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研究 1999年第4期(总第四十二期) 《易传》义利观研究 兼论《易传》之伦理思想 孙熙国许青春 山东大学马列部,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义利关系是《易传》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易传》作者系统总结并发展了先秦诸子的义利 认为“义”乃人类行为最基本之道德规范,其职能是“理财、正辞、禁民为非”,其基本含义是“崇德向 善”、“广业济世”、“和谐中正”“崇刚抑柔”、顺天应时";“利”的基本含义则是指“天地之大义",凡合于义 者皆视为利。因此,在义利关系问题上,《易传》作者的基本思想是:(1)“义以为上,以义制利”;(2)义以 生利,利在义中;(3)义利合一,相互为用 关键词:《易传》;义利;伦理 图分类号:B2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82(1999)04-0058-11 张岱年先生说:“在先秦典籍中,《易大传》是思想最深刻的一部书,是先秦辩证法思想 发展的最高峰。”(张岱年《中回哲学史料学》,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26页。)这话无疑 是千真万确的。但逼,除了辫证法思想,《易大传》中是否还包含着其他“最深刻”的思想 呢?我们认为,伧理思想也是《易大传》一书的重要贡献,是《易大传》作者“最深刻”的思想 之一。而《易大传》对伦理思想的阐释,又是从对“义”和“利”这两个范畴的考察入手的 为此,本文的任务就在于通过剖析《易传》的义利观,以洞悉《易传》的丰富深刻的伦理思 “义”为儒家五常之一。《说文解字》云:“义,已之威仪也,从我从羊。”在古汉语中,义 由羊、我构成,其本义原是指对祭品羊的分配要均平和宜。在古代,几乎在举行任何大的 活动之前,都要由长老主持举行祭告典礼。此时无论是作为给膳的羊,还是作为祭品的牺 牲、腊肉等,最后都要由长老按等级次第均平地切割分施于大家。在“羊”的分食过程中 长老必须均平和宜。由此推而广之,凡关于财富的分配和取予,只要均平和宜就是义。因 此,“义”的基本含义应是一种关于利益取予和分配的基本原则。(参见陈启智《儒家义利 观新诠》,《东岳论丛》1993年第6期。) 《易传》作者系统地总结并发挥了先秦关于“义”的观念。认为“义”乃人类行为的最基 作者简介:孙熙国(1965-),男,山东大学马列部副教授;许青春(1971-),女,山东大学马列部颓士生
周 易研究 年第 期 总第四 十二期 《易传 》义利观研究 — 兼论《易传 》之伦理思想 孙 熙 国 许青春 山东大学 马列部 , 山东 济南 摘要 义利关系是《易传 》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 《易传 》作者系统总结并发展 了先秦诸子 的义利 观 , 认为 “ 义 ”乃人类行为最基本之道德规范 , 其职 能是 “ 理财 、 正 辞 、 禁 民 为非 ” , 其基本含义是 “ 崇德 向 善 ” 、 “ 广业济世 ” 、 “ 和谐中正 ” 、 “ 崇刚抑柔 ” 、“ 顺天应时 ” “ 利 ”的基本含义则是指 “ 天地之大义 ” , 凡合于义 者 , 皆视为利 。 因此 , 在义利关系问题上 ,《易传 》作者的基本思想是 “ 义 以为上 , 以义制利 ” 义 以 生利 , 利在义 中 义利合一 , 相互为用 。 关键词 《易传 义利 伦理 中图分类号 文 献标识码 文章编 号 刃 一 张岱年先生说 “ 在先秦典籍 中 ,《易大传 》是思想最深刻的一部书 , 是先秦辩证法思想 发展的最高峰 。 ” 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 , 三联 书店 , 年版 , 第 页 。 这话无疑 是千真万确的 。 但是 , 除 了辩证法思 想 ,《易大传 》中是否 还包含着其他 “ 最深刻 ” 的思 想 呢 我们认为 , 伦理思想也是《易大传 》一书 的重要 贡献 , 是《易大传 》作者 “ 最深刻 ” 的思想 之一 。 而 易大传 》对伦理思 想 的 阐释 , 又 是从对 “ 义 ” 和 “ 利 ” 这两个范畴的考察人手 的 。 为此 , 本文的任务就在于通过剖 析《易传 》的义利观 , 以洞悉《易传 》的丰富深刻 的伦理思 想 。 “ 义 ” 为儒家五常之一 。 《说文解字 》云 “ 义 , 己之威仪也 , 从我从羊 。 ” 在古汉语 中 , 义 由羊 、 我构成 , 其本义原是指对祭品羊的分配要均平和宜 。 在古代 , 几乎在举行任何大的 活动之前 , 都要 由长老 主持举行祭告典礼 。 此时无论是作为给膳的羊 , 还是作为祭品的牺 牲 、腊 肉等 , 最后都要 由长老按等级次第均平地切割分施于 大家 。 在 “ 羊 ” 的分食过程 中 , 长老必须均平和宜 。 由此推而广之 , 凡关于财富的分配和取予 , 只要均平和宜就是义 。 因 此 , “ 义 ” 的基本含义应是一种关于利益取予和 分配 的基本原则 。 参见 陈启智《儒家义利 观新诊 》 , 东岳论丛 》 年第 期 。 《易传 》作者系统地总结并发挥了先秦关于 “ 义 ” 的观念 。 认为 “ 义 ” 乃人类行 为的最基 作者简介 孙熙 国 一 , 男 , 山东大学马列部副教授 许青春 一 , 女 , 山东大学马列部硕士生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本的道德规范,所谓“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易传·说卦》),“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系辞下》),都是在这一意义上讲义。但是,假若进行更为细致的考察,我们发现《易传》 作者在具体探讨“义”的基本含义时,又主要是从“崇德向善”、“广业济世”、“和谐中正 崇刚抑柔”、“顺天应时”等五个方面加以阐释的。 (一)崇德向善。 崇德即尊崇道德。《系辞上》云:“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成性存存,道 义之门。”意谓《易》乃圣人尊祟道德、广大事业之根本。一个人若能依照《易》理来涵养蕴 存其美善德性,也就找到了通向道义的门户。 既然通向“道义”的门户为德,因此《易传》作者从不同方面对“德"进行了具体论述,他 说:“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 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卦旨在说明遵 礼而行,是树立道德的初基。《谦》卦说明人若行谦虚之德,就如同把握住了道德的把柄。 《复》卦说明回复正途、归复善道是德行的根本。《恒》卦说明守正有恒,才能巩固道德。 《损》卦说明自损不善,如《损·象传》所言:“君子以惩忿窒欲”,如是才能使德行修养更完 善。《益》卦说明增益善念美行,如《益·象传》所言:“君子以见善则迁,见过则改”,趋善而 改过,方能日益充实其德。《困》卦说明处困之时仍能守正则可辨别出德行是否真正完 善。《井》卦说明井养不穷,利惠他人,如同大地之生养万物。《繄》卦说明深入事物之理 遇事裁断合宜,如此则能德操髙尚。总之,从树立道德規范,到如何修慫,《易传》都作了简 要而全面的阐述 《易传》对谦德尤为推崇,认为人能行谦,即是掌握了修德的要领,裁断诸事就能适宜。 《系辞下》云:“《谦》,尊而光、谦虚才能被尊崇而光大其德;又云:“《谦》以制礼。”说明谦虚 之道可用来裁制礼节之宜。《谦·彖传》云:“谦,享。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 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以上诸句泛举“天 道”、“地道”、“鬼道”、“人道”为例,说明宇宙间的事义无不尚谦,尤言“人道好谦”,认为保 持谦德至终乃君子之义。其它亦在多处把谦德作为行事之义肯定了下来。《乾·文言》曰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说明“乾”之大不仅在于“能以美利利天下”,而 更在于能保持谦虚,“不言所利”。《乾·文言》还说:“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亦是以谦为 美。《易传》认为,愈是处于盛极之时愈应具有谦德。如《乾·象传》:“天德不可为首也。”说 明天之美德在于谦虚而不自居其首;《大壮象传》曰:“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说明大壮 之时愈应以谦制礼,以谦为宜。《易传》甚至认为在一定情况下,即使过于谦,也是合于义 的,如《小过·象传》云:“君子以行过乎恭。”恭,指谦卑恭敬。 既然修德乃“道义之门”,《易传》要求“君子”应以德为指导,在不同的情况下不断修善 自己的善念美行。《乾·文言》曰:“君子以成德为行”,《坤·象传》曰:“君子以厚德载物”, 《蒙·象传》曰:“君子以果行育德”,《小畜·象传》曰:“君子以懿文德”,《否·象传》曰:“君子 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大有·象传》曰:“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豫·象传》 先王以作乐崇德”,《蛊·象传》曰:“君子以振民育德”,《大畜·象传》曰:“君子以多识前言 往行,以畜其德”,《坎·象传》曰:“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晋·象传》曰:“君子以自昭明 德”,《蹇·象传》曰:“君子以反身修德”,《央·象传》曰:“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居德
本的道德规范 , 所谓 “ 立 人之道 日 仁与义 ” 《易传 · 说卦 》 , “ 理财 、 正 辞 、 禁 民为非 曰 义 ” 《系辞下 》 , 都是在这一意义上讲义 。 但是 , 假若进行更为细致的考察 , 我们发现 ,《易传 》 作者在具体探讨 “ 义 ” 的基本含义 时 , 又 主要 是从 “ 崇德 向善 ” 、 “ 广业 济世 ” 、 “ 和谐 中正 ” 、 “ 崇刚抑柔 ” 、 “ 顺天应时 ” 等五个方面加以 阐释 的 。 一 崇德 向善 。 崇德即尊崇道德 。 《系辞上 》云 “ 夫《易 》 , 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 。 … …成性存存 , 道 义之门 。 ”意谓《易 》乃圣人尊崇道德 、 广大事业 之根本 。 一个人若能依照《易 》理来涵养蕴 存其美善德性 , 也就找到了通 向道义 的门户 。 既然通 向 “ 道义 ” 的门户为德 , 因此《易传 》作者从不 同方面对 “ 德 ”进行 了具体论述 , 他 说 “ 是故《履 》 , 德之基也 。 《谦 》 , 德之柄也 复 》 , 德之本也 恒 》 , 德之 固也 《损 》 , 德之修 也 益 》 , 德之裕也 困 》 , 德之辨也 《井 》 , 德之地也 《粪 》 , 德之制也 。 ”《履 》卦 旨在说明遵 礼而行 , 是树立道德 的初基 。 《谦 》卦说明人若行谦虚之德 , 就如 同把握住 了道德 的把柄 。 《复 》卦说明回复正途 、 归复善道 是德行 的根本 。 《恒 》卦说 明守正有 恒 , 才能巩 固道德 。 损 》卦说明 自损不善 , 如《损 · 象传 》所言 “ 君 子 以惩忿 窒 欲 ” , 如是才能使德行修养更完 善 。 益 》卦说明增益善念美行 , 如《益 · 象传 》所言 “ 君子 以见善则迁 , 见过则 改 ” , 趋善而 改过 , 方能 日益充实其德 。 《困 》卦说明处 困之时仍能守正 , 则可 辨别 出德行是否 真正完 善 。 井 》卦说明井养不穷 , 利惠他人 , 如 同大地之生 养万 物 。 《粪 》卦说 明深人事物之理 , 遇事裁断合宜 , 如此则能德操高尚 。 总之 , 从树立道德规范 , 到如何修德 ,《易传 》都作 了简 要而全面的阐述 。 《易传 》对谦德尤为推崇 , 认为人能行谦 , 即是掌握 了修德的要领 , 裁断诸事就能适宜 。 《系辞下 》云 “《谦 》 , 尊而光 。 ”谦虚才能被尊崇而光大其德 又云 “《谦 》以制礼 。 ”说明谦虚 之道可用来裁制礼节之宜 。 《谦 · 象传 》云 “ 谦 , 亨 。 天道下 济而光 明 , 地道卑而上行 。 天 道亏盈而益谦 , 地道变盈而流谦 , 鬼神害盈而福谦 , 人道恶盈而好谦 。 ” 以上诸句泛举 “ 天 道 ” 、 “ 地道 ” 、 “ 鬼道 ” 、 “ 人道 ” 为例 , 说明宇宙 间 的事义无不 尚谦 , 尤言 “ 人道好谦 ” , 认为保 持谦德至终乃君子之义 。 其它亦在多处把谦德作为行事之义肯定 了下来 。 《乾 · 文言 》曰 “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 , 不言所利 , 大矣哉 ”说明 “ 乾 ”之大不仅在于 “ 能以美利利天下 ” , 而 更在于能保持谦虚 , “ 不言所利 ” 。 《乾 · 文言 》还说 “ 善世而不伐 , 德博而化 。 ” 亦是 以谦为 美 。 《易传 》认为 , 愈是处于盛极之时愈应具有谦德 。 如《乾 · 象传 》 “ 天德不可为首也 。 ”说 明天之美德在于谦虚而不 自居其首 《大壮 · 象传 》日 “ 大壮 , 君子 以非礼弗履 。 ” 说 明大壮 之时愈应 以谦制礼 , 以谦为宜 。 《易传 》甚至认为在一定情况下 , 即使过于谦 , 也是合于义 的 , 如《小过 · 象传 》云 “ 君子 以行过乎恭 。 ”恭 , 指谦卑恭敬 。 既然修德乃 “ 道义之 门 ” ,《易传 》要求 “ 君子 ”应 以德为指导 , 在不 同的情况下不断修善 自己 的善念美行 。 《乾 · 文言 》曰 “ 君 子 以成德为行 ” ,《坤 · 象传 》曰 “ 君子 以厚德载物 ” , 《蒙 · 象传 》曰 “ 君子 以果行育德 ” ,《小畜 · 象传 》日 “ 君子 以彭文德 ” ,《否 · 象传 》日 “ 君子 以俭德避难 , 不可荣以禄 ” ,《大有 · 象传 》曰 “ 君子 以遏恶扬善 , 顺天休命 ” ,《豫 · 象传 》曰 “ 先王 以作乐崇德 ” ,《蛊 · 象传 》曰 “ 君子 以振 民育德 ” ,《大畜 · 象传 》日 “ 君 子 以多识前言 往行 , 以畜其德 ” ,《坎 · 象传 》曰 “ 君 子 以常德行 , 习教事 ” ,《晋 · 象传 》曰 “ 君子 以 自昭 明 德 ” ,《赛 · 象传 》日 “ 君子 以反身修德 ” ,《央 · 象传 》曰 “ 君子 以施禄及下 , 居德则忌 ” 居德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应忌自傲),《升·象传》曰:“君子以顺德,积小而高大”,《震·象传》曰:“君子以恐惧修省”, 《渐·象传》日:“君子以居德善俗”,《节·象传》曰:“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系辞上》曰 日新之谓盛德”,意即美好德行在于日日增新,不断更善。 (二)广业济世。 《易传》中崇德与广业是紧密联系的。崇德是为了广大功业,以利众生,而在建功立业 的过程中,又能不断增进美德。正如《系辞上》所言:“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又 《乾·象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君子法天而动刚健有为。所为何事?《乾 文言》曰:“君子以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 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君子以忠诚信实而增进美德,以言辞诚挚而积蓄功业 知进知止,是为合义。故《系辞上》赞曰:“盛德大业至矣哉! 《易传》认为,圣人之德业在于得“天下之理”(即天地规律)而用之于济世。《系辞上》 曰:“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 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 位乎其中矣。”“天下之理”即乾易坤简之规律:平易则容易使人明了,简约容易使人顺从 容易明了则有人亲近,容易顺从则可建立功绩;有人亲近归附就能处世长久,建立功绩立 身就能弘大;处世长久、流芳百世定贤人之德,立身弘大是贤人之业。可见,贤人之业在于 建立功绩。得此易简之理,就能居处适宜之位。故曰:“易简之誓配至德。”(《系上》)圣 人将此至善之理教与天下百姓使用,因此建立功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请之事业”、“吉凶 生大业”(同上),教人趋吉避凶促使事物顺天之理而发展弘大称作事业。《系辞上》还进 一步说明:“富有之谓大业,阳新之谓盛德。”圣人之业在于使天下百姓富有。可见,广业” 的意义就在于兴利以济世。 《易传》以利济天下为义。《乾·文言》曰:“利物足以和义。”和者,合也,利于物则合于 义。又曰:“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赞美施美利于天下之伟大。《易传》 认为不是每个人都有此德行,唯有圣人才能做到。故《系辞上》曰:“备物致用,立成器,以 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圣人“变而通之以尽利”(系辞上),尽万物之利以致用,具体表现 为:“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济天下”、“服牛乘马,引重致远, 以利天下”、“臼杵之利,万民以济”、“使民宜之”(《系辞下》),也就是圣人法象制器以使天 下之民广得其利。圣人君子的利济天下的行为还表现在教化万民、颐养万民等方面。如 《临·象传》曰:“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颐·彖传》曰:“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 万民”;《系辞下》曰:“《井》以辨义。”明确提出以是否利人无私来明辨君子之义。陆九渊释 之曰:“君子之义,在于济物,于井之养人,可以明君子之义。”(《陆九渊集语录上》圣人何 以能成就其大业呢?《系辞下》曰:“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日财。 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只有理财才能聚人(仁),只有行“仁”才能守位,从而成就圣人 之功业。 三)和谐中正 亦即阴阳和谐,居中守正。《易传》认为阴阳和谐乃“天下之大义”,合于天地之大德。 《系辞下》曰:“天地纲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天地阴阳二气相合至密则万物 化育醇厚;男女(指万物之阴阳二体,不独人之男女)交合则万物化育孕生。由《易传》之
应忌 自傲 ,《升 · 象传 》曰 “ 君子 以顺德 , 积小而高大 ” ,《震 · 象传 》曰 “ 君 子 以恐惧修省 ” , 《渐 · 象传 》日 “ 君子 以居德善俗 ” ,《节 · 象传 》曰 “ 君 子 以制数度 , 议德行 ” ,《系辞上 》曰 “ 日新之谓盛德 ” , 意即美好德行在于 日 日增新 , 不断更善 。 二 广 业 济世 。 《易传 》中崇德与广业是紧密联系的 。 崇德是为 了广大功业 , 以利众生 , 而在建功立业 的过程 中 , 又能不断增进美德 。 正如《系辞上 》所言 “ 夫《易 》 , 圣人所 以崇德而广业也 。 ” 又 《乾 · 象传 》云 “ 天行健 , 君子以 自强不息 ” 。 即君子法天而动 , 刚健有为 。 所为何事 《乾 · 文言 》曰 “ 君子 以进德修业 。 忠信 , 所 以进德也 修辞立其诚 , 所 以居业也 。 知至 至之 , 可 与言几也 知终终之 , 可与存义也 。 ”君子 以忠诚信实而增进美德 , 以言辞诚挚而积蓄功业 , 知进知止 , 是为合义 。 故《系辞上 》赞 曰 “ 盛德大业至矣哉 ” 《易传 》认为 , 圣人之德业在于得 “ 天下之理 ” 即天地规律 而用 之于 济世 。 《系辞上 》 曰 “ 乾以易知 , 坤 以简能 易则 易知 , 简则易从 易知则有 亲 , 易从则有功 有亲则可 久 , 有 功则可大 可久则贤人之德 , 可 大则贤人之业 。 易简 , 而天下 之理得矣 天下 之理得 , 而成 位乎其中矣 。 ”“ 天下之理 ” 即乾易坤简之规律 平易则容易使人明了 , 简约容易使人顺从 容易明了则有人亲近 , 容易顺从则可建立功绩 有人亲近归 附就能处世长久 , 建立功绩立 身就能弘大 处世长久 、 流芳百世定贤人之德 , 立身弘大是贤人之业 。 可见 , 贤人之业在于 建立功绩 。 得此易简之理 , 就能居处适宜之位 。 故 曰 “ 易简之善配至德 。 ” 《系辞上 》圣 人将此至善之理教与天下百姓使用 , 因此建立功业 “ 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 、 “ 吉凶 生大业 ” 同上 , 教人趋吉避凶 、 促使事物顺天之理而发展弘大称作事业 。 《系辞上 》还进 一步说明 “ 富有之谓大业 , 日新之谓盛德 。 ”圣人之业在于使天下百姓富有 。 可见 , “ 广业 ” 的意义就在于兴利 以济世 。 《易传 》以利济天下为义 。 《乾 · 文言 》日 “ 利 物足 以 和 义 。 ” 和者 , 合也 , 利于物则合于 义 。 又 曰 “ 乾始能 以美利利天下 , 不言所利 , 大矣哉 ”赞美施美利于天下之伟大 。 《易传 》 认为不是每个人都有此德行 , 唯有圣人才能做到 。 故《系辞上 》曰 “ 备物致用 , 立成器 , 以 为天下利 , 莫大乎圣人 。 ”圣人 “ 变而通之以尽利 ” 系辞上 , 尽万物之利 以致用 , 具体表现 为 “ 来褥之利 , 以教天下 ” 、“ 舟揖之利 , 以济不通 , 致远 以济天下 ” 、 “ 服牛乘马 , 引重致远 , 以利天下 ” 、 “ 臼柞之利 , 万 民 以济 ” 、 “ 使 民宜之 ” 《系辞下 》 , 也就是圣人法象制器 以使天 下之 民广得其利 。 圣人君子 的利济天下 的行为还表现在教化万 民 、 颐养万 民等方面 。 如 喻 · 象传 》曰 “ 君子 以教思无穷 , 容保民无疆 ” 《颐 · 象传 》曰 “ 天地养万物 , 圣人养贤以及 万 民 ” 《系辞下 》日 “《井 》以辨义 。 ” 明确提 出以是否利人无私来明辨君子之义 。 陆九渊释 之 曰 “ 君子之义 , 在于济物 , 于井之养人 , 可 以明君子之义 。 ” 《陆九渊集 · 语录上 》圣人何 以能成就其大业 呢 《系辞下 》日 ‘ 怪人之大宝 曰 位 。 何 以守位 , 曰 仁 。 何 以聚人 , 日 财 。 理财 、 正辞 、 禁民为非曰 义 。 ” 只有理财才能聚人 仁 , 只有行 “ 仁 ” 才能守位 , 从而成就圣人 之功业 。 三 和谐 中正 。 亦即阴阳和谐 , 居 中守正 。 《易传 》认为阴 阳和谐乃 “ 天下 之大义 ” , 合于天地之大德 。 《系辞下 》曰 “ 天地细组 , 万物化醇 男女构精 , 万物化生 。 ” 天 地 阴阳二气相合至 密则万物 化育醇厚 男 女 指 万 物之 阴 阳二体 , 不独人之男女 交合则 万 物化育孕 生 。 由《易传 》之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天地之大德曰生”可知阴阳和合是合于天地之德的,可与日月和谐之德相配,即“阴阳之 义配日月”(《系辞下》),同时又能体天地之意,通神明之德性,所谓“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 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同上)。又《归妹·彖传》曰:“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 交而万物不兴。归妹,人之终始也。”即以天地之道言人道,“归妹”即男女婚嫁,男为阳,女 为阴,阴阳和谐则人类得以繁衍,此“天地之大义也。”《易传》以阳为刚,以阴为柔,认为刚 柔相应、相济是合于义的。《系辞下》曰:“刚柔者,立本者也。”《恒·彖传》曰:“刚柔相应 恒。”说明刚柔和谐乃恒久可行之义。 怎样达到并保持阴阳之和谐呢?《易传》认为应当居中守正。亦即阴阳应各居其位 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则“位正”,亦作“位当”、“得位”、“当位”等,同时,《易传》以二、五 爻为中位,刚爻或柔爻居二爻、五爻之位则称作刚柔得中。《易传》特别强调“中正”,尤以 正”为重。《系辞下》曰:“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 也。”贞者,正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守正才能被人瞻仰,日月守正才能焕发光明,天下万 物自当法天而动,专一守正。《家人·彖传》从家与天下的关系出发,要求正男女之位从而 正家以定天下,并将“男女正”上升到“天地之大义”的高度,认为“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 位乎外,男女正,天下之大义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 天下定矣。 中正”即为天下之大义,因此《易传》要求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持中守正。《临·六五 象传》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即大人君主行为宜中正;《观彖传》曰:“中正以观天 下”,要求在上者应行中正之德;《娲·家传》曰:“君子以正位凝命”,要求君子端正居位、严 守使命;《讼》卦要求“听讼”之人应以中正来明决讼事;《师》卦要求用兵的前提是“正”,应 发正义之师;《比》要求比辅于有德之长者,永守正道;《豫》卦要求欢乐时应适中守正; 《随》卦要求不论是人际关系中的上下、人己相随,抑或遇事随时,都应不违中正,竭诚向 善;《蹇》卦要求即便身处艰难之时,亦应守正,并且更以此检验君子之气节;《易传》极推崇 谦德,然仍以处谦之时不失中正为义,《谦》卦要求愈是享有谦之美名,愈须保持中正之内 质 《易传》对中正之德大加赞赏。《随·彖传》曰:“随之时义大矣哉!”赞叹君主行正道,合 于义,而“得人心之归”,其九四《象传》则从反面说明不以正道得民则凶:“随有获’,其义 凶’也。”《坤·文言》亦曰:“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 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皆以君子之中正为纯粹、至美之德。又《大壮 彖传》日:“大壮,利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同人·彖传》曰:“文明以 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临·彖传》曰:“刚浸而长,说而顺,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 之道也”,意为君子的中正之德是符合“天之道”的。 (四)崇刚抑柔。 《易传》崇尚阴阳和谐,刚柔相济,强调阴阳居中守正。然而不难看出,在等级社会中 阴阳之和谐是建立在尊卑之序的基础上的和谐,中正亦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中正,阴 阳自然有所侧重。概言之,就是崇刚敬阳,抑阴制柔 《易传》首先确定了天地阴阳尊卑上下之序。《系辞上》开篇即云:“天尊地卑,乾坤定 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这就以“天尊地卑”之道为理论基础把人
“ 天地之大德 曰 生 ” 可知 , 阴阳和合是合于天地之德 的 , 可与 日月 和谐之德相 配 , 即 “ 阴 阳之 义配 日月 ” 《系辞下 》 , 同时又能体天地之意 , 通神明之德性 , 所谓 “ 阴阳合德而 刚柔有体 , 以体天地之撰 , 以通神明之德 ” 同上 。 又《归妹 · 象传 》曰 “ 归妹 , 天地之大义也 。 天地不 交而万物不兴 。 归妹 , 人之终始也 。 ” 即 以天地之道言人道 , “ 归妹 ” 即男女婚嫁 , 男为 阳 , 女 为阴 , 阴阳和谐则人类得 以繁衍 , 此 “ 天地 之大义 也 。 ”《易传 》以 阳为刚 , 以 阴为柔 , 认为刚 柔相应 、 相济是合于 义 的 。 《系辞下 》曰 “ 刚柔者 , 立本者也 。 ”《恒 · 象传 》曰 “ 刚柔相 应 , 恒 。 ”说明刚柔和谐乃恒久可行之义 。 怎样达到并保持阴阳之和谐呢 《易传 》认为应 当居 中守正 。 亦 即阴 阳应各居其位 , 阳艾居 阳位 、 阴艾居 阴位则 “ 位正 ” , 亦作 “ 位 当 ” 、 “ 得位 ” 、 “ 当位 ” 等 , 同时 ,《易传 》以二 、 五 交为中位 , 刚交或柔交居二交 、 五交之位则称作刚柔得 中 。 《易传 》特别强 调 “ 中正 ” , 尤 以 “ 正 ” 为重 。 《系辞下 曰 “ 天地之道 , 贞观者也 日月 之道 , 贞 明者也 天下 之动 , 贞夫一者 也 。 ” 贞者 , 正也 ,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守正才能被人瞻仰 , 日月守正才能焕发光明 , 天下万 物 自当法天而动 , 专一守正 。 《家人 · 象传 》从家与天 下 的关系 出发 , 要求正男 女之位从而 正家以定天下 , 并将 “ 男 女正 ”上升到 “ 天地之大义 ” 的高度 , 认为 “ 家人 , 女正位乎 内 , 男正 位乎外 , 男女正 , 天下之大义也 … …父父 , 子子 , 兄兄 , 弟弟 , 夫夫 , 妇妇 , 而家道正 , 正家而 天下定矣 。 ” “ 中正 ” 即为天下之大义 , 因此《易传 》要求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持中守正 。 质 · 六 五 · 象传 》曰 “ 大君之宜 , 行中之谓也 ” , 即大人君 主行 为宜 中正 《观 · 象传 》曰 “ 中正 以观天 下 ” , 要求在上者应行 中正之德 《鼎 · 象传 》曰 “ 君子 以 正位凝命 ” , 要求君子端正居位 、 严 守使命 《讼 》卦要求 “ 听讼 ” 之人应 以中正来 明决讼事 《师 》卦要求用 兵 的前提是 “ 正 ” , 应 发正 义之师 《比 》卦要求 比辅 于有德之长者 , 永守正道 豫 》卦要求欢乐 时应适 中守正 《随 》卦要求不论是人际关系 中的上 下 、 人 己 相 随 , 抑 或遇事 随时 , 都应不违 中正 , 竭诚 向 善 《赛 》卦要求即便身处艰难之时 , 亦应守正 , 并且更以此检验君子之气节 易传 》极推崇 谦德 , 然仍 以处谦之时不失 中正为义 ,《谦 》卦要求愈是享有谦之美名 , 愈须保持 中正之 内 质 。 《易传 》对中正之德大加赞赏 。 《随 · 象传 》日 “ 随之时义大矣哉 ” 赞叹君主行正道 , 合 于义 , 而 “ 得人心之归 ” , 其九 四《象传 》则从反 面说 明不 以正道得 民则 凶 “ ‘ 随有 获 ’ , 其义 ‘ 凶 ’也 。 ”《坤 · 文言 》亦 曰 “ 大哉乾乎 , 刚健中正 , 纯粹精也 ” , “ 君子黄中通理 , 正位居体 , 美 在其中 , 而畅于 四支 , 发于事业 , 美之至也 ” , 皆以君子之中正为纯粹 、 至美之德 。 又《大壮 · 象传 》曰 “ 大壮 , ‘ 利贞 ’ , 大者正也 。 正大 , 而天地之情可 见矣 ” 同人 · 象传 》曰 “ 文 明以 健 , 中正而应 , ‘ 君子 ’正也 ” 神洽 · 象传 》曰 “ 刚浸而长 , 说而顺 , 刚中而应 。 大 ‘ 亨 ’ 以正 , 天 之道也 ” , 意为君子的中正之德是符合 “ 天之道 ” 的 。 四 崇刚抑柔 。 《易传 》崇尚阴阳和谐 , 刚柔相济 , 强调 阴阳居 中守正 。 然 而不难看出 , 在等级社会中 , 阴阳之和谐是建立在尊卑之序的基础上 的和谐 , 中正亦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 的中正 , 阴 阳 自然有所侧重 。 概言之 , 就是崇刚敬 阳 , 抑阴制柔 。 《易传 》首先确定了天地 阴阳尊卑上下之序 。 《系辞上 》开篇即云 “ 天 尊地卑 , 乾坤定 矣 。 卑高以陈 , 贵贱位矣 。 动静有常 , 刚柔断矣 。 ”这就 以 “ 天尊地卑 ” 之道为理论基础把人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事之尊卑贵贱确定下来。在此基础上,《序卦》又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 女……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天地之尊卑决定了上下之秩序,有了尊卑上下之序才能 行施礼义。君子之义即应以此为务,故《履·象传》曰:“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周易正 义》对此释曰:“君子法此《履》卦之象,以分辨上下尊卑,以定正民之志意,使尊卑有序也。” 《易传》以阳为刚、为天、为君、为男、为君子之象征,以阴为柔、为地、为臣、为女、为小 人之象征,既然天地之尊卑已定,便以阳之刚严为正,以阴之柔顺为正,阴阳应各守其正; 以柔承刚(即柔顺承刚)为合义,以柔乘刚(即柔凌驾于刚之上)为不义。《小畜·初九象 传》曰:“复自道,其义吉也。”意为复归阳刚之道则行为合于义而吉。《小过彖传》曰:“柔 得中,是以小事吉’也。刚失位而不中,是以“不可大事’也。”同样是得中,“柔得中”却只 能“小事吉”;同样是失位、不中,对于刚来说只是“不可大事”而已。《序卦》曰:“夫妇之道 不可以不久也。”一方面指阴阳应保持和谐,另一方面也把男女之地位作为恒久之道确立 下来,即“男女正,天下之大义也”。在男主外、女主内的“大义”之下,妇对于夫、子对于父 都应守顺从之道,在严夫、严父面前,妇与子甚至连欢笑也不得表现出来,否则便被视为不 义。如《家人·九三·象传》云:“‘妇子嘻嘻’,失家节也。”“家节”,即“夫夫,妇妇,父父,子 子”之节,妇从夫义,子从父义,否则“家节”失,伦理乱,闲邪生而无以保其家。《恒·六五 象传》云:“‘妇人贞吉’,从一而终也。‘夫子’制义,从妇凶'也。”要求女子行柔顺之义,从 一夫而终其身,而男子则应以阳刚裁制事宜,若顺从于女子之這则为不义。又《娠·彖传》 曰:“婚,遇也,柔遇刚也。·勿用取女,不可与长也。”刚柔相遇本符合所阳和谐之义,而言 “勿用取女”,何也?“不可与长也。'唯恐柔处于长势,有柔胜刚之嫌,故不宜娶此女子。更 有甚者,《观·六二象传》曰:“窥观女贞’,亦可丑也”,认为对女子来说,深居户内而只得 偷观外物是正的,对男子来说则为不义,可见对女子视野的不合理约束 在君臣等上下级的关系上,《易传》认为臣顺从君、下顺从上是合于义的。《坤·文言》 曰:“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意即坤阴的才德之 美正是在于成功而不敢居其功,应归功于乾阳,这是居下者应遵从的道理。由此可知《易 传》中地道、臣道、妻道之理所当然。 (五)顺天应时。 《易传》认为凡事要顺天道规律而行,不可逆天而行,同时,《易》又特别强调变化,有变 化必会因时之不同而其宜有别,所以《易传》强调应相时度宜而动。 《乾·文言》曰:“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故乾乾因其时而 惕,虽危无咎矣。”知进而进,足以与之商讨事物发展的征兆;知止而止,足以与之保全事物 的适宜,随时警惕,即使面临危险也无咎害。这与《艮·彖传》所言颇相类似:“时止则止,时 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乾·文言》还进一步说明圣人君子之义就在于法天道 规律而顺时以动,认为“夫‘大人’者……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即“大人”于自然 界发生变化之前,能发现征兆而有所措,于自然界变化之后又能遵循天之规律而及时行 动。又《说卦》讲¨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此处“道德”指事物的规律、特性,“和顺于道德' 就是顺从万物之规律,然后采取适宜的方法来治理。 《易》之六十四卦分别代表特殊的卦时,卦时对卦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易传》亦 多处赞叹卦之“时义”、“时用”或“时”“大矣哉”,《系辞下》更言:“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
事之尊卑贵贱确定下来 。 在此基础上 ,《序卦 》又云 “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 , 有万物然后有男 女 … …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 ”天地之尊卑决定 了上下 之秩序 , 有 了尊卑上下之序才能 行施礼义 。 君子之义 即应 以此 为务 , 故《履 · 象传 》日 “ 君子 以辨上下 , 定 民志 ” ,《周易正 义 》对此释 曰 “ 君子法此《履 》卦之象 , 以分辨上下尊卑 , 以定正 民之志意 , 使尊卑有序也 。 ” 《易传 》以 阳为刚 、 为天 、 为君 、 为男 、 为君 子之象征 , 以阴为柔 、 为地 、 为 臣 、 为女 、 为小 人之象征 , 既然天地之尊卑已定 , 便以阳之刚严为正 , 以 阴之柔顺为正 , 阴 阳应各守其正 以柔承刚 即柔顺承刚 为合义 , 以柔乘刚 即柔凌驾于 刚之上 为不 义 。 《小畜 · 初九 · 象 传 》曰 “ 复 自道 , 其义吉也 。 ” 意为复归阳刚之道则行 为合于 义而吉 。 《小 过 · 象传 》日 “ 柔 得中 , 是 以 ‘ 小事吉 ’也 。 刚失位而不 中 , 是 以 ‘ 不 可大事 ’也 。 ” 同样是得 中 , “ 柔得 中 ” 却只 能 “ 小事吉 ” 同样是失位 、 不 中 , 对于刚来说只是 “ 不 可大事 ” 而 已 。 《序卦 》曰 “ 夫妇之道 不可 以不久也 。 ”一方面指 阴阳应保持和谐 , 另一 方面也把男 女之地位作为恒久之道确立 下来 , 即 “ 男女正 , 天下之大义也 ” 。 在男 主外 、 女 主 内的 “ 大义 ” 之下 , 妇对于夫 、 子对于父 都应守顺从之道 , 在严夫 、 严父面前 , 妇与子甚至连欢笑也不得表现出来 , 否则便被视为不 义 。 如《家人 · 九三 · 象传 》云 “ ‘ 妇子嘻嘻 ’ , 失 家节也 。 ” “ 家节 ” , 即 “ 夫夫 , 妇妇 , 父父 , 子 子 ” 之节 , 妇从夫义 , 子从父义 , 否则 “ 家节 ” 失 , 伦理乱 , 闲邪 生 而无 以保其家 。 《恒 · 六 五 · 象传 》云 “ ‘ 妇人贞吉 ’ , 从一而终也 。 ‘ 夫子 ’制义 , 从妇 ‘ 凶 ’也 。 ” 要求女子行柔顺之义 , 从 一夫而终其身 , 而男子则应 以 阳刚裁制事宜 , 若顺从 于女 子之道则 为不义 。 又《妨 · 象传 》 曰 “ 妨 , 遇也 , 柔遇 刚也 。 ‘ 勿用取女 ’ , 不可与长也 。 ” 刚柔相遇本符合阴阳和谐之义 , 而言 “ 勿用取女 ” , 何也 “ 不可 与长也 。 ” 唯恐柔处于长势 , 有柔胜刚之嫌 , 故不宜娶此女子 。 更 有甚者 ,《观 · 六二 · 象传 》曰 “ ‘ 窥观女贞 ’ , 亦可 丑也 ” , 认为对女子来说 , 深居户 内而 只得 偷观外物是正的 , 对男 子来说则为不义 , 可见对女子视野的不合理约束 。 在君 臣等上下级的关系上 ,《易传 》认为 臣顺从君 、 下顺从上是合于 义 的 。 《坤 · 文言 》 曰 “ 阴虽有美 , ‘ 含 ’之 以从王事 , 弗敢成也 。 地道也 , 妻道也 , 臣道也 。 ”意即坤阴的才德之 美正是在于成功而不敢居其功 , 应归功于 乾 阳 , 这是居下 者应遵从 的道理 。 由此可知《易 传 》中地道 、 臣道 、 妻道之理所当然 。 五 顺 天 应时 。 《易传 》认为凡事要顺天道规律而行 , 不可逆天而行 , 同时 ,《易 》又特别强调变化 , 有变 化必会因时之不 同而其宜有别 , 所 以《易传 》强调应相时度宜而动 。 《乾 · 文言 》曰 “ 知至 至 之 , 可 与言几也 知终终之 , 可 与存义 也 … …故乾乾因其时而 惕 , 虽危无咎矣 。 ”知进而进 , 足 以与之商讨事物发展 的征兆 知止而止 , 足 以与之保全事物 的适宜 , 随时警惕 , 即使面临危险也无咎害 。 这与《良 · 象传 》所言颇相类似 “ 时止则止 , 时 行则行 , 动静不失其时 , 其道光明 。 ”《乾 · 文言 》还进一 步说明圣人君子之义就在于法 天道 规律而顺时以动 , 认为 “ 夫 ‘ 大人 ’者 … …先天而 天 弗违 , 后 天而奉天 时 。 ” 即 “ 大人 ” 于 自然 界发生变化之前 , 能发现征兆而有所措 , 于 自然界变化之后 又 能遵循天 之规律而及 时行 动 。 又《说卦 》讲 “ 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 ” , 此处 “ 道德 ” 指事物 的规律 、 特性 , “ 和顺于道德 ” 就是顺从万物之规律 , 然后采取适宜的方法来治理 。 《易 》之六十 四卦分别代表特殊的卦时 , 卦时对卦义起着举足轻重 的作用 。 《易传 》亦 多处赞叹卦之 “ 时义 ” 、 “ 时用 ” 或 “ 时 ” “ 大矣哉 ” ,《系辞下 》更言 “ 六交相杂 , 唯其时物也 。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如《需彖传》曰:“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言处刚健而不陷于险,应期待时宜;《蹇·初 六象传》曰:“往蹇来誉’,宜待也”,言处蹇之时,行止需等待时机才合宜;《渐初六象 传》日:“小子之厉,义‘无咎’也”,言感到危厉以待时而进为宜。《豫·彖传》说明天道、人 事皆应顺从客观规律,认为“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 清而万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革彖传》说明应顺自然规律而适时变革,认为“天地革 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遁》卦说明处遁之时应顺吋势而 行退避之义:“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小利贞’浸而长也。遁之时义大矣哉!”《损彖传》 说明损益亦应适时:“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利,指利益,一般可以在三种意义上理解。一是利害之利,二是个人利益,三是天下公 利。《易传》中“利”字共出现了96次,至于那些虽未直接言利”,但事实上却涉及到“利 的地方就更多了。概言之,《易传》主要在以下几种情况下讲“利”。 (一)《易传》以阴阴和谐为“天地之大义”,同时认为遵循此道便有利。 《乾彖传》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底物,万国咸宁。”“乾 道”即天道,大和”即太和。天道变化使万物各得性命之正,唯有天地阴阳达到度和谐, 才能使万物生成,天下尽享安宁之益。《乾·文言》曰:“乾元”者始丽亨者也;“利贞’者 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冒所利大矣哉!”这表明阴阳和谐互相感应而使万物始 生而亨通,这是对于天下极大的利思。《系辞下》曰:“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 生焉。”“信即伸,来往屈伸即在于阴阳互相感应使万物在发展变化中生“利”。《泰》《否》 两卦则以正反两方面论述了阴阳和谐则利,否则不利。《泰·彖传》日:“泰,小往大来。 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泰·象传》曰:“天地交,《泰》。”《否 彖传》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 天下无邦也。”《否·象传》曰:“天地不交,《否》。”意为阳气下降阴气上腾则天地阴阳相交 于人事便是上下刚柔相交而和谐如此则通泰吉利;反之,阳气上腾阴气下降则阴阳分离 不相交接,万物不得雨露而枯,所以“不通”,于人事则谓君臣上下不相往来,关系紧张而致 天下大乱,此大不利也。 《易传》认为不论乾刚或阴柔皆以中正为有利。《既济·彖传》曰:“利贞,刚柔正而位当 也。”“刚柔正”即阴阳和谐,各居正位,所以有利且正。《乾·文言》曰:“‘见龙在田,利见大 人’,君德也。”“君德”指阳居中位象征有中正之德之大人出现因而有利。《讼·彖传》日: 利见大人’,尚中正也”,意即处于争讼之时,要有中正之大人出现则有利。《需·彖传》 曰:“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阳刚居正中而得位,有利于涉险历难 且能建功。《大有·九二·象传》日:“大车以载’,积中不败也。”说明九二之富有犹如车载 斗量,但需居位中正、行为不偏才能“不败”。《萃·彖传》曰:“利见大人亨’,聚以正也。”说 明君子以中正之道而聚则有利、亨通。《益彖传》曰:“利有攸往’,中正有庆;利涉大 川’,木道乃行。”说明中正则喜庆有利。《晋·六二·象传》曰:“受兹介福’,以中正也。”说 明之所以将承受弘大福泽,是因为柔居中位,固守中正。《无妄彖传》曰:“大亨以正,天之
如《需 · 象传 》曰 “ 刚健而不 陷 , 其义不 困穷矣 ” , 言处刚健而不 陷于险 , 应期待时宜 赛 · 初 六 · 象传 》曰 “ ‘ 往赛来誉 ’ , 宜待也 ” , 言处赛之时 , 行止需 等待时机才合宜 《渐 · 初六 · 象 传 》日 “ ‘ 小子之厉 ’ , 义 ‘ 无咎 ’也 ” , 言感到危厉 以待时而进为宜 。 《豫 · 象传 》说明天道 、 人 事皆应顺从客观规律 , 认为 “ 天地 以顺动 , 故 日月不过 , 而 四时不 戒 。 圣人 以顺动 , 则刑罚 清而万 民服 。 豫之时义大矣哉 ”《革 · 象传 》说 明应顺 自然规律 而适时变革 , 认为 “ 天地革 而 四时成 汤武革命 , 顺乎天而应乎人 。 革之时大矣哉 ”《遁 》卦说明处遁之时应顺时势而 行退避之义 “ 刚当位而应 , 与时行也 , ‘ 小利贞 ’ , 浸而长也 。 遁之时义大矣哉 ”《损 · 象传 》 说明损益亦应适时 “ 二篡应有时 。 损刚益柔有时 , 损益盈虚 , 与时偕行 。 ” 利 , 指利益 , 一般可 以在三种意义上理解 。 一是利害之利 , 二是个人利益 , 三是天下公 利 。 《易传 》中 “ 利 ”字共出现 了 次 , 至 于那些虽未直接 言 “ 利 ” , 但事实上却涉及到 “ 利 ” 的地方就更多了 。 概言之 ,《易传 》主要在以下几种情况下讲 “ 利 ” 。 一 《易传 》以阴阴和谐为 “ 天 地之 大义 ” , 同时认 为遵循此道便有利 。 《乾 · 象传 》云 “ 乾道变化 , 各正性命 , 保合大和 , 乃 利 贞 。 首 出庶 物 , 万 国咸 宁 。 ” “ 乾 道 ” 即天道 , “ 大和 ” 即太和 。 天道变化使万物各得性命之正 , 唯有天地阴 阳达到高度和谐 , 才能使万物生成 , 天下尽享安宁之益 。 乾 · 文言 》曰 “ ‘ 乾元 ’ 者 , 始而 亨者也 ‘ 利贞 ’者 , 性情也 。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 , 不言所利 , 大矣哉 ”这表明阴阳和谐互相感应而使万物始 生而亨通 , 这是对于天下极大的利惠 。 《系辞下 》曰 “ 往者屈 也 , 来者信也 , 屈 信相 感而利 生焉 。 ’川 信 ” 即伸 , 来往屈伸即在于 阴阳互相感应 , 使万物在发展变化 中生 “ 利 ” 。 《泰 》《否 》 两卦则 以正反两方面 论 述 了 阴 阳和谐则 利 , 否 则 不 利 。 《泰 · 象传 》曰 “ ‘ 泰 , 小往 大来 。 吉 , 亨 。 ’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 , 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 ”《泰 · 象传 》曰 “ 天地交 , 泰 》 。 ”《否 · 象传 》日 “ ‘ 否之匪人 。 不利君子贞 , 大往小来 。 ’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 , 上下不交而 天下无邦也 。 ”《否 · 象传 》曰 “ 天地不交 ,《否 》 。 ” 意为 阳气下 降阴气上腾则 天地 阴 阳相交 , 于人事便是上下刚柔相交而和谐 , 如此则通泰吉利 反 之 , 阳气上腾 阴气下 降则 阴阳分离 不相交接 , 万物不得雨露而枯 , 所 以 “ 不通 ” , 于人事则谓君 臣上下不相往来 , 关系 紧张而致 天下 大乱 , 此大不利也 。 《易传 》认为不论乾刚或阴柔 皆以中正为有利 。 《既济 · 象传 》曰 “ 利贞 , 刚柔正而位 当 也 。 ”“ 刚柔正 ” 即阴阳和谐 , 各居正位 , 所 以有利且正 。 乾 · 文言 》曰 “ ‘ 见龙在 田 , 利见大 人 ’ , 君德也 。 ”“ 君德 ”指阳居 中位 , 象征有中正之德之大人出现 , 因而有利 。 《讼 · 象传 》日 “ ‘ 利见大人 ’ , 尚中正 也 ” , 意即处 于争讼之 时 , 要有 中正 之大人 出现则有利 。 《需 · 象传 》 曰 “ 位乎天位 , 以正 中也 。 ‘ 利涉大川 ’ , 往有功也 。 ” 阳刚居正 中而得位 , 有利于涉险历难 , 且能建功 。 《大有 · 九二 · 象传 》日 “ ‘ 大车以载 ’ , 积 中不 败也 。 ” 说明九二之富有犹 如车载 斗量 , 但需居位中正 、 行为不偏才能 “ 不败 ” 。 《萃 · 象传 》曰 “ ‘ 利见大人亨 ’ , 聚 以正也 。 ”说 明君子以 中正之道 而 聚则有利 、 亨通 。 《益 · 象传 》曰 “ ‘ 利有枚往 ’ , 中正 有 庆 ‘ 利涉大 少 ’ , 木道乃行 。 ”说明中正则喜庆有利 。 《晋 · 六二 · 象传 》日 “ ‘ 受兹介福 ’ , 以 中正也 。 ” 说 明之所 以将承受弘大福泽 , 是因为柔居 中位 , 固守 中正 。 《无妄 · 象传 》曰 “ 大亨 以正 , 天之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命也。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说明守正则大为亨通,背离正道则必有祸患。故孔子 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二)易传》以崇刚抑柔为义,同时,认为刚抑柔、柔顺刚为有利。 如《复·彖传》云:““利有攸往’,刚长也”,《共·彖传》日:“利有攸往’,刚长乃终也”, 《剥·彖传》曰:“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小人”为阴,阴柔侵蚀改变阳刚的本质,势力盛 长,故不利。可见,《易传》以“刚长”为有利,“柔长”为不利。又《归妹·彖传》云:“无攸 利’,柔乘刚也。”男女婚嫁使人类得以繁衍,本是“天地之大义”,何以不利呢?原因是“柔 乘刚”,即阴柔不能守柔顺之道,颠倒了本应男尊女卑的顺序,因而不利。若想取得有利的 功效,对于阴柔来说,必须坚守柔顺之道。《坤·彖传》曰:“柔顺,利贞’。”即坤阴只有顺从 乾阳从而保持阴阳统一,才能有利且正。《坤·六二象传》亦曰:“柔皆顺乎刚,是以小亨 利有攸往,利见大人’。”又《家人·六四·象传》曰:”富家大吉’,顺在位也。居于臣道、妻道 的六四顺承居于尊位的阳刚者,因而得以殷富其家,大获吉祥。富,利也,顺则得利也。 《坤·六二·象传》曰:““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认为阴柔固守地道随阳而动,含育万物 并光大之,乃其本性,无需“习而无所不利。《系辞下》对柔顺之道作了总结:“柔之为道, 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 柔危,其刚胜邪?”认为阴柔应就近顺承阳刚,不利于有远大志向。其要旨在于顺承谦退 处柔守中。上贵下贱导致三爻凶危而五爻有功。最后归结于阴柔处三、五阳位就有危患, 阳刚处之则能有益。 (三)《易传》认为顺从自然杋律并能择时而行,必获吉利。 《系辞上》曰是故君子居则观壵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 吉无不利。”在《易》中,辞、占均为探求自然规律之义,君子遵从规律则得天之祐,是以有 利。《无妄彖传》日:“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枚往’,无妄之往何之 矣?天命不祐,何矣哉?”说明按天命(规律)行事则“大亨以正”,否则不仅不能得天命之 祐,而且还会有灾告,不利于行动。又《恒彖传》曰:“恒,久也……刚柔皆应,恒。恒,亨 无咎,利贞’,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久于其 道”,即恒久地遵从自然规律,因而享通、有利且正;而天道规律的变化是不已的,故遵从其 始终往复方可“利有攸往”。《大有·彖传》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 行,是以元亨。”意为大获所有之时,顺应天道又能凡事按时施行,前景便会至为享通。其 它诸卦也从不同角度说明遵从天命、天道是有利的。如《萃·彖传》日“利有攸往’,顺天命 也”;《大畜·彖传》:“‘利涉大川,应乎天也”;《兑·彖传》:“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是以 顺乎天而应乎人”。 《易传》认为在遵从规律的同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是有利的,也就是要相时度 宜。《系辞下》曰:“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这是对《解》卦上六爻辞“公用 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的解释,意为君子藏弓矢于身,等到一定的时机而射中此 恶鸟并捕获之,是为有利。《小过·彖传》曰:“过以利贞,与时行也。”《易传》以和谐中正为 利,“过”(即矫枉过正)何以有利呢?原因是“与时行也”。“小过”(即稍过)之道并非随意 而行,应施行于适宜之时,如此则能有利且正。又如《遁·象传》:““肥遁,无不利’,无所 疑也。”“肥遁”即飞遁,意为快速隐遁。《易传》崇尚刚健有为,“肥遁”何以有利呢?关键亦
命也 。 其匪正有杳 , 不利有枚往 。 ” 说 明守正则 大为亨通 , 背离正道则必有祸 患 。 故孔子 曰 “ 其身正 , 不令而行 , 其身不正 , 虽令不从 。 ” 《论语 · 子路 》 二 《易传 》以崇刚抑柔为义 , 同时 , 认 为 刚抑柔 、 柔顺 刚为有利 。 如《复 · 象传 》云 “ ‘ 利有枚往 ’ , 刚长也 ” , 央 · 象传 》曰 “ ‘ 利有枚往 ’ , 刚长乃 终也 ” , 《剥 · 象传 》日 “ 不利有枚往 , 小人长也 ” , “ 小人 ” 为阴 , 阴柔侵蚀改变 阳刚 的本质 , 势力盛 长 , 故不利 。 可见 ,《易传 》以 “ 刚长 ” 为有利 , “ 柔 长 ” 为不 利 。 又《归妹 · 象传 》云 “ ‘ 无枚 利 ’ , 柔乘刚也 。 ”男女婚嫁使人类得 以繁衍 , 本是 “ 天地之大义 ” , 何 以不利 呢 原 因是 “ 柔 乘刚 ” , 即阴柔不能守柔顺之道 , 颠倒 了本应男尊女卑的顺序 , 因而不利 。 若想取得有利的 功效 , 对于 阴柔来说 , 必须坚守柔顺之道 。 《坤 · 象传 》日 “ 柔顺 , ‘ 利贞 ’ 。 ” 即坤阴只有顺从 乾阳从而保持阴阳统一 , 才能有利且正 。 《坤 · 六二 · 象传 》亦 曰 “ 柔 皆顺乎刚 , 是 以 ‘ 小亨 , 利有枚往 , 利见大人 ’ 。 ” 又《家人 · 六 四 · 象传 》曰 ” ‘ 富家大吉 ’ , 顺在位也 。 ”居于 臣道 、 妻道 的六 四顺 承居 于 尊位 的 阳刚者 , 因而得 以殷富其家 , 大获吉样 。 富 , 利也 , 顺则 得利 也 。 《坤 · 六二 · 象传 》曰 “ ‘ 不 习无不利 ’ , 地道光也 。 ”认为阴柔 固守地道 , 随阳而 动 , 含育万物 并光大之 , 乃其本性 , 无需 “ 习 ”而无所不利 。 《系辞下 》对柔顺之道作 了总结 “ 柔之为道 , 不利远者 其要无咎 , 其用柔 中也 。 三 与五 同功而异位 , 三多凶 , 五多功 , 贵贱之等也 。 其 柔危 , 其刚胜邪 ”认为 阴柔应就近顺承阳 刚 , 不利 于有远大志 向 。 其要 旨在于顺承谦退 、 处柔守中 。 上贵下贱导致三交 凶危而五交有功 。 最后 归结于 阴柔处三 、 五 阳位就有危患 , 阳刚处之则 能有益 。 三 《易传 》认 为顺从 自然规律并能择时而 行 , 必获吉利 。 系辞上 》日 “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 , 动则观其变而玩其 占 , 是 以 自天佑之 , 吉无不利 。 ”在《易 》中 , 辞 、 占均 为探求 自然规律之义 , 君子遵从规律则得天之佑 , 是 以有 利 。 《无妄 · 象传 》曰 “ 大 ‘ 亨 ’ 以正 , 天之命也 。 ‘ 其匪正有青 , 不利有枚往 ’ , 无妄之往何之 矣 天命不佑 , 何矣哉 ” 说 明按天命 规律 行事则 “ 大亨 以正 ” , 否则不仅不 能得天命之 佑 , 而且还会有灾青 , 不利于行动 。 又《恒 · 象传 》曰 “ 恒 , 久也 二 , …刚柔皆应 , 恒 。 恒 , ‘ 亨 , 无咎 , 利贞 ’ , 久于其道也 。 天地之道 , 恒久不 已 也 。 ‘ 利 有枚往 ’ , 终则有始也 。 ” “ 久于其 道 ” , 即恒久地遵从 自然规律 , 因而亨通 、 有利且正 而天道规律的变化是不 已 的 , 故遵从其 始终往复方可 “ 利 有枚往 ” 。 大有 · 象传 》曰 “ ‘ 大有 ’ … …其德刚健而文 明 , 应乎天 而时 行 , 是以元亨 。 ” 意为大获所有之时 , 顺应天道 又 能凡事按 时施行 , 前景便会至 为亨通 。 其 它诸卦也从不 同角度说明遵从天命 、 天道是有利 的 。 如《萃 · 象传 》日 “ ‘ 利有枚往 ’ , 顺天命 也 ” 《大畜 · 象传 》 “ ‘ 利涉大川 ’ , 应乎天也 ” 《兑 · 象传 》 “ 刚中而柔外 , 说 以 ‘ 利贞 ’ , 是 以 顺乎天而应乎人 ” 。 《易传 》认为在遵从规律 的 同时 , 发挥人 的 主 观能动性也是有利的 , 也就是要 相 时度 宜 。 《系辞下 》日 “ 君子藏器于身 , 待时而动 , 何不利之有 ” 这是对《解 》卦上六艾辞 “ 公用 射集于高墉之上 , 获之 , 无不利 ” 的解释 , 意为君子藏 弓矢于身 , 等到一定 的时机而射 中此 恶鸟并捕获之 , 是为有利 。 《小过 · 象传 》曰 “ 过 以利 贞 , 与 时行也 。 ”《易传 》以和谐 中正为 利 , “ 过 ” 即矫枉过正 何以有利呢 原 因是 “ 与时行也 ” 。 “ 小过 ” 即稍过 之道并非 随意 而行 , 应施行于适宜之时 , 如此则能有利且正 。 又如《遁 · 象传 》曰 “ ‘ 肥遁 , 无不 利 ’ , 无所 疑也 。 ”“ 肥遁 ” 即飞遁 , 意为快速隐遁 。 《易传 》崇 尚刚健有为 , “ 肥遁 ”何 以有利呢 关键亦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在于适时而隐。《大畜·初九·象传》亦曰:“‘有厉,利已’,不犯灾也。”意即有危险之时不可 冒险前行,以居而待命、暂停不进为利。 (四)《易传》认为谦、信乃义,在任何情况下,只要保持中心诚信、谦恭敬人便能有利, 抑或化险为夷。 中孚·彖传》曰:““中孚’,柔在内而刚得中;说而巽,孚乃化邦也。‘豚鱼吉’,信及豚 鱼也;利涉大川’,乘木舟虚也;中孚以利贞,乃应乎天也。”“中孚”即中心诚信,人人心存 诚信,于是下悦上顺,可被化邦国;心诚之至,豚鱼之类的薄物亦可祭神。中孚是应乎天的 美德,虽涉险而能通,有利且正。《中孚·九二象传》曰:“其子和之,中心愿也。”“中心愿 即发自内心的真诚意愿,《系辞上》引孔子语对此释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 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旨在说明人君若能以 己之诚取信于民,则其民和之。《系辞上》又曰:“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 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讲诚信尚贤,得天之祐,从而无不 利。又《益·九五·象传》日:“有孚惠心,勿问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意为在上者怀抱 诚信施利于天下的心愿,至为吉祥是不用问的,这是因为在上者以诚信广利天下,而天下 人亦以诚信感于上,上下交信而心志相通,因而吉祥有利。《损·彖传》说明处损之时若能 心存诚信,则至为吉祥而无害:“损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固·九五·象传》 说明即使身处困境,只要虔诚祭祀,就可享受天祐之福泽:“利用祭祀’,受福也。 ‘谦”的益处也很大。《谦·彖传》曰:“谦,亨。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意 为谦虚者不论地位髙低,均可受益。《焉易集解》引孔萩达之语释曰:“言君子能终其谦之 善,而又获谦之福。”《谦·九三·狼传》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系辞上》引孔子之语释 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 恭以存其位者也。即君子勤劳而谦虚则能使德性盛大,执礼恭谨,谦德能保其禄位。六四 《象》亦曰:“‘无不利拗谦’,不违则也。”言只要不违背谦之法则,就无所不利。“谦”之益处 甚大,无怪乎胡一桂在其《周易本义附录纂疏》中说道:“《谦》一卦六爻,下三爻皆吉而无 凶,上三爻皆利而无害。《易》中吉利,罕有若是纯全者,谦之效故如此也 (五)《易传》认为富有则利,心齐则利。 富有高贵是古人的一种普遍心愿。《易传》以阳实象征富,以阴虚象征贫,而又扶阳抑 阴,可见,《易传》以富有为有利。《系辞下》以三爻居贱位而危,五爻居贵位而有功,说明 贵”为有利。又《蹇·上六·象传》曰:“‘利见大人’,以从贵也。”说明追随贵人而有利。《鼎 初六·象传》则曰:“利出否’,以从贵也。”之所以能从“否”境中摆脱出来,是因为“从贵”。 《易传》认为齐心协力则利。《同人·彖传》日:“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 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意为唯有中正之君子具有和同于 人之美德,具备此美德才能通天下民众之意志,从而亨通并涉险有利。如司马光在其《易 说》中所释:“同则相爱,异则相恶;爱则相利,恶则相害。”(《同人·象传注》)又《序卦》曰: 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上下心志相同则外物归附,接下来便是象征富有的 《大有》卦。得物之归自然有利。《系辞上》亦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言同心协力之功 效。《讼·彖传》则从反面说明心志不同便会遇险而不利:“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言争 讼之时必心志难同,故易遭“入于渊”之险
在于适时而隐 。 《大畜 · 初九 · 象传 》亦 日 “ ‘ 有厉 , 利 已 ’ , 不犯灾也 。 ” 意即有危险之时不可 冒险前行 , 以居而待命 、 暂停不进为利 。 四 《易传 》认为谦 、 信乃 义 , 在任 何情况 下 , 只 要保持 中心 诚信 、 谦恭敬人便 能有利 , 抑或 化 险为夷 。 《中孚 · 象传 》曰 “ ‘ 中孚 ’ , 柔在 内而 刚得 中 说而粪 , 孚乃化邦也 。 ‘ 豚鱼吉 ’ , 信及豚 鱼也 ‘ 利涉大川 ’ , 乘木舟虚也 中孚 以利 贞 , 乃 应乎天也 。 ” “ 中孚 ” 即 中心 诚信 , 人人心存 诚信 , 于是下悦上顺 , 可被化邦国 心诚之至 , 豚鱼之类 的薄物亦可祭神 。 中孚是应乎天 的 美德 , 虽 涉险而能通 , 有利且正 。 《中孚 · 九二 · 象传 》曰 “ 其子和 之 , 中心愿也 。 ” “ 中心愿 ” 即发 自内心 的真诚意愿 ,《系辞上 》引孔子语对此释 曰 “ 君子居其室 , 出其言善 , 则千 里 之 外应之 , 况其迩者乎 出其言不善 , 则千里 之外违 之 , 况其迩者乎 ” 旨在说 明人君若能 以 己 之诚取信于 民 , 则其民和之 。 《系辞上 》又 曰 “ 天之所助者 , 顺也 人之所助者 , 信也 。 履 信思乎顺 , 又 以尚贤也 。 是 以 自天佑之 , 吉 , 无不利也 。 ”讲诚信 尚贤 , 得天 之佑 , 从而无不 利 。 又《益 · 九五 · 象传 》日 “ ‘ 有孚惠心 ’ , 勿问之矣 。 惠我德 , 大得志也 。 ”意为在上者怀抱 诚信施利于天下 的心愿 , 至为吉祥是不用 问 的 , 这是 因 为在上者 以诚信广 利天下 , 而 天下 人亦以诚信感于上 , 上下交信而心 志相通 , 因而吉祥 有利 。 《损 · 象传 》说 明处损之时若能 心存诚信 , 则至为吉祥而无害 “ 损而有孚 , 元吉 , 无咎 , 可 贞 , 利有枚往 。 ”《困 · 九五 · 象传 》 说明即使身处 困境 , 只要虔诚祭祀 , 就可享受天枯之福泽 “ ‘ 利用 祭祀 ’ , 受福也 。 ” “ 谦 ” 的益处也很大 。 《谦 · 象传 》曰 “ 谦 , 亨 。 谦尊而光 , 卑而不可逾 , 君子之终也 。 ”意 为谦虚者不论地位高低 , 均可受益 。 《周 易集解 》引孔颖达之语释 日 “ 言君子能终其谦之 善 , 而又获谦之福 。 ”《谦 · 九三 · 象传 》曰 “ 劳谦君子 , 万 民服也 。 ”《系辞上 》引孔子之语释 曰 “ 劳而不伐 , 有功而不德 , 厚之至也 。 语 以其功下人者也 。 德言盛 , 礼言恭 。 谦也者 , 致 恭以存其位者也 。 ” 即君子勤劳而谦虚则 能使德性盛大 , 执礼恭谨 , 谦德能保其禄位 。 六 四 象 》亦曰 “ ‘ 无不利扬谦 ’ , 不违则也 。 ” 言只要不违背谦之法则 , 就无所不利 。 “ 谦 ” 之益处 甚大 , 无怪乎胡一桂在其《周易本义 附录纂疏 》中说道 “《谦 》一 卦六艾 , 下三交 皆吉而无 凶 , 上三交 皆利而无害 。 《易 》中吉利 , 罕有若是纯全者 , 谦之效故如此也 。 ” 五 《易传 》认为富有则利 , 心 齐则利 。 富有高贵是古人的一种普遍心愿 。 《易传 》以 阳实象征 富 , 以 阴虚象征贫 , 而又扶 阳抑 阴 , 可见 ,《易传 》以富有 为有 利 。 《系辞下 》以三艾 居 贱位而危 , 五交居 贵位而有功 , 说 明 “ 贵 ” 为有利 。 又《赛 · 上六 · 象传 》曰 “ ‘ 利见大人 ’ , 以从贵也 。 ”说明追随贵人而有利 。 《鼎 · 初六 · 象传 》则 曰 “ ‘ 利出否 ’ , 以从贵也 。 ” 之所 以能从 “ 否 ”境 中摆脱 出来 , 是因为 “ 从贵 ” 。 《易传 》认为齐心协力则利 。 《同人 · 象传 》曰 “ ‘ 同人于野 , 亨 , 利涉大川 ’ , 乾行也 。 文 明以健 , 中正而应 , 君子正也 。 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 ”意为唯有 中正之君子具有和 同于 人之美德 , 具备此美德才能通天下 民众之意志 , 从而亨通并涉 险有利 。 如司马光在其《易 说 》中所释 “ 同则相爱 , 异则相 恶 爱则相 利 , 恶 则 相 害 。 ” 《同人 · 象传注 》又《序卦 》曰 “ 与人 同者物必归焉 , 故受之以大有 。 ”上下心 志相 同则外物归 附 , 接下来便是象征 富有 的 《大有 》卦 。 得物之归 自然有利 。 《系辞上 》亦 日 “ 二人 同心 , 其利断金 。 ” 言 同心 协力 之功 效 。 《讼 · 象传 》则从反 面说明心 志不 同便会遇 险而不利 “ ‘ 不利涉大川 ’ , 人于渊也 。 ” 言争 讼之时必心志难同 , 故易遭 “ 人于渊 ”之险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此外,还有一些情况也是有利的,如进行交易可获利益:“为近利,市三倍”(《说卦》) 等 通过对“义”“利”范畴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易传》言“义”,最终皆落脚于人类认识 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利”),认为人的思想行为合于义就能得利,也只有合于义的利方 是真正的利。因此,在义利问题上,《易传》主张一种“义以为上、以义制利”的义利统一观, 反对把义与利相割裂,反对重义轻利、贵义贱利。 (一)义以为上,以义制利。 《易》以《乾》、《坤》二卦为始,说明阴阳交结始生存万物,然后第五卦为《需》卦,《序卦》 说:“《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者何?福禄之位也。”(司马光《易说》之《需·九五注》)说明 人类之始生与繁衍离不开物质利益。同时,《易传》看到,“饮食必有讼”(《序卦》),也就是 说物质利益在人们之间的分配不均衡必将导致不同利益集团或个人之间的争讼。在这种 情况下,《易传》认为应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使尊卑有序、上下井然。有了尊卑下 之序“然后礼义有所措”(《序卦》),就是说,只有社会秩序分明,人们各居其位,才能切实建 立起一套行为规范,即“义”,而“义”恰恰又是使社会秩序得以稳定和发展的有方保证。 说卦》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 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和兩于道德丽理于义”《系辞上》曰:“安土敦乎仁,故能 爱”,以仁德爱物自然是合义之行力。仁义之于人,是立身行事的基础,是衡量人之为人 的道德标准,在《易传》中表现力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系辞下》引孔子之语:“小 人不耻不仁,不艮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批评小人不 知羞耻,不畏正理,不行仁义,见到利益才肯勤勉的这种只顾利不顾义的行为。 可以看出,《易传》处处以义与不义作为评判思想行为“吉凶、悔、吝、利厉”等的最高 准则,认为利必须合于义。《明夷·初九象传》曰:“君子于行,义不食也”,强调不合于义的 饭不能吃,“唯义所在,不食可也”(朱熹语)。《妡·九二·象传》曰:“包有鱼,义不及宾也 意即虽有鱼,但在道义上不能用它来宴待宾客。《贲·初九·象传》曰:“舍车而徒,义弗乘 也”,说明不乘不义之车。《讼·上九·象传》曰:“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服”指官禄之 赏。《易传》认为《讼》卦旨在诫人止讼免争,故因争讼而得之利不合于义,因而不值得尊 敬。《困·象传》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人之利莫大于生,君子当此困穷之时 宁可舍生而取义。 二)义以生利,利在义中 《易传》以义为最高准则,并不意味着不重视或忽视物质利益,而是以义作为分配物质 利益的尺度,同时,《易传》所确立的义的标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为是否能产生吉、利的 效果。《易传》尤其注重天下公利,以是否有利于天下生民作为评判行为合宜与否的极重 要的方面,同时也肯定了个人利益的独立存在和意义。《易传》以天下之利为义,逻辑上肯 定了作为天下众生之个体的百姓追求物质利益的正当性。如果只强调圣人利济天下,而 要求百姓只讲义,不求利,那么圣人之利天下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从圣人“自己”的利益来
此外 , 还有一些情况也是有 利 的 , 如进行 交易可 获利益 “ 为近 利 , 市三倍 ” 说卦 》 等 。 通过对 “ 义 ” “ 利 ” 范畴的考察 , 我们不难发现 ,《易传 》言 “ 义 ” , 最终 皆落脚于 人类认识 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 利 ” , 认为人的思 想行为合于义就能得利 , 也只有合于义 的利方 是真正 的利 。 因此 , 在 义利问题上 ,《易传 》主张一种 “ 义 以为上 、 以义制利 ” 的义利统一观 , 反对把义与利相割裂 , 反对重义轻利 、 贵义贱利 。 一 义 以为上 , 以义 制利 。 《易 》以《乾 》 、 坤 》二卦为始 , 说明阴 阳交结始生存万物 , 然后第五卦为《需 》卦 ,《序卦 》 说 “《需 》者饮食之道也 。 ” “ 饮食者何 福禄之位也 。 ” 司马光《易说 》之《需 · 九五注 》说明 人类之始生与繁衍离不开物质利益 。 同时 ,《易传 》看到 , “ 饮食必有讼 ” 《序卦 》 , 也就是 说物质利益在人们之间的分配不均衡必将导致不 同利益集 团或个人之间 的争讼 。 在这种 情况下 ,《易传 》认为应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 , 使尊卑有 序 、 上下井然 。 有 了尊卑上下 之序 “ 然后礼义有所措 ” 《序卦 》 , 就是说 , 只有社会秩序分明 , 人们各居其位 , 才能切实建 立起一套行为规范 , 即 “ 义 ” , 而 “ 义 ” 恰恰 又 是使社会秩序得 以 稳定 和 发展 的 有 力保证 。 《说卦 》曰 “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 , 将以顺性命之理 , 是 以 立天 之道 曰 阴与 阳 , 立地之道 曰 柔 与刚 , 立人之道 曰 仁与义 。 ” 又 曰 “ 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 。 ”《系辞上 》曰 “ 安土敦乎仁 , 故能 爱 ” , 以仁德爱物 , 自然是合义之行为 。 仁义之于 人 , 是立身行事 的基础 , 是衡量人之为人 的道德标准 , 在 易传 》中表现为区分 “ 君子 ” 与 “ 小人 ” 的标准 。 《系辞下 》引孔子之语 “ 小 人不耻不仁 , 不畏不义 , 不见利不劝 , 不威不惩 。 小惩而大诫 , 此小人之福也 。 ”批评小人不 知羞耻 , 不畏正理 , 不行仁义 , 见到利益才肯勤勉 的这种 只顾利不顾义 的行为 。 可 以看出 ,《易传 》处处 以义与不义作为评判思想行为 “ 吉 、 凶 、 悔 、吝 、 利 、厉 ”等的最高 准则 , 认为利必须合于义 。 《明夷 · 初九 · 象传 》曰 “ 君子于行 , 义不食也 ” , 强调不合于义 的 饭不能吃 , “ 唯义所在 , 不食可 也 ,’朱熹语 。 妨 · 九二 · 象传 》曰 “ 包有 鱼 , 义不及宾也 ” , 意 即虽有鱼 , 但在道义上不 能用 它来宴待宾客 。 《贵 · 初九 · 象传 》曰 “ 舍车而徒 , 义弗乘 也 ” , 说明不乘不义之车 。 《讼 · 上 九 · 象传 》曰 “ 以讼受 服 , 亦不足敬也 ” 。 “ 服 ” 指官禄之 赏 。 《易传 》认为《讼 》卦 旨在诫人止讼免争 , 故 因争讼而得之利不合于 义 , 因而不值得尊 敬 。 《困 · 象传 》曰 “ 泽无水 , 困 , 君子 以致命遂 志 。 ”人之利莫大于生 , 君子 当此困穷之时 , 宁可舍生而取义 。 二 义 以生利 , 利在义 中 。 《易传 》以义为最高准则 , 并不意味着不重视或忽视物质利益 , 而是以义作为分配物质 利益 的尺度 , 同时 ,《易传 》所确立 的义 的标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 为是否能产生吉 、 利的 效果 。 《易传 》尤其注重天下公利 , 以是否有利于天下生 民作 为评判行为合宜与否 的极重 要 的方面 , 同时也肯定 了个人利益的独立存在和意义 。 《易传 》以天下之利为义 , 逻辑上肯 定 了作为天下众生之个体的百姓追求物质利益 的正 当性 。 如果只强调圣人利济天下 , 而 要求百姓只讲义 , 不求利 , 那么圣人之利天下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 从圣人 “ 自己 ” 的利益来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讲物质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且不说圣人亦需饮食宴乐,只从圣人“崇德广业”的思想就 可窥见一斑。《系辞下》曰:“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 辞、禁民为非曰义。”善于理财而用度不溃方可聚人(仁),得人之归附方能守位,守住圣位 方能完成圣人之大业。这一切又怎能离得了一个“财”字呢?所以《易传》把理财同正辞、 禁民为非一同定义为“义”。 《易传》要求以义来节制利,同时,通过分析其言“利”的各种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凡是 利的结果,必有义的动机,反过来讲,只要合于义就有利的存在,正如朱熹所言:“正其谊则 利自在,明其道则功自在”(《朱子语类》卷三十七)。《坤·文言》讲“直其正也,方’其义 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 也。”品性纯正,行为合宜就能使美德广布,美德充沛则“不习无不利”,这句话说明一切行 为应以义为准则,同时又说明,行为合义就会获得利益。《系辞上》曰:“谦也者,致恭以存 其位。”位者,圣人之大宝;行谦合于义,义则生利。反之,若无德行则只能处于不利地位: 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系辞下》所引孔子的这句话意在说明 不义之举很少不及于祸患。《系辞下》另引孔子之语进一步说明此意:“君子安其身而后 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浯 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託之,或音之,立 心勿恒,凶’。”意即君子若能修养上述三种德性则行为合义,于已于人便能两全其益,反之 则会遭人伤害。对于这一意旨,程颐在其《程氏易传》中作了细致说明:“理者天下至公,利 者众人所同欲。苟其公心,不失其正理則与众同利;无優于人,人亦欲与之。若切于好 利,蔽于自私,求白损以损于入,则人亦与之力争,故莫肯益之,而有击夺之者矣。云莫益 之者,非其偏已之辞也。苟不偏已,合于公道,则人亦益之,何为击之乎?既求益于人至于 甚极,则人皆恶而欲攻之,故击之者自外来也。人为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卷三《益》)指 出取利的原则是公理、公道,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义,符合于义的利,既不损人,又能利己, 是合理的。否则,为己之利而侵人之利,便会引起互相争夺、攻击,大家都得不到利。故尚 义则有利,害义而无利,利即在义中。后世被认为是功利主义者的颜元,把《易传》的这种 义利思想更加明确地表达了出来:“以义为利,圣贤平正道理也……利贞,利用安身,利用 刑人,无不利。利者,义之和也。《易》之言利更多……义中之利,君子所贵也。”(《颜习斋 先生言行录》卷下《教及门》) (三)义利合一,相互为用 《易传》并不是在对“义”进行抽象、空洞的说教,而是从效果上将义落到实处,为义寻 找物质根基,同时坚持物质利益与道德修养结合起来,使义利相互为用,相互促进。《系辞 下》说:“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 之盛也。”精研事物之义,是为了改善物质生活,物质生活的改善又能增崇美德。《易传》这 思想的难能可贵之处就是看到了物质利益是德行产生和维持并得以提高的基础。另 外,《颐》卦的颐养之道也体现了这一观点。《颐》卦强调“养正”,即在自养的基础上还应养 人。自养之道,讲究适宜,不可过度求欲而弃德;养人之道须养德及物。这就把养体与养 德、养已与养人相互结合了起来。 比较明显地体现《易传》义利合一思想的是《乾·文言》中的两句话。“利’者,义之和 67
讲 , 物质基础也是必不可少 的 。 且不说圣人亦需饮食宴乐 , 只从圣人 “ 崇德广业 ” 的思想就 可窥见一斑 。 《系辞下 》曰 “ 圣人之大宝 曰 位 。 何以守位 曰 仁 。 何以聚人 , 曰 财 。 理财 、 正 辞 、禁 民为非 日 义 。 ” 善于理财而用度不溃方可 聚人 仁 , 得人之归 附方 能守位 , 守住圣位 方能完成圣人之大业 。 这一切又怎能离得 了一 个 “ 财 ” 字 呢 所 以《易传 》把理财 同正辞 、 禁 民为非一 同定义为 “ 义 ” 。 《易传 》要求以义来节制利 , 同时 , 通过分析其言 “ 利 ” 的各种情况 , 我们可 以看到 , 凡是 利的结果 , 必有义 的动机 , 反过来讲 , 只要合于义就有利 的存在 , 正如朱熹所言 “ 正其谊则 利 自在 , 明其道则功 自在 ” 《朱子语类 》卷三 十七 。 《坤 · 文言 》讲 “ ‘ 直 ’其正也 , ‘ 方 ’其义 也 , 君子敬以直 内 , 义 以方外 , 敬义 立而 德 不孤 。 ‘ 直方大 , 不 习无不利 ’ , 则 不 疑 其所行 也 。 ” 品性纯正 , 行为合宜就能使美德广布 , 美德充沛则 “ 不 习无不利 ” , 这句话说 明一 切行 为应 以义为准则 , 同时又说明 , 行为合义就会获得利益 。 《系辞上 》曰 “ 谦也者 , 致恭 以存 其位 。 ”位者 , 圣人之大宝 行谦合于义 , 义则生利 。 反之 , 若无德行则 只能处 于不利地位 “ 德薄而位尊 , 智小而谋大 , 力小而任重 , 鲜不及矣 。 ”《系辞下 》所引孔子的这句话意在说明 不义之举很少不及于 祸 患 。 《系辞下 》另 引孔子之语进一 步说 明此意 “ 君 子安其身而后 动 , 易其心而后语 , 定其交而后求 。 君子修此三者 , 故全也 。 危以动 , 则 民不与也 惧以语 , 则民不应也 无交而求 , 则 民不与也 莫之与 , 则伤之者至矣 。 《易 》日 ‘ 莫益之 , 或击之 , 立 心勿恒 , 凶 ’ 。 ” 意 即君子若能修养上述三种德性则行为合义 , 于 己于人便能两全其益 , 反之 则会遭人伤害 。 对于这一意 旨 , 程颐在其 程 氏易传 》中作 了细致说明 “ 理者天下至公 , 利 者众人所同欲 。 苟其公心 , 不 失其正理 , 则与 众 同利 无侵于人 , 人亦欲与之 。 若切于好 利 , 蔽于 自私 , 求 自损 以损于人 , 则人亦与之力争 , 故莫肯益之 , 而有击夺之者矣 。 云莫益 之者 , 非其偏 己之辞也 。 苟不偏己 , 合于公道 , 则人亦益之 , 何为击之乎 既求益于人至于 甚极 , 则人 皆恶而欲攻之 , 故击之者 自外来也 。 人为善 , 则 千里之外应之 。 ” 卷三《益 》指 出取利的原则是公理 、公道 ,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义 , 符合于义 的利 , 既不损人 , 又能利 己 , 是合理的 。 否则 , 为己之利而侵人之利 , 便会引起互相争夺 、 攻击 , 大家都得不到利 。 故 尚 义则有利 , 害义而无利 , 利即在义 中 。 后世被认为是功利 主义者 的颜元 , 把《易传 》的这种 义利思想更加明确地表达 了出来 “ 以义为利 , 圣 贤平正道理也 … …利贞 , 利用 安身 , 利用 刑人 , 无不利 。 利者 , 义之和也 。 《易 》之言利更多 … …义 中之利 , 君子所贵也 。 ” 《颜 习斋 先生言行录 》卷下《教及 门 》 三 义利合 一 , 相互 为用 。 《易传 》并不是在对 “ 义 ”进行抽象 、 空洞 的说教 , 而是从效果上将义落到实处 , 为义 寻 找物质根基 , 同时坚持物质利益与道德修养结合起来 , 使义利相互为用 , 相互促进 。 《系辞 下 》说 “ 精义人神 , 以致用也 。 利用安身 , 以崇德也 。 过此 以往 , 未之或知也 , 穷神知化 , 德 之盛也 。 ”精研事物之义 , 是为了改善物质生活 , 物质生活 的改善又能增崇美德 。 《易传 》这 一思想 的难能可贵之处就是看 到了物质利益是德行产生 和维持并得 以提高的基础 。 另 外 ,《颐 》卦的颐养之道 也体现 了这一观点 。 《颐 》卦强调 “ 养正 ” , 即在 自养的基础上还应养 人 。 自养之道 , 讲究适宜 , 不可过度求欲而弃德 养人之道 , 须养德及物 。 这就把养体与养 德 、 养己与养人相互结合 了起来 。 比较明显地体现《易传 》义利合一思想 的是《乾 · 文言 》中的两句话 。 “ ‘ 利 ’者 , 义之和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