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研究 1998年第2期(总第三十六期) 《易传》的道德哲学与现时代 罗炽 《易传》及其道德哲学 《易传》或称《易大传》,是《易》之被称为“经以后的对举。它共包括“说卦传”、“文言 传”、“序卦传”、“象传”(上、下)、“彖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杂卦传”等十篇,传统 称之为解释《易经》的“十翼”。汉代经学家治《易》,将《彖》《象》及《文言)三篇附于《易》之 六十四卦相关经文之后,起注经作用。后来人们称《周易》常常绘传并包。传统观点还认 为,伏羲作“八卦”,文王演《周易》,孔子作“十”,故有“人更三圣”的说法。事实上,《易 传》是战国时期人们解说《月易》的不同文本,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其最后综合成书,当在 战国中后期 《易传》不伏反映了战国时人对《周易》的基本看法和价值评估,更重要的是,以其自身 的立场和观点,将本来作为卜筮之书的《周易》,朝着形上学的方向升华,从而建立了一套 人生哲学体系。因此,《易传》又可以看作是战国中后期这个中华民族行将趋于统一的特 殊时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 《易传》既非一人一时之作,也非一家之言。从其所包容的基本思想内容来看,应该说 以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为主,是儒道思想的会通。儒家的政治、道德伦理思想,经由道家关 于宇宙生成的阴阳气化理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理论的改造与升华,顿然展现出 时无比的生命活力。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正是以《易经》为元点和原典,经由《易传》奠定 的《易》文化传统。《易》文化也从而成为我们这个民族最基本的文化特点。 《易传》所建立的体系,本质上讲,是一套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伦理道德哲学体 系。《易传》除《系辞上传》关于“大衍之数”一章从数的角度阐明《周易》筮法外,其它各传 基本上是从道德哲学生发的 首先,《易传》探讨了天地万物的终极根源以及人类社会的起源问题,从而论证了人类 社会建立伦理道德秩序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如《系辞传》说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天地铟缊,万物化醇,男女 构精,万物化生。……乾坤,其《易》之缊耶?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 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 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周 易研 究 年第 期 总第三 十 六 期 《易传 》的道 德 哲 学 与 现 时代 罗 炽 一 、 《易传 》及其道德哲 学 易传 》或称《易大传 》 , 是《易 》之被 称 为 “ 经 ” 以 后 的对 举 。 它 共包 括 “ 说 卦传 ” 、 “ 文 言 传 ” 、 “ 序 卦传 ” 、 “ 象传 ” 上 、 下 、“ 象传 ” 上 、 下 、 “ 系辞传 ” 上 、 下 、 “ 杂 卦传 ” 等 十篇 , 传统 称之 为解释《易经 》的 “ 十翼 ” 。 汉代经 学家治《易 》 , 将《象 》 、《象 》及《文 言 》三篇附于《易 》之 六 十 四卦相关经 文 之后 , 起注经作用 。 后来 人 们称《周 易 》 , 常常经传并包 。 传统观点还认 为 , 伏羲作 “ 八 卦 ” , 文 王 演《周 易 》 , 孔 子 作 “ 十 翼 ” , 故 有 “ 人 更 三 圣 ” 的说 法 。 事 实上 ,《易 传 》是 战 国时期人们解说《周 易 》的不 同文本 , 并 非 一 人 一 时 之 作 。 其最 后 综 合成 书 , 当在 战 国 中后期 。 《易传 》不仅反 映 了战 国时人 对《周 易 》的基本看法 和价值评估 , 更重 要 的是 , 以其 自身 的立 场 和 观点 , 将本来 作 为 卜盆之 书 的《周 易 》 , 朝 着 形 上 学 的方 向升 华 , 从 而建立 了一 套 人 生 哲学 体系 。 因此 ,《易传 》又 可 以 看作 是 战 国 中后 期 这个 中华 民族 行 将趋 于统 一 的特 殊时代 的时代精 神 的精华 。 《易传 》既非 一 人一 时之作 , 也 非一 家之 言 。 从 其 所包 容 的基 本 思 想 内容来看 , 应该说 以 儒 家和道家的思 想 为主 , 是儒道 思 想 的会 通 。 儒 家 的政 治 、 道 德 伦 理思 想 , 经 由道 家关 于 宇宙 生成 的阴 阳气化理论 和 人类 社会 的形 成 和发 展 理 论 的 改 造 与 升 华 , 顿然展 现 出一 时无 比的生 命活力 。 中华 民族 的文 化传统 , 正 是 以《易经 》为 元点 和 原 典 , 经 由 易传 》奠定 的《易 》文化传统 。 《易 》文 化也 从 而 成 为我们这个 民族最 基本 的 文化特点 。 《易传 》所建立 的体 系 , 本 质 上讲 , 是 一 套 代 表 新 兴 地 主 阶 级 利 益 的 伦 理 道 德 哲 学 体 系 。 《易传 》除《系辞上 传 》关 于 “ 大衍 之数 ” 一 章从 数 的 角度 阐 明《周 易 》笠 法 外 , 其 它各传 基本 上 是从 道德哲 学 生 发 的 。 首先 ,《易传 》探讨 了天地 万 物 的终极 根 源 以 及 人 类社 会 的起 源 问题 , 从 而论证 了人类 社会建立 伦理道德 秩序的必然性 和 必要 性 。 如《系辞传 》说 易有太极 , 是 生 两仪 , 两 仪生 四 象 , 四 象生八卦 。 … …天地 姻 组 , 万 物 化 醇 , 男女 构精 , 万物化 生 。 … …乾坤 , 其《易 》之 组 邓 乾 , 阳 物 也 坤 , 阴 物 也 。 阴 阳 合德 而 刚 柔有体 , 以 体 天地之撰 , 以 通神 明之德 。 · · · · · 一 阴 一 阳 之谓 道 。 继 之者 , 善也 。 成之 者 , 性也 。 仁者见之谓 之仁 , 智者见之谓之 智 , 百 性 日 用 而 不 知 , 故君 子 之道鲜 矣 。 显
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 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 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这些论述,集中地表达了其作者关于世界生成的观点:由太极而生天地,天地阴阳细缊,刚 柔相摩相荡,阴阳合德而化生万物、男女。天地这种一阴一阳之道,是不以圣人的情感意 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易传》在这里,完全排斥了特创论,是对孔子儒学天命论的否定 这种由太极(道)而天地阴阳,而万物人类的生成模式,则与道家老子关于“一生二,二生 生万物”的模式相似。所谓“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与《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 以为和”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又如《序卦传》说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 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 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这里简要地勾勒出了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国家机器道德意识产生的历史。在《易传》的作 者看来,整个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都是遵循道的规律产生的,是一 个必然的因果系统。君臣、父子、夫妇、上下尊卑、长幼,用礼义加以区分、规范,不仅成为 必要,而且也是必然的。这就为儒家亲亲、尊尊的伦理主张,从社会历史观的角度作了理 论补充,使儒家进一步完善纲常名教的伦理道德体系.有了天经地义的原赒。 其次,《易传》提出了天、地、人“三才之道”,使天人合德成为德育的最高目标。如说: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袁天道,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 六。(易仲·糸辞下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 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易传·说卦传》) 这里将阴阳、刚柔与仁义并举,意在表明天地自然之道与人道是一致的,它们都是普遍的 道”的不同变现。在天或称为“命”,在人则称为“性”。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 也,成之者性也”,正是天地人三才之道及其关系的说明。换言之,人道之仁与义,正是天 地阴阳刚柔之道的表现。天地之道从其用来说,就是“德”。如《系辞传》下所言,“天地之 大德曰生”是说天地的最高德行(功能)是生生不已。《易传》十分强调人的德行与天地相 配,即所谓赞天地之化育。《文言传》说: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 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君子以成德为行。……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 以居之,仁以行之。 这里说,天地化育万物是无私的,其阴阳气化也是有规律的。作为一个仁人君人,其行为 规范也应效法天道,具有无私的高尚品德,顺应天道,自强不息,充分发挥人自身的能动作 用,“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正如《系辞传》上所说: 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 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所谓“易行乎其中”,乃是就天地之间人道而言,人当崇效天地之德,存存不已,达于德配天 地的最高境界。《易传》关于人天合德的思想,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成为民族人 91994-2010ChinaAcademicJou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诸仁 , 藏诸 用 , 鼓 万物 而 不 与 圣人 同忧 , 盛德 大 业 至矣哉 。 刚 柔相 摩 , 八卦相 荡 , 鼓之 以 雷霆 , 润 之 以 风 雨 。 日 月运行 , 一寒 一 署 乾道成 男 , 冲道 成女 。 乾 知 大始 , 冲作成物 。 这 些论述 , 集 中地表 达 了其作 者关 于世 界生成 的观点 由太极 而 生 天 地 , 天地 阴 阳细组 , 刚 柔 相摩 相荡 , 阴 阳合德 而化 生 万物 、 男 女 。 天地 这 种 一 阴一 阳之 道 , 是 不 以 圣人 的情感 意 志 为转 移 的客 观规 律 。 《易传 》在这 里 , 完全排 斥 了特创 论 , 是 对 孔 子 儒学 天命论 的 否定 。 这种 由太极 道 而 天 地 阴 阳 , 而 万 物 人 类 的生 成模 式 , 则 与 道 家老 子关 于 “ 一 生 二 , 二生 三 , 三 生 万 物 ” 的模式 相似 。 所谓 “ 阴 阳合德而 刚柔 有体 ” 与《老 子 》 “ 万 物 负 阴而 抱 阳 , 冲气 以 为 和 ” 的思 想 是 完全 一 致 的 。 又 如《序卦传 》说 有天地 , 然后 万物 生 焉 , 盈 天地 之 间 者唯 万 物 。 … …有 万 物 , 然 后 有 男 女 有 男 女 , 然后 有夫妇 有夫妇 , 然后 有父子 有父 子 , 然后 有君 臣 有君 臣 , 然后 有上 下 有上 下 , 然后 礼 义有所错 。 这里 简要 地勾 勒 出了人 类 社会 的起 源和 国家 机 器 、 道 德 意识产 生 的 历 史 。 在《易 传 》的作 者看来 , 整个人 类社会 以及 人 类所赖 以生存 的客 观世 界 , 都 是遵 循 道 的 规 律 产 生 的 , 是 一 个必然 的 因果 系统 。 君 臣 、 父 子 、 夫妇 、 上 下 尊卑 、 长 幼 , 用 礼义 加 以 区 分 、 规 范 , 不 仅 成 为 必要 , 而 且 也是 必 然 的 。 这 就 为儒 家亲亲 、 尊尊 的 伦 理 主 张 , 从 社 会历 史 观 的角度 作 了理 论补充 , 使儒 家 进一步完善纲 常名教 的伦理道 德体 系 , 有 了天经 地 义 的原则 。 其次 ,《易传 》提 出 了天 、 地 、 人 “ 三才之道 ” , 使天人 合德成 为德 育 的最 高 目标 。 如说 《易 》之 为 书也 , 广 大 悉备 。 有天道 焉 , 有人道 焉 , 有地 道 焉 。 兼三 才 而 两 之 , 故 六 。 易传 · 系辞 下 传 》 昔者 , 圣人之作《易 》也 , 将 以 顺 性命之理 。 是 以 立 天之道 , 曰 阴 与 阳 , 立 地之道 , 曰 柔与 刚 , 立人之道 , 曰 仁 与 义 。 《易传 · 说卦传 》 这里将 阴 阳 、 刚 柔与 仁义 并举 , 意在 表 明天地 自然 之道 与 人道 是 一 致 的 , 它 们 都是 普遍 的 “ 道 ” 的不 同变 现 。 在 天 或称 为 “ 命 ” , 在人 则称 为 “ 性 ” 。 所 谓 “ 一 阴一 阳 之 谓道 , 继 之 者 善 也 , 成 之者性 也 ” , 正 是 天 地人 三才 之道及 其关 系 的说 明 。 换 言之 , 人 道 之 仁与 义 , 正 是 天 地 阴 阳 刚 柔之道 的表现 。 天 地之道从其 用来说 , 就 是 “ 德 ” 。 如《系辞 传 》下 所 言 , “ 天 地 之 大德 曰 生 ” 是说天 地 的最 高德行 功能 是 生 生 不 已 。 《易传 》十分强 调 人 的德行 与 天 地 相 配 , 即所谓 赞 天 地之化 育 。 《文 言传 》说 夫 大人者 , 与 天地合其德 , 与 日 月合其 明 , 与 四 时合其序 , 与 鬼神合其 吉凶 。 先 天 而 天 弗违 , 后 天 而 奉天 时 。 … …君子 以 成德 为 行 。 … …君 子 学以 聚之 , 问 以 辫之 , 宽 以 居之 , 仁 以 行之 。 这 里 说 , 天 地化育万物 是无 私 的 , 其 阴阳气化 也 是 有 规 律 的 。 作 为 一 个 仁人 君 人 , 其行 为 规 范 也应效 法 天道 , 具 有无 私 的高 尚品德 , 顺应 天 道 , 自强 不 息 , 充分发挥人 自身的能 动作 用 , “ 知 进退 存 亡而 不 失其正 ” 。 正 如《系辞传 》上 所说 夫 易 , 圣人所 以 崇德 而 广业也 。 知 崇礼卑 , 崇效 天 , 卑 法地 , 天地设位 , 而 易行 乎 其 中矣 。 成性存存 , 道 义之 门 。 所 谓 “ 易行 乎 其 中 ” , 乃 是 就天地之间人道 而 言 , 人 当崇效 天地 之德 , 存存不 已 , 达 于 德配天 地 的最 高境 界 。 《易传 》关于 人天 合德 的思 想 , 在 中 国漫 长 的封 建社会 中 , 一 直成 为 民族人
格理想所追求的目标。 再次,《易传》论述了“穷上反下”革故鼎新”的矛盾转化思想,对三代政权的更迭,作 了哲学上的说明。《易传》认为,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双方,既存在统一性,又存在斗争性;矛 盾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种转化过程,就卦象而言,表现为“穷上反下”,即由初爻 变化逐渐到上爻的变化,又回头从初爻再变的物极必反过程。如《易传·序卦传·复》说 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剥”象为,“复”象为三,谓一阳剥尽于上而复生于下, 故曰“穷上反下”。《易传·系辞下》说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易传丰·彖》说: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向相反的方向变化,变化才能通达而保持长久的生命力。这种盈 虚消息,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易传)把这种变化的规律性,纳入了政治道德哲学 用以论证夏,商、周三代政权更迭的合理性。如说 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 哉!(《易·革·彖》) 革”卦之革,义为改变。作者认为,变革的本质如同“水火相息”,即对立的矛盾双方发生 剧烈冲突,引起根本变化。从卦象看,“革”为,离下兑上;由“革”之“鼎”,釙象变为≡,巽 下离上,是为革卦的颠倒。作者以此说明了两层意思:一是强调了“苹而当”,即变革必须 遵循事物的当然之則,充分最示了变津观的实践性意向。作者断言,只有宜于变便去变 革(“当”),悔恨必然会随之消失。二是高度肯定了商汤对夏桀和周武王对殷纣变革天命 的革命举措。赞扬汤武革命是“顺天应人”,合乎自然规律,顺应历史潮流。这是一种鲜活 的辩证法。《尚书汤誓》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尚书·多士》说:“非我小国敢弋般命。惟天不畀允罔固乱,弼我。我其敢求位,惟帝不 畀。”商周的统治者当时都是打着代天行命的旗帜夺取政权的,其理论基础是天命神学,而 《易传》则将上述历史事件放在道德哲学的高度进行认识,这是对先秦德育思想的重要理 论贡献。 、《易传》道德哲学的理论特色 《易传》之“道”范畴,被賦予了多重含义。其一指本质属性,即规律性,如说:“一阴 阳之谓道”;其二指形而上之本体。《易传》以“太极”为“道”,认为天地、阴阳、刚柔都由 道”所派生;其三,指道德情操。如《说卦传》谓“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易传·系辞上 传》),谓“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即是。作为本质属性的“道”,就其种类分,有天地自然之 道,有人道;就其层次分,又有君子、圣人之道和小人之道。前者是相一致的,其共同本质 是善;后者则是相对立的,表现为善与恶的分歧。与之相应,《易传》的德范畴也有天地之 德”和圣人、贤人之“德”的不同。前者率指自然的本质与功能,与“道”范畴同一系列;后 者则为人的善性及其行为规范。如《文言传》所言之元、亨、利、贞君子四德,便是指君子体 仁、合礼、和义、干事四种德行。无德,则道不明;无道,则德无从附。二者既相区别(如《易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格理想所追 求 的 目标 。 再次 ,《易传 》论述 了 “ 穷上 反 下 ”“ 革故 鼎 新 ” 的矛 盾 转 化 思 想 , 对 三 代 政 权 的更 迭 , 作 了哲学 上 的说 明 。 《易传 》认 为 , 事物 内部矛盾着 的 双方 , 既存在统 一 性 , 又存在 斗争性 矛 盾 的双方是 可以 相互转化 的 。 这种转化过 程 , 就 卦 象 而 言 , 表 现 为 “ 穷 上 反 下 ” , 即 由初 交 变化逐 渐 到上 艾 的变 化 , 又 回头 从 初 艾再变 的物 极 必 反 过 程 。 如《易 传 · 序 卦传 · 复 》说 , “ 剥 ” , 穷上 反下 , 故受之 以 “ 复 ” 。 “ 剥 ” 象 为韭 , “ 复 ” 象 为韭 , 谓 一 阳 剥尽 于 上 而 复生 于 下 , 故 曰 “ 穷上反下 ” 。 《易传 · 系辞下 》说 易 , 穷则 变 , 变则通 , 通 则久 。 《易传 · 丰 · 象 》说 日 中则灵 , 月盈则食 , 天地盈虚 , 与 时 消息 。 事物 发展 到 了极 点 , 就要 向相反 的方 向变 化 , 变 化才能通 达 而保持长久 的生命力 。 这种盈 虚消息 , 是不 以 人 的意志 为转移 的 。 《易传 》把 这 种 变 化 的规 律 性 , 纳 人 了政 治道 德哲 学 , 用 以 论证夏 , 商 、 周 三代政权更迭 的合理性 。 如说 革而 当 , 其悔乃 亡 。 天地革 而 四 时成 。 汤 武革命 , 顺 乎 天 而 应 乎人 , 革之 时 大 矣 哉 《易 · 革 · 象 》 “ 革 ” 卦之革 , 义 为改 变 。 作者认为 , 变革 的本 质 如 同 “ 水 火 相 息 ” , 即对 立 的 矛 盾 双方 发 生 剧烈 冲突 , 引起根本变化 。 从 卦象看 , “ 革 ” 为盖 , 离 下兑 上 由 “ 革 ” 之 “ 鼎 ” , 卦象变 为鑫 , 翼 下 离上 , 是 为革卦的颠 倒 。 作者 以 此说明 了两 层 意思 一 是 强 调 了 “ 革 而 当 ” , 即变 革必 须 遵循事物 的 当然之 则 , 充分显示 了变革 观 的实践理性 意 向 。 作 者断 言 , 只 有 宜 于变便去变 革 “ 当 ” , 悔恨 必然会 随之 消失 。 二 是高度肯 定 了 商 汤 对 夏 莱 和 周 武 王 对殷 封 变 革 天 命 的革命举措 。 赞扬 汤武革命是 “ 顺 天 应人 ” , 合乎 自然 规 律 , 顺应 历史 潮 流 。 这 是一 种 鲜 活 的辩 证法 。 《尚书 · 汤誓 》说 “ 有夏 多 罪 , 天命通 之 。 … …夏 氏有 罪 , 予 畏上帝 , 不敢 不 正 。 ” 《尚书 · 多士 》说 “ 非 我 小 国 敢 弋 殷 命 。 惟 天 不 界 允 阁 固乱 , 弼 我 。 我 其 敢 求 位 , 惟 帝 不 界 。 ” 商周 的统治者 当时都是 打着代 天行命的旗 帜夺取政权 的 , 其理 论基础 是 天命神学 , 而 《易传 》则将上述历史 事件放在道 德哲 学 的 高度 进 行 认识 , 这 是 对 先 秦 德 育 思 想 的重 要 理 论 贡献 。 二 、 易传 》道德哲 学 的理论 特 色 《易传 》之 “ 道 ” 范畴 , 被 赋予 了多重 含 义 。 其 一 指 本 质 属 性 , 即规 律 性 , 如说 “ 一 阴一 阳之谓道 ” 其 二指 形 而 上 之 本 体 。 《易 传 》以 “ 太 极 ” 为 “ 道 ” , 认 为天 地 、 阴 阳 、 刚 柔 都 由 “ 道 ” 所 派生 其 三 , 指 道 德 情 操 。 如《说 卦 传 》谓 “ 和顺 于 道 德 而 理 于 义 ” 《易 传 · 系 辞上 传 》 , 谓 “ 成性存存 , 道 义 之 门 ” 即是 。 作 为 本 质 属 性 的 “ 道 ” , 就 其 种 类分 , 有 天 地 自然 之 道 , 有人道 就其层 次分 , 又 有君 子 、 圣 人 之道 和 小 人 之 道 。 前 者 是 相 一 致 的 , 其共 同本质 是善 后 者则是 相对立 的 , 表现 为善与恶 的分歧 。 与 之 相应 ,《易 传 》的 德 范 畴也 有 天 地 之 “ 德 ” 和 圣 人 、 贤人之 “ 德 ” 的不 同 。 前者率指 自然 的 本 质 与功 能 , 与 “ 道 ” 范 畴 同一 系列 后 者则 为人 的善性及 其行 为规 范 。 如《文言传 》所 言之 元 、 亨 、 利 、 贞君 子 四 德 , 便是 指君 子体 仁 、 合礼 、 和 义 、 干事 四 种德行 。 无德 , 则道不 明 无道 , 则德 无 从 附 。 二 者 既相 区 别 如《易
传·系辞下传》:“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等),又相联系(所谓“易简之善配至德”。唯其合德,方可以致功)。这种“道”与“德”的辩 证论述,反映了《易传》作者们的思辨水平。 《易传》十分提倡“德”。其言“德”者,不下百余处,强调君子应“居德”“顺德”“自昭明 德”“果行育德”“振民育德”“贤德善俗”“反身修德”“议德行”“常德行”等等。在《易传》作 者看来,《周易》六十四卦之义,各为德之一偏,如《系辞下传》所标举的 ,德之基也;谦,徳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 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等等。它们共同体现了完美的天德。所谓“《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范围天 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正是指此而言 《易传》所建立的道德哲学体系,大体可归纳如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第一,上下尊卑的等级性。《易传·系辞上传》开宗明义指出: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易传》以乾象征天,以坤象征地,乾为阳,为君父,坤为阴,为母,以天高地卑,指代人事之 贵与贱。这种贵阳而贱阴的思想,贯穿《易传》之十翼,从而成为制定君臣上下礼义的若本 道德原则。对于这种尊卑等级的道德原则意义,“家人”之《彖传》有论述 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 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此以父母喻一家之严君,強调父孑、冗鵁、夫妇冬安其讧,以正家道。表达了齐家方可治国 平天下的政治伦理思想 第二,“生生”“日新”的进步性。《易传》尚变,以为《周易》的根本精神就是变化之道。 提出“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易传》的可贵之处在于,力图将《周易》物极必反 的循环变化观,改造成一种辩证否定的发展观。《易传·系辞上传》说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通者,趋时者也。……变而通之以尽利。… 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这是说,《周易》之变,目的在于趋时近利,以其穷神知化而为民服务。这种变化,表现为一 种辩证的否定进程。如《易传·系辞传》说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 《易传·彖传》说 大哉!乾元ε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易传·系辞传》说 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易传·彖传·革》说 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 哉! 这里表达了三层意思。其一,是说阴阳之道生化万物的德业无比宏富,恒久无穷,新陈代 谢,生生不已。这是天地阴阳最崇高的品德。其二,是赞扬乾坤(天地)綑缊统顺,化生万 物的功能。旨在揭示万物生生不已的原因。“易”之生生,乃是以乾坤为门户。“天地不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传 · 系辞下 传 》 “ 天地 之 大德 曰 生 , 圣 人之大宝 曰 位 。 ”“ 可久则 贤人之德 , 可大则 贤人之业 ” 等 , 又 相联 系 所谓 “ 易 简之善 配至 德 ” 。 唯 其 合德 , 方 可 以致 功 。 这 种 “ 道 ” 与 “ 德 ” 的辩 证论 述 , 反映 了《易传 》作 者 们的思 辨水平 。 《易传 》十分提 倡 “ 德 ” 。 其 言 “ 德 ” 者 , 不 下 百 余处 , 强 调 君 子应 “ 居 德 ” “ 顺 德 ”“ 自昭 明 德 ”“ 果 行 育德 ”“ 振 民育德 ”“ 贤德 善俗 ” “ 反 身修德 ”“ 议 德 行 ” “ 常 德 行 ” 等 等 。 在《易传 》作 者看来 ,《周 易 》六 十 四 卦之 义 , 各为德之 一偏 , 如《系辞下传 》所标举 的 展 , 德 之基也 谦 , 德之柄也 复 , 德之 本 也 恒 , 德 之 固也 损 , 德 之修也 益 , 德 之 裕也 困 , 德之辫 也 井 , 德之地也 龚 , 德之制也 。 等等 。 它 们共 同体现 了完美的天德 。 所谓 “《易 》与天 地 准 , 故 能 弥 纶 天 地 之 道 ” , “ 范 围天 地而 不过 , 曲成万 物而不遗 ” 。 正 是 指此 而言 。 《易传 》所 建立 的道 德哲学 体 系 , 大体可归 纳如下几个 方 面 的特性 第一 , 上 下 尊卑的等级性 。 《易传 · 系辞上传 》开宗 明义指 出 天尊地卑 , 乾坤定矣 。 卑高以 陈 , 贵戏位 矣 。 《易传 》以 乾 象征天 , 以 坤 象征 地 , 乾为 阳 , 为君 父 , 坤 为 阴 , 为母 , 以 天 高地 卑 , 指 代 人 事 之 贵与 贱 。 这 种贵 阳而贱 阴 的思 想 , 贯穿《易传 》之 十翼 , 从 而成 为制定 君 臣 上 下 礼义 的基 本 道德 原则 。 对 于这 种尊卑等级 的道 德原则 意义 , “ 家人 ” 之《象传 》有论述 男女正 , 天地之大 义也 。 家人有严君 焉 , 父 母之谓 也 。 父 父 、 子 子 、 兄兄 、 弟弟 、 夫 夫 、 妇 妇 , 而 家道 正 。 正 家 , 而 天 下 定矣 。 此 以父母 喻一 家之严 君 , 强 调 父 子 、 兄弟 、 夫妇各安 其位 , 以 正 家道 。 表达 了齐家方 可治 国 平 天 下 的政 治伦理 思 想 。 第二 , “ 生 生 ”‘ 旧 新 ” 的进 步性 。 《易传 》尚变 , 以 为《周 易 》的 根 本精神 就 是 变 化 之道 。 提 出 “ 知 变 化之 道者 , 其 知神之所 为乎 ”《易传 》的 可 贵 之 处 在 于 , 力 图将《周 易 》物 极 必 反 的循环 变化 观 , 改造成一种辩 证 否定 的发展 观 。 《易传 · 系辞 上传 》说 《易 》 , 穷则 变 , 变则通 , 通 则久 。 变通者 , 趋 时者也 。 … …变 而 通之 以 尽利 。 … … 通其 变 , 使 民 不倦 神 而 化之 , 使 民 宜之 。 这是 说 ,《周 易 》之 变 , 目的在 于趋 时近利 , 以 其穷神 知化 而 为 民服 务 。 这 种变 化 , 表现为一 种辩 证 的 否定进 程 。 如《易传 · 系辞传 》说 富有之谓 大 业 , 日新之谓 盛德 , 生生之谓 易 。 … …天地之大德 曰 生 《易传 · 象传 》说 大哉 乾 元 。 万 物 资始 , 乃 统 天 。 至哉 冲元 , 万物 资生 , 乃 顺 承天 。 《易传 · 系辞传 》说 革 , 去 故也 鼎 , 取新也 。 《易传 · 象传 · 革 》说 革而 当 , 其 悔乃 亡 。 天地革 而 四 时成 汤 武革命 , 顺 乎 天 而 应 乎人 。 革之 时 , 大 矣 哉 这 里 表达 了三 层 意思 。 其一 , 是说 阴 阳之道 生化 万 物 的德 业 无 比宏 富 , 恒 久 无穷 , 新 陈代 谢 , 生 生不 已 。 这 是 天 地 阴 阳最祟 高的品德 。 其二 , 是 赞扬 乾坤 天 地 细 组 统顺 , 化生 万 物的功 能 。 旨在 揭示 万 物 生 生 不 已 的原 因 。 “ 易 ” 之 生 生 , 乃 是 以 乾坤 为 门 户 。 “ 天 地 不
交,而万物不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彖传》之《归妹》、《咸》)其三,是肯定《易》革故 鼎新之德的合理性和意义。特别是强调了“革而当”与“革之时”。作者认为,变革乃是“水 火相息”,阴阳剧烈冲突的结果,只要顺应事物发展的当然之则,便不会有挫折,只要把握 好变革的时机,顺应百姓的愿望,便是进步的。如武王革命,代纣而立,既顺天时,又应人 愿,这种变革天命的意义是伟大的。诚如《易传彖传·大畜》所赞颂的:“刚键笃实,辉光日 新,其德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应乎天也”。这是“日新之谓盛德”的注 第三,自强不息的能动性。《易传》十分肯定《周易》的阳刚进取之德。作为卜筮之书 的《周易》,其主要功能是为人预测吉凶决断疑惑。它并不耽溺于西周以来孔子亦曾肯定 的天命论。人们之所以用筮,目的在于预知天地鬼神之道,以便采取措施,实现趋吉避凶 的功利目标。《易传》则将这种思想倾向升华为一种积极能动的进取精神。《易传·系辞下 传》说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 《易传·彖传·乾》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是说,乾卦六爻均为阳,是纯阳之卦,至为刚健,其永恒无畏的德行可以体验险阻。乾卦 的变化,说明了天道运行刚健有力,周行不殆。君子当以天道为法,具备自強不息的品。 《彖传》释“大有”卦说:“柔得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 行。是以“元亨”。“大有”乾下离上,六正爻居中与乾阳相应,有刚文呖之德,且同时而 行,故完美通达。《見传》贺穿了自强不息的思想,强调看子应掌握规律,“待时而动”,“见 几而作,不俟终H”。“化而諛之”,“握而行之”,“神而明之”,默而成之”,以参赞天地之化 育。 第四,厚德载物的宽容性。《易传》在强调乾阳之德的同时,也强调坤柔之德。如“坤 之《文言传》说 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 有终也。 这是说,阴之美德,在于包含而不露。协助政事,不敢居功,而归之于乾阳。这种顺从之 道,一如地之于天,臣之于君,妻之于夫,以宽容柔顺为德,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只替乾 阳(天、君、夫)终其功业。类似这种坤元之德,《易传》曾在释卦时多所阐扬。如《象传》之 蒙:“童蒙之吉,顺以巽也”;“利用御寇,上下顺也”。 需:“需于血,顺以听也。” 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鸣谦贞吉,中心 得也”;“劳谦君子,万民服也”;“拗谦、无不利,不违则也"。 颐:“居贞之吉,顺以从上也。” 咸:“居吉,顺不害也。 明夷:“六二之吉,顺以则也。” 家人:“六二之吉,顺以巽也。富家大吉,顺在位也。 渐:“或得其桷,顺以巽也。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交 , 而万物不兴 ” “ 天地感 , 而万 物化生 ” 。 《象传 》之《归妹 》 、《咸 》其 三 , 是 肯定《易 》革故 鼎新之德 的合理性 和 意义 。 特 别是强 调 了 “ 革而 当 ” 与 “ 革之 时 ” 。 作 者认 为 , 变 革乃 是 “ 水 火相息 ” , 阴 阳剧烈 冲突 的结果 , 只要顺 应事 物 发 展 的 当然 之则 , 便 不会 有 挫 折 , 只 要 把握 好变革 的时机 , 顺应 百姓 的愿望 , 便是进 步 的 。 如武 王 革命 , 代封 而 立 , 既顺 天 时 , 又 应 人 愿 , 这种 变革 天 命 的意 义是伟大 的 。 诚如 易传 · 象传 · 大畜 》所赞 颂 的 “ 刚键 笃 实 , 辉 光 日 新 , 其德 刚上 而 尚贤 , 能止健 , 大正也 … …应乎 天也 ” 。 这是 ‘旧 新之谓 盛德 ” 的注脚 。 第三 , 自强 不 息 的能动 性 。 《易传 》十分 肯定《周 易 》的 阳刚进 取 之 德 。 作 为 卜笠之 书 的《周易 》 , 其 主要 功 能是 为人 预测 吉凶 , 决断疑 惑 。 它并不耽溺 于 西周 以来 孔 子 亦 曾肯定 的天命论 。 人们之所 以 用 笠 , 目的在 于预 知 天地 鬼神 之 道 , 以 便采 取 措 施 , 实 现 趋 吉 避 凶 的功 利 目标 。 《易传 》则将 这种 思想倾 向升华为 一种 积极能 动 的进取精 神 。 《易传 · 系辞下 传 》说 夫乾 , 天下 之至健也 , 德行恒 易以 知 险 。 《易传 · 象传 · 乾 》说 天行健 , 君 子 以 自强 不 息 。 这 是说 , 乾卦六 交 均 为 阳 , 是纯 阳之 卦 , 至 为 刚健 , 其永恒 无畏 的德行 可 以 体验 险阻 。 乾 卦 的 变化 , 说 明 了 天道 运行 刚健有力 , 周行 不殆 。 君 子 当以 天道 为法 , 具备 自强 不 息 的 品德 。 象传 》释 “ 大有 ” 卦说 “ 柔 得位大 中而上 下应 之 曰 ‘ 大 有 ’ 。 ” 其 德 刚健而 文 明 , 应 乎 天 而 时 行 。 是 以 “ 元 亨 ” 。 “ 大有 ” 乾下离 上 , 六五 又 居 中与 乾 阳相 应 , 有 刚健 文 明之 德 , 且 同 时 而 行 , 故 完美通 达 。 《易传 》贯 穿了 自强 不息的思 想 , 强 调 君 子应 掌 握 规 律 , “ 待 时 而 动 ” , “ 见 几而 作 , 不埃终 日 ” 。 “ 化 而裁之 ” , “ 握 而行之 ” , “ 神 而 明之 ” , “ 默 而成之 ” , 以 参赞 天地之化 育 。 第 四 , 厚德 载物 的宽容性 。 《易传 》在强 调 乾 阳之德 的 同时 , 也 强调 坤 柔 之德 。 如 “ 坤 ” 之《文言传 》说 阴 虽 有美 , 含之 。 以 从王 事 , 弗敢成也 。 地道也 , 妻道也 , 臣道也 。 地道 无成 而 代 有终也 。 这是说 , 阴之美德 , 在 于 包含 而 不 露 。 协 助 政 事 , 不 敢 居 功 , 而 归 之 于 乾 阳 。 这 种 顺 从 之 道 , 一 如地之于天 , 臣之 于 君 , 妻之于 夫 , 以 宽 容柔 顺 为德 , 为而 不 恃 , 功 成 而 弗 居 , 只替 乾 阳 天 、 君 、 夫 终其功业 。 类似这 种坤 元之德 ,《易传 》曾在 释 卦时 多所 阐扬 。 如《象传 》之 蒙 “ 童 蒙之 吉 , 顺 以 奖也 ,’ “ 利 用 御寇 , 上 下 顺 也 ” 。 需 “ 需 于血 , 顺 以 听也 。 ” 大 有 “ 君 子 以 遏 恶扬善 , 顺 天休命 。 ” 谦 “ 君 子 以 哀 多益寡 , 称物 平施 ” 。 “ 谦谦 君 子 , 卑 以 自牧 也 ” 。 “ 鸣谦 贞吉 , 中心 得也 ,’ “ 劳谦君子 , 万 民服也 ” “ 勃 谦 、 无不 利 , 不 违 则也 ” 。 颐 “ 居 贞之吉 , 顺 以 从上也 。 ” 咸 “ 居 吉 , 顺 不 害也 。 ” 明 夷 “ 六 二之 吉 , 顺 以 则也 。 ” 家人 “ 六 二之 吉 , 顺 以 奖也 。 富家大 吉 , 顺在位也 ” 渐 “ 或得 其 桶 , 顺 以 其也 。
涣:“初六之吉,顺也。” 再如《彖传》之 坤:“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威 亨 泰:“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豫:“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 之时义大矣哉 旅:“柔得中乎外,而顺乎刚;止而丽乎明;是以小亨'。旅贞,吉也。旅之时义 矣哉 巽:“柔皆顺乎刚,是以‘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 兑:“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 《易传》称扬坤德的倾向,正是道家贵柔思想的深刻反映。其对于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的 形成,无疑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五,合人于天的统一性。《易传》以为,天地人本来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天人是 体的。“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此所 谓“合”,乃是从“三才”之道而言。天地之道为阴阳刚柔,人道继善成性,故为仁义。人与 天是相应的,只不过表现不同。比如:“天地养万物,圣人整P及万民。”(《易传·豪传·颐》) 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易传·彖传·睽》)“日月得 天而能久照,四时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易传·彖传·恒》这叫顺乎 天而应乎人。《易传》认为,八卦、《周易》的造作,是伏羲等古之圣人仰观俯察,根据天地人 之道与性“则之”、“效之”、“象之”而成的,目的在“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体天地之 撰”,以崇天之德,广人之业。它的理论前提就是“天人合一”思想。惟其如此,它才能“观 变于阴阳”,“幽赞于神明”(《易传·说卦传》),“彰往而察来”,“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 业,以断天下之疑”(《易传·系辞上传》),从而“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易传·彖传》) 《易传》的天人合一,主要是以人合天,以天为道德楷模,要求人效天之行。天道无亲 常与善人;天道不争而善胜,蝉然而善谋;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道为而不宰,功成而不 居;天道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默默地成就万物。圣人、君子亦当如此。《易传·系辞 传》下说:易能“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易传·象 传》说,汤武革命是“顺天应人”,具有伟大的意义。这些叫做“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道 家的自然观儒家的道德观,在这里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第六,享行时中的中和性。《周易》尚变,变而求其中。中和之道乃《周易》的级本质 特征。所以,老氏尚阴阳冲和之中道提倡“守中”;孔氏亦以中庸为“至德”,提倡“允执厥 中”。《易传》更是得《易》之精髓,以中和为天地间最完美的德行,从功利价值观上导人于 中和。《易传》之言中、刚中、柔中、中正、中道、时中等,凡一百二十见,而凡涉及中道者,皆 断以吉、亨、利。从中道被当作吉兆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来看,可知《易传》是把中和之道 当作最完美的德行加以崇尚的。 91994-2010chinaAcademicjoU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enki.net
涣 “ 初 六之吉 , 顺 也 。 ” 再如《象传 》之 冲 “ 至哉 , 冲元 。 万 物 资生 , 乃 顺 承天 。 冲厚载物 , 德合无 橙 。 含 弘光 大 , 品 物 咸 亨 。 ” 泰 “ 内阳 而 外 阴 , 内健而 外顺 , 内君子 而 外小人 , 君子道 长 , 小 人道 消也 。 ” 豫 “ 天地 以 顺 动 , 故 日 月不 过 , 而 四 时 不 成 。 圣人 以 顺 动 , 则刑 罚 清而 民服 。 豫 之时 义 大 矣哉 ” 旅 “ 柔得 中乎外 , 而 顺 乎刚 止 而 丽 乎 明 是 以 ‘ 小 亨 ’ 。 旅 贞 , 吉也 。 旅之时义 大 矣哉 ” 共 “ 柔 皆顺 乎刚 , 是 以 ‘ 小 亨 。 利 有彼往 。 利 见 大人 ” ’。 兑 “ 刚 中而 柔外 , 说 以 ‘ 利 贞 ’ 。 是 以 顺乎天 而 应 乎人 。 ” 《易传 》称扬 坤德 的倾 向 , 正是道 家贵柔思想 的深 刻 反 映 。 其对 于 中华 民族 的心 理 素质 的 形成 , 无 疑产生 了深远 影 响 。 第 五 , 合人 于天 的统一性 。 《易传 》以 为 , 天地人本来就是一 个 完整 的 系统 。 天人是一 体的 。 “ 夫大人 者 , 与天地合其德 , 与 日月合 其 明 , 与 四 时 合其序 , 与 鬼 神 合 其吉凶 。 ” 此 所 谓 “ 合 ” , 乃 是 从 “ 三才 ” 之道 而言 。 天地之 道 为 阴 阳 刚柔 , 人 道 继 善成性 , 故 为 仁 义 。 人与 天 是 相应 的 , 只 不过 表 现不 同 。 比如 “ 天地 养 万物 , 圣 人养 贤及 万 民 。 ” 《易传 · 象传 · 颐 》 “ 天地睽而 其事 同也 , 男 女 睽而其志通也 , 万物 睽而 其事类 也 。 ” 《易传 · 象传 · 睽 》 ‘ 旧 月得 天而 能 久照 , 四 时变 化 而 能久成 , 圣人 久 于其道 而天下 化成 。 ” 《易传 · 象传 · 恒 》这 叫顺 乎 天而应 乎人 。 《易传 》认为 , 八 卦 、《周 易 》的造作 , 是 伏羲等古之 圣人仰 观俯察 , 根据天 地人 之道 与性 “ 则之 ” 、 “ 效之 ” 、 “ 象 之 ” 而成 的 , 目的在 “ 通 神明 之 德 , 类万 物 之情 ” , “ 体 天 地 之 撰 ” , 以 崇天 之德 , 广人之业 。 它 的理论前提 就是 “ 天 人 合一 ” 思 想 。 惟 其 如 此 , 它 才 能 “ 观 变 于阴 阳 ” , “ 幽 赞于 神 明 ” 《易传 · 说卦传 》 , “ 彰 往 而察来 ” , “ 以 通 天 下 之 志 , 以 定 天 下 之 业 , 以断 天 下 之疑 ” 《易传 · 系辞上传 》 , 从 而 “ 财成 天 地 之道 , 辅 相 天 地 之 宜 , 以 左 右 民 ” 。 《易传 · 象传 》 易传 》的天 人 合一 , 主要 是 以 人 合天 , 以 天 为道德楷模 , 要求人 效 天之行 。 天道无 亲 , 常与善人 天 道 不争而善胜 , 缚然 而 善谋 天 道 损 有余 而补 不 足 天 道 为 而 不 宰 , 功成 而 不 居 天道 负 阴而抱 阳 , 冲气 以 为 和 , 默 默 地 成 就 万 物 。 圣 人 、 君 子 亦 当如 此 。 《易传 · 系 辞 传 》下说 易能 “ 危 者使平 , 易者使倾 , 其道甚 大 , 百物不废 , 惧 以终始 , 其要 无 咎 ” 《易传 · 象 传 》说 , 汤武 革命是 “ 顺 天 应 人 ” , 具有伟大的 意义 。 这些 叫做 “ 和顺 于 道 德 而 理 于 义 ” 。 道 家 的 自然 观 , 儒 家的道 德观 , 在这 里 得到 了有机 的结 合 。 第六 , 亨行 时 中的 中和性 。 《周 易 》尚变 , 变 而求其 中 。 中和 之道 乃《周 易 》的一 级本 质 特 征 。 所 以 , 老 氏尚阴 阳 冲和之 中道 , 提倡 “ 守 中 ” 孔 氏亦 以 中庸 为 “ 至 德 ” , 提 倡 “ 允 执 厥 中 ” 。 《易传 》更是得《易 》之精髓 , 以 中和 为 天地 间 最 完美 的德行 , 从 功 利 价 值观 上 导 人 于 中和 。 《易传 》之 言 中 、 刚 中 、 柔 中 、 中正 、 中道 、 时 中等 , 凡 一百 二 十见 , 而 凡涉 及 中道 者 , 皆 断 以吉 、 亨 、 利 。 从 中道 被 当作吉兆 的一个 重 要 理 论依 据 来看 , 可 知《易传 》是 把 中和 之 道 当作最 完美 的德行 加 以崇 尚的
三、《易传》道德哲学的现代意义 《易传》所建立的道德哲学体系,经过长达两千年的文化传承与否定发展,在民族的文 化心理中,积淀了一种鲜明中国特色的伦理道德意识,对于民族文化精神的形成,产生了 恒久、深刻的影响。今天,当我们站在人类即将跨入的21世纪的门槛边,反思《易传》的道 德哲学,感到非常必要。 从宏观的视野审视21世纪,人类面临的是一个发展参差的现代化时代。由于高科技 的发展与应用,生产力水平获得了极大提高,社会财富将会愈益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将 会提高。这种物质文明的发展、变化与进步,必然要求精神文明,诸如伦理道德意识、价值 观念、审美情趣等发生相应的变革,由于人口的发展规模与速度开始普遍地受到发达国家 和发展中国家的关注和自觉地调控,人口素质的进一步提高也将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 要课题。 现实需要不同发展水平、具有不同文化传统背景的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建立起便 于与国际接轨,同时又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新的伦理、道德哲学体系。 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首先表现在文化类型上。所谓文化类型,是楷历史上形成 特定的社会群体(民族)共同的语言文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结构、审美情趣、风俗 习惯与思想文化的最本质特征。以些孝察,中华民族文化可以托为“以中和为大本的政 治伦理型文化”。此所渭中和”,当溯派于《馬易》阳对立统一于太极的尚中道的基本精 神。此后道家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莫如守中”,儒家的“执两用中”、“允执 厥中”,以至中国化的佛学的“中观”之道,并是其体现。《易传》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 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又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又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易传》还倡扬天地、君臣、父子、夫妇之 道,这些都是形成中华民族“以中和为大本的政治伦理型文化”的思想前提。这种类型文 化所体现的特色是:第一,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第二,强调重道轻艺的价值观念;第 ,强调政教合一的政治伦理观念。这些观念又规定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经验型而非逻辑 型的思维方式、认识方式、处世哲学、价值哲学、艺术哲学、自然哲学、道德哲学和政治哲 从国情来讲,中国现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现阶段,我们要坚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所谓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是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 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初级阶段”不仅仅 是经济意义上的判断,也是一种政治的、文化的和社会的判断。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 治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现阶段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 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 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坚持用邓 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 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 33
三 、 《易传 》道 德哲 学 的现代意义 《易传 》所 建立 的道德哲学 体 系 , 经 过长 达两 千年 的文 化传 承与 否定 发展 , 在 民族 的 文 化心 理 中 , 积 淀 了一种 鲜 明 中 国特 色 的伦理 道 德 意 识 , 对 于 民 族 文化精 神 的 形 成 , 产 生 了 恒久 、 深刻 的影 响 。 今天 , 当我们站 在人 类 即将跨人 的 世纪 的 门槛边 , 反思 易传 》的道 德哲学 , 感 到非 常必要 。 从 宏 观 的视野 审视 世纪 , 人类 面 临 的是 一个 发 展 参差 的现代化 时代 。 由于 高科技 的发展 与应 用 , 生产 力水平 获得 了极 大提 高 , 社 会 财 富将会 愈 益 丰富 , 人 们 的生 活 水 平将 会 提 高 。 这 种 物 质 文 明 的发展 、 变 化 与进 步 , 必 然要 求 精 神 文 明 , 诸如伦理 道 德 意识 、 价 值 观念 、 审 美情趣 等发 生 相应 的变革 , 由于 人 口 的 发展 规模 与速 度开始普遍地 受 到发 达 国家 和 发 展 中国家 的关注 和 自觉地调控 , 人 口 素质 的进 一 步提 高也 将 成 为人 类 社会 发 展 的重 要课题 。 现实需 要 不 同发展水平 、 具有 不 同文 化 传 统 背 景 的 国 家 , 根 据 自己 的 国情 , 建 立起 便 于 与 国际接轨 , 同时又 具 有本 民族文化特 色的新 的 伦理 、 道德哲 学 体 系 。 中华 民族文 化 的特 色 , 首先表现 在 文化 类 型 上 。 所 谓 文 化 类 型 , 是 指 历 史 上形 成 的 、 特定 的社会群 体 民族 共 同的语 言文学 、 思 维 方式 、 价 值 观 念 、 心 理 结 构 、 审美情 趣 、 风俗 习惯 与思 想文 化 的最本质特征 。 以此考察 , 中华 民族文 化 可 以概括 为 “ 以 中和 为大本 的政 治伦理 型文化 ” 。 此所谓 “ 中和 ” , 当溯 源于《周 易 》阴 阳对 立统 一 于太极 的 尚中道 的基本精 神 。 此后 道 家的 “ 万物负 阴而抱 阳 , 冲气 以 为 和 ” 、 “ 莫 如 守 中 ” , 儒 家 的 “ 执 两 用 中 ” 、 “ 允执 厥 中 ” , 以 至 中 国化 的佛 学 的 “ 中观 ” 之道 , 并是 其体现 。 《易传 》讲 “ 天行健 , 君 子 以 自强不 息 ” , “ 地势坤 , 君 子 以 厚德 载物 ” 。 又 说 “ 易有 太极 , 是生 两仪 , 两 仪生 四 象 , 四 象生 八 卦 ” 。 又 说 “ 天 尊地卑 , 乾坤 定 矣 , 卑 高以 陈 , 贵贱位 矣 。 ”《易传 》还倡扬 天 地 、 君 臣 、 父 子 、 夫妇之 道 , 这些都是形 成 中华 民族 “ 以 中和 为大本 的政 治 伦理 型 文 化 ” 的思 想 前 提 。 这 种 类 型 文 化所 体现 的特色是 第 一 , 强调 天 人合 一 的整 体 观 念 第 二 , 强 调 重 道 轻 艺 的价 值 观念 第 三 , 强调 政 教合 一 的政 治伦理 观念 。 这些 观念 又 规 定 了我 们 这 个 民族 的经 验 型 而 非 逻 辑 型 的思 维 方式 、 认识方式 、 处 世 哲 学 、 价 值哲 学 、 艺 术 哲 学 、 自然 哲 学 、 道 德 哲 学 和 政 治哲 学 。 从 国情 来讲 , 中国现正 处于 并将 长期处 于社会 主 义初 级 阶段 。 在现 阶段 , 我 们要 坚持 社会 主 义 初 级 阶段 的基 本路线 。 所谓 坚 持社 会 主义 初级 阶段 的基 本路 线 , 就 是把 以 经济建 设为 中心 同 四 项 基 本 原则 、 改革 开放 这 两 个基本 点统一 于 建 设有 中 国特 色社会 主 义 的伟 大 实践 。 “ 初 级 阶段 ” 不 仅仅 是经 济 意义上 的判 断 , 也 是 一种政治 的 、 文 化 的和 社 会 的判 断 。 特 色社 会 主 义 的 经 济 、 政 治 和 文 化是 相互 依存 、 相 互联 系 、 相互促进 的 有 机 整 体 。 现 阶段 特 色社 会 主 义 的 文 化 , 就 是 “ 以 马 克思 主 义为指 导 , 以培 养有理想 、 有 道 德 、 有 文化 、 有 纪律 的公 民 为 目标 , 发 展 面 向 现代化 、 面向世 界 、 面 向未来 的 , 民族 的 、 科 学 的 、 大众 的社 会 主 义 文化 。 这 就 要 坚 持 用邓 小平理 论武装全党 , 教育人 民 努力提 高全 民族 的思 想 道 德素 质 和教 育科学 文 化 水 平 坚 持 为人 民服 务 、 为社会 主 义 服 务的方 向和 百 花 齐放 、 百 家争鸣 的方针 , 重 在建 设 , 繁荣学术
和文艺。”思想道德建设,是初级阶段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要完成这 根本任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 毫无疑问,类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由来以久的,是在否定的发展过程中保留下来 的肯定。人们不可能割断历史,越过以往的成果而另辟蹊径,去建立空中楼阁;另一方面,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实践手段,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从而强化了意识 形态殊途同归的趋同性,各国的伦理道德哲学打破畛域,走向世界,寻求共识与共鸣,成为 一种必然趋势与可能。 站在这样一种历史的高度,对《易传》的道德哲学作一种价值判断,我们认为进行批 判、改造,进而加以借鉴的方面,还是很多的 首先,关于天人合一的系统性问题。如前所述,《易传》建立的是一个以人与天地合德 的道德哲学体系。在这个体系里,天地人三才之道是一致而不悖的。人之行为规范效法 天地自然,是天经地义的事。“天地之大德曰生”。其生成方式是阴阳铟缊,以生万物;其 发展的前途是日新月异,生生不已。相应于人便是“男女构精”,以延续发展人类,代复 代地提高自身的品质。天人关系亦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改善生存环境的一个 永恒的问题,类正是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进步的。在现代化六工业生产的今 天,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人类从自然界异化出来,形成有群体组织的人类社会,又以自然 界为认识、改造和利用的对象向自然索取。各民族为了自身的利益,元休止地进行着开 垦、釆伐、战争等活动,使得大气污染、櫝被破坏、水土沉失、气候变异、温室效应增强、疾病 滋孽、品物殄灭。人类以其聪明睿智,“自强不息”地加速着制造自我否定的因素。天人之 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这与《易传》所说“生生之谓易,日新之谓盛德”是相违背的。从原道 的观点看,新世纪应努力做好历史遗留的“明于天人之故”的答卷。《易传》提出要“明于天 之道,而察于民之故”,“以神明其德”;要“极深研几”,以“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崇 德广业”以“成天下之麈麈”。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的精力多倾向于认识周围世界,而把 人自身作为认识对象去研究却用力不足。《易传》关于人与天地自然合德的思想和理论, 对于我们无疑是有重要的时代意义的。21世纪的系统科学,首先是要建立和完善天人之 际的系统理论,从而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自身和客观世界,科学地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维护生态平衡,造福于万代。 其次,《易传》的道德哲学更强调认识和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人生观问题是与世界观 同等重要且紧密联系的问题。《易传》认为,君子之德一方面表现为自强不息的能动性,同 时又表现在厚德载物的温良恭俭让的博厚的宽容性方面。两千年来,由《周易》所萌发、 《易传》所奠定的勤劳勇敢温良俭让的精神,已经凝结成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 美德,从本质上说,是对人类具有永恒价值的精神文明。在人类发展史上,不同民族和国 度的思想家,都曾经在尽人道的问题上提出过很多深邃的思想和论题。如欧洲文艺复兴 时期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费尔巴哈关于建立爱的宗教的呼吁,以及以拯救 苦难、觉悟众生为目的的宗教组织的建立和教义的弘扬,无不带有浓厚的人道色彩。在中 国,老子的贵柔哲学,孔子的仁爱思想,墨子兼以易别的兼爱、非攻哲学,名家的“泛爱万 物,天地一体”命题,在《易传》里都得到了综合反映。所谓“圣人感人心而(下转第39页)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p/www.cnki.net
和 文艺 。 ” 思想 道 德 建设 , 是 初 级 阶段 特 色社会 主义 文 化 建 设 的一 项 根 本 任务 。 要 完成 这 一 根本 任务 必须 继 承 和发 扬 中华 民族优 良的 文 化传 统 , 吸 收 人 类 文 明 的 一 切优 秀 成 果 , 在 社会 主 义 实践 中 , 创造 出人类先进 的精 神 文 明 。 毫无 疑 问 , 人 类 的一切 文 明成果 , 都是 由来 以 久 的 , 是 在 否 定 的发 展 过 程 中保 留下 来 的肯 定 。 人 们不 可 能割 断历史 , 越 过 以 往 的成果 而 另辟 蹊径 , 去 建立 空 中楼 阁 另一方 面 , 由于科学技 术 的发展 , 改变 了人们的实践 手段 , 提 高 了人 们 的认识 能力 , 从 而 强 化 了意 识 形 态 殊途 同归 的趋 同性 , 各 国 的伦理道德哲 学 打破 略域 , 走 向世 界 , 寻求 共识与共 鸣 , 成 为 一 种 必然 趋 势与可 能 。 站在 这样 一 种 历史 的高 度 , 对《易传 》的道 德 哲 学 作一 种 价 值 判 断 , 我 们 认 为 进 行 批 判 、 改 造 , 进 而加 以 借 鉴 的方面 , 还是 很 多 的 。 首先 , 关 于 天 人合一 的系统性 问题 。 如前 所述 ,《易传 》建 立 的是 一 个 以人 与 天 地合德 的道德哲 学 体 系 。 在 这 个体 系里 , 天地人 三 才之 道 是 一 致 而 不 悖 的 。 人 之 行 为规 范效 法 天 地 自然 , 是 天 经地 义 的事 。 “ 天 地 之大 德 曰 生 ” 。 其 生 成 方式 是 阴 阳细 组 , 以 生 万 物 其 发展 的前 途是 日新 月 异 , 生 生不 已 。 相应 于人 便 是 “ 男 女 构 精 ” , 以 延续 发 展 人 类 , 代 复 一 代地提 高 自身 的 品 质 。 天 人关 系亦 即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 问题 , 是 人 类 改 善生存 环 境 的 一 个 永恒 的 问题 , 人类正 是 在解 决这 个 问题 的过 程 中不 断进 步 的 。 在 现 代 化 大工 业 生 产 的 今 天 , 这 个 问题 尤 为 突 出 。 人类从 自然界 异化 出来 , 形 成 有 群 体组 织 的 人类 社 会 , 又 以 自然 界 为认识 、 改 造 和利 用 的对 象 , 向 自然索取 。 各 民族 为 了 自身 的利 益 , 无 休止地 进 行 着 开 垦 、 采 伐 、 战争等 活动 , 使得 大气污染 、 植被破坏 、 水土 流失 、 气 候 变 异 、 温 室 效应 增强 、 疾 病 滋孽 、 品 物珍 灭 。 人 类 以 其聪 明睿智 , “ 自强 不息 ” 地 加 速 着制 造 自我 否定 的 因 素 。 天 人之 间 的矛盾 日益尖锐 。 这 与《易传 》所说 “ 生 生 之 谓 易 , 日新 之 谓 盛 德 ” 是相 违 背 的 。 从 原 道 的观点 看 , 新 世 纪应 努 力做好 历史遗 留的 “ 明于 天人之故 ” 的答 卷 。 《易传 》提 出要 “ 明于 天 之道 , 而 察于 民之故 ” , “ 以 神 明其 德 ” 要 “ 极深研几 ” , 以 “ 通 天下之志 ” , “ 成天 下 之务 ” , “ 崇 德广业 ” 以 “ 成天下 之 睿叠 ” 。 在 以往 的研 究 中 , 人 们 的精 力 多倾 向于 认识 周 围世 界 , 而 把 人 自身作 为认识对 象去 研究却用力 不 足 。 《易 传 》关 于 人 与 天 地 自然 合 德 的思 想 和 理 论 , 对 于 我们 无疑是 有 重要 的时代意义 的 。 世 纪 的 系统 科 学 , 首 先是 要 建立 和 完善天 人 之 际 的系统 理 论 , 从 而 指导 人们正确地认识 自身 和 客观 世 界 , 科 学 地 解 决人 与 自然 的矛 盾 , 维护 生 态平 衡 , 造 福 于万代 。 其次 ,《易传 》的道 德哲 学 更强调认识 和 处 理 人 际 关 系 问题 。 人 生 观 问题 是 与世 界 观 同等重要 且 紧密联 系 的问题 。 《易传 》认 为 , 君 子 之德 一方 面 表现 为 自强 不 息 的 能动性 , 同 时 又 表 现在厚 德载 物 的温 良恭 俭 让 的博 厚 的 宽 容性 方 面 。 两 千 年来 , 由《周 易 》所 萌 发 、 《易传 》所奠定 的勤 劳 勇敢 、 温 良俭 让 的精神 , 已 经凝结 成 我们 中华 民族 的传 统美德 。 这 种 美德 , 从 本质上 说 , 是对人类具有永恒 价 值 的精 神 文 明 。 在 人 类 发展 史 上 , 不 同 民族 和 国 度的思 想 家 , 都 曾经 在尽 人 道 的问题上提 出过 很 多深 邃 的思 想和 论 题 。 如 欧洲 文 艺 复兴 时期 所倡 导 的 “ 自由 、 平 等 、 博爱 ” 的精神 , 费 尔 巴 哈关 于 建立 爱 的宗教 的呼 吁 , 以及 以拯救 苦难 、 觉 悟 众生 为 目的 的宗教组织 的建立 和 教 义 的弘扬 , 无 不 带有浓厚 的人 道 色彩 。 在 中 国 , 老 子 的贵 柔哲学 , 孔 子 的仁爱 思 想 , 墨 子 兼 以 易 别 的 兼 爱 、 非 攻 哲 学 , 名 家 的 “ 泛 爱 万 物 , 天 地一 体 ” 命题 , 在《易传 》里都得 到 了综 合反 映 。 所谓 “ 圣 人感 人心 而 下 转 第 页
次强调统治者气度要恢宏,要“厚下安宅”(《剥·象》),“宽以居之”(《文言》),“以虚受人”(《咸·象》)。即 使是功业有所成时,也要“以其功下人,”“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系辞上》)。诚如是,则贤能之土自会 趋之若鹜,以死效力了。 节以制度”是《易传》治道观倡导的施政之根本。健全的政治制度是政治秩序、社会秩序良性运行 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保证。对一个政治权力运行系统而言,制度建设具有长期性、根本性。对此,《易传》 作者有相当清醒的认识。从制度建设的根源上讲,“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节 彖》),天地有其运行规律是因为天地有节度,天地有节度四时乃成;国家有制度,用以节制和规范君臣庶 民,则富實者不骄奢以伤财,不残暴以害民。从政治权力的分配、政治权威的建树上讲,上文我们曾论 及,“位”是“大宝”,“当位以节”(《节·彖》),对“位”的制度规范极其重要。如果“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 人在下位而无辅”则“动而有悔也(文言》)。所以,《易传》特别强调君臣上下的位“当”与“不当”,即合 不合乎法定的权位体制。“柔得位而上下应之”(《小畜·彖》),君臣上下同心协力,“其利断金”(《系辞 上》)。从社会共同体所遵循的行为规范上讲,“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节·象》),一个健全的社会,就 要建立必要的制度,论定德行之准则。有了制度准则,统治者就可以“申命行事”(《巽·象》),臣民也就有 了必要的行为规范了。在古代社会,维护社会健康运行的制度准则主要是礼制,“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 别嫌明微,傧鬼神,考制度,别仁义,所以治政安君也。”(《礼记·礼运》)“礼”是范导全体社会成员言行的 旗帜,“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札则不宁”(《荀子修身》)礼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从治 道言,“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管予·五辅》)《易传》作者主 张,礼数制度既然是规范政治关系、社会行为的,那么,为君子者就应做到”非礼弗履”《大壮·象》)不符 合礼的行为是不见容于社会的。儒家强调,“礼之用,和为赀”(《论浯·些而》),天下之八都恪守礼数制度 了,“天下和平”(《咸·彖》)的治世理想的实现也更近在咫尺了 作者:兰州商学院马列部 责任编辑:刘玉建 (上接第34页)天下和平”的“仁民爱物”思想,在今天已经成为我们解决国际争端、国内民 族矛盾和人际关系问题所必须借鉴的思想。 前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的原始积累已成过去,但殖民掠夺、文化侵略、非正义的战争以 及局部的阶级斗争依然存在,超级大国和霸权主义依然存在。人类新世纪面临的并非 个温馨的逸乐园。在我国,还存在国家统一、民族和睦、社会稳定等问题。《易传》所提倡 的坤德,尤其是“中和”之至德,对于解决我们所面临的诸多矛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 义 系辞下传》云:“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意 思是说:天下之事何需思虑得那么致密?它如同江河,其源虽殊,最终必流归于一(道);天 下的主义虽然很多,最后也将趋于统一。这种“一”,就是“易道”,就是阴阳两仪之中和、对 立统一,就是世界和人类的生生日新之大本大源。人类的20世纪是一个充满了血与火的 艰难曲折的辉煌的世纪。人类的21世纪,必然是一个充满新生希望的世纪。要把这种美 好希望变成现实,对《易传》的伦理道德哲学进行批判继承和弘扬,乃是十分必要的。而对 《易传》道德哲学的价值,也必然会有新的评估。 作者:湖北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刘玉建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p//www.cnki.net
次强 调统治者气度要恢宏 , 要 “ 厚下 安 宅 ” 《剥 · 象 》 , “ 宽 以 居 之 ” 《文 言 》 , “ 以 虚 受 人 ” 《咸 · 象 》 。 即 使是功业有所 成时 , 也要 “ 以 其功下 人 , ”“ 劳而不伐 , 有 功 而 不 德 ” 《系辞上 》 。 诚 如 是 , 则 贤能之士 自会 趋之若鹜 , 以死效力 了 。 “ 节 以 制度 ” 是《易传 》治道观倡 导 的施政之 根 本 。 健全 的政 治制 度 是 政 治秩 序 、 社会 秩 序 良性 运 行 的 内在要求 和根本 保证 。 对一个 政 治权 力运 行 系统 而 言 , 制 度 建设共 有 长 期性 、 根本 性 。 对 此 ,《易 传 》 作者有相 当清醒 的认识 。 从制度建设 的根 源 上 讲 , “ 天 地 节 而 四 时 成 , 节 以 制度 , 不 伤财 , 不 害 民 ” 《节 · 象 》 , 天地有 其运行规律是 因为天 地有节 度 , 天 地有节 度 四 时 乃 成 国家有制度 , 用 以 节 制和 规 范君 臣 庶 民 , 则富贵者不 骄 奢以 伤财 , 不 残暴 以 害 民 。 从 政 治 权 力 的 分 配 、 政 治权 威 的 建 树上讲 , 上 文我 们 曾论 及 , “ 位 ” 是 “ 大宝 ” , “ 当位 以 节 ” 《节 · 象 》 , 对 “ 位 ” 的 制 度 规范极 其重 要 。 如 果 “ 贵而 无位 , 高而 无 民 , 贤 人在 下位 而无辅 ” , 则 “ 动而有悔也 ” 《文 言 》 。 所 以 ,《易传 》特别强 调 君 臣上 下 的位 “ 当 ” 与 “ 不 当 ” , 即合 不合乎法定 的权 位体制 。 “ 柔 得 位 而 上 下 应 之 ” 《小 畜 · 象 》 , 君 臣 上 下 同 心 协 力 , “ 其 利 断金 ” 《系 辞 上 》 。 从社会共同体所遵循的行 为 规范上 讲 , “ 君 子 以 制数 度 , 议 德 行 ” 《节 · 象 》 , 一 个健全 的社会 , 就 要建立必要 的制 度 , 论定德行之准则 。 有 了制度 准则 , 统治者 就可 以 “ 申命行事 ” 《哭 · 象 》 , 臣 民 也就 有 了必 要 的行为规范 了 。 在古代社会 , 维 护社会 健康运 行 的制度 准 则 主要 是礼制 , “ 礼者君 之 大柄也 , 所 以 别嫌 明微 , 滨 鬼神 , 考制度 , 别仁义 , 所 以 治政 安君 也 。 ” 《礼 记 · 礼运 》 “ 礼 ” 是 范 导 全 体社会 成 员 言行 的 旗帜 , “ 人无礼则不 生 , 事无礼则不 成 , 国家无礼 则不 宁 ” 《荀 子 · 修身 》 。 礼 的 内容是 十分广 泛 的 , 从治 道 言 , “ 上 下 有 义 , 贵贱 有分 , 长幼有 等 , 贫富有 度 , 凡 此八者 , 礼之 经 也 ” 《管 子 · 五 辅 》 。 《易传 》作 者 主 张 , 礼数制度既然是规范政治关 系 、 社会行 为的 , 那 么 , 为君 子者 就应 做到 “ 非礼弗履 ” 《大壮 · 象 》 , 不 符 合礼 的行为是不 见容于 社会 的 。 儒家强调 , “ 礼之用 , 和 为贵 ” 《论语 · 学 而 》 , 天 下 之 人都格守 礼数制 度 了 , “ 天 下 和平 ” 《咸 · 象 》的治世理想 的实现也便 近在咫 尺 了 。 作者 兰州商学院马列部 责任编辑 刘玉 建 上接第 页 天 下 和平 ” 的 “ 仁 民爱物 ”思 想 , 在 今天 已 经成 为 我们解 决 国际争端 、 国 内 民 族矛盾 和人 际关 系 问题所 必须借 鉴 的思 想 。 前 资本 主 义社 会资本 的原始 积 累已 成过 去 , 但 殖 民掠 夺 、 文 化 侵 略 、 非 正 义 的 战 争 以 及局部 的阶级斗 争依然存 在 , 超级 大 国和 霸权 主 义依 然存 在 。 人 类新 世 纪 面 临 的并 非 一 个 温馨 的逸 乐 园 。 在我 国 , 还存 在 国家统一 、 民族 和 睦 、 社 会 稳 定 等 问题 。 《易 传 》所 提 倡 的坤 德 , 尤其 是 “ 中和 ” 之至德 , 对 于解决我们 所 面 临 的诸 多矛 盾 , 有 着 十 分重要 的现 实意 义 。 《系辞 下 传 》云 “ 天 下何思 何 虑 天 下 同 归 而 殊 途 , 一 致 而 百 虑 。 天 下 何 思 何 虑 ” 意 思是说 天下 之 事何需 思 虑得 那 么致 密 它 如 同江河 , 其源虽 殊 , 最终 必 流 归 于 一 道 天 下 的 主义虽 然 很 多 , 最后也将趋 于统 一 。 这 种 “ 一 ” , 就 是 “ 易道 ” , 就 是 阴 阳 两 仪之 中和 、 对 立统 一 , 就是世 界 和人类 的生 生 日新之 大本 大源 。 人类 的 世 纪是 一 个充 满 了血 与火 的 艰 难 曲折 的辉煌 的世 纪 。 人类 的 世纪 , 必然 是一 个 充满新 生 希望 的世 纪 。 要把这种美 好希望 变成现实 , 对《易传 》的伦理 道 德哲学 进行批判继 承 和 弘扬 , 乃 是 十分必要 的 。 而对 《易传 》道德哲学 的价 值 , 也 必 然会有 新 的评估 。 作者 湖北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院长 、 教授 责任编辑 刘玉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