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宗学刊 1998年第2期 《易传》人生观浅析 曲孝方 《易传》,约成书于战国中后期,用于注释《易 如何才能做到自强不息呢? 经》《易传》,是儒家五经(易、诗、书、礼、春秋)之首 《乾·九三》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 又是道家三玄(易、老庄)之一。《易传》,融汇了儒道咎。” 两家思想的精华—“天人之道 《文言传》释《乾·九三》说:“‘君子终日乾乾,夕 易传》的人生观(人道),是它的宇宙观(天道)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 的自然延伸。这是由《易传》的“天人合一”的本体论所以进藹也修辞立其诚所以活业也知至至之,可 所决定的 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勻行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 驯,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昝 “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矣。 《文言传》的意思:《乾·九三》是什么意思呢?孔 《易传认为,天道刚健 子说:这是说明君子所以终日健行不息,是在增其美 何谓刚健?曰:“生生不惠也。 德、营修功业。待人忠实守信,是增进美德的途径;说 《乾噩》:“元亨。利贞。” 话出于诚心诚意,是积蓄功业的门道。看到有发展上 《彖辞传》乾卦卦辞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升的征兆,就努力上进,这种人可以跟他商讨几微之 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事;看到有走向终极的危险就及时停止,这种人可 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以跟他共同把事情处理得很适宜。这样就能居于上 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位而不骄傲居于下位而不忧愁。所以才能终日健行 《象辞传》的意思:乾卦取象于天。天有元、亨、不息时刻戒惕警惧,即使遇到危难也能免遭咎害 利、贞之德,故卦辞说:“元、亨、利、贞。天有云雨之 孔子,堪称儒家在进德修业上,自强不息的典 施,大明(太阳)之运行四时昼夜等等的变化,而皆范。他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 有其规律保合太和之景象,故能始生万物,普利万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 物,使万物各得性命之正,以活动于宇宙之间,以达他自认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于万国皆安之境 《论语》故他所强调的是“学而知之,困而学之”的 《文言传》释乾卦卦辞说:“乾‘元亨者,始而亨步骤。他自己的敏求是达到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不知老之将至。”(《论语》)的程度;他教人好学,也要 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 《文言传》的意思:天始生万物,是其元德,又有焉。”(《论语》)他一生都在困学敏求当中过活。他说: 亭鹤。天之利德是利物。天之贞德是有其规律之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此乃天之性情。天德之元善、亨美、贞正,皆以利物为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准。天之刚健中正之德达于纯粹而精之地步 (《论语》) 《易传把天道之刚健延伸为人道:自强不息 道家,是些“避世之士”。他们人生的宗旨,是所 《象辞传》释乾卦卦辞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谓“全生避害”。《庄子·养生主》说:“为善无近名, 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 《象辞传》的意思:天道刚健,君子观此卦象,以养亲,可以尽年。” 天为法,从而自强不息。 在进德修业上,道家和儒家形成对照,赞美“无 3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岱 宗学刊 年 第 期 《易传 》人生观浅析 曲 孝方 《易传 》 , 约成书于 战 国 中后 期 , 用 于 注 释《易 经 》《易传 》 , 是儒家五经 易 、 诗 、 书 、 礼 、 春秋 之首 , 又是道家三玄 易 、 老 、 庄 之一 《易传 》 , 融汇了儒道 两家思想的精华 — “ 天人之道 ” 。 《易传 》的人 生观 人道 , 是它 的宇宙观 天道 的 自然延伸 。 这是由《易传 》的 “ 天人合一 ”的本体论 所决定的 一 “ 自强不息 ”的人生态度 《易传 》认为 , 天道 刚健 。 何谓刚健 曰 “ 生生不息也 。 ” 《乾 奎 》 “ 元亨 。 利贞 。 ” 《象辞传 》释乾卦卦辞说 “ 大哉乾 ‘元 ’ , 万物资 始 , 乃统天 。 云行雨施 , 品物流行 。 大明终始 , 六位时 成 , 时乘六龙以御天 。 乾道变化 , 各正性命 。 保合大 和 , 乃 ‘利贞 ’ 。 首出庶物 , 万国咸宁 。 ” 《象辞传 》的意思 乾卦取象于 天 。 天有元 、 亨 、 利 、 贞之德 , 故卦辞说 “ 元 、 亨 、 利 、 贞 。 ”天有云 雨 之 施 , 大明 太阳 之运行 , 四 时昼夜等等的变化 , 而 皆 有其规律 , 保合太和之景象 , 故能始生万 物 , 普利万 物 , 使万物各得性命之正 , 以活动于 宇宙之间 , 以达 于万国 皆安之境 。 《文言传 》释乾卦卦辞说 “ 乾 ‘元 亨 ’者 , 始而 亨 者也 。 ‘利贞 ’者 , 性情也 。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 , 不言 所利 , 大矣哉 大哉乾乎 刚健中正 , 纯粹精也 。 ” 《文言传 》的意思 天始生万物 , 是其元德 , 又 有 亨德 。 天之利德是利物 。 天之贞德是有其规律之正 。 此乃天之性情 。 天德之元善 、 亨美 、 贞正 , 皆以利物为 准 。 天之刚健中正之德 , 达于纯粹而精之地步 。 《易传 》把天道之刚健 , 延伸为人道 自强不息 。 《象辞传 》释乾卦卦辞说 “ 天行健 。 君子 以 自强 不息 。 ” 《象辞传 》的意思 天道刚健 , 君子观此 卦象 , 以 天为法 , 从而 自强不息 。 如何才能做到 自强不息呢 《乾 · 九三 》说 “ 君子终 日乾 乾 , 夕惕若 , 厉无 咎 。 ” 《文言传 》释《乾 · 九三 》说 “ ‘君子终 日乾乾 , 夕 惕若 , 厉无咎 。 ’何谓也 子曰 ‘君子进德修业 。 忠信 所以进德也 。 修辞立其诚 ,所以居业也 。 知至至之 , 可 与言几也 。 知终终之 , 可与存义也 。 是故居上位而不 骄 , 在下位而不忧 。 故乾乾因其时而惕 , 虽危无咎 矣 。 ” 《文言传 》的意思 《乾 · 九三 》是什么意思呢 孔 子说 这是说明君子所以终 日健行不息 , 是在增其美 德 、 营修功业 。 待人忠实守信 , 是增进美德的途径 说 话出于诚心诚意 ,是积蓄功业的门道 。 看到有发展上 升的征兆 , 就努力上进 , 这种人可以跟他商讨几微之 事 看到有走向终极的危险 , 就及时停止 , 这种人可 以跟他共同把事情处理得很适宜 。 这样就能居于上 位而不骄傲 , 居于下位而不优愁 。 所以才能终 日健行 不息 , 时刻戒惕警惧 , 即使遇到危难也能免遭咎害 。 孔子 , 堪称儒家在进德修业 上 , 自强 不 息的典 范 。 他说 “ 生而知之者上也 , 学而知之者次也 , 困而 学之者又其次也 , 困而不学 , 民斯为下矣 。 ” 《论语 》 他 自认为 “ 我非生而知之者 , 好古敏 以求之者也 。 ” 《论语 》故他所强调的是 “ 学而知之 , 困而学之 ” 的 步骤 他 自己的敏求是达到了 “ 发愤忘食 , 乐以忘忧 , 不知老之将至 。 ” 《论语 》的程度 他教人好学 , 也要 “ 食无求饱 , 居无求安 , 敏于事而慎于言 , 就有道而正 焉 。 ” 《论语 》他一生都在困学敏求当中过活 。 他说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三十而立 。 四十而不惑 。 五十 而 知天命 。 六十而耳顺 。 七十从心所欲 , 不逾矩 。 ” 《论语 》 道家 , 是些 “ 避世之士 ” 。 他们人生的宗 旨 , 是所 谓 “ 全生避害 ” 。 《庄子 · 养生主 》里说 “ 为善无近名 , 为恶无近刑 , 缘督以为经 可以保身 , 可以全生 , 可以 养亲 , 可以尽年 。 ” 在进德修业上 , 道家和儒家形 成对照 , 赞美 “ 无
《易传》人生观浅析 用之用”。《庄子·人间世》里有则寓言,讲到一棵很 译成白话文: 大的标社树是不材之木,无所可用所以匠人不砍子张问孔子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恭谨、宽 它。栎社树托梦对匠人说:“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厚、诚实、聪敏、慈惠。恭谨就能免受侮辱,宽厚能赢 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得大众的拥护,诚实能得到别人信任,聪敏能使事情 邪?”寓言最后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莫知无用之用容易成功,慈惠就能很好的使唤别人。” 也。“无用”是全生的方法 仁,是孔子哲学的中心,仁的实质,是尽已为人, 冯友兰,对道家“无用之用”的处世观,有精辟评利他,奉公。《易传》以“厚德载物”,发扬了孔子的仁。 论:“善于全生的人,一定不能多为恶但是也一定不 道家,不讲仁,“绝仁弃义”(《老子》),只图“避 能多为善。他一定要生活在善恶之间。他力求无用,世”而“欲洁其身”。 但是到头来,无用对于他有大用”(《中国哲学简 杨朱,是老子的弟子,他主张“全性保真,不以物 史》) 累形。”孟子批评他,说:“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立天 下,不为也。”(《孟子》 厚德载物”的人生风貌 三“持中守正”的人生规范 《易传》认为,地道:宽厚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 《易传》认为,天道:中正 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彖辞传》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 《彖辞传》释坤卦卦辞“元亨”,说:“至哉坤元’,乃‘利贞’。” 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 各正芒命”,指万物慰天象之自然规律之变 大,品物咸亨’。” 化,各得其居性之正,如鸟飞,鱼能游。亦得其寿命 《彖辞传》的意思:坤卦取象于地。坤为地,又为之正如蜉蝣彩短,色寿长。 顺地能生养万物能顺承天道;体厚能载万物,面 “保合大和,乃利贞’”“大和”读为“太和”,太 能包容万物,万物得以皆美。地之德又记又亨美。和非四时皆春,乃谓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四时之 《易传》把地道之宽厚延伸为人道厚鶴载物。气皆极调谐,不越自然规律,无特殊自然灾害(如酷 《象辞传》冲身卦辞“元享”说:“地势坤。君子热、严寒、烈风、淫雨、等等)。天能保持成太和之景 以厚德载物。” 象,乃能普利万物,乃为天之正道。 《象辞传》的意思:地顺承天道,其势是顺于天 《文言传》说:“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其体厚,能载万物。君子观此卦象,从而取法于地,以 《易传》把天道之中正,延伸为人道:持中守正 厚德载物 《易传》规定:一卦六爻第二爻为下卦之中位 《易传》所说的“厚德载物”实为孔子所说的仁。第五爻为上卦之中位,爻居中位是所谓“居中”“履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与门人讨论仁的事迹 中”,既象征着人在社会结构中的特定位置,又象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着人的行为不偏,合乎中道。二四爻为阴位,三、五 (2)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爻为阳位,凡阳爻“一”居阳位,阴爻“一-”居阴位 谓仁乎?” 是为“得位”、“当位”,得位为正,象征着人的行为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或环境相当。按照上述规定,位与 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德是统一的,中正既是对阴阳双方所处等级地位的 仁之方也已。” 规定,又是对阴阳双方的道德规定。阴阳双方的道德 译成白话文: 行为是否中正,直接关系到政治人伦之秩序、社会之 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泛地施恩于百姓,又能和谐 周济广大民众,怎么样?能称得仁人吗?” 例《讼喜》:“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 孔子说:“何止是仁人!那一定达到圣人的境界不利涉大川.” 了,尧和舜还犯愁做不到呢!所谓仁就是:自己想立《象辞传》释讼卦卦辞说:“‘有孚窒惕中吉’,刚 身而使别人立身,自己想成功也要使别人成功。如果来而得中也。” 能以自身作比方,可以说是实行仁德的方法 《彖辞传》的意思:讼卦第五爻为阳爻,为刚,居 3)子张问仁于孔子。子曰:“恭、宽、信、敏、惠。上卦之中位,第二爻亦为阳爻,为刚,居下卦之中位,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故为“刚来得中”象征刚健之人,得中正之道 以使人。” 《易传》关于中正之道的论述,显然源于儒家历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易传 》人生 观浅析 用之用 ” 。 《庄子 · 人间世 》里有则寓言 , 讲到一棵很 大的栋社树 , 是不材之 木 , 无所可用 , 所以匠 人不砍 它 。 栋社树托梦对匠人说 “ 予求无所可用久 矣 。 几 死 , 乃今得之 , 为予大用 。 使予也而有用 , 且得有此大 邪 ”寓言最后说 “ 人 皆知有用之用 , 莫知无用之用 也 。 , 无用 ”是全生的方法 。 冯友兰 , 对道家 “ 无用之用 ”的处世观 , 有精辟评 论 “ 善于全生的人 , 一定不能多为恶 , 但是也一定不 能多为善 。 他一定要生活在善恶之间 。 他力求无用 , 但 是到头 来 , 无 用 对 于 他有大用 。 《中国哲学简 史 》 译成 白话文 子 张问孔子怎样实行仁德 。 孔子说 有 恭谨 、 宽 厚 、 诚实 、 聪敏 、 慈惠 。 恭谨就能免受侮辱 , 宽厚能赢 得大众的拥护 , 诚实能得到别人信任 , 聪敏能使事情 容易成功 , 慈惠就能很好的使唤别人 。 ” 仁 , 是孔子哲学的中心 。 仁的实质 , 是尽 己为人 , 利他 , 奉公 。 《易传 》以 “ 厚德载物 ” , 发扬了孔子的仁 。 道 家 , 不讲仁 , “ 绝 仁弃义 ” 《老子 》 , 只 图 “ 避 世 ”而 “ 欲洁其身 ” 。 杨朱 , 是老子的弟子 , 他主张 “ 全性保真 , 不 以物 累形 。 ”孟子批评他 , 说 “ 杨子取为我 , 拔一毛而立天 下 , 不为也 。 ” 《孟子 》 二 “ 厚德载物 ”的人生风貌 三 “ 持中守正 ”的人生规范 《易传 》认为 , 地道 宽厚 。 《坤终 》“ 元亨 。 利牡马之贞 。 君子有枚往 , 先迷 后得主 , 利 , 西南得朋 , 东北丧朋 。 安贞吉 。 ” 《象辞传 》释坤 卦卦辞 “ 元亨 ” , 说 “ 至哉坤 ‘元 , , 万物资生 , 乃顺承天 。 坤厚载物 , 德合无疆 。 含弘光 大 , 品物咸 ‘亨 ’ 。 ” 《象辞传 》的意 思 坤卦取象于地 。 坤为地 , 又 为 顺 , 地能生养万物 , 能顺承天道 体厚能载万物 , 面广 能包容万物 , 万物得以 皆美 。 地之德 , 又元善又亨美 。 《易传 》把地道之宽厚 , 延伸为人道 厚德载物 。 《象辞传 》释坤卦卦辞 “ 元亨 ” , 说 “ 地势坤 。 君子 以厚德载物 。 ” 《象辞传 》的意思 地顺承天道 , 其势是顺于天 , 其体厚 , 能载万物 。 君子观此卦象 , 从而取法于地 , 以 厚德载物 。 《易传 》所说的 “ 厚德载物 ” , 实为孔子所说的仁 。 《论语 》中 , 记载了孔子与门人讨论仁的事迹 。 樊迟问仁 , 子曰 “ 爱人 ” 。 子贡曰 “ 如有博施于 民而能济众 , 何如 可 谓仁乎 ’ 子曰 “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 尧舜其犹病诸 。 夫 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 己欲达而达人 , 能近取譬 , 可谓 仁之方也 已 。 ” 译成白话文 子贡说 “ 如果有人能广泛地施 恩于百姓 , 又 能 周济广大民众 , 怎么样 能称得仁人吗 ” 孔子说 “ 何止是仁人 那一定达到圣人的境界 了 , 尧和舜还犯愁做不到呢 所谓仁就是 自己想立 身而使别人立身 , 自己想成功也要使别人成功 。 如果 能以 自身作比方 , 可以说是实行仁德的方法了 。 ” 子张间仁于孔子 。 子 日 “ 恭 、 宽 、 信 、 敏 、 惠 。 恭则不侮 , 宽则得众 , 信则人任焉 , 敏则有功 , 惠则足 以使人 。 ” 《易传 》认为 , 天道 中正 。 《象辞传 》说 “ 乾道变化 , 各正性命 。 保合大和 , 乃 ‘利贞 ’ 。 ” “ 各正性命 ” , 指万物适应天象之 自然规律之变 化 , 各得其属性之正 , 如鸟能飞 , 鱼能游 。 亦得其寿命 之正 , 如蚌蟒寿短 , 龟鹤寿长 。 “ 保合大和 , 乃 ‘利贞 ’ 。 , 大和 ”读为 “ 太和 ” , 太 和非四 时 皆春 , 乃谓春暖 、 夏热 、 秋凉 、 冬寒 , 四 时之 气 皆极调谐 , 不越 自然规律 , 无特殊 自然灾害 如酷 热 、 严寒 、 烈风 、 淫 雨 、 等等 。 天能保持成太和之 景 象 , 乃能普利万物 , 乃为天之正道 《文言传 》说 “ 大哉乾乎 刚健中正 , 纯粹精也 。 ” 《易传 》把天道之中正 , 延伸为人道 持中守正 。 《易传 》规定 一卦六艾 , 第二丈为下卦之 中位 , 第五艾为上卦之 中位 。 丈居 中位 ,是所谓 “ 居中 ” 、 “ 履 中 ” , 既象征着人在社会结构 中的特定位置 , 又象征 着人 的行为不偏 , 合乎中道 。 二 、 四艾为阴位 , 三 、 五 艾 为阳位 , 凡阳艾 “ 一 ”居 阳位 , 阴艾 “ 一 一 ” 居阴位 , 是为 “ 得位 ” 、 “ 当位 ” , 得位为正 , 象征着人 的行为与 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或环境相当 。 按照上述规定 , 位与 德是统一的 。 中正 既是对阴阳双方所处等级地位的 规定 , 又是对阴阳双方的道德规定 。 阴阳双方的道德 行为是否 中正 , 直接关系到政治人伦之秩序 、 社会之 和谐 。 例 ,《讼鑫 》“ 有孚 , 窒惕 , 中吉终凶 。 利见大人 。 不利涉大川 。 ” 《象辞传 》释讼 卦卦辞说 “ ‘有孚窒惕中吉 ’ , 刚 来而得中也 。 ” 《象辞传 》的意思 讼 卦第五艾为阳交 , 为刚 , 居 上卦之中位 , 第二艾亦为阳艾 , 为刚 , 居下卦之 中位 , 故为 “ 刚来得中 ” , 象征刚健之人 , 得 中正之道 。 《易传 》关于 中正之道 的论述 , 显然源于 儒家历
岱宗学刊 来所重视的守正、持中、用中的观念。 利,但称道命,称道仁。他既说“仁者不优”,又说“知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命不忧”。既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又说“不知命 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无以为君子。”命又称天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 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大人,畏圣人之言”他自己是“五十而知天命”。 孔颖达解释:“喜怒哀乐缘事而生,未发之时,淡 孔子所讲的天命究竟是什么? 然虚静,心无所虑,而当于理,故谓之中。”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 程颐解释:“不偏之谓中。” 言哉!”《论语》)他否认或怀疑人格天的存在。他所 《中庸》这段话的意思: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没讲的天命不能解释为神定的运命,而应该是自然界 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中是天中的一种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有点类似于前定,是 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准则。达到中和,天人力所无可如何的,故他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 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 组织得很好的社会,是一个和谐的统一,在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在孔子的整个思想 其中各种才能、各种职业的人,都有适当的位置,发体系上我们可以看出他在主观的努力上是抱定一 挥适当的作用,人人都同样感到满意,彼此没有冲个仁,而在客观的世运中认定一个命。在主观的努力 突。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与客观的世运相调适的时候,他是主张顺应的。在主 行而不相悖……此天地之所为大也。” 观的努力与客观的世运不相调适的时候,他是主张 道家,也讲中正之道 固守自已的。”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老子》 孟子认为,修身养性的最高理想:“知天”,进而 一个谨慎地生活着的人,必须柔弱、谦虚、知足。“事天”。他说:“尽其心者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 柔弱是保存力量因而成为刚强的方法。谦虚与骄傲也”又说.“存其心,养其泩:所以事天也。”(《孟子》 正好相反,骄傲是前进到了极限的标志,谦虚则相 有子,在天命观上,超越了孔孟,他说:“从天而 反,是极限远远没有达到的标志。知足使人不会过颂之,就与制天命而用之?”(《天论》荀子的“制天 分,因而也不会走向极端。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命”,一方面承认有必然性,另一方面却要用人力左 不殆。又说:“是以圣人去,奢,去毒”(《老子》)右这种必然性,使它有利于人。所以,他要“官天地而 役万物。”(《天论》 四“乐天知命”的人生境界 道家,也讲天命。 老子,不仅否认了人格天的存在,并建立了一种 《易传》认为,人生的高境界:乐天知 本体—道代替了人格天。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之 《乾·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又认为,“人法地,地 《文言传】释《乾·九五》,说:“夫大人者与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天地人道皆本于 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自然。 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 庄子,把天与人对比。他说:“天在内,人在外。 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文言传》的意思:居高位之大德大才之人有所(《庄子·秋水》这里,天指自然,人指人为。他认为 作为使人皆安其生,皆得其养,明察普照一切事物,顺乎天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顺乎人是一切痛苦 政令循四时之顺序,赏善罚恶与鬼神福善祸恶一致,和恶的根源。因此,他追求一种超越现实的绝对幸 走在天象之前而天不违反其予见,走在天象之后而福庄子说,有个人叫列子,能够乘风而行。由于他必 依天时行事。天尚且不违背他何况人?何况鬼神?须依赖风所以他的幸福在这个范围还是相对的。接 《系辞传》说:“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着庄子问道:“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 ,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 不忧。” 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庄子在这里描写的就 《系辞传》的意思:圣人之德与天地相似,故不违是已经得到绝对幸福的人。他绝对幸福因为他超越 背天地之道。能知万物,利天下行为方正,认为贫贱了事物的普通区别。他也超越了自己与世界的区别, 富贵皆由天命,处之泰然。 “我”与“非我”的区别。他是至人,神人,圣人—无 儒家,有讲天命的传统 己,无功,无名 孔子讲天命,并把天命和仁放在同样重要的位 置。“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下同)他很少谈 (作者:泰安教育学院数学系副教授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l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岱 宗学刊 来所重视的守正 、 持中 、 用 中的观念 。 《中庸 》说 “ 喜怒哀乐之未发 , 谓之中 发而 皆中 节 , 谓之和 。 中也者 , 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 , 天下之 达道也 。 致中和 , 天地位焉 , 万物育焉 。 ” 孔颖达解释 “ 喜怒哀乐缘事而生 , 未发之 时 , 淡 然虚静 , 心无所虑 , 而当于理 , 故谓之中 。 ” 程颐解释 “ 不偏之谓中 。 ” 《中庸 》这段话的意 思 人的喜怒哀乐 的情感没 表现 出来叫做中 , 表现 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 。 中是天 下万物的根本 和是天下通行的准则 。 达到 中和 , 天 地就各居 自己的位置 , 万物也就生长了 。 一个组织得很好的社会 , 是一个和谐的统一 , 在 其中各种才能 、 各种职业 的人 , 都有适 当的位置 , 发 挥适 当的作用 , 人人都同样感到 满意 , 彼此 没有 冲 突 。 这就是《中庸 》所说的 “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 道并 行而不相悖 … …此天地之所为大也 。 ” 道家 , 也讲中正之道 。 老子说 “ 反者道之动 。 ” 《老子 》 一个谨慎地生活着的人 , 必须柔弱 、 谦虚 、 知足 。 柔弱是保存力量因而成为刚强的方法 。 谦虚与骄傲 正 好相反 , 骄傲是前进到 了极限的标 志 , 谦虚则相 反 , 是极限远远没有达到 的标志 。 知足使人不会过 分 , 因而也不会走向极端 。 老子说 “ 知足不辱 , 知止 不殆 。 ”又说 “ 是以圣人去甚 , 去奢 , 去泰 。 ,’《老子 》 四 “ 乐天知命 ”的人生境界 《易传 》认为 , 人生的高境界 乐天知命 。 《乾 · 九五 》“ 飞龙在天 , 利见大人 。 ” 《文言传 》释《乾 · 九五 》 , 说 “ 夫大人者 与天 地 合其德 , 与 日月合其明 , 与四 时合其序 , 与鬼神合其 吉凶 , 先天而天弗违 , 后天而奉天时 。 天且弗违 , 而况 于人乎 , 况于鬼神乎 。 ” 《文言传 》的意思 居 高位之大德大才之人 有所 作为 , 使人 皆安其生 , 皆得其养 , 明察普照一切事物 , 政令循四 时之顺序 , 赏善罚恶与鬼神福善祸恶一致 , 走在天象之前而天不违反其予见 , 走在天象之后而 依天时行事 。 天 尚且不违背他 , 何况人 何况鬼神 《系辞传 》说 “ 与天地相似 , 故不违 。 知周乎万 物 , 而道济天下 , 故不过 。 旁行而不流 , 乐天知命 , 故 不忧 。 ” 《系辞传 》的意思 圣人之德与天地相似 , 故不违 背天地之道 。 能知万物 , 利天下 。 行为方正 , 认为贫贱 富贵 皆由天命 , 处之泰然 。 儒家 , 有讲天命的传统 。 孔子讲天命 , 并把天命和 仁放在同样重要 的位 置 。 “ 子罕言利 , 与命与仁 ,’《论语 》下同 他很少谈 利 , 但称道命 , 称道仁 。 他既说 “ 仁者不忧 ” , 又说 “ 知 命不优 ”。 既说 “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 , 又说 “ 不知命 无 以为君子 。 ”命又称天命 。 “ 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 , 畏 大人 , 畏圣人之言 。 ”他自己是 “ 五十而知天命 ” 。 孔子所讲的天命 , 究竟是什么 孔子说 “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 , 百物生焉 , 天何 言哉 ” 《论语 》他否认或怀疑人格天的存在 。 他所 讲的天命 , 不能解释为神定的运命 , 而应该是 自然界 中的一种必然性 。 这种必然性 , 有点类似于前定 , 是 人 力所无可如何的 , 故他说 “ 道之将行也与 , 命也 道之将废也与 , 命也 。 ” 《论语 》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 》中说 “ 在孔子的整个思想 体系上我们可以看 出 , 他在主观的努力 上是抱定一 个仁 , 而在客观的世运 中认定一个命 。 在主观的努力 与客观的世运相调适的时候 , 他是主张顺应的 。 在主 观的努力与客观的世运不相调适的时候 , 他是主张 固守 自己的 。 ” 孟子认为 , 修身养性的最高理想 “ 知天 ” , 进而 “ 事天 ” 。 他说 “ 尽其心者 , 知其性也 , 知其性 , 则知天 也 。 ”又说 “ 存其心 , 养其性 , 所以事天也 。 ” 《孟子 》 荀 子 , 在天命观上 , 超越了孔孟 。 他说 “ 从天而 颂 之 , 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 《天论 》荀子 的 “ 制天 命 ” , 一方面承认有必然性 , 另一方面 却要用人力左 右这种必然性 , 使它有利于人 。 所以 , 他要 “ 官天地而 役万物 。 ,’《天论 》 道家 , 也讲天命 。 老子 , 不仅否认了人格天的存在 , 并建立 了一种 本体 —道 , 代替了人格天 。 老子认为 , 道是 “ 天地之 始 ” , “ 万物之母 ” , “ 众妙之 门 ” 又认为 , “ 人法地 , 地 法天 , 天法道 , 道法 自然 。 ” 《老子 》天地人道 皆本于 自然 。 庄 子 , 把天 与人对 比 。 他说 “ 天在 内 , 人 在外 。 … …牛马 四 足 , 是谓天 。 落马首 , 穿牛鼻是谓人 。 ” 《庄子 · 秋水 这里 , 天指 自然 , 人指人为 。 他认为 , 顺乎天是一切幸福和 善的根源 , 顺乎人是一切痛苦 和 恶 的根源 。 因此 , 他追求一种超越现 实的绝对幸 福 。 庄子说 , 有个人 叫列子 , 能够乘风而行 。 由于他必 须依赖风 , 所以他的幸福在这个范围还是相对的 。 接 着庄子问道 “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 以游 无穷者 , 彼且恶乎待哉 故曰 至人无 己 , 神人无功 , 圣人无名 。 ” 《庄子 · 逍遥游 》庄子在这里描写 的就 是 已经得到绝对幸福的人 。 他绝对幸福 , 因为他超越 了事物的普通区别 。 他也超越了自己与世界的区别 , “ 我 ”与 “ 非我 ”的区别 。 他是至人 , 神人 , 圣人 —无 己 , 无功 , 无名 。 作者 泰安教育学院数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