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考证,古书的形成确有其逐渐定型的通例,应该首先承认有一孔子以及商瞿草创的著作 文本,亦即廖名春先生所称之祖本。孔子师弟间相与讨论的心得、议论,主攻易学的商瞿 诸子,不容没有简单的笔记和课后的整理,不然如何记诵如何传播?今查《论语》所记孔子 言行,也并不皆词约义丰。笔削《春秋》是著书,可按义例删改;讲解《易经》是授课,更多随 文发挥,此坛堂讲录当与《论语》相去不远。何况讨论之辞不尽出自孔子。除“子曰”者外 余者当系从学弟子述师意之言。唯其如此,才能有“老师名家之世学,长者先生之余论,杂 于其间者在焉”(同上)。欧阳修说:“至于何谓子曰者,讲师之言也。”此语尤误。凡标明 “子曰”者,仿《论语》之例,皆当时及门弟子所记授课之要也。如系讲师之言,当标以某子 如曾子、公孙尼子之类。战国儒家之书,皆以传孔子之学为号召,余者或有发浑或稍变其 语,大抵皆孔子讲易论道之意。至于欧阳修所谓二三其说以至于五,有的不过述异闻,有 的则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论《易》而己。如易卦起源问题即是。由之亦可证孔子讲 《易》非一次,听讲之徒菲一人。后经历传分合,至于战国前期写定。欧阳修其误在于不知 《易传》多系弟子记师言,据以再加发挥的结果,与《论语》成书一样,未经孔子手定也。 但欧阳修承认其虽非圣人之言,“而圣人法天地之蕴则具存焉”(欧阳修《崇文总目叙释 类》),以及《易传》产生在去圣未远的三代之末,仍不失为卓识。 再说名义。陈先生认为帛书《系辞传》尾题一“系”字,因而疑及今本《系辞传》与《彖》、 《象》一样,应该称为《系传》。引证《说文解字注》系为总持,结束之意。“《系》之尾题以综 论总括经义,这种体例,颇似《楚辞》篇后附以‘乱’以结括全篇。王逸注:乱,理也,所以发 理词指,总撮其要也。陈先生同时指出“称之为《系》,绝非《系辞》的省称,因为他们是不同 的概念”。7此论甚有见地,可备一说。但因之认为,《系辞传》之名是抄定者不知“系”的 含义,见传文中多次出现“系辞”一词,便随意改题《系辞》。则恐有违于事实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所引《系辞传》语称之为《易大传》,后人遂以通称。欧阳修则说: “古之学经者,皆有大传,今书礼之传尚存,此所谓《系辞》者,汉初谓之《易大传》也。至后 汉已为《系辞》矣。”并且认为“《系辞》者谓之《易大传》,则优于《书》《礼》之传远矣”。朱伯 崑先生认为“此传是通论《周易》之大义,不是如《彖》《象》那样逐句解经”。8此所以称大 传也。高亨先生也认为:《系辞传》之系辞与文内系辞其义不同。然则以何不同,则语焉不 详。实则一以指系于爻下者,一以总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爻下系辞之总体义涵者也。 因为易经之精神俱已分见之于卦爻系辞,再加总括综理其各卦爻辞串讲以见其整体义理 精神,谓之为经立传可矣称之为系辞立传亦可矣。系辞本指爻下所系之辞,《系辞传》系 指为系辞所作之传,久而久之,《系辞传》亦简称《系辞》,如《彖传》径称《彖》然。是以卦爻 之系辞与《系辞传》之系辞,其名义之不同端在于此,岂有他哉。由此可以判定《易大传》是 系统阐述、发挥《易经》精神的哲学论著,立论的依据全是《易经》卦象及其系辞,故有《系辞 传》之称。所谓传有传达义,即须忠实地阐发经典的原意,容许传者从不同角度多方阐述 发明,也可有不同的理解,但不容许自相矛盾。如《春秋》三传即是从不同侧面对《春秋》经 文的传述,《左传》则史实,《梁》则义理,《公羊》事理兼顾各有侧重。《易》之十翼,亦孔 门先儒攻《易》之十面受敌法也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r的考证 ,古书的形成确有其逐渐定型的通例 ,应该首先承认有一孔子以及商瞿草创的著作 文本 ,亦即廖名春先生所称之祖本。孔子师弟间相与讨论的心得、议论 ,主攻易学的商瞿 诸子 ,不容没有简单的笔记和课后的整理 ,不然如何记诵如何传播 ? 今查《论语》所记孔子 言行 ,也并不皆词约义丰。笔削《春秋》是著书 ,可按义例删改 ;讲解《易经》是授课 ,更多随 文发挥 ,此坛堂讲录当与《论语》相去不远。何况讨论之辞不尽出自孔子。除“子曰”者外 , 余者当系从学弟子述师意之言。唯其如此 ,才能有“老师名家之世学 ,长者先生之余论 ,杂 于其间者在焉”(同上) 。欧阳修说“: 至于何谓子曰者 ,讲师之言也。”此语尤误。凡标明 “子曰”者 ,仿《论语》之例 ,皆当时及门弟子所记授课之要也。如系讲师之言 ,当标以某子 , 如曾子、公孙尼子之类。战国儒家之书 ,皆以传孔子之学为号召 ,余者或有发挥 ,或稍变其 语 ,大抵皆孔子讲易论道之意。至于欧阳修所谓二三其说以至于五 ,有的不过述异闻 ,有 的则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论《易》而已。如易卦起源问题即是。由之亦可证孔子讲 《易》非一次 ,听讲之徒非一人。后经历传分合 ,至于战国前期写定。欧阳修其误在于不知 《易传》多系弟子手记师言 ,并据以再加发挥的结果 ,与《论语》成书一样 ,未经孔子手定也。 但欧阳修承认其虽非圣人之言“, 而圣人法天地之蕴则具存焉”(欧阳修《崇文总目叙释·易 类》) ,以及《易传》产生在去圣未远的三代之末 ,仍不失为卓识。 再说名义。陈先生认为帛书《系辞传》尾题一“系”字 ,因而疑及今本《系辞传》与《彖》、 《象》一样 ,应该称为《系传》。引证《说文解字注》系为总持 ,结束之意。“《系》之尾题以综 论总括经义 ,这种体例 ,颇似《楚辞》篇后附以‘乱’以结括全篇。王逸注 :乱 ,理也 ,所以发 理词指 ,总撮其要也。”陈先生同时指出“称之为《系》,绝非《系辞》的省称 ,因为他们是不同 的概念”。[7 ]此论甚有见地 ,可备一说。但因之认为《, 系辞传》之名是抄定者不知“系”的 含义 ,见传文中多次出现“系辞”一词 ,便随意改题《系辞》。则恐有违于事实。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所引《系辞传》语称之为《易大传》,后人遂以通称。欧阳修则说 : “古之学经者 ,皆有大传 ,今书礼之传尚存 ,此所谓《系辞》者 ,汉初谓之《易大传》也。至后 汉已为《系辞》矣。”并且认为“《系辞》者谓之《易大传》,则优于《书》《礼》之传远矣”。朱伯 先生认为“此传是通论《周易》之大义 ,不是如《彖》《象》那样逐句解经”。[8 ]此所以称大 传也。高亨先生也认为《: 系辞传》之系辞与文内系辞其义不同。然则以何不同 ,则语焉不 详。实则一以指系于爻下者 ,一以总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爻下系辞之总体义涵者也。 因为易经之精神俱已分见之于卦爻系辞 ,再加总括综理其各卦爻辞串讲以见其整体义理 精神 ,谓之为经立传可矣 ,称之为系辞立传亦可矣。系辞本指爻下所系之辞《, 系辞传》系 指为系辞所作之传 ,久而久之《, 系辞传》亦简称《系辞》,如《彖传》径称《彖》然。是以卦爻 之系辞与《系辞传》之系辞 ,其名义之不同端在于此 ,岂有他哉。由此可以判定《易大传》是 系统阐述、发挥《易经》精神的哲学论著 ,立论的依据全是《易经》卦象及其系辞 ,故有《系辞 传》之称。所谓传有传达义 ,即须忠实地阐发经典的原意 ,容许传者从不同角度多方阐述 发明 ,也可有不同的理解 ,但不容许自相矛盾。如《春秋》三传即是从不同侧面对《春秋》经 文的传述《, 左传》则史实《, 梁》则义理《, 公羊》事理兼顾 ,各有侧重。《易》之十翼 ,亦孔 门先儒攻《易》之十面受敌法也。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