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第19卷第1期2003年1 Journal of Fuling Teachers College Vol 19 No 口2002年世界易经大会”特辑 伊川易传》在程颐思想中的地位 李书有1,伍玲玲 1.南京大学易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0:2.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伊川易传》是程颐重要的代表作,也是其忧患之作和晚年定论之作,集中体现了程 颐的易学思想。伊川易传》是中国哲学的珍贵遗产,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关键词]佃川易传》;程颐:易学 中图分类号]B2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594(2003)01-0046-05 伊川易传》是程颐晚年定论之作,也是其所有阳刚阴柔相易,不可拘于典常纲要,只有变化才是其 著作中份量最大的一部著作,应是其思想的代表所趋向。因此,人们出入行藏之际要测度变化之道 作。然而由于相当长一段时期,傷经》处于被冷落使其处内外隐显之时预知畏惧凶咎。又可以使其明 地位,研究程颐思想很少涉及伊川易传》。因此,现察未来的忧患和往昔的事态,这样即使没有师保的 在有必要对伊川易传》在程颐思想中的地位作一监护,就如同面临父母的教诲。遇事之初遵循锡》 重新评估。 之卦爻辞的意旨,揆度变化方向,就可以掌握变化整 体。假如没有圣人极深而研几,易道就难以凭空推 伊川易传》是程颐忧患之作 行。锡传·系辞上》中说:失》,圣人之所以极 深而研几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 近代启蒙思想家王韬在为徐继畲环志略》能成天下之务: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所作的鈸》中发出了感叹:鸩呼!古人著作,大抵 推传上古之世,伏羲氏和则观象于天,俯则观 为忧患而作。”诚然,我国古代思想家的传世之作,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大多为忧患之作。周文王拘匏里而演“綢易》":屈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2以 原遭谗言被流放而作骚》:司马迁蒙冤受宫刑而来,又经中古之世,周文王其囚里,益傷》之八卦 作臾记》等,不胜枚举 为六十四卦。因此,臾记·日者列传》中说:自伏 经》的最早之传》中说:“易》之兴也,其于羲氏作八卦,周文王说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 中古乎?作》者,其有忧患乎?”又说:“易》之兴 周文王之后,对》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者为 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孔子。焦子·天运篇》中说:丘治待》、啭》 锡传》的作者推测,倜易》的兴起,大概在殷周之》、乐》、》、昝秋》。”史记·孔子世家》中 际的中古之世,周文王心怀忧患而作綢易》! 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鲧》、象》、锐卦》 传·系辞下》中又说:“傷》之为书也,不可言》。”这是说,儆传上下》、鲧辞上下》、象传 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上下》、说卦》、言》为孔子所作。仅书·艺文 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外内志》中说:乳氏为之彖》、象》、辞》、言》之属 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十篇。”这是说,傷传》十篇皆孔子所作。这一说法 率其辞,而撰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一直到唐代皆无异论,孔颖达在綢易正义·序》中 行。”这段话与前文作》者,其有忧患乎”相承,说:其彖》、象》等十翼之辞,以为孔子所作,先儒 指出:闢易》这部书所蕴含的哲理是人生处事不可无异论。”后虽有异论,但并未能完全否定孔子与 须臾远离的。匐》所体现的道在不断变迁,变化运锡传》的关系。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 行而不居止,周流于各卦六爻之间,上下往来无常,艺。4提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 收稿日期]2002-09-28 作者简介]李书有1937-),男,河南原阳人,南京大学易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C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收稿日期"#$$# % $& % #’ !作者简介"李书有((&)* % ),男,河南原阳人,南京大学易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 年世界易经大会”特辑 !摘 要" 《伊川易传》是程颐重要的代表作,也是其忧患之作和晚年定论之作,集中体现了程 颐的易学思想。《伊川易传》是中国哲学的珍贵遗产,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关键词" 《伊川易传》;程颐;易学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0&, 1#$$) 2$( % $$,. % $0 《伊川易传》是程颐晚年定论之作,也是其所有 著作中份量最大的一部著作,应是其思想的代表 作。然而由于相当长一段时期,《易经》处于被冷落 地位,研究程颐思想很少涉及《伊川易传》。因此,现 在有必要对 《伊川易传》在程颐思想中的地位作一 重新评估。 一 《伊川易传》是程颐忧患之作 近代启蒙思想家王韬在为徐继畲 《瀛环志略》 所作的 《跋》中发出了感叹:“呜呼3 古人著作,大抵 为忧患而作。”诚然,我国古代思想家的传世之作, 大多为忧患之作。周文王拘麭里而演“《周易》”! ( " ;屈 原遭谗言被流放而作 《离骚》;司马迁蒙冤受宫刑而 作《史记》等,不胜枚举。 《易经》的最早之《传》中说:“《易》之兴也,其于 中古乎4作《易》者,其有忧患乎4”又说:“《易》之兴, 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4 当文王与纣之事邪4”, 《易传》的作者推测,《周易》的兴起,大概在殷周之 际的中古之世,周文王心怀忧患而作《周易》3 《易传·系辞下》中又说:“《易》之为书也,不可 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 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外内 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 率其辞,而撰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 行。”这段话与前文“作《易》者,其有忧患乎”相承, 指出:《周易》这部书所蕴含的哲理是人生处事不可 须臾远离的。《易》所体现的道在不断变迁,变化运 行而不居止,周流于各卦六爻之间,上下往来无常, 阳刚阴柔相易,不可拘于典常纲要,只有变化才是其 所趋向。因此,人们出入行藏之际要测度变化之道, 使其处内外隐显之时预知畏惧凶咎。又可以使其明 察未来的忧患和往昔的事态,这样即使没有师保的 监护,就如同面临父母的教诲。遇事之初遵循 《易》 之卦爻辞的意旨,揆度变化方向,就可以掌握变化整 体。假如没有圣人极深而研几,易道就难以凭空推 行。《易传·系辞上》中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 深而研几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 能成天下之务;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推传上古之世,伏羲氏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 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 以 来,又经中古之世,周文王“其囚麭里,益《易》之八卦 为六十四卦。”!) " 因此,《史记·日者列传》中说:“自伏 羲氏作八卦,周文王说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 周文王之后,对 《易》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者为 孔子。《庄子·天运篇》中说:“丘治 《诗》、《书》、 《礼》、《乐》、《易》、《春秋》。”《史记·孔子世家》中 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 《文言》。”这是说,《彖传上下》、《系辞上下》、《象传 上下》、《说卦》、《文言》为孔子所作。《汉书·艺文 志》中说:“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之属 十篇。”这是说,《易传》十篇皆孔子所作。这一说法 一直到唐代皆无异论,孔颖达在 《周易正义·序》中 说:“其《彖》、《象》等十翼之辞,以为孔子所作,先儒 无异论。”后虽有异论,但并未能完全否定孔子与 《易传》的关系。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 艺。”! , " 提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 《伊川易传》在程颐思想中的地位 李书有 ( 5 伍玲玲 # ((- 南京大学 易学研究所,江苏 南京 #($$$$;#- 南京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 #($$$$) #$$) 年 ( 月 678- #$$) 第 (& 卷 第 ( 期 9:; - (& 87; :? @=;A8B CD7EFD>G H:;;DBD
第19卷第1期 李书有等:伊川易传》在程颐思想中的地位口47 贫。”在周游列国而不被任用的晚年忧道之不传 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程颐24岁,随父程向) 把精力放在易》之研究,失子老而好锡》,居则在至京师(是时为国子监博士),入国子监读书。以颜 席,行则在囊”6,作锡传》以阐发易理,将傷》从占子所好何学记》试卷,受到国子监直讲胡瑗的称赞 筮之书提升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哲学论嘉祐四年(1059年),赐进士出身。英宗治平元年 著。正如程颐在伊川易传·序》中所说:易,变易(1064年),吕公著判太学,命众博士即先生(程颐) 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其为书也,广大悉备,将以之居,效请为太学正,先生固辞。”英宗治平三年 顺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尽事物之情,而示开物成(1066年),吕公著出知蔡州,向英宗推荐程颐。称赞 务之道也。圣人之忧患后世,可谓至矣 程颐洞明经术,通古今治乱之要,实有经世济物之 程颐在伊川易传·序》中接着指出:芸古虽才,非同拘土曲儒,徒有偏长。使在朝廷,必为国器 远,遗经尚存。然而前儒失意以传言,后学诵言而忘伏望特以不次旌用。”15程颐仍不愿出仕。神宗元丰 味。自秦而下,盖无传矣。予生千(一有余字)载之五年(1082年),程颐得到时判河南府的文彦博的支 后,悼斯文之湮晦,将俾后人沿(一作沂)流而求源,持,建伊皋书院(伊川书院),为其讲学著书的基地, 此传》所以作也。装达了程颐忧患易道失传”悼斯伊川之学在此而形成。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神 文之湮晦,他要承往圣之志,对》作重新诠释,以宗病逝,哲宗即位。吕公著、韩绛、司马光等新法反 俾后人沿流而求源。 对派执政,上疏推荐程颐。在上疏中说:臣等窃见 程颐自少年时代就立下了读书求道之志,他在河南处士程颐,力学好古,安贫守节,言必忠信。动 灶太皇太后书》中说:自少,不喜进取,以读书求道遵礼义,年愈五十,不求仕进,真儒者之高蹈,圣世之 为事。”他认为做官夺人志。咽因此,对仕途不感兴逸民。伏望特加召令,擢以不次,足以矜式士类,裨 趣。围他指出:之学者一,今之学者三,异端不与益风化。”十一月,授汝州团练推官,充西京国子 焉。一曰文章之学,二曰训诂之学,三曰儒者之学。监教授。程颐上辞免西京国子监教授表》。哲宗元 欲趋道,舍儒者之学不可。今之学者有三弊:一溺于祐元年(1086年)二月,朱光庭奏乞以程颐为讲官。 文章,二牵于训诂,三惑于异端。苟无此三者,则将闰二月,程颐应召至京师。十八日,哲宗除为承奉 何归?必趋于道矣。”叫他提出:信学便以道为志,言郎,再授完德郎、秘书省校书郎。二十四日,程颐上 人便以圣为志。"10他认为,人皆可以至圣人,而君辞免馆职状》。哲宗特召程颐上殿面对,除通直郎 子之学必至于圣人而后已。不至于圣人而已者,皆充崇政殿说书。程颐一而再,再而三,上解免崇政 自弃也。”皆有是道,唯君子为能体而用之;不能殿说书表》。均无获准。又连上三道纶经筵事札 体而用之,皆自弃也。”m以求道成圣为志,应该像子》。其一,论辅养之道”,提出:宣选贤德,以备讲 圣人一样,体而用之。“惟圣人然后践形’,言圣人官,因使陪侍宿直,陈说道义,所以涵养气质,熏陶德 尽得人道也。人得天地之正气而生,与万物不同。既性。”其二,左右内侍宫人,皆选老成厚重之人,不 为人,须尽得人理。众人有之而不知,贤人践之而未使侈靡之物,浅俗之言,接于耳目,仍置经筵应内臣 尽,能践形者,惟圣人也。” 十人,使伺上在宫动息,以语讲官,其或小有遗失,得 程颐不仅求道,践道,而且忧患孟子之后道之不以随时规谏。”其三,请令讲官坐讲,以养人主尊儒 传,他以解经传道为己任。程颐指出,传经”是艰难重道之心,寅畏惧之德。”程颐说:进札子三道,言 的。他说:传经为难,圣人之后才百年,传之已差。经筵事。所言而是,则陛下用臣为不说,臣之受命为 圣人之学,若非子思、孟子,则几息矣。道何尝息,只无惚;所言而非,是其才不足用也,固可听其辞避 是人不由之。道非亡也,幽、厉不由也。”程颐年方如此则朝廷无举动之过,愚臣得去就之宜。”7 十八岁,就于皇佑二年(1050年)上书仁宗。他在 这说明,程颐出任崇政殿说书”是有原则的,也 仁宗皇帝书》中,以忧患意识指出:方今之势,诚何是责任重大的。他说:得以讲学侍人主,苟能致人 异于抱炎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然,因谓之安主得尧、舜、禹、文、武之道,则天下享唐、虞、夏、商 乎?”宋王朝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危机之中,他主张以周之治,儒者逢时,孰过于此。”1 儒家生道”仁政与贤人政治,黜出俗之论,期非常 程颐任紫政殿说书”,自称夙夜毕精竭虑。盖 之功”:并向仁宗皇帝表示:如或有取,陛下其置之非徒为辩辞解释之义,唯欲积其诚意,感通圣心,后 左右,使尽其诚,苟实可用,陛下其大用之,若行而不交发志之孚,方进沃心之论;实凯不传之学复明于今 效,当服罔上之诛,亦不虚受陛下爵禄也。”4当时日,作圣之效远继于先王。”尽管如此,由于党争 程颐身为布衣,并未为仁宗所重视 遭政敌诋毁,元祐二年(1087年)八月,被罢紫政殿 C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贫。”! " # 在周游列国而不被任用的晚年忧道之不传, 把精力放在《易》之研究,“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 席,行则在囊”! $ # ,作《易传》以阐发易理,将《易》从占 筮之书提升为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哲学论 著。正如程颐在《伊川易传·序》中所说:“易,变易 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其为书也,广大悉备,将以 顺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尽事物之情,而示开物成 务之道也。圣人之忧患后世,可谓至矣。” 程颐在 《伊川易传·序》中接着指出:“去古虽 远,遗经尚存。然而前儒失意以传言,后学诵言而忘 味。自秦而下,盖无传矣。予生千 %一有余字& 载之 后,悼斯文之湮晦,将俾后人沿 %一作沂& 流而求源, 此《传》所以作也。“表达了程颐忧患易道失传”悼斯 文之湮晦,他要承往圣之志,对《易》作重新诠释,以 “俾后人沿流而求源。” 程颐自少年时代就立下了读书求道之志,他在 《上太皇太后书》中说:“自少,不喜进取,以读书求道 为事。”! ’ # 他认为“做官夺人志。”因此,对仕途不感兴 趣。! ( # 他指出:“古之学者一,今之学者三,异端不与 焉。一曰文章之学,二曰训诂之学,三曰儒者之学。 欲趋道,舍儒者之学不可。今之学者有三弊:一溺于 文章,二牵于训诂,三惑于异端。苟无此三者,则将 何归)必趋于道矣。”! * # 他提出:“言学便以道为志,言 人便以圣为志。”! +, # 他认为,“人皆可以至圣人,而君 子之学必至于圣人而后已。不至于圣人而已者,皆 自弃也。”“人皆有是道,唯君子为能体而用之;不能 体而用之,皆自弃也。”! ++ # 以求道成圣为志,应该像 圣人一样,体而用之。“‘惟圣人然后践形’,言圣人 尽得人道也。人得天地之正气而生,与万物不同。既 为人,须尽得人理。众人有之而不知,贤人践之而未 尽,能践形者,惟圣人也。”! +- # 程颐不仅求道,践道,而且忧患孟子之后道之不 传,他以解经传道为己任。程颐指出,“传经”是艰难 的。他说:“传经为难,圣人之后才百年,传之已差。 圣人之学,若非子思、孟子,则几息矣。道何尝息,只 是人不由之。道非亡也,幽、厉不由也。”! +. # 程颐年方 十八岁,就于皇佑二年%+,", 年&上书仁宗。他在《上 仁宗皇帝书》中,以忧患意识指出:“方今之势,诚何 异于抱炎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然,因谓之安 乎)”宋王朝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危机之中,他主张以 儒家“王道”仁政与贤人政治,“黜出俗之论,期非常 之功”;并向仁宗皇帝表示:“如或有取,陛下其置之 左右,使尽其诚,苟实可用,陛下其大用之,若行而不 效,当服罔上之诛,亦不虚受陛下爵禄也。”! +/ # 当时 程颐身为布衣,并未为仁宗所重视。 仁宗嘉祐元年%+,"$ 年&,程颐 -/ 岁,随父程(王向) 至京师%是时为国子监博士&,入国子监读书。以《颜 子所好何学记》试卷,受到国子监直讲胡瑗的称赞。 嘉祐四年 %+,"* 年&,赐进士出身。英宗治平元年 %+,$/ 年&,吕公著判太学,“命众博士即先生 %程颐& 之居,效请为太学正,先生固辞。”英宗治平三年 %+,$$ 年&,吕公著出知蔡州,向英宗推荐程颐。称赞 程颐 “洞明经术,通古今治乱之要,实有经世济物之 才,非同拘士曲儒,徒有偏长。使在朝廷,必为国器。 伏望特以不次旌用。”! +" # 程颐仍不愿出仕。神宗元丰 五年 %+,(- 年&,程颐得到时判河南府的文彦博的支 持,建伊皋书院 %伊川书院&,为其讲学著书的基地, 伊川之学在此而形成。神宗元丰八年 %+,(" 年&,神 宗病逝,哲宗即位。吕公著、韩绛、司马光等新法反 对派执政,上疏推荐程颐。在上疏中说:“臣等窃见 河南处士程颐,力学好古,安贫守节,言必忠信。动 遵礼义,年愈五十,不求仕进,真儒者之高蹈,圣世之 逸民。伏望特加召令,擢以不次,足以矜式士类,裨 益风化。”! +$ # 十一月,授汝州团练推官,充西京国子 监教授。程颐上《辞免西京国子监教授表》。哲宗元 祐元年 %+,($ 年& 二月,朱光庭奏乞以程颐为讲官。 闰二月,程颐应召至京师。十八日,哲宗除为承奉 郎,再授完德郎、秘书省校书郎。二十四日,程颐上 《辞免馆职状》。哲宗特召程颐上殿面对,除通直郎 充崇政殿说书。程颐一而再,再而三,上 《辞免崇政 殿说书表》。均无获准。又连上三道 《论经筵事札 子》。其一,论“辅养之道”,提出:“宜选贤德,以备讲 官,因使陪侍宿直,陈说道义,所以涵养气质,熏陶德 性。”其二,“左右内侍宫人,皆选老成厚重之人,不 使侈靡之物,浅俗之言,接于耳目,仍置经筵应内臣 十人,使伺上在宫动息,以语讲官,其或小有遗失,得 以随时规谏。”其三,“请令讲官坐讲,以养人主尊儒 重道之心,寅畏惧之德。”程颐说:“进札子三道,言 经筵事。所言而是,则陛下用臣为不说,臣之受命为 无惚;所言而非,是其才不足用也,固可听其辞避。 如此则朝廷无举动之过,愚臣得去就之宜。”! +’ # 这说明,程颐出任“崇政殿说书”是有原则的,也 是责任重大的。他说:“得以讲学侍人主,苟能致人 主得尧、舜、禹、文、武之道,则天下享唐、虞、夏、商、 周之治,儒者逢时,孰过于此。”! +( # 程颐任“崇政殿说书”,自称“夙夜毕精竭虑。盖 非徒为辩辞解释之义,唯欲积其诚意,感通圣心,后 交发志之孚,方进沃心之论;实凯不传之学复明于今 日,作圣之效远继于先王。”! +* # 尽管如此,由于党争, 遭政敌诋毁,元祐二年 %+,(’ 年& 八月,被罢“崇政殿 第 +* 卷 第 + 期 李书有等:《伊川易传》在程颐思想中的地位! /’
口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说书”,差管勾西京国子监。程颐速上乞归田里》三題书》之言,盖皆所以发明其蕴,而铖》、幼静》、 状,他在乞归田里第三状》中说:臣窃以见善而用,鋰性命》等章为點著。……然诸本皆附于书》之 见不善而退,人主黜陟之至公。适合则从,不合则后,而读者遂误以为》之卒章,使先生立学之微 去,儒者进退之大节。黜陟失当,则乱所由生,进退旨,晦而不明,骤而语夫魎书》者,亦不知其纲领之 忘义,则道所由废。臣非不知享禄胜于躬耕,贫匮不在是也。"2 加温足。顾以读书为偏,粗知廉耻,不敢枉道以求苟 周敦颐的极图说》分为图”和说”两部分。 安。”201表明他以道为进退原则 图”是以图文”表达易理,锐”是以文字解说图文 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卒,哲宗亲政,新党以阐发易理,两者有机结合。图”与说”两部分都 全新执政,程颐为旧党司马光等所荐,遭弹劾被列为带有明显的道学、道教痕迹。图”传自道士陈抟, 奸党,削职为民,放归田里。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说”之首言自无极而太极”(一说无极而太极”), 十一月,程颐被贬四川涪州编管 无极”出自魅子》第二十八章:复归于无极”。非 程颐虽遭贬编管,但他仍泰然处之,据酃氏闻儒学之正宗。程颢、程颐年少时师从周敦颐,肯定受 见录》所载:旹贬涪州,渡双江,中流船儿覆,舟中人周敦颐易学思想的影响,因为后来程氏兄弟的易学 皆号哭,伊川独正襟安坐如常,已而及岸,同舟父老思想与象数之学相对立,因此很少谈及其易学思想 问曰:当般危时,君独无怖色,何也?伊川曰:心存与周敦颐易学的关系。只有在二程弟子杨时所整理 诚敬尔’。”程颐以心存诚敬”化险为夷。在被贬的艰的程氏粹言》中,有一条程颐向其弟子谈及受》 难岁月中,于元符二年(1099年)正月,完成了他的于周敦颐。子谓门弟子曰:昔吾学傷》于周子,使 綢易》注释之作。“锡传》成而常之”。121元符三年吾求仲尼、颜子之所乐。要哉此言,二三子志之。”周 (1100年)正月,哲宗卒,徽宗即位,程颐被移峡敦颐的求仲尼、颜子之所乐”,将程氏兄弟引向遂 州”。2四月,以赦复宣德郎,任使居住,还洛。”2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学》于周子”,引 纪善录》中说:先生归自涪州,气貌容色髭发皆胜导程氏入傷》之殿堂,开以理解島》之新思路 平昔。”门人感到惊奇,问师何以如此?程颐的回答 程颐小其兄程颢一岁,说明他从十四、五岁就开 是:学之力也。大凡学者,学处患难贫贱,若富贵荣始学傷》。据载,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程颐曾与 达,即不须学也。”叫其事小伊惊论”:先生践履尽张载论易。张载为程颐島》道之精深所折服。为此 島》,其后转》只是因是而写成,熟读玩味,即可而撤去虎皮,将京师说:“島》之讲席让位于程颐。 见。”2这即是忧患苦难出真知。伊川易传》是程颐横渠昔在京师,坐虎皮说網易》,听从甚众。一夕, 的患难之作 二程先生至,论島》。次日横渠撤去虎皮,曰:吾平 日为诸公说者,皆乱道。有二程近到,深明易》道, 二伽川易传》是程颐晚年定论之作 吾所弗及,论辈可师之。横渠乃归陕西”。21这一记 载为程颐的弟子尹焞所记,不免有门户之见,借以抬 程颐与其兄程颢自少年时代就开始学易》。程高程颐的易学地位。张载卒后,程颐让其门人吕大 颐在朝道先生行状》中说:先生为学,自十五、六临(原为张载弟子),在写张载斩状》时删去,尽弃 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之其学”。《程外书》中说:"与叔(吕大临)作橫渠 志。”程颐称周敦颐为周茂叔,是因为其父程蝙)任行状》,有见二程尽弃其之语。尹子(尹焞)言之。先 知虞州兴国县”时假卒安南军”(兼官安南军),得生(颐)曰:表叔平生议论,谓颐兄弟有同处则可,若 识了充任安南军司理参军周敦颐,赏识周敦颐的学谓学于颐兄弟则无是事。顷年属与叔删去,不谓尚 识,以其为知道者,因与为友,”命程颢、程颐受学于存斯言,几乎无忌惮。”张载是二程的表叔,比程 周敦颐。 颢年长十二岁。比程颐年长十三岁。二程对张载是 周敦颐的主要著作是极图说》和魎书》,初很尊敬的,对张载在学术上的贡献是赞扬的,程颐 称锡通》,皆为易学著作。这两部著作何者为周敦说:“西铭》明理一分殊,扩前圣所未发,与孟子性善 颐的代表作,曾有不同的说法。在南宋朱熹之前,诸养气之论同功,自孟子后盖未之见”,二程对张载 本将极图说》列于魎书》之后,朱熹编订周敦颐的易学思想既有肯定,也有不同见解。程颐在瞥横 的著作时,将极图说》列于书》之前,突出低渠先生书》中指出:观吾叔之见,至正而至正而谨 极图说》在周敦颐思想中的地位。朱熹指出:盖先严。如虚无即气则无无’之语,深探远赜,岂后世学 生之学之奥,其可以象告者,莫备于太极之一图。若者所尝虑及也?(然此语未能无过。)余所论,以大天 C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说书”,差管勾西京国子监。程颐速上《乞归田里》三 状,他在《乞归田里第三状》中说:“臣窃以见善而用, 见不善而退,人主黜陟之至公。适合则从,不合则 去,儒者进退之大节。黜陟失当,则乱所由生,进退 忘义,则道所由废。臣非不知享禄胜于躬耕,贫匮不 加温足。顾以读书为偏,粗知廉耻,不敢枉道以求苟 安。”! "# $ 表明他以道为进退原则。 元祐八年 %&#’( 年),高太后卒,哲宗亲政,新党 全新执政,程颐为旧党司马光等所荐,遭弹劾被列为 奸党,削职为民,放归田里。哲宗绍圣四年%&#’* 年) 十一月,程颐被贬四川“涪州编管”。 程颐虽遭贬编管,但他仍泰然处之,据 《邵氏闻 见录》所载:“昔贬涪州,渡双江,中流船儿覆,舟中人 皆号哭,伊川独正襟安坐如常,已而及岸,同舟父老 问曰:‘当般危时,君独无怖色,何也+’伊川曰:‘心存 诚敬尔’。”程颐以“心存诚敬”化险为夷。在被贬的艰 难岁月中,于元符二年 %&#’’ 年) 正月,完成了他的 《周易》注释之作。“《易传》成而常之”。!"& $ 元符三年 %&&## 年) 正月,哲宗卒,徽宗即位,程颐被 “移峡 州”。!"" $ 四月,“以赦复宣德郎,任使居住,还洛。”! "( $ 《记善录》中说:“先生归自涪州,气貌容色髭发皆胜 平昔。”门人感到惊奇,问师何以如此+ 程颐的回答 是:“学之力也。大凡学者,学处患难贫贱,若富贵荣 达,即不须学也。”! ", $ 其“事小伊惊论”:“先生践履尽 《易》,其后 《传》只是因是而写成,熟读玩味,即可 见。”! "- $ 这即是忧患苦难出真知。《伊川易传》是程颐 的患难之作。 二 《伊川易传》是程颐晚年定论之作 程颐与其兄程颢自少年时代就开始学《易》。程 颐在 《明道先生行状》中说:“先生为学,自十五、六 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之 志。”程颐称周敦颐为周茂叔,是因为其父程(王向)任 “知虞州兴国县”时“假卒安南军”%兼官安南军),得 识了充任安南军司理参军周敦颐,赏识周敦颐的学 识,以其为“知道者,因与为友,”命程颢、程颐受学于 周敦颐。 周敦颐的主要著作是《太极图说》和《通书》,初 称 《易通》,皆为易学著作。这两部著作何者为周敦 颐的代表作,曾有不同的说法。在南宋朱熹之前,诸 本将《太极图说》列于《通书》之后,朱熹编订周敦颐 的著作时,将《太极图说》列于《通书》之前,突出《太 极图说》在周敦颐思想中的地位。朱熹指出:“盖先 生之学之奥,其可以象告者,莫备于太极之一图。若 《通书》之言,盖皆所以发明其蕴,而 《诫》、《动静》、 《理性命》等章为點著。……然诸本皆附于《通书》之 后,而读者遂误以为 《书》之卒章,使先生立学之微 旨,晦而不明,骤而语夫 《通书》者,亦不知其纲领之 在是也。”! "* $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分为“图”和“说”两部分。 “图”是以“图文”表达易理,“说”是以文字解说图文 以阐发易理,两者有机结合。“图”与“说”两部分都 带有明显的道学、道教痕迹。“图”传自道士陈抟, “说”之首言“自无极而太极”%一说“无极而太极”), “无极”出自《志子》第二十八章:“复归于无极”。非 儒学之正宗。程颢、程颐年少时师从周敦颐,肯定受 周敦颐易学思想的影响,因为后来程氏兄弟的易学 思想与象数之学相对立,因此很少谈及其易学思想 与周敦颐易学的关系。只有在二程弟子杨时所整理 的《程氏粹言》中,有一条程颐向其弟子谈及受《易》 于周敦颐。“子谓门弟子曰:昔吾学《易》于周子,使 吾求仲尼、颜子之所乐。要哉此言,二三子志之。”周 敦颐的“求仲尼、颜子之所乐”,将程氏兄弟引向“遂 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学《易》于周子”,引 导程氏入《易》之殿堂,开以理解《易》之新思路。 程颐小其兄程颢一岁,说明他从十四、五岁就开 始学《易》。据载,仁宗嘉祐二年 %&#-* 年) 程颐曾与 张载论易。张载为程颐《易》道之精深所折服。为此 而撤去虎皮,将京师说:“《易》之讲席让位于程颐。” 横渠昔在京师,坐虎皮说 《周易》,听从甚众。一夕, 二程先生至,论《易》。次日横渠撤去虎皮,曰:吾平 日为诸公说者,皆乱道。有二程近到,深明《易》道, 吾所弗及,论辈可师之。横渠乃归陕西”。! ". $ 这一记 载为程颐的弟子尹%所记,不免有门户之见,借以抬 高程颐的易学地位。张载卒后,程颐让其门人吕大 临 %原为张载弟子),在写张载《行状》时删去,“尽弃 其学”。《二程外书》中说:“吕与叔%吕大临)作《横渠 行状》,有见二程尽弃其之语。尹子%尹%)言之。先 生 %颐) 曰:表叔平生议论,谓颐兄弟有同处则可,若 谓学于颐兄弟则无是事。顷年属与叔删去,不谓尚 存斯言,几乎无忌惮。”! "’ $ 张载是二程的表叔,比程 颢年长十二岁。比程颐年长十三岁。二程对张载是 很尊敬的,对张载在学术上的贡献是赞扬的,程颐 说:“《西铭》明理一分殊,扩前圣所未发,与孟子性善 养气之论同功,自孟子后盖未之见”,! (# $ 二程对张载 的易学思想既有肯定,也有不同见解。程颐在《答横 渠先生书》中指出:“观吾叔之见,至正而至正而谨 严。如‘虚无即气则无无’之语,深探远赜,岂后世学 者所尝虑及也+ %然此语未能无过。)余所论,以大天 ,.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第19卷第1期 李书有等:伊川易传》在程颐思想中的地位口49 气象言之,则有苦心极力之象,而无宽裕温厚之气。作 非明睿所照,而考索至此,故意屡偏而言多室,小出 入时有之。明所照者,如目所睹,纤微尽识之矣。考 三伊川易传》是程颐的代表作 索至者,如揣料于扬,约见仿佛尔,能无差乎?更愿 完养思虑,涵泳义理,他日自当条畅”。这是与张载 程颐的著作有皴书》、虾书》、蚊集》、傷传》、 商讨易理,既赞赏张载的虚无即气则无无”之语,经论》、粹言》 与佛老虚无之说划清了界限。又感到有所不偏室 遗书》为程门弟子所记程颢、程颐语录,后由朱 望完养思虚,涵泳义理,他日自当条畅。”二程与张熹编定。朱熹在程氏遗书·后序》中说:“程氏遗 载都属义理派易学,然而也存在着分岐,二程从其书》二十五卷,二先生门人记其所见闻答问之书也 理本论观点,对张载以猜虚——大为万物之源”持始,诸公各自为书,先生没而其传寝广,然散出并行 批评态度。认为子厚张载)以清虚——大名天道,无所一统,传者颇以己意私窃窜易,历时既久,殆无 是以器言,非形而上者21又说:“清虚—大为万全篇。熹家有先人旧藏数篇,皆著当时记录主名,语 物之源,恐未安,顺兼清浊虚实乃可言神。道体物不意相承,首尾通贯,盖未更合人之后,故其书,最为精 遗,不应有方所。”张载对二程的易学观点也持不同善。后益以类访求,得凡二十五篇,因稍以所闻岁月 意见。神宗熙宁十年077年),张载西归,过洛阳,先后,第为此书,篇目皆因其旧,而又别为之录如此, 与二程议论,在谈及倜易·说卦传》中的理尽以见分别序之所以然者。”其中卷一至卷十为二先 性以至于命”时,二程的观点是:“穷理便是至于生语录,除个别语录后有明”字,表明为明道先生语 命”。张载则认为,亦是失于太快,此义尽有次序,录之外,大多为明道、伊川不分者。卷十一至卷十四 须是穷理,使能尽得己之性,则报类又尽人之性:既为明道先生语录,卷十五至卷二十五为伊川先生语 尽得人之性,须是并万物之性一齐尽得,如此然后录 至于天道也”34是年,张载在西归途中逝世。说明从 外书》十二卷,是遺书》的补编或续编。朱熹 神宗嘉祐二年057年),至神宗熙宁十年1077在程氏外书后序》中说:取诸集录,参伍相除,得 年)的二十年中,程颐与张载对易理多有商讨,也说程氏外书》十二卷,特以取之之杂,或不能审其所自 明在此期间程颐的易学思想体系已基本形成。二程来。”于乾道九年173年)编完 的皴书》、虾书》、粹言》中也多有关于易学的论 集》十二卷,前四卷为程颢诗文集,后八卷是 述。有些分别注明为程颢或程颐的语录,有些则未程颐诗文集 加注明,而为二程的思想。程颢卒于神宗元丰八年 锡传》四卷是程颐对经》所作的注释。前有 085年),是时程颐五十三岁。其后,程颐继续阐发传序》、锡序》、业下篇义》。对島》及易》分上 易理,直至哲宗无符元年089年),程颐被贬涪州下篇之义所作的阐释。 编管”、注闢易》、而于次年正月,所撰匐传》完成, 经说》八卷;卷一为伊川先生锡说》:卷二为伊 作傷传序》。是年程颐六十七岁。哲宗元符三年川先生解》:卷三为伊川先生侍解》:卷四为伊川 4100年),程颐归洛阳。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01先生春秋传》:卷五为伊川先生虬记》。包括钥道 年),程颐才向其弟子出示所作傷传》。伊洛渊源先生改正大学》,伊川先生改正大学》:卷六为伊 录》记载:先生自涪陵归,”锡传》已成,未尝示人,先生纶语解》:卷七为伊川先生猛子解》:卷八为 门人请益,有及島》书者,方命小奴取书箧以出,身庸解》。中华书局版仁程等》的经解》卷七籃 自发之,以示门及弟子,非所请,不敢多阅。门弟子请子解》所作的按:晁昭德赎书志》程氏子解》 问易传》事,唯有一字之疑,先生必再三喻之。盖其四卷妖全集》止一卷。又按:近思录》及时氏本无 潜心甚久,未尝容易下字。说明程颐对他晚年之作之,校之柴》又止载尽信书不如无书”一章。及反 島传》的珍视。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程颐在警张覆通考,则皆后人纂集皴书》、外书》之有解者也 闳中书》中说:“易传》专传,自量精力未衰,尚觊有故今亦不复载,因存其目云。3l卷八庸解》所作 少进尔。然亦不必直待身后,党耄则传矣。书作未出,的按:晁昭德读书志》,有明道⊕庸解》一卷,伊川 学未尝不传也。第患无学之者尔。”说明,程颐还曾在全集》亦载此卷。窃尝考之,申庸》,明道不及为 有生之年,对所作島传》不断修改,直至神宗大观元书,伊川虽言已成庸》之书,自以为不满其意,已 年1107年),程颐寝疾,始将所作易传》授其弟子尹火之矣,反复此解,其即朱子所辨兰田吕氏讲堂之初 蚶、张绎。由此可见伊川易传》是程颐晚年定论之本、改本无疑矣,用仍其旧,以备参考。 C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气象言之,则有苦心极力之象,而无宽裕温厚之气。 非明睿所照,而考索至此,故意屡偏而言多窒,小出 入时有之。(明所照者,如目所睹,纤微尽识之矣。考 索至者,如揣料于扬,约见仿佛尔,能无差乎! 更愿 完养思虑,涵泳义理,他日自当条畅”。这是与张载 商讨易理,既赞赏张载的 “虚无即气则无无”之语, 与佛老虚无之说划清了界限。又感到有所不偏窒, 望“完养思虚,涵泳义理,他日自当条畅。”二程与张 载都属义理派易学,然而也存在着分岐,二程从其 理本论观点,对张载以 “清虚———大为万物之源”持 批评态度。认为“子厚(张载)以清虚———大名天道, 是以器言,非形而上者 " #$ % 又说:“立清虚———大为万 物之源,恐未安,顺兼清浊虚实乃可言神。道体物不 遗,不应有方所。”张载对二程的易学观点也持不同 意见。神宗熙宁十年(&’(( 年),张载西归,过洛阳, 与二程议论,在谈及 《周易·说卦传》中的 “穷理尽 性以至于命”时,二程的观点是:“只穷理便是至于 命”。张载则认为,“亦是失于太快,此义尽有次序, 须是穷理,使能尽得己之性,则报类又尽人之性;既 尽得人之性,须是并万物之性一齐尽得,如此然后 至于天道也”" #) % 是年,张载在西归途中逝世。说明从 神宗嘉祐二年 (&’*( 年),至神宗熙宁十年 (&’(( 年)的二十年中,程颐与张载对易理多有商讨,也说 明在此期间程颐的易学思想体系已基本形成。二程 的 《遗书》、《外书》、《粹言》中也多有关于易学的论 述。有些分别注明为程颢或程颐的语录,有些则未 加注明,而为二程的思想。程颢卒于神宗元丰八年 (&’+* 年),是时程颐五十三岁。其后,程颐继续阐发 易理,直至哲宗无符元年(&’+, 年),程颐被贬“涪州 编管”、注《周易》、而于次年正月,所撰《易传》完成, 作 《易传序》。是年程颐六十七岁。哲宗元符三年 (&&’’ 年),程颐归洛阳。徽宗建中靖国元年 (&&’& 年),程颐才向其弟子出示所作 《易传》。《伊洛渊源 录》记载:“先生自涪陵归,”《易传》已成,未尝示人, 门人请益,有及《易》书者,方命小奴取书箧以出,身 自发之,以示门及弟子,非所请,不敢多阅。门弟子请 问《易传》事,唯有一字之疑,先生必再三喻之。盖其 潜心甚久,未尝容易下字。说明程颐对他晚年之作 《易传》的珍视。徽宗崇宁元年(&&’$ 年)程颐在《答张 闳中书》中说:“《易传》专传,自量精力未衰,尚觊有 少进尔。然亦不必直待身后,党耄则传矣。书作未出, 学未尝不传也。第患无学之者尔。”说明,程颐还曾在 有生之年,对所作《易传》不断修改,直至神宗大观元 年(&&’( 年),程颐寝疾,始将所作《易传》授其弟子尹 黚、张绎。由此可见 《伊川易传》是程颐晚年定论之 作。 三 《伊川易传》是程颐的代表作 程颐的著作有《遗书》、《外书》、《文集》、《易传》、 《经论》、《粹言》。 《遗书》为程门弟子所记程颢、程颐语录,后由朱 熹编定。朱熹在 《程氏遗书·后序》中说:“《程氏遗 书》二十五卷,二先生门人记其所见闻答问之书也。 始,诸公各自为书,先生没而其传寝广,然散出并行, 无所一统,传者颇以己意私窃窜易,历时既久,殆无 全篇。熹家有先人旧藏数篇,皆著当时记录主名,语 意相承,首尾通贯,盖未更合人之后,故其书,最为精 善。后益以类访求,得凡二十五篇,因稍以所闻岁月 先后,第为此书,篇目皆因其旧,而又别为之录如此, 以见分别序之所以然者。”其中卷一至卷十为二先 生语录,除个别语录后有“明”字,表明为明道先生语 录之外,大多为明道、伊川不分者。卷十一至卷十四 为明道先生语录,卷十五至卷二十五为伊川先生语 录。 《外书》十二卷,是《遗书》的补编或续编。朱熹 在 《程氏外书后序》中说:“取诸集录,参伍相除,得 《程氏外书》十二卷,特以取之之杂,或不能审其所自 来。”于乾道九年(&&(# 年)编完。 《文集》十二卷,前四卷为程颢诗文集,后八卷是 程颐诗文集。 《易传》四卷是程颐对《易经》所作的注释。前有 《易传序》、《易序》、《上下篇义》。对《易》及《易》分上 下篇之义所作的阐释。 《经说》八卷;卷一为伊川先生《易说》;卷二为伊 川先生《书解》;卷三为伊川先生《诗解》;卷四为伊川 先生《春秋传》;卷五为伊川先生《礼记》。包括《明道 先生改正大学》,《伊川先生改正大学》;卷六为伊川 先生 《论语解》;卷七为伊川先生 《孟子解》;卷八为 《中庸解》。中华书局版《二程等》的《经解》卷七《孟 子解》所作的按:“晁昭德《读书志》程氏《孟子解》十 四卷《大全集》止一卷。又按:《近思录》及时氏本无 之,校之《来》又止载“尽信书不如无书”一章。及反 覆通考,则皆后人纂集《遗书》、《外书》之有解者也。 故今亦不复载,因存其目云。" #- % 卷八《中庸解》所作 的按:“晁昭德《读书志》,有明道《中庸解》一卷,伊川 《大全集》亦载此卷。窃尝考之,《中庸》,明道不及为 书,伊川虽言已成《中庸》之书,自以为不满其意,已 火之矣,反复此解,其即朱子所辨兰田吕氏讲堂之初 本、改本无疑矣,用仍其旧,以备参考。” 第 &, 卷 第 & 期 李书有等:《伊川易传》在程颐思想中的地位! )
口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粹言》二卷,为二程弟子杨时变语录而文之视对锡》之研究,中国哲学家是通过研究》训练 者也。”后由张覽)重新编定。卷一有纶道篇》、纶其理论思维能力的。自古以来,凡是在中国哲学史 学篇》、纶证篇》、纶事篇》卷二有矢地篇》、鳋贤上做出重大贡献的无不涉及于傷》,王弼以老解 篇》、君臣篇》、情篇》、《物篇》。 锡》,把闢易》列为“玄”之一。对易学发展的贡 以上几类著作,份量最大、最完整而又为程颐献,成为魏晋玄学的代表。程颐以理解傷》,发挥 自完成,并不断修改,直到临终前才授以尹焞、张绎匐传》眚者圣人作》也顺性命之理”,穷理尽性 诸大弟子的著作为传》。正如尹焞曾说:先生平以至于命”的命题,创立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天 生用意,惟在傷传》,求先生之学,观此足矣。暫道成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 录》之类,出于学者所记。所见有深浅,故所记有工 綢易》及历代哲学家的易学论著,是珍贵的中 拙,盖无能无失也。”3伊川易传》是程颐的代表之国哲学遗产,也是世界哲学的珍宝。中国哲学界应 作,盖无疑也 该继承发扬这遗产,使其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同时也 然而,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中国哲学史界研为世界哲学发展发挥应有价值 究二程思想者,受哲学史为唯物唯心两条哲学路线 斗争史的影响,简单地将二程划为唯心主义阵线, 参考文献] 因此只是从二程记录中摘引所需的片言只语,予以 批判,很少研究程颐的代表作伊川易传》,从中吸[]史记·报任安书 取哲学智慧,以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在中国哲学研[2]易传·系辞上 究中作出创新性贡献,而是把中国哲学史研究仅仅[3史记·周本纪 用以验证既定的范式,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精神枷[4]论语·述而 锁。因此,五十多年来没有出现哲学大师。这是中国[5]论语·卫灵公 哲学研究的一大教训 6]帛书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界解放思想,解脱束[7[8]14][17[31]35]二程文集.卷6、10、5、6、 缚中的哲学研究的条条框框,重新重视易学研究, 朱伯麴先生四卷本的芻学哲学史》开辟了中国哲181[19]20[26]程文集.卷6、1 学史的分支学科,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作出了新贡[910j[1121[13J[34]二程遗书.卷18、25、 献。受到中国哲学界的高度评价。余敦康先生的 18、17、10. 圣外王的贯通——北宋易学的现代阐释》,对中国易[15[16]2122]23][25]伊川先生年谱 学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北宋易学作了深入探讨,[24][28][29][361[37][381二程外书.卷3、12、 创易学断代研究的最新成果。潘富恩、徐余庆两人 l1、12. 合著的程颢程颐理学思想研究》重视了伊川易[27]周敦颐系.卷2 传》在二程思想中的地位。 [30]宋史·张载传 易》是中国哲学之源,中国历代哲学家都重[32[33]程氏粹言.卷一、二上 The Status of Yichuan I Ching in Chen Yi's Thought Shu-you, WU Ling-ling (1. Institute of the Study of I Ching, Nanjing University, Jiangsu 210000 2.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Nanjing universiry, Jiangsu 210000, China) Abstract: Yichuan I Ching is not only the masterpiece of Chen Yi, but also a work full of people's joys and sorrows and his final views. It is the expression of his thought about the study of I Ching. Yichuan I Ching is the precious heritage to Ch and has great value for research. Key words: Yichuan I Ching; Chen Yi: the study of I Chin C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粹言》二卷,为二程弟子杨时 “变语录而文之 者也。”后由张(黤)重新编定。卷一有《论道篇》、《论 学篇》、《论证篇》、《论事篇》卷二有《天地篇》、《圣贤 篇》、《君臣篇》、《心情篇》、《人物篇》。 以上几类著作,份量最大、最完整而又为程颐 自完成,并不断修改,直到临终前才授以尹%、张绎 诸大弟子的著作为《易传》。正如尹%曾说:“先生平 生用意,惟在 《易传》,求先生之学,观此足矣。《语 录》之类,出于学者所记。所见有深浅,故所记有工 拙,盖无能无失也。”# $% & 《伊川易传》是程颐的代表之 作,盖无疑也。 然而,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中国哲学史界研 究二程思想者,受哲学史为唯物唯心两条哲学路线 斗争史的影响,简单地将二程划为唯心主义阵线, 因此只是从二程记录中摘引所需的片言只语,予以 批判,很少研究程颐的代表作 《伊川易传》,从中吸 取哲学智慧,以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在中国哲学研 究中作出创新性贡献,而是把中国哲学史研究仅仅 用以验证既定的范式,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精神枷 锁。因此,五十多年来没有出现哲学大师。这是中国 哲学研究的一大教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界解放思想,解脱束 缚中的哲学研究的条条框框,重新重视易学研究, 朱伯麰先生四卷本的 《易学哲学史》开辟了中国哲 学史的分支学科,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作出了新贡 献。受到中国哲学界的高度评价。余敦康先生的《内 圣外王的贯通———北宋易学的现代阐释》,对中国易 学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北宋易学作了深入探讨, 创易学断代研究的最新成果。潘富恩、徐余庆两人 合著的 《程颢程颐理学思想研究》重视了 《伊川易 传》在二程思想中的地位。 《周易》是中国哲学之源,中国历代哲学家都重 视对《易》之研究,中国哲学家是通过研究《易》训练 其理论思维能力的。自古以来,凡是在中国哲学史 上做出重大贡献的无不涉及于 《易》,王弼以老解 《易》,把《周易》列为“三玄”之一。对易学发展的贡 献,成为魏晋玄学的代表。程颐以理解 《易》,发挥 《易传》“昔者圣人作《易》也顺性命之理”,“穷理尽性 以至于命”的命题,创立“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天 道成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 《周易》及历代哲学家的易学论著,是珍贵的中 国哲学遗产,也是世界哲学的珍宝。中国哲学界应 该继承发扬这遗产,使其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同时也 为世界哲学发展发挥应有价值。 #参考文献& #’ &史记·报任安书 ( #) &易传·系辞上 ( #$ &史记·周本纪 ( #* &论语·述而 ( #! &论语·卫灵公 ( #+ &帛书《要》( #, & #% & #’* & #’, & #$’ & #$!&二程文集 ( 卷 +、’"、!、+、 -( #’% & #’- & #)" & #)+&程文集 ( 卷 +、’’( #- & #’" & #’’ & #’) & #’$& #$* & 二程遗书 ( 卷 ’%、)!、 ’%、’,、’"( #’! & #’+ & #)’ & #))& #)$ & #)! &伊川先生年谱 ( #)* & #)%& #)- & #$+ & #$, & #$% & 二程外书 ( 卷 $、’)、 ’’、’)( #), &周敦颐系 ( 卷 )( #$" &宋史·张载传 ( #$) & #$$ &程氏粹言 ( 卷一、二上 ( !"# $%&%’( )* !"#$%&’ ( )$"’* +, -"#, .+/( !")’0"% !" #$% & ’(%) *+ !,-. & /,-. .’( /01232425 67 285 924:; 67 / ?@0A30= B03C5D132;> E3@0=14 )’""""F )( G5H@D2I502 67 H83J616H8;> ?@0A30= 403C5D13D;> E3@0=14 )’""""> N42 @J16 @ O6DP 74JJ 67 H56HJ5Q1 A6;1 @0: 16DD6O1 @0: 831 730@J C35O1( /2 31 285 5RHD511360 67 831 2864=82 @N642 285 124:; 67 / <830=( !"#$%&’ ( )$"’* 31 285 HD5L3641 85D32@=5 26 <830515 H83J616H8; @0: 8@1 =D5@2 C@J45 76D D515@DL8( 6#7 8)39(S !"#$%&’ ( )$"’*F <850 M3F 285 124:; 67 / <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