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易传》论文汇编_帛书_易传成书问题新探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4,文件大小:344.77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第32卷第1期 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 32 No. 1 2009年1月 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 Jan.2009 帛书《易传》成书问题新探 刘光胜 (清华大学历史系暨思想文化研究所,北京100084) 摘要:帛书《易传》整体形成在秦代《挟书律》施行之前,帛书《易传》的散乱期和《挟书律》的施行期基本重合 帛书的整理期在《挟书律》废除到汉文帝前元十二年之间。帛本《易传》中《说卦》前三章的归属问题,帛本《 辞》与今本《系辞》的先后关系问题,帛书《易传》的成书时间问题,都可在这一框架下得到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帛书《易传》;竹简本;《挟书律》成书过程 中图分类号:K22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51(2009)01-0113-04 A Ne w Ex ploring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silk book Yi Zhuan LIU Guangshen (Institute of Ideology and Culture, Department of History, Tsing 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l Abstract: The silk books Yi Zhuan had been in the overall formation before Xie Shu Lv came into effect in the Q k books Yi Zhuan scattered when the Xie Shu L w had been into the period of the implementation. The collation period of the silk books Yi Zhuan is from the Xie Shu Lvs abolition to the Qian Yuan 12 years of Han Wen Emperor. In this frame- work, we can make reasonable explanations of the attribution of three front chapters S huo Gua in the silk book Yi Zhua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ilk book xi Ci and the current text Xi Ci and the formation time of the silk book yi zhuan Key words: silk book Yi Zhuan; bamboo slips; Xie Shu Lv, the formation of the silk book 帛书《易传》包括《二三子问》、《系辞》、《衷》①、《要》、《缪今本《易传》各篇作比较。虽然今本《易传》的作者、成书年 和》和《昭力》六篇,字体均为隶书,约16000余字,分载于两代,学者们众说纷纭,争论已久,但一般认为,在今本《易传》 张黄帛之上。帛书《易传》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是汉各篇中,《系辞》的成书时间较早,不会晚于战国晚期,其他各 文帝初年的抄本。因成书时间要早于下葬时间(汉文帝前元篇次之。帛书《系辞》、《衷》、《要》包含了今本《系辞》绝大部 十二年,即前168年),故帛书《易传》成书的下限最晚当在汉分章节和《说卦》前三章的内容,因此将今、帛本《易传》比对 初。帛书《易传》处于战国学术到两汉学术的关键点上,对它是判断帛书《易传》成书年代最重要的方法。二是《史记》 成书问题的研究极具学术价值 《汉书》等史籍中记载了儒家易学传承情况,据此来对帛书 学术史的考察 《易传》的成书年代进行大致推断。三是汉以前的古文献经 常互相援引,查看古文献中与帛书《易传》相同或相似的内 帛书《易传》的成书时间要早于下葬时间,虽然它的下葬容,看它们引用帛书《易传》还是帛书《易传》引用它们,也可 时间已经确定,但对于它的成书时间,学者们争议很大。学判断帛书《易传》的年代。四是分析帛书《易传》的字形、字体 者们认为帛书《易传》的成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我们以和重要词语,如文人、武夫黔首等 他们所论帛书六篇中最后一篇的成书时间为标准,将学术界 学者们的可贵之处在于不单纯用一种方法来考证帛书 的说法划分为两种:一种是成书于先秦说,另一种是成书于《易传》的年代,而是综合采用多种方法来考证,取得了不少 汉初说。但具体到这六篇,每种说法都可以再细分 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澄清。我们在前人研究 学者们推定帛书《易传》成书年代的方法有很多:一是与的基础上,从一个新的视角切入,对帛书《易传》的成书过程 收稿日期:2008-11-20 作者简介:刘光胜(1972-),男,山东潍坊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和中国儒学史研究 201994-2010ChinaAcademie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第 32 卷第 1 期 2009 年 1 月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 32 No. 1 J an. 2009 帛书《易传》成书问题新探 刘 光 胜 (清华大学 历史系暨思想文化研究所 ,北京 100084) 收稿日期 :2008211220 作者简介 :刘光胜(19722 ) ,男 ,山东潍坊人 ,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和中国儒学史研究。 摘 要 :帛书《易传》整体形成在秦代《挟书律》施行之前 ,帛书《易传》的散乱期和《挟书律》的施行期基本重合 , 帛书的整理期在《挟书律》废除到汉文帝前元十二年之间。帛本《易传》中《说卦》前三章的归属问题 ,帛本《系 辞》与今本《系辞》的先后关系问题 ,帛书《易传》的成书时间问题 ,都可在这一框架下得到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 : 帛书《易传》;竹简本《; 挟书律》;成书过程 中图分类号 : K221. 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1751 (2009) 0120113204 A New Exploring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Silk Book Yi Zhua n L IU Guang2sheng ( I nstitute of I deolog y and Culture , Department of History , Tsinghua Uni versit y , Bei j ing 100084 , China) Abstract :The silk books Yi Zhuan had been in the overall formation before Xie S hu L v came into effect in the Qin Dynasty. The silk books Yi Zhuan scattered when the X ie S hu L v had been into the period of the implementation. The collation period of the silk books Yi Zhuan is from the Xie S hu L v’s abolition to the Qian Yuan 12 years of Han Wen Emperor. In this frame2 work , we can make reasonable explanations of the attribution of three front chapters S huo Gua in the silk book Yi Zhua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ilk book Xi Ci and the current text Xi Ci and the formation time of the silk book Yi Zhuan. Key words :silk book Yi Zhuan ; bamboo slips; Xie S hu L v ; the formation of the silk book 帛书《易传》包括《二三子问》《、系辞》《、衷》①《、要》《、缪 和》和《昭力》六篇 ,字体均为隶书 ,约 16 000 余字 ,分载于两 张黄帛之上。帛书《易传》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 ,是汉 文帝初年的抄本。因成书时间要早于下葬时间 (汉文帝前元 十二年 ,即前 168 年) ,故帛书《易传》成书的下限最晚当在汉 初。帛书《易传》处于战国学术到两汉学术的关键点上 ,对它 成书问题的研究极具学术价值。 一、学术史的考察 帛书《易传》的成书时间要早于下葬时间 ,虽然它的下葬 时间已经确定 ,但对于它的成书时间 ,学者们争议很大。学 者们认为帛书《易传》的成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因此我们以 他们所论帛书六篇中最后一篇的成书时间为标准 ,将学术界 的说法划分为两种 :一种是成书于先秦说 ,另一种是成书于 汉初说。但具体到这六篇 ,每种说法都可以再细分。 学者们推定帛书《易传》成书年代的方法有很多 :一是与 今本《易传》各篇作比较。虽然今本《易传》的作者、成书年 代 ,学者们众说纷纭 ,争论已久 ,但一般认为 ,在今本《易传》 各篇中《, 系辞》的成书时间较早 ,不会晚于战国晚期 ,其他各 篇次之。帛书《系辞》《、衷》《、要》包含了今本《系辞》绝大部 分章节和《说卦》前三章的内容 ,因此将今、帛本《易传》比对 是判断帛书《易传》成书年代最重要的方法。二是《史记》、 《汉书》等史籍中记载了儒家易学传承情况 ,据此来对帛书 《易传》的成书年代进行大致推断。三是汉以前的古文献经 常互相援引 ,查看古文献中与帛书《易传》相同或相似的内 容 ,看它们引用帛书《易传》还是帛书《易传》引用它们 ,也可 判断帛书《易传》的年代。四是分析帛书《易传》的字形、字体 和重要词语 ,如文人、武夫、黔首等。 学者们的可贵之处在于不单纯用一种方法来考证帛书 《易传》的年代 ,而是综合采用多种方法来考证 ,取得了不少 成绩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澄清。我们在前人研究 的基础上 ,从一个新的视角切入 ,对帛书《易传》的成书过程 — 311 —

刘光胜:帛书《易传》成书问题新探 进行新的探索 的。今本《系辞》不见于帛本《系辞》的其他篇章,主要集中在 二、考证帛书《易传》成书问题的依据 《衷》篇的后半部分和《要》篇的前面,它们的顺序分别是《系 辞下》的第六、七、八、九章。《系辞下》的第十章在《要》篇的 1.帛本《系辞》和今本《系辞》的内容构成基本一致 第一行因为《衷》和《要》两篇是联在一起的,所以它们虽隔 帛本《系辞》和今本《系辞》相比较,主要有两点不同:一着分篇的墨丁标志并分散于两篇帛书实际上仍是联在一起 是文字的差异;二是章次的差异。文字差异除了少数错讹字的顺序和今本基本一致。《要》篇中今本《系辞》的第五章 外③最常见的是通假字。帛书《系辞》包含今传本《系辞上》除缺少第八节外,其余第六、七、九、十、十一节也都联在 全部和《系辞下》第一章到第四章前半部分、第七章后面的数起。因为帛书《昭力》前面没有分篇墨丁,篇尾合记字数六 句及第十二章的内容,其余今传本的章节散见于帛书《要》篇千所以学者多认为它和《缪和》是一种两篇,甚至认为帛书 和《衷》篇,即使是脱简最多的“大衍之数”一章,也有“天一地作者正试图将《昭力》编入《缪和》之中。由于帛书《衷》篇 二,天三第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一句保存在帛和《要》篇分篇墨丁明显,所以帛书《衷》篇的章次混乱以及 书《系辞》的第20至21行,也就是说,帛本《系辞》和今本《系《衷》与《要》之间的连接被忽略了。 辞》构成基本一致p35。 总体来说,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帛书《易传》底本的散 2.帛书眷写的底本是有些脱漏错乱的竹简本 乱情况并不严重,可以说有一定的顺序可言;二是章节号是 帛书所依据的底本是竹简本,而且有脱漏错乱的痕迹,判断帛书《易传》底本具体散乱位置的重要标志 这一点朱伯崑、李学勤、廖名春等先生已经指出。竹简本散3.抄手对易学知之甚少 号(圆黑点)作了一下统计,见表/令 乱的具体情况如何呢?我们对帛书《易传》的字数、实有章节上面己说过,帛书《衷》篇章节号在“子曰:恒罐则凶”的 前面分章是错误的。帛书《系辞》内容多,唯一一个章节号却 表1帛书《易传》字数、章节统计表 放在了“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前面,这个不能说是错误,但按 有章节号(圆黑点)效果大约字数 这种标准,帛书《系辞》中的章节号要远远多于一个,可见抄 19个 2600 手对此节的原义并不在乎1}。我们再将今本《系辞》与帛本 1个 正确3 内容进行对照,这一问题就会更加明显 衷 错误 (1)今本: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帛本:是 正确 1648 缪和 20 个个个 正确 5070 [明]于天又察于民故,是兴神物以前民民兴用。 (2)今本: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 仁二三子问》与《缪和》两篇内容较多,章节号也较多。或几乎息矣;帛本键川毁,则无以见《易》矣。《易》不可则 《昭力》篇内容较少,章节号较少。它们和内容一一对应 见,则键川不可见键川不可见则键川或几乎息矣 确无误,说明这三篇底本的竹简编联很可能是没有问题的 (3)今本: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帛本:圣 《要》篇有两个章节号在后半部分,它们的分章都是正确人具以见天下之请,而不疑诸其形容 的。《要》篇前半部分混有今本《系辞下》的第五章和第十章 可以看出,第一句多了“民兴”,使句子逻辑不通第二句 没有章节号,帛书所据底本在这里编次较为混乱。《衷》篇只多了“则键川不可见,键川不可见”,显得罗嗦,太过直白。第 有一个章节号在28行。从该篇19到29行,一个“子曰”紧三句则多一“不”字,致使句子意思完全相反。《系辞》是《易 跟一个“易曰”每一个“子曰”都是对前面“易曰”卦爻辞的解传》中最重要的篇章抄手却把《系辞》分抄在三篇帛书中,而 释。第28行章节号前面是“易曰:或在渊,无咎。”后面紧且多处错误,种种迹象表明抄手除了抄写粗心外,更多的是 接着的“子曰”是对它的解释,这个章节号把内容分为两章,对《系辞》知之甚少。 这种分章法是错误的。我们再看一下《衷》篇的内容,以行为 4.帛书《易传》中的“子”是指孔子 界粗略地划分一下:第一部分(1-3)解说天地之义;第二部分 学者们对《缪和》、《昭力》两篇中的“子曰”之“子”为谁的 (4-13)解说各卦卦名之义;第三部分(14-15)是今本《说卦》前问题多有异议,有学者认为“这里的子曰’,应即“先生曰’, 三章第四部分(1618)解说天地、文、武之义;第五部分(19是欧阳修所谓的讲师之言”。对此有些学者提出了不同意 9)详说乾坤两卦卦义;第六部分(333)揭示文武之德;第见如丁四新先生认为“《缪和》、《昭力》的子曰’当即是吼孔 七部分(34-45)是今本《系辞下》的第六、七、八、九章。从内子曰’,与其他四篇帛书《易传》的‘曰’、孔子曰’或夫子 容上看第四部分和第六部分是可以联起来的,第三部分《说曰’相同,而非欧阳修所谓的讲师之言’。我们认同丁四 卦》前三章是总说,放在第二部分各卦卦名之义和第四部分新先生的观点,但这个“孔子”是春秋末期的孔子还是后世孔 详说乾坤两卦卦义之间尤其不合适。这些说明《衷》篇散乱子后学假托孔子之名,我们则难以确定。确定帛书《易传》中 较为严重 的“子”是指孔子,就是说,帛书《易传》为孔子后学所传,是儒 和今本《系辞》对照我们发现帛书《系辞》的结构是有序家典籍,而不属于道家学派 114 o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刘光胜 :帛书《易传》成书问题新探 进行新的探索。 二、考证帛书《易传》成书问题的依据 1. 帛本《系辞》和今本《系辞》的内容构成基本一致 帛本《系辞》和今本《系辞》相比较 ,主要有两点不同 :一 是文字的差异 ;二是章次的差异。文字差异除了少数错讹字 外② ,最常见的是通假字。帛书《系辞》包含今传本《系辞上》 全部和《系辞下》第一章到第四章前半部分、第七章后面的数 句及第十二章的内容 ,其余今传本的章节散见于帛书《要》篇 和《衷》篇 ,即使是脱简最多的“大衍之数”一章 ,也有“天一地 二 ,天三第四 ,天五地六 ,天七地八 ,天九地十”一句保存在帛 书《系辞》的第 20 至 21 行 ,也就是说 ,帛本《系辞》和今本《系 辞》的构成基本一致[1 ]325 。 2. 帛书誊写的底本是有些脱漏错乱的竹简本 帛书所依据的底本是竹简本 ,而且有脱漏错乱的痕迹 , 这一点朱伯崑、李学勤、廖名春等先生已经指出③。竹简本散 乱的具体情况如何呢 ? 我们对帛书《易传》的字数、实有章节 号(圆黑点) 作了一下统计 ,见表 1 ④ : 表 1 帛书《易传》字数、章节统计表 篇名 实有章节号(圆黑点) 效果 大约字数 二三子问 19 个 正确 2 600 系辞 1 个 正确 3 000 衷 1 个 错误 3 100 要 2 个 正确 1 648 缪和 20 个 正确 5 070 昭力 2 个 正确 930 《二三子问》与《缪和》两篇内容较多 ,章节号也较多。 《昭力》篇内容较少 ,章节号较少。它们和内容一一对应 ,准 确无误 ,说明这三篇底本的竹简编联很可能是没有问题的。 《要》篇有两个章节号在后半部分 ,它们的分章都是正确 的。《要》篇前半部分混有今本《系辞下》的第五章和第十章 , 没有章节号 ,帛书所据底本在这里编次较为混乱。《衷》篇只 有一个章节号在 28 行。从该篇 19 到 29 行 ,一个“子曰”紧 跟一个“易曰”,每一个“子曰”都是对前面“易曰”卦爻辞的解 释。第 28 行章节号前面是“易曰 ‘: 或在渊 ,无咎。’”后面紧 接着的“子曰”是对它的解释 ,这个章节号把内容分为两章 , 这种分章法是错误的。我们再看一下《衷》篇的内容 ,以行为 界粗略地划分一下 :第一部分 (123) 解说天地之义 ;第二部分 (4213)解说各卦卦名之义 ;第三部分(14215) 是今本《说卦》前 三章 ;第四部分(16218) 解说天、地、文、武之义 ;第五部分(192 29) 详说乾坤两卦卦义 ;第六部分 (30233) 揭示文武之德 ;第 七部分(34245) 是今本《系辞下》的第六、七、八、九章。从内 容上看 ,第四部分和第六部分是可以联起来的 ,第三部分《说 卦》前三章是总说 ,放在第二部分各卦卦名之义和第四部分 详说乾坤两卦卦义之间尤其不合适。这些说明《衷》篇散乱 较为严重。 和今本《系辞》对照 ,我们发现帛书《系辞》的结构是有序 的。今本《系辞》不见于帛本《系辞》的其他篇章 ,主要集中在 《衷》篇的后半部分和《要》篇的前面 ,它们的顺序分别是《系 辞下》的第六、七、八、九章。《系辞下》的第十章在《要》篇的 第一行⑤ ,因为《衷》和《要》两篇是联在一起的 ,所以它们虽隔 着分篇的墨丁标志并分散于两篇帛书 ,实际上仍是联在一起 的 ,顺序和今本基本一致⑥。《要》篇中今本《系辞》的第五章 , 除缺少第八节外 ,其余第六、七、九、十、十一节也都联在一 起。因为帛书《昭力》前面没有分篇墨丁 ,篇尾合记字数六 千 ,所以学者多认为它和《缪和》是一种两篇 ,甚至认为帛书 作者正试图将《昭力》编入《缪和》之中[2 ] 。由于帛书《衷》篇 和《要》篇分篇墨丁明显 ,所以帛书《衷》篇的章次混乱以及 《衷》与《要》之间的连接被忽略了。 总体来说 ,可以归纳为两点 :一是帛书《易传》底本的散 乱情况并不严重 ,可以说有一定的顺序可言 ;二是章节号是 判断帛书《易传》底本具体散乱位置的重要标志。 3. 抄手对易学知之甚少 上面已说过 ,帛书《衷》篇章节号在“子曰 :恒 则凶”的 前面分章是错误的。帛书《系辞》内容多 ,唯一一个章节号却 放在了“鸣鹤在阴 ,其子和之”前面 ,这个不能说是错误 ,但按 这种标准 ,帛书《系辞》中的章节号要远远多于一个 ,可见抄 手对此节的原义并不在乎[3 ]47 。我们再将今本《系辞》与帛本 内容进行对照 ,这一问题就会更加明显 : (1) 今本 :而察于民之故 ,是兴神物以前民用 ;帛本 :是亓 [明]于天又察于民故 ,是兴神物以前民民兴用。 (2) 今本 :乾坤毁 ,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 ,则乾坤 或几乎息矣 ;帛本 :键川毁 ,则无以见《易》矣。《易》不可则 见 ,则键川不可见 ,键川不可见则键川或几乎息矣。 (3) 今本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 ,而拟诸其形容 ;帛本 :圣 人具以见天下之请 ,而不疑诸其形容。 可以看出 ,第一句多了“民兴”,使句子逻辑不通 ,第二句 多了“则键川不可见 ,键川不可见”,显得罗嗦 ,太过直白。第 三句则多一“不”字 ,致使句子意思完全相反。《系辞》是《易 传》中最重要的篇章 ,抄手却把《系辞》分抄在三篇帛书中 ,而 且多处错误 ,种种迹象表明 ,抄手除了抄写粗心外 ,更多的是 对《系辞》知之甚少。 4. 帛书《易传》中的“子”是指孔子 学者们对《缪和》《、昭力》两篇中的“子曰”之“子”为谁的 问题多有异议 ,有学者认为“这里的‘子曰’,应即‘先生曰’, 是欧阳修所谓的‘讲师之言’”。⑦对此有些学者提出了不同意 见⑧ ,如丁四新先生认为“《缪和》《、昭力》的‘子曰’当即是‘孔 子曰’,与其他四篇帛书《易传》的‘子曰’、‘孔子曰’或‘夫子 曰’相同 ,而非欧阳修所谓的‘讲师之言’。”[4 ]我们认同丁四 新先生的观点 ,但这个“孔子”是春秋末期的孔子还是后世孔 子后学假托孔子之名 ,我们则难以确定。确定帛书《易传》中 的“子”是指孔子 ,就是说 ,帛书《易传》为孔子后学所传 ,是儒 家典籍 ,而不属于道家学派。 — 411 —

刘光胜:帛书《易传》成书问题新探 3.帛本《系辞》和今本《系辞》的关系 三、帛书《易传》的成书过程 关于帛本《系辞》和今本《系辞》的关系,学界存在两种截 1.帛书《易传》的整体形成 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今本《系辞》抄录了《衷》的文字,乃 《二三子问》、《衷》、《要》三篇都有对五行的论说。我们是根据帛书《系辞》、《衷》和《要》篇改编纂辑而成D;另 检索《论语》、《周易》、《孔子家语》等传世文献,虽然《孔子家种认为,帛本《系辞》是对今本《系辞》的节录“。针对第 语·五帝》和《观乡射》两篇有孔子对五行的论述,但都没有一种说法,李学勤师曾提出了两条反证。第二种说法 孔子用五行解易的记载,因此,帛书《易传》中五行解易的作的主要证据是《要》和《衷》两篇引述《系辞》作为立论依据,比 法应属于孔子后学。思想的融合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这从如《衷》篇“二与四同功而异位”一段三次皆称“易曰”,不称 个侧面说明帛书《易传》的形成有一个长期的过程。此外,“子曰”6。如果此说成立,同样在《衷》这一篇的第34 《二三子问》和《衷》都有对《坤》卦六四爻辞“括囊,无咎”与上行,引用《系辞》的内容,为何用“子日”而不用“易曰”?具体 六爻辞“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的论述,《二三子问》和《要》篇到《衷》篇“二与四同功而异位”一段来说,这种说法看似合 都有对鼎卦九四爻辞“鼎折足,覆公悚,其形渥,凶”的论述,理、实际上,《衷》篇不仅是引用了这一小段,而是连续引用了 《衷》和《昭力》两篇都有对“文人”和“武夫”的阐述。这些阐《系辞下》第七、八九章大约470个字的内容,引用的内容竟 发彼此间的主旨一致,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密切在帛书整超过了原文,这样多的引用不要说儒家,就是包括其他先秦 体形成之时,它们有一个整体性的思想体系。 诸子在内,也是很少见的。 秦代的焚书坑儒和《挟书律》的颁布,对儒学是一次重大 帛书底本《系辞》(竹简本)和今本《系辞》源于同一祖本 的打击。此后是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动荡不安,至汉的不同传本,主要理由如下 惠帝四年才废除《挟书律》,因此从秦代到汉初,儒学发展都 第一,如上文所述,从帛书《系辞》后半部分到《要》篇前 没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李学勤先生认为:“汉初 半部分,包括《衷》篇在内,竹简本的编联存有问题 竹简帛书种种佚籍,大多是自先秦幸存下来的书籍的抄本 第二,先秦常见的文体是经说体,前面是经,后面是说 所以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学术的面貌而且可以由之上溯先弟 子用说来解释先生的经。按照这种体例,应该《系辞》的内 秦学术,关系到学术史上的好多重大问题。5根据目前出容在前,《衷》篇的内容在后才对,而《衷》的体例恰恰与之相 土的《挟书律》施行期内的墓葬书籍均未超出《挟书律》的范反不符合先秦的经说体体例。更为重要的是,《衷》、《要》篇 围来看,《挟书律》的施行是很严格的,因此,我们认为帛书中所有今本《系辞》的段落,无一重复地出现于帛书《系辞》 《易传》的整体形成在秦代《挟书律》施行之前 中这只能说明是竹简本《系辞》散乱到《衷》篇、《要》篇,而不 帛书《易传》竹简底本的散乱与整理 是相反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孔子传《易》于瞿,瞿传楚人 第三,帛书《易传》的出土证明,在一定时期的某些《易 骄臂子弘,弘传江东人矫子庸疵疵传燕人周子家竖,竖传淳传》传本中,《说卦》的前三章不属于《说卦》。宋代的周燔和 于人光子乘羽,羽传齐人田子庄何。从战国初期到汉初,儒前苏联的舒茨基都看到了《说卦》前三章有自己的特点,不同 家易学一直在流传,《新语》、《韩诗外传》都称引过《系辞》,因于后面几章,认为这三章属于《系辞》9 此,汉初肯定有《系辞》的本子在流传。马王堆三号墓的墓主 我们推测:竹简本《系辞》在成篇以后,在被散乱之前,实 可能是长沙相国轨侯利仓之子,利仓家族应该有足够的人际上包含了帛书《易传》中所有今本《系辞》的内容,同时还 力、财力找到一个完整的《系辞》本子,并对帛书《系辞》竹简括今本《说卦》的前三章。也就是说,散乱前的竹简本《系辞》 底本进行整理,利仓家族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呢?在先秦儒家和今本的关系是源于同一祖本的不同传本,它的成书时间和 的《易》学传承中,到臂子弓时,《易》学就传到了楚地。郭店今本应大致相同,在战国中期以前。由于利仓家族没有对帛 简、上博简"的出土证明了战国中后期有学者在南方传易。书《易传》竹简底本进行整理所以今天我们见到的帛书《系 战国末期荀子曾在兰陵传易,汉初的淮南九师著有《淮南道辞》应是竹简本《系辞》散乱到《衷》《要》篇后的原貌。 训》十二篇,可以说从战国到汉初,易学在南方传播兴盛,学 4.帛书成书时间补证 者不乏其人。利仓家族为什么找一个对易学知之甚少的抄 对帛书《易传》中的重要词语进行时代考察,是判断帛书 手呢?最可能的原因就是《易传》竹简底本的损坏并不十分《易传》成书年代的重要方法。《缪和》篇曰:“子曰:明王 严重,而目前帛书《易传》的情况也确实如此。帛书《易传》本口口口口口口口口然,立为判辟,以散其群党,执为赏庆爵 是由孔门后学笔记形式的材料汇编而成,章节之间的联系并列,以劝天下群臣黔首男女。”梁韦弦先生认为“黔首’一语 不十分紧密,因此,帛书底本虽有脱漏散乱,利仓家族认为它当确为秦统一中国后改制度、易服色的产物,汉以后做为 还没有残损到必须对它进行重新校对的程度,同样也不需要种历史遗迹仍有残留。如果这一点能够确立,则帛书《缪和》 找一个易学学者对它进行整理。我们推测,今天见到的帛本篇的最后写定年代不会早于秦统一之前即可确定。”对此 《易传》保留着竹简散乱后的原貌,利仓家族没有对帛书《易于豪亮先生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黔首”一词最早见于《战 传》竹简底本进行整理,如果有整理,那也只是抄写而已。 国策·魏策·魏惠王死》章,因而推定帛书《易传》是战国晚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刘光胜 :帛书《易传》成书问题新探 三、帛书《易传》的成书过程 1. 帛书《易传》的整体形成 《二三子问》《、衷》《、要》三篇都有对五行的论说。我们 检索《论语》《、周易》《、孔子家语》等传世文献 ,虽然《孔子家 语 ·五帝》和《观乡射》两篇有孔子对五行的论述 ,但都没有 孔子用五行解易的记载 ,因此 ,帛书《易传》中五行解易的作 法应属于孔子后学。思想的融合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这从 一个侧面说明帛书《易传》的形成有一个长期的过程。此外 , 《二三子问》和《衷》都有对《坤》卦六四爻辞“括囊 ,无咎”与上 六爻辞“龙战于野 ,其血玄黄”的论述《, 二三子问》和《要》篇 都有对鼎卦九四爻辞“鼎折足 ,覆公 ,其形渥 ,凶”的论述 , 《衷》和《昭力》两篇都有对“文人”和“武夫”的阐述。这些阐 发彼此间的主旨一致 ,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密切 ,在帛书整 体形成之时 ,它们有一个整体性的思想体系。 秦代的焚书坑儒和《挟书律》的颁布 ,对儒学是一次重大 的打击。此后是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 ,社会动荡不安 ,至汉 惠帝四年才废除《挟书律》,因此从秦代到汉初 ,儒学发展都 没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李学勤先生认为 “: 汉初的 竹简帛书种种佚籍 ,大多是自先秦幸存下来的书籍的抄本 , 所以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学术的面貌 ,而且可以由之上溯先 秦学术 ,关系到学术史上的好多重大问题。”[5 ]8根据目前出 土的《挟书律》施行期内的墓葬书籍均未超出《挟书律》的范 围来看《, 挟书律》的施行是很严格的 ,因此 ,我们认为帛书 《易传》的整体形成在秦代《挟书律》施行之前。 2. 帛书《易传》竹简底本的散乱与整理 《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云“: 孔子传《易》于瞿 ,瞿传楚人 臂子弘 ,弘传江东人矫子庸疵 ,疵传燕人周子家竖 ,竖传淳 于人光子乘羽 ,羽传齐人田子庄何。”从战国初期到汉初 ,儒 家易学一直在流传《, 新语》《、韩诗外传》都称引过《系辞》,因 此 ,汉初肯定有《系辞》的本子在流传。马王堆三号墓的墓主 可能是长沙相国轪侯利仓之子⑨ ,利仓家族应该有足够的人 力、财力找到一个完整的《系辞》本子 ,并对帛书《系辞》竹简 底本进行整理 ,利仓家族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呢 ? 在先秦儒家 的《易》学传承中 ,到臂子弓时《, 易》学就传到了楚地。郭店 简、上博简⑩的出土证明了战国中后期有学者在南方传易。 战国末期荀子曾在兰陵传易λϖ,汉初的淮南九师著有《淮南道 训》十二篇 ,可以说从战国到汉初 ,易学在南方传播兴盛 ,学 者不乏其人。利仓家族为什么找一个对易学知之甚少的抄 手呢 ? 最可能的原因就是《易传》竹简底本的损坏并不十分 严重 ,而目前帛书《易传》的情况也确实如此。帛书《易传》本 是由孔门后学笔记形式的材料汇编而成 ,章节之间的联系并 不十分紧密 ,因此 ,帛书底本虽有脱漏散乱 ,利仓家族认为它 还没有残损到必须对它进行重新校对的程度 ,同样也不需要 找一个易学学者对它进行整理。我们推测 ,今天见到的帛本 《易传》保留着竹简散乱后的原貌 ,利仓家族没有对帛书《易 传》竹简底本进行整理 ,如果有整理 ,那也只是抄写而已。 3. 帛本《系辞》和今本《系辞》的关系 关于帛本《系辞》和今本《系辞》的关系 ,学界存在两种截 然不同的观点 :一种认为 ,今本《系辞》抄录了《衷》的文字 ,乃 是根据帛书《系辞》《、衷》和《要》篇改编纂辑而成[6 ]73288 ;另一 种认为 ,帛本《系辞》是对今本《系辞》的节录[7 ]1342141 。针对第 一种说法 ,李学勤师曾提出了两条反证[5 ]2482251 。第二种说法 的主要证据是《要》和《衷》两篇引述《系辞》作为立论依据 ,比 如《衷》篇“二与四同功而异位”一段三次皆称“易曰”,不称 “子曰”[8 ]55261 。如果此说成立 ,同样在《衷》这一篇的第 34 行 ,引用《系辞》的内容 ,为何用“子曰”而不用“易曰”? 具体 到《衷》篇“二与四同功而异位”一段来说 ,这种说法看似合 理 ,实际上《, 衷》篇不仅是引用了这一小段 ,而是连续引用了 《系辞下》第七、八、九章大约 470 个字的内容 ,引用的内容竟 超过了原文 ,这样多的引用 ,不要说儒家 ,就是包括其他先秦 诸子在内 ,也是很少见的。 帛书底本《系辞》(竹简本) 和今本《系辞》源于同一祖本 的不同传本 ,主要理由如下 : 第一 ,如上文所述 ,从帛书《系辞》后半部分到《要》篇前 半部分 ,包括《衷》篇在内 ,竹简本的编联存有问题。 第二 ,先秦常见的文体是经说体 ,前面是经 ,后面是说 , 弟子用说来解释先生的经。按照这种体例 ,应该《系辞》的内 容在前《, 衷》篇的内容在后才对 ,而《衷》的体例恰恰与之相 反 ,不符合先秦的经说体体例。更为重要的是《, 衷》《、要》篇 中所有今本《系辞》的段落 ,无一重复地出现于帛书《系辞》 中 ,这只能说明是竹简本《系辞》散乱到《衷》篇《、要》篇 ,而不 是相反。 第三 ,帛书《易传》的出土证明 ,在一定时期的某些《易 传》传本中《, 说卦》的前三章不属于《说卦》。宋代的周燔和 前苏联的舒茨基都看到了《说卦》前三章有自己的特点 ,不同 于后面几章 ,认为这三章属于《系辞》λω。 我们推测 :竹简本《系辞》在成篇以后 ,在被散乱之前 ,实 际上包含了帛书《易传》中所有今本《系辞》的内容 ,同时还包 括今本《说卦》的前三章。也就是说 ,散乱前的竹简本《系辞》 和今本的关系是源于同一祖本的不同传本 ,它的成书时间和 今本应大致相同 ,在战国中期以前。由于利仓家族没有对帛 书《易传》竹简底本进行整理 ,所以今天我们见到的帛书《系 辞》应是竹简本《系辞》散乱到《衷》《、要》篇后的原貌。 4. 帛书成书时间补证 对帛书《易传》中的重要词语进行时代考察 ,是判断帛书 《易传》成书年代的重要方法。《缪和》篇曰 :“子曰 : 明王 □□□□□□□□然 ,立为 辟 ,以散其群党 ,执为赏庆爵 列 ,以劝天下群臣黔首男女。”梁韦弦先生认为“‘黔首’一语 当确为秦统一中国后改制度、易服色的产物 ,汉以后做为一 种历史遗迹仍有残留。如果这一点能够确立 ,则帛书《缪和》 篇的最后写定年代不会早于秦统一之前即可确定。”[9 ]61对此 于豪亮先生有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黔首”一词最早见于《战 国策 ·魏策 ·魏惠王死》章 ,因而推定帛书《易传》是战国晚 — 511 —

刘光胜:帛书《易传》成书问题新探 期的作品。其实上博简《曹沫之阵》第53简已有这 成现在学界倾向于帛书《周易》有两块帛书组成(参李学勤师《周 词语:“黔首皆欲或之。经有关专家测定,上博简距今大约易溯源》第325320页),也就是说除《二三子问》外、《系辞》 257+65年,上博简的具体出土地点不详,但据推测是“楚国衷)《要》缪和》和《力》是联在一起的,彼此之间的先后顺序 迁陈郢以前贵族墓中的随葬品”k,因此《曹沫之阵》成书 不能颠倒 当在战国中期以前。“黔首”作为《曹沫之阵》中的一个词语,⑦参李学勤师《周易测源》,第30页,摩名春先生也持类似看法 它的出现理应在孟子之前⑨,到战国末期,它的使用越来越频 参廖名春《帛书〈缪和)、《昭力》简说》,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 究》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11页。 繁,《吕氏春秋》中“黔首”就出现21次之多,清人王念孙在 《广雅疏证》中说“盖旧有此称,至秦遂以为定名,非始皇创③郭沂先生首倡此说,宋立林先生也持此种观点,参郭沂《郭店竹简 先秦学术思想》,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10页;宋立林 为之也。"事实的确如此,“黔首”一词不能作为帛书《易传》成书缪和)、《昭力》“子曰”为孔子考》《周易研究》,200年第 书于汉初的证据 总体来说,帛书《易传》六篇虽是汉代的手抄本,并非汉⑨马王堆三号墓的墓主是软侯利仓之子,对此学者可能有不同看 人所作。帛书《易传》的成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帛书《易传》 法,但马王堆三号墓的墓主是利仓家族中的重要成员,殆无疑问。 整体形成在秦代《挟书律》施行之前,帛书《易传》的散乱期和⑩郭店简《六德》:故夫夫,妇妇,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六者各行 《挟书律》的施行期基本重合,帛书的整理期在《挟书律》废除其职而馋谄无由作也。观诸《诗》《书》则亦在矣观诸《礼》《乐》 到汉文帝前元十二年之间。利仓家族实际上并没有对帛书则亦在矣,观诸《易》、《春秋》则亦在矣。郭店简《语丛一》日:易所 《易传》进行整理,只是抄写而已。帛本《易传》中《说卦》前三 以会天道人道也。参荆门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 章的归属问题,帛本《系辞》与今本《系辞》的先后关系问题, 社,1998年。上博简中有《周易》经文,参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 帛书《易传》的成书时间问题,都可在这一框架下得到合理的 藏战国楚竹书·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①《荀子·大略》、《非相》篇出现了苟子论易的内容,可知战国末期 解释。 荀子曾在楚地传易 宋代林粟也看到了这一点,不过他认为《说卦》前三章应属于仪文 ①张立文先生命名为《易之义》学界多用此名,参见张立文《《周易 言》,三位学者的观点参叶国良《宋人疑经改经考》第一章,台大 帛书浅说》,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主编:《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第 《文史丛刊》,1980年版。上述内容转引自李学勤师《周易溯源》 辑,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84页。邢文先生认为《易之义》应 第335-336页 是《易赞》见那文(书周易研究》,人民出版社197年版,第4⑥T首”这一证据是在宋立林先生的启发下使用的 45页。廖名春先生认为《易之义》的原篇题应为《衷》,见廖名春 《试论(衷)的篇名和字数》,《周易研究》,2002年第5期。我们 同参考文献 意廖先生的观点,称此篇为《衷》 ]李学勤周易溯源[M]成都:巴蜀书社,2005 ②在错讹字中,个别字如“恒”“马”,是否是错字学者有不同说法,(21丁四新论帛书,缪和昭力的内在分别及其成书过程[]周易 如饶宗颐《帛书〈系辞传〉“大恒”说》,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 究》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6-19页;连邵明妈马王 3]邢文.帛书·周易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堆帛书《系辞》研究》,《周易研究》,2001年第4期。 ③分别参见朱伯崑《帛书本《系辞)文读后》,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141丁四新帛书·缪和昭力“子曰辩中国哲学史,200(3 5]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研究》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6页;李学勤师 6]王葆≤帛书·系辞与战国秦汉道家易学[M]/陈鼓应,道家文 《周易溯源》,第325页;廖名春《《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第 化研究:第三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页 7]廖名春论帛书《系辞)与今本《系辞》的关系M〃陈鼓应道家文 ④本文马王堆帛书《易传》各篇释文以廖名春先生《马王堆帛书周易 经传释文》为依据,同时参考了《国际易学研究》第一辑、《道家文 化研究:第三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8]朱伯崑帛书易传研究中的几个问题M/国际易学研究:第一 化研究》第三辑等帛书释文。参见廖名春《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 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释文》,续修四库全书编篆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9梁韦弦易学考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帛书《要》篇字数清晰,表中其它帛 [10]于豪亮帛书·周易[J].文物,1984(3) 书字数依据廖先生统计结果,见廖名春《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 1]陈剑.上博竹书·曹沫之陈新编释文[EOL]htp:/www. 论》,第176-190页 bambooslk org 2005-02-10 ⑤廖名春先生根据《要篇》第一行有“肴有”二字,推断《要》篇至少有 今本《系辞》的第十章的内容,参廖名春《帛书《要》篇释文》,朱伯121朱渊清.马承源先生谈上博简[M]∥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 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崑主编:《国际易学研究》第一辑,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 26页 ⑥虽然马王堆帛书发表之初,有学者指出帛书《周易》有三块帛书组 债任编辑东禺 l16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刘光胜 :帛书《易传》成书问题新探 期的作品[10 ] 。其实上博简《曹沫之阵》[11 ] 第 53 简已有这一 词语“: 黔首皆欲或之。”经有关专家测定 ,上博简距今大约 2257 ±65 年 ,上博简的具体出土地点不详 ,但据推测是“楚国 迁陈郢以前贵族墓中的随葬品”[12 ] 128 ,因此《曹沫之阵》成书 当在战国中期以前。“黔首”作为《曹沫之阵》中的一个词语 , 它的出现理应在孟子之前λξ,到战国末期 ,它的使用越来越频 繁《, 吕氏春秋》中“黔首”就出现 21 次之多 ,清人王念孙在 《广雅疏证》中说 “: 盖旧有此称 ,至秦遂以为定名 ,非始皇创 为之也。”事实的确如此“, 黔首”一词不能作为帛书《易传》成 书于汉初的证据。 总体来说 ,帛书《易传》六篇虽是汉代的手抄本 ,并非汉 人所作。帛书《易传》的成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帛书《易传》 整体形成在秦代《挟书律》施行之前 ,帛书《易传》的散乱期和 《挟书律》的施行期基本重合 ,帛书的整理期在《挟书律》废除 到汉文帝前元十二年之间。利仓家族实际上并没有对帛书 《易传》进行整理 ,只是抄写而已。帛本《易传》中《说卦》前三 章的归属问题 ,帛本《系辞》与今本《系辞》的先后关系问题 , 帛书《易传》的成书时间问题 ,都可在这一框架下得到合理的 解释。 ①张立文先生命名为《易之义》,学界多用此名 ,参见张立文《〈周易〉 帛书浅说》,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主编《: 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第 三辑 ,三联书店 ,1990 年版 ,第 84 页。邢文先生认为《易之义》应 是《易赞》,见邢文《帛书周易研究》,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第 412 45 页。廖名春先生认为《易之义》的原篇题应为《衷》,见廖名春 《试论〈衷〉的篇名和字数》《, 周易研究》,2002 年第 5 期。我们同 意廖先生的观点 ,称此篇为《衷》。 ②在错讹字中 ,个别字如“恒”、“马”,是否是错字 ,学者有不同说法 , 如饶宗颐《帛书〈系辞传〉“大恒”说》,陈鼓应主编《: 道家文化研 究》第三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版 ,第 6219 页 ;连邵明《马王 堆帛书〈系辞〉研究》《, 周易研究》,2001 年第 4 期。 ③分别参见朱伯崑《帛书本〈系辞〉文读后》,陈鼓应主编《: 道家文化 研究》第三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版 ,第 36246 页 ;李学勤师 《周易溯源》,第 325 页 ;廖名春《〈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第 185 页。 ④本文马王堆帛书《易传》各篇释文以廖名春先生《马王堆帛书周易 经传释文》为依据 ,同时参考了《国际易学研究》第一辑、《道家文 化研究》第三辑等帛书释文。参见廖名春《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 释文》,续修四库全书编篆委员会《: 续修四库全书经部 ·易类》,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年版。帛书《要》篇字数清晰 ,表中其它帛 书字数依据廖先生统计结果 ,见廖名春《〈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 论》,第 1762190 页。 ⑤廖名春先生根据《要篇》第一行有“肴有”二字 ,推断《要》篇至少有 今本《系辞》的第十章的内容 ,参廖名春《帛书〈要〉篇释文》, 朱伯 崑主编《: 国际易学研究》第一辑 , 华夏出版社 , 1995 年版 , 第 26 页。 ⑥虽然马王堆帛书发表之初 ,有学者指出帛书《周易》有三块帛书组 成 ,现在学界倾向于帛书《周易》有两块帛书组成(参李学勤师《周 易溯源》,第 3252320 页) ,也就是说 ,除《二三子问》外《, 系辞》、 《衷》《、要》《、缪和》和《昭力》是联在一起的 ,彼此之间的先后顺序 不能颠倒。 ⑦参李学勤师《周易溯源》,第 320 页。廖名春先生也持类似看法 , 参廖名春《帛书〈缪和〉、〈昭力〉简说》,陈鼓应主编《: 道家文化研 究》第三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版 ,第 211 页。 ⑧郭沂先生首倡此说 ,宋立林先生也持此种观点 ,参郭沂《郭店竹简 与先秦学术思想》,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310 页 ;宋立林 《帛书〈缪和〉《、昭力》“子曰”为孔子考》《, 周易研究》,2005 年第 6 期。 ⑨马王堆三号墓的墓主是轪侯利仓之子 ,对此学者可能有不同看 法 ,但马王堆三号墓的墓主是利仓家族中的重要成员 ,殆无疑问。 ⑩郭店简《六德》曰 :故夫夫 ,妇妇 ,父父 ,子子 ,君君 ,臣臣 ,六者各行 其职而馋谄无由作也。观诸《诗》《、书》则亦在矣 ,观诸《礼》《、乐》 则亦在矣 ,观诸《易》《、春秋》则亦在矣。郭店简《语丛一》曰 :易所 以会天道人道也。参荆门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 社 ,1998 年。上博简中有《周易》经文 ,参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 藏战国楚竹书 ·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年。 λϖ《荀子 ·大略》《、非相》篇出现了荀子论易的内容 ,可知战国末期 荀子曾在楚地传易。 λω宋代林粟也看到了这一点 ,不过他认为《说卦》前三章应属于《文 言》,三位学者的观点参叶国良《宋人疑经改经考》第一章 ,台大 《文史丛刊》,1980 年版。上述内容转引自李学勤师《周易溯源》, 第 3352336 页。 λξ“黔首”这一证据是在宋立林先生的启发下使用的。 参考文献 : [ 1 ] 李学勤. 周易溯源[ M]. 成都 :巴蜀书社 ,2005. [ 2 ] 丁四新. 论帛书 ·缪和、昭力的内在分别及其成书过程[J ]. 周易 研究 ,2002 (3) . [ 3 ] 邢文. 帛书 ·周易研究[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7. [ 4 ] 丁四新. 帛书 ·缪和、昭力“子曰”辩[J ]. 中国哲学史 ,2001 (3) . [ 5 ] 李学勤. 简帛佚籍与学术史[ M].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 2001. [ 6 ] 王葆 τ . 帛书 ·系辞与战国秦汉道家易学[ M] ∥陈鼓应. 道家文 化研究 :第三辑.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7 ] 廖名春. 论帛书〈系辞〉与今本〈系辞〉的关系 M ∥陈鼓应. 道家文 化研究 :第三辑.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 8 ] 朱伯崑. 帛书易传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M ∥国际易学研究 :第一 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5. [ 9 ] 梁韦弦. 易学考论[ M].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 10 ] 于豪亮. 帛书 ·周易[J ]. 文物 ,1984 (3) . [ 11 ] 陈剑. 上博竹书 ·曹沫之陈新编释文[ EB/ OL ]. http :/ / www. bamboosilk. org ,2005202210. [ 12 ] 朱渊清. 马承源先生谈上博简[ M ] ∥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 究.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责任编辑 :东 禺〕 — 611 —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