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4期 史春燕:论《易传》之德 天地也不违背他;后于天地之象而行动,也能遵循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连续性 天地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正因为天与人之间 《易传》中天与人之间的相互推演,有其更深刻 存在着“合其德”的关系,天人关系才能有机地统 的理论蕴涵。《系辞上》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 起来。在这句话中所提到的大人具备了与天地同下者谓之器。在《易传》作者看来,道是形而上 德,与日月同辉,与四时同律,与鬼神同心的品德,的,这个“形而上”之道,既是天道、又是地道,也是 与战国中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所提到的大丈夫、圣人道,是“天人合一”之道,也即形而上的“天人合 人是同一类人。“圣人,人伦之至也叫。“富贵不德”。这个器则是指天地万物,即天地万物是形而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州。下的。道和器虽然有形上、形下之分,但两者却是 孟子的这种思想是与他的“天人合一”观分不开的。浑然不可割裂。有道必有器,有器必有道,无无器 孟子把天和人的心性联系起来,他说:“尽其心者,之道,也无无道之器。这种“形而上”之道在《易传》 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天赋予人以思维的“三材”说中有明确表达。“昔者圣人之作《易》 的能力,所以尽心即可知性,知性即可知天。孟子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 认为“天之道”与“人之道”是有诚相通的。“诚者,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材而两 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c至诚而不动者,未之之,故《易》六画成卦”。“《易》之为书也,广大备悉 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叫5。宋朝张载是第一个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 提出“天人合一”这个范畴的。他认为:“自有天地六。六者非它,三材之道也州到。作为“三材”的天 以来以迄于今,盖为静而动。天则无心无为,无所道、地道、人道,六画而成八卦,由此八卦成为“三 主宰,恒然如此,有何休歇?人之德性亦与此合,乃材”共同的特性,从形而上的角度看,也就是把道德 是己有,苟心中造作安排而静,则安能久!然必从看成是天、地、人共同的特征,达到“天人合德”。在 此去,盖静者进德之基也。在张载看来,人和天继善成性说中,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得到进一步阐 是相通的。“天人合德”在《易传》中还有体现。如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 《恒卦》九三爻辞“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也州。在此,天道构成了人道的形而上的根据,就 吝。孔子也引用过此爻辞。《论语·子路》记载人而言,继承了天的道德,使具有了向善的本性,从 道,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做巫而也使天道得以实现 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4可见儒家很 总之,《易传》作者用“德”建立起来的“天人合 重视《周易》中这句恒德之言。那么,不恒其德,将德的形而上的思想体系,经过长达两千年的文化 承何羞?《恒卦》九四爻辞曰:“田无禽。3即《恒·传承与否定发展,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恒 象》:“不恒其德,无所容也。”“久非其位,安得禽久深刻的影响。在这里,“德”是反映自然界和人 也”?因为不能恒久地保持其德行,不得其位,所类社会运动变化发展的哲学范畴,同时是形而上的 以打猎一无所获,得到天的报应,把“人之德”与“天道德本体论。因此,对《易传》中“德”这一哲学范 之德”紧密相连。《易传》一方面将自然人化,赋予畴,我们要特别予以关注。 天以人的特性—道德性;另一方面又人化自然 赋予人以物的特性—自然性,从而天人相互作 参考文献] 用、贯通,达到最高的和谐 []成戍国.尚书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 《易传》作者认为,天与人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内[2]程颐,程颢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 在的联系。《序卦》:“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13]马恒君,周易正宗M北京:华复出版社204 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4 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 [5]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下然后礼仪有所错。3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礼仪 [6]高亨.周易大传今注[M山东:齐鲁书社,1998 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 制度等向上推演是由天地演化而来,说明天地人之 (责任编辑:李登叶)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天地也不违背他 ;后于天地之象而行动 ,也能遵循 天地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正因为天与人之间 存在着“合其德”的关系 ,天人关系才能有机地统一 起来。在这句话中所提到的大人具备了与天地同 德 ,与日月同辉 ,与四时同律 ,与鬼神同心的品德 , 与战国中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所提到的大丈夫、圣 人是同一类人。“圣人 ,人伦之至也”[5 ] 。“富贵不 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5 ] 。 孟子的这种思想是与他的“天人合一”观分不开的。 孟子把天和人的心性联系起来 ,他说“: 尽其心者 , 知其性也 ;知其性 ,则知天矣”[5 ] 。天赋予人以思维 的能力 ,所以尽心即可知性 ,知性即可知天。孟子 认为“天之道”与“人之道”是有诚相通的。“诚者 , 天之道也 ;思诚者 ,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 ,未之 有也 ;不诚 ,未有能动者也”[5 ] 。宋朝张载是第一个 提出“天人合一”这个范畴的。他认为“: 自有天地 以来以迄于今 ,盖为静而动。天则无心无为 ,无所 主宰 ,恒然如此 ,有何休歇 ? 人之德性亦与此合 ,乃 是己有 ,苟心中造作安排而静 ,则安能久 ! 然必从 此去 ,盖静者进德之基也。”[7 ]在张载看来 ,人和天 是相通的。“天人合德”在《易传》中还有体现。如 《恒卦》九三爻辞“九三 :不恒其德 ,或承之羞 ,贞 吝。”[3 ]孔子也引用过此爻辞。《论语·子路》记载 道 ,子曰 :“南人有言曰 :‘人而无恒 ,不可以做巫 医。’善夫 !‘不恒其德 ,或承之羞。’”[4 ]可见儒家很 重视《周易》中这句恒德之言。那么 ,不恒其德 ,将 承何羞 ?《恒卦》九四爻辞曰“: 田无禽。”[3 ]即《恒· 象》曰“: 不恒其德 ,无所容也。”“久非其位 ,安得禽 也”[3 ] ? 因为不能恒久地保持其德行 ,不得其位 ,所 以打猎一无所获 ,得到天的报应 ,把“人之德”与“天 之德”紧密相连。《易传》一方面将自然人化 ,赋予 天以人的特性 ———道德性 ;另一方面又人化自然 , 赋予人以物的特性 ———自然性 ,从而天人相互作 用、贯通 ,达到最高的和谐。 《易传》作者认为 ,天与人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内 在的联系。《序卦》曰“: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 ,有万物 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 ,有夫妇然后有父 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 ,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 下然后礼仪有所错。”[3 ]也就是说 ,人类社会的礼仪 制度等向上推演是由天地演化而来 ,说明天地人之 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连续性。 《易传》中天与人之间的相互推演 ,有其更深刻 的理论蕴涵。《系辞上》曰“: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 下者谓之器。”[3 ]在《易传》作者看来 ,道是形而上 的 ,这个“形而上”之道 ,既是天道、又是地道 ,也是 人道 ,是“天人合一”之道 ,也即形而上的“天人合 德”。这个器则是指天地万物 ,即天地万物是形而 下的。道和器虽然有形上、形下之分 ,但两者却是 浑然不可割裂。有道必有器 ,有器必有道 ,无无器 之道 ,也无无道之器。这种“形而上”之道在《易传》 的“三材”说中有明确表达。“昔者圣人之作《易》 也 ,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立 地之道曰柔与刚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兼三材而两 之 ,故《易》六画成卦”。“《易》之为书也 ,广大备悉。 有天道焉 ,有人道焉 ,有地道焉 ,兼三材而两之故 六。六者非它 ,三材之道也”[3 ] 。作为“三材”的天 道、地道、人道 ,六画而成八卦 ,由此八卦成为“三 材”共同的特性 ,从形而上的角度看 ,也就是把道德 看成是天、地、人共同的特征 ,达到“天人合德”。在 继善成性说中 ,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得到进一步阐 述。“一阴一阳之谓道 ,继之者 ,善也 ;成之者 ,性 也”[3 ] 。在此 ,天道构成了人道的形而上的根据 ,就 人而言 ,继承了天的道德 ,使具有了向善的本性 ,从 而也使天道得以实现。 总之《, 易传》作者用“德”建立起来的“天人合 德”的形而上的思想体系 ,经过长达两千年的文化 传承与否定发展 ,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恒 久、深刻的影响。在这里“, 德”是反映自然界和人 类社会运动变化发展的哲学范畴 ,同时是形而上的 道德本体论。因此 ,对《易传》中“德”这一哲学范 畴 ,我们要特别予以关注。 [参 考 文 献] [1 ] 成戍国 1 尚书校注[M]1 长沙 :岳麓书社 ,20041 [2 ] 程颐 ,程颢. 二程集[M]1 北京 :中华书局 ,1987. [3 ] 马恒君 1 周易正宗[M]1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41 [4 ] 杨伯峻. 论语译注[M]1 北京 :中华书局 ,2004. [5 ] 杨伯峻. 孟子译注[M]1 北京 : 中华书局 ,2005. [6 ] 高亨 . 周易大传今注[M]1 山东 :齐鲁书社 ,1998. [7 ] 张载. 张载集[M]1 北京 :中华书局 ,1978. (责任编辑 :李登叶) 第 4 期 史春燕 :论《易传》之德 53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