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 在《论语》中,“道”字凡六十余见,其含义至为复杂。从抽象到具体;从自然到社会;从 哲学、伦理到道德修养、政治举措,包罗宏富而且深微。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学 而》)。虽则是谈孝悌,却是由一般论及特殊;又如“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其义蕴岂 人伦一语可了?要了解孔子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首先应当理解和把握孔子此处所说之 “道”的真正内涵。细加体味,此所谓“道”,应是一带有规律性,全局性的概念。用朱熹的 话来解释,它是“人事当然之实理,乃人之所以为人而不可以不闻者”(《论语或问》)。试 想,此处所谓道,仅是仁义礼智信之属,朝闻之而夕死。无乃太过轻简乎?!孔孟确有为道 德理想献身的精神“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为了正义,曾不吝惜身家性命者有矣:人世 固有重于生者,然而在鱼与熊掌可以兼得的情况下,就没有必要“舍生取义”。而此处之 朝闻”本没有“夕死”之必然和必要,所以言之者,乃是就其价值等量甚而逾值而言也 这就意味着孔门将闻道视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此道对于道德而言,乃是指其所以然之故 也就是说人固应为事业而生,也应为理想而死。但应该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即一定了悟所 以生死的意义。唯有如此,方能达到一个自觉的境界,而非凭借血气之勇,抑或信仰痴迷 所以说,此处之道,既是自然的普遍法则,又是由之而下贯人生的崇高意境。唯其如此,才 可以说早上听到这样高妙的道理,即使夕死也不枉此生了。 《论语》里与《易》相联系的天道概念是天命,如“五十而知天命”(《为政》)。知天命即 是知天道;“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泰伯》)。“唯天为大”似乎只是赞叹天体的广漠,可是 有“唯尧则之”,则只能将其理解为天道,如此方可效法之;“畏天命”(《季氏》),即敬畏天 道;以及《阳货》篇所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正是借天行以明天 道。怎么能说儒家没有效法天道的思想? 小戴《礼记》应是春秋末至汉初儒家著作的总集,其中子思《中庸》的“天地之道,可 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以及“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 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这里的 道,明显的是属于自然规律和包括人性法则在内的天之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 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明确指出天道自然规律是致中和。天 地之所以各得其所,万物之得以生长发育,都是天道平衡中和作用的产物。《中庸》的道 论,与《易大传》的道论是极为相近的,而与《老子》的道论大相径庭。子思的思想,如果不 是传自或本于孔子,也不出七十子论学的范围 《周易》经传皆取象于自然而效法之也,宜可称之为自然哲学。古人称之为天人之学 道与天道的观念出在孔老之前,两位圣哲不仅各作了不同解说,更为重要的是将之引向了 不同的方向。 陈书引李镜池先生从六十四卦检出“大哉乾元,万物资始”“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 坼”等彖辞,名之曰自然主义哲学。似乎任何探讨万物起源于自然及其成长过程和条件的 论述,都是自然主义哲学。而且是自然哲学就一定是老庄哲学。如此,中西自然主义哲学 者多矣,皆称之为道家可乎?又引《豫喙传》“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 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曰:“迹近‘无为主义’的道家主义思想。”(见《(彖传与老庄》 文)省刑罚或使刑罚措而不用即刑罚清,与老庄的根本反对法令刑罚也是大异其趣的,更 14 201994-2010ChinaaCademie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l误。 在《论语》中“, 道”字凡六十余见 ,其含义至为复杂。从抽象到具体 ;从自然到社会 ;从 哲学、伦理到道德修养、政治举措 ,包罗宏富而且深微。如“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学 而》) 。虽则是谈孝悌 ,却是由一般论及特殊 ;又如“朝闻道 ,夕死可矣”《( 里仁》) ,其义蕴岂 人伦一语可了 ? 要了解孔子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首先应当理解和把握孔子此处所说之 “道”的真正内涵。细加体味 ,此所谓“道”,应是一带有规律性 ,全局性的概念。用朱熹的 话来解释 ,它是“人事当然之实理 ,乃人之所以为人而不可以不闻者”《( 论语·或问》) 。试 想 ,此处所谓道 ,仅是仁义礼智信之属 ,朝闻之而夕死。无乃太过轻简乎 ?! 孔孟确有为道 德理想献身的精神“, 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为了正义 ,曾不吝惜身家性命者有矣。人世 固有重于生者 ,然而在鱼与熊掌可以兼得的情况下 ,就没有必要“舍生取义”。而此处之 “朝闻”,本没有“夕死”之必然和必要 ,所以言之者 ,乃是就其价值等量甚而逾值而言也。 这就意味着孔门将闻道视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此道对于道德而言 ,乃是指其所以然之故。 也就是说人固应为事业而生 ,也应为理想而死。但应该明白为什么要这样 ,即一定了悟所 以生死的意义。唯有如此 ,方能达到一个自觉的境界 ,而非凭借血气之勇 ,抑或信仰痴迷。 所以说 ,此处之道 ,既是自然的普遍法则 ,又是由之而下贯人生的崇高意境。唯其如此 ,才 可以说早上听到这样高妙的道理 ,即使夕死也不枉此生了。 《论语》里与《易》相联系的天道概念是天命 ,如“五十而知天命”《( 为政》) 。知天命即 是知天道“; 唯天为大 ,唯尧则之”《( 泰伯》) 。“唯天为大”似乎只是赞叹天体的广漠 ,可是 有“唯尧则之”,则只能将其理解为天道 ,如此方可效法之“; 畏天命”《( 季氏》) ,即敬畏天 道 ;以及《阳货》篇所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正是借天行以明天 道。怎么能说儒家没有效法天道的思想 ? 小戴《礼记》应是春秋末至汉初儒家著作的总集 ,其中子思《中庸》的“天地之道 ,可一 言而尽也 ,其为物不贰 ,则其生物不测”。以及“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道 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这里的 道 ,明显的是属于自然规律和包括人性法则在内的天之道。“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 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明确指出天道自然规律是致中和。天 地之所以各得其所 ,万物之得以生长发育 ,都是天道平衡中和作用的产物。《中庸》的道 论 ,与《易大传》的道论是极为相近的 ,而与《老子》的道论大相径庭。子思的思想 ,如果不 是传自或本于孔子 ,也不出七十子论学的范围。 《周易》经传皆取象于自然而效法之也 ,宜可称之为自然哲学。古人称之为天人之学。 道与天道的观念出在孔老之前 ,两位圣哲不仅各作了不同解说 ,更为重要的是将之引向了 不同的方向。 陈书引李镜池先生从六十四卦检出“大哉乾元 ,万物资始”、“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 坼”等彖辞 ,名之曰自然主义哲学。似乎任何探讨万物起源于自然及其成长过程和条件的 论述 ,都是自然主义哲学。而且是自然哲学就一定是老庄哲学。如此 ,中西自然主义哲学 者多矣 ,皆称之为道家可乎 ? 又引《豫·彖传》“天地以顺动 ,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 ,圣人 以顺动 ,则刑罚清而民服”,曰“: 迹近‘无为主义’的道家主义思想。”(见《〈彖传〉与老庄》一 文) 省刑罚或使刑罚措而不用即刑罚清 ,与老庄的根本反对法令刑罚也是大异其趣的 ,更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