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期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2月 Journal of J iLin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Fcb.,2003 《淮南子》引《易》论《易》考义 梁韦弦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四平1360000 [摘要]《淮南子》诸篇引《易》文字凡十三处,论《易》文字凡两处,皆有取于“德义”或者说《易》之义理,其受孔 子易学影响的痕迹是明显的。我们从中看不出任何能说明孔子易学之前曾存在一种以讲阴阳灾异为内容的《周易》“古 义”的证据。这些引《易》论《易》的文字并未提供超过传本《易传》的有关象数学或占筮技术的信息。由《淮南子》引《易》 所见的与帛书易传《要》篇相关的文字看来,帛书易传于汉初似尚无一个广泛流行的定本,遂至失传 [关键词]《淮南子》;《周易》;帛书易传 [中图分类号]B23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674(2003)01-0011-04 近来有专家在论证先秦早己有卦气说1,说“同人于野,利涉大川 明先秦曾存在以阴阳灾异讲易的不同于孔子易学2.《缪称训》:君子非仁义无以生,失仁义,则 的《周易》“古义”时,曾大量引用《淮南子》一书来失其所生;小人非嗜欲无以活,失嗜欲,则失其所 说明问题。2这里想对《淮南子》一书引《易》与论以活。故君子惧失仁义,小人惧失利。观其所惧 《易》的文字加以考察,并就此谈一点看法 知各殊矣。《易》曰:“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 现在专家们所引用的用以说明《周易》“古义”几,不如舍。往吝。”其施厚者,其报美;其怨大者 的文字皆出自《淮南子》之《天文训》、《地形训》及其祸深。薄施而厚望,畜怨而无患者,古今未之有 《时则训》,而《淮南子》上述诸篇或言天文或言时也 令等,均只字未提及易卦,故用于说明所谓不同于 《缪称训》:圣人在上,则民乐其治;在下,则 孔子易学的《周易》“古义”之存在,显然并非实据。民慕其意。小人在上位,如寝关曝纩,不得臾 要真实说明《淮南子》一书所反映的易学内容,必宁。故《易》曰:“乘马班如,泣血涟如。”言小人处 须考察《淮南子》中引用和评论《周易》的文字内非其位,不可长也。 容,这才是老实可靠的方法 4.《缪称训》:同言而民信,信在言前也;同命 考《淮南子》一书引用《周易》凡十三处,其文而民化,诚在令外也。圣人在上,民迁而化,情以 字如下。3 先之也。动于上不应于下者,情与令殊也。故 1.《缪称训》:道至高无上,至深无下,平乎准,《易》曰:“亢龙有悔 直乎绳,圆乎规,方乎矩,包裹宇宙而无表里洞同5.《缪称训》:三月婴儿,未知利害也,而慈母 覆载而无所碍。是故体道者,不哀不乐,不喜不之爱谕焉者,情也。故言之用,昭昭乎小哉;不言 怒,其坐无虑,其寝无梦,物来而名,事来而应。主之用,旷旷乎大哉。身君子之言,信也;中君子之 者,国之心,心治则百节皆安,心扰则百节皆乱。意,忠也。忠信形于内,感动应于外,故禹执干戚 故其心治者,支体相遗也;其国治者,君臣相忘也。舞于两阶之间,而三苗服。鹰翔川,鱼鳖沈,飞鸟 黄帝曰:“芒芒昧昧,从天之道,与之同气。”故至德扬,必远害也。子之死父,臣之死君,世有行之者 者,言同略,事同指,上下一心,无岐道旁见者,遏矣,非出死以要名也,恩心之藏于中,而不能违其 障之于邪,开道之于善,而民乡方矣。故《易》曰:难也。故人之甘甘,非正为摭也,而往焉;君子 [收稿日期]2002-12-05 [作者简介]梁韦弦(1953-),男,历史学博士,吉林师范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所长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收稿日期]2002 - 12 - 05 [作者简介]梁韦弦(1953 - ) ,男 ,历史学博士 ,吉林师范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所长。 第 1 期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 2003 年 2 月 Journal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Feb. ,2003 《淮南子》引《易》论《易》考义 梁韦弦 (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 四平 136000) [摘 要] 《淮南子》诸篇引《易》文字凡十三处 ,论《易》文字凡两处 ,皆有取于“德义”或者说《易》之义理 ,其受孔 子易学影响的痕迹是明显的。我们从中看不出任何能说明孔子易学之前曾存在一种以讲阴阳灾异为内容的《周易》“古 义”的证据。这些引《易》论《易》的文字并未提供超过传本《易传》的有关象数学或占筮技术的信息。由《淮南子》引《易》 所见的与帛书易传《要》篇相关的文字看来 ,帛书易传于汉初似尚无一个广泛流行的定本 ,遂至失传。 [关键词] 《淮南子》《; 周易》;帛书易传 [中图分类号] B234.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 - 5674(2003) 01 - 0011 - 04 近来有专家在论证先秦早已有卦气说[1 ] ,说 明先秦曾存在以阴阳灾异讲易的不同于孔子易学 的《周易》“古义”时 ,曾大量引用《淮南子》一书来 说明问题。[2 ]这里想对《淮南子》一书引《易》与论 《易》的文字加以考察 ,并就此谈一点看法。 现在专家们所引用的用以说明《周易》“古义” 的文字皆出自《淮南子》之《天文训》《、地形训》及 《时则训》,而《淮南子》上述诸篇或言天文或言时 令等 ,均只字未提及易卦 ,故用于说明所谓不同于 孔子易学的《周易》“古义”之存在 ,显然并非实据。 要真实说明《淮南子》一书所反映的易学内容 ,必 须考察《淮南子》中引用和评论《周易》的文字内 容 ,这才是老实可靠的方法。 考《淮南子》一书引用《周易》凡十三处 ,其文 字如下。[3 ] 11《缪称训》:道至高无上 ,至深无下 ,平乎准 , 直乎绳 ,圆乎规 ,方乎矩 ,包裹宇宙而无表里 ,洞同 覆载而无所碍。是故体道者 ,不哀不乐 ,不喜不 怒 ,其坐无虑 ,其寝无梦 ,物来而名 ,事来而应。主 者 ,国之心 ,心治则百节皆安 ,心扰则百节皆乱。 故其心治者 ,支体相遗也 ;其国治者 ,君臣相忘也。 黄帝曰“: 芒芒昧昧 ,从天之道 ,与之同气。”故至德 者 ,言同略 ,事同指 ,上下一心 ,无岐道旁见者 ,遏 障之于邪 ,开道之于善 ,而民乡方矣。故《易》曰 : “同人于野 ,利涉大川”。 21《缪称训》:君子非仁义无以生 ,失仁义 ,则 失其所生 ;小人非嗜欲无以活 ,失嗜欲 ,则失其所 以活。故君子惧失仁义 ,小人惧失利。观其所惧 , 知各殊矣。《易》曰“: 即鹿无虞 ,惟入于林中 ,君子 几 ,不如舍。往吝。”其施厚者 ,其报美 ;其怨大者 , 其祸深。薄施而厚望 ,畜怨而无患者 ,古今未之有 也。 31《缪称训》:圣人在上 ,则民乐其治 ;在下 ,则 民慕其意。小人在上位 ,如寝关曝纩 ,不得氵页臾 宁。故《易》曰“: 乘马班如 ,泣血涟如。”言小人处 非其位 ,不可长也。 41《缪称训》:同言而民信 ,信在言前也 ;同命 而民化 ,诚在令外也。圣人在上 ,民迁而化 ,情以 先之也。动于上不应于下者 ,情与令殊也。故 《易》曰“: 亢龙有悔”。 51《缪称训》:三月婴儿 ,未知利害也 ,而慈母 之爱谕焉者 ,情也。故言之用 ,昭昭乎小哉 ;不言 之用 ,旷旷乎大哉。身君子之言 ,信也 ;中君子之 意 ,忠也。忠信形于内 ,感动应于外 ,故禹执干戚 , 舞于两阶之间 ,而三苗服。鹰翔川 ,鱼鳖沈 ,飞鸟 扬 ,必远害也。子之死父 ,臣之死君 ,世有行之者 矣 ,非出死以要名也 ,恩心之藏于中 ,而不能违其 难也。故人之甘甘 ,非正为止 口庶也 ,而止 口庶往焉 ;君子 — 11 —
之惨怛,非正为伪形也,谕乎人心。非从外入,自本,在于省事;有事之本,在于节欲;节欲之本,在 中出者也。义正乎君,仁亲乎父。故君之于臣也,于反性;反性之本,在于去载。去载则虚,虚则平 能生死之,不能使为苟简易;父之于子也,能发起平者,道之素也;虚者,道之舍也。能有天下者,必 之,不能使无忧寻。故义胜君,仁胜父,则君尊而不失其国,能有其国者,必不丧其家;能治其家者 臣忠,父慈而子孝。圣人在上,化育如神。太上必不遗其身;能修其身者,必不忘其心;能原其心 曰:“我其性与!”其次曰:“微彼,其如此乎!”故者,必不亏其性;能全其性者,必不惑于道。故 《诗》曰:“执辔如组。”《易》日:“含章可贞。”运于成子曰:“慎守而内,周闭而外,多知为败。毋视毋 近,成文于远。 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不得之己而能知彼者 6.《缪称训》:今夫夜有求,与瞽师并东方开,未之有也。”故《易》曰:“括囊,无咎无誉。” 斯照矣。动而有益,则损随之。故《易》日:“剥之 10.《人间训》:古者,五帝贵德,三王用义,五 不可遂尽也,故受之以复。”积薄为厚,积卑为高,霸任力。今取帝王之道,而施之五霸之世,是由乘 故君子日孳孳以成辉,小人日怏怏以至辱 骥逐人于榛薄,而蓑笠盘旋也。今霜降而树谷,冰 7.《齐俗训》:“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见。泮而求获,欲其食则难矣。故《易》曰:“潜龙勿用 太公问于周公曰“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亲者,言时之不可以行也。故“君子终日乾乾,夕惕 亲。太公曰“鲁从此弱矣。周公问太公曰“何以若厉无咎。终目乾乾以阳动也;夕惕若厉以阴 治齐7太公曰:“举贤而上功。周公曰:“后世必有息也。①因日以动,因夜以息唯有道者能行之 劫杀之君。”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夫徐偃王为义而灭燕子哙行仁而亡,哀公好儒而 田氏代之;鲁日以削,至三十二世而亡。故《易》 削,代君为墨而残。灭亡削残,暴乱之所致也,而 曰:“履霜,坚冰至。”圣人之见终始微言。故糟丘 四君独以仁义儒墨而亡者,遭时之务异也。非仁 生乎象楉,炮烙生乎热斗。子路授溺而受牛谢。 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子赣赎人,而不受 义儒墨不行,非其世而用之,则为之禽 金于府。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子路受而德 11.《泰族训》:故寒暑燥湿,以类相从;声响疾 劝,子赣让而止善。孔子明之,以小知大,以近知 徐,以音应也。故《易》:“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高宗谅暗,三年不言,四海之内寂然无声;一言声 8.《汜论》: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然大动天下。是以天心味唫者也,故一动其本 誉无问其小疵。夫牛蹄之涔不能生鱔鲔,而蜂而百枝皆应,若春雨之灌万物也,浑然而流,沛然 房不容鹊卵;小形不足以包大体也。夫人之情莫而施,无地而不澍,无物而不生。故圣人者怀天 不有所短诚其大略是也,虽有小过不足以为累;心,声然能动化天下者也。故精诚感于内,形气动 若其大略非也,虽有闾里之行,未足大举。夫颜喙于天,则景星见黄龙下,祥凤至,體泉出,嘉谷生 聚梁父之大盗也,而为齐忠臣。段干木,晋国之河不满溢海不溶波。故《诗》云“怀柔百神,及河 大狙也,而为文侯师。孟卯妻其嫂,有五子焉,然峤岳。逆天暴物,则日月薄蚀,五星失行,四时干 而相魏,宁其危,解其患。景阳淫酒,被发而御于乖昼冥肖光,山崩川涸冬雷夏霜。《诗》日:“正 妇人,威服诸侯。此四人者,皆有所短,然而功名月繁霜,我心忧伤。天之与人,有以相通也 不灭者,其略得也。季襄、陈仲子,立节抗行,不入12《泰族训》:禹以夏王,桀以夏亡;汤以殷 污君之朝不食乱世之食,遂饿而死。不能存亡继王,纣以殷亡。非法度不存也,纪纲不张,风俗坏 绝者何?小节伸而大略屈。故小谨者无成功,皆也。三代之法不亡,而世不治者,无三代之智也 行者不容于众,体大者节疏,匯距者举远。自古六律具存,而莫能听者,无师旷之耳也。故法虽 及今,五帝三王,未有能全其行者也。故《易》曰:在,必待圣而后治;律虽具,必待耳而后听。故国 “小过亨,利贞。言人莫不有过,而不欲其大也。之所以存者,非以有法也,以有贤人也;其所以亡 9《诠言训》:为政之本,务在于安民;安民之者,非以无法也,以无贤人也。晋献公欲伐虞,宫 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勿夺时之之奇存焉,为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而不敢加兵 ,为读要接者另建九三辞,后世皆以“君子终目乾,夕若,无管,为读,据(锥南子)此文则当以“夕若历,无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
之惨怛 ,非正为伪形也 ,谕乎人心。非从外入 ,自 中出者也。义正乎君 ,仁亲乎父。故君之于臣也 , 能生死之 ,不能使为苟简易 ;父之于子也 ,能发起 之 ,不能使无忧寻。故义胜君 ,仁胜父 ,则君尊而 臣忠 ,父慈而子孝。圣人在上 ,化育如神。太上 曰 “: 我其性与 !”其次曰 :“微彼 ,其如此乎 !”故 《诗》曰 :“执辔如组。”《易》曰 :“含章可贞。”运于 近 ,成文于远。 61《缪称训》:今夫夜有求 ,与瞽师并 ,东方开 , 斯照矣。动而有益 ,则损随之。故《易》曰“: 剥之 不可遂尽也 ,故受之以复。”积薄为厚 ,积卑为高 , 故君子日孳孳以成辉 ,小人日怏怏以至辱。 71《齐俗训》“: 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见。 太公问于周公曰 :“何以治鲁 ?”周公曰 :“尊尊亲 亲。”太公曰“: 鲁从此弱矣。”周公问太公曰“: 何以 治齐 ?”太公曰“: 举贤而上功。”周公曰“: 后世必有 劫杀之君。”其后 ,齐日以大 ,至于霸 ,二十四世而 田氏代之 ;鲁日以削 ,至三十二世而亡。故《易》 曰“: 履霜 ,坚冰至。”圣人之见终始微言。故糟丘 生乎象木著 ,炮烙生乎热斗。子路扌登溺而受牛谢。 孔子曰“: 鲁国必好救人于患。”子赣赎人 ,而不受 金于府。孔子曰“: 鲁国不复赎人矣。”子路受而德 劝 ,子赣让而止善。孔子明之 ,以小知大 ,以近知 远 ,通于论者也。 81《汜论》:故人有厚德 ,无问其小节 ;而有大 誉 ,无问其小疵。夫牛蹄之涔 ,不能生鳝鲔 ,而蜂 房不容鹄卵 ;小形不足以包大体也。夫人之情 ,莫 不有所短 ,诚其大略是也 ,虽有小过 ,不足以为累 ; 若其大略非也 ,虽有闾里之行 ,未足大举。夫颜喙 聚 ,梁父之大盗也 ,而为齐忠臣。段干木 ,晋国之 大驵也 ,而为文侯师。孟卯妻其嫂 ,有五子焉 ,然 而相魏 ,宁其危 ,解其患 。景阳淫酒 ,被发而御于 妇人 ,威服诸侯。此四人者 ,皆有所短 ,然而功名 不灭者 ,其略得也。季襄、陈仲子 ,立节抗行 ,不入 污君之朝 ,不食乱世之食 ,遂饿而死。不能存亡继 绝者何 ? 小节伸而大略屈。故小谨者无成功 ,訾 行者不容于众 ,体大者节疏 ,止 口庶距者举远。自古 及今 ,五帝三王 ,未有能全其行者也。故《易》曰 : “小过亨 ,利贞。”言人莫不有过 ,而不欲其大也。 91《诠言训》:为政之本 ,务在于安民 ;安民之 本 ,在于足用 ;足用之本 ,在于勿夺时 ;勿夺时之 本 ,在于省事 ;有事之本 ,在于节欲 ;节欲之本 ,在 于反性 ;反性之本 ,在于去载。去载则虚 ,虚则平。 平者 ,道之素也 ;虚者 ,道之舍也。能有天下者 ,必 不失其国 ;能有其国者 ,必不丧其家 ;能治其家者 , 必不遗其身 ;能修其身者 ,必不忘其心 ;能原其心 者 ,必不亏其性 ;能全其性者 ,必不惑于道。故广 成子曰“: 慎守而内 ,周闭而外 ,多知为败。毋视毋 听 ,抱神以静 ,形将自正。不得之己而能知彼者 , 未之有也。”故《易》曰“: 括囊 ,无咎无誉。” 101《人间训》:古者 ,五帝贵德 ,三王用义 ,五 霸任力。今取帝王之道 ,而施之五霸之世 ,是由乘 骥逐人于榛薄 ,而蓑笠盘旋也。今霜降而树谷 ,冰 泮而求获 ,欲其食则难矣。故《易》曰“: 潜龙勿用” 者 ,言时之不可以行也。故“君子终日乾乾 ,夕惕 若厉 ,无咎。”终目乾乾 ,以阳动也 ;夕惕若厉 ,以阴 息也。① 因日以动 ,因夜以息 ,唯有道者能行之。 夫徐偃王为义而灭 ,燕子哙行仁而亡 ,哀公好儒而 削 ,代君为墨而残。灭亡削残 ,暴乱之所致也 ,而 四君独以仁义儒墨而亡者 ,遭时之务异也。非仁 义儒墨不行 ,非其世而用之 ,则为之禽矣。 111《泰族训》:故寒暑燥湿 ,以类相从 ;声响疾 徐 ,以音应也。故《易》曰“: 鸣鹤在阴 ,其子和之。” 高宗谅暗 ,三年不言 ,四海之内寂然无声 ;一言声 然 ,大动天下。是以天心口去口金者也 ,故一动其本 而百枝皆应 ,若春雨之灌万物也 ,浑然而流 ,沛然 而施 ,无地而不澍 ,无物而不生。故圣人者怀天 心 ,声然能动化天下者也。故精诚感于内 ,形气动 于天 ,则景星见 ,黄龙下 ,祥凤至 ,醴泉出 ,嘉谷生 , 河不满溢 ,海不溶波。故《诗》云“怀柔百神 ,及河 峤岳。”逆天暴物 ,则日月薄蚀 ,五星失行 ,四时干 乖 ,昼冥宵光 ,山崩川涸 ,冬雷夏霜。《诗》曰“: 正 月繁霜 ,我心忧伤。”天之与人 ,有以相通也。 121《泰族训》:禹以夏王 ,桀以夏亡 ;汤以殷 王 ,纣以殷亡。非法度不存也 ,纪纲不张 ,风俗坏 也。三代之法不亡 ,而世不治者 ,无三代之智也 ; 六律具存 ,而莫能听者 ,无师旷之耳也。故法虽 在 ,必待圣而后治 ;律虽具 ,必待耳而后听。故国 之所以存者 ,非以有法也 ,以有贤人也 ;其所以亡 者 ,非以无法也 ,以无贤人也。晋献公欲伐虞 ,宫 之奇存焉 ,为之寝不安席 ,食不甘味 ,而不敢加兵 — 21 — ① 梁 按《: 周易》乾卦九三爻辞 ,后世皆以“君子终日乾乾 ,夕惕若 ,厉 ,无咎。”为读 ,据《淮南子》此此文则当以“夕惕若厉 ,无 咎。”为读。似后者读为胜
焉。赂以宝玉骏马,宫之奇谏而不听,言而不用,之为卦也,春以授夏之时也,万物之所出也,长日 越疆而去,荀息伐之,兵不血刃,抱宝牵马而去。之所至也。产之室也,故曰益。授(损)者,秋以授 故守不待渠堑而固,攻不待冲降而拔,得贤之与失冬之时也,万物之所衰也,长口之)所至也,故曰 贤也。故藏武仲以智存鲁,而天下莫能亡也;璩伯产。道穷焉而产,道口焉。益之始也吉,亓冬也 玉以其仁宁卫,而天下莫能危也。《易》曰:“丰其凶;损之始凶,亓冬也吉。损益之道,足以观天地 屋,都其家,窥其户,阆其无人。无人者,非无众庶之变而君者之事已。是以察于损益之变者,不可 也,言无圣人以统理之也。 动以忧患。故明君不时不宿,不日不月,不卜不 13.《人间训》:“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筮,而知吉与凶,顺于天地之心,此胃(谓)易道 危也;才下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故易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辰称也,故为之以 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夫孙叔阴阳;又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也。故律 敖之请有寝之丘,沙石之地,所以累世不夺也;晋之以柔刚;又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 厉公合诸侯于嘉陵,所以身死于匠骊氏也。众人称也,故为之以上下;又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物 皆知利利而病病也,唯圣人知病之为利知利之为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故易之为书也,一类不足 病也。夫再实之木根必伤,掘藏之家必有殃。以以亟之,变以备其请(情)者也。故胃之易又(有) 言大利而反为害也。张武教智伯夺韩、魏之地而君道焉,五官六府不足以尽称之,五正之事不足以 禽于晋阳,申叔时教庄王封陈氏之后而霸天下。至之,而诗书礼乐不)百篇,难以致之。不问于 孔子读《易》,至《损》、《益》,未尝不愤然而叹,曰:古法,不可顺以姅(辞)令,不可求以志善。能者 “益损者其王者之事与!事或欲与利之,适足以由一求之,所胃得一而君(群)毕者也,此之胃也 门户,不可不察也。” 结合《淮南子》引用传本《周易》经传文字的上 以上《淮南子》诸篇引《易》的文字十二条见于下文义来看我们可以肯定这种引用都是用来讲 传本《周易》的是:1.《缪称训》之“同人于野,利涉义理的。虽然《淮南子》引《易》诸篇讲的有道家的 大川”,见于同人卦辞:2.《缪称训》之“即鹿无,惟思想理论,也有儒家的思想理论,但都是以《周易 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见于屯卦六三经传来印证的一种义理,这是没问题的。虽然如 爻辞3.《缪称训》之“乘马班如,泣血涟如”,见于《泰族训》引“鸣鹤在阴,其子和之”一条之后讲到 屯卦上六爻辞4.《缪称训》之“亢龙有悔”,见于乾“逆天暴物,则日月薄蚀,五星失行,四时干乘”,但 卦上九爻辞5.《缪称训》之“含章可贞”,见于坤卦显然讲的只是天人感应的思想,与《周易》的具体 六三爻辞6.《缪称训》之“剥之不可遂尽也,故受象数问题和占筮技术无关。篇中引《易》是借《易》 之以复”源自《序卦传》,《序卦传》之原文为:“剥讲“圣人者怀天心,声然能动化天下”的思想。《人 者剥也,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间训》所引与帛书《要》篇文字相关的一段文字,其 复”7∴《齐俗训》之“履霜,坚冰至”,见于坤卦初六主题十分明确,是讲损益之道乃祸福之门,这显然 爻辞;8.《汜论》之“小过亨,利贞”,见于小过卦辞;讲的也是义理。而且,《人间训》的这段文字正可 9.《诠言训》之“括囊,无咎无誉”见于坤卦六四爻以帮助我们理解《要》篇论损益之道的主旨。《人 辞10.《人间训》之“潜龙勿用”,见于乾卦初九爻间训》讲“益损者,其王者之事与”与《要》篇讲“损 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见于乾卦九益之道,足以观天地之变而君者之事已”、“故谓之 三爻辞,1.《泰族训》之“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见易有君道焉”,两者都强调了损益之道的政治意 于中孚卦九二爻辞:12.《泰族训》之“丰其屋”义。《人间训》讲益损之道是“祸福之门”《要》篇 其家,窥共户,阗”无人,见于丰卦上六爻辞。13.讲“损益之道,足以观得失矣”,两者文字略异,反 《人间训》之“孔子读《易》,至《损》《益》”一段文映孔子讲话的立意一致,都是讲损益之道的重要 字,不见传本《周易》经传,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易传这里并不涉及什么具体的占筮技术问题。《要》篇 《要》篇中有大义略同的文字:“孔子繇易至于损益说“故明君不时不宿,不日不月,不卜不筮,而知其 一卦,未尚不废书而英(叹)。戒门弟子曰:二三凶,顺于天地之心,此胃易道”。很明显,这种说法 子!夫损益之道,不可不察也,吉凶之们订)也。益所称之“易道”“顺于天地之心”讲的都是明白损 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焉。赂以宝玉骏马 ,宫之奇谏而不听 ,言而不用 , 越疆而去 ,荀息伐之 ,兵不血刃 ,抱宝牵马而去。 故守不待渠堑而固 ,攻不待冲降而拔 ,得贤之与失 贤也。故藏武仲以智存鲁 ,而天下莫能亡也 ;璩伯 玉以其仁宁卫 ,而天下莫能危也。《易》曰“: 丰其 屋 ,艹部其家 ,窥其户 ,门具其无人。”无人者 ,非无众庶 也 ,言无圣人以统理之也。 131《人间训》“: 天下有三危 :少德而多宠 ,一 危也 ;才下位高 ,二危也 ;身无大功而受厚禄 ,三危 也。故物或损之而益 ,或益之而损。……夫孙叔 敖之请有寝之丘 ,沙石之地 ,所以累世不夺也 ;晋 厉公合诸侯于嘉陵 ,所以身死于匠骊氏也。众人 皆知利利而病病也 ,唯圣人知病之为利 ,知利之为 病也。夫再实之木根必伤 ,掘藏之家必有殃。以 言大利而反为害也。张武教智伯夺韩、魏之地而 禽于晋阳 ,申叔时教庄王封陈氏之后而霸天下。 孔子读《易》,至《损》《、益》,未尝不愤然而叹 ,曰 : “益损者 ,其王者之事与 ! 事或欲与利之 ,适足以 害之 ;或欲害之 ,乃反以利之。利害之反 ,祸福之 门户 ,不可不察也。” 以上《淮南子》诸篇引《易》的文字十二条见于 传本《周易》的是 :11《缪称训》之“同人于野 ,利涉 大川”,见于同人卦辞 ;21《缪称训》之“即鹿无 ,惟 入于林中 ,君子几 ,不如舍。往吝”,见于屯卦六三 爻辞 ;31《缪称训》之“乘马班如 ,泣血涟如”,见于 屯卦上六爻辞 ;41《缪称训》之“亢龙有悔”,见于乾 卦上九爻辞 ;51《缪称训》之“含章可贞”,见于坤卦 六三爻辞 ;61《缪称训》之“剥之不可遂尽也 ,故受 之以复”,源自《序卦传》《, 序卦传》之原文为“: 剥 者剥也 ,物不可以终尽 ,剥穷上反下 ,故受之以 复”;71《齐俗训》之“履霜 ,坚冰至”,见于坤卦初六 爻辞 ;81《汜论》之“小过亨 ,利贞”,见于小过卦辞 ; 91《诠言训》之“括囊 ,无咎无誉”,见于坤卦六四爻 辞 ;101《人间训》之“潜龙勿用”,见于乾卦初九爻 辞“, 君子终日乾乾 ,夕惕若厉 ,无咎”,见于乾卦九 三爻辞 ;111《泰族训》之“鸣鹤在阴 ,其子和之”,见 于中孚卦九二爻辞 ;121《泰族训》之“丰其屋”,艹部 其家 ,窥共户 ,门具”无人 ,见于丰卦上六爻辞。131 《人间训》之“孔子读《易》,至《损》、《益》”一段文 字 ,不见传本《周易》经传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易传 《要》篇中有大义略同的文字“: 孔子繇易至于损益 一卦 ,未尚不废书而 (叹) 。戒门弟子曰 :二三 子 ! 夫损益之道 ,不可不察也 ,吉凶之〔门〕也。益 之为卦也 ,春以授夏之时也 ,万物之所出也 ,长日 之所至也。产之室也 ,故曰益。授(损) 者 ,秋以授 冬之时也 ,万物之所衰也 ,长囗〔之〕所至也 ,故曰 产。道穷焉而产 ,道囗焉。益之始也吉 ,亓冬也 凶 ;损之始凶 ,亓冬也吉。损益之道 , 足以观天地 之变而君者之事已。是以察于损益之变者 ,不可 动以忧患。故明君不时不宿 ,不日不月 ,不卜不 筮 ,而知吉与凶 ,顺于天地之心 ,此胃 (谓) 易道。 故易有天道焉 ,而不可以日月生辰称也 ,故为之以 阴阳 ;又地道焉 ,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也。故律 之以柔刚 ;又人道焉 ,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 称也 ,故为之以上下 ;又四时之变焉 ,不可以万物 尽称也 ,故为之以八卦。故易之为书也 ,一类不足 以亟之 ,变以备其请 (情) 者也。故胃之易又 (有) 君道焉 ,五官六府不足以尽称之 ,五正之事不足以 至之 ,而诗书礼乐不〔止〕百篇 ,难以致之。不问于 古法 ,不可顺以受辛 (辞) 令 ,不可求以志善。能者 由一求之 ,所胃得一而君 (群) 毕者也 ,此之胃也。 损益之道 ,足以观得失矣。”[4 ] 结合《淮南子》引用传本《周易》经传文字的上 下文义来看 ,我们可以肯定 ,这种引用都是用来讲 义理的。虽然《淮南子》引《易》诸篇讲的有道家的 思想理论 ,也有儒家的思想理论 ,但都是以《周易》 经传来印证的一种义理 ,这是没问题的。虽然如 《泰族训》引“鸣鹤在阴 ,其子和之”一条之后讲到 “逆天暴物 ,则日月薄蚀 ,五星失行 ,四时干乘”,但 显然讲的只是天人感应的思想 ,与《周易》的具体 象数问题和占筮技术无关。篇中引《易》是借《易》 讲“圣人者怀天心 ,声然能动化天下”的思想。《人 间训》所引与帛书《要》篇文字相关的一段文字 ,其 主题十分明确 ,是讲损益之道乃祸福之门 ,这显然 讲的也是义理。而且《, 人间训》的这段文字正可 以帮助我们理解《要》篇论损益之道的主旨。《人 间训》讲“益损者 ,其王者之事与”与《要》篇讲“损 益之道 ,足以观天地之变而君者之事已”“、故谓之 易有君道焉”,两者都强调了损益之道的政治意 义。《人间训》讲益损之道是“祸福之门”《, 要》篇 讲“损益之道 ,足以观得失矣”,两者文字略异 ,反 映孔子讲话的立意一致 ,都是讲损益之道的重要。 这里并不涉及什么具体的占筮技术问题。《要》篇 说“故明君不时不宿 ,不日不月 ,不卜不筮 ,而知其 凶 ,顺于天地之心 ,此胃易道”。很明显 ,这种说法 所称之“易道”、“顺于天地之心”讲的都是明白损 — 31 —
益之道的这种义理,则可以不卜不筮而知吉凶。筮易学的。《要略训》的说法,是举例论证《淮南 总之,从《淮南子》诸篇引《易》的文字中我们看不子》各篇对道“详说”的必要。其中说到《易》之“穷 出什么具体与《周易》象数学有关系的东西,更看道通义”和“识吉凶、知祸福”的两种功用,也看不 不出有以讲阴阳灾异为内容的《周易》“古义”。出与《周易》“古义”的联系。 《淮南子》中评论《易》之学的文字有两处 归结起来,《淮南子》诸篇引《易》文字凡十三 1.《泰族训》:故《易》之失也,卦;《书》之失也,处,论《易》文字凡两处,皆有取于德义或者说《易》 敷;乐之失也,淫;《诗》之失也,辟;礼之失也,责;之义理,其受孔子易学影响的痕迹是明显的。我 《春秋》之失也,刺。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们从中看不出任何能说明孔子易学之前曾存在 五色虽朗,有时而渝;茂木丰草,有时而落;物有隆种以讲阴阳灾异为内容的《周易》“古义”的证据 杀,不得自若。故圣人事穷而更为,法弊而改制,不仅如此,这些引《易》论《易》的文字甚至也没有 非乐变古易常也,将以救败扶衰,黜淫济非,以调提供超过传本《易传》的有关象数学或占筮技术的 天地之气,顺万物之宜也。圣人天覆地载,日月信息。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说孔子易学或者说儒 照,阴阳调,四时化,万物不同,无故无新,无疏无家《易传》之前的易学主要是用于占筮的易学,但 亲,故能法天。天不一时,地不一利,人不一事,是我们没有理由断定那种占筮易学就是象汉人卦气 以绪业不得不多端,趋行不得不殊方。五行异气说那样的东西。卦气说在《淮南子》这样汉初的东 而皆适调,六艺异科而同道。温惠柔良者,《诗》之西中尚不能找到它已经形成的明证,亦可见其形 风也;淳庞敦厚者,《书》之教也;清明条达者,《易》成不会很早。故清代经学史家皮锡瑞云“战国诸 之义也;恭俭尊让者,礼之为也;宽裕简易者,乐之子及以汉初诸儒言《易》,亦皆切人事而不主阴阳 化也;刺几辨义者,《春秋》之靡也。故《易》之失,灾变。至孟京出而说始异”,“首改师法,不出田 鬼;乐之失,淫;《诗》之失,愚;《书》之失,拘;礼之何、杨叔丁将军,始于孟而成于京”这个说法 失,忮;《春秋》之失,訾。六者圣人兼用而财制之。是大体正确的。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 失本则乱,得本则治。其美在和,其失在权。 《淮南子》诸篇引《周易》经文的文字,与传本《周 2.《要略》:其言有小有巨有微有粗,指奏卷易》经文只字不差;引《序卦传》文一处,文字有微 异,各有为语。今专言道,则无不在焉,然而能得略不同。另有引孔子论损益两卦文字一段,类似 本知末者,其唯圣人也。今学者无圣人之才,而不文字又见《说苑》与《孔子家语》,内容与帛书《要》 为详说,则终身颠顿乎混溟之中,而不知觉寤乎昭篇有关内容大义相近,而这些文字差异很大。这 明之求矣。今《易》之《乾》、《坤》足以穷道通义也,说明,《周易》经文写定最早,传本《周易》经文已是 八卦可以识吉凶、知祸福矣,然而伏羲为之六十四当时通行定本,故《淮南子》引文与今传本无异;传 变,周室增以六爻,原测淑清之道,而揩逐万物之本《易传》亦已基本写定,故《淮南子》引文已与今 祖也。 本大体一致;而如帛书易传《要》篇等说《易》的文 据《淮南子嚶要略训》所述,《泰族训》一篇所字至汉初似尚有数种内容差别很大的写本,或者 言“上明三光,下和水土,经古今之道,治伦理之说尚无写定本,故《淮南子》作者所引的这种东西 序,总万方之指,而归之一本,以经纬治道纪纲王与今日我们所见帛书《要》篇的文字有较大差异 事,乃原心术”,其主题是讲“德形于内,治之大本”可见帛书易传之失传不是偶然的。 的。其中之所以谈到六经,因为六经之教是圣人 用以端正人的心术,以解决“德形于内”的问题的。【参考文献】 这一点我们结合郭店简《性自命出》篇关于六经之 梁韦弦礼记月令唱氏春秋十二月纪及周髀算经所记之 教的论述看,是很清楚的。从这种论述来看,对做 节气」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5.历数与卦气、象数与义理 ].松辽学刊2001,5.卦气源流考[J].文史2003,1 为六经之一的《易》,《淮南子》也完全是从取其德(21刘大钓周易古义考U]中国社会科学,202,5 义的角度来讲的,看不出有什么讲阴阳灾变的《周3](汉)刘安淮南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易》“古义”的遗意。从其“《易》之失也,卦”与4廖名春帛书要释文引自朱伯崑国际易学研究[M]第 “《易》之失,鬼”的说法,可以看出作者是不推崇占辑,北京:华复出版社1950 [5]涵芬楼影印本,经学通论[M].卷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
益之道的这种义理 ,则可以不卜不筮而知吉凶。 总之 ,从《淮南子》诸篇引《易》的文字中我们看不 出什么具体与《周易》象数学有关系的东西 ,更看 不出有以讲阴阳灾异为内容的《周易》“古义”。 《淮南子》中评论《易》之学的文字有两处。 11《泰族训》:故《易》之失也 ,卦《; 书》之失也 , 敷 ;乐之失也 ,淫《; 诗》之失也 ,辟 ;礼之失也 ,责 ; 《春秋》之失也 ,刺。天地之道 ,极则反 ,盈则损。 五色虽朗 ,有时而渝 ;茂木丰草 ,有时而落 ;物有隆 杀 ,不得自若。故圣人事穷而更为 ,法弊而改制 , 非乐变古易常也 ,将以救败扶衰 ,黜淫济非 ,以调 天地之气 ,顺万物之宜也。圣人天覆地载 ,日月 照 ,阴阳调 ,四时化 ,万物不同 ,无故无新 ,无疏无 亲 ,故能法天。天不一时 ,地不一利 ,人不一事 ,是 以绪业不得不多端 ,趋行不得不殊方。五行异气 而皆适调 ,六艺异科而同道。温惠柔良者《, 诗》之 风也 ;淳庞敦厚者《, 书》之教也 ;清明条达者《, 易》 之义也 ;恭俭尊让者 ,礼之为也 ;宽裕简易者 ,乐之 化也 ;刺几辨义者《, 春秋》之靡也。故《易》之失 , 鬼 ;乐之失 ,淫《; 诗》之失 ,愚《; 书》之失 ,拘 ;礼之 失 ,忮《; 春秋》之失 ,訾。六者圣人兼用而财制之。 失本则乱 ,得本则治。其美在和 ,其失在权。 21《要略》:其言有小有巨 ,有微有粗 ,指奏卷 异 ,各有为语。今专言道 ,则无不在焉 ,然而能得 本知末者 ,其唯圣人也。今学者无圣人之才 ,而不 为详说 ,则终身颠顿乎混溟之中 ,而不知觉寤乎昭 明之求矣。今《易》之《乾》《、坤》足以穷道通义也 , 八卦可以识吉凶、知祸福矣 ,然而伏羲为之六十四 变 ,周室增以六爻 ,原测淑清之道 ,而扌君 鹿逐万物之 祖也。 据《淮南子·要略训》所述《, 泰族训》一篇所 言“: 上明三光 ,下和水土 ,经古今之道 ,治伦理之 序 ,总万方之指 ,而归之一本 ,以经纬治道 ,纪纲王 事 ,乃原心术”,其主题是讲“德形于内 ,治之大本” 的。其中之所以谈到六经 ,因为六经之教是圣人 用以端正人的心术 ,以解决“德形于内”的问题的。 这一点我们结合郭店简《性自命出》篇关于六经之 教的论述看 ,是很清楚的。从这种论述来看 ,对做 为六经之一的《易》《, 淮南子》也完全是从取其德 义的角度来讲的 ,看不出有什么讲阴阳灾变的《周 易》“古义”的遗意。从其“《易》之失也 ,卦”与 “《易》之失 ,鬼”的说法 ,可以看出作者是不推崇占 筮易学的。《要略训》的说法 ,是举例论证《淮南 子》各篇对道“详说”的必要。其中说到《易》之“穷 道通义”和“识吉凶、知祸福”的两种功用 ,也看不 出与《周易》“古义”的联系。 归结起来《, 淮南子》诸篇引《易》文字凡十三 处 ,论《易》文字凡两处 ,皆有取于德义或者说《易》 之义理 ,其受孔子易学影响的痕迹是明显的。我 们从中看不出任何能说明孔子易学之前曾存在一 种以讲阴阳灾异为内容的《周易》“古义”的证据。 不仅如此 ,这些引《易》论《易》的文字甚至也没有 提供超过传本《易传》的有关象数学或占筮技术的 信息。也就是说 ,我们可以说孔子易学或者说儒 家《易传》之前的易学主要是用于占筮的易学 ,但 我们没有理由断定那种占筮易学就是象汉人卦气 说那样的东西。卦气说在《淮南子》这样汉初的东 西中尚不能找到它已经形成的明证 ,亦可见其形 成不会很早。故清代经学史家皮锡瑞云“战国诸 子及以汉初诸儒言《易》,亦皆切人事而不主阴阳 灾变。至孟京出而说始异”“, 首改师法 ,不出田 何、杨叔、丁将军 ,始于孟而成于京”。[5 ]这个说法 是大体正确的。另外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 《淮南子》诸篇引《周易》经文的文字 ,与传本《周 易》经文只字不差 ;引《序卦传》文一处 ,文字有微 略不同。另有引孔子论损益两卦文字一段 ,类似 文字又见《说苑》与《孔子家语》,内容与帛书《要》 篇有关内容大义相近 ,而这些文字差异很大。这 说明《, 周易》经文写定最早 ,传本《周易》经文已是 当时通行定本 ,故《淮南子》引文与今传本无异 ;传 本《易传》亦已基本写定 ,故《淮南子》引文已与今 本大体一致 ;而如帛书易传《要》篇等说《易》的文 字至汉初似尚有数种内容差别很大的写本 ,或者 说尚无写定本 ,故《淮南子》作者所引的这种东西 与今日我们所见帛书《要》篇的文字有较大差异 , 可见帛书易传之失传不是偶然的。 【参考文献】 [ 1 ]梁韦弦. 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月纪及周髀算经所记之 节气[J ] .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1. 5. 历数与卦气、象数与义理 [J ] . 松辽学刊 2001 ,5. 卦气源流考[J ] . 文史 2003 ,1. [ 2 ]刘大钧. 周易古义考[J ] . 中国社会科学 ,2002 ,5. [ 3 ] (汉) 刘 安. 淮南子[ M ]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 [ 4 ]廖名春. 帛书要释文. 引自朱伯山昆. 国际易学研究[ M ] . 第 一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5 ,1. [ 5 ]涵芬楼影印本 ,经学通论[ M ] . 卷一. — 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