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何况以顺动也是有为,一点也不迹近无为主义。足见都在谈论天道,可是对待天道的视点 与态度,却截然不同。至于又说《易传》阴阳刑德思想承袭黄老道家,则是道家思想互相矛 盾,自乱其例矣。 道家之道,似乎只是用来修身。庄子说:“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土苴,以治天下国 家。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也。”(《庄子让王》)儒家之圣 人异于是,《系辞传》明确宣示圣人“明于天之道”的目的在于“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 民用”。《中庸》也说:“诚者,非独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是说人效法实在的天道,不仅 成就一己,还要仁民而爱物。与《泰喙传》“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的 精神是一致的。什么是裁成辅相?就是尽人、尽物之性,就是赞天地之化育。“赞天地之 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这是《尚书哓典》“天工夫其代之’思想的深化。道家 则主张“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庄子大宗师》)。《秋水篇》明确反对“络马首穿牛鼻” 的“尽物之性”当然也就反对裁成辅相和积极地参“赞天地之化育”了 《系辞传》记有“孑曰: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 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系辞传》)金景芳先生曰:“盖顺者,顺于命也,故天助 之;信者信于道也,故人助之。孔子所独具之精神,端在于此。盖所贵于知命者,乃在明 了宇宙变化之法则以求得人生行为之法则,而此行为法则,非以顺应自然法则为已足,乃 在‘裁成辅相’,以增进人类之幸福。”而《老子》则是“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在自然 面前,人是被动的,顺应而已,而不敢有任何积极的作为。主张坐而守之,等待“万物将自 化”。并且认为这种“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不否认老子哲学的合理性,也无论这种无 为哲学,是否过于消极,只想说明《易传》与《老子》思想悬隔甚远,并不相似。 儒家关于天道变化的认识更多地来自《易经》本身,如欧阳修《易童子问》论《文言传》 卦象与义理之关系“童子问: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何谓也?曰:其传久矣,而 世无疑焉,吾独疑之也。盖圣人取象所以明卦也,故曰‘天行健’,乾而嫌其执于象也,则又 以人事言之,故曰君子以自强不息’。六十四卦皆然也。”其余如相对的观念等,可以说 儒、道都是得自《易经》,而两家不相沿袭 陈书认为《易传》《复》卦之复即老子“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之复,故属道家思想。《系 辞下》引“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按《复卦》震 下坤上,一阳来复,天地之心见,为复善之义,也有重复之义。《彖》曰:“刚反,动而以顺 行。刚反”就是阳刚返回。孔子因之与颜回的改过复善之勇联系起来。其结果就是《复 卦》六二爻辞“不远复,无祗悔,元吉”了。此“复”与孔子“克己复礼”之“复”义同。《易传》 解“复”,完全是根据《复》卦爻辞和卦象震下坤上在六十四卦中顺序而言。一阳来复与老 子“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大异其趣。老子并不赞赏勃勃生机的万物并作,而主张冷眼观看 万物向原点的复归。老子给无以名之的道,“强名之曰大,大曰远,远曰逝,逝曰返”。“反 者道之动”,其所谓“复”,即是返,即是万物按照道的规律,发展变化,复归于无的过程,是 完整过程的终结。而一阳来复,是指阴霾充塞到极点之后,阳气又从阴极之下复生,从 而获得新的增长点,虽只一阳,而复兴之势已具,故称之为“复”是一过程终结之后,从旧 轮过程中获得新基点的新一轮过程的开始。同是一复,一是走向兴盛,一是走向衰亡 旨趣根本不同。也可说两者之复,同来自《复》卦,但理解不同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何况以顺动也是有为 ,一点也不迹近无为主义。足见都在谈论天道 ,可是对待天道的视点 与态度 ,却截然不同。至于又说《易传》阴阳刑德思想承袭黄老道家 ,则是道家思想互相矛 盾 ,自乱其例矣。 道家之道 ,似乎只是用来修身。庄子说“: 道之真 ,以治身 ,其绪余土苴 ,以治天下国 家。由此观之 ,帝王之功 ,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也。”《( 庄子·让王》) 儒家之圣 人异于是《, 系辞传》明确宣示圣人“明于天之道”的目的在于“察于民之故 ,是兴神物以前 民用”。《中庸》也说“: 诚者 ,非独成己而已也 ,所以成物也。”是说人效法实在的天道 ,不仅 成就一己 ,还要仁民而爱物。与《 泰·彖传》“裁成天地之道 ,辅相天地之宜 ,以左右民”的 精神是一致的。什么是裁成辅相 ? 就是尽人、尽物之性 ,就是赞天地之化育。“赞天地之 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中庸》) 这是《尚书·尧典》“天工人其代之”思想的深化。道家 则主张“不以心捐道 ,不以人助天”《( 庄子·大宗师》) 。《秋水篇》明确反对“络马首穿牛鼻” 的“尽物之性”,当然也就反对裁成辅相和积极地参“赞天地之化育”了。 《系辞传》记有“子曰‘: 天之所助者 ,顺也 ;人之所助者 ,信也 ;履信思乎顺 ,又以尚贤 也 ;是以自天佑之 ,吉无不利也’。”《( 系辞传》) 金景芳先生曰“: 盖顺者 ,顺于命也 ,故天助 之 ;信者 ,信于道也 ,故人助之。孔子所独具之精神 ,端在于此。盖所贵于知命者 ,乃在明 了宇宙变化之法则 ,以求得人生行为之法则 ,而此行为法则 ,非以顺应自然法则为已足 ,乃 在‘裁成辅相’,以增进人类之幸福。”而《老子》则是“以辅万物之自然 ,而不敢为”。在自然 面前 ,人是被动的 ,顺应而已 ,而不敢有任何积极的作为。主张坐而守之 ,等待“万物将自 化”。并且认为这种“无为之益 ,天下希及之”。不否认老子哲学的合理性 ,也无论这种无 为哲学 ,是否过于消极 ,只想说明《易传》与《老子》思想悬隔甚远 ,并不相似。 儒家关于天道变化的认识更多地来自《易经》本身 ,如欧阳修《易童子问》论《文言传》 卦象与义理之关系“: 童子问 :象曰‘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何谓也 ? 曰 :其传久矣 ,而 世无疑焉 ,吾独疑之也。盖圣人取象所以明卦也 ,故曰‘天行健’,乾而嫌其执于象也 ,则又 以人事言之 ,故曰‘君子以自强不息’。六十四卦皆然也。”其余如相对的观念等 ,可以说 儒、道都是得自《易经》,而两家不相沿袭。 陈书认为《易传》《复》卦之复即老子“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之复 ,故属道家思想。《系 辞下》引“子曰‘: 颜氏之子 ,其殆庶几乎 ,有不善未尝不知 ,知之未尝复行也。’”按《复卦》震 下坤上 ,一阳来复 ,天地之心见 ,为复善之义 ,也有重复之义。《彖》曰 :“刚反 ,动而以顺 行。”“刚反”就是阳刚返回。孔子因之与颜回的改过复善之勇联系起来。其结果就是《复 卦》六二爻辞“不远复 ,无祗悔 ,元吉”了。此“复”与孔子“克己复礼”之“复”义同。《易传》 解“复”,完全是根据《复》卦爻辞和卦象震下坤上在六十四卦中顺序而言。一阳来复与老 子“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大异其趣。老子并不赞赏勃勃生机的万物并作 ,而主张冷眼观看 万物向原点的复归。老子给无以名之的道“, 强名之曰大 ,大曰远 ,远曰逝 ,逝曰返”。“反 者道之动”,其所谓“复”,即是返 ,即是万物按照道的规律 ,发展变化 ,复归于无的过程 ,是 一完整过程的终结。而一阳来复 ,是指阴霾充塞到极点之后 ,阳气又从阴极之下复生 ,从 而获得新的增长点 ,虽只一阳 ,而复兴之势已具 ,故称之为“复”,是一过程终结之后 ,从旧 一轮过程中获得新基点的新一轮过程的开始。同是一复 ,一是走向兴盛 ,一是走向衰亡 , 旨趣根本不同。也可说两者之复 ,同来自《复》卦 ,但理解不同。 51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