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研究 2002年第2期(总第五十二期) 《易传》“德”论研究 肖雁 (山东大学报社,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德”在《易传》思想体系中不仅仅是一个反映人类社会行为规范的伦理范海,而压还是…个统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哲学范畴。因此,系统考辨鶴”在《易传》中的重要作用,对于 全面把握《易传》思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易传;德沦;学;沦理 中面分类号:R22 文章编号:1003-3882(2002 On "virtues"commented in Yi Zhuan XIAO Ya News Paper Office,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Abstract,"Virtue in the ideological system of Yi Zhuan is not only an ethical category reflec ting humans social codes of conduct, but also a philosophical category connoting development law of the nature and society. Therefore, it is quite significant to master Yi Zhuan's overall i deological system by systematically examining the importance of"virtue"in Yi Zhuan Key words: Yi Zhuan; commentaries on virtue; philosophy; ethics 通常人们把“德”视为一个控制、约束人们行“德”主要是在三种含义上使用,一是作为物质自 为规范的伦理范畴,但是,从发生学角度来看,然界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德”,二是作为社会 德”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是作为一个哲学范畴伦理规范的“德”,三是作为统摄整个物质自然界 出现的其内容涵盖了包括天地人在内的整个物和人类杜会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最高范畴的 质世界。只是到了战国以后,“德”字才逐渐沿着“德”。系统考辨并阐释“德”在《易传》中的这三 哲学和伦理两个方向发展。在“德”字演化发展层含义,对于充分认识“德”范畴的演进历程,全 的这一过程中,《易传》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面把握《易传》的思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据查,“德”在《易传》中共出现了73次。这73个 收稿日期:2001-09-18 作者简介:肖雁(1964-),女,陕西西安人,山东大学报社讲师 S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周 易研 究 年 第 期 总 第五 十 二期 《易传 》 “ 德 ”论研究 肖 雁 东大学 报社 , 山 东 济南 摘 要 “ 德 ”在《易 传 》思 想体 系 中不 仅仅是一 个反 映人 类社 会行 为规 范 的 伦 理 范 畴 , 而 且 还 是 一 个 统 摄 自然 界 和 人 类社会 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哲学范 畴 。 因 此 , 系 统考 辨 “ 德 ”在《易 传 》中 的 重 要 作 用 , 对 于 全 面 把握《易传 》思 想体 系具有重要 意义 。 关 键 词 易传 德论 哲学 ,伦 理 中 图分类 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 号 一 一 一 “ ” , , , “ , “ , , , “ , , 通 常人 们把 “ 德 ” 视 为 一 个控制 、 约 束人 们行 为规范 的 伦 理 范 畴 , 但 是 , 从 发 生 学 角 度 来 看 , “ 德 ”在 中 国 哲 学 史 上 首 先 是 作 为 一 个 哲 学 范 畴 出现 的 , 其 内容涵 盖 了包括天 地人 在 内的整 个物 质世 界 。 只是到 了战 国 以 后 , “ 德 ”字 才 逐渐 沿 着 哲学 和伦 理 两 个 方 向 发 展 。 在 “ 德 ” 字 演 化 发 展 的这 一过 程 中 ,《易传 》具 有重 要 的 地 位 和 作 用 。 据查 , “ 德 ”在《易传 》中共 出现 了 次 。 这 个 “ 德 ” 主要是在三 种 含 义 上 使 用 , 一 是 作 为物 质 自 然界 运 动 、 变化 、 发 展 规律 的 “ 德 ” , 二 是作 为社会 伦理 规范 的 “ 德 ” , 三 是 作为统摄 整 个 物 质 自然 界 和人类 社 会 运 动 变 化 发 展 规 律 的 最 高 范 畴 的 “ 德 ” 。 系统考 辨并 阐释 “ 德 ” 在《易传 》中 的这 三 层含 义 , 对 于 充 分认 识 “ 德 ” 范 畴 的 演进 历 程 , 全 面把握《易传 》的思 想体 系 , 具有重要 意 义 。 收稿 日期 一 一 作 者简介 肖雁 一 , 女 , 陕西 西安人 , 山东大学报社讲师
拿地(坤)来说其德应为“柔”“静”、“方”等 、作为物质自然界运动变化文言》日“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俞琰 和发展规律的“德” 《周易集说》解释说:“天属乾阳而刚,坤卦六爻纯 乎阴柔,是为至柔。动则复为乾阳而刚,故曰坤 我们今天所说的物质自然界,古人称作”天”至柔而动也刚,坤虽动而生物,其体本静。坤卦 或“天地”。相应的,我们所说的物质自然界运动 六爻,纯乎阴静,是为至静。唯其至静.所以其德 变化和发展的规律,古人叫做“天道”或“天德”。方正而截然不易,故曰至静而德方。”汉人荀爽 因此,在中国古代思想家那里,“德”的内涵绝不 “坤性至静,得阳而动,布于四方也。”(《周易 仅仅囿限于狭隘的伦理圈子中,而是有着更为广 集解·坤卦》)《易纂言》日:“坤体颓然不动,故 泛的哲学意蕴。“德”所具有的自然规律的内涵.日至静;然其生物之德,普遍四周,无处久缺故 早在《尚书》中就有了萌芽。《尚书·大禹谟》云 方’。”在这里“德”亦做规律之意指能周遍四 “惟德动天,天远弗届。口《皋陶谟》云:“允迪厥 方,普及万物的不可抗拒的宇宙自然变化发展规 德,谟明弼谐。”《大禹谟》云:“好生之德,洽于民 律。由于有了乾,垆才能尽湿岬之本质。《系辞 心。”都与“天德”具有密切的关联。老子道德 下,“乾、H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和德,而刚 经》中多次提到“玄德”“上德”、“孔德”等有体。若坤不是各自独立发展变化的,《易 念,其基卒合又也往往同物质世界的规律与法则 》认为只有阴阳规律相合,乾坤之刚柔性质才 得以展现。《文言》又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和 联系花一起。《子·天地》则明确提出了“天 其德,与日月和其明,与四时和其序,与鬼神和其 德这一概念。《易传》从总体上看,无疑是儒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从字面上 家作品但它谈天道、论天德明确地把“德”同物看,这句话意为圣贤君子之德应与天地相合。但 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联系在一起 是·圣贤之德要合的对象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是 《易传》作者把存在于物质世界中的运动变天地之德。因此《文言》作者在这里已触及到了 化发展规律称作“德”《系辞下》云:“天地之大 天德”和“地德”的问题,所言大人之德,就是符 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崔憬解释说:“言圣人 合天地之德的“德”,唯其与天地和德,故其先于 行易之道,当须法天地之大德,宝万乘之大位,谓天地之象而行动,天地不违背他;后于天地之象 以道济天下为宝,是其大宝也“俞琰《周易集而处事,也能遵循天地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 说》日:“天地以生物为德,故人以天地之德为大 物质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即天地 德。可见依照一定的原理和法则生化万物,之德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人 这就是天地之大德。这种物质世界生化不已的只有认识规律,顺应规律,才能在改造客观物质 大德,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就拿天(乾)和地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象传》在解释《大有》 (坤)来说,其生化万物的功能又各不相同。 和《大畜》时说:“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 拿天(乾)来说,其德有四:元、享、,利、贞。朱之,日大有。其德刚德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 《周易本义》曰:“元者,生万物之始,天地之德,以·元亨’”“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 莫先于此故于时为春,与人则为仁,而众善之长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易传》告诉人们 也。享者,生物之通,物至于此,莫不嘉美,故于“大有”之德乃刚健而文明,人们只有依其刚健而 时为夏,于人则为礼而众美之会也。利者,生物文明的性质顺乎天而应乎时,才能达到万事享 之遂,物各得其宜,不相妨害,故于时为秋,与人通吉顺。而依据“大畜”卦,则应尚刚畜贤,不忘 则为义,而得其分之和。贞者生物之成,实理具自己的品德修养,才能不忧艰险、“利涉大川 备,随在各足,故于时为冬,于人则为智,而为众此两卦卦意相互照应,意义递进,既有天地的运 事之干。干,木之身,而枝叶所依以立者也。”行享通之规律,又有卦象对天地之规律的真实 因此,元、、利、贞四德实际上说的是物质自然照,还有人身心的修养体悟。因此,《系辞下》又 界产生、发展、壮大的一个完整过程 乾坤引申出艰难险阻的社会人生道理便不显 2c1994-2010ChinaAcademicjOu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一 、 作为物质 自然界运动变化 和发展规律的 “ 德 ” 我们今 天所说的物质 自然 界 , 古 人 称作 “ 天 ” 或 “ 天 地 ” 。 相 应 的 , 我们所 说 的物 质 自然界 运 动 变化和 发 展 的 规 律 , 古 人 叫 做 “ 天 道 ” 或 “ 天 德 ” 。 因此 , 在 中国古代 思 想 家 那 里 , “ 德 ” 的 内 涵 绝 不 仅仅 囿 限 于 狭 隘 的伦 理 圈子 中 , 而是 有着 更 为广 泛 的哲 学 意蕴 。 “ 德 ” 所 具有 的 自然 规律 的 内涵 , 早在《尚书 》中就有 了萌芽 。 《尚书 · 大 禹漠 》云 “ 惟 德动天 , 天 远 弗 届 。 ”川 《皋 陶 漠 》云 “ 允 迪 厥 德 , 漠 明弼 谐 。 ”《大 禹漠 》云 “ 好 生 之 德 , 洽 于 民 心 。 ”都 与 “ 天 德 ” 具 有 密 切 的 关 联 。 老 子《道 德 经 》中多次 提 到 “ 玄 德 ” 、 “ 上 德 ” 、 “ 孔 德 ”叫 等概 念 , 其基本 含义 也 往往 同物 质世界 的规 律 与法 则 联 系在 一 起 。 《庄 子 · 天 地 》则 明 确 提 出 了 “ 天 德 ”闭 这一 概 念 。 《易 传 》从 总 体 上 看 , 无 疑 是 儒 家作 品 , 但它谈天 道 、 论 天德 , 明确 地 把 “ 德 ” 同物 质世 界 的运 动 、 变 化和 发展规律联 系在一起 《易传 》作 者 把存 在 于 物 质 世 界 中 的 运 动 变 化发展 规 律 称作 “ 德 ” 。 《系 辞 下 》云 “ 天 地 之 大 德 曰 生 , 圣 人 之大 宝 曰 位 。 ” 崔憬 解 释 说 “ 言 圣 人 行易之道 , 当须法 天 地 之 大 德 , 宝 万 乘之 大 位 , 谓 以 道 济天 下 为 宝 , 是其 大宝 也 。 ”川 俞淡《周 易 集 说 》曰 “ 天 地 以 生 物 为 德 , 故 人 以 天 地 之 德 为 大 德 。 ”川 可 见 , 依 照 一 定 的 原 理 和 法则 生 化 万 物 , 这就是 天 地 之 大 德 。 这 种 物 质 世 界 生 化 不 已 的 大德 , 又 有 不 同 的 表 现 形 式 , 就 拿 天 乾 和 地 坤 来说 , 其生化万物的功 能又 各不相同 。 拿天 〔乾 来说 , 其德 有 四 元 、 亨 、 利 、 贞 。 朱 熹《周易本 义 》曰 “ 元者 , 生 万 物 之始 , 天 地 之德 , 莫先于此 , 故于时 为春 , 与 人则 为 仁 , 而 众 善 之 长 也 。 亨者 , 生 物 之 通 , 物 至 于 此 , 莫 不 嘉 美 , 故 于 时为夏 , 于人则 为礼 , 而 众美 之会 也 。 利者 , 生 物 之遂 , 物 各得 其宜 , 不 相 妨 害 , 故 于 时 为秋 , 与人 则 为义 , 而 得其 分之 和 。 贞 者 , 生 物之 成 , 实理 具 备 , 随 在 各 足 , 故 于 时 为 冬 , 于 人 则 为 智 , 而 为 众 事之干 。 干 , 木 之 身 , 而 枝 叶 所 依 以 立 者 也 。 ’电二 因此 , 元 、 亨 、 利 、 贞 四 德实 际 上 说 的是物 质 自然 界产生 、 发展 、 壮大的 一个完整 过程 。 拿地 坤 来说 , 其德应 为 “ 柔 ” 、 “ 静 ” 、 “ 方 ”等 。 哎文 言 》曰 “ 坤 至 柔而 动 也 刚 , 至 静而 德方 。 ” 俞淡 谈周 易集说 》解 释 说 “ 天 属 乾 阳 而 刚 , 坤 卦六 丈 纯 乎阴柔 , 是 为 至 柔 。 动 则 复 为 乾 阳 而 刚 , 故 日 坤 至 柔 而 动也 刚 。 坤 虽 动而 生 物 , 其体本静 。 坤 卦 六 交 , 纯 乎 阴静 , 是为 至 静 。 唯 其至 静 , 所 以 其 德 方正 而 截 然 不 易 , 故 日 至 静 而 德 方 。 ” 汉 人 荀 爽 曰 “ 坤 性 至 静 , 得 阳 而 动 , 布 于 四 方 也 。 ” 《周 易 集解 · 坤 卦 》川《易纂 言 》日 “ 坤体颓 然 不 动 , 故 日 至 静 然 其生 物之 德 , 普遍 四周 , 无 处 久 缺 , 故 日 ‘ 方 ’。 ”在 这 里 “ 德 ” 亦 做规律之 意 , 指 能周遍 四 方 普及 万 物 的不 可 抗拒 的宇宙 自然变 化 发展规 律 。 由于有 了乾 , 坤 才 能尽 显 坤 之 本 质 。 《系辞 下 》日 “ 乾 、 阳物也 坤 , 阴 物也 。 阴 阳 和 德 , 而 刚 柔 有 体 。 ”乾坤 并 不 是 各 自独 立 发 展 变 化 的 , 《易 传 矛认 为 只 有 阴 阳 规律 相 合 , 乾 坤 之 刚 柔 性 质 才 得 以 展现 。 《文言 》又 说 “ 夫 ‘ 大人 ’者 , 与 天 地 和 其德 , 与 日月和 其 明 , 与 四 时 和 其序 , 与鬼 神 和 其 吉 凶 , 先 天 而 天 弗违 , 后 天 而 奉 天 时 。 ” 从 字 面 上 看 , 这句话 意 为圣 贤君 子 之 德 应 与 天 地 相 合 。 但 是 , 圣 贤之德要 合 的对象是什 么 呢 毫无疑 问 是 天 地 之德 。 因 此 ,《文 言 》作者 在 这 里 已 触 及 到 了 “ 天 德 ” 和 “ 地 德 ” 的 问题 , 所 言 大人 之德 , 就 是 符 合天 地之 德 的 “ 德 ” , 唯 其 与 天 地 和 德 , 故 其 先 于 天 地 之象 而 行 动 , 天 地 不 违 背他 后 于 天 地 之 象 而处 事 , 也能遵循 天地的运 动变化和发展规律 。 物 质 自然 界 的运 动变化 和 发 展 规律 , 即 天 地 之德是 客观的 , 不 依 人 的 意 志 为转 移 的 , 因 此 , 人 只有 认识规 律 , 顺 应 规 律 , 才 能 在 改 造 客观 物 质 世 界 的 活 动 中取 得 成 功 。 《象传 》在 解 释《大 有 》 和《大畜 》时 说 “ 大 有 , 柔 得 尊 位大 中 , 而 上 下 应 之 , 曰 大有 。 其德刚健 而 文 明 , 应 乎 天 而 时行 , 是 以 ‘ 元亨 ’ 。 , 大 畜 , 刚 健笃实 、 辉光 日新 。 其 德 刚 上 而 尚贤 , 能止 健 , 大 正 也 。 ” 。 《易 传 》告 诉人 们 , “ 大有 ”之德乃 刚健 而 文 明 , 人 们 只有 依其 刚健 而 文 明的性质 , 顺 乎天 而 应 乎 时 , 才 能 达 到 万 事 亨 通 吉顺 。 而 依据 “ 大 畜 ” 卦 , 则 应 尚 刚畜 贤 , 不 忘 自己 的 品 德 修养 , 才 能不 优艰 险 、 “ 利 涉 大 川 ” 。 此 两卦卦意相 互 照 应 , 意 义 递进 , 既 有 天 地 的 运 行 亨通之 规律 , 又 有 卦 象对 天 地之规律的真实 写 照 , 还有 人 身心 的修养 体 悟 。 因 此 , 《系 辞 下 》又 从 乾坤 引 申 出艰 难 险 阻 的社 会 人 生 道 理 便 不 显
得突兀。其曰:“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会行为规范,而鲜有物质世界中自然规律的意 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蕴 阻。”知险、知阻是天的刚健和坤的和顺所具有的 《易传》作者认为,一个人要想立足于社会 基本性质。恒易才能知险,恒简才能知阻。朱熹首先应当认识这个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各种 《周易本义》曰:“至健,则所行无难,故易 法则和规范。如上所述,“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 则所行不繁,故简。”了解了天地至健、至顺 以合礼,利物足以合义,贞固足以干事”,都是对 易、恒简而无险、无阻就能够使人们效法天地至人类社会行为规范的设定和限约。《易传》作者 健、至顺的性质,而用心体察天地各种现象,思虑认为,君子若能行此四德就会元亨利贞,无往不 天地之道,定天下吉凶,成就勤奋“勉勉”之功 总之,作为物质自然界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 除了上述四德外,《易传》作者尤为注重中正 的天德与地德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之德。《文言·乾》日:“龙,德而正中者也。《周 的。人只能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 易》经传论事言理,皆重中正,所谓“二多誉”、“五 “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 多功”。韩康伯《周島注》认为,“二处中和,故多 物”,“顺天地之德”“类万物之情”“居则观其象 普乜”。至于五之多功,吴澄认为阳爻居于五,乃 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如此才能“通 者刚居”故“刚为适宜而多功”。二程解释中 神明之德”“只天地之心”与“下之睫”,才能在正乙憾曰:“以龙德而处正中者也在卦之正中 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大实践中顺利抵达成功的 为得正中之义,庸信庸谨,造次必于是也。既处 无过之地,则唯在闲邪,邪既闲,则诚存矣。善世 而不伐,不有其善也。德博而化,正已而物正也 二、作为社会伦理规范的德大人之事,虽非君位,君之擦也0李光地《周 易折中》引陆九渊对“中正”的阐释说:“言行之信 谨,二之所以成已者也。‘善世而不伐’,二之所 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以天证以成物者也。彼其所谓信谨者,乃其所以不伐者 人,推天道而明人事。刘大钩先生《周易概论)引也,“闲邪存其诚’,存诸己者也。德博而化 韩康伯语曰:“先以《乾》至《离》为上经,天道德之及乎物者也。彼其所以闲而存者,乃其所以 也。《咸》至《未济》为下经,人事也。”《易经》如博而化者也”但是,“正”与“中”二者是有区别 此,《易传)亦然,《易传》作者对天德、地德的描的.阴爻居阴位,阳爻居阳位,阴阳当位,是谓 画和规定最终都落脚到对人事的观察和诠释上 “正”。二爻、五爻,是谓“中”阴爻居于二,阳交 正如高亨先生所说:“按《象传》以天德释《乾》之居于五,是谓“正中”或“中正”。因此君子若有 元享利贞’,属于天道观之范畴《文言》以君子“正中”或“中正”之德,就可以做到言信行谨 之德释‘元亨利贞’,属于人生观之范畴。彼此互邪存诚,无致亦保 异,亦彼此相成。叫1因此,当《文言》说:“元者,善 《易传》赋予伦理意义上的“德”的又一含义 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是容人载物。《象上》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 事之干也”时,它主要是在讲天道观,讲天德。但物。”二程解释说:“坤道之大犹乾也,非圣人孰能 是,当《文言》进一步说“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体之?地厚而其势顺倾,故取其顺厚之象而云 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合义贞固足以干事”时,则地势坤也。君子观坤厚之象,以深厚之德,容载 是把“元享利贞”释为“仁礼义智”四种道德,正是庶物。”朱熹《周易本义》则说:“地,坤之象,亦 在此意义上,《文言》日:“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日:而已。故不言重,而言其势之顺,则见其高下相 乾,元亨利贞。”由此可见,作为杜会伦理规范的因之无穷,至顺极厚而无所不载也。”与程朱的解 “德”往往同天德联系在一起,因此两者之间的界说相比,明人林希元的解释似更为贴当,他说: 限有时是模糊的。但是,我们所说的作为社会伦“地勢坤,言地势顺也。于此就见其厚,故君子以 理规范的“德”往往是直接指向具体的人事和社厚德载物。盖坤之象为地,重之又得《坤》焉
得 突兀 。 其 曰 “ 夫 乾 , 天 下 之 至 健也 , 德行 恒易 , 以知 险 。 ”“ 夫 坤 , 天 下 之至顺 也 , 德 行恒 简 , 以 知 阻 。 ”知 险 、 知阻是天 的 刚健 和 坤 的和顺所具有 的 基本性 质 。 恒易才 能知 险 , 恒简才能知 阻 。 朱熹 《周易本义 》曰 “ 至 健 , 则所行无难 , 故 易 。 至顺 , 则 所行 不 繁 , 故 简 。 ” 了解 了 天 地 至 健 、 至 顺 才 恒 易 、 恒简而无险 、 无 阻 , 就 能够使人 们效法 天 地 至 健 、 至顺 的性质 , 而 用 心 体察天 地各种 现 象 , 思 虑 天 地之道 , 定 天下吉 凶 , 成就勤奋 “ 勉勉 ”之功 总之 , 作为物质 自然界 运 动变化 和 发 展 规律 的天 德 与 地 德 , 是 客 观 的 不 依 人 的 意 志 为 转 移 的 。 人只 能 在 认 识 和 改 造 客 观 世 界 的 活 动 中 , “ 观象 于 天 ” , “ 观 法 于 地 ” , “ 近 取 诸 身 , 远 取 诸 物 ” , “ 顺天地之德 ” , “ 类 万 物之情 ” , “ 居则观其象 而 玩其辞 , 动则 观 其 变而 玩 其 占 ” , 如 此 才能 “ 通 神 明之德 ” , “ 见 天地之心 ”与 “ 天 下 之 啧 ” , 才能在 认 识和 改造 世 界 的 伟 大 实践 中顺 利抵达 成 功 的 彼 岸 二 、 作 为社会伦理规范 的德 中国传统哲学 的重 要 特征之一 , 就 是 以 天 证 人 , 推 天道 而 明人 事 。 刘 大钧先 生《周 易 概 论 》引 韩康伯语 曰 “ 先 儒 以《乾 》至《离 》为 上 经 , 天 道 也 。 《咸 》至《未济 》为下 经 , 人事也 。 ”闺《易 经 》如 此 ,《易传 》亦 然 。 《易传 》作 者 对 天 德 、 地 德 的描 画 和 规定最 终都落脚到对人事 的观察 和诊释上 。 正 如高亨先 生 所 说 “ 按《象传 》以 天 德 释《乾 》之 ‘ 元亨利贞 ’ , 属 于 天道观之范 畴 。 《文言 》以 君 子 之德释 ‘ 元 亨利贞 ’ , 属 于人 生 观之范 畴 。 彼此互 异 , 亦彼 此相 成 。 ”川 因此 , 当《文 言 》说 “ 元 者 , 善 之长也 亨者 , 嘉 之 会 也 利 者 , 义 之 和 也 贞 者 , 事之干也 ” 时 , 它主要 是在讲 天 道 观 , 讲 天 德 。 但 是 , 当《文 言 》进一 步说 “ 君 子 体仁足 以 长 人 , 嘉 会 足 以合礼 , 利 物 足 以 合 义 , 贞 固 足 以 干 事 ” 时 , 则 是把 “ 元亨利贞 ”释为 “ 仁礼义智 ” 四 种道 德 , 正是 在此意义上 ,《文言 》曰 “ 君 子行此 四 德者 , 故 日 乾 , 元 亨利 贞 ” 由此 可 见 , 作为社 会 伦理 规 范 的 “ 德 ”往往同天德 联 系在一起 , 因 此两 者之 间 的界 限有时是模糊 的 。 但是 , 我 们所说 的作为社 会伦 理规范的 “ 德 ” 往 往 是 直接指 向具体 的人 事 和 社 会行为 规 范 , 而 鲜 有 物 质 世 界 中 自然 规 律 的 意 蕴 。 《易传 》作 者 认 为 , 一 个 人 要 想 立 足 于社 会 , 首先应 当认识 这 个 社会赖 以 存在 和 发 展 的各 种 法则和 规范 。 如上 所述 , “ 体仁足 以 长 人 , 嘉会 足 以合礼 , 利物 足 以 合 义 , 贞 固 足 以 干 事 ” , 都 是 对 人类社会 行 为 规 范 的设 定 和 限约 。 《易传 》作 者 认为 , 君 子若能行 此 四德 , 就会元亨利贞 , 无往 不 利 。 除 了 上述 四 德外 ,《易传 》作 者 尤 为注重 中正 之德 。 《文 言 · 乾 》曰 “ 龙 , 德 而 正 中者 也 。 叹 周 易 》经传论 事 言 理 , 皆重 中正 , 所谓 “ 二多誉 ” 、 “ 五 多功 ” 。 韩 康 伯《周 易 注 》认 为 , “ 二处 中和 , 故 多 誉也 ” 。 至于 五之多 功 , 吴 澄认 为 阳 艾居 于 五 , 乃 “ 贵者刚居 ” , 故 “ 刚为 适宜 而 多功 ” 。 二程解 释 中 正 之德 日 “ 以 龙 德 而 处 正 中者 也 , 在 卦 之 正 中 , 为得正 中 之 义 , 庸 信 庸 谨 , 造 次必 于 是 也 。 既 处 无过 之地 , 则唯 在 闲邪 , 邪 既 闲 , 则 诚存 矣 。 善世 而 不伐 , 不 有其善也 。 德 博而 化 , 正 己 而 物正 也 。 皆大人之事 , 虽 非君位 , 君之德也 ” 〕李光地《周 易折 中 》引陆九渊对 “ 中正 ” 的 阐释说 “ 言行之信 谨 , 二之所 以 成 己 者 也 。 ‘ 善 世 而 不 伐 ’ , 二 之所 以 成 物者也 彼其所 谓信谨者 , 乃 其所 以 不 伐 者 也 。 ‘ 闲邪存 其 诚 ’ , 存 诸 己 者 也 。 ‘ 德 博 而 化 ’ , 德之及乎 物者也 。 彼 其所 以 闲而 存 者 , 乃 其所 以 博而 化 者 也 。 ” 但 是 , “ 正 ” 与 “ 中 ” 二 者 是 有 区 别 的 。 阴艾 居 阴 位 , 阳 交 居 阳 位 , 阴 阳 当位 , 是 谓 “ 正 ” 。 二交 、 五 艾 , 是谓 “ 中 ” 。 阴艾 居 于 二 , 阳艾 居 于 五 , 是 谓 “ 正 中 ” 或 “ 中正 ” 。 因 此 , 君 子 若有 “ 正 中 ”或 “ 中正 ” 之德 , 就 可 以 做 到言 信 行 谨 , 闲 邪存诚 , 无 教亦保 。 《易传 》赋 予 伦 理 意 义 上 的 “ 德 ” 的 又 一 含 义 是容人载物 。 《象上 》云 “ 地 势坤 , 君 子 以 厚德载 物 ”二程解释说 “ 坤道之大 犹 乾也 , 非圣人 孰能 体之 地厚 而 其 势顺 倾 , 故 取其 顺 厚 之 象 , 而 云 地势坤也 君 子 观 坤 厚 之 象 , 以 深 厚 之 德 , 容 载 庶 物 。 ”朱熹《周 易 本义 》则 说 “ 地 , 坤 之象 , 亦 一 而 已 。 故不 言 重 , 而 言其 势 之顺 , 则见 其高下 相 因之无穷 , 至顺极厚 而无所不载也 。 ”与程朱 的解 说相 比 , 明 人 林 希 元 的 解 释 似 更 为 贴 当 , 他 说 “ 地势坤 , 言地势顺也 于此 就见其厚 , 故君 子 以 厚德载物 盖 坤 之 象 为 地 , 重 之 又 得《坤 》焉 , 则
是地之形势高下相因顿伏相仍,地势之顺,亦德,进行了专门的探讨 唯其厚耳。不厚,则高下相因便倾陷了,安得如 首先,《易传》作者认为,为官应该“以俭德辟 此之顺。唯其厚,故能无不持载,故君子厚德 难,不可荣以禄。”“俭德,犹言‘以俭为德’;辟通 承载天下之物。夫天下之物多矣,君子以一身任·避’。”据《周易集解》引孔颖达:“言君子于此 天下之责。群黎百姓,倚我以为安。鸟兽昆虫草 否’时,以节俭为德辟其危难,不可荣华其身以 木,亦倚我以为命。”以此而论,君子须有宽厚容居禄位。”因此,为官应崇尚节俭之美德,不为利 人之德,正如《文言·坤》所说:“敬以直内,义以禄所动摇,才能避开危难,使国家转危为安 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也正是在此意义上,孔 其次,“施禄及下,居德则忌”是对官德的另 颖达说:“身有敬,义以接于人则人亦敬,义以应 种要求。高亨先生认为:“居德,处于德也。忌 之,是‘德不孤’也。”“德不孤”,必有邻,内心品行当读为异,举而用之也。”君子“施禄及于庶民,庶 纯正,行为适宜,内心和外化的行为完美的结合民能自处于德,君子则举而用之。此乃冲决用人 起来,美徳才能广布,德性才能周正,于事于物才唯亲、用人唯贵之旧藩篱。”同禅.“君亍以贤德善 能亨通畅达。君子唯有具备了这样的品格才能俗’之意则是说君子应积贤德,才能影响民众 以“宽厚之德容载万物”。 改社会风气,拯救杠会 “厚德载物”不仅表现一个人得志时,以…身 次:《易恃》又进一步分析到,如果统治者 任天下之责,还表为一个人在失意时,宜隐而滬找溥“言不胜其任”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 不见韬光待。正如《文言·乾》所说:“龙,德重”,不能认识客观规律,不能认识自身条件,不 而唸者也”孔颖达认为,此句是孔子“以人事释能实事求是,知己知彼,则不能无往而不胜,最终 潜龙’之意,圣人有龙德隐者也”。既有龙德为必然受到惩罚。统治者是否有德行,是通过其治 什么还要隐而不仕呢?《文言》的这句话是对国是否有道看出来的。如:“阳一君而二民”,此 《乾》初九爻:“潜龙,勿用”的诠释。据许慎《说文可谓“君为万民拥戴,上下协心”,谓之君子之道 解字》云:“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大概是这样就会有太平之世;而“阳二君而一民”,此谓 秋分以后气候不宜的原因吧,龙便潜于渊中不动“君子相互倾轧,下者贰心其主”,此谓之小人之 了。以此喻贤人君子在世道不昌,屈居人下,处道,这样的世道并不为统治者称许。 于卑位时,就应隐而不出,韬光以待时。在这种 最后,在民风不蛊时,君子还应该“振民育 情况下,应做到“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德”以“拯弊治乱”。《广雅释诂》:“振,动也。”高亨 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先生解释:“振民谓之教民。”君子应“以德教振动 其不可拔潜龙也。”(《文言·乾》)正如孔颖达所万民,以育其德”。这里的“德”是什么?我们认 说:“不易乎世者,不移易其心在于世俗,虽逢险为,应是振兴国家,利国利民的美德。施德教,振 难,不易本志也。不成乎名者,言自隐默,不成就兴百姓,既是为宫的责任和义务,又是一条正确 于令名使人知也。遁世无闷者,谓逃遁避世,虽的治国之道。惟其掌握了治国以培育道德为先 逢无道,心无所闷。不见是而无闷者,言举世皆的道理,治国安邦的目的才能实现 非,虽不见善,而心亦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 综上可看出,《易传》的归宿就在于:把对统 之’者,心以为乐,已则行之,心以为忧,己则违 治者自身道德修养的要求和治国的现实之道由 之。‘确乎其不可拔’者身虽逐物推移,隐潜避内到外的结合起来。但是,《易传》还没有将这两 世,心志守道,确乎坚实其不可拔此是潜龙之义种关系辩证的结合起来,这正是它的局限性。正 也。”因此,只有具备了中正仁义礼智之德的君如刘文英先生所说:“历代君主从来没有过、也不 子,才能做到当隐则隐,当现则现,“天下有道则可能真正把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出发点,但他 见,无道则隐”,2“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们从民心向背之中会意识到自己的安危和存 道,以身殉道。” 《易传》作者不仅从社会伦理的一般性上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易传》作者言“德”并没 “德”进行了规定,而且还对领导者的“德”,即官有仅仅停留在思想认识的层面,而是更进一步把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ulp:/www.cnki.net
是 地 之 形 势 , 高下 相 因 , 顿伏 相 仍 , 地 势 之 顺 , 亦 唯 其厚 耳 。 不 厚 , 则 高 下 相 因 便 倾 陷 了 , 安 得 如 此之顺 。 唯 其 厚 , 故 能 无 不 持 载 , 故 君 子 厚 德 以 承载天 下 之 物 。 夫 天 下 之 物 多 矣 , 君 子 以 一 身 任 天 下 之 责 。 群黎百 姓 , 倚我 以 为 安 。 鸟 兽 昆 虫 草 木 , 亦 倚我 以 为命 。 ” 以 此 而 论 , 君 子 须 有 宽 厚 容 人 之德 , 正 如《文 言 · 坤 》所 说 “ 敬 以 直 内 , 义 以 方外 。 敬义立 而 德 不 孤 。 ” 也 正 是 在 此 意 义 上 , 孔 颖 达 说 “ 身有 敬 , 义 以 接 于 人 , 则 人 亦 敬 , 义 以 应 之 , 是 ‘ 德不 孤 ’也 。 ”“ 德 不 孤 ” , 必 有 邻 , 内心 品 行 纯正 , 行为适 宜 , 内心 和 外 化 的行 为 完 美 的 结 合 起来 , 美德才能广 布 , 德 性 才 能周 正 , 于 事 于 物 才 能 亨通 畅 达 。 君 子 唯 有 具 备 了 这 样 的 品 格 才 能 以 “ 宽厚之德 容 载万 物 ” 。 “ 厚德 载物 ” 不 仅 表 现 一 个 人 得 志 时 , 以 一 身 任天 下 之 责 , 还 表 现 为 一 个 人 在 失 意 时 , 宜 隐 而 不 见 , 韬光待 时 。 正 如《文 言 · 乾 》所 说 “ 龙 , 德 而 隐者也 。 ” 孔 颖 达 认 为 , 此 句 是 孔 子 “ 以 人 事 释 ‘ 潜龙 ’之 意 , 圣 人 有 龙 德 隐 者 也 ” 。 既 有 龙 德 为 什 么 还 要 隐 而 不 仕 呢 《文 言 》的 这 句 话 是 对 《乾 》初 九 艾 “ 潜 龙 , 勿 用 ” 的诊 释 。 据 许慎《说文 解 字 》云 “ 龙 , 春 分 而 登 天 , 秋 分 而 潜 渊 。 ” 大 概 是 秋 分 以 后 气 候 不 宜 的原 因 吧 , 龙便潜 于 渊 中不 动 了 。 以 此 喻 贤 人 君 子 在 世 道 不 昌 , 屈 居 人 下 处 于 卑位 时 , 就 应 隐 而 不 出 , 韬 光 以 待 时 。 在 这 种 情况 下 , 应 做 到 “ 不 易 乎 世 , 不 成 乎 名 。 遁 世 无 闷 , 不 见 是 而 无 闷 。 乐 则 行 之 , 忧 则 违 之 。 确 乎 其 不 可 拔 , 潜龙 也 。 ” 《文 言 · 乾 》正 如 孔 颖 达 所 说 “ 不 易乎 世 者 , 不 移 易 其 心 在 于 世 俗 , 虽 逢 险 难 , 不 易本 志也 。 不 成 乎 名 者 , 言 自隐 默 , 不 成 就 于 令名 , 使人 知 也 。 遁 世 无 闷者 , 谓 逃 遁 避 世 , 虽 逢无 道 , 心 无 所 闷 。 不 见 是 而 无 闷 者 , 言 举 世 皆 非 , 虽 不见 善 , 而 心 亦 无 闷 。 ”“ ‘ 乐 则 行 之 , 忧 则违 之 夕 者 , 心 以 为 乐 , 己 则 行 之 , 心 以 为 忧 , 己 则 违 之 。 ‘ 确 乎其不 可 拔 ’者 , 身虽 逐 物 推 移 , 隐 潜 避 世 , 心 志守道 , 确乎 坚实 其 不 可 拔 , 此是 潜 龙 之 义 也 。 ” 〔土‘ 」因 此 , 只有具备 了 中正 仁义 礼 智之 德 的君 子 , 才能做 到 当 隐则 隐 , 当现 则 现 , “ 天 下 有 道 则 见 , 无道则 隐 ” , 川 〕“ 天 下有 道 , 以 道 殉身 。 天 下无 道 , 以身殉道 。 , , 〔 《易传 》作 者 不 仅从 社 会 伦 理 的 一 般 性 上 对 “ 德 ”进 行 了 规 定 , 而 且 还 对 领 导 者 的 “ 德 ” , 即 官 德 , 进 行 了专 门的探讨 。 首先 ,《易传 》作者 认 为 , 为 官 应 该 “ 以 俭 德 辟 难 , 不 可 荣 以 禄 。 ”“ 俭 德 , 犹 言 ‘ 以 俭 为 德 ’ 辟 通 ‘ 避 ’ 。 ” 据《周 易 集 解 》引 孔 颖 达 “ 言 君 子 于 此 ‘ 否 ’时 , 以 节 俭 为德辟 其 危难 , 不 可 荣 华 其身 以 居 禄 位 。 ” 因 此 , 为官应 崇 尚节 俭 之 美 德 , 不 为 利 禄所 动摇 , 才 能 避 开危难 , 使 国家转 危 为 安 。 其次 , “ 施 禄 及 下 , 居 德 则 忌 ” 是 对 官德 的 另 一 种 要 求 。 高 亨先 生 认 为 “ 居 德 , 处 于 德 也 。 忌 当 读为异 , 举 而 用 之 也 。 ” 君 子 “ 施 禄 及 于 庶 民 , 庶 民 能 自处 于德 , 君 子 则举 而 用 之 。 此 乃 冲决 用 人 唯 亲 、 用人 唯贵之 旧 藩 篱 。 ” 同样 , “ 君 子 以 贤 德 善 俗 ”之 意则 是说君 子 应 积 累 贤德 , 才 能影 响 民 众 , 改 善 社会风气 , 拯救社会 。 再次 ,《易 传 》又 进 一 步 分 析 到 , 如 果 统 治 者 才 德 浅 薄 , “ 言不 胜 其任 ”“ 知 小 而 谋 大 , 力 少 而 任 重 ” , 不 能认 识 客 观 规 律 , 不 能 认 识 自身 条 件 , 不 能实 事求 是 , 知 己 知 彼 , 则 不 能无 往 而 不 胜 , 最 终 必 然 受到惩 罚 。 统治 者 是 否 有 德 行 , 是 通 过 其 治 国是 否 有 道 看 出来 的 。 如 “ 阳 一 君 而 二 民 ” , 此 可 谓 “ 君 为万 民拥 戴 , 上 下 协 心 ” , 谓 之 君 子 之 道 , 这 样 就会 有 太 平 之 世 而 “ 阳 二 君 而 一 民 ” , 此 谓 “ 君 子 相 互 倾轧 , 下 者 贰 心 其 主 ” , 此 谓 之 小 人 之 道 , 这样 的世道并不 为统治 者称许 。 最 后 , 在 民 风 不 蛊 时 , 君 子 还 应 该 “ 振 民 育 德 ” 以 “ 拯 弊治乱 ” 。 《广雅 释话 》 “ 振 , 动 也 。 ” 高亨 先生 解 释 “ 振 民 谓 之 教 民 。 ” 君 子 应 “ 以 德 教 振 动 万 民 , 以 育 其 德 ” 。 这 里 的 “ 德 ” 是 什 么 我 们 认 为 , 应 是 振 兴 国家 , 利 国利 民 的美 德 。 施 德 教 , 振 兴 百 姓 , 既 是 为 官 的 责 任 和 义 务 , 又 是 一 条 正 确 的 治 国 之 道 。 惟 其 掌 握 了 治 国 以 培 育 道 德 为 先 的道 理 , 治 国安邦 的 目的才 能实现 。 综 上 可 看 出 ,《易 传 》的 归 宿 就 在 于 把 对 统 治者 自身道德 修养 的要 求 和 治 国 的 现 实之 道 由 内到外 的结合起 来 。 但是 ,《易传 》还 没 有将 这 两 种 关 系辩证 的结合 起 来 , 这 正 是 它 的局 限性 。 正 如刘 文英先生 所 说 “ 历 代君 主从 来 没 有 过 、 也 不 可 能真 正 把 人 民的利益 作为 自己 的 出发 点 , 但他 们从 民 心 向 背 之 中 会 意 识 到 自 己 的 安 危 和 存 亡 。 , , 仁 二 特别值得 一 提 的是 , 《易 传 》作者 言 “ 德 ” 并 没 有仅 仅 停 留在思 想认识 的层 面 , 而 是 更 进 一 步把
德”落实到行为实践的层面。正如张岱年先生易为人所知,后者以简约见其功能 所说:“道德不仅仅是思想观念,而必须见之于行处“层层推开乾坤‘易简'的道理,最后归于人事 动。如果只有言论,徒事空谈,言行不相符合,就说明若能效法此道,即可造就‘贤人’的‘德业 不是真道德。古往今来,不但有伦理思想,而且此处,乾坤之性质对举,天的规律体现在宇宙自 有伦理实际。”因此,道德的修养应该是思想和然中,平平常常.并不神秘,正因为这样,人们才 实际、言和行两个方面的结合。一个人如果只在容易知道它、了解它、亲近它,才能心向往之,才 自己的言论上注意德行修养,而不外化为实际行能成就圣人之贤德;而地的规律能顺天以生养万 动是不行的。《易传》作者把“德”与“行”结合起物,有生产之功,故能使人遵从它、顺应它,从而 来出现了“德行”这样的复合词,且数言“德行”,成就圣人之伟业。这里所说的“德”既包含了物 就是伦理思想与伦理实践有机结合的有力佐证。质世界的自然规律,也包含了人类社会的行为规 《象上》云:“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系辞上》范,因而是一个本体论的概念 云:“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 《系辞上》云:“显诸仁,藏诸用,皲方物而不 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即是其证。与玉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同易正义》解 《文言,乾》云:“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圣人为功用之母,体同于道,万物之而通,众 也”《象上》云:“君子以果行育德”,“君子以常德以之面理,是圣八汲盛之德广大之业至极矣 行,习教事。”亦是把“德”与“行”统一的例证。 肀。亍行谓之德,于事谓之业。”是说万物之道自 然无为,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具有在自然无为中 三、作为统滠整个自然规律和生万物,存养万物的厚生品格,这不仅仅使我 社会法则的最高范畴的“德” 们能了解它,亲近它,而且,这种不可抗拒的品格 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就是天地境界 之至哉。而人之道则掺人了人的意识,人的忧 正如前述,在中国哲学中天与人,天道与人 患,其狭隘和功利是无法和天地之道相比拟的 道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两对范畴,在论述天时天的盛德大业、人的盛德大业之交合依存,全在 往往要落脚到人,在论述人时往往也要上推 于“一阴一阳之为道”这一物质自然界运动、变化 天,《易传》中的德范畴也是如此。因此,《易传》和发展的规律之中。《系辞上》又进一步说:“富 作者所讲的“德就不仅是“天德”“地德”,也不有之为大业,日新之为盛德”,盛德日新,大业富 仅仅是约束和控制人类行为规范的“人德”,而是有。首先要“有”,其次才能“日新”,天创始万 在这三者之上的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的一物才能有坤藏养万物,“阴阳和德”,“生生不 般意义上的“德”,这就是哲学层面上的“德”见息”,日日更新,不断变化,不断与天地规律相 诸《易传》中的“德”,多属此类 致,才能有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生命运动,即“生生 令。《易传》云:“《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之为易”。人亦如此。《易传》要求人要认识自然 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易》之为书也,原现象,把握宇宙变化发展规律,遵循天地之规律 始要终,以为质也。”这就说明,《易传》是将天道、才能成就圣人之大业。这里的“德”确是一个统 地道、人道联系在一起,观察事物之初始,探求事摄自然与社会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最高哲学范 物之要终,研究天、地、人三道之规律,表明事物 由始至终的整个过程,推天地之道而明人事,开 《彖传》认为,“坤厚载物,德合无疆”乾的功 显出《易传》彰往察来,显微阐幽之本质。《易传》能在于创始万物,而坤的功能在于因其体厚博大 云:“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而能载养万物。因此,天统摄地,地承顺天,有了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天,有了地有了人,才有天地之发展变化,才有 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此句世界万物世世代代、绵延流长之景象。其实,仅 说明“乾的太初创始纯发于自然,无所艰难;坤的仅有人也还不够,天地造化人、孕育物,为的是让 成万物静承于乾 繁劳:因此前者以平人去改造世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社会做 91994-2010ChinaAcademicJOu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 德 ” 落实 到 行 为 实 践 的层 面 。 正 如 张 岱 年先 生 所说 “ 道德不仅 仅是 思 想 观 念 , 而 必 须见 之 于 行 动 。 如果 只有 言论 , 徒事空 谈 , 言行 不 相 符 合 , 就 不是 真道 德 。 古 往 今 来 , 不 但 有 伦 理 思 想 , 而 且 有 伦理实际 。 ”少习因此 , 道德 的修养应 该是 思 想 和 实际 、 言和 行两个 方 面 的结 合 。 一 个人 如 果 只 在 自己 的 言 论 上 注 意德行修养 , 而 不外化 为 实 际行 动是 不 行 的 。 《易传 》作者 把 “ 德 ” 与 “ 行 ” 结合起 来 , 出现 了 “ 德行 ” 这 样 的 复合词 , 且 数言 “ 德行 ” , 就是 伦 理 思 想 与伦理实践有 机结合 的有 力佐证 。 《象上 》云 “ 君 子 以 制 数 度 , 议 德 行 。 ,’系 辞 上 》 云 “ 显 道 神德 行 , 是 故 可 与酬 醉 , 可 与佑 神矣 ” , “ 默而 成 之 , 不 言 而 信 , 存 乎 德 行 。 ” 即 是 其 证 。 《文 言 · 乾 》云 “ 君 子 以 成 德 为 行 , 日 可 见 之 行 也 ” ,《象上 》云 “ 君 子 以 果 行 育德 ” , “ 君子 以 常德 行 , 习 教事 。 ”亦是把 “ 德 ” 与 “ 行 ”相 统一 的例证 。 三 、 作为统摄整个 自然规律和 社会法则 的最高范畴的 “ 德 ” 正 如 前述 , 在 中 国 哲 学 中天 与人 , 天 道 与人 道是 紧 密 地 联 系在 一起 的两 对 范 畴 , 在 论 述天 时 往 往 要 落 脚 到人 , 在 论 述 人 时 往 往 也 要 上 推 到 天 。 《易 传 》中的 德 范 畴也 是 如 此 。 因此 ,《易 传 》 作者所讲 的 “ 德 ” 就 不 仅是 “ 天 德 ” 、 “ 地 德 ” , 也 不 仅仅是 约束 和 控制人 类行 为 规 范 的 “ 人 德 ” , 而是 在 这 三者 之 上 的具 有 高 度抽 象 性 和 概 括 性 的 一 般 意义 上 的 “ 德 ” , 这 就是 哲学层 面上 的 “ 德 ” 。 见 诸《易传 》中的 “ 德 ” , 多属 此类 。 《易传 》云 ‘ , 易 》之 为 书 也 , 广 大 悉 备 , 有 天 道 焉 , 有 人 道 焉 , 有 地 道 焉 。 ” ‘ , 易 》之 为 书 也 , 原 始要 终 , 以 为 质也 。 ” 这 就 说 明 ,《易 传 》是将 天 道 、 地 道 、 人道联 系在 一起 , 观察事 物之初始 , 探求 事 物 之 要 终 , 研 究 天 、 地 、 人 三 道 之 规 律 , 表 明事 物 由始 至终 的 整 个 过 程 , 推 天 地 之 道 而 明人 事 , 开 显 出《易传 》彰往察来 , 显 微 阐幽之 本质 。 《易传 》 云 “ 乾 以 易知 , 坤 以 简能 。 易则 易 知 , 简则 易从 。 易知则有 亲 , 易从 则 有 功 。 有 亲 则 可 久 , 有 功 则 可 大 。 可 久则 贤人 之德 , 可 大则 贤人 之 业 。 ” 此句 说 明 “ 乾的太初 创 始纯发 于 自然 , 无所艰难 坤 的 生成万物静 承 于 乾 阳 , 不 须繁 劳 因 此前 者 以 平 易 为人所 知 , 后 者 以 简 约 见 其 功能 。 ”哪口因 此 , 此 处 “ 层 层 推开 乾 坤 ‘ 易 简 ’ 的道理 , 最 后 归 于 人 事 , 说明若 能效法 此道 , 即可 造 就 ‘ 贤人 ’的 ‘ 德业 ’ 。 ” 此处 , 乾坤 之 性 质 对 举 , 天 的 规 律 体 现 在 宇 宙 自 然 中 , 平 平 常 常 , 并 不 神秘 , 正 因为这 样 , 人们 才 容 易 知 道 它 、 了解 它 、 亲 近 它 , 才 能 心 向往 之 , 才 能成 就圣 人 之 贤德 而 地 的规 律 能顺 天 以生 养万 物 , 有 生 产 之 功 , 故 能 使人 遵 从 它 、 顺 应 它 , 从 而 成就圣人 之 伟 业 。 这 里 所 说 的 “ 德 ” 既 包 含 了 物 质世界 的 自然 规 律 , 也包含 了 人类社会 的行为规 范 , 因 而 是 一个 本体论 的概念 。 《系辞上 》云 “ 显 诸 仁 , 藏 诸用 , 鼓 万 物 而 不 与圣人 同优 , 盛 德 大 业 至 矣 哉 ”《周 易 正 义 》解 “ 圣人为 功 用 之 母 , 体 同于 道 , 万 物 由之 而 通 , 众 事 以 之 而 理 , 是 圣 人 极 盛 之 德 , 广 大 之 业 至 极 矣 哉 。 于行 谓 之 德 , 于 事 谓 之业 。 ”是 说万 物 之 道 自 然 无 为 , 不 可 抗 拒 的 自然 规律 具有 在 自然无为 中 滋生 万 物 、 存 养 万 物 的 厚 生 品 格 , 这 不 仅仅 使 我 们 能 了解 它 , 亲 近 它 , 而 且 , 这 种 不 可 抗拒 的 品格 已 经 融 人 了 我 们 的 日常 生 活 中 , 这 就是 天地境 界 之至哉 。 而 人 之 道 则 掺 人 了 人 的 意 识 , 人 的 优 患 , 其狭 隘 和 功 利是 无 法 和 天 地 之 道 相 比 拟 的 。 天 的盛德 大业 、 人 的盛 德 大 业之交合 、 依存 , 全 在 于 “ 一 阴一 阳之 为道 ”这 一 物 质 自然 界运 动 、 变 化 和 发 展 的 规 律 之 中 。 《系 辞 上 》又 进 一 步 说 “ 富 有 之 为 大业 , 日 新 之 为 盛 德 ” , 盛 德 日 新 大 业 富 有 。 首先 要 “ 有 ” , 其 次 才 能 “ 日 新 ” 。 天 创 始 万 物 , 才 能 有 坤 藏 养 万 物 , “ 阴 阳 和 德 ” , “ 生 生 不 息 ” , 日 日更 新 , 不 断 变 化 , 不 断 与 天 地 规 律 相 一 致 , 才 能有 自然 界 万 事 万 物 的生 命 运 动 , 即 “ 生 生 之为易 ” 。 人 亦 如 此 。 《易传 》要 求人要 认 识 自然 现 象 , 把握宇 宙 变 化 发 展 规律 , 遵循 天 地 之规律 , 才能成就 圣 人 之 大业 。 这 里 的 “ 德 ” 确 是 一 个 统 摄 自然 与社会运 动 、 变 化 发展 规 律 的最高哲 学 范 畴 口 《象传 》认 为 , “ 坤 厚 载 物 , 德 合无 疆 ” , 乾 的 功 能在 于 创 始万 物 , 而 坤 的功能在 于 因其体厚 博大 而 能载养 万物 。 因此 , 天 统摄 地 , 地 承 顺 天 , 有 了 天 , 有 了 地 , 有 了 人 , 才 有 天 地 之 发 展 变 化 , 才 有 世 界万 物 世 世 代 代 、 绵 延 流 长 之 景 象 。 其 实 , 仅 仅有人也还 不 够 , 天 地 造 化人 、 孕 育物 , 为 的是让 人去 改造世 界 , 发 挥 人 的 主 观 能动 性 , 为社 会 做
贾献。所以,在、系辞下》中作者又说道:“精义入达周易正义解释这句话说:“言为德之时,恒能 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他告诉人拽了,始终卜变,嗯之坚固,故为德之固也。因 们,精研义道,是为了致用致用是为了安身,是此,恒为恒久守常貞固之意,贞固足以十事” 为了为我所用。就像“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故厶“内之固也”,t易传》作者又认为,“损,德之 样。人们应该遵循自然界变化发履规律,认识修也。”荀爽释日.“惡忿窒所以修。李道平 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才能安处自身,只有这样,《周号集斛纂疏云;“盖忿欲皆足以累德,故君子 才能“身安而国家可保也”《系辞下才能“裴法乎而惩塞欲唯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则德 德而广业“君子以顺怒积小以高大。”君子应成,故H:之修电"故,君子蜂德,必去其 该顺应事物的变化发展之规律,仿效“地中生 害者,即损削其不善,则德日进吴,故云:“损, 之卦象,积小善而成就高弘大的事业“天地德亡悠也"与“损”相对应的是“益”。《易传》认 之大德日生,圣人之大宝日位”天地化生万物在为·“益之菥也。”李晶祚(周易集解》引虞翻 于有永恒不变的规律,而圣人谋求有用武之地扌日:“见善迁,有过则改,德之优裕也李道平 是他一生追求的关键所在,总之,以物观人,以纂疏“损;专言惩怼窒飲,《益·象先言迁 人释物天人合一,是《易传》德论之根本 善.G改过。盖迁蚵过自改。”孟子云,“好善 为了进一步阗释上述惡想,易传}对德“的优于天下。故曰,傯之裕也”囚此,“益”乃“增 本体论内湉,又分别从“德之廷”、您之柄”、“徳”之,人若館囚和其普,增益于人,施盘于外 之本”、“亠固”、“德之辨"、“傯之地冖、“德之抛”则可充已德,故云:"益,之裕也。” 等方面展开了论述。 马传作者又认为,因,德z辨也。”因,为 易传》作者认为:“履德之基也”孔颖达夯,《困有穷守正之套,人于国穷之时 《周易正义》释曰:“为德之时·必先院覆其刘献适可分瓣裣验共德操,《周易集解引郑玄曰: 履为缌初甚出。”光地《周易中引九渊“辨,别想,道国之时,君子固穷,小人穷则滥,德 语云·“履,德之基怛。谓以行为德之基也。基 于是别也”孔颖达《周易正义:则日:“若澶困之 始也,自厅而边也不行则德何由而积?”正是时,守操不移,德乃可分辩也"易传》认为,井 在此意义上·张件文先生认为“覆",有小心行走锪亠地也”姚信解释说:“井养而不穷,德居地 之愆,痄有循礼制而行的意义。人若能恪守履也。”厄《周号解4)李道平疏臼:“养而不穷,其 進.则可防范而下违礼,故为立德之基 德可居之地也。“此处是以井之养人利物,喻君子 《易传作者认为,“谈”为德之柄也”,干訫居发闲之所,宜钜井养之道,广布愿泽,惠及天 曰:"柄所以持物谦所以持礼者也“孔颖达《周下。《易传认为,“巽,德之制也。虞翻认为:“巽 易正义:“谦为德之柄也者,言为德之时,以谦风为号令,所以制下.故口感之制乜。”孔颖达《周 为用,若行德不用谦,则德不施用,是谦为德之正义以为“巽,所以申命叨制出”“巽,中明 柄犹斧刃以柯柄为用也。陆九渊则说:“谦者不 令,以示法制。故能与德为制度也,张文先 盈也,盈则其德丧矣,常执不盈之心,则德乃日生町认为,“制”犹育·制立规范”.巽,泉征顺从 积,故曰德之柄因此,人能行谦犹如掌捏了逆含有“因顺申谕命令”之蔗。人熊因申命则可 瘪之柯柄故谓:“谦瘳之柄也。”易传》认为:限示遺德,立其规范,故门,德之制也 发德之本也,"孔颖达《周易正义》曰:“复者,各 总之,号依:作者所说的德之“基”、“柄 返其所始,故为笞之本也。”陆九渊进一步解释“本”、“固"、“修"、“裕"、“辨”、“地”、制”等,都是 说“复者,阳叟,为复曾之义。人性本善,其不善对作为一个夲体论范琏的“慾不同层面的含义 者,迁于物也。知物之为害而熊自反,则知善者的展现故孔颖达曰:“自此已上,明九卦各与德 乃悟性心固有。循吾固有而进德,则神然无他适为用也。"重定费氏学则认为,“《履冷、谦、“复 臭,故臼:复,德亡本也.总之《易传)教人回者进德之大端也。恒、损:、《益》三卦申言 归正谂恢复到人的初善本质,据道守德,是为德持身之道。《因》井巽卦中言涉世之方 之根本。易传}作者认为“恒,德之固也”孔颖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认为易传》中的“德”,既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贡 献 所 以 , 在《系 辞下 》中作 者又 说 道 , “ 精 义 入 神 以 致用 也 。 利用 安 身 , 以 崇 德 也 ” 他 告 诉 人 们 精 研 义 道 , 是 为 了致 用 致 用 是 为 了 安 身 , 是 为 了为我所用 。 就像 “ 日往 则 月 来 , 月 往 则 日 来 ” 一样 。 人 们应 该遵 循 自然 界 变 化 发 展 规 律 认 识 事物发 展 的必 然 性 , 才 能 安 处 自身 。 只 有 这 样 , 才 能 “ 身安 而 国家 可 保 也 ” 以 系 辞 下 沁 , 才 能 “ 崇 德而 广业 ” 。 “ 君 子 以 顺 德 , 积 小 以 高 大 ”君 子 应 该顺 应 事 物 的变 化发 展之 规 律 仿 效 “ 地 中 生 木 ” 之卦象 , 积 小善 , 而 成 就崇 高 弘 大 的事业 。 “ 天 地 之 大德 日 生 , 圣 人 之大 宝 日 位 厂 天 地 化 生 万 物 在 于 有 永恒 不 变 的 规 律 , 而 圣 人 谋求 有 用 武之 地 才 是他一 生 追 求 的关 键 所 在 。 总 之 , 以 物 观 人 以 人释 物 , 天 人 合 一 , 是《易传 少德 论 之 根 本 为 了进 一 步 阐释 上 述 思 想 ,《易 传 》对 “ 德 ” 的 本体论 内涵 , 又 分 别 从 “ 德 之 丛 , , 、 “ 德 之 柄 孙 、 “ 德 之本 伙 可 德之 固 ” 、 “ 德 之 辨 ” 、 “ 拙 之 地 ” 、 “ 德 之 制 ” 等 方面 展 开 了 论 述 《易传 》作 者 认 为 侣 “ 履 , 德 之 墓 也 ” 孔 颖 达 《周 易正 义 》释 曰 “ 为 德 之 时 , 必 先 践 履 共 礼 故 履 为 德 之 初 基 也 。 ”李 光 地 可周 易 折 中 》引 陆 九 渊 语 云 “ 履 德 之 荃 也 。 谓 以 行 为 德 之 基 也 。 基 , 始 也 。 德 自行 而 进 也 , 不 行 则 德 何 由 而 积 尸正 是 在此 愈义 上 , 张稗 文先生 认 为 “ 履 ” 有 小 心 行 走 之 意 , 介有 遵循礼 制 而 行 的 意 义 。 人 若 能 格 守 履 道 则 可 防范而 不 违礼 , 故为 立 德 之墓 《易传 冬作 者认 为 “ 谦 ” 为 “ 德 之柄 也 ” 。 干 宝 曰 畜“ 柄 所 以 侍物 谦 所 以 持 礼 者 也 , , 孔 颖 达《周 易 正 义 曰 “ 谦 为 德 之 柄 也 者 言 为 德 之 时 , 以 谦 为 用 。 若行 德 不 用 谦 则 德 不 施 用 , 是 谦 为 德 之 柄 , 犹 斧刃 以柯柄 为用 也 ”陆九 渊 则 说 “ 谦 者不 盈也 盈 则 其 德 丧 矣 , 常 执 不 盈 之 心 , 则 德 乃 日 积 , 故 曰 德 之柄 ” 因此 人 能 行 谦 犹 如掌握 了 道 德 之柯柄 , 故 谓 “ 谦 , 德 之 柄 也 气 易 传 》认 为 “ 复 , 德之本也 。 ” 孔 颖 达《周 易 正 义 》曰 侣“ 复者 , 各 返 共所 始 故 为 德 之 本 也 ” 陆 九 渊 进 一 步 解 释 说 “ 复者 , 阳 复 , 为 复 善之 义 。 人 性 本 兽 , 其 不 兽 者 迁 于 物 也 。 知 物 之 为 害 而 能 自反 , 则 知 善 者 乃 晤性 之 固 有 。 循 吾 固有 而 进 德 , 则 沛 然无 他适 矣 , 故 日 复 德 之 本 也 ”川 总 之 , 哎易 传 》教 人 回 归 正 途 ,恢 复到 人 的 初 善 本质 据道 守德 , 是 为德 之 权 本 。 《易 传 》作者 认 为 , “ 恒 德 之 固也 , ,孔 颖 达《周 易正 义 》解 释 这 句话说 “ 言 为 德之 时 , 恒 能 执守 , 始终 不 变 则 德 之 坚 固 , 故 为 德 之 固 也 即 因 此 , 倾 意 为恒久 守 常 贞 团 之 意 , “ 贞 固足 以 干 事 ” , 故 云 “ 德 之 固 也 ” 《易 传 》作 者 又 认 为 , “ 损 , 德 之 修 也 荀 突 释 曰 “ 惩 忿 堂 欲 , 所 以 修德 ” 李 道 平 《周 易 集解 纂疏 》云 “ 盖 忿 欲 皆足 以 粥 德 故君 子 法 乎拐 而惩忿 窒 欲 唯 祠 之 又 损 , 以 至 于 无 则德 成 矣 , 故 日 德 之 修 也 ”川 〕故 , 君 子 修德 , 必 去 其 害德 者 即 扭 削其 不 善 , 则德 日 进 矣 故 云 “ 损 , 德 之修也 ” 与 “ 损 夕, 相 对 应 的 是 “ 益 ” 。 《易 传 》认 为 “ 益 德 之 裕 也 。 ” 李 鼎 柞 周 易 集 解 》引 虞 翻 曰 名“ 见 善 则 迁 , 有 过 则 改 , 德 之 优 裕 也 广 李 道 平 纂 疏 曰 叱 划 多象 专言 惩 忿 窒 欲 , 《益 》象 先 言 迁 善 , 后 言 改 过 。 盖 迁 善则 过 自改 ” 孟 子 云 曰 好 善 优 于 天 下 。 故 日 , 德 之 裕 也 。 ” 因 此 , “ 益 乃 “ 增 益 ”之 意 , 人 若 能 口积 其 善 , 增 益 于 人 , 施 益 于外 , 则 可 充 裕 己 德 , 故 云 “ 益 德 之 裕 也 ” 《易传 》作 者 又 认 为 , “ 困 , 德 之 辨 也 ” 困 , 为 困 穷 硬困 争卦有 困 穷 守 正 之 意 , 人 于 困 穷 之 时 适 可 分 辨 检 验 其 德 操 。 《周 易 集 解 》引 郑 玄 曰 “ 辨 , 别 也 。 避 困 之 时 , 君 子 固 穷 , 小 人 穷 则 滥 , 德 于 是 别也 。 ”孔 颖 达《周 易 正 义 》则 日 “ 若遭 困 之 时 守 操 不 移 , 德 乃 可 分辨 也 。 叹 易 传 》认 为 “ 井 , 德 之 地 也 ” 姚 信 解 释 说 “ 井 养 而 不 穷 , 德 居 地 也 。 气 见破周 易 集 解 矜 李迢 平 疏 日 “ 养 而 不 穷 其 德 可 居 之 地 也 ” 此处 是 以 井 之 养 人 利物 喻 君 子 居 发 闲 之 所 , 宜 拓 井 养 之 道 广 布 恩 泽 , 惠 及 天 下 。 《易 传 矛认为 , “ 哭 , 德 之 制也 。 ” 虞 翻 认 为 “ 哭 风 为 号 令 , 所 以制 下 故 曰 德之 制 也 ”孔 颖 达《周 易 正 义 》认 为 , 昭号 , 所 以 申命 明 制 也 。 川 ‘ 瓣 , 中明 号 令 , 以 示 法 制 。 故 能 与德 为 制度 也 , ” 张 善 文 先 生 则 认 为 “ 制 ”犹 育 “ 制立 规 范 ” 。 毅 , 象 征 顺 从 , 含 有 “ 因顺 申谕 命令 ”之 意 。 人 能 因 顺 申命 , 则 可 展 示 道 德 , 立其 规范 , 故 曰 德 之 制 也 总 之 , 碳易 传 》作 者 所 说的 德 之 “ 基 ” 、 “ 柄 ” 、 “ 本 ,’ “ 固 ” 修 气 “ 裕 ” 、 “ 辨 ” 、 “ 地 ” 、 “ 制 ” 等 , 都是 对 作 为 一 个 本 体 论 范 畴 的 “ 德 ” 不 同层 面 的 含 义 的展 现 。 故孔 颖 达 曰 “ 自此 已 上 明 九 卦 各 与德 为用 也 ”《重 定费 氏学 》则 认 为 , 叹 履 》 、《谦 》 、《复 》 二 考 进 德 之 大 端 也 。 必植 沙 、《损 》 、《益 》三 卦 申 言 持身之 迈 《困 》 、《井 》 、《哭 三 卦 中言涉世 之 方 ” 正 是 在 此 惹 义 上 , 我 们 认 为《易 传 》中 的 “ 德 ” , 既
言天道地道,又言人道;既讲自然界的生生之理,映人类社会行为规范的伦理范畴,还是一个统摄 又讲人类社会的礼义法则。因此,“德”在《易传》物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 具有统摄自然规律与社会法则的本体论内涵。哲学范畴。因此,不仅在道家理论中,“德”是一 《易传》作者数言“至德”、“圣德”、“天德”、“神明之个哲学范畴,而且在儒家思想中,“德”也是一个 德”、“和顺于道德”尤其说明了这一点 哲学范畴。对于《易传》中“德”范畴所具有的这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德”在《易传》思想体哲学意蕴,我们应给予特别的关注 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仅是一个反 參考文献 1]李民,王健,尚书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34 [2]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4.41,150,87 [3]王先谦庄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7.99 [4]李光地周易折中[M].成都:巴蜀书社,1998.912,938. [5]俞琰周易集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317 [6]朱熹.周易本义[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1936.44 [7]李鼎祚周易集解「1.北京:中国书店,19 [8]冫大判周易蟹论[M]济南:产书杌,1988.6 9]高享.周易大传今注[M].山东:齐鲁书社,1998.48. [C]程颐,程颢,二程集[Z].北京:中华书局,1987.700 [1]孔颖达.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4-15. [12]何晏,邢员.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04. [13]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946. [14]刘文英儒家文明—一传统与传统的起越[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1 「15]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3 [16]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占籍出版社,1989.530 [17]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4.651 责任编辑:刘玉建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lp:/www.cnki.net
言天 道地道 , 又 言人 道 既讲 自然 界 的生 生 之 理 , 又讲人类社会 的礼 义 法 则 。 因 此 , “ 德 ” 在《易 传 》 中具有 统摄 自然 规律 与社会 法 则 的 本 体 论 内涵 。 《易传 》作者数言 “ 至 德 ” 、 “ 圣 德 ” 、 “ 天 德 ” 、 “ 神明之 德 ” 、 “ 和顺于 道 德 ”尤其说明 了 这 一 点 。 至 此 , 我们 可 以 看 到 , “ 德 ” 在《易 传 》思 想 体 系 中具有 重 要 的地 位 和 作 用 , 它 不 仅 仅 是 一 个 反 映人 类 社 会行 为 规 范 的伦理 范 畴 , 还是 一 个统摄 物质 自然界 和 人 类 社 会 运 动 变 化 和 发 展 规 律 的 哲学 范 畴 。 因此 , 不 仅 在 道 家 理 论 中 , “ 德 ” 是 一 个哲学 范 畴 , 而 且 在 儒 家思 想 中 , “ 德 ” 也 是 一 个 哲学 范 畴 。 对 于《易 传 》中 “ 德 ” 范 畴 所 具 有 的 这 一哲学 意蕴 , 我们应 给予特别 的关注 。 参考 文 献 〔 李 民 , 王 健 尚 书译 注 」上 海 上 海 古籍出版社 , 〕朱谦之 老 子 校 释 〕北 京 中华 书局 , , 。, 「 〕王 先谦 庄 子 集 解 「 〕北 京 中华 书 局 , 〕李 光地 周 易 折 中 〕成 都 巴 蜀 书社 , , 〔 〕俞淡 周 易集 说 〔 〕上 海 上 海 古籍 出版 社 , 仁 〕朱熹 周 易本义 〕天 津 天 津古 籍 出版 社 , 〔 〕李鼎 柞 周 易集解 〔 〕北 京 中 国 书店 , 仁幻刘 大钧 周 易 概 论 」济 南 齐 鲁 书社 , 〔 〕高 亨 周 易大传今注 习 山 东 齐 鲁 书社 , 〕程 颐 , 程 颗 二程 集 〕 匕京 中华 书局 〕孔 颖 达 周 易 正义 北 京 北 京 大 学 出版社 , 一 〕何 晏 , 邢 禺 论语注疏 「 弓北 京 北 京 大 学 出版 社 , 〔 〕焦 循 孟 子正 义 」北 京 中华 书局 , 「 〕刘 文 英 儒家 文 明 — 传统与传 统 的 起 越 二天 津 南 开 大学 出版社 , 「 张 岱 年 中国 伦理思 想 研究 仁 上 海 上 海 人 民 出版社 , 「 〕黄 寿 祺 , 张 善 文 周 易 译注 「 习 海 上 海 占籍 出版社 , 仁 〕李 道 平 周 易 集 解纂疏 仁 〕北 京 中华 书局 , 责 任 编 辑 刘 玉 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