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据子贡“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论语哙冶长》)的慨叹,说明一般弟子,只 能接闻“夫子之道德文章”。至于“性与天道”,以其高深而属于术业专攻的学问。朱熹解 释此语时就认为“盖圣门教不躐等”,因而“学者有不得闻者”(《四书集注》)。根据孔子因 材施教的原则,如《易》与《春秋》之义理,必是另有讲授,有类今之研究班之属,不仅口耳相 授,而且相与切磋。当时或无讲稿,然而孔子学易心得,师弟论学语要,不容没有提纲和笔 录。即使口耳相传,尔后勒之于简策,有所遗漏,有所增补,有所舛误,要非初不出于孔子 也。则《易》之十翼,孔门传《易》者讲授之类编也。孔子殁后,七十子必有整理孔子遗教之 议,《易传》的整理与《论语》的编辑,大约是同一时期或稍后的工作。 马王堆出土帛书《周易》经传,并《二三子问》、《要》、《易之义》诸篇,更进一步说明《易 传》与孔子的关系。《要》篇记载“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灀,行则在囊”。子贡以此为疑, 孔子则认为《周易》“有古之遗言焉。予非安其用,而乐其辞”。又说:“后世之士疑丘者,或 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又“子曰:《易》我后其祝卜矣,我 观其德义耳也。不仅证明了《史记》不误,而且可以和今本《系辞》相印证。李学勤先生 在《周易经传溯源》书中一一作了比勘。同时指出“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一语 与《孟子》所记“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句式的相似。既 然后者是因笔削《春秋》而发,则前者也必因于《易》有所述作而言,而此述作只能是解释其 所乐爻辞的《易传》 张岱年先生曾批评将《易传》成书限定在秦汉之间的说法“疑古过勇”,经过缜密论证 他指出:“《易大传》的基本部分是战国中期至战国晚期的著作。4 刘大钧先生接着作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详密的考证,将《易大传》各篇文字与老庄、思 孟的传世著作相比勘,认定“《易大传》的基本部分是战国初期至战国中期写成”;“《易大 传》之《彖》《象》《文言》为思孟学派所整理、润色,《系辞》中亦有思孟学的内容”(《周易概论 于周易大传》5 高亨先生认为《彖传》是《易传》中最早的一篇,只解卦名义和卦辞,《象传》不解卦辞只 解爻辞,应在其后。因其用韵多系楚地方言,作者当为肝臂子弓及其后学6易卦名义和 卦爻辞,是学《易》首要讲论的问题,孔子商瞿不应不赞一语,而待再传弟子解决。子弓之 学得自商瞿,或其用楚语改定而已。荀子常以孔子、子弓并称,誉为“圣人”“大儒”,足以说 明子弓易学的渊源所自。若为其所自著,则径自名家可矣,何须强调师承关系?又,战国 前期的古书,如《礼记》中子思所作的《坊记》、《中庸》、《表记》、《缁衣》、《深衣》等篇,体裁句 式,辞彩文气,都与《文言》、《系辞》极其近似,且有引《易》之文,可见是子思在模仿《易传》 的文风。据高亨先生考证《礼记深衣》称引“《易》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出自《象传》 足证《象传》作于《深衣》之前。而公孙尼子所作《乐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以下二十二 句确系袭用《系辞》而略加改动。轩臂子弓、子思和公孙尼子都在“七十子之弟子”之列 根据以上诸先生的论断,可见《易传》不会晚于七十子活动的战国前期。 欧阳修之疑《易传》,是因为他认定,“孔子之文章,《易》《春秋》是已(《易》字当系笔 误),其言愈简其义愈深。吾不知圣人之作,繁衍丛脞之如此也。虽然辨其非圣之言而已 其于易义,尚未有害也”(《易童子问》)。在欧阳修看来,孔子著作只能是言简义深的经书 而《易大传》则不惟词繁而且相互矛盾,圣人必不如此。斯论未免过于绝对按照李零先生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l据子贡“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不可得而闻”《( 论语·公冶长》) 的慨叹 ,说明一般弟子 ,只 能接闻“夫子之道德文章”。至于“性与天道”,以其高深而属于术业专攻的学问。朱熹解 释此语时就认为“盖圣门教不躐等”,因而“学者有不得闻者”《( 四书集注》) 。根据孔子因 材施教的原则 ,如《易》与《春秋》之义理 ,必是另有讲授 ,有类今之研究班之属 ,不仅口耳相 授 ,而且相与切磋。当时或无讲稿 ,然而孔子学易心得 ,师弟论学语要 ,不容没有提纲和笔 录。即使口耳相传 ,尔后勒之于简策 ,有所遗漏 ,有所增补 ,有所舛误 ,要非初不出于孔子 也。则《易》之十翼 ,孔门传《易》者讲授之类编也。孔子殁后 ,七十子必有整理孔子遗教之 议《, 易传》的整理与《论语》的编辑 ,大约是同一时期或稍后的工作。 马王堆出土帛书《周易》经传 ,并《二三子问》《、要》《、易之义》诸篇 ,更进一步说明《易 传》与孔子的关系。《要》篇记载“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 ,行则在囊”。子贡以此为疑 , 孔子则认为《周易》“有古之遗言焉。予非安其用 ,而乐其辞”。又说“: 后世之士疑丘者 ,或 以《易》乎 ? 吾求其德而已 ,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又“子曰《: 易》,我后其祝卜矣 ,我 观其德义耳也。”[3 ]不仅证明了《史记》不误 ,而且可以和今本《系辞》相印证。李学勤先生 在《周易经传溯源》一书中一一作了比勘。同时指出“后世之士疑丘者 ,或以《易》乎 ?”一语 与《孟子》所记“孔子曰 :知我者 ,其惟《春秋》乎 ? 罪我者 ,其惟《春秋》乎 ?”句式的相似。既 然后者是因笔削《春秋》而发 ,则前者也必因于《易》有所述作而言 ,而此述作只能是解释其 所乐爻辞的《易传》。 张岱年先生曾批评将《易传》成书限定在秦汉之间的说法“疑古过勇”,经过缜密论证 , 他指出“:《易大传》的基本部分是战国中期至战国晚期的著作。”[4 ] 刘大钧先生接着作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详密的考证 ,将《易大传》各篇文字与老庄、思 孟的传世著作相比勘 ,认定“《易大传》的基本部分是战国初期至战国中期写成”“;《易大 传》之《彖》《象》《文言》为思孟学派所整理、润色《, 系辞》中亦有思孟学的内容”《( 周易概论 ·关于周易大传》) [5 ] 。 高亨先生认为《彖传》是《易传》中最早的一篇 ,只解卦名义和卦辞《, 象传》不解卦辞只 解爻辞 ,应在其后。因其用韵多系楚地方言 ,作者当为 臂子弓及其后学。[6 ]易卦名义和 卦爻辞 ,是学《易》首要讲论的问题 ,孔子商瞿不应不赞一语 ,而待再传弟子解决。子弓之 学得自商瞿 ,或其用楚语改定而已。荀子常以孔子、子弓并称 ,誉为“圣人”“大儒”,足以说 明子弓易学的渊源所自。若为其所自著 ,则径自名家可矣 ,何须强调师承关系 ? 又 ,战国 前期的古书 ,如《礼记》中子思所作的《坊记》《、中庸》《、表记》《、缁衣》《、深衣》等篇 ,体裁句 式 ,辞彩文气 ,都与《文言》《、系辞》极其近似 ,且有引《易》之文 ,可见是子思在模仿《易传》 的文风。据高亨先生考证《礼记·深衣》称引“《易》曰‘: 六二之动 ,直以方也 ,”出自《象传》, 足证《象传》作于《深衣》之前。而公孙尼子所作《乐记》“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以下二十二 句 ,确系袭用《系辞》而略加改动。 臂子弓、子思和公孙尼子都在“七十子之弟子”之列。 根据以上诸先生的论断 ,可见《易传》不会晚于七十子活动的战国前期。 欧阳修之疑《易传》,是因为他认定 “, 孔子之文章《, 易》《春秋》是已《( 易》字当系笔 误) ,其言愈简其义愈深。吾不知圣人之作 ,繁衍丛脞之如此也。虽然辨其非圣之言而已 , 其于易义 ,尚未有害也”《( 易童子问》) 。在欧阳修看来 ,孔子著作只能是言简义深的经书 , 而《易大传》则不惟词繁而且相互矛盾 ,圣人必不如此。斯论未免过于绝对 ,按照李零先生 11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