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关于天道等概念及学派属性问题 陈书将“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 公冶长》),解释为孔子哲学没有性与天道,从来不谈性与天道,干脆就是无此概念。可说 是对古代文法语式的挑战,比如某之友家藏历代名画,为某所亲见,然不轻以示人。于是 某说:“友之藏画,近代以来可得而见也,明清以上不可得而见也。不可得而见就一定是没 有?此犹不足为喻。因为是人皆知明清书画民间尚有深藏者。而性与天道则不然,孔子 不言“性与天道”子贡何从而知之?并且明确说是“孔子所说的性与天道”,可见子贡知道 孔子说过。这个“不可得而闻”,向来含有不可轻易得闻之的意思。以“不可得而闻”等于 罕言等于不言等于无闻等于没有,是否有武断之嫌。子贡所云“不可得而闻”者,未闻之 前,遗憾之辞也;既闻之后,赘叹之辞也。按照现代逻霅“否命题包含着正命题”的通则,此 语恰恰证明了孔子哲学是包含着天道观的。 陈书认为《易传》道德概念的哲学含义与老庄相同。韩愈《原道》曾分析儒道之别曰 “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之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 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 之私言也。”(《原道》合仁与义,就是包含仁与义,而且不仅仁与义,因为以为仁与义之和 等于道德,则去仁与义之后,也就等于没有了道德。只是“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而已,虚位就是可以向里填充不同的内容。显然认为孔孟所谓道德只是仁与义的人伦道 德,是不符合韩愈原道之意的。也就是说孔孟之道,比老庄之道,含有更为丰富的内含 如韩愈所理解的圣人之道是:“二帝三王之道,日月星辰之行,天地之所以著,鬼神之所以 幽,人物之所以蕃,江河之所以流。”(《送浮屠文畅师序》岂止仁义而已。这个“学究天人 之际”的所以然之道,正是儒家所独有的特色。而与道家的“以辅天地之自然而不敢为”的 自然之道,是有严格区别的 笔者承认孔子晚于老子,并曾问学于老聃。东周学术氛围还是颇为浓厚的,谈论天道 与人事、道与德异同的现象普遍存在。《左传昭公十八年》记载与孔老并世的子产就说 过“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只是老子对天道作了全新的解释。孔子是了解老子哲学 的,但并没有为孔子所接受。孔子同意老子效法天道的“无为而治”是一种理想的最高境 界,但认为只有尧舜才能做到。然而世无尧舜,人竞有为,而儒门的主张是推行符合天道 的有为。孔子认为老子所云“以德报怨”的思想,不符合公平原则所以提倡“以德报德,以 直报怨”(《论语宪问》)。 更何况,儒家认为人伦道德本来就是上承于天道天德的。而且这种思想来源于孔子 整理前的《诗》《书》《易》所体现出的天道人事观念。如《诗》有“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于乎 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周颂》);“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大雅》 《书》有“天其命哲,命吉凶,命历年”(《召诰》)。按朱熹的解释,天命就是天道。这个“于穆 不已的天道,就是《易传》“生生不息”的天德。《烝民》诗则说明了天则与民德之和谐。 《召诰》的天命观,更是超越于宗教之上,天不仅命吉凶、命历年,而且命人以明哲。都说明 了儒家的人伦道德与天道的关联。至于说“孔子谈道与德,都属人伦规范之义”,亦恐有 201994-2010ChinaaCademie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r二、关于天道等概念及学派属性问题 陈书将“子贡曰 :夫子之文章 ,可得而闻也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论语· 公冶长》) ,解释为孔子哲学没有性与天道 ,从来不谈性与天道 ,干脆就是无此概念。可说 是对古代文法语式的挑战 ,比如某之友家藏历代名画 ,为某所亲见 ,然不轻以示人。于是 某说“: 友之藏画 ,近代以来可得而见也 ,明清以上不可得而见也。”不可得而见就一定是没 有 ? 此犹不足为喻。因为是人皆知明清书画民间尚有深藏者。而性与天道则不然 ,孔子 不言“性与天道”子贡何从而知之 ? 并且明确说是“孔子所说的性与天道”,可见子贡知道 孔子说过。这个“不可得而闻”, 向来含有不可轻易得闻之的意思。以“不可得而闻”等于 罕言等于不言等于无闻等于没有 ,是否有武断之嫌。子贡所云“不可得而闻”者 ,未闻之 前 ,遗憾之辞也 ;既闻之后 ,赞叹之辞也。按照现代逻辑“否命题包含着正命题”的通则 ,此 语恰恰证明了孔子哲学是包含着天道观的。 陈书认为《易传》道德概念的哲学含义与老庄相同。韩愈《原道》曾分析儒道之别曰 : “其所谓道 ,道其所道 ,非吾之所谓道也。其所谓德 ,德其所德 ,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 道德云者 ,合仁与义言之也 ,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 ,去仁与义言之也 ,一人 之私言也。”《( 原道》) 合仁与义 ,就是包含仁与义 ,而且不仅仁与义 ,因为以为仁与义之和 等于道德 ,则去仁与义之后 ,也就等于没有了道德。只是“仁与义为定名 ,道与德为虚位” 而已 ,虚位就是可以向里填充不同的内容。显然认为孔孟所谓道德只是仁与义的人伦道 德 ,是不符合韩愈原道之意的。也就是说孔孟之道 ,比老庄之道 ,含有更为丰富的内含。 如韩愈所理解的圣人之道是“: 二帝三王之道 ,日月星辰之行 ,天地之所以著 ,鬼神之所以 幽 ,人物之所以蕃 ,江河之所以流。”《( 送浮屠文畅师序》) 岂止仁义而已。这个“学究天人 之际”的所以然之道 ,正是儒家所独有的特色。而与道家的“以辅天地之自然而不敢为”的 自然之道 ,是有严格区别的。 笔者承认孔子晚于老子 ,并曾问学于老聃。东周学术氛围还是颇为浓厚的 ,谈论天道 与人事、道与德异同的现象普遍存在。《左传·昭公十八年》记载与孔老并世的子产就说 过“: 天道远 ,人道迩 ,非所及也。”只是老子对天道作了全新的解释。孔子是了解老子哲学 的 ,但并没有为孔子所接受。孔子同意老子效法天道的“无为而治”是一种理想的最高境 界 ,但认为只有尧舜才能做到。然而世无尧舜 ,人竞有为 ,而儒门的主张是推行符合天道 的有为。孔子认为老子所云“以德报怨”的思想 ,不符合公平原则 ,所以提倡“以德报德 ,以 直报怨”《( 论语·宪问》) 。 更何况 ,儒家认为人伦道德本来就是上承于天道天德的。而且这种思想来源于孔子 整理前的《诗》《书》《易》所体现出的天道人事观念。如《诗》有“维天之命 ,于穆不已。于乎 不显 ,文王之德之纯”《( 周颂》) ;“天生 民 ,有物有则 ,民之秉彝 ,好是懿德”《( 大雅》) ; 《书》有“天其命哲 ,命吉凶 ,命历年”《( 召诰》) 。按朱熹的解释 ,天命就是天道。这个“于穆 不已”的天道 ,就是《易传》“生生不息”的天德。《 民》诗则说明了天则与民德之和谐。 《召诰》的天命观 ,更是超越于宗教之上 ,天不仅命吉凶、命历年 ,而且命人以明哲。都说明 了儒家的人伦道德与天道的关联。至于说“孔子谈道与德 ,都属人伦规范之义”,亦恐有 31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