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易传》论文汇编_汉初易学传流管窥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5,文件大小:257.71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Jan,2009 甘肃 论学刊 09年1月 NO. 1 General 191 Gansu Theory Research 第1期总第191期 哲学研究 汉初易学传流管窥 刘光胜 (清华大学历史系,北京100084) 摘要]根据《韩诗外传》和帛书《易传》的对照,可知韩婴《易》学和帛书《易传》在着渊源关系,帛书《易传》总体上属于《藏》 系统,而《史记·儒林传》记述的是《周易》的传承谱系所以对韩婴《易》学不予记载。韩婴《易》学和《子夏易传》的解易风格相去甚远, 《子夏易传》編入韩婴《易传》的说法并不能成立。 [关键词]韩婴,子夏;司马迁;《韩诗外传》;帛书《易传》 [中图分类号B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0-4307(2001-0119-04 帛书《易传》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该墓的婴《易》学和帛书《易传》在着渊源关系。 下葬年代是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帛书 《汉书·儒林传》云:“韩婴,燕人也。孝文时为博 《易传》是汉文帝初年的抄本。从秦代焚书坑儒到汉武士,景帝时至常山太傅。婴推诗人之意而作内、外传数 帝时,杨氏《易》学被立为“五经博士”这是《易》学流传万言,其语颇与齐、鲁间殊,然归一也。淮南贲生受之。 史上的一重大转向。我们知道汉代的易学典籍,到唐燕赵间言《诗》者由韩生。韩生亦以《易》授人,推《易》意 宋亡佚颇多,帛书《易传》上可以追溯战国时期易学的而为之传。燕赵间好《诗》故其《易》微唯韩氏自传之。 传流,下启两汉易学的端倪,对于钩沉当时《易》学的流武帝时,婴尝与董仲舒论于上前。其人精悍,处事分 传演变极具重要意义 明,仲舒不能难也。韩婴曾在汉武帝时与董仲舒辩论 韩婴《易》学和帛书《易传》在着渊源关系 刘汝霖先生考证董仲舒病免在武帝元狩三年,估计 《汉书·艺文志》单列“《韩氏》两篇”,并没有交代景帝时韩婴年龄在三十岁至四十岁之间。景帝立于 韩婴易学的学术渊源张惠言认为韩婴易学源自子夏,公元前149年,上距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帛书《易传》成 说“《儒林转》称韩生亦以《易》授人,推《易》意而为之书的下限)还有十几年的时间韩婴在青年时期受到帛 传不闻其所授意者出于子夏,与商瞿之传异也?宋书的影响是完全有可能的,这是我们讨论韩婴《易》学 翔风说:“子家当为六国时人受子弓之《易》传于燕地。源自帛书《易传》的前提 韩婴之以《易》授人,自必有所传,盖出于子弓,故张 《汉书·艺文志》中著录韩婴的著作有:《韩故》三 称《子夏易传》或为臂子弓所作。徐芹庭认为:“盖韩六卷,《韩内传》四卷,《韩外传》六卷,《韩说》四十 婴为燕人,而周丑子家亦燕人,是韩氏之《易》亦或有得卷可惜大多失传我们今天研究韩婴《易》学,主要依 于子家也。李学勤先生认为韩婴《易》学源自今本《易据《韩诗外传》(以下简称《外传》)。有学者认为《外传》 传》,受到了荀子的影响。刘玉健先生据《汉书·儒是伪作,虽然它的卷次增改众说纷纭,但这种说法是不 林传》称“要言《易》者,本之田何”,认为韩婴《易》学出自可信的。四库馆臣因其“与经义不相比附”将它列入 田何。实际上这些说法都是有问题的我们认为,韩诗类附录。我们认为,《外传》以《易》解事或者以事证 [收稿日期]2008 [基金项目]本课题由清华大学种子基金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刘光胜,山东潍坊人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和中国儒学史的研究。 119 o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J an1 ,2009 NO11 General 191 甘 肃 理 论 学 刊 Gansu Theory Research 2009 年 1 月 第 1 期 总第 191 期 哲 学 研 究 汉初易学传流管窥 刘光胜 (清华大学 历史系 ,北京 100084) [收稿日期] 2008 - 11 - 20 [基金项目] 本课题由清华大学种子基金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 刘光胜 ,山东潍坊人 ,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和中国儒学史的研究。 [摘 要] 根据《韩诗外传》和帛书《易传》的对照 ,可知韩婴《易》学和帛书《易传》存在着渊源关系 ,帛书《易传》总体上属于《归藏》 系统 ,而《史记 ·儒林传》记述的是《周易》的传承谱系 ,所以对韩婴《易》学不予记载。韩婴《易》学和《子夏易传》的解易风格相去甚远 , 《子夏易传》编入韩婴《易传》的说法并不能成立。 [关键词] 韩婴;子夏;司马迁《; 韩诗外传》;帛书《易传》 [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 4307(2009)01 - 0119 - 04 帛书《易传》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 ,该墓的 下葬年代是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 168 年) ,帛书 《易传》是汉文帝初年的抄本。从秦代焚书坑儒到汉武 帝时 ,杨氏《易》学被立为“五经博士”,这是《易》学流传 史上的一重大转向。我们知道 ,汉代的易学典籍 ,到唐 宋亡佚颇多 ,帛书《易传》上可以追溯战国时期易学的 传流 ,下启两汉易学的端倪 ,对于钩沉当时《易》学的流 传演变极具重要意义。 一、韩婴《易》学和帛书《易传》存在着渊源关系 《汉书 ·艺文志》单列“《韩氏》两篇”,并没有交代 韩婴易学的学术渊源 ,张惠言认为韩婴易学源自子夏 , 说“:《儒林转》称韩生亦以《易》授人 ,推《易》意而为之 传 ,不闻其所授 ,意者出于子夏 ,与商瞿之传异也 ?”[1]宋 翔凤说“: 子家当为六国时人 ,受子弓之《易》,传于燕地。 韩婴之以《易》授人 ,自必有所传 ,盖出于子弓 ,故张 称《子夏易传》或为 臂子弓所作。”[2]徐芹庭认为“: 盖韩 婴为燕人 ,而周丑子家亦燕人 ,是韩氏之《易》亦或有得 于子家也。”[3]李学勤先生认为韩婴《易》学源自今本《易 传》,受到了荀子的影响[4] 。刘玉健先生据《汉书 ·儒 林传》称“要言《易》者 ,本之田何”,认为韩婴《易》学出自 田何[5] 。实际上这些说法都是有问题的 ,我们认为 ,韩 婴《易》学和帛书《易传》存在着渊源关系。 《汉书 ·儒林传》云“: 韩婴 ,燕人也。孝文时为博 士 ,景帝时至常山太傅。婴推诗人之意而作内、外传数 万言 ,其语颇与齐、鲁间殊 ,然归一也。淮南贲生受之。 燕赵间言《诗》者由韩生。韩生亦以《易》授人 ,推《易》意 而为之传。燕赵间好《诗》,故其《易》微 ,唯韩氏自传之。 武帝时 ,婴尝与董仲舒论于上前。其人精悍 ,处事分 明 ,仲舒不能难也。”韩婴曾在汉武帝时与董仲舒辩论 , 刘汝霖先生考证董仲舒病免在武帝元狩三年[6] ,估计 景帝时 ,韩婴年龄在三十岁至四十岁之间。景帝立于 公元前 149 年 ,上距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帛书《易传》成 书的下限)还有十几年的时间 ,韩婴在青年时期受到帛 书的影响是完全有可能的 ,这是我们讨论韩婴《易》学 源自帛书《易传》的前提。 《汉书 ·艺文志》中著录韩婴的著作有《: 韩故》三 十六卷《, 韩内传》四卷《, 韩外传》六卷《, 韩说》四十一 卷 ,可惜大多失传 ,我们今天研究韩婴《易》学 ,主要依 据《韩诗外传》(以下简称《外传》) 。有学者认为《外传》 是伪作 ,虽然它的卷次增改众说纷纭 ,但这种说法是不 可信的。四库馆臣因其“与经义不相比附”,将它列入 诗类附录。我们认为《, 外传》以《易》解事或者以事证 911

《易》的观点都是成立的,用《外传》来研究韩婴的易学近。帛书《易传》是流传于汉初楚地易学的抄本,《外 思想是没有大问题的。判断易学传承最重要的是文传》属北方易学这些不同是可以理解的 本、卦序和解易方法,我们从这几个方面作论证如下 帛书缪和》说“屋成加菩宫成隅”刘大钧先 L.《外传》卷八: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仆夫生认为“甚”字,是“籍字之借释为“茅”“恐为“仞 之谓也。 字之借,释为“满”,帛书此段盛盈使祭服物,屋成加藉 2《外传》卷三:传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宫成仞隅之旨,皆在示“是以盛盈”,并与下文“盛盈而 3《外传》卷三: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能賺),非君子亓孰当之”之旨相呼应也η。对照《外传》 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卷三“衣成则必缺衽宫成则必缺隅,屋成则必加措” 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句很明显,刘先生的论证均不能成立。帛书《缪和》 发,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土。吾闻德行宽裕,守“菩和外传》“措喈从昔,音可通。《说文·水部》溎馥 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义证》说:“措通作错”,《广雅·释诂三》:“错,磨也 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即“刃字,《战国策·赵策》“刃其”,鲍彪注曰 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刃施刃其端”。二者都是强调通过对衣服、房屋、宫 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殿进行裁减雕镂,使之残缺,来说明抱盈持谦的道理 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故《易》有一道,大足因此,《外传》“宫成则必缺隅屋成则必加措”,是《外传》 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源自帛书的力证。 夫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 从“谦,亨,君子有终,吉”一句来看,《外传》卷三明 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以衣成则必缺衽,宫成则必缺言“天道亏盈而益谦”等几句话为周公所说,《外传》卷 隅,屋成则必加措示不成者天道然也。易曰:慊,亨,八也有类似的表述:“能行谦德者,其惟周公乎”,明确 君子有终,吉。” 认为谦卦体现的是周公之德。孔子尊崇周公,《论语 4《外传》卷六: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述而》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礼记 宫,不见其妻,凶。”此言困而不见据贤人者也。昔者 ·礼运別孔子曰:“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 秦缪公困于,疾据五殺大夫、蹇叔、公孙支而小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孔子明确称周 晋文困于骊氏,疾据咎犯赵衰、介子推而遂为君。越公为“君子”。帛书缪和》说“之为道也,君子贵之”, 王勾践困于会稽疾据范蠡、大夫种而霸南国。齐桓公正与《外传》、《论语》相合,证明了帛书《缪和》中的 困于长勺,疾据管仲、宁戚、隰朋而匡天下。此皆困而确为孔子,同时可以看出,它们的因循关系是非常明显 知疾据贤人者也。夫困而不知疾据贤人而不亡者,未的。 尝有之也 《外传》第四句在论述《困》卦以后,《外传》举了秦 上述第一句见于帛书《缪和》和《二三子》,第二句缪公晋文公勾践、齐桓公等人的例子,这些人物亦见 见于帛书《系辞》,第三句见于帛书《缪和》第四句与帛于帛书缨缪和》对《困》卦的解释,而不见于今本《易传》 书《缪和》内容相近,《外传》中还有其它明引《易》的例我们知道,引用历史故事解易,是帛书《易传》的一个特 子我们不再多举。从文本上看,《外传》引《易》的内容色,《韩诗外传》的做法正与之相同。宋立林先生认为 基本见于帛书《易传》,这决不是偶然的。帛书《缪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为吴所败,后于公元前482年 和》①“子曰天道毁盈而益赚,地道[销盈]而流賺,[鬼败吴,其时孔子已返鲁,前478年灭吴,孔子业已辞世 神害盈而福赚,人道]亞[盈]而好。者,一物而四故说苑》、《孔子家语·在厄》所记必有误。结合《外 益者也。盈者,物而四损者也。故圣君以为礼者,是传》卷六:“越王勾践困于会稽疾据范蠡大夫种,而霸 故盛盈使祭服忽屋成加甚宫成隅。之为道也,南国”越王之“困”并不是在灭掉吴国之时,而是当在 君子贵之。故曰:谦亭,君子又冬]2”第三句有点复被吴打败后,疾据范盖大夫种”奋起图强之时时间 杂表面上看《外传》“天道亏盈而益谦…道恶盈是公元前490年,当时孔子并未去世。先秦古书不必 而好谦”句与帛书不尽相同,而和今本《彖传》更为接 近实际上,“毁”是晓母微部字,“亏”是溪母歌部字,音易经传释文》依据,同时参考了《国际易学研究》第一辑、《道家文化研 ①本文马王堆帛书《易传》篇释文以廖名春先生 近义同。《汉书·尹翁归传》:“然温良賺退,不以行骄究》第≡辑等帛书释文,为电脑打字方便,文字以通行字体写出。参见廖 人。师古曰:“慊,古以为谦字。”销”即“削”字,《说文 名春《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续修四库全书编篆委员会:《续修四库 全书经部·易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子夏易传》,清张澍辑 刀部》段注“凡侵削、削弱皆其引申之义也”,与“变”义中华书局,191年版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易》的观点都是成立的 ,用《外传》来研究韩婴的易学 思想是没有大问题的。判断易学传承最重要的是文 本、卦序和解易方法 ,我们从这几个方面作论证如下: 11《外传》卷八:易曰“: 不恒其德 ,或承之羞。”仆夫 之谓也。 21《外传》卷三:传曰“: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31《外传》卷三: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 往 矣 ! 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 ,武王之弟 ,成王之 叔父也 ,又相天下 ,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 发 ,一饭三吐哺 ,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 ,守 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 ,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 ,守之 以卑者贵;人众兵强 ,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 ,守之以 愚者善;博闻强记 ,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 ,皆谦德 也。夫贵为天子 ,富有四海 ,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 亡其身者 ,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 ? 故《易》有一道 ,大足 以守天下 ,中足以守其国家 ,小足以守其身 ,谦之谓也。 夫天道亏盈而益谦 ,地道变盈而流谦 ,鬼神害盈而福 谦 ,人道恶盈而好谦 ,是以衣成则必缺衽 ,宫成则必缺 隅 ,屋成则必加措 ,示不成者 ,天道然也。易曰‘: 谦 ,亨 , 君子有终 ,吉。’” 41《外传》卷六:易曰“: 困于石 ,据于蒺藜 ,入于其 宫 ,不见其妻 ,凶。”此言困而不见据贤人者也。昔者 , 秦缪公困于 ,疾据五羖大夫、蹇叔、公孙支而小霸。 晋文困于骊氏 ,疾据咎犯、赵衰、介子推而遂为君。越 王勾践困于会稽 ,疾据范蠡、大夫种而霸南国。齐桓公 困于长勺 ,疾据管仲、宁戚、隰朋而匡天下。此皆困而 知疾据贤人者也。夫困而不知疾据贤人而不亡者 ,未 尝有之也。 上述第一句见于帛书《缪和》和《二三子》,第二句 见于帛书《系辞》,第三句见于帛书《缪和》,第四句与帛 书《缪和》内容相近《, 外传》中还有其它明引《易》的例 子 ,我们不再多举。从文本上看《, 外传》引《易》的内容 基本见于帛书《易传》,这决不是偶然的。帛书《缪 和》①“: 子曰:天道毁盈而益嗛 ,地道[销盈]而流嗛 ,[鬼 神害盈而福嗛 ,人道]亞[盈]而好 。 者 ,一物而四 益者也。盈者 ,一物而四损者也。故圣君以为礼者 ,是 故盛盈使祭服忽 ,屋成加艹昔 ,宫成 隅。 之为道也 , 君子贵之。故曰‘: 谦 ,亨 ,君[子又冬]。’”第三句有点复 杂 ,表面上看《, 外传》“天道亏盈而益谦 ……人道恶盈 而好谦”一句与帛书不尽相同 ,而和今本《彖传》更为接 近 ,实际上“, 毁”是晓母微部字“, 亏”是溪母歌部字 ,音 近义同。《汉书 ·尹翁归传》“: 然温良嗛退 ,不以行骄 人。”师古曰“: 嗛 ,古以为谦字。”“销”即“削”字《, 说文 · 刀部》段注“: 凡侵削、削弱皆其引申之义也”,与“变”义 近。帛书《易传》是流传于汉初楚地易学的抄本《, 外 传》属北方易学 ,这些不同是可以理解的。 帛书《缪和》说“: 屋成加艹昔 ,宫成 隅”,刘大钧先 生认为“艹昔”字 ,是“藉”字之借 ,释为“茅”“, ”恐为“仞” 字之借 ,释为“满”,帛书此段盛盈使祭服物 ,屋成加藉 , 宫成仞隅之旨 ,皆在示“是以盛盈”,并与下文“盛盈〔而 能嗛〕,非君子亓孰当之”之旨相呼应也[7] 。对照《外传》 卷三“衣成则必缺衽 ,宫成则必缺隅 ,屋成则必加措”一 句 ,很明显 ,刘先生的论证均不能成立。帛书《缪和》 “艹昔”和《外传》“措”皆从昔 ,音可通。《说文 ·水部》桂馥 《义证》说“: 措通作错”《, 广雅 ·释诂三》“: 错 ,磨也。” “ ”,即“刃”字《, 战国策 ·赵策》“刃其 ”,鲍彪注曰: “刃 ,施刃其端”。二者都是强调通过对衣服、房屋、宫 殿进行裁减雕镂 ,使之残缺 ,来说明抱盈持谦的道理 , 因此《, 外传》“宫成则必缺隅 ,屋成则必加措”,是《外传》 源自帛书的力证。 从“谦 ,亨 ,君子有终 ,吉”一句来看《, 外传》卷三明 言“天道亏盈而益谦”等几句话为周公所说《, 外传》卷 八也有类似的表述“: 能行谦德者 ,其惟周公乎”,明确 认为谦卦体现的是周公之德。孔子尊崇周公《, 论语 · 述而》说“: 甚矣吾衰也 !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礼记 ·礼运》孔子曰“: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 ,由此其选 也。此六君子者 ,未有不谨于礼者也。”孔子明确称周 公为“君子”。帛书《缪和》说“: 之为道也 ,君子贵之”, 正与《外传》《、论语》相合 ,证明了帛书《缪和》中的“子” 确为孔子 ,同时可以看出 ,它们的因循关系是非常明显 的。 《外传》第四句在论述《困》卦以后《, 外传》举了秦 缪公、晋文公、勾践、齐桓公等人的例子 ,这些人物亦见 于帛书《缪和》对《困》卦的解释 ,而不见于今本《易传》。 我们知道 ,引用历史故事解易 ,是帛书《易传》的一个特 色《, 韩诗外传》的做法正与之相同。宋立林先生认为 ,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 494 年为吴所败 ,后于公元前 482 年 败吴 ,其时孔子已返鲁 ,前 478 年灭吴 ,孔子业已辞世 , 故《说苑》《、孔子家语 ·在厄》所记必有误[8] 。结合《外 传》卷六“: 越王勾践困于会稽 ,疾据范蠡、大夫种 ,而霸 南国”,越王之“困”并不是在灭掉吴国之时 ,而是当在 被吴打败后“, 疾据范蠡、大夫种”,奋起图强之时 ,时间 是公元前490 年[9] ,当时孔子并未去世。先秦古书不必 021 ① 本文马王堆帛书《易传》各篇释文以廖名春先生《马王堆帛书周 易经传释文》为依据 ,同时参考了《国际易学研究》第一辑《、道家文化研 究》第三辑等帛书释文 ,为电脑打字方便 ,文字以通行字体写出。参见廖 名春《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续修四库全书编篆委员会《: 续修四库 全书经部 ·易类》,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年版。《子夏易传》,清张澍辑 , 中华书局 ,1991 年版

手著,老师的书是有弟子追记而成的,“越霸南国”出现所传也。“韩婴在燕赵传易,贾谊在长沙研习过帛书《易 在古书中,正是这种成书规律的反映,《外传》和帛书传》,虽然帛书《易传》早已亡佚,但在战国末至汉初的 《易传》的相互发明正说明了二者的渊源 影响还是可以想象的。 帛书《易经》的卦序和今本是不同的,但帛书《易 二“《子夏易传》编入韩婴《易传》说献疑 传》的卦序和今本是相同的,用卦序来否定《外传》和帛 帛书《周易》实际上包含了两个古代易学系统,即 书《易传》的渊源关系,是站不住脚的。有一点值得注《归藏》系统和《周易》系统。孔子弟子子夏了解、掌握 意,《外传》称引《周易》作“易曰”,帛书《衷》篇“二与四同《归藏》,在晚年居魏讲学时向弟子传授过《归藏》。帛 功而异位”段三次称引《系辞》作“易曰”,二者非常相书《易经》的卦序,表明它应属于《归藏》系统,而其来源 似 也可能与子夏有关。结合我们前面的研究成果,至 除了卦序和文本之外,解易的方法也是判断易学此,我们将帛书《周易》传承表述如下 传承的重要手段。帛书《二三子》云“卦曰:‘未济,亨 子夏 贾谊 小狐涉川,几济濡其尾,无迺利。孔子曰:此言始易 孔子子弓……帛书《周易》 而终难也。”对于这一句,《外传》卷八这样解释“官怠 商瞿 4韩婴 于有成病加于小愈,祸生于懈惰,孝衰于妻子。察此 但实际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周易集解》引《子夏 四者慎终如始。官员的懈怠始于有所成就;身体稍微易传》“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言乾秉 恢复的情况下,不加注意疾病也会加重;祸患始于懈纯阳之性故能首出庶物各得元始开通,和谐贞固不 怠懒惰娶妻生子以后,对父母的孝敬开始减弱衰微。失其宜,是以君子法乾而行四德,故曰元亨利贞矣 明察这四种情况就能“慎终如始”。可以看出,《外传》《文言》解释“元亨利贞说“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 直接从卦爻辞的文义出发来阐释“始易而终难”的义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左传》襄公九年载 理,而不是用象数解易。今本《彖传》“未济亨,柔得穆姜占卦,引用古语说:“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 中也。小狐汔济’未出中也。濡其尾无攸利不续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书《缪和》:“亨者,嘉好 终也。虽不当位刚柔应也。汉初阴阳柔刚、上下、之会也。可见启书缆缪和》与《子夏易传》不同而与文 位等易学术语都己比较成熟,《外传》不用这些方法解言》、《左传》相同,也就是说帛书《易传》与子夏的关系还 易和帛书“只谈德义,罕言卦象、爻位和象数”的解易有讨论的必要 风格非常相似,而与今本有明显不同 关于《子夏易传》的作者,有韩婴、臂子弓、丁宽 《荀子·大略》说:“《易》之《咸》,见夫妇。夫妇之杜邺、邓彭祖等不同的说法,今人刘玉建、刘彬先生 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咸,感也,以高下经一驳证,但《子夏易传》是不是完全由子夏所 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刚下”实际上援引了《象传》、《说作呢?《系辞下》“上古结绳记事”,《子夏易传》曰:“上 卦》序卦》的内容,可知荀子所传的《易传》和今本古官职未设人自为治记其事将其命而已故可以结 相同因此韩婴的易学不是源自《荀子》和今本,而是绳为。"《象》日:“风雷益”,《子夏易传》曰:“雷以动之,风 帛书《易传》。《史记·儒林传》说田何是齐国人,汉书以散之万物皆益。对于《系辞》《象传》的成书时间学 儒林传》云:“其(韩婴)语颇与齐鲁间殊,然归一也。界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它们成书于战国中期以 《外传》的易学思想与齐鲁地区不同,正为我们的观点前,但《子夏易传》中有对《系辞》《象传》解释的语句,可 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知它的成书不会太早,我们认为,《子夏易传》中对卦爻 饶宗颐先生认为贾谊研习过帛书《周易》经传 辞的解释为子夏所作,而对《系辞》、《象传》的解释是其 我们还可补充一条证据,《新书》卷七说:“易曰:“鸣鹤在 后学附会。 阴,其子和之。言士民之报也。”这和帛书《缪和》“士今 这里想说一下韩婴和《子夏易传》的关系。《子夏 以死力襄之的解说非常相近。帛书《二三子》曰“末易传》之所以成为后世学者千百年来争议不休的公案 济,亨[小狐涉川,几济,濡其尾,无攸利,’孔子曰:此 主要是因为《汉书·艺文志》没有著录此书。清人马国 言始易而终难也。”《战国策·秦策》载:“《易》曰:狐濡 翰在《玉函山房辑佚书·周易子夏传序》说 其尾,’此言始之易,终之难也”,可见楚人黄歇曾引用 过帛书《易传》内容(《史记·春申君列传》同)。《汉书 盖此书自臂传之,至丁宽,韩婴得而修之 儒林传》云:“后其孙商为博士,孝宣时涿郡韩生其后 载入己书中,如毛苌说诗,首列子夏小序之类,故 也。以《易》征,待诏殿中,曰所受《易》即先太傅(韩婴) 班《志》易十三家,有丁氏八篇、韩氏二篇,而不云 子夏犹之毛诗,但言毛传,而不别著小序之目也 121 o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手著 ,老师的书是有弟子追记而成的“, 越霸南国”出现 在古书中 ,正是这种成书规律的反映《, 外传》和帛书 《易传》的相互发明正说明了二者的渊源。 帛书《易经》的卦序和今本是不同的 ,但帛书《易 传》的卦序和今本是相同的 ,用卦序来否定《外传》和帛 书《易传》的渊源关系 ,是站不住脚的。有一点值得注 意《, 外传》称引《周易》作“易曰”,帛书《衷》篇“二与四同 功而异位”一段三次称引《系辞》作“易曰”,二者非常相 似。 除了卦序和文本之外 ,解易的方法也是判断易学 传承的重要手段。帛书《二三子》云“: 卦曰‘: 未济 ,亨 , [小狐]涉川 ,几济 ,濡其尾 ,无迺利。’孔子曰‘: 此言始易 而终难也。’”对于这一句《, 外传》卷八这样解释“: 官怠 于有成 ,病加于小愈 ,祸生于懈惰 ,孝衰于妻子。察此 四者 ,慎终如始。”官员的懈怠始于有所成就;身体稍微 恢复的情况下 ,不加注意 ,疾病也会加重;祸患始于懈 怠懒惰;娶妻生子以后 ,对父母的孝敬开始减弱衰微。 明察这四种情况 ,就能“慎终如始”。可以看出《, 外传》 直接从卦爻辞的文义出发来阐释“始易而终难”的义 理 ,而不是用象数解易。今本《彖传》曰“: 未济 ,亨 ,柔得 中也。‘小狐汔济’,未出中也。‘濡其尾 ,无攸利’,不续 终也。虽不当位 ,刚柔应也。”汉初 ,阴阳、柔刚、上下、爻 位等易学术语都已比较成熟《, 外传》不用这些方法解 易 ,和帛书“只谈德义 ,罕言卦象、爻位和象数”的解易 风格非常相似 ,而与今本有明显不同。 《荀子 ·大略》说“:《易》之《咸》,见夫妇。夫妇之 道 ,不可不正也 ,君臣父子之本也。咸 ,感也 ,以高下 下 ,以男下女 ,柔上而刚下”,实际上援引了《彖传》《、说 卦》《、序卦》的内容[10] ,可知荀子所传的《易传》和今本 相同 ,因此 ,韩婴的易学不是源自《荀子》和今本 ,而是 帛书《易传》。《史记 ·儒林传》说田何是齐国人《, 汉书 ·儒林传》云“: 其(韩婴)语颇与齐、鲁间殊 ,然归一也。” 《外传》的易学思想与齐鲁地区不同 ,正为我们的观点 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饶宗颐先生认为贾谊研习过帛书《周易》经传[11] , 我们还可补充一条证据《, 新书》卷七说“: 易曰‘: 鸣鹤在 阴 ,其子和之。’言士民之报也。”这和帛书《缪和》“士今 以死力襄之”的解说非常相近。帛书《二三子》曰“:‘未 济 ,亨 ,[小狐]涉川 ,几济 ,濡其尾 ,无攸利 ,’孔子曰:此 言始易而终难也。《”战国策 ·秦策》载“:《易》曰‘: 狐濡 其尾 ,’此言始之易 ,终之难也”,可见楚人黄歇曾引用 过帛书《易传》的内容《( 史记 ·春申君列传》同) 。《汉书 ·儒林传》云“: 后其孙商为博士 ,孝宣时涿郡韩生其后 也。以《易》征 ,待诏殿中 ,曰所受《易》即先太傅(韩婴) 所传也。”韩婴在燕赵传易 ,贾谊在长沙研习过帛书《易 传》,虽然帛书《易传》早已亡佚 ,但在战国末至汉初的 影响还是可以想象的。 二“、《子夏易传》编入韩婴《易传》”说献疑 帛书《周易》实际上包含了两个古代易学系统 ,即 《归藏》系统和《周易》系统。孔子弟子子夏了解、掌握 《归藏》,在晚年居魏讲学时向弟子传授过《归藏》。帛 书《易经》的卦序 ,表明它应属于《归藏》系统 ,而其来源 也可能与子夏有关[12] 。结合我们前面的研究成果 ,至 此 ,我们将帛书《周易》的传承表述如下: 但实际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 周易集解》引《子夏 易传》“: 元 ,始也 ,亨 ,通也;利 ,和也;贞 ,正也。言乾秉 纯阳之性 ,故能首出庶物 ,各得元始开通 ,和谐贞固 ,不 失其宜 ,是以君子法乾而行四德 ,故曰‘元亨利贞’矣。” 《文言》解释“元亨利贞”说“: 元者善之长也 ,亨者嘉之会 也 ,利者义之和也 ,贞者事之干也。”《左传》襄公九年载 穆姜占卦 ,引用古语说“: 元 ,体之长也。亨 ,嘉之会也。 利 ,义之和也。贞 ,事之干也。”帛书《缪和》“: 亨者 ,嘉好 之会也。”可见 ,帛书《缪和》与《子夏易传》不同 ,而与《文 言》《、左传》相同 ,也就是说帛书《易传》与子夏的关系还 有讨论的必要。 关于《子夏易传》的作者 ,有韩婴、马干臂子弓、丁宽、 杜邺、邓彭祖等不同的说法 ,今人刘玉建、刘彬先生已 经一一驳证[13][14] ,但《子夏易传》是不是完全由子夏所 作呢 ?《系辞下》“: 上古结绳记事”《, 子夏易传》曰“: 上 古官职未设 ,人自为治 ,记其事、将其命而已 ,故可以结 绳为。《”象》曰“: 风雷益”《, 子夏易传》曰“: 雷以动之 ,风 以散之 ,万物皆益。”对于《系辞》《、象传》的成书时间 ,学 界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认为 ,它们成书于战国中期以 前 ,但《子夏易传》中有对《系辞》《、象传》解释的语句 ,可 知它的成书不会太早 ,我们认为《, 子夏易传》中对卦爻 辞的解释为子夏所作 ,而对《系辞》《、象传》的解释是其 后学附会。 这里想说一下韩婴和《子夏易传》的关系。《子夏 易传》之所以成为后世学者千百年来争议不休的公案 , 主要是因为《汉书 ·艺文志》没有著录此书。清人马国 翰在《玉函山房辑佚书 ·周易子夏传序》中说: 盖此书自马干臂传之 ,至丁宽 ,韩婴得而修之 , 载入己书中 ,如毛苌说诗 ,首列子夏小序之类 ,故 班《志》易十三家 ,有丁氏八篇、韩氏二篇 ,而不云 子夏 ,犹之毛诗 ,但言毛传 ,而不别著小序之目也。 121

薛虞不知何人,晋张称其有记,度必汉魏间儒 者不可以益乎?孔子曰:“否,天之道成者未尝得 自其记述以后,《子夏传》乃单行,故晋有四卷,梁 久也。夫学者以虚受之,故曰得,苟不知持满,则 有六卷隋唐有二卷也 天下之善言不得入其耳矣。昔尧履天子之位,犹 马国翰认为,骈臂子弓传《子夏易传》汉初,丁宽 允恭以持之,虚静以待下,故百载以逾盛,迄今而 韩婴“得(《子夏易传》)而修之,载入己书中”,并以《诗》 益彰;昆吾自臧而满意,穷高而不衰,故当时而亏 只言《毛传》而不言及子夏为例,来证明自己的推测。 败迄今而逾恶,是非损益之征与1 今人多附庸此说。陈鸿森先生干脆认为,汉世传行 我们看出孔子由损益两卦,谈到了尧、昆吾的不 的《子夏易传》书,即书·艺文志》所著录之“易传同结果进而生发出谦益满损的治国理路,帛书《要》 韩氏”乃汉儒韩婴“推易义为之传”者,自无可疑也。篇:“损益之道,足以观天地之变而君者之事已”,其 我们认为他们的说法不能成立。南朝王俭在《七志》解易风格与《说苑·敬慎篇》是很相近的。对于益卦 中引刘向《七略》说“《易传》子夏,韩氏婴也。刘向提及《夏易传》:“雷以动之,风以散之,万物皆益”毫无 “《易传》子夏”,可知此书西汉末年尚单行,马国翰认为政治教化色彩,它和帛书《易传》、《说苑》别俨然这段 晋“自其(张)记述以后《子夏传》乃单行”,这种说法文字可作为我们上述论证的旁证。 是不对的。最明显的证据是,今本《易经·谦卦》的 三司马迁易学观之检讨 谦”,《子夏易传》作“賺”,《外传》作“谦”,既然编入 司马迁编纂《史记》的总纲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 书,为何文字并不相同? 之变,成一家之言”,其“究天人之际”蕴含着对自然和 对比《子夏易传》和帛书《易传》,二者有相同的地人关系的把握。(史记·太史公自序》云“太史公学 方如对《丰》卦“沛”的解释帛书《缪和》和《子夏易传》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司马迁的 出于其父司马 释如帛书昭力》解释《师卦》师也者,人之聚也。而《易》本隐之以显。司马迁把握天人之际,彰显天道依 《子夏易传》“大人谓王者之师也。”二是解易风格的不据的就是(周易》。周易》极大地拓展了他理论思维的 同《归妹》卦“六五,帝乙归妹,”《子夏易传》“汤之视野,是其“究天人之际哲学提升的基石。和董仲舒 嫁妹也。士封羊无血”《子夏易传》曰血谓四·"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同,司马迁以《周易》为框架,融 《缪和》解释《妹》卦:此言君臣上下之求也。女者,下合诸子百家学术,在学术史上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意 也,士者,上也。承者下口于上也。封1者,上求于义。 下也。羊者众也,无血,无攸利。血者,邮也。攸者, 司马迁重人事轻天命,大胆怀疑天道,对秦始皇 所也。夫贤君之为列执爵位也,匚实承群臣,荣亓列、汉武帝沉湎于封禅活动持批评态度,是司马迁思想的 乐亓实 夫明君之畜亓臣也,不虚忠臣之事亓君主流但其易学具有二重性。《史记·秦本纪》说:“秦 也有实,上下迥(同)实,此所以长又令名于天下也。夫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 忠言情爱而实弗修,此鬼神之所疑也而兄况)人乎?修吞之生子大业。显然是《诗经·玄鸟》“圣人无父感 将何所利”后汉书·徐防传》曰:“诗》、《书》、《礼》、天而生的翻版《史记·六国年表》仗史记·秦楚之际 《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从《子夏易传》对月表》认为秦统一六国浏刘邦建汉得益于天的佑助,实 《归妹》卦的解释来看,明显带有训诂章句之学的特点 际上是一种王权天命论;《史记·高祖本纪》、《史记 而帛书《缪和》不仅解释“羊”“血”“攸”等词语,更重要 绛侯周勃世家》《史记·黥布列传》等纪传中记有大量 的是帛书逕和)非常重视君臣上下之道的阐发带有相术(史记大官书》多言阴阳灾异之变且都应 浓厚的政治教化色彩。《汉书·儒林传》说韩婴“推“修禳”(《史记·天官书》),他把希望寄托在帝王重视 《易》意而为之传”,《外传》的解易方法源自帛书《易传》,“天人之符”上,主张“日变修德,月变省刑星变结合” 因此,韩婴易学和《子夏易传》的解易风格相去甚远 《子夏易传》编入韩婴《易传》的说法并不能成立 又不自觉地滑入了“天人感应”神学思潮的窠臼。 “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司马迁身为史官,从 有意思的是,《说苑·敬慎》篇有一段子夏学易于 孔子的记载 ①郎宝如先生认为,《天官书》的正文代表的是官方的天人思想 孔子读《易》,至于《损》、《益》,则喟然而叹。《天官书》论赞部分才代表司马迁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识。参郎宝如: 子夏避席而问曰:“夫子何为叹?孔子曰:“夫自损再论走出可马迁天人思想研究的误区)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197年第1期。结合《史记》的其他章节,其说法并不足以否认司 者益,自益者缺,吾是以叹也”。子夏曰:“然则学马迁思想中存有天人感应的成分 o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薛虞不知何人 ,晋张 称其有记 ,度必汉魏间儒 , 自其记述以后《, 子夏传》乃单行 ,故晋有四卷 ,梁 有六卷 ,隋唐有二卷也[15] 。 马国翰认为 ,马干臂子弓传《子夏易传》,汉初 ,丁宽、 韩婴“得《( 子夏易传》)而修之 ,载入己书中”,并以《诗》 只言《毛传》而不言及子夏为例 ,来证明自己的推测。 今人多附庸此说[16] 。陈鸿森先生干脆认为 ,汉世传行 的《子夏易传》一书 ,即《汉书 ·艺文志》所著录之“易传 韩氏”,乃汉儒韩婴“推易义为之传”者 ,自无可疑也[17] 。 我们认为 ,他们的说法不能成立。南朝王俭在《七志》 中引刘向《七略》说“:《易传》子夏 ,韩氏婴也。”刘向提及 “《易传》子夏”,可知此书西汉末年尚单行 ,马国翰认为 晋“自其(张 )记述以后《, 子夏传》乃单行”,这种说法 是不对的。最明显的证据是 ,今本《易经 ·谦卦》的 “谦”《, 子夏易传》作“嗛”《, 外传》作“谦”,既然编入一 书 ,为何文字并不相同 ? 对比《子夏易传》和帛书《易传》,二者有相同的地 方 ,如对《丰》卦“沛”的解释 ,帛书《缪和》和《子夏易传》 都解释为“小”,但不同的地方更多:一是对卦爻辞的解 释 ,如帛书《昭力》解释《师卦》“: 师也者 ,人之聚也。”而 《子夏易传》“: 大人 ,谓王者之师也。”二是解易风格的不 同《: 归妹》卦“: 六五 ,帝乙归妹 ,”《子夏易传》曰“: 汤之 嫁妹也。”“士刲羊无血”《, 子夏易传》曰“: 血谓四。”帛书 《缪和》解释《归妹》卦:此言君臣上下之求也。女者 ,下 也 ,士者 ,上也。承者 ,[下] □[于上也。刲]者 ,上求于 下也。羊者 ,众也 ,无血 ,无攸利。血者 ,血阝也。攸者 , 所也。夫贤君之为列执爵位也 , □实承群臣 ,荣亓列 , 乐亓实。……夫明君之畜亓臣也 ,不虚忠臣之事 ,亓君 也有实 ,上下迥(同)实 ,此所以长又令名于天下也。夫 忠言情爱而实弗修 ,此鬼神之所疑也 ,而兄(况) 人乎 ? 将何所利 ?《”后汉书 ·徐防传》曰“:《诗》《、书》《、礼》、 《乐》定自孔子 ,发明章句 ,始于子夏”,从《子夏易传》对 《归妹》卦的解释来看 ,明显带有训诂章句之学的特点 , 而帛书《缪和》不仅解释“羊”“、血”“、攸”等词语 ,更重要 的是 ,帛书《缪和》非常重视君臣上下之道的阐发 ,带有 浓厚的政治教化色彩。《汉书 ·儒林传》说韩婴“推 《易》意而为之传”《, 外传》的解易方法源自帛书《易传》, 因此 ,韩婴易学和《子夏易传》的解易风格相去甚远 , 《子夏易传》编入韩婴《易传》的说法并不能成立。 有意思的是《, 说苑 ·敬慎》篇有一段子夏学易于 孔子的记载: 孔子读《易》,至于《损》《、益》,则喟然而叹。 子夏避席而问曰“: 夫子何为叹 ?”孔子曰“: 夫自损 者益 ,自益者缺 ,吾是以叹也”。子夏曰“: 然则学 者不可以益乎 ?”孔子曰“: 否 ,天之道 ,成者未尝得 久也。夫学者以虚受之 ,故曰得 ,苟不知持满 ,则 夭下之善言不得入其耳矣。昔尧履天子之位 ,犹 允恭以持之 ,虚静以待下 ,故百载以逾盛 ,迄今而 益彰;昆吾自臧而满意 ,穷高而不衰 ,故当时而亏 败 ,迄今而逾恶 ,是非损益之征与 ? [18] 我们看出 ,孔子由损益两卦 ,谈到了尧、昆吾的不 同结果 ,进而生发出谦益满损的治国理路 ,帛书《要》 篇“: 损益之道 ,足以观天地之变而君者之事已”, 其 解易风格与《说苑 ·敬慎篇》是很相近的。对于益卦 , 《子夏易传》曰“: 雷以动之 ,风以散之 ,万物皆益”,毫无 政治教化色彩 ,它和帛书《易传》《、说苑》区别俨然 ,这段 文字可作为我们上述论证的旁证。 三、司马迁易学观之检讨 司马迁编纂《史记》的总纲是“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 之变 ,成一家之言”,其“究天人之际”蕴含着对自然和 人关系的把握。《史记 ·太史公自序》云“: 太史公学天 官于唐都 ,受《易》于杨何 ,习道论于黄子。”司马迁的 《易》学出于其父司马谈 ,司马迁说“:《春秋》推见至隐 , 《易》本隐之以显。”司马迁把握天人之际 ,彰显天道依 据的就是《周易》。《周易》极大地拓展了他理论思维的 视野 ,是其“究天人之际”哲学提升的基石。和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同 ,司马迁以《周易》为框架 ,融 合诸子百家学术 ,在学术史上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意 义。 司马迁重人事 ,轻天命 ,大胆怀疑天道 ,对秦始皇、 汉武帝沉湎于封禅活动持批评态度 ,是司马迁思想的 主流 ,但其易学具有二重性。《史记 ·秦本纪》说“: 秦 之先 ,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 ,玄鸟陨卵 ,女 修吞之 ,生子大业。”显然是《诗经 ·玄鸟》“圣人无父感 天而生”的翻版《; 史记 ·六国年表》《、史记 ·秦楚之际 月表》认为秦统一六国 ,刘邦建汉 ,得益于天的佑助 ,实 际上是一种王权天命论《; 史记 ·高祖本纪》《、史记 · 绛侯周勃世家》《、史记 ·黥布列传》等纪传中记有大量 相术《, 史记 ·天官书》多言阴阳灾异之变 ,且都一一应 验①。虽然司马迁也劝诫统治者及时“修德”、“修救”、 “修禳”《( 史记 ·天官书》) ,他把希望寄托在帝王重视 “天人之符”上 ,主张“日变修德 ,月变省刑 ,星变结合”, 又不自觉地滑入了“天人感应”神学思潮的窠臼。 “文史星历 ,近乎卜祝之间”,司马迁身为史官 ,从 221 ① 郎宝如先生认为《, 天官书》的正文代表的是官方的天人思想 , 《天官书》论赞部分才代表司马迁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识。参郎宝如: 《再论走出司马迁天人思想研究的误区》,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 ,1997 年第1 期。结合《史记》的其他章节 ,其说法并不足以否认司 马迁思想中存有天人感应的成分

易术的角度记载这些事情,透露出其思想有儒家、道《乐》、《易》、《春秋》”六经并称的局面被遮掩了。与司马 家阴阳家等不同的渊源,烙有汉初思想融合的印记。迁同时偏早的《南子·泰族训》亦把《易》列为六经之 《太史公自序》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首,可见,司马迁这种“正《易》传”的做法不但是受到孔 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子晚年喜易和自己家学渊源的影响,更是汉代统治者 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大力提倡的结果 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我们知道,孔子“不语怪力、 班固认为孔子是《易传》的作者,《汉书·艺文志》 乱、神”,司马迁以孔子的继承者自居,他和孔子“后其说:“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 祝卜”“观其德义”的易学主旨非常相近,但在易学思十篇”实际上这一说法源自《史记》,《史记·孔子世 想的边缘,却展现了和孔子思想不同的素地 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 《史记·儒林传》记载了孔子传易,六世至齐人田《文言》。’同马迁把整理编订《易传》的工作归功于孔子 何的易学传承谱系,并说“然要言《易》者本於杨何之我们知道,《易传》并非成书于一人一时,彼此的思想并 家”。司马迁生于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约卒于昭不一致,司马迁在突出孔子的同时,把孔门后学的成果 帝之初(前86年)。《书·儒林传》云:“武帝时,婴尝遮掩了。陈鸿森先生认为,“然按核其实,其易学之不 与董仲舒论于上前。其人精悍,处事分明,仲舒不能难行乎世,恐与当时时兴之田氏《易》不合有以致之 也。司马迁与韩婴生卒年代很接近,同属景帝、武帝时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代。西汉时期,韩氏《易》学被立为学官,可知韩婴是汉 我们从不否认司马迁是伟大的史学家,也不否认 初易学传承的重要人物,那么,司马迁为何不记录韩婴《史记》是恢宏的史学巨著,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史记》 的《易》学传承呢?原因可能有三点:一是虽然韩婴是易学观的背后是汉代孔子和六经,尤其是《周易》地位 汉初易学传承的重要人物,根据《汉书·儒林传》云:日益提升的政治形势。我们不苛求古人,但我们必须 滿燕赵间好《诗》,故其《易》微,唯韩氏自传之”,韩氏易学对司马迁的易学观进行检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认识 真正产生影响是在汉宣帝时代,在司马迁生活的景帝、到这种易学观掩盖下的历史真实 武帝时代,其影响并不是很大;二是汉武帝时代,孔子 的地位不断上升,儒学开始成为意识形态,今古文之争参考文献 已显端倪韩婴的易学来源于孔子,司马迁以“正《易(清)张惠言.[M]上海:上海书局清光绪14年[1891 传》”自居不记载韩婴的易学谱系,可能是出于维护自2 己师门易说正统的需要;三是先秦至汉初,儒家易学传2](徜)王先谦·皇清经解续编411南京凤凰出版社, 承中同时存在着两个系统,即《周易》系统和《归藏》系 2005,89 统我们知道帛书《易经》的卦序和少数卦名,与传世3]徐芹庭,两汉十六家易注阐微M台北:五洲出版社 1975,86-87. 文献记载的《归藏》相同帛书《易传》的卦序和今本《易(410李学勤周易溯源M]成都巴蜀书社2004153 传》相同区分《周易》和《归藏》标准在于经,而不在于5]13]16刘玉建《子夏易传》真伪考证],山东大学学报 传,帛书《易传》从总体上说应属于归藏》系统韩婴的(哲学社会科学版),195,4)34.38 易学和帛书《易传》存在着渊源关系,司马迁记述的是6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M]北京中华书局,98742 《周易》系统所以对韩婴《易》学不予记载 [7]刘大钧再读帛书《缪和》篇周易研究2007、5):3-10 西汉初年《易》在六经中仅排第三位。《新语·道8宋立林读帛书《缪和》札记门2007,(5):14 基》:“《春秋》以仁义贬绝;《诗》以仁义存亡;《乾》、《坤》9]钱程先秦诸子系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01 以仁和合,八卦以义相承;《书》以仁叙九族君臣以义[!饶宗顾饶宗顾史学论著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制忠《礼》以仁尽节:(乐》以礼升降。呵马迁在《太史公1035 自序》中把《易》排在第一位“《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214刘彬子夏易学考周易研究2006,3):19.30 [5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M]扬州:;广陵书社2004,45. 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1719陈鸿森:“子夏易传”考辩]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 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集刊第五十六本第二部分),195359.404 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18赵善诒说苑疏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于治人。仳后经刘向、刘歆、扬雄、班固等人的不断努272-273 力,在西汉末年,《易》为五经之“原”的地位被确立起来 随着《周易》地位的升格,战国时期“《诗》、《书》、《礼》、 [责任编辑张林祥] o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易术的角度记载这些事情 ,透露出其思想有儒家、道 家、阴阳家等不同的渊源 ,烙有汉初思想融合的印记。 《太史公自序》说“: 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 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 ,有能绍明世 ,正《易传》, 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 ,意在斯乎 ,意 在斯乎 ! 小子何敢让焉。”我们知道 ,孔子“不语怪、力、 乱、神”,司马迁以孔子的继承者自居 ,他和孔子“后其 祝卜”“、观其德义”的易学主旨非常相近 ,但在易学思 想的边缘 ,却展现了和孔子思想不同的素地。 《史记 ·儒林传》记载了孔子传易 ,六世至齐人田 何的易学传承谱系 ,并说“然要言《易》者本於杨何之 家”。司马迁生于景帝中元五年(前 145 年) ,约卒于昭 帝之初(前 86 年) 。《汉书 ·儒林传》云“: 武帝时 ,婴尝 与董仲舒论于上前。其人精悍 ,处事分明 ,仲舒不能难 也。”司马迁与韩婴生卒年代很接近 ,同属景帝、武帝时 代。西汉时期 ,韩氏《易》学被立为学官 ,可知韩婴是汉 初易学传承的重要人物 ,那么 ,司马迁为何不记录韩婴 的《易》学传承呢 ? 原因可能有三点:一是虽然韩婴是 汉初易学传承的重要人物 ,根据《汉书 ·儒林传》云: “燕赵间好《诗》,故其《易》微 ,唯韩氏自传之”,韩氏易学 真正产生影响是在汉宣帝时代 ,在司马迁生活的景帝、 武帝时代 ,其影响并不是很大;二是汉武帝时代 ,孔子 的地位不断上升 ,儒学开始成为意识形态 ,今古文之争 已显端倪 ,韩婴的易学来源于孔子 ,司马迁以“正《易 传》”自居 ,不记载韩婴的易学谱系 ,可能是出于维护自 己师门易说正统的需要;三是先秦至汉初 ,儒家易学传 承中同时存在着两个系统 ,即《周易》系统和《归藏》系 统 ,我们知道 ,帛书《易经》的卦序和少数卦名 ,与传世 文献记载的《归藏》相同 ,帛书《易传》的卦序和今本《易 传》相同 ,区分《周易》和《归藏》标准在于经 ,而不在于 传 ,帛书《易传》从总体上说 ,应属于《归藏》系统 ,韩婴的 易学和帛书《易传》存在着渊源关系 ,司马迁记述的是 《周易》系统 ,所以对韩婴《易》学不予记载。 西汉初年《, 易》在六经中仅排第三位。《新语 ·道 基》“:《春秋》以仁义贬绝《; 诗》以仁义存亡《; 乾》《、坤》 以仁和合 ,八卦以义相承《; 书》以仁叙九族 ,君臣以义 制忠《; 礼》以仁尽节《; 乐》以礼升降。”司马迁在《太史公 自序》中把《易》排在第一位“,《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 行 ,故长于变《; 礼》经纪人伦 ,故长于行《; 书》记先王之 事 ,故长于政《; 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 ,故 长于风《; 乐》乐所以立 ,故长于和《; 春秋》辨是非 ,故长 于治人。”此后经刘向、刘歆、扬雄、班固等人的不断努 力 ,在西汉末年《, 易》为五经之“原”的地位被确立起来。 随着《周易》地位的升格 ,战国时期“《诗》《、书》《、礼》、 《乐》《、易》《、春秋》”六经并称的局面被遮掩了。与司马 迁同时偏早的《淮南子 ·泰族训》亦把《易》列为六经之 首 ,可见 ,司马迁这种“正《易》传”的做法 ,不但是受到孔 子晚年喜易和自己家学渊源的影响 ,更是汉代统治者 大力提倡的结果。 班固认为孔子是《易传》的作者《, 汉书 ·艺文志》 说“: 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 十篇”,实际上 ,这一说法源自《史记》《, 史记 ·孔子世 家》云“: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 《文言》。”司马迁把整理编订《易传》的工作归功于孔子。 我们知道《, 易传》并非成书于一人一时 ,彼此的思想并 不一致 ,司马迁在突出孔子的同时 ,把孔门后学的成果 遮掩了。陈鸿森先生认为“, 然按核其实 ,其易学之不 行乎世 ,恐与当时时兴之田氏《易》不合有以致之 也。”[18]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们从不否认司马迁是伟大的史学家 ,也不否认 《史记》是恢宏的史学巨著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史记》 易学观的背后 ,是汉代孔子和六经 ,尤其是《周易》地位 日益提升的政治形势。我们不苛求古人 ,但我们必须 对司马迁的易学观进行检讨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认识 到这种易学观掩盖下的历史真实。 参考文献: [1](清)张惠言1[M].上海:上海书局 ,清光绪 14 年[1888 ] ,1 - 2. [2] (清) 王先谦1 皇清经解续编 411[ Z] ,南京:凤凰出版社 , 2005 ,8 - 9. [3] 徐芹庭1 两汉十六家易注阐微[ M]. 台北:五洲出版社 , 1975 ,86 - 87. [4][10]李学勤.周易溯源[M].成都:巴蜀书社 ,2006 ,148 - 153. [5] [13] [16]刘玉建《. 子夏易传》真伪考证[J ] ,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 ,(4) :34 - 38. [6]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M].北京:中华书局 ,1987 ,42. [7]刘大钧.再读帛书《缪和》篇[J ] ,周易研究 ,2007 ,(5) :3 - 10. [8]宋立林.读帛书《缪和》札记[J ] ,2007 ,(5) :14. [9]钱穆.先秦诸子系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601. [11]饶宗颐. 饶宗颐史学论著选[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93 ,65. [12][14]刘彬.子夏易学考[J ] ,周易研究 ,2006 ,(3) :19 - 30. [15]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M].扬州:广陵书社 ,2004 ,45. [17][19] 陈鸿森“: 子夏易传”考辩[J ]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 集刊(第五十六本第二部分) ,1985 ,359 - 404. [18]赵善诒. 说苑疏证[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 , 272 - 273. [责任编辑:张林祥] 321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