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卷第6期 绥化学院学报 2009年12月 Vol 29 No 6 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 Dec.2009 《易传》作者问题平议 张庆利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自从宋代的欧阳修提出《易传》中除了《》、《象》之外均非孔子作之后,《易传》的作者问题一直争论不已。有的仍 主张孔子作,有的主张孔子弟子作,有的主张道家学者作,有的主张非一人之作,不一而足。之所以产生不同意见,除了资料不 足之外,对现存史料的理解、认识问题的方式,也是重要原因。而出土文献为我们重新审视这一问题又提供了新的证据。多方 面情况表明,《易传》的主体为孔子所作。 关键词:《周易》;《易传》作者;孔子 中图分类号: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99(20090)06-0062-04 《易传》的作者问题是一个聚讼已久、至今未决的千古悬《易》曰:“宓戏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 案。从汉代开始,人们为此提出了许多推想与论断,使这一与地之宜,近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 问题既渐近分明,又迷雾重重。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关涉之情。”至于股、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 到对《易传》的成书、时代、思想等的理解,关涉到对《易传》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 的基本评价,并直接影响到对《易传》文学“史”的定位,因而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 分重要 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对《易传》作者的看法,以孔子为中心形成为两大阵营: “为”即是“作”,这里虽没有提到《说卦》、《杂卦》,但增加 为孔子作说,一为非孔子作说。而“非孔子作说”的阵营中,从了《序卦》,而且明确说是“十篇"。 学派上看,又有儒家作者说、道家作者说的不同;从时代上看 《周易乾凿度》说: 又有成于春秋末战国初、成于战国、成于秦汉甚至以后的观 孔子占《易》,得《旅》,息志停读,五十究作《十翼》 扬雄《解难》说 是以伏羲氏之作《易》也,绵络天地,经以八卦,文王附六 爻,孔子错其象而彖其辞,然后发天地之威,定万物之基。 王充《论衡·谢短》说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说 先问《易》家:“《易》本何所起?造作之者为谁?”彼将应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曰:“伏羲作八卦,文王演为六十四,孔子作《象》、《象》、《系 《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辞》。三圣重业,《易》乃具足 在这里,我们可以获得以下信息:第一,孔子晚年而喜欢在《谢短》篇中,王充讽刺儒生、文吏“各持满而自臧,非彼 《易》,专门攻读,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以致“韦编三绝”;第而是我,不知所为短,不悟于己未足”的恶习,所以用“儒生之 二,孔子曾作《彖》、《系辞》、《象》《说卦》、《文言》诸篇,而这些业《五经》”来考问儒生,问以一般常识则知,稍作拓展便不知 正是《易传》的主体。后人称“孔子作《易》"始于此。对此,整个不能够“博览”旁通。 汉代应该说是人所共知,别无疑义。班固《汉书·艺文志》日 于此观点,唐代亦无异词。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的“注 [收稿日期]2009-09-10 **[作者简介]张庆利(1962—),男,黑龙江东宁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 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o1962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Vol. 29 No. 6 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 Dec . 2009 ***第 29 卷第 6 期 绥 化 学 院 学 报 2009 年 12 月 《易传》作者问题平议 张庆利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辽宁大连 116029) * [收稿日期]2009-09-10 ** [作者简介]张庆利(1962—),男,黑龙江东宁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 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易传》的作者问题是一个聚讼已久、至今未决的 千古 悬 案。 从汉 代 开 始,人 们 为 此 提 出 了 许 多 推 想 与 论 断,使 这 一 问 题既 渐 近 分 明,又 迷 雾 重 重。 而 对 这 一 问 题 的 认 识,关 涉 到 对《易 传》的 成 书、时 代、思 想 等 的 理 解,关 涉 到 对《易 传》 的 基本 评价,并直 接影 响 到 对《易 传》文 学“史”的 定 位,因 而 十分重要。 对《易传》作者的看法,以孔子为中心形成为两大阵营:一 为孔子作说,一为非孔子作说。 而“非孔子作说”的阵营中,从 学派上看,又有儒家作者说、道家作者说的不同;从时代上看, 又有成 于 春 秋 末 战 国 初、成 于 战 国、成 于 秦 汉 甚 至 以 后 的 观 点。 一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说: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 《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 在这里,我们可以获得以下信息:第一,孔子晚年而喜 欢 《易》,专门 攻 读,甚 至 到 了 痴 迷 的 程 度,以 致“韦 编 三 绝”;第 二,孔子曾作《彖》、《系辞》、《象》、《说卦》、《文言》诸篇,而这些 正是《易传》的主体。 后人称“孔子作《易》”始于此。 对此,整个 汉代应该说是人所共知,别无疑义。 班固《汉书·艺文志》曰: 《易》曰:“宓戏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 与地之宜,近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 之情。”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 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 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 故曰《易》 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为”即是“作”,这里虽没有提到《说卦》、《杂卦》,但增 加 了《序卦》,而且明确说是“十篇”。 《周易乾凿度》说: 孔子占《易》,得《旅》,息志停读,五十究作《十翼》。 扬雄《解难》说: 是以伏羲氏之作《易》也,绵络天地,经以八卦,文王附六 爻,孔子错其象而彖其辞,然后发天地之臧,定万物之基。 王充《论衡·谢短》说: 先问《易》家:“《易》本何所起? 造作之者为谁? ”彼将 应 曰: “伏 羲 作 八 卦,文 王 演 为 六 十 四,孔 子 作《彖》、《象》、《系 辞》。 三圣重业,《易》乃具足。 ” 在《谢短》篇中,王充讽刺儒生、文吏“各持满而自臧,非彼 而是我,不知所为短,不悟于己未足”的恶习,所以用“儒生之 业《五经》”来考问儒生,问以一般常识则知,稍作拓展便不知, 不能够“博览”旁通。 于此观点,唐代亦无异词。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的“注 摘 要:自从宋代的欧阳修提出《易传》中除了《彖》、《象》之外均非孔子作之后,《易传》的作者问题一直争论不已。 有的仍 主张孔子作,有的主张孔子弟子作,有的主张道家学者作,有的主张非一人之作,不一而足。 之所以产生不同意见,除了资料不 足之外,对现存史料的理解、认识问题的方式,也是重要原因。 而出土文献为我们重新审视这一问题又提供了新的证据。 多方 面情况表明,《易传》的主体为孔子所作。 关键词:《周易》;《易传》作者;孔子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99(2009)06-0062-04 62
解传述人”一节中说 后亦有所不同。《左传·襄公九年》记载 宓牺氏之王天下,仰则观于天文,俯则察于地理,观鸟兽之 穆姜薨于东宫。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谓 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因而重之为六十《艮》之《随》。《随》,其出也。君必速出!"姜曰:“亡!是于《周 四。文王拘于羑里,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孳辞》、《象辞》、易》曰:随,元、亨、利、爽,无昝。’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 《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十翼”。班固曰:“孔子晚利,义之和也;贞,高之平也。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 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传”即“十翼”也 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然,故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 在这里,作者简要勾勒了各部经典解说传授的历史脉络,咎。今我妇人,而与于乱。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谓元;不请 因而言之更详。他不仅第一次罗列了《易传》七种的名称,而且国家,不可谓亨;作而害身,不可谓利;弃位而嫒,不可谓贞。有 明确认为班固所说“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四德者,《随》而无咎,我皆无之,岂《随》也哉!我则取恶,能无 卦》之属十篇”即是“为之传”,而“传”即是“十翼”。孔颖达《周咎乎?必死于此,弗得出矣。 易正义·卷首》亦明言:“其《彖》、《象》等‘十翼之辞,以为孔子引文穆姜的话中,“元,体之长也”到“贞固足以干事”一段 所作,先儒更无异论”,“孔子既作·十翼’,《易》道大明”。 见于今《易传·文言》,这就是欧阳修所说的“鲁穆姜之言”。 宋以后,王安石、程颐、朱熹、吴澄、来知德、王夫之、李光是《易传》产生前,对《易传》的解说绝不是一片荒芜,而是丰富 地等均采此说。朱熹说:“传者,孔子所以释经之辞也。”(《周易多彩的;二是《易传》的作者广泛吸收了前人或时人解《易》的 本义》)来知德说:“孔子赞经之辞,象之传也。"“(象)体易而用合理成分,纳入自己的《易》说体系,总结性地予以阐说。所以, 之,乃孔子示万世学者用《易》之方也。”“孔子于《彖》《象》既作《易传·文言》所载与穆姜所言也略有不同,“体之长”《文言》作 之后,犹以为未尽其蕴也,故又设《文言》以明之。”(《易经集“善之长”,“体仁”前《文言》有“君子”二字,都突出“德”的成 注》)王夫之说:“以古圣所作者谓之经,孔子所赞者谓之传。”分,与《易传》的整体思想一致;“元”、“亨”、“利”、“贞”之后《文 (《周易内传》现代学者金景芳、张岱年、李学勤亦等均主此说。言》均有“者”字,又与《易传》的整体体例相一致。因此,《左传》 金景芳说:“孔子为《易经》共作传十篇七种……这十篇也叫所载穆姜之言不足以证明《文言》全篇非孔子之撰。穆姜所受 十翼’。"李学勤说:“《论语·述而》和《史记·孔子世家》都的良好教育让她说出这样的话也好,左丘明根据时人的认 说明孔子非常重视《周易》一书。到了晚年,尤其喜好,从而撰赋予穆姜言说也好,只能证明这确是传统中对《易》的一种解 作《易传》。“ 说,而孔子恰恰赞同这一解说,于是援之以入《传》,并做了与 《孔子世家》中“序《彖》、《系》、《象》、《说卦》、《文言》”中《易传》的思想与体例相一致的变动。“元亨利贞”是《乾》卦卦 的“序”容易引起误解:“序”是作?还是指称《序卦》?唐代张守辞,元是开始、本初,亨是通达、亨通,利是适宜、得利,贞是贞 节《史记正义》就说:“序,《序卦》也。”日本学者泷川资言《史记正、坚固。作者认为,阴、阳之气是天的根本,是宇宙的本原,二 会注考证》把“序”解释为次序、次第,意思是为《易》整理了次气相推,运行不息,变化无穷,化生万物,并主宰万物。《乾》 序。当代学者郭沂则将“序”看作名词用如动词,为“作序”之《坤》二卦正象阴、阳二气,所以卦辞均有“元、亨、利、贞”之语。 义。閂∞这些解释均不确。从文义看,张守节之训难通。下《文言》阐释《乾》、《坤》二卦是为六十四卦的理解树立一个范 文有“读《易》”、“于《易》",上句应“喜《易》”而读,《彖》、《系》、本,而《易》之象义是多元的,所以《文言》的推阐或从其性质上 《象》、《说卦》、《文言》均为名词,前应有动词,或“喜”、或“读”、予以解释,或从其功能上加以阐发,也是多方位的。 或“为”,如“序”,仍解为名词,则此句不通。泷川资言一方面同 认为《易传》各篇杂取诸家,“繁衍丛脞"。结合整部 意孔子作《易传》说,另一方面又说整理次第,也显然不准确。《易传》,我们可以看到,一篇之中,反复申说,从不同角度阐释 郭沂博士之说既无传世文献依据,亦于出土文献无征,也是一义理,其实这正是《易传》的特点。以其所举第一例而言 种推测之词。 乾之初九曰“潜龙勿用”,圣人于其《象》曰“阳在下也”,岂 不曰文已显,而其义足乎?而为《文言》者又曰:“龙德而隐者 也”,又曰:“阳在下也”,又曰:“阳气潜藏”,又曰:“潜之为言隐 而未见"。 最早提出《易传》非孔子作的是宋代欧阳修,其《易童子《乾》卦的卦辞通过描绘苍龙星一年四季的运动变化来展 问》卷三载 示六爻不同时位的变化。“潜龙”是说“苍龙星全体处于地平线 子问曰:《系辞》非圣人之作乎?曰:何独《系辞》焉,《文言》、下”;乾之初九是阳而处于卦之下,是阳气孕育而尚未萌发之 《说卦》而下,皆非圣人之作,而众说淆乱,亦非一人之言也。时,正如苍龙星潜伏在地下,尚未动出地平线,因而《小象传》 欧阳修认为只有《易传》中的《彖传》、《象传》部分为孔子说“阳在下也”。Pm在这里,《小象传》只是从爻位上解释初 所作,其余皆学《易》者“杂取以资其讲说,而说非一家”。此后九卦辞。《文言》则从不同角度加以挖掘,“龙德而隐者也”是从 疑古之风渐起,南宋徐氏《易传灯》、叶适《习学近言》等应之。“德”的角度引申,正如苍龙星的冬隐夏现,均以时行,用于人 清代此风大盛,崔述《洙泗考信录》、姚际恒《易传通论》等对此事,天下无道之时则隐,天下有道之时则现,所谓“乐则行之 均详加申说。到了近代,疑古思潮风行,《易传》非孔子作说得忧则违之”,这正是孔子“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 以多方面论证。近现代学者如康有为、顾颉刚、钱穆、李镜池、伯》),“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 郭沫若、冯友兰、高亨、陈鼓应、朱伯崑等均持此说 的反映。其次从“为”的方面加以说明:“潜龙勿用,下也”。虽然 欧阳修的意见有可疑者。他认为《文言》中有关“乾之四用于与《小象传》似有重复,但意义却不相同,这里着重强调在 德”的话见于《左传·襄公九年》,而且对“乾之四德”的解释前“下”之不可为,因而下文接着以“见龙在田,时舍也”释九二 o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
解传述人”一节中说: 宓牺氏之王天下,仰则观于天文,俯则察于地理,观鸟兽之 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因而重之为六十 四。 文王拘于羑里,作卦辞。 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彖辞》、《象辞》、 《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十翼”。 班固曰:“孔子晚 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 ”“传”即“十翼”也。 在这里,作者简要勾勒了各部经典解说传授的历史脉络, 因而言之更详。他不仅第一次罗列了《易传》七种的名称,而且 明确认为班固所说“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 卦》之属十篇”即是“为之传”,而“传”即是“十翼”。 孔颖达《周 易正义·卷首》亦明言:“其《彖》、《象》等‘十翼’之辞,以为孔子 所作,先儒更无异论”,“孔子既作‘十翼’,《易》道大明”。 宋以后,王安石、程颐、朱熹、吴澄、来知德、王夫之、李光 地等均采此说。 朱熹说:“传者,孔子所以释经之辞也。 ”(《周易 本义》)来知德说:“孔子赞经之辞,彖之传也。 ”“(象)体易而用 之,乃孔子示万世学者用《易》之方也。”“孔子于《彖》《象》既作 之后,犹 以为 未尽 其蕴 也,故 又 设《文 言》以 明 之。 ”(《易 经 集 注》)王夫之说:“以古圣所作者谓之经,孔子所赞者谓之传。 ” (《周易内传》)现代学者金景芳、张岱年、李学勤亦等均主此说。 金景芳说:“孔子为 《易经》 共作传十篇七种……这十篇也叫 ‘十翼’。 ”[1](P10) 李学勤说:“《论语·述而》和《史记·孔子世家》都 说明孔子非常重视《周易》一书。 到了晚年,尤其喜好,从而撰 作《易传》。 ”[2](P69) 《孔子世 家》中“序《彖》、《系》、《象》、《说卦》、《文言》”中 的“序”容易引起误解:“序”是作? 还是指称《序卦》? 唐代张守 节《史记正义》就说:“序,《序卦》也。”日本学者泷川资言《史记 会注考证》把“序”解释为次序、次第,意思是为《易》整理了次 序。 当代学者郭沂则将“序”看作名词用如动词,为“作序”之 义。 [3] (P279-280) 这些解释均不确。 从文义看,张守节之训难通。 下 文有“读《易》”、“于《易》”,上句应“喜《易》”而读,《彖》、《系》、 《象》、《说卦》、《文言》均为名词,前应有动词,或“喜”、或“读”、 或“为”,如“序”,仍解为名词,则此句不通。泷川资言一方面同 意孔子作《易传》说,另一方面又说整理次第,也显然不准确。 郭沂博士之说既无传世文献依据,亦于出土文献无征,也是一 种推测之词。 二 最早提 出《易 传》非 孔 子 作 的 是 宋 代 欧 阳 修,其《易 童 子 问》卷三载: 子问曰:《系辞》非圣人之作乎? 曰:何独《系辞》焉,《文言》、 《说卦》而下,皆非圣人之作,而众说淆乱,亦非一人之言也。 欧阳修认为只有《易传》中的《彖传》、《象传》部分为孔子 所作,其余皆学《易》者“杂取以资其讲说,而说非一家”。 此后 疑古之风渐起,南宋徐氏《易传灯》、叶适《习学近言》等应之。 清代此风大盛,崔述《洙泗考信录》、姚际恒《易传通论》等对此 均详加申说。 到了近代,疑古思潮风行,《易传》非孔子作说得 以多方面论证。 近现代学者如康有为、顾颉刚、钱穆、李镜池、 郭沫若、冯友兰、高亨、陈鼓应、朱伯崑等均持此说。 欧阳修的意见有可疑者。 他认为《文言》中有关“乾之四 德”的话见于《左传·襄公九年》,而且对“乾之四德”的解释前 后亦有所不同。 《左传·襄公九年》记载: 穆姜薨 于 东 宫。 始 往 而 筮 之,遇《艮》之 八,史 曰:“是 谓 《艮》之《随》。 《随》,其出也。 君必速出! ”姜曰:“亡! 是于《周 易》曰:‘随,元、亨、利、贞,无咎。 ’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 利,义之和也;贞,高之平也。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 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 然,故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 咎。今我妇人,而与于乱。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谓元;不靖 国家,不可谓亨;作而害身,不可谓利;弃位而姣,不可谓贞。有 四德者,《随》而无咎,我皆无之,岂《随》也哉! 我则取恶,能无 咎乎? 必死于此,弗得出矣。 ” 引文穆姜的话中,“元,体之长也”到“贞固足以干事”一段 见于今《易传·文言》,这就是欧阳修所说的“鲁穆姜之言”。 一 是《易传》产生前,对《易传》的解说绝不是一片荒芜,而是丰富 多彩的;二是《易传》的作者广泛吸收了前人或时人解《易》的 合理成分,纳入自己的《易》说体系,总结性地予以阐说。所以, 《易传·文言》所载与穆姜所言也略有不同,“体之长”《文言》作 “善 之长”,“体仁”前《文言》有“君 子”二 字,都 突 出“德”的 成 分,与《易传》的整体思想一致;“元”、“亨”、“利”、“贞”之后《文 言》均有“者”字,又与《易传》的整体体例相一致。因此,《左传》 所载穆姜之言不足以证明《文言》全篇非孔子之撰。 穆姜所受 的良好教育让她说出这样的话也好, 左丘明根据时人的认识 赋予穆姜言说也好,只能证明这确是传统中对《易》的一种解 说,而孔子恰恰赞同这一解说,于是援之以入《传》,并做了与 《易传》的思想与体例相一致的变动。 “元亨利贞”是《乾》卦卦 辞,元是开始、本初,亨是通达、亨通,利是适宜、得利,贞是贞 正、坚固。作者认为,阴、阳之气是天的根本,是宇宙的本原,二 气相推,运行不息,变化无穷,化生万物,并主宰万物。 《乾》、 《坤》二卦正象阴、阳二气,所以卦辞均有“元、亨、利、贞”之语。 《文言》阐释《乾》、《坤》二卦是为六十四卦的理解树立一个范 本,而《易》之象义是多元的,所以《文言》的推阐或从其性质上 予以解释,或从其功能上加以阐发,也是多方位的。 他还认为《易传》各篇杂取诸家,“繁衍丛脞”。 结 合整 部 《易传》,我们可以看到,一篇之中,反复申说,从不同角度阐释 义理,其实这正是《易传》的特点。 以其所举第一例而言: 乾之初九曰“潜龙勿用”,圣人于其《象》曰“阳在下也”,岂 不曰文已显,而其义足乎? 而为《文言》者又曰:“龙德而隐者 也”,又曰:“阳在下也”,又曰:“阳气潜藏”,又曰:“潜之为言隐 而未见”。 《乾》卦的卦辞通过描绘苍龙星一年四季的运动变化来展 示六爻不同时位的变化。“潜龙”是说“苍龙星全体处于地平线 下”;乾之初九是阳而处于卦之下,是阳气孕育而尚未萌发之 时,正如苍龙星潜伏在地下,尚未动出地平线,因而《小象传》 说“阳在下也”。[4](P127-128) 在这里,《小象传》只是从爻位上解释初 九卦辞。《文言》则从不同角度加以挖掘,“龙德而隐者也”是从 “德”的角度引申,正如苍龙星的冬隐夏现,均以时行,用于人 事,天下无道之时则隐,天下有道之时则现,所谓“乐则行之, 忧则违之”,这正是孔子“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 伯》),“邦有道则仕, 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 的反映。其次从“为”的方面加以说明:“潜龙勿用,下也”。虽然 用于与《小象传》似有重复,但意义却不相同,这里着重强调在 “下”之不可为,因而下文接着以“见龙在田,时舍也”释九二, 63
以“终日乾乾,行事也”释九三,以“或跃在渊,自试也"释九四,思孟的方法相近。下传之言伏羲神农皇帝之‘按往旧造说·亦 以“飞龙在天,上治也”释九五。然后从“时”的角度加以阐释:与苟子‘法后王’之旨相背,而与其评思孟为近。故著者以为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易经》十分重视“时",所谓“六位时《易传》之时代固可在秦汉之交,而作者的学派则为所谓俗 成(《乾·彖》)“时”的引入和运用是《易传》对《周易》的一大贡所有本而受而传之’者。"m 献。所以《文言》释《乾》卦的第三个方面便是从“时”的角度,下任继愈先生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认为,《易传》成书于战 文“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国,它以邹鲁文化为背景,接受了道家思想、管仲学派以及燕齐 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均从“时”文化,甚至法家思想的影响,但“其思想主流仍是儒家"sm。 释之。最后,是综合上述三点而论《乾》封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说:“从《易传》保留的不少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日'云云的言论,以及大部分内容所反映的浓厚的儒家思想 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似可以说明其作者当属孔门弟子们,而创作时代当在春秋、战 这是讲“初九潜龙勿用”。“隐而未见"言其德,“行而未成”国之间 而不“为”。从上面的分析可见,《易传》的语言并不是简单的重磷(二道家学者所作。钱穆先生1928年夏在苏州青年学术 言其为,“弗用”言其时。强调初九处于“潜”时,当怀“隐”之德 会所作的演讲《易经研究》中提出10条证据,论证“十翼” 复,而是多层面的申说,是“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系辞非孔子所作。又从中抽绎出“道”、“天”、“鬼神”三个方面,比较 上》)的极好体现。至于其他各例涉及的不同篇章谈论同一问《论语》与《系辞》的不同,认为:“《系辞》里的道,明与《老》、 题,而且使用的相近语言,还可证明恰恰作者为同一人。《庄》的说法相合”,“再把《系辞》里单言“神”字的语意来看,多 似《老》、《庄》书里说的‘自然’"。在总结时,作者明确地说: 《易系》里的思想,大体上是远于《论语》而近于《老》、《庄》 的约有下面三条:(一)《系辞》言神言变化,相当于《老》《庄》言 主张《易传》非孔子作说者,又有不同的观点 自然言道;《论语》好言仁,只重人与人的相交,对于人类以外 (一)孔门弟子及儒家后学所作。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汉的自然界似少注意。(二)《系辞》言利害吉凶,《老》《庄》亦言 书艺文志辨伪》中认为《系辞》中有“子曰”之语,因而为孔子弟利害吉凶;孔子学说的对象为人群,故不敢言利而言义,《老》 子所作;《说卦》为汉时伪托;《序卦》、《杂卦》二篇为西汉刘歆《庄》学说的对象为自然,故不必言义而迳言利。(三)《系辞》 伪作,并在《七略》中写了今见于《汉书·艺文志》中的话,又改《老子》均重因果观念;孔子贵知命,仅求活动于现有的状态之 窜《史记·孔子世家》中“孔子晚而喜《易》诸语 下,《老子》、《易系》则于命的来源均有讨究,这显见是他们思 李镜池在《易传探源》中说 想的不同。所以《易系》里的哲学,是道家的自然哲学,他的宇宙 这七种十篇文章不是一个人作的,也不是一个时代的论可以说是唯气之一元论,或者说是法家的一元论。 产物……《易传》一共七种十篇文章,我把它们分为三组研尽管《周易》与《老子》、《庄子》一起,被晋代玄学家尊为 究 “三玄”,尽管玄学家王弼在《周易注》中曾多以道家观念、术语 第一组《彖传》与《象传〉——一有系统的较早的释“经”之为注,但在学术界正式提出《系辞》属道家书者,钱穆是第 传。其年代当在秦汉间;其著作当是齐鲁间底儒家者流。 人。这一思想在陈鼓应那里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第二组《系辞》与《文言》一汇集前人解经底残篇断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叶,陈鼓应先生发表 苘,并加以新著的材料。年代当在史迁之后,昭、宣之前, 了一系列文章论证《易传》为道家系统著作。1996年,作者出 第三组《说卦》、《序卦》与《杂卦》——较晚的作品。在版《易传与道家思想》一书,全面论证了这一问题。作者认 昭、宣后。 为,《易传》成书于战国中期以后,其时道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郭沫若在《青铜时代·之制作时代》中说 在《易传》中,体现其主体思想的是《彖传》、《系辞》、《象传》,其 我相信《说卦传》以下三篇(按:指《说卦》、《序卦》、《杂思维方式与哲学概念与道家思想“一一相应”,《系辞》主要部 卦》)应该是秦以前的作品。但是《彖》、《象》、《系辞》、《文言》,分的形而上学与宇宙论的主要概念太极、道、阴阳、精气均与 却不能出于秦前,大抵《彖》、《系辞》、《文言》三种是荀子的门道家有密切关系;《彖传》源于稷下道家,《系辞》源于黄老学 徒在秦的统治期间所写出来的东西。《象》是在《彖》之后,由别派;马王堆帛书《系辞》是最早的道家传本。 派的人所写出来的。N(s 三)成于众手,而孔子是其重要一员。在《易童子问》中, 在文中,郭氏论证《易经》的作者是与子思同时的楚地儒欧阳修对《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五种提出了 者駢臂子弓;认为《说卦》、《序卦》、《杂卦》三篇也是駢臂子弓疑问,但对《彖传》、《象传》两种的作者却未予质疑,而且明确 所著,以“说明自己的假定与理念的一种《传》样的东西”,是汲说:“彖者,圣人之言也。”“盖圣人取象,所以明卦也。”可见,欧 冢古书中“《卦下易经》的别一种记录”;认为《彖》《系辞》、《文阳修认为《彖传》、《象传》为孔子所作,而“《系辞》而下非圣人 言》三种的作者“一定是楚国的苟子门徒”;同意李镜池的观之作者”,“至于何谓’、子曰”者,讲师之言也;《说卦》、《杂 点,认为《象》是“齐鲁间的儒者”所作 卦》者,筮人之占也 外,侯外庐等先生认为《易传》应是曾子后学思孟学派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认为:“孔子曾用大功夫钻研卦辞 的作品,其说云:“荀子虽引易论易,而在荀子之著作中则没有爻辞,作为儒家的哲学思想传授给弟子。孔子讲说的记录及后 一丝一毫《易传》的方法论。因为·显微阐幽'(下传)、探赜索来传《易》的大师的补充,总称为《易传》或称《十翼》。从范著的 隐,钩深致远’(上传)的方法与苟子精神不合,反而与其所评论述看,他认为《象传》《象传》为孔子所作,体现“孔子哲学的 o199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以“终日乾乾,行事也”释九三,以“或跃在渊,自试也”释九四, 以“飞龙在天,上治也”释九五。 然后从“时”的角度加以阐释: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 ”《易经》十分重视“时”,所谓“六位时 成”(《乾·彖》)“时”的引入和运用是《易传》对《周易》的一大贡 献。所以《文言》释《乾》卦的第三个方面便是从“时”的角度,下 文“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 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均从“时” 释之。 最后,是综合上述三点而论《乾》卦: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 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这是讲“初九潜龙勿用”。“隐而未见”言其德,“行而未成” 言其为,“弗用”言其时。 强调初九处于“潜”时,当怀“隐”之德 而不“为”。从上面的分析可见,《易传》的语言并不是简单的重 复,而是多层面的申说,是“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系辞 上》)的极好体现。 至于其他各例涉及的不同篇章谈论同一问 题,而且使用的相近语言,还可证明恰恰作者为同一人。 三 主张《易传》非孔子作说者,又有不同的观点。 (一)孔门弟子及儒家后学所作。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汉 书艺文志辨伪》中认为《系辞》中有“子曰”之语,因而为孔子弟 子所作;《说卦》为汉时伪托;《序卦》、《杂卦》二篇为西汉刘歆 伪作,并在《七略》中写了今见于《汉书·艺文志》中的话,又改 窜《史记·孔子世家》中“孔子晚而喜《易》”诸语。 李镜池在《易传探源》中说: 这 七 种 十 篇 文 章 不 是 一 个 人 作 的,也 不 是 一 个 时 代 的 产 物…… 《易 传》一 共 七 种 十 篇 文 章,我 把 它 们 分 为 三 组 研 究: 第一组 《彖传》与《象传》——有系统的较早的释“经”之 传。 其年代当在秦汉间;其著作当是齐鲁间底儒家者流。 第 二 组 《系 辞》与《文 言》——汇 集 前 人 解 经 底 残 篇 断 简,并加以新著的材料。 年代当在史迁之后,昭、宣之前。 第三组 《说卦》、《序卦》与《杂 卦》——较 晚的 作品。 在 昭、宣后。 [5] (P105) 郭沫若在《青铜时代·之制作时代》中说: 我 相 信《说 卦 传》以 下 三 篇(按:指《说 卦》、《序 卦》、《杂 卦》)应该是秦以前的作品。 但是《彖》、《象》、《系辞》、《文言》, 却不能出于秦前,大抵《彖》、《系辞》、《文言》三种是荀子的门 徒在秦的统治期间所写出来的东西。《象》是在《彖》之后,由别 一派的人所写出来的。 [6] (P306) 在文中,郭氏论证《易经》的作者是与子思同时的楚地儒 者馯臂子弓;认为《说卦》、《序卦》、《杂卦》三篇也是馯臂子弓 所著,以“说明自己的假定与理念的一种《传》样的东西”,是汲 冢古书中“《卦下易经》的别一种记录”;认为《彖》、《系辞》、《文 言》三 种的 作 者“一 定 是 楚 国 的 荀 子 门 徒”;同 意 李 镜 池 的 观 点,认为《象》是“齐鲁间的儒者”所作。 另外,侯外庐等先生认为《易传》应是曾子后学思孟学派 的作品,其说云:“荀子虽引易论易,而在荀子之著作中则没有 一丝一毫《易传》的方法论。 因为‘显微阐幽’(下传)、‘探赜索 隐,钩深致远’(上传)的方法与荀子精神不合,反而与其所评 思孟的方法相近。 下传之言伏羲神农皇帝之‘按往旧造说’亦 与荀子‘法后王’之旨相背,而与其评思孟为近。 故著者以为, 《易传》之时代固可在秦汉之交,而作者的学派则为所谓俗儒 所有本而‘受而传之’者。 ”[7] (P288) 任继愈先生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认为,《易传》成书于战 国,它以邹鲁文化为背景,接受了道家思想、管仲学派以及燕齐 文化,甚至法家思想的影响,但“其思想主流仍是儒家”[8] (P658) 。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说:“从《易传》保留的不少‘子 曰’云云的言论,以及大部分内容所反映的浓厚的儒家思想, 似可以说明其作者当属孔门弟子们,而创作时代当在春秋、战 国之间。 ”[9](P9) (二)道家学者所作。 钱穆先生 1928 年夏在苏州青年学术 讲演会所作的演讲《易经研究》中提出 10 条证据,论证“十翼” 非孔子所作。又从中抽绎出“道”、“天”、“鬼神”三个方面,比较 《论 语》与《系 辞》的 不 同,认 为:“《系 辞》里 的 道,明 与《老》、 《庄》的说法相合”,“再把《系辞》里单言“神”字的语意来看,多 似《老》、《庄》书里说的‘自然’”。 在总结时,作者明确地说: 《易系》里的思想,大体上是远于《论语》而近于《老》、《庄》 的约有下面三条:(一)《系辞》言神言变化,相当于《老》《庄》言 自然言道;《论语》好言仁,只重人与人的相交,对于人类以外 的自然界似少注意。 (二)《系辞》言利害吉凶,《老》、《庄》亦言 利害吉凶;孔子学说的对象为人群,故不敢言利而言义,《老》、 《庄》学说的对象为自然,故不必言义而迳言利。 (三)《系辞》、 《老子》均重因果观念;孔子贵知命,仅求活动于现有的状态之 下,《老子》、《易系》则于命的来源均有讨究,这显见是他们思 想的不同。所以《易系》里的哲学,是道家的自然哲学,他的宇宙 论可以说是唯气之一元论,或者说是法家的一元论。 尽管《周 易》与《老 子》、《庄 子》一 起,被 晋 代 玄 学 家 尊 为 “三玄”,尽管玄学家王弼在《周易注》中曾多以道家观念、术语 为注,但在 学术 界正 式 提 出《系 辞》属 道 家 书 者,钱 穆 是 第 一 人。 这一思想在陈鼓应那里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至 90 年代中叶,陈鼓应先生发表 了一系列文章论证《易传》为道家系统著作。 1996 年,作者出 版《易传与道家 思想》一书,[10]全面论 证了 这一 问题。 作者 认 为,《易传》成书于战国中期以后,其时道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在《易传》中,体现其主体思想的是《彖传》、《系辞》、《象传》,其 思维方式与哲学概念与道家思想“一一相应”,《系辞》主要部 分的形而上学与宇宙论的主要概念太极、道、阴阳、精气均与 道家有密切关系;《彖传》 源于稷下道家,《系辞》 源于黄老学 派;马王堆帛书《系辞》是最早的道家传本。 (三)成于众手,而孔子是其重要一员。 在《易童子问》中, 欧阳修对《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五种提出了 疑问,但对《彖传》、《象传》两种的作者却未予质疑,而且明确 说:“彖者,圣人之言也。”“盖圣人取象,所以明卦也。”可见,欧 阳修认为《彖传》、《象传》为孔子所作,而“《系辞》而下非圣人 之作 者”,“至 于‘何 谓’、‘子 曰’者,讲 师 之 言 也;《说 卦》、《杂 卦》者,筮人之占也”。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认为:“孔子曾用大功夫钻研卦辞 爻辞,作为儒家的哲学思想传授给弟子。 孔子讲说的记录及后 来传《易》的大师的补充,总称为《易传》或称《十翼》”。 从范著的 论述看,他认为《彖传》、《象传》为孔子所作,体现“孔子哲学的 64
基本观点”,特别是《系辞》“包含着自发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新的考古文献与思想理论,也为我们明辨此一问题提供 是装在形而上学的框子里的辩证法。这是孔子哲学的根本所了新的论据与武器。长沙马王堆帛书《要》有“夫子老而好 在”。对《文言》不甚看重,特别是《说卦》、《序卦》《杂卦》三篇,《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的记载,说明《史记·孔子世家》所 认为“不含什么重要意义”,可推测为是后人的补充。叫m-)记不诬,使怀疑者不攻自破。《要》中还记载孔子说:“《易》,我 郭沂博士从古籍记载及出土文物等方面考察,分析《易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 传》,认为今本《易传》由四个部分构成 《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 第一部分为孔子之前的《周易》文献,我称之为早期《易《孟子·滕文公下》记述:“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 传》,包括《彖》、《象》二部全部,《说卦》前三章之外的部分和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 《序卦》、《杂卦》全部。《乾文言》的第一节。第二部为孔门弟子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 所记孔子关于《周易》的言论,包括《系辞》的一部分,属《论乎!”《春秋》是在鲁国史书的基础上经孔子之手修订而成,如 语》类文献。第三部分为孔子的《易序》佚文,包括《系辞》的另实叙述又暗寓褒贬,深含微言大义,所以孔子有“知我”与“罪 部分和《说卦》前三章。第四部分为孔子的《易序》佚文。一我”之说。而这一说法恰与《要》之“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 篇为《续乾文言》,包括《乾文言》的第二、三、四节;另一篇我乎”之说相类。《易》为卜筮之书,“传”则以道德释之,既沾染 名之为《乾坤大义》,包括《乾文言》的第五、六节和《坤文言》“史巫之筮”,又赋予道德之义,这正是孔子担心被后世误解的 2d2) 原因。这是孔子自己作《易传》的明确表述。这是他异于“史巫 他把第一部分称为“早期《易传》,把后三部分称为“孔子之处,也是他超越“史巫”之处。所以李学勤先生说:“孔子不仅 易说”,而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易传》,也属于孔子易说,大致包是《易》的读者,也是一定意义上的作者,这正是因为他作了《易 括弟子所记孔子关于《周易》的言论和孔子《易序》佚文两部分。传》。即 吴前衡在研究“春秋易学”的课题中,提出了“《传》前易我们有理由认为,《易传》的主体为孔子所作。而在阐释的 学”的概念,以“探索《易传》的历史文化过程,探索由《易传》发过程中,他吸收了前人的成果,又经后人的补益,这是可能的 生突显而出的中华民族的理性品格”为宗旨。叫3他认为《易而且是存在的。但这并不妨碍其主体思想仍是孔子的,是早期 传》有一个“发生线索”,其发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儒家的。 《易传》是“线索的编结”,它将在这个历史过程的理性成果集 参考文献 结在一起,而其各篇又互有内在的理性联系;《易传》非一人 []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时之作,“它起于西周王室史官,诸侯筮史继其衣钵,成于作为1989 士的孔子”。从发生的时代而论,《说卦》最早发生于西周中2李学勤周易溯源M]成都:巴蜀书社2006 期;《杂卦》次之,不晚于春秋中期;《大象》又次之,成书在春秋3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M]上海:上海教育出 中期偏晚;《小象》、《彖传》又次之,在孔子垂暮之年,或稍后于版社,2001 孔子;《文言》、《系辞》为集义编纂之作,成于孔子身后,在战国4]傅道彬《诗》外诗论笺[围]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初期。 四 [S]顾颉刚古史辩(三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6]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外二种川[M]石家庄:河北 实际上,《汉书》不只《艺文志》一篇言及《易》,所论意见相教育出版社,2004 左;史迁与刘歆同时,不会出现改窜之事。“子日”之疑,始自欧7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川M]北京:生活·读书·新 阳修。对此,朱熹早已做过批驳。他说:“欧阳公所以疑十翼非知三联书店,1947 孔子作者,他《童子问》中说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 理’,又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只是说作《易》一事 如何有许多般样?又疑后面有许多‘子曰’,既言‘子曰’,则 次198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川北京:人民出版社, 9]黄寿棋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 圣人自作。这个自是他晓那道理不得了,却只去上面疑。他所2007 谓·子日’者,往往是弟子后来旋添入,亦不可知。近来胡五峰10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 将周子《通书》尽除去了篇名,却去上面各添一个‘周子曰’,此联书店,1996 亦可见其比”。 范文澜.中国通史筒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在研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研究者往往各执-1955 词,不论其余。主儒家说者,便从《易传》中选取与儒家相同或12]从早期《易传》到孔子易说[A]《国际易学研究》第三辑 相近的内容展开论述;主道家说者,则从中选取与道家相同或[C]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相近的内容申说己意。成书时代的论断也常常如此。这样,既 [13]吴前衡传前易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不符合历史的实际,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孔子和老子都处14黎靖德朱子语类[M中华书局,1986 于思想学派形成的初始时期,其思想中既有学派的主体精神, [5陈松长,廖明春.帛书《二三子》、《易之义》《要》释文 又有共同关心的话题。儒家主体上主道德,重人事,但也谈自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川C]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993 然,说天命。道家重自然,讲阴阳,但也论现实,讲道德 [责任编辑高文利] o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65
基本观点”,特别是《系辞》“包含着自发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是装在形而上学的框子里的辩证法。 这是孔子哲学的根本所 在”。 对《文言》不甚看重,特别是《说卦》、《序卦》、《杂卦》三篇, 认为“不含什么重要意义”,可推测为是后人的补充。 [11](P207-209) 郭沂博士从古籍记载及出土文物等方面考察, 分析 《易 传》,认为今本《易传》由四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 分 为 孔 子 之 前 的《周 易》文 献,我 称 之 为 早 期《易 传》,包 括《彖》、《象》二 部 全 部,《说 卦》前 三 章 之 外 的 部 分 和 《序卦》、《杂卦》全部。 《乾文言》的第一节。 第二部为孔门弟子 所 记 孔 子 关 于《周 易》的 言 论,包 括《系 辞》的 一 部 分,属《论 语》类文献。 第三部分为孔子的《易序》佚文,包括《系辞》的另 一部分和《说卦》前三章。 第四部分为孔子的《易序》佚文。 一 篇为《续 乾文 言》,包 括《乾 文 言》的 第 二、三、四 节;另 一 篇 我 名之 为《乾 坤大义》,包括《乾 文 言》的 第 五、六 节 和《坤 文 言》 全部。 [12](P280) 他把第一部分称为“早期《易传》”,把后三部分称为“孔子 易说”,而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易传》,也属于孔子易说,大致包 括弟子所记孔子关于《周易》的言论和孔子《易序》佚文两部分。 吴前 衡 在 研 究“春 秋 易 学”的 课 题 中,提 出 了“《传》前 易 学”的概念,以“探索《易传》的历史文化过程,探索由《易传》发 生突显而出的中华民族的理性品格”为宗旨。 [13](P13) 他认为《易 传》有一个“发生线索”,其发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易传》是“线索的编结”,它将在这个历史过程的理性成果集 结在一起,而其各篇又互有内在的理性联系;《易传》非一人一 时之作,“它起于西周王室史官,诸侯筮史继其衣钵,成于作为 ‘士’的孔子”。从发生的时代而论,《说卦》最早,发生于西周中 期;《杂卦》次之,不晚于春秋中期;《大象》又次之,成书在春秋 中期偏晚;《小象》、《彖传》又次之,在孔子垂暮之年,或稍后于 孔子;《文言》、《系辞》为集义编纂之作,成于孔子身后,在战国 初期。 [13](P346-348) 四 实际上,《汉书》不只《艺文志》一篇言及《易》,所论意见相 左;史迁与刘歆同时,不会出现改窜之事。“子曰”之疑,始自欧 阳修。 对此,朱熹早已做过批驳。 他说:“欧阳公所以疑十翼非 孔子作 者,他《童子 问》中 说 道:‘仰 以 观 于 天 文,俯 以 察 于 地 理’,又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只是说作《易》一事, 如何有许多般样? 又疑后面有许多‘子曰’,既言‘子曰’,则非 圣人自作。 这个自是他晓那道理不得了,却只去上面疑。 他所 谓‘子曰’者,往往是弟子后来旋添入,亦不可知。 近来胡五峰 将周子《通书》尽除去了篇名,却去上面各添一个‘周子曰’,此 亦可见其比”。 [14](P1675) 在研究中,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 研究者往往各执一 词,不论其余。 主儒家说者,便从《易传》中选取与儒家相同或 相近的内容展开论述;主道家说者,则从中选取与道家相同或 相近的内容申说己意。 成书时代的论断也常常如此。 这样,既 不符合历史的实际, 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孔子和老子都处 于思想学派形成的初始时期,其思想中既有学派的主体精神, 又有共同关心的话题。 儒家主体上主道德,重人事,但也谈自 然,说天命。 道家重自然,讲阴阳,但也论现实,讲道德。 新的考古文献与思想理论, 也为我们明辨此一问题提供 了新的论据与武器。 长沙马王堆帛书 《要》 有 “夫子老而好 《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的记载,说明《史记·孔子世家》所 记不诬,使怀疑者不攻自破。 《要》中还记载孔子说:“《易》,我 后其祝卜矣! 我观其德义耳也。 ……后世之士疑丘者, 或以 《易》乎? 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 ”[15](P434-435) 《孟子·滕文公下》记述:“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 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 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 乎!’”《春秋》是在鲁国史书的基础上经孔子之手修订而成,如 实叙述又暗寓褒贬,深含微言大义,所以孔子有“知我”与“罪 我”之说。而这一说法恰与《要》之“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 乎”之说相类。 《易》为卜筮之书,“传”则以道德释之,既沾染 “史巫之筮”,又赋予道德之义,这正是孔子担心被后世误解的 原因。 这是孔子自己作《易传》的明确表述。 这是他异于“史巫” 之处,也是他超越“史巫”之处。 所以李学勤先生说:“孔子不仅 是《易》的读者,也是一定意义上的作者,这正是因为他作了《易 传》”。 [2](P379) 我们有理由认为,《易传》的主体为孔子所作。而在阐释的 过程中,他吸收了前人的成果,又经后人的补益,这是可能的, 而且是存在的。但这并不妨碍其主体思想仍是孔子的,是早期 儒家的。 参考文献: [1]金景芳,吕绍 纲.周 易全 解[M].长 春:吉 林 大 学 出 版 社. 1989. [2]李学勤.周易溯源[M].成都:巴蜀书社.2006. [3]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 学术 思想[M].上海:上海 教育 出 版社,2001. [4]傅道彬.《诗》外诗论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3. [5]顾颉刚.古史辩(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6]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外二 种)[M].石 家庄:河北 教育出版社,2004. [7]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1947. [8]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 [9]黄寿祺,张善 文.周 易译 注[M].上 海: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2007. [10]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1996. [11]范 文 澜.中 国 通 史 简 编[M].北 京 :人 民 文 学 出 版 社, 1955. [12]从早期《易传》到孔子易说[A].《国际易学研究》第三辑 [C].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13]吴前衡.传前易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14]黎靖德.朱子语类[M].中华书局,1986. [15]陈松长,廖明春.帛书《二三子》、《易之义》、《要》释文·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 高文利 ]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