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卷第4期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oL 21 No 4 2007年8月 Journal of Shihez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Aug.2007 论《易传》之德 史春燕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德”在《易传》思想体系中不仅是反映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天、地之德,还是反映人类社会行为 规范的伦理之德,因此“德”在《易传》中是具有包含自然法则和社会规则的一个酉学范畴。因此,系统研 在《易传》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全面把握《易传》思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易传;德 [中图分类号]B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304(2007)04-0033-03 On the virtue in Yizhuan SHI Churryan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Abstract Virtue in the ideological system of Yizhuan is ot only the nature virtue reflecting physical sport, but also he ethical virtue reflecting humans social codes of conduct. Therefore, virtue"in Yizhuan is a philosophical category including the physical law and social rule. So, it is quite significant to master Yizhuan s overall ideological system by systematically examining the importance of"virtue in Yizhuan Key words YiZhuan, virtue 《周易》一书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 在《易传》中“德”字出现多次,涉及天德地德, 经》主要是用来卜筮,反映出古人对自然界的无知并由此推演出人德 和幻想。《易传》是对《易经》的解说,运用思辨的方 《乾卦》中“元、亨、利、贞”作为天德,反映的是 法使《易经》成为一部富有哲理性的著作,在其丰富自然界产生、发展、壮大的一个完整过程。二程解 的哲学思想中,道德哲学思想对中国伦理道德思想释:“元者万物之始,亨者万物之长,利者万物之遂 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易传》中天德、贞者万物之成。2而《易传》则将其推演为人类的 地德、人德共同构成了“天人合德”的形而上的哲学社会道德,“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 思想体系。 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3进而演绎为“仁、义、 “德”字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礼、智四德:“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 位。早在《尚书》中就有“德”的记载。《尚书·禹利物足以合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 谟》曰:“惟德动天,天远弗届。”“好生之德治于民故曰乾,元亨利贞3。“元、亨、利、贞”演绎君子 心。在西周初期,周朝的统治者总结殷商灭亡、“仁、义、礼、智四德被儒家传承,成为儒家思想的 周国兴起的历史教训,认为商朝做为大国之所以灭核心 亡是因为“失德”,而不是天命,召公说:“惟不敬厥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系 德乃早坠厥命;周公说:“皇天无亲,惟德是辞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说 辅。正是在这些思想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明德乾为天,它是天下最刚健的,它的品德是恒常平易 慎罚,敬德保民。这种重“德”思想同样也出现在而谙知风险。乾卦的变化说明天道运行刚健有力 《易传》之中 周行不殆,人也应像天那样,做到永不满足,自强不 、由天地之德推演出人德 息。如何能做到自强不息?孔子曾提出“君子求诸 *[收稿日期]2006-06-26 [作者简介]史春燕(1971-),女,新疆乌鲁木齐人,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中国哲学方面的研究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第 21 卷 第 4 期 2007 年 8 月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ihez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21 No. 4 Aug. 2007 论《易传》之德 Ξ 史春燕 (西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德”在《易传》思想体系中不仅是反映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天、地之德 ,还是反映人类社会行为 规范的伦理之德 ,因此“德”在《易传》中是具有包含自然法则和社会规则的一个哲学范畴。因此 ,系统研究“德” 在《易传》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全面把握《易传》思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易传 ;德 [中图分类号] B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 0304(2007) 04 - 0033 - 03 On the Virtue in Yizhuan SHI Chun2yan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 ,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Abstract :“Virtue”in the ideological system of Yizhuan is not only the nature virtue reflecting physical sport ,but also the ethical virtue reflecting human’s social codes of conduct. Therefore ,“virtue”in Yizhuan is a philosophical category including the physical law and social rule. So ,it is quite significant to master Yizhuan’s overall ideological system by systematically examining the importance of“virtue”in Yizhuan. Key words : YiZhuan ; virtue 《周易》一书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 经》主要是用来卜筮 ,反映出古人对自然界的无知 和幻想。《易传》是对《易经》的解说 ,运用思辨的方 法使《易经》成为一部富有哲理性的著作 ,在其丰富 的哲学思想中 ,道德哲学思想对中国伦理道德思想 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易传》中天德、 地德、人德共同构成了“天人合德”的形而上的哲学 思想体系。 “德”字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 位。早在《尚书》中就有“德”的记载。《尚书·大禹 谟》曰“: 惟德动天 ,天远弗届。”“好生之德 ,治于民 心。”[1 ]在西周初期 ,周朝的统治者总结殷商灭亡、 周国兴起的历史教训 ,认为商朝做为大国之所以灭 亡是因为“失德”,而不是天命 ,召公说“: 惟不敬厥 德 ,乃早坠厥命”[1 ] ;周公说 :“皇天无亲 ,惟德是 辅。”[1 ]正是在这些思想的基础上 ,他们提出了明德 慎罚 ,敬德保民。这种重“德”思想同样也出现在 《易传》之中。 一、由天地之德推演出人德 在《易传》中“德”字出现多次 ,涉及天德、地德 , 并由此推演出人德。 《乾卦》中“元、亨、利、贞”作为天德 ,反映的是 自然界产生、发展、壮大的一个完整过程。二程解 释“: 元者万物之始 ,亨者万物之长 ,利者万物之遂 , 贞者万物之成。”[2 ]而《易传》则将其推演为人类的 社会道德“, 元者 ,善之长也 ;亨者 ,嘉之会也 ;利者 , 义之和也 ;贞者 ,事之干也 ,”[3 ]进而演绎为“仁、义、 礼、智”四德“: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 ,嘉会足以合礼 , 利物足以合义 ,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 , 故曰 :乾 ,元亨利贞”[3 ] 。“元、亨、利、贞”演绎君子 “仁、义、礼、智”四德被儒家传承 ,成为儒家思想的 核心。 “夫乾 ,天下之至健也 ,德行恒易以知险”《( 系 辞下》)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3 ] 。这是说 , 乾为天 ,它是天下最刚健的 ,它的品德是恒常平易 而谙知风险。乾卦的变化说明天道运行刚健有力 , 周行不殆 ,人也应像天那样 ,做到永不满足 ,自强不 息。如何能做到自强不息 ? 孔子曾提出“君子求诸 Ξ [收稿日期] 2006 - 06 - 26 [作者简介] 史春燕(1971 - ) ,女 ,新疆乌鲁木齐人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生 ,主要从事中国哲学方面的研究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1卷 己,小人求诸人”,也就是说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就 与天德相对应的地德则为“柔、静、方”。《坤 理想人格。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强调人的主文言》日“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1“君子 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自强不息还应有锲而不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这里指 舍、知难而进、发奋进取的精神。孔子曰:“譬如为出君子应效法大地方正的道德,则会受到人们的尊 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敬,而高尚的道德会传播四方。《坤喙》曰:“地势 进,吾往也。儒家认为,人格的培养是一个递进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二程解释曰:“坤道之大犹乾 的过程,只有自始至终、持续不断地努力修身、实也,非圣人孰能体之。地厚而其势顺倾,故取其顺 践,才能最终成就理想人格。孟子将其比做“掘厚之象。而云‘地势坤’也,君子观坤厚之象,以深 井”,即“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这种厚美德,容载庶物。2高亨释曰:“地顺承天道,其 自强不息的精神还表现在愈是艰难困苦,愈应百折势是顺于天,其体厚,能载万物。君子观此卦象,从 不挠发愤忘忧。“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易而取法于地,以厚德载物,即以厚德育人。6这是 经》是因为忧患而作,是为了抒发作者的忧患之情,说,大地地势至顺极厚而顺承天道,君子应效法坤 以提醒世人要深怀忧患之心通过自身的努力摆脱道,以深厚的德行来包容载养世间万物。《坤喙》 忧患困扰。而儒家的忧患意识,正是继承先哲们的曰:“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 忧患意识,并且使它的内涵更为深化。在整个《论亨。”3高享释曰“坤为地,又为顺,地能生养万物 语》、《孟子》当中孔孟的忧患意识可概括为责任的能顺承天道;体厚能载万物,面广能包容万物,万物 承担。孔孟之忧患在于精神道德的缺失,绝非一己得以皆美。大地深厚,它包含养育万物,使之顺 之功利得失。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利成长,君子也应胸怀宽广,持有宽容的心态。中 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4《文言》在解释华民族也正因为传承了厚德载物这一传统美德,才 《乾》九三爻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惜若,厉,无能博采众家之长,并能将本民族的先进文化传播四 咎”时说:“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海,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经千年而能保持连贯 田,故乾乾固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可见,君性。厚德载物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谦虚。《谦喙 子在艰难险境之时,不能退缩不前,而要坚持不懈、》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 发愤有为。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 至;"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范仲淹“先天下之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这种自强不息、不终也。3可见,天、地、人的法则是憎恶盈满,喜欢 忘忧患的民族精神的写照。 谦虚。君子以谦虚的态度自我修养约束,事业才能 《乾言》中子曰:“龙,德而中正者也。庸言有所成,凡事必会吉祥亨通。《谦·象》曰:“谦谦 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君子,卑以自牧也。又曰:“劳谦君子,万民服 化。3《彖传》释《大有》卦曰:“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也。1正如中国一句古语所言:“谦受益,满招损。” 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易传》所提倡的厚德、谦虚之德成为中华民族待人 是以元亨。1柔弱温顺者保持中正之道,上下阳刚接物的传统美德。 者纷纷相应,坚持刚健文明之德,顺应天时,则弘大 二、天人合德 亨通。由天德(龙德)推出的“中庸”思想,与儒家孔 《易传》作者试图从自然界的规律法则中寻求 子的推己及人的“忠恕”思想以及《中庸》“执其两道德的根据,从自然法则中演绎出社会道德,同时 端,用其中于民”的思想是一致的。孔子说:“中庸把社会道德推向自然界,用来解释自然界的法则和 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川他以中庸为最高美德。在规律。因而形成了天德、地德、人德三者统一的道 孔子看来,凡事都有一个界限和尺度,达不到或超德本体论,即“天人合德的哲学观 过这个界限或尺度都不可取。“不得中行而守之 天人合德”是《易传》的主题思想。“夫‘大人’ 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4。狂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同明,与四时合其序 是过,狷是不及。因此,狂和狷都不足取,惟有不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不倚,无过不及才是正确的。这成为后来历代君子天且弗违,而况人乎?况于鬼神乎州?意即圣贤 立身处世的原则 君子之德与天地合德,才能先于天地之象而行动,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己 ,小人求诸人”,也就是说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就 理想人格。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强调人的主 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 ,自强不息还应有锲而不 舍、知难而进、发奋进取的精神。孔子曰“: 譬如为 山 ,未成一篑 ,止 ,吾止也。譬如平地 ,虽覆一篑 , 进 ,吾往也。”[4 ]儒家认为 ,人格的培养是一个递进 的过程 ,只有自始至终、持续不断地努力修身、实 践 ,才能最终成就理想人格。孟子将其比做“掘 井”,即“掘井九仞而不及泉 ,犹为弃井也。”[5 ]这种 自强不息的精神还表现在愈是艰难困苦 ,愈应百折 不挠、发愤忘忧。“作《易》者 ,其有忧患乎”?《易 经》是因为忧患而作 ,是为了抒发作者的忧患之情 , 以提醒世人要深怀忧患之心 ,通过自身的努力摆脱 忧患困扰。而儒家的忧患意识 ,正是继承先哲们的 忧患意识 ,并且使它的内涵更为深化。在整个《论 语》《、孟子》当中 ,孔孟的忧患意识可概括为责任的 承担。孔孟之忧患在于精神道德的缺失 ,绝非一己 之功利得失。孔子说“: 德之不修 ,学之不讲 ,闻义 不能徙 ,不善不能改 ,是吾忧也。”[4 ]《文言》在解释 《乾》九三爻爻辞“君子终日乾乾 ,夕惜若 ,厉 ,无 咎”[3 ]时说“: 九三 ,重刚而不中 ,上不在天 ,下不在 田 ,故乾乾固其时而惕 ,虽危无咎矣”[3 ] 。可见 ,君 子在艰难险境之时 ,不能退缩不前 ,而要坚持不懈、 发愤有为。孔子“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 至 ;”孟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范仲淹“先天下之 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这种自强不息、不 忘忧患的民族精神的写照。 《乾·文言》中子曰“: 龙 ,德而中正者也。庸言 之信 ,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 ,善世而不伐 ,德博而 化。”[3 ]《彖传》释《大有》卦曰“: 柔得尊位大中而上 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 ,应乎天而时行 , 是以元亨。”[3 ]柔弱温顺者保持中正之道 ,上下阳刚 者纷纷相应 ,坚持刚健文明之德 ,顺应天时 ,则弘大 亨通。由天德(龙德) 推出的“中庸”思想 ,与儒家孔 子的推己及人的“忠恕”思想以及《中庸》“执其两 端 ,用其中于民”的思想是一致的。孔子说“: 中庸 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4 ]他以中庸为最高美德。在 孔子看来 ,凡事都有一个界限和尺度 ,达不到或超 过这个界限或尺度都不可取。“不得中行而守之 , 必也狂狷乎 ! 狂者进取 ,狷者有所不为也”[4 ] 。狂 是过 ,狷是不及。因此 ,狂和狷都不足取 ,惟有不偏 不倚 ,无过不及才是正确的。这成为后来历代君子 立身处世的原则。 与天德相对应的地德则为“柔、静、方”。《坤· 文言》曰“: 坤至柔而动也刚 ,至静而德方。”[3 ]“君子 敬以直内 ,义以方外 ,敬义立而德不孤”[3 ] 。这里指 出君子应效法大地方正的道德 ,则会受到人们的尊 敬 ,而高尚的道德会传播四方。《坤·象》曰“: 地势 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二程解释曰“: 坤道之大犹乾 也 ,非圣人孰能体之。地厚而其势顺倾 ,故取其顺 厚之象。而云‘地势坤’也 ,君子观坤厚之象 ,以深 厚美德 ,容载庶物。”[2 ]高亨释曰“: 地顺承天道 ,其 势是顺于天 ,其体厚 ,能载万物。君子观此卦象 ,从 而取法于地 ,以厚德载物 ,即以厚德育人。”[6 ]这是 说 ,大地地势至顺极厚而顺承天道 ,君子应效法坤 道 ,以深厚的德行来包容载养世间万物。《坤·彖》 曰“: 坤厚载物 , 德合无疆。含弘光大 , 品物咸 亨。”[3 ]高亨释曰“: 坤为地 ,又为顺 ,地能生养万物 , 能顺承天道 ;体厚能载万物 ,面广能包容万物 ,万物 得以皆美。”[6 ]大地深厚 ,它包含养育万物 ,使之顺 利成长 ,君子也应胸怀宽广 ,持有宽容的心态。中 华民族也正因为传承了厚德载物这一传统美德 ,才 能博采众家之长 ,并能将本民族的先进文化传播四 海 ,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经千年而能保持连贯 性。厚德载物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谦虚。《谦·彖 》曰“: 谦 ,亨。天道下济而光明 ,地道卑而上行。天 道亏盈而益谦 ,地道变盈而流谦 ,鬼神害盈而福谦 , 人道恶盈而好谦。谦 ,尊而光 ,卑而不可逾 ,君子之 终也。”[3 ]可见 ,天、地、人的法则是憎恶盈满 ,喜欢 谦虚。君子以谦虚的态度自我修养约束 ,事业才能 有所成 ,凡事必会吉祥亨通。《谦·象 》曰 “: 谦谦 君子 , 卑以自牧也。”又曰 :“劳谦君子 , 万民服 也。”[3 ]正如中国一句古语所言“: 谦受益 ,满招损。” 《易传》所提倡的厚德、谦虚之德成为中华民族待人 接物的传统美德。 二、天人合德 《易传》作者试图从自然界的规律法则中寻求 道德的根据 ,从自然法则中演绎出社会道德 ,同时 把社会道德推向自然界 ,用来解释自然界的法则和 规律。因而形成了天德、地德、人德三者统一的道 德本体论 ,即“天人合德”的哲学观。 “天人合德”是《易传》的主题思想。“夫‘大人’ 者 ,与天地合其德 ,与日月合同明 ,与四时合其序 , 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 ,后天而奉天时。 天且弗违 ,而况人乎 ? 况于鬼神乎”[3 ] ? 意即圣贤 君子之德与天地合德 ,才能先于天地之象而行动 , 43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21 卷
第4期 史春燕:论《易传》之德 天地也不违背他;后于天地之象而行动,也能遵循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连续性 天地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正因为天与人之间 《易传》中天与人之间的相互推演,有其更深刻 存在着“合其德”的关系,天人关系才能有机地统 的理论蕴涵。《系辞上》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 起来。在这句话中所提到的大人具备了与天地同下者谓之器。在《易传》作者看来,道是形而上 德,与日月同辉,与四时同律,与鬼神同心的品德,的,这个“形而上”之道,既是天道、又是地道,也是 与战国中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所提到的大丈夫、圣人道,是“天人合一”之道,也即形而上的“天人合 人是同一类人。“圣人,人伦之至也叫。“富贵不德”。这个器则是指天地万物,即天地万物是形而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州。下的。道和器虽然有形上、形下之分,但两者却是 孟子的这种思想是与他的“天人合一”观分不开的。浑然不可割裂。有道必有器,有器必有道,无无器 孟子把天和人的心性联系起来,他说:“尽其心者,之道,也无无道之器。这种“形而上”之道在《易传》 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天赋予人以思维的“三材”说中有明确表达。“昔者圣人之作《易》 的能力,所以尽心即可知性,知性即可知天。孟子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 认为“天之道”与“人之道”是有诚相通的。“诚者,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材而两 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c至诚而不动者,未之之,故《易》六画成卦”。“《易》之为书也,广大备悉 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叫5。宋朝张载是第一个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 提出“天人合一”这个范畴的。他认为:“自有天地六。六者非它,三材之道也州到。作为“三材”的天 以来以迄于今,盖为静而动。天则无心无为,无所道、地道、人道,六画而成八卦,由此八卦成为“三 主宰,恒然如此,有何休歇?人之德性亦与此合,乃材”共同的特性,从形而上的角度看,也就是把道德 是己有,苟心中造作安排而静,则安能久!然必从看成是天、地、人共同的特征,达到“天人合德”。在 此去,盖静者进德之基也。在张载看来,人和天继善成性说中,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得到进一步阐 是相通的。“天人合德”在《易传》中还有体现。如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 《恒卦》九三爻辞“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也州。在此,天道构成了人道的形而上的根据,就 吝。孔子也引用过此爻辞。《论语·子路》记载人而言,继承了天的道德,使具有了向善的本性,从 道,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做巫而也使天道得以实现 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4可见儒家很 总之,《易传》作者用“德”建立起来的“天人合 重视《周易》中这句恒德之言。那么,不恒其德,将德的形而上的思想体系,经过长达两千年的文化 承何羞?《恒卦》九四爻辞曰:“田无禽。3即《恒·传承与否定发展,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恒 象》:“不恒其德,无所容也。”“久非其位,安得禽久深刻的影响。在这里,“德”是反映自然界和人 也”?因为不能恒久地保持其德行,不得其位,所类社会运动变化发展的哲学范畴,同时是形而上的 以打猎一无所获,得到天的报应,把“人之德”与“天道德本体论。因此,对《易传》中“德”这一哲学范 之德”紧密相连。《易传》一方面将自然人化,赋予畴,我们要特别予以关注。 天以人的特性—道德性;另一方面又人化自然 赋予人以物的特性—自然性,从而天人相互作 参考文献] 用、贯通,达到最高的和谐 []成戍国.尚书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 《易传》作者认为,天与人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内[2]程颐,程颢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 在的联系。《序卦》:“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13]马恒君,周易正宗M北京:华复出版社204 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4 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 [5]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下然后礼仪有所错。3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礼仪 [6]高亨.周易大传今注[M山东:齐鲁书社,1998 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 制度等向上推演是由天地演化而来,说明天地人之 (责任编辑:李登叶)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天地也不违背他 ;后于天地之象而行动 ,也能遵循 天地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正因为天与人之间 存在着“合其德”的关系 ,天人关系才能有机地统一 起来。在这句话中所提到的大人具备了与天地同 德 ,与日月同辉 ,与四时同律 ,与鬼神同心的品德 , 与战国中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所提到的大丈夫、圣 人是同一类人。“圣人 ,人伦之至也”[5 ] 。“富贵不 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5 ] 。 孟子的这种思想是与他的“天人合一”观分不开的。 孟子把天和人的心性联系起来 ,他说“: 尽其心者 , 知其性也 ;知其性 ,则知天矣”[5 ] 。天赋予人以思维 的能力 ,所以尽心即可知性 ,知性即可知天。孟子 认为“天之道”与“人之道”是有诚相通的。“诚者 , 天之道也 ;思诚者 ,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 ,未之 有也 ;不诚 ,未有能动者也”[5 ] 。宋朝张载是第一个 提出“天人合一”这个范畴的。他认为“: 自有天地 以来以迄于今 ,盖为静而动。天则无心无为 ,无所 主宰 ,恒然如此 ,有何休歇 ? 人之德性亦与此合 ,乃 是己有 ,苟心中造作安排而静 ,则安能久 ! 然必从 此去 ,盖静者进德之基也。”[7 ]在张载看来 ,人和天 是相通的。“天人合德”在《易传》中还有体现。如 《恒卦》九三爻辞“九三 :不恒其德 ,或承之羞 ,贞 吝。”[3 ]孔子也引用过此爻辞。《论语·子路》记载 道 ,子曰 :“南人有言曰 :‘人而无恒 ,不可以做巫 医。’善夫 !‘不恒其德 ,或承之羞。’”[4 ]可见儒家很 重视《周易》中这句恒德之言。那么 ,不恒其德 ,将 承何羞 ?《恒卦》九四爻辞曰“: 田无禽。”[3 ]即《恒· 象》曰“: 不恒其德 ,无所容也。”“久非其位 ,安得禽 也”[3 ] ? 因为不能恒久地保持其德行 ,不得其位 ,所 以打猎一无所获 ,得到天的报应 ,把“人之德”与“天 之德”紧密相连。《易传》一方面将自然人化 ,赋予 天以人的特性 ———道德性 ;另一方面又人化自然 , 赋予人以物的特性 ———自然性 ,从而天人相互作 用、贯通 ,达到最高的和谐。 《易传》作者认为 ,天与人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内 在的联系。《序卦》曰“: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 ,有万物 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 ,有夫妇然后有父 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 ,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 下然后礼仪有所错。”[3 ]也就是说 ,人类社会的礼仪 制度等向上推演是由天地演化而来 ,说明天地人之 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连续性。 《易传》中天与人之间的相互推演 ,有其更深刻 的理论蕴涵。《系辞上》曰“: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 下者谓之器。”[3 ]在《易传》作者看来 ,道是形而上 的 ,这个“形而上”之道 ,既是天道、又是地道 ,也是 人道 ,是“天人合一”之道 ,也即形而上的“天人合 德”。这个器则是指天地万物 ,即天地万物是形而 下的。道和器虽然有形上、形下之分 ,但两者却是 浑然不可割裂。有道必有器 ,有器必有道 ,无无器 之道 ,也无无道之器。这种“形而上”之道在《易传》 的“三材”说中有明确表达。“昔者圣人之作《易》 也 ,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立 地之道曰柔与刚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兼三材而两 之 ,故《易》六画成卦”。“《易》之为书也 ,广大备悉。 有天道焉 ,有人道焉 ,有地道焉 ,兼三材而两之故 六。六者非它 ,三材之道也”[3 ] 。作为“三材”的天 道、地道、人道 ,六画而成八卦 ,由此八卦成为“三 材”共同的特性 ,从形而上的角度看 ,也就是把道德 看成是天、地、人共同的特征 ,达到“天人合德”。在 继善成性说中 ,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得到进一步阐 述。“一阴一阳之谓道 ,继之者 ,善也 ;成之者 ,性 也”[3 ] 。在此 ,天道构成了人道的形而上的根据 ,就 人而言 ,继承了天的道德 ,使具有了向善的本性 ,从 而也使天道得以实现。 总之《, 易传》作者用“德”建立起来的“天人合 德”的形而上的思想体系 ,经过长达两千年的文化 传承与否定发展 ,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恒 久、深刻的影响。在这里“, 德”是反映自然界和人 类社会运动变化发展的哲学范畴 ,同时是形而上的 道德本体论。因此 ,对《易传》中“德”这一哲学范 畴 ,我们要特别予以关注。 [参 考 文 献] [1 ] 成戍国 1 尚书校注[M]1 长沙 :岳麓书社 ,20041 [2 ] 程颐 ,程颢. 二程集[M]1 北京 :中华书局 ,1987. [3 ] 马恒君 1 周易正宗[M]1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41 [4 ] 杨伯峻. 论语译注[M]1 北京 :中华书局 ,2004. [5 ] 杨伯峻. 孟子译注[M]1 北京 : 中华书局 ,2005. [6 ] 高亨 . 周易大传今注[M]1 山东 :齐鲁书社 ,1998. [7 ] 张载. 张载集[M]1 北京 :中华书局 ,1978. (责任编辑 :李登叶) 第 4 期 史春燕 :论《易传》之德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