏.侯天舒.FENG Min.HOU Tianshu 《黄帝内经》"气至"浅识[期刊论文]-江苏中医药2010,42(12) 2. 白俊杰.路广林.翟双庆.BAI Jun-jie.LU Guang-lin.ZHAI Shuang-qing 浅析唐代名家对《黄帝内经》的编注成 就[期刊论文]-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11) 3. 潘秋平.段晓华.梁吉春.PAN Qiu-ping.DUAN Xiao-hua.LIANG Ji-chun 《黄帝内经》藏象学说渊源考证[期刊论 文]-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2) 4. 张巧霞.ZHANG Qiao-xia 《黄帝内经》的"中和"观[期刊论文]-河北学刊2008,28(1) 5. 张含志 从《内经》的诊脉认识精典之作[期刊论文]-中国伤残医学2010,18(4) 6. 杨昉.包小丽.YANG Fang.BAO Xiaoli 从《史记》"仓公传"看《黄帝内经》的理论源头[期刊论文]-江苏中医药 2009,41(11) 7. 杨杰.杜松.YANG Jie.DU Song 《黄帝内经》中诊法理论体系概要[期刊论文]-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7) 8. 鲍良红.BAO Liang-hong 《黄帝内经素问》语词辨疑3则[期刊论文]-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5) 引证文献(1条) 1.陈建国.马家驹.陶有强 八纲来源于《黄帝内经》[期刊论文]-中医杂志 2011(9)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bjzyydxxb201011003.aspx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