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易传》论文汇编_易传美学二题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4,文件大小:336.47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3期 《易传》美学二题 陈志椿 《易传冫是对《易经》最古的解释、引申和发挥。《易经由主体化的具体物象而成为寓有象征意义的“易 》和《易传》合起来称之谓《周易》。《周易》一书,自汉象” 代始尊之为“六经之首”,至清代纪晓岚编就《四库全“观物取象”既是具有象征意义之“易象”的创作 书》,仍以《周易》置十三经首位,可见《周易》在中国哲过程,因此有些易学专家就认为它是艺术思维之滥 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易传》对觞颇有道理。其美学意义,首先就在这“观物”。“观 《易经》作了根本性的改造,在扬弃其宗教巫术内容的物”之“观”,即“感官”之观和心官’之观的统…;它依 时,建立了一个以阴阳学说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且赖视觉,又超越祧觉,是初民特殊的审美观照方式。宗 企图对包括自然、社会、人类的历史发展等等范围极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曾指出:“俯仰往还,远近取 其广泛的问题,作出一种总体性的概括和说明,建立与,是中国哲人的观照法,也是诗人的观照法。而这观 个世界模式。可谓“弥纶天地,无所不包D。所以,照法表现在我们的诗中画中构成我们诗画中空间意 《易传》对中国美学的影响,总的来说,包括丙个方面:识的特质。” 首先,在于它以阴厍学说的证法思想为中国美学提 这“诗画中空间意识的特质”乃是审美的特质 了哲学上的讼证和阐明。其次,在于它提出了一些正如张文勋先生所说明:“由于艺术想象的特殊能力 具有美学意义的概念、范畴和命题,对中国古代美学人们不仅可以在不同种类的艺术品中,获得永恒的时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辨析《易传》所提间意识,还可以翱翔于无限的空间。所以,空间意识就 出的两个美学命题,即“观物取象”与“修辞立诚”,以成为各种类型的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因素。……空间 供同行参考。 意识具有审美的价值,是由于它和人们的社会理想 观物取象 愿望以及思想情趣联系在一起;自然科学上的空间意 识,具有社会内容,才能唤起人们的审美感情."②所 何谓“观物取象”?《周易·系辞传)说:“古者包牺以,《易传》所说之“观”,乃是一种特殊的“观”它是能 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构成我们诗画中空间意识的审美观照方式,非一般之 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直观 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下》)“圣人有张立文先生在《周易思想研究》一书中指出:《易 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调之传》所说“观”,还属于对事物的直观,还只是对事物外 象。”(《系辞上》)这两段话,剔去其神化包牺氏和圣人部的而不是内部的、片面的而不是全面的、现象的而 的内容,就是讲古人制作八卦的思维过程:通过“仰观不是本质的认识还没有从感性上升为理性认识。因 俯察”的观照形成主观认识甚至发现宇宙万物间深而,《易传》提出了“知”的范畴包含有理性认识的意 奥的道理,即所谓“天下之赜”;然后从自然界和社会思。③这一说法欠妥。《易传》所谓“知”确是包含有理 生活中,“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拟取种种现象,概括性认识的意思,否则怎能”知变化之道”《《系辞上》) 于八卦内,在反映客体的本质,即“象其物宜”的同时,“知微知彰,知柔知刚”?(《系辞下》)但《易传》所谓 现主体的认识,“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简“观”,也已超越了一般的“直观”否则怎能“以通神明 而言之,这所“观”之物,乃是经由某种程度的主体化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怎能“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 的天地自然之具体物象;所“取”之象,则是拟诸这些于刚柔而生文”?这“神明之德”和“万物之情"显然 g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苏州大学 学 报 哲学 社会科学 版 年第 期 《 易 传 》美 学 二 题 陈志椿 《易传 》是对《易经 》最古 的解释 、 引 申和 发挥 。 《易 经 》和《易传 》合起来称之谓《周 易 》 。 《周 易 》一书 , 自汉 代始尊之 为 “ 六 经 之 首 ” , 至 清 代 纪 晓岚编 就《四 库 全 书 》 , 仍 以《周 易 》置十三经首 位 , 可见《周 易 》在 中国哲 学 史 上有 很 高 的地 位 , 其 根 本 原 因 就 在 于《易传 》对 《易经 》作了根本性的改造 , 在扬弃其 宗教 巫术 内容的 同时 , 建 立 了一 个 以 阴 阳学说 为核 心 的哲学 体 系 , 且 企 图对 包 括 自然 、 社 会 、 人 类 的 历 史 发展等等范 围极 其 广 泛 的 问题 , 作 出一 种 总体性 的概 括和 说 明 , 建 立 一 个世 界模式 。 可谓 “ 弥纶天地 , 无所不包 ” ① 。 所 以 , 《易 传 》对 中国 美学 的影 响 , 总的来说 , 包括两 个方面 首先 , 在于 它 以 阴 阳学说的辩证法 思 想 为中国 美学提 供 了哲学上 的论证和 阐 明 。 其 次 , 在于 它提 出了一 些 具有 美学 意 义 的概念 、 范 畴和 命题 , 对 中国古 代美学 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 的影响 。 本文试 图辨析《易传 》所提 出的两 个美 学 命题 , 即 “ 观 物 取 象 ” 与 “ 修辞 立 诚 ” , 以 供 同行参考 。 观物取 象 何谓 “ 观物取象 ” 《周 易 · 系 辞传 》说 “ 古 者包牺 氏之 王天下 也 , 仰则观象于天 , 俯则 观法于地 , 观 鸟兽 之 文 与地 之宜 , 近 取诸 身 , 远 取诸物 , 于 是 始作八 卦 , 以 通 神 明 之德 , 以类 万 物 之 情 。 ” 《系 辞下 》“ 圣 人 有 才 以 见 天 下 之 瞬 , 而拟 诸 其 形 容 , 象其 物宜 , 是 故谓 之 象 ” 《系辞上 》这两段话 , 剔 去其 神化包牺 氏和 圣 人 的 内容 , 就是讲古 人制作八 卦的思 维过程 通过 “ 仰观 俯察 ” 的观照 , 形成主观认识 , 甚 至 发现宇宙 万物 间深 奥的道理 , 即 所谓 “ 天下 之 啧 ” 然后 从 自然 界 和 社 会 生 活 中 , “ 近 取诸身 , 远 取诸物 ” , 拟 取 种种现 象 , 概括 于 八 卦内 , 在反 映客体 的本质 , 即 “ 象 其物宜 ” 的同时 , 体现 主体 的认识 , “ 以通神 明之 德 , 以类 万物之情 ” 。 简 而言之 , 这所 “ 观 ”之 物 , 乃 是 经 由某种 程 度 的主体 化 的天地 自然 之 具体 物象 所 “ 取 ” 之 象 , 则 是拟 诸这些 。 经 由主 体 化 的具 体物象 而 成 为寓有象 征 意 义 的 “ 易 象 ” 。 “ 观物取象 ” 既是具有象 征 意 义 之 “ 易象 ”的创作 过 程 , 因 此 有 些 易学 专家就认 为它是 艺 术 思 维 之滥 筋 , 颇有道理 。 其美学 意义 , 首先就 在这 “ 观物 ” 。 “ 观 物 ”之 “ 观 ” , 即 “ 感官 ”之观和 “ 心官 ”之观 的统一 它依 赖视觉 , 又超越视觉 , 是初 民特殊的审美观照方式 。 宗 白华先 生在《美学散步 》中曾指出 “ 俯仰往还 , 远近取 与 , 是 中国哲人 的观照法 , 也是诗 人 的观照法 。 而这 观 照法表现 在我们的诗 中画 中 , 构成 我们诗画 中空 间意 识的特质 。 ” 这 “ 诗 画 中空 间意 识的特质 ” , 乃 是审 美的特质 。 正如张 文勋先生所说 明 “ 由于艺术想象的特殊能力 , 人 们不仅可 以 在不 同种类 的艺术 品 中 , 获得永恒的时 间意识 , 还 可以 翱翔于 无限的空 间 。 所以 , 空 间意识就 成 为各种类型 的艺术审美观念 的重要 因素 。 … …空 间 意识具 有审美 的价值 , 是 由于 它和 人 们的社 会理 想 、 愿望 以 及 思想情趣联 系在一起 自然科学 上 的空 间意 识 , 具 有社 会 内容 , 才能唤起 人们的审 美感情 ” ②所 以 ,《易传 》所说之 “ 观 ” , 乃是一种特殊的 “ 观 ” , 它是能 构成我 们诗画 中空 间意识的审美观照方式 , 非一 般之 “ 直观 ” 。 张 立 文 先 生 在《周 易 思 想研究 》一 书 中指 出 《易 传 》所说 “ 观 ” , 还属 于 对事物的直观 , 还 只是对 事物外 部 的而 不 是 内部的 、 片面 的而 不是全面 的 、 现象的而 不是本质 的认识 , 还 没有从感性 上 升为理性认识 。 因 而 ,《易传 》提 出了 “ 知 ” 的范 畴 , 包 含 有 理性 认识 的意 思 ③这 一说法欠妥 。 《易传 》所谓 “ 知 ” , 确是包 含有理 性 认识 的意思 , 否 则 怎能 ”知 变化 之 道 ” 《系辞 上 妇 、 “ 知 微 知彰 , 知柔 知 刚 ” 《系辞 下 》但《易 传 》所谓 “ 观 ” , 也 已超越 了一般 的 “ 直观 ” , 否 则 怎能 “ 以通 神明 之 德 , 以类 万 物之情 ” , 怎能 “ 观变于 阴 阳而 立 卦 , 发挥 于 刚柔 而 生文 ” 这 “ 神 明之 德 ”和 “ 万物之 情 ” , 显然

已超越了事物之外表;至于“观变于阴阳”,“发挥于刚卦,必三画以象三才,写天、地、雷、风、水、火 柔”,已涉及宇宙发展变化之规律,显然仅凭直观是难泽之象,乃谓之卦也。……但初有三画,虽有万物 以达到这一认识境界的,其实,在《易传》的作者们看之象,于万物变通之理犹有未尽,故更重之而有 来,“观”与“知”是不可分的。“观”是“知”的前提,“知 六画,备万物之形象,……此《乾》卦本以象天,天 为“观”的成果。如《系辞上传》说:“仰以观于天文俯乃积诸阳气而成,故此卦六爻皆阳画成卦也 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这就是说,卦画“象”具有这样一些含义和特征:首先, 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可见,卦画“象”具有象征性即悬持起来“以示人”的“物 这“仰观”和“俯察”,是“知幽明之故”“知死生之说”、象”,并非事物之原有形状,只是象征某类事物形象, 知鬼神情状”的先决条件;而“幽明之故”是眼睛看不可谓之心灵虚象之外化。其次,这种象征性是通过象 见的东西,“死生之说”和“鬼神之情状”,也只能是为征性的两种符号,即一-”(阴)和“—”(阳)的不同 理性所把握的对象。正是这“观”与“知”的结合,使《易组合来表达的,也就是以抽象的线条为画,以“等万物 传》作者们从“盈天地之间唯万物”这一基本观点出之象”。这就叫“象征的符号性”。再次,卦画中的象征 发,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观”,既非一般的直阴阳二气的两根基本线条,乃是“比拟”宇宙万物都存 观之“观”;乃所观之“物”也非原始状态的自然之物,在阴阳二气对立的状态。这显然是先人对宇宙真理的 犹朱光潜先生之所谓“物乙”,是对原始状态的“物甲”直感观察的智慧结晶。据此,《易》的作者们认为通过 的审美化,可称之谓审美意象。所以我们有理由说,象征阴阳二气的两根线条,错综排列,组合成六十四 这一“观物”可谓是中国传统意象论之滥觞 卦的卦画,就可使各卦的卦湎欲此呈现出多种多样的 《易传》所谓“观物”之“物”,是谓经由主体审美化阴阳对立状态的“象”以尽“万物变通之理”,也即阴 之“意象”:“观物”之“观”是谓特殊的审美观照方式。陌对立变化之“义”。这说明这种象征性的卦画 这所谓“特殊",不仅在“俯仰往还,远近取与”的外在“”,不只是符号性的,而且还具有寄寓象征隐喻“义 形式,主要还在“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所体现的以身理"的特征。所谓“隐喻”,乃是一种具有暗示性的比 及物”的美学意蕴 喻。如上述《乾》卦,本以象天,“天乃积诸阳气而成,故 易”之卦黍,其基本符号“一 据郭此卦六爻皆阳画成卦也”根据先人的“阴阳刚柔”说 沫若考证,万赴人的生殖器,即“画一一以象男根;分阳为刚刚即刚强健壮。所以孔颖达在《乾》卦的《正 而为-一以象女阴”。④考八卦之符号系统是为乾义》中又说:“天以健为用者,运行不息应化无穷。”可 三、坤三、震三、巽三、坎三、离三、艮三、见象征天体的《乾)卦之象还暗示着“健”的意义 兑三,均由阴阳两个符号所构成,并以之象征宇宙 《易》之象,就其特征而言,可区分为两类:一类是 之万事万物这就叫“以身及物”。这种“以身及物”的以两种抽象的符号即“-”(阴)和“—”(阳)组合 符号体系,可概括为一个字,就是“象2。象的功能意义而成的象征性的图象,包括“经卦”和由其相互而成的 就是象征。所以,“观物取象"的美学意义第二个重要“别卦”,可称之谓“卦冖象。这类象由于其象征性与艺 方面就在“取象”。“易”所取之象,均为象征性的形象,术形象这象征性具有相类的表现特征,因而具有某种 与艺术形象之象征自有其相通之特点。 艺术性,已如上述。另一类则是由语言符号来描绘的 我们知道象征性也是艺术的本质属性.艺术的具体形象,可谓之语言形象包括卦辞的象和爻辞的 象征性具有三个表现特征即是符号性、比喻性和暗象可称之谓“辞“象,这类象由于《易)之卦辞和爻辞 示性,因为艺术的象征性,总是通过符号来表达的;而本身,往往是其时流传的神话、故事或歌、或谣,其具 作为象征性的艺术符号,又总有某种比喻的性质;这有一定的艺术性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易》之“卦”象 种象征的比喻的喻意,又是不可明白直言的,否则也和“辞”象,虽其造象的媒介物和具体方法不一样,但 就无所谓象征了。所以象征的传达必有其暗示的性都有某种程度的艺术性,诚如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 质。“易”之卦象的象征性,也不乏这三个表现特征,如义·易教下》中所说:《易》象“与《诗》之比兴,尤为表 唐人孔颖达在《乾》卦“"的《正义》中说 《乾》者,此卦之名。谓之卦者,《易纬》云:“卦《易》之“卦”象和“辞”象都有某种程度的艺术 者,挂也”,言悬挂物象以示于人,故谓之卦。但二忾·究其根由,都缘于“观物取象”。“观物取象”的美学 画之体,虽象阴阳之气,未成万物之象·未意义,不只在“观物”和“取象”两个方面,而更重要的 9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已超越 了事物之 外表 至 于 “ 观变于 阴 阳 ” , “ 发挥 于 刚 柔 ” , 已 涉及字宙发展变化之规律 , 显 然仅凭 直观是难 以达 到这 一认识境界 的 。 其 实 , 在《易传 》的作者 们看 来 , “ 观 ”与 “ 知 ”是不 可分 的 。 “ 观 ”是 “ 知 ”的前提 , “ 知 ” 为 “ 观 ”的成 果 。 如《系辞上 传 》说 “ 仰 以观于天文 , 俯 以察于地理 。 是故知 幽 明之故 , 原始反终 , 故知死生之 说 , 精 气为物 , 游 魂 为变 , 是故 知 鬼神 之 情状 。 ” 可见 , 这 “ 仰观 ”和 “ 俯察 ” , 是 “ 知 幽 明之故 ” 、 “ 知死生 之说 ” 、 “ 知 鬼神情状 ”的先决条件 而 “ 幽 明之故 ”是 眼睛看不 见的东西 , “ 死 生之 说 ”和 “ 鬼 神之 情状 ” , 也 只 能 是为 理性 所把握 的对象 。 正是这 “ 观 ”与 “ 知 ”的结合 , 使《易 传 》作者 们从 “ 盈 天 地 之 间唯 万 物 ”这 一 基 本 观 点 出 发 , 坚持 了唯物 主 义 的认识路 线 。 “ 观 ” , 既非一般 的直 观之 “ 观 ” ,乃 所观之 “ 物 ” , 也非原始状 态的 自然之物 , 犹朱光潜先生之 所谓 “ 物 乙 ” , 是对原始状 态的 “ 物 甲 ” 的审 美化 , 可称之谓审 美意象 。 所 以 , 我们有理 由说 , 这一 “ 观物 ”可谓是 中国传统意象论之滥筋 。 《易传 》所谓 “ 观物 ”之 “ 物 ” , 是谓经 由主体审美化 之 “ 意象 ” , “ 观物 ”之 “ 观 ” , 是谓 特殊的审美观照方式 。 这所谓 “ 特 殊 ” , 不 仅 在 “ 俯 仰往还 , 远近 取 与 ” 的外在 形式 , 主要还 在 “ 近 取诸 身 , 远 取诸物 ”所体现 的 以 身 及物 ”的美学意蕴 “ 易 ”之卦象 , 其基本符号是 “ — ” 、 “ 一 一 ” 据郭 沫若考证 , 乃是 人 的生殖 器 , 即 “ 画 — 以 象 男根 分 而为 一 一 以 象女 阴 ” ④考 八 卦之 符号 系统 , 是 为乾 三 、 坤三 、 震 三 、 翼 三 、 坎 三任 、 离 三 、 良 三 、 兑 三三 , 均 由阴 阳 两 个符 号 所构成 , 并 以之象 征 宇宙 之 万事万物 , 这就 叫 “ 以 身及 物 ” 这种 “ 以身及物 ”的 符号体系 , 可概 括 为一个字 , 就是 “ 象 。 象的功能意义 就是象征 。 所 以 , “ 观物取象 ”的美学意 义 , 第二 个重要 方面就在 “ 取象 ” 。 “ 易 ”所取之象 , 均 为象征性 的形象 , 与艺术形象之象 征 自有其相通之特点 。 我们知道 , 象征性也是艺术 的本质属性 。 艺术的 象征性具 有三 个表 现特 征 , 即是 符号性 、 比喻性 和 暗 示性 。 因 为艺术的象 征性 , 总是通过符号来表达 的 而 作 为象 征性 的艺术符号 , 又 总有某种 比喻 的性质 这 种象 征 的比喻 的喻 意 , 又 是 不可 明 白直言 的 , 否 则也 就 无 所谓象征 了 。 所 以 象 征 的传达 必 有 其 暗示 的性 质 。 “ 易 ”之 卦象的象 征性 , 也不乏这三个表现特征 , 如 唐 人孔颖达在《乾 》卦 “ 夏 ”的《正 义 》中说 《乾 》者 , 此卦之 名 。 谓之 卦者 ,《易纬 》云 “ 卦 者 , 挂也 ” , 言悬挂 物象 以 示 于 人 , 故谓之 卦 但二 画 之 体 , 虽 象 阴 阳 之 气 , 未 成 万 物 之 象 未 俘 健 卦 , 必三 画 以 象三才 , 写天 、 地 、 雷 、 风 、 水 、 火 、 山 、 泽 之象 , 乃谓之卦也 … …但初 有三 画 , 虽有万物 之象 , 于 万 物 变通之理 犹 有 未尽 , 故 更重 之 而 有 六画 , 备 万物之 形 象 , · · 一此《乾 》卦本 以象天 , 天 乃积诸阳 气而成 , 故此卦六艾 皆阳画成卦也 。 这就是说 , 卦画 “ 象 ”具有这样一 些含 义和特征 首先 , 卦 画 “ 象 ” 具 有 象 征 性 , 即 悬 持 起 来 “ 以 示 人 ” 的 “ 物 象 ” , 并非 事物 之 原有形状 , 只是象 征某类 事物 形 象 , 可谓之心灵虚象之 外化 。 其次 , 这 种象征性是通过象 征性的两种 符号 , 即 一 一 ” 阴 和 “ — ” 阳 的不 同 组 合来表达 的 , 也就是 以抽象 的线条 为画 , 以 “ 等万物 之象 ” 。 这就 叫 “ 象征的符号性 ” 。 再次 , 卦画 中的象 征 阴 阳二 气的两根基本线条 , 乃是 “ 比拟 ”宇宙万 物都存 在阴阳二 气对立 的状态 。 这显然是先 人对 宇宙真理 的 直感观察的智 慧结 晶 。 据此 ,《易 》的作者 们认 为通过 象征 阴 、 阳 二 气的两根线条 , 错综排 列 , 组 合成六 十 四 卦的卦画 , 就可使各卦的卦画彼此呈现 出多种多样的 阴 阳对 立状 态 的 “ 象 ” , 以 尽 “ 万 物变通 之理 ” , 也 即阴 阳 对立 变化 之 “ 义 理 ” 。 这 说 明 , 这 种 象 征 性 的卦 画 “ 象 ” , 不 只是符号性 的 , 而且还具有寄寓象 征 隐喻 “ 义 理 ” 的特 征 。 所谓 “ 隐喻 ” , 乃 是 一 种具 有 暗示性 的 比 喻 。 如 上 述《乾 》卦 ,本 以象天 , “ 天 乃积诸 阳 气而成 , 故 此卦六艾 皆阳 画成卦也 ” 。 根据先 人的 “ 阴 阳刚柔 ”说 , 阳 为刚 , 刚即 刚强 、 健壮 所 以 孔颖达在《乾 》卦的《正 义 》中又 说 “ 天 以 健 为用者 , 运行不 息 , 应化无 穷 。 ”可 见象征天体的《乾 》卦之象 , 还 暗示 着 “ 健 ”的意义 。 《易 》之象 , 就 其特征 而言 , 可 区 分 为两类 一类是 以两种抽象 的符号 , 即 “ 一 一 阴 和 “ — ” 阳 组合 而成的象征性的图象 , 包括 “ 经卦 ”和 由其相互 而 成的 “ 别卦 ” , 可称之 谓 “ 卦 ”象 。 这类象 由于 其象征性 与艺 术形象这象征性具有相类 的表现特征 , 因而具有某种 艺术性 , 已如 上述 。 另一 类则是 由语言符号来描绘 的 具体 形象 , 可谓之语言形象 , 包 括卦辞 的象和 交辞 的 象 , 可称之谓 “ 辞 ”象 。 这类象 , 由于《易 》之卦辞和艾辞 本身 , 往往是其 时流传的神话 、 故 事 , 或歌 、 或谣 , 其具 有一 定的艺术性是显 而易见 的 。 所 以 ,《易 》之 “ 卦 ”象 和 “ 辞 ”象 , 虽其造象 的媒介物 和 具体方法 不 一 样 , 但 都有某种 程度 的艺术性 , 诚 如清 人 章学诚 在《文 史通 义 · 易教下 》中所说 《易 》象 “ 与《诗 》之 比 兴 , 尤 为表 里 ” 。 《易 》之 “ 卦 ”象 和 “ 辞 ”象 , 都 有 某 种 程 度 的艺 术 性 究其根 由 , 都缘于 “ 观物取象 ” 。 “ 观物取象 ”的美学 意义 , 不 只在 “ 观 物 ”和 “ 取象 ”两 个方 面 , 而 更重要 的 “ ·

还在“观物取象”作为一种造象的思维形式,自与以形包括三个阶段;阴阳概念的产生;八卦创立;重卦并制 成概念为特征的抽象思维不同,属艺术思维的范畴。成卦爻辞。如果欲全面地考察“观物取象”的美学意 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易象"就是艺术形象;而只义理应深入分析“观物取象”在这三个阶段的美学意 能说“易象”具有与艺术形象相通的特点具有某种艺义。然而本文只是就“观物取象”的几个要点,作了初 术性。同理,我们也不能简单化地说,“观物取象”就是步 这是必须说明的 艺术思维;而只能说“观物取象”具有与艺术思维相通 修辞立诚 的特点:首先,“易象”的形成过程是个创造性的想象 活动过程。由具体的天下万物之象,经特独的观照而《易传》所谓“修辞立其诚”主要是讲人格修养和 成审美化之意象;由意象外化为象征性的“易象”,自言辞之关系的,犹孟子所谓“知言养气”是儒家传统 始至终是通过具体、生动的表象运动来实现的,“易的哲学观念,也是传统的文论观念,语见《周易·乾卦 象"能“象其物宜”传达“天下之赜”,具有一定的理性·文言》:“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可以进德也 认识,但在“取象"过程中并无形成概念这一中间环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子日”不过是假托,但无 疑可以代表儒家学派当时的思想。修辞,即立言。诚, 其次,《系辞传》所谓“圣人之情见乎辞”,意思是即纯正、真实,与“伪”相对。“修辞立其诚”从“进德修 在卦爻的辞句中表现了圣人仁民爱物的真情,据现代业”的角度来说讲的是立言与立德、立功的关系问 思维科学的研究原始初民,即人类童年时期的思维,题,并非论文.但它涉及到作象与作品的关系,文与 多是形象思维。但形象思维不一定是艺术思维,虽然的关系,以及文学语言形式的箕要性等等,放为后世 它是艺术思维的主体。艺术思维的基本审美特征是情学者引入文沦,产玍了深远的影响。 感的思维。问世于殷周时期的《易经》,其卦爻的辞句 “薛”即卦、爻辞,可泛指为一切言辞,包括讲话 具有生动的形象性,是很自然的;但我门说它是艺术写文章,易传》认为“辞”能传达思想感情.《系辞)说 维,主要依据就在“情见乎辞 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 第三,艺术思还有一…个混著特点,就是它常常乎辞。”可见圣人作《易》是带有自己主观思想感情的 与比兴的法联在一起。所以,毛泽东在《给陈毅同志其欲“通神明之德”,欲“类万物之情”并非是无动于 谈诗的一封信)里,谈到诗必须用形象思维时强调了衷的。圣人造“易”之卦象既是动情的,自与艺术形象 比兴手法。在《易》之卦爻辞中有好些本是当时的诗的创造相类.所以我们在上文指出《易传所谓“观物” 歌,多是“因物起兴”,且“以彼喻此"的犹《诗经》之比的方法,是一种独特的市美的观照方式,此亦可证也 兴,如,《渐》九三:“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 但重枧行人辞命,在春秋时代可谓时尚风习,非 般地说,卦辞多为散文,爻辞多为韵文有的韵散相专为审美,尤其是儒家对言辞的作用有极高的估价 间;但不论韵文还是散文在表现手法上采用比兴者如《说苑·善说》引子贡的话说:“出言陈辞,身之得 比比皆是。所以很多学者认为《易经》是文学之雏型,失,国之安危也。”显然,《易传》继承了这一传统。《系 是原始文学的一部分 辞》说:“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外应之,况其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观物取象”作为造象的思维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 过程,它是自始至终不脱离具体形象的,且带有一定迩者乎?君子之言影响如此之大,自是不可不慎 感情,并与比兴手法密切联系的,故称之谓艺术思维;《易传》还讲到“辞”有好的作用,如说:“二人同心,其 但由于其造象的目的在说明易理,而不在审美,所以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系辞下》)“同声相 与今天的艺术思维尚有质的区别。 应,同气相求。”(《乾·文言》)意谓善辞“可以群”,当 综上所述,分析“观物取象”的美学意义从“观然有利于事业然“辞”还有坏的作用,所谓乱之为生 η”之“观”谈起.谈到了“观物”之“物”的审美意象的也,则言语以为阶”(《系辞下》)。意谓恶言伤人离群, 意义;再谈到了“易象”的象征之美学意义;然后把“观是发生动乱的原因,自然于事业不利。那么,如何辨别 物”和“取象"联系起来,作为造象的整个思维过程考言之善恶呢?对这一重要问题的回答,用儒家思孟学 察了它与艺术思维具有相通的特点而具有一定的美派的话来说就是要“养气”要重视人格道德的修养 学意义。这样分析,似乎是相当全面了;其实不然。“观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养气”是“知 物取象”作为思维形式,贯穿于《周易》创作的全过程,言”的前提提高了人格道德修养,才能“该辞知其所 g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还在 “ 观物取象 ”作 为一 种造象 的思 维形 式 自与 以 形 成概 念 为特征 的抽象 思 维 不 同 , 属 艺术思维 的范畴 。 当然 , 我 们不能简单地说 , “ 易象 ”就是 艺术形象 而 只 能说 “ 易象 ”具有 与艺术形象 相通 的特点 , 具 有某种艺 术性 。 同理 , 我们也不能 简单化地说 , “ 观物取象 ”就是 艺术思维 而 只 能说 “ 观物取象 ”具 有与艺术思维 相通 的特 点 首先 , “ 易象 ”的形成过 程 , 是个创造性的 想象 活动过程 。 由具体 的天 下万 物之 象 , 经特独 的观 照 而 成审美化之 意 象 由意象外化 为象 征性 的 “ 易象 ” , 自 始 至 终 是 通过 具 体 、 生 动 的表象运 动 来 实现 的 , “ 易 象 ”能 “ 象其物宜 ” , 传达 “ 天下之 啧 ” , 具有 一 定 的理性 认 识 , 但 在 “ 取 象 ”过 程 中并 无 形成概 念 这 一 中间 环 节 。 其 次 , 《系辞传 》所谓 “ 圣 人 之 情 见乎辞 ” , 意 思 是 在卦艾 的辞句 中表现 了圣 人仁 民爱物的真情 。 据现代 思 维科学 的研究 , 原始初 民 , 即 人类童年 时期的思 维 , 多是形象 思维 。 但形象 思维不 一定 是 艺术思维 , 虽 然 它是艺术 思维 的主体 。 艺术思 维 的基本审美特征是情 感 的思 维 。 问世 于 殷周 时期的《易经 》 , 其卦交的辞句 , 具有 生动 的形 象性 , 是很 自然的 但 我们说 它是 艺 术 思维 , 主要 依据就 在 “ 情 见 乎辞 ” 。 第三 , 艺术 思 维还 有 一 个显 著特 点 , 就是它 常常 与比兴 的法联 系在一起 。 所 以 , 毛 泽东在《给陈毅 同志 谈诗的一封信 》里 , 谈 到诗必须 用形 象 思维时 , 强调 了 比兴手法 。 在《易 》之 卦交 辞 中 , 有好些本是 当时的诗 歌 , 多是 “ 因物起 兴 ” , 且 “ 以 彼喻 此 ” 的 , 犹《诗经 》之 比 兴 , 如 ,《渐 》九 三 “ 鸿 渐于 陆 , 夫征 不 复 , 妇孕 不 育 。 ” 一般地说 , 卦辞 多为散 文 , 艾辞 多为韵文 , 有的韵散 相 间 但不 论韵 文 还是散 文 , 在表 现手法 上 , 采用 比兴者 比 比 皆是 。 所 以 , 很 多学者认 为《易经 》是 文学之雏型 , 是原始文学 的一 部分 。 通过 上述分 析 , 可 见 “ 观物 取象 ” 作为造象 的思维 过 程 , 它 是 自始 至 终 不 脱离 具体 形象 的 , 且 带有 一 定 感情 , 并与比 兴手法 密切联 系 的 , 故称之谓艺术思维 但 由于 其造象 的 目的在说 明易理 , 而 不 在 审美 , 所 以 与今天的艺术思维 尚有质 的区别 。 综上 所 述 , 分 析 “ 观 物 取 象 ” 的 美学 意 义 , 从 “ 观 物 ”之 “ 观 ”谈起 , 谈到 了 “ 观物 ” 之 “ 物 ” 的 审 美意 象 的 意 义 再谈到 了 “ 易象 ” 的象征之 美学意 义 然后 把 “ 观 物 ”和 “ 取象 ”联 系起来 , 作 为造象 的整 个思维过 程 , 考 察 了它 与 艺术 思 维具 有相通 的 特 点 而 具 有 一 定 的 美 学意 义 。 这样分析 , 似乎是相 当全面 了 其 实 不 然 。 “ 观 物取象 ”作为思 维形式 , 贯穿于《周 易 》创作的全过 程 , , 包括三 个阶段 阴 阳概念 的产 生 八 卦创立 重 卦并制 成 卦交 辞 。 如 果 欲全 面 地考 察 “ 观 物 取象 ”的 美学 意 义 , 理 应深入分析 “ 观物取象 ”在这三个 阶段的美学意 义 。 然 而 本文 只是就 “ 观物取 象 ”的几 个要 点 , 作 了初 步 的探索 。 这是 必须说 明的 。 修辞立诚 《易传 》所谓 “ 修辞 立 其诚 ” , 主 要是讲 人格修养和 言辞之 关系的 , 犹 孟 子 所谓 “ 知言 养 气 ” , 是 儒 家传统 的哲学观念 , 也是传统的文论观念 。 语见《周 易 · 乾 卦 · 文 言 》“ 子 曰 ‘君 子进德 修业 , 忠 信 , 可 以 进 德 也 。 修辞立 其诚 , 所 以居业 也 。 ” ,“ 子 曰 ”不过 是 假托 , 但无 疑可 以代表儒家学 派 当 时的思 想 。 修辞 , 即立言 诚 , 即纯正 、 真实 , 与 “ 伪 ”相对 。 “ 修辞立 其诚 ” , 从 “ 进德修 业 ” 的 角度 来说 , 讲 的是 立 言 与立 德 、 立 功 的 关 系 问 题 , 并非论 文 。 但它涉 及到 作家与作品的关 系 , 文与质 的关 系 , 以 及 文 学语言 形 式 的重要 性 等 等 , 故 为后 世 学 者引入 文论 , 产 生 了深远的影 响 。 “ 辞 ” , 即卦 、 艾辞 , 可泛 指 为一切 言辞 , 包括讲话 、 写 文章 。 《易传 》认 为 “ 辞 ”能传达 思 想感情 。 《系辞 》说 “ 艾象 动 乎 内 , 吉 凶 见 乎外 , 功业 见 乎变 , 圣 人 之情 见 乎辞 。 ”可见圣 人 作《易 》是带有 自己 主观 思 想感情的 , 其欲 “ 通神 明之 德 ” , 欲 “ 类 万 物之 情 ” , 并非 是无动于 衷的 。 圣 人造 “ 易 ”之 卦象 , 既是动情 的 , 自与艺术形象 的创造相类 。 所 以 我们在上 文指 出《易传 》所谓 “ 观物 ” 的方法 , 是一种独特的审美 的观照方式 , 此亦可证也 。 但重视行 人辞命 , 在 春秋时代 , 可谓 时 尚风 习 , 非 专为审美 。 尤其是儒家 , 对言辞的作用有极高的估价 , 如 《说 苑 · 善说 》引子 贡 的话 说 “ 出言 陈辞 , 身之 得 失 , 国之安危也 ”显 然 ,《易传 》继承 了这 一传统 。 哎系 辞 》说 厂君 子 居其 室 , 出其 言善 , 则千里 外 应 之 , 况 其 迩者乎 居其室 , 出其 言不 善 , 则千 里 之外违之 , 况其 迩 者 乎 ” 君 子 之 言 , 影 响 如 此 之 大 , 自是 不 可 不 慎 。 《易传 》还讲 到 “ 辞 ” 有 好 的 作用 , 如说 “ 二 人 同 心 , 其 利断 金 同 心 之 言 , 其 臭 如兰 。 ” 砚系 辞 下 》 “ 同 声 相 应 , 同气相求 。 ” 《乾 · 文 言 》意谓 善辞 “ 可 以 群 ” , 当 然有利于 事业 。 然 “ 辞 ”还有坏的作用 , 所谓 “ 乱之 为生 也 , 则言语 以 为阶 ” 《系辞下 》 。 意谓恶 言伤 人离群 , 是发生动乱的原因 , 自然于 事业不利 。 那么 , 如何辨别 言之善恶呢 对这 一重 要 问题的 回答 , 用 儒家思孟学 派 的话来说 , 就是要 “ 养 气 ” , 要重视 人格道德的修养 。 孟 子说 “ 我知 言 , 我善养吾 浩然之 气 ”“ 养 气 ”是 “ 知 言 ” 的前提 , 提 高了 人 格道德 修 养 , 才能 “ 皮辞知其 所

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诗以言志。如无志可言,强学他人说话,开口即脱节。 《易传》所谓“立诚”就其主要精神言,是包含有此谓言之无物,不立诚。若又不能解文法变化精神措 养气”之意的。《大戴礼记》说:“诚在其中,志见于注之妙,非不达意,即成语录腐谈,是谓言之无文无 外”人的精神品质提高了自然会有善的情态,也就序。若夫有物有序矣,而德非其人,又不免鹦鹉、猩猩 会有善的言辞。《系辞》说:“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之诮。”又说:“试观杜公,凡赠寄之作,无不情真意挚 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至今读之,犹为感动。无他,诚焉耳。彼以料语妆点敷 失其守者其辞屈。”这就叫“情见乎辞”,人的内心活动衍门面,何曾动题秋毫之末?"认为“立诚"关系着作品 定会在言辞中得到反映 的内容.是否言之有物、作家创作是否出之于真情实 但《易传》的“立诚",主要意义不在“知言”而在感,这是正确的 立言”,即《易》所谓“修辞”后世学者强调“立诚”,有 综上所述,“立诚”是“知言”的前提,又是“立言” 两种情况:一些道学家为强调道家的“正心”而援引的根本;其与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关系至要。所以 “修辞立其诚”,偏在道德修养而忽视文辞。如,朱熹在“修辞立其诚”的美学意义,也可从以下两↑方面来 《答巩仲至》中说:“所谓修辞立诚以居业者,欲吾之谨说:一、在作家与作品的关系上,强调了作家的思想道 夫所发以致其实,而尤先于言语之易放而难收也。其德修养对其文辞的影响,在古代文学批评虫上形成了 曰修辞,岂作文之谓哉?”而诗文家多着眼于诗文的创人品与文品相统一,立德与立言相一致的理论传统, 作如金元好间杨叔能小亨集序)“诗与文特言语就其主导面言,对文学创作是有积极念义的.二在衡 之别称耳,有所记叙之谓文,吟咏情性之谓诗,其为言文的标上“修立其诚”E蕴粳了“文学的真实性 语则一也。唐诗所以绝出于《三百篇)之后者,知本焉这一文学理论范畴的胚胎。“读”从作家主观上言,就 尔矣,何谓本°诚是也。”为什么说“诚”乃诗文之本?信是瓔忠干现实从作品客观效果上说就是要真实地 接着说:“故由心而诚,由诚而言,由言而寺。三者相反陕现实 为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发平途而见乎远,同声相 青任编辑王英志 应,同气相求,虽小夫、贱妇、硕臣、孽子之感讽皆可以 厚人伦,美教化,无岂道也,故曰不诚无物。夫惟不诚, 故言无所主,心口別为二物物我邈其个里,漠然而①参见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第285页中国社 往悠然而来,人之听之,若春风之过马耳,其欲动天会科学出版社84年7月版。②张文勋《儒道佛美学思想探 地,感神鬼,难矣。其是之谓本。“意思是说,诗文写作索)第21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1988年9月版,③张 所以要以“诚”为本,就因为有了“诚”才会有物、有情,立文《周易思想研究第252页,湖北人民出版社80年8月 使作品真实感人。这就突出地强调了文学真实性的审版。①杜衍(即郭沫若)《周易的时代背景与精神生产》,《东 美意义。清人方东树则进一步强调:“诚身修辞,非有方杂志》第25卷2l号74页 道。”为什么呢?他在《昭昧詹言》卷一中,这样说: g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蔽 , 淫 辞 知 其所 陷 , 邪辞 知其所离 , 遁辞知其 所穷 ” 。 《 易传 》所谓 “ 立 诚 ” , 就 其 主 要精 神言 , 是包 含有 “ 养 气 ” 之 意 的 。 《大 戴礼记 》说 “ 诚 在 其 中 , 志 见 于 外 。 ” 人 的精 神 品质提 高 了 , 自然 会有善 的情 态 , 也就 会有 善的言 辞 。 《系辞 》说 “ 将 叛 者其辞惭 中心疑者 其 辞 枝 , 吉 人 之 辞 寡 , 躁 人 之 辞 多 诬 善之 人其 辞 游 , 失其守者其辞屈 。 ”这就 叫 “ 情 见 乎辞 ” , 人 的 内心活动 定 会在言辞 中得到 反 映 。 但《易 传 》的 “ 立 诚 ” , 主要 意义 不 在 “ 知 言 ” , 而 在 “ 立 言 ” , 即《易 》所谓 “ 修辞 ” 。 后世学 者强调 “ 立诚 ” , 有 两种情况 一 些 道 学 家 为强调 道 家 的 “ 正 心 ” , 而 援 引 “ 修辞立其诚 ” , 偏 在道德修养而忽视文辞 。 如 , 朱熹在 《答巩仲 至 》中说 “ 所谓修辞立诚以 居业者 , 欲吾之 谨 夫所发 以 致其实 , 而 尤先于言语之 易放而难 收 也 。 其 曰 修辞 , 岂作文 之谓哉 ”而诗文家多着 眼 于诗文 的创 作 , 如 , 金元好问《杨叔能小亨集 序 》 “ 诗与文 , 特 言语 之别称耳 , 有所记叙 之谓 文 , 吟咏情性 之谓诗 , 其 为言 语 则一也 。 唐诗所 以 绝 出于《三百篇 》之后 者 , 知 本 焉 尔 矣 何谓本 。 诚是也 ” 为什么说 “ 诚 ”乃诗文 之 本 他 接着说 “ 故 由心而诚 , 由诚而言 , 由言而诗也 。 三者相 为一 。 情 动 于 中而形 于 言 , 言发乎途而见乎远 , 同声相 应 , 同 气相求 , 虽小夫 、 贱妇 、 孤 臣 、 孽子之感讽 皆可 以 厚 人伦 , 美教化 , 无它道也 。 故 曰 不诚无物 。 夫惟不诚 , 故言 无 所 主 , 心 口 别 为二 物 物 我遴 其 个 里 , 淇 然 而 往 , 悠 然 而来 , 人 之 听之 , 若春风之过 马 耳 , 其欲动 天 地 , 感神 鬼 , 难矣 。 其是之谓本 。 ”意思是说 , 诗文 写 作 所 以 要 以 “ 诚 ” 为本 , 就 因 为有 了 “ 诚 ”才会有物 、 有情 , 使作 品 真 实感 人 。 这就 突 出地强调 了文学 真实性 的审 美意 义 。 清 人方 东树则进一步强调 “ 诚 身修辞 , 非有 二 道 。 ” 为什 么 呢 他 在《昭 昧詹言 》卷一 中 , 这 样说 “ 诗 以 言 志 。 如 无志可言 , 强学 他 人说话 , 开 口 即脱节 。 此谓言之 无物 , 不 立诚 。 若 又 不 能解文 法变化精神措 注 之 妙 , 非 不 达 意 , 即成语录 腐 谈 , 是 谓 言 之 无 文无 序 。 若夫有物 有序 矣 , 而 德非其 人 , 又 不 免鹦鹉 、 猩猩 之 消 。 ” 又说 “ 试观杜 公 , 凡 赠寄 之 作 , 无 不情真意挚 , 至 令读之 , 犹 为感 动 。 无他 , 诚焉耳 。 彼 以料语妆点敷 衍 门面 , 何 曾动题 秋毫之 末 ”认 为 “ 立诚 ”关系着作品 的 内容 , 是 否 言之 有 物 、 作家创作是 否 出之 于 真情 实 感 , 这是正 确 的 。 综 上 所述 , “ 立 诚 ”是 “ 知 言 ” 的前提 , 又是 “ 立 言 ” 的根本 其与文学 批评和 文 学创作 , 关系 至要 。 所 以 , “ 修辞 立 其 诚 ” 的 美学 意 义 , 也 可 从 以 下两 个方 面来 说 一 、 在作家与作品的关 系上 , 强调 了作家的思想道 德修养对其 文辞 的影响 , 在古代 文学 批评 史上形 成了 人 品与文 品相 统一 , 立 德与立 言相 一致 的理论传统 , 就其主 导面言 , 对 文学 创作是有积极意 义 的 二 、 在衡 文 的标准上 , “ 修辞立 其诚 ” 已蕴涵 了 “ 文学 的真实性 ” 这一文学理论范畴的胚 胎 。 “ 诚 ” , 从作家主观上 言 , 就 是要 忠于 现 实 从 作 品 客观效果 上 说 , 就是要真实地 反映现实 。 责任 编样 王 英志 ①参 见 李泽厚 、 刘纲 纪 主 编《中国 美学 史 》第 页 中国社 会科学 出版社 年 月版 。 ②张 文 勋《儒 道佛美学 思 想探 索 》第 页 , 中国社 会科学 出版社 年 月版 ③张 立 文《周易 思 想研究 》第 页 , 湖北 人 民 出版 社 年 月 版 。 ①杜衍 即郭沫若 《周 易的时代背景 与精神生产 》 ,《东 方 杂志 》第 卷 号 页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