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研究 2005年第3期(总第七十一期) 融通以达变:论钱穆先生对 《易传》的诠释 孙剑秋 (台北师范学院语文教育学系,台湾台北) 摘要:钱穆先生在《易传》的研究上,先从文献入手,发表《论十翼非孔子作》以厘清孔孟旧儒与战国时 代新儒的不同;其后发表《易传与小戴礼记中之宇宙论》讲述代表战国新儒思想的《易传》,虽然与孔孟旧 儒不同,但仅限于天体宇宙论的建构方面,盖因此领域为道家所擅。《易传》作者吸收道家之长,融通道家 宇宙论,转而建立属于儒家的宇宙论,这是值得肯定的转变。正如钱先生文中一再致意的:《易传》虽吸收 家宇宙论的思想,但并未背弃儒家人生论的精髓,所以在吸收过程中皆予以转化,换句话说,便是将老 庄自然宇宙观变成儒家德性的宇宙观,以求合于传统儒家的人生哲学 关键词:钱穆;易传;先秦儒家;宇宙观 中图分类号B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82(2005)03007209 Communion and transformation On Mr. QIAN Mus interpretation to Yi Zhuan SUN Jianqiu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ai bei Normal College, Taibei, Taiwan, China) Abstract In studying Yi Zhuan( Commentaries on Yi), Mr. QIAN Mu began from clarifying certain documents and published the paper On the Ten Wings Were Not Written by Conf cius to differentiate nf ucius and Mencius from new Conf ucianists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Later he published the Cas- ology in Yi Zhuan and Junior Dais Records of Rituals to demonstrate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was only limited to the celestial co smology in which the Daoist school was well versed. The authors of yi Zhuan adopted the Daoist schoofs cosmology and transformed it into Conf ucian cosmology. This transfor mation orth affirming. Just as Mr. QIAN always insists that, though Yi Zhuan took in the Daoist hools cosmology, it did not go against the essence of Conf ucian theory for human life. That is to say the course of adoption was a course of transformation. In other words, he transformed Lao zi and Zhuang zis nat ural cosmology to Confucian cosmology for virtues to conform to Conf ucian philosop hy of life 收稿日期:2005-02-01 作者简介孙剑秋现任职于台湾台北师范学院语文教育学系,并担任台湾中华文化教育学会理事长台湾中华易 经学会副理事长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nnw.cnki.net
周易研究 2005 年第 3 期(总第七十一期) 收稿日期 :2005202201 作者简介 :孙剑秋 ,现任职于台湾台北师范学院语文教育学系 ,并担任台湾中华文化教育学会理事长、台湾中华易 经学会副理事长。 融通以达变 :论钱穆先生对 《易传》的诠释 孙剑秋 (台北师范学院 语文教育学系 ,台湾 台北) 摘要 :钱穆先生在《易传》的研究上 ,先从文献入手 ,发表《论十翼非孔子作》以厘清孔孟旧儒与战国时 代新儒的不同 ;其后发表《易传与小戴礼记中之宇宙论》讲述代表战国新儒思想的《易传》,虽然与孔孟旧 儒不同 ,但仅限于天体宇宙论的建构方面 ,盖因此领域为道家所擅。《易传》作者吸收道家之长 ,融通道家 宇宙论 ,转而建立属于儒家的宇宙论 ,这是值得肯定的转变。正如钱先生文中一再致意的《: 易传》虽吸收 道家宇宙论的思想 ,但并未背弃儒家人生论的精髓 ,所以在吸收过程中皆予以转化 ,换句话说 ,便是将老 庄自然宇宙观变成儒家德性的宇宙观 ,以求合于传统儒家的人生哲学。 关键词 : 钱穆 ;易传 ;先秦儒家 ;宇宙观 中图分类号:B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882 (2005) 0320072209 Communion and transformation : On Mr. QIAN Mu’s interpretation to Yi Zhua n SUN Jian2qiu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Taibei Normal College , Taibei , Taiwan ,China) Abstract : In studying Yi Zhuan ( Commentaries on Yi) , Mr. QIAN Mu began from clarifying certain documents and published t he paper On the Ten Wings Were N ot W ritten by Conf ucius to differentiate Confucius and Mencius from new Confucianists in t 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Later he published t he Cos2 mology in Yi Zhuan and J unior Dai’s Records of Rituals to demonstrate t hat t he difference between t hem was only limited to t he celestial cosmology in which t he Daoist school was well versed. The aut hors of Yi Zhuan adopted t he Daoist school’s cosmology and transformed it into Confucian cosmology. This transfor2 mation was wort h affirming. J ust as Mr. QIAN always insists t hat , t hough Yi Zhuan took in t he Daoist school’s cosmology , it did not go against t he essence of Confucian t heory for human life. That is to say , t he course of adoption was a course of transformation. In ot her words , he transformed Lao zi and Zhuang zi’s natural cosmology to Confucian cosmology for virtues to conform to Confucian philosophy of life. 27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Key words: QIAN Mu; Yi Zhuan; Conf ucianism in the pre- Qin period; cosmology 、绪言 (一)就传授源流而言 钱穆先生字宾四,1895年出生于江苏无锡 子夏为孔门高弟,又为战国初魏文侯国师,若 尝自言幼孤失学,弱冠之龄即在乡镇小学以教读孔子作《十翼》,何以在魏国未见流传?此由近人 维生。当时新文化运动正蕴酿开展,传统儒学被挖掘战国末魏襄王墓只见《周易》上下经,未见什十 视为旧文化、旧思想而遭逢全面的清算与批判。翼》可证,此其一。《论语》所呈现的孔子思想与 生当其时的钱先生并未盲从附和,反而在多方探《系辞传》中的思想不合,此其二。孟子、荀子均不 求后,深觉全盘西化并非正途,乃转由传统旧籍汲讲述《易经》此其三。秦人焚书,以《易》为卜筮之 取养分,以重振中华文化精神,进而维系儒学命书,故不烧。若孔子作《十翼》,则《易》为儒家书 脉。(序二,第4页)山 籍,岂能幸存?此其四。《史记》叙述史实,上起黄 《汉书·艺文志》盛赞《易》为五经之源,而对帝,而未言及《系辞》下第二章伏羲神农制作之 《周易》经传的研究,也正是钱先生重建新儒学的事,可证太史公不以《系辞》为孔子所作,此其五 重要内涵之一。他自1929年开始发表研究成果:又太史公《自序》引《系辞》称《易大传》②,并未视 是年6月发表《易经研究》(第1.13页)(第171为经书,也未言其为孔子语,此其六。 189页)、《论十翼非孔子作》①,1942年发表 二)就字句文意而言 《论太极图与先天图之传授》(第8·13页) 1944年发表《易传与小戴礼记中之宇宙论》(第25 《论语》记载孔子学《易》有“加我数年五十以 36页)(第1-21页)(第256-282)(第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一句,若根据《鲁论语》,“易 252-274页);1955年发表《王弼郭象注易老庄字当作“亦”,则无孔子学《易》之事,此其一。《论 用理字条录》(第35-156页);1982年发表《朱语》有“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句,而《艮卦 子之易学》(第1·52页)10。在研究态度上是从 从·象传》也有此语。若《十翼》为孔子作,则《论语》 全面宏观到细微深入的发掘在研究步骤上是从不应误作“曾子曰”,此其二。《系辞》中屡见“子 文献辨正到形上思想的厘析,可见其用力之勤!日”语,可证为弟子记述孔子之言,而非孔子亲 以下本文便针对钱先生在《易传》方面的发见与主 张,说明于后 ①钱穆先生于1928年夏天应苏州青年会学术演 讲会所讲《易经研究》之一部分,先刊于《苏中校刊》第 二、辨伪以求真 17、18合期,后亦收录在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 论《十翼》非孔子作 刊》7集83.84期合刊中。本文又分别收录于《古史辨》 第三册,第89-94页,台北明伦出版社,1970年;黄沛荣 史学研究以求真为基础,而求真须以辨伪为先生编《易学论著选集》第383-388页,台北长安出版 手段。古籍的辨伪,早自汉代刘向、刘歆父子辑校社,1985年;黄寿祺、张善文编《周易研究论文集》第 群书时便己展开,历经魏晋南北朝的蕴酿,唐宋时 辑,第179-183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②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二章《易传及其哲学 的发展,直至明代胡应麟搜集归纳前贤考辨伪书“称《十翼》之类的解《易》著作为《易传》或《传》始于汉 之法,并著于《四部正讹》卷末,为清儒提供辨伪途初。汉初的经师,有时将自己解释《周易》的著作,亦称 径,也促进辨伪工作的进行。 之为《易传》……东汉经师为了区别所谓孔子所作之《易 钱先生钻研史学成就斐然,有泰斗之誉(第七传》和一般经师的著述,采《易纬》说,称战国以来的解 章钱穆与宋明理学,第272页),自不外于此 《易》著作为《十翼》。”又“《系辞》所以又称之为《易大 传》,因为此传是通论《周易》之大义,不是如《彖》、《象》 学术洪流。他在《论十翼非孔子作》中,提出十项那样,逐句解经。第4647页,蓝灯文化事业股份有限 证据,论证孔子并未亲撰《十翼》!今试为归纳如公司1991年9月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nnw.cnki.net
Key words : QIAN Mu ; Yi Zhuan ; Confucianism in t he pre - Qin period ; cosmology 一、绪言 钱穆先生字宾四 ,1895 年出生于江苏无锡。 尝自言幼孤失学 ,弱冠之龄即在乡镇小学以教读 维生。当时新文化运动正蕴酿开展 ,传统儒学被 视为旧文化、旧思想而遭逢全面的清算与批判。 生当其时的钱先生并未盲从附和 ,反而在多方探 求后 ,深觉全盘西化并非正途 ,乃转由传统旧籍汲 取养分 ,以重振中华文化精神 ,进而维系儒学命 脉。(序二 ,第 4 页) [1 ] 《汉书 ·艺文志》盛赞《易》为五经之源 ,而对 《周易》经传的研究 ,也正是钱先生重建新儒学的 重要内涵之一。他自 1929 年开始发表研究成果 : 是年 6 月发表《易经研究》(第 1 - 13 页) [2 ] (第 171 - 189 页) [3 ] 、《论十翼非孔子作》①; 1942 年发表 《论太极图与先天图之传授》(第 8 - 13 页) [4 ] ; 1944 年发表《易传与小戴礼记中之宇宙论》(第 25 - 36 页) [5 ] (第 1 - 21 页) [6 ] (第 256 - 282) [7 ] (第 252 - 274 页) [8 ] ;1955 年发表《王弼郭象注易老庄 用理字条录》(第 35 - 156 页) [9 ] ;1982 年发表《朱 子之易学》(第 1 - 52 页) [10 ] 。在研究态度上是从 全面宏观到细微深入的发掘 ,在研究步骤上是从 文献辨正到形上思想的厘析 ,可见其用力之勤 ! 以下本文便针对钱先生在《易传》方面的发见与主 张 ,说明于后 : 二、辨伪以求真 : 论《十翼》非孔子作 史学研究以求真为基础 ,而求真须以辨伪为 手段。古籍的辨伪 ,早自汉代刘向、刘歆父子辑校 群书时便已展开 ,历经魏晋南北朝的蕴酿 ,唐宋时 的发展 ,直至明代胡应麟搜集归纳前贤考辨伪书 之法 ,并著于《四部正讹》卷末 ,为清儒提供辨伪途 径 ,也促进辨伪工作的进行。 钱先生钻研史学成就斐然 ,有泰斗之誉(第七 章 钱穆与宋明理学 ,第 272 页) [11 ] ,自不外于此一 学术洪流。他在《论十翼非孔子作》中 ,提出十项 证据 ,论证孔子并未亲撰《十翼》! 今试为归纳如 下 : (一) 就传授源流而言 : 子夏为孔门高弟 ,又为战国初魏文侯国师 ,若 孔子作《十翼》,何以在魏国未见流传 ? 此由近人 挖掘战国末魏襄王墓只见《周易》上下经 ,未见《十 翼》可证 ,此其一。《论语》所呈现的孔子思想与 《系辞传》中的思想不合 ,此其二。孟子、荀子均不 讲述《易经》,此其三。秦人焚书 ,以《易》为卜筮之 书 ,故不烧。若孔子作《十翼》,则《易》为儒家书 籍 ,岂能幸存 ? 此其四。《史记》叙述史实 ,上起黄 帝 ,而未言及《系辞》下第二章伏羲、神农制作之 事 ,可证太史公不以《系辞》为孔子所作 ,此其五。 又太史公《自序》引《系辞》称《易大传》②,并未视 为经书 ,也未言其为孔子语 ,此其六。 (二) 就字句文意而言 : 《论语》记载孔子学《易》,有“加我数年五十以 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一句 ,若根据《鲁论语》“, 易” 字当作“亦”,则无孔子学《易》之事 ,此其一。《论 语》有“曾子曰‘: 君子思不出其位’”一句 ,而《艮卦 ·象传》也有此语。若《十翼》为孔子作 ,则《论语》 不应误作“曾子曰”,此其二。《系辞》中屡见“子 曰”一语 ,可证为弟子记述孔子之言 ,而非孔子亲 37 ① ② 钱穆先生于 1928 年夏天应苏州青年会学术演 讲会所讲《易经研究》之一部分 ,先刊于《苏中校刊》第 17、18 合期 ,后亦收录在《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 刊》7 集 83. 84 期合刊中。本文又分别收录于《古史辨》 第三册 ,第 89 - 94 页 ,台北明伦出版社 ,1970 年 ;黄沛荣 先生编《易学论著选集》,第 383 - 388 页 ,台北长安出版 社 ,1985 年 ;黄寿祺、张善文编《周易研究论文集》第一 辑 ,第 179 - 183 页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年。 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二章《易传及其哲学》: “称《十翼》之类的解《易》著作为《易传》或《传》,始于汉 初。汉初的经师 ,有时将自己解释《周易》的著作 ,亦称 之为《易传》……东汉经师为了区别所谓孔子所作之《易 传》和一般经师的著述 ,采《易纬》说 ,称战国以来的解 《易》著作为《十翼》。”又“《系辞》所以又称之为《易大 传》,因为此传是通论《周易》之大义 ,不是如《彖》、《象》 那样 ,逐句解经。”第 46 - 47 页 ,蓝灯文化事业股份有限 公司 ,1991 年 9 月。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作,此其三。《左传》记鲁穆姜论“元亨利贞四德,童子问》中指出:《系辞》、《文言》都有“繁衍丛脞之 与今《文言》篇首略同,且以文势看,应是《文言》抄言”“自相乖戾之说”(借童子之语);《说卦》、《杂 《左传》,而非《左传》抄《文言》,此其四 卦》则明显是“筮人之占书”,故此四种五篇,应非 钱先生在本文中特别强调思想的差异性,他孔子所作。(第170页)1其后清儒崔述也在《洙 在比较《论语》与《系辞》的不同时,提出“道”、泗考信录》中怀疑《彖》《象》与孔子的关系①,于 天”、“鬼神”三个概念,证明孔孟儒家与“系辞”所是引发学界的讨论热潮。近人如梁启超《古书真 呈现思想并不相同。并归结出:“《易系》里的思伪及其年代》顾颉刚《论易系辞传中观象制器的 想,大体上是远于《论语》而近于老庄!”他说 故事》冯友兰《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高亨 系辞》言神言变化,相当于老庄言自然《周易大传今注》戴君仁《谈易》、屈万里《古籍导 言道;《论语》好言仁,只重人与人的相交,对读》,及当代学者如戴琏璋先生《易传之形成及其 于人类以外的自然界似少注意 思想》、黄沛荣先生《孔子与周易经传之关系》等 《系辞》言利害吉凶:老庄亦言利害吉凶;或以专书行正向论述,或以单篇做反面批驳,不仅 孔子学说的对象为人群,故不敢言利而言义。提出精彩见解,成果也灿然可观。钱先生便是在 老庄学说的对象为自然故不必言义而径言这股风潮的初期,写下《论十翼非孔子作》一文,不 过他还蕴含着分辨新旧儒家思想的目的在里面。 《系辞》、老子均重因果观念:孔子贵知 命,仅求活动于现有的状态之下;老子、《易 三、延伸与修正 系》则于命的来源均有讨究,这显见是他们思 对钱先生主张的探讨 想上的不同。所以《易·系》里的哲学,是道 家的自然哲学,他的宇宙论可以说是唯气之 钱先生以史家的眼光,独出于时人之上,在 元论,或说是法象的一元论……第387 片尊经好古的氛围中,敢疑孔子述作之事,其成就 固不待言。惟学术通例总是前修未密,后出转精 按:从文献上考查最早谈到《易传》作者的是司马在先人技荆斩棘为后人铺桥造路的情况下,才有 迁,他在《孔子世家》中说 今日的坦途可走。因此在欣赏沿途美景之余,也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莫忘前人耕耘成绩 《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 (一)主张的延伸 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卷47,第760 页上左)13 钱先生提出的十项论证中,当以“《论语》所呈 引文中的“序”字通“叙”有叙述之意。这段话中现的孔子思想与《系辞传》中思想不合”最值得注 只提到七种《易传》中的五种,未言及《序卦》、《杂意。以“道”字为例:他在比较“道”字意涵时说 卦》。其后班固《汉书·艺文志》才将七种十篇的 《论语》上的道字,是附属于人类行为的 作者加在孔子身上 种价值的品词,大概可分为三类:1.是合理 文王……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子 的行为…….是行为的理法……3.是社会风 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 俗国家政治的合于理法底部分……总之,道 十篇。(《汉书·艺文志》卷三十,第1704 只是我们人类的行为。其它还有一天道…… 页)141 孔子时常说及天命,却不敢说天命的所以然 班固虽未谈到《说卦》、《杂卦》,但已明言十篇之 之天道。《系辞》上说的道却截然不同了。第 数,一般学界认为所指即今《十翼》。唐孔颖达《周 他是抽象的独立之一物,故说“一阴一阳 易正义→序》更是直接肯定“其《彖》、《象》等《十 翼》之辞,以为孔子所作,先儒更无异论”(第7页 ①崔述(洙泗考信录卷之三·归鲁上》,第38页 上)的。 《考信录下》,台北世界书局,1979年。按:钱先生所举例 时至宋代,欧阳修却提出不同看法,他在《易证有部分应是根据本节而来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cnki.net
作 ,此其三。《左传》记鲁穆姜论“元亨利贞”四德 , 与今《文言》篇首略同 ,且以文势看 ,应是《文言》抄 《左传》,而非《左传》抄《文言》,此其四。 钱先生在本文中特别强调思想的差异性 ,他 在比较《论语》与《系辞》的不同时 ,提出“道”、 “天”“、鬼神”三个概念 ,证明孔孟儒家与“系辞”所 呈现思想并不相同。并归结出 :“《易系》里的思 想 ,大体上是远于《论语》而近于老庄 !”他说 : 《系辞》言神言变化 ,相当于老庄言自然 言道《; 论语》好言仁 ,只重人与人的相交 ,对 于人类以外的自然界似少注意。 《系辞》言利害吉凶 :老庄亦言利害吉凶 ; 孔子学说的对象为人群 ,故不敢言利而言义。 老庄学说的对象为自然 ,故不必言义而径言 利。 《系辞》、老子均重因果观念 :孔子贵知 命 ,仅求活动于现有的状态之下 ;老子《、易 · 系》则于命的来源均有讨究 ,这显见是他们思 想上的不同。所以《易 ·系》里的哲学 ,是道 家的自然哲学 ,他的宇宙论可以说是唯气之 一元论 ,或说是法象的一元论 ……(第 387 - 388 页) [12 ] 按 :从文献上考查 ,最早谈到《易传》作者的是司马 迁 ,他在《孔子世家》中说 :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 《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 年 ,若是 ,我于《易》则彬彬矣。”(卷 47 ,第 760 页上左) [13 ] 引文中的“序”字通“叙”,有叙述之意。这段话中 只提到七种《易传》中的五种 ,未言及《序卦》《、杂 卦》。其后班固《汉书 ·艺文志》才将七种十篇的 作者加在孔子身上 : 文王 ……重《易》六爻 ,作上下篇。孔子 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 十篇。《( 汉书 ·艺文志》卷三十 , 第 1704 页) [14 ] 班固虽未谈到《说卦》、《杂卦》,但已明言十篇之 数 ,一般学界认为所指即今《十翼》。唐孔颖达《周 易正义 ·序》更是直接肯定“其《彖》、《象》等《十 翼》之辞 ,以为孔子所作 ,先儒更无异论”(第 7 页 上) [15 ] 。 时至宋代 ,欧阳修却提出不同看法 ,他在《易 童子问》中指出《: 系辞》《、文言》都有“繁衍丛脞之 言”“、自相乖戾之说”(借童子之语) 《; 说卦》《、杂 卦》则明显是“筮人之占书”,故此四种五篇 ,应非 孔子所作。(第 170 页) [16 ]其后清儒崔述也在《洙 泗考信录》中怀疑《彖》《、象》与孔子的关系 ①,于 是引发学界的讨论热潮。近人如梁启超《古书真 伪及其年代》、顾颉刚《论易系辞传中观象制器的 故事》、冯友兰《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高亨 《周易大传今注》、戴君仁《谈易》、屈万里《古籍导 读》,及当代学者如戴琏璋先生《易传之形成及其 思想》、黄沛荣先生《孔子与周易经传之关系》等 , 或以专书行正向论述 ,或以单篇做反面批驳 ,不仅 提出精彩见解 ,成果也灿然可观。钱先生便是在 这股风潮的初期 ,写下《论十翼非孔子作》一文 ,不 过他还蕴含着分辨新旧儒家思想的目的在里面。 三、延伸与修正 : 对钱先生主张的探讨 钱先生以史家的眼光 ,独出于时人之上 ,在一 片尊经好古的氛围中 ,敢疑孔子述作之事 ,其成就 固不待言。惟学术通例总是前修未密 ,后出转精。 在先人披荆斩棘为后人铺桥造路的情况下 ,才有 今日的坦途可走。因此在欣赏沿途美景之余 ,也 莫忘前人耕耘成绩。 (一) 主张的延伸 : 钱先生提出的十项论证中 ,当以“《论语》所呈 现的孔子思想与《系辞传》中思想不合”最值得注 意。以“道”字为例 :他在比较“道”字意涵时说 : 《论语》上的道字 ,是附属于人类行为的 一种价值的品词 ,大概可分为三类 :1. 是合理 的行为 ……2. 是行为的理法 ……3. 是社会风 俗国家政治的合于理法底部分 ……总之 ,道 只是我们人类的行为。其它还有一天道 …… 孔子时常说及天命 ,却不敢说天命的所以然 之天道。《系辞》上说的道却截然不同了。第 一 ,他是抽象的独立之一物 ,故说“一阴一阳 47 ① 崔述《洙泗考信录卷之三 ·归鲁上》,第 38 页 , 《考信录下》,台北世界书局 ,1979 年。按 :钱先生所举例 证有部分应是根据本节而来。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之谓道”,又说“形而上者谓之道”…疰子说是提醒学者,要分辨二者思维路向的不同,莫将 “道生天生地,神鬼神帝。照《系辞》的学说讲《十翼》、《系辞》思想强加在孔、孟身上。事实上 来,天地神鬼也只是一阴一阳,也只是道。所钱先生仍然主张《十翼》思想是战国新儒家的作 以道是最先的唯一的。老子说:“有物浑成,品,而非道家作品。千万不可断章取义,误会钱先 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又说:“道生将《十翼》排斥于儒家之外!(详见本文第四节 万物之宗,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的说明)民国以来许多学者,误会钱先生认为《十 《系辞》里的道,明与老庄的说法相合。第二,翼》是道家作品,在进行文笔论战时,还举钱先生 他把道字的涵义广为引申,及于天地间的各的论述以支持其说,这其实是有很大问题的 种异象,故说“乾道”、“坤道”、“天地之道”、 至于《系辞》为何会混杂多家思想呢?我想出 “日月之道”、“昼夜之道”、“变化之道”与“君土文献的整理,或可对此问题厘清一二。1973年 子小人之道”等。这也与《论语》不同,这也是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一批帛书,其中有《系 从“一阴一阳之谓道”一语里衍化出来的。辞》及其前后数篇解《易》之作。1984年张政先 (第387388页)1 生发表《谈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文中指出 按:钱先生对道家学术的立场,认为《庄子》书中思“帛书《系辞》并无大衍之数五十’一节”,他认为 想早于《老子》,故前段引文中先叙述庄子,后叙述是后儒加上去的。1987年韩仲民先生在山东大 老子。①钱先生认为《论语》中的孔子讲的是人学周易研究中心召开的“国际周易学术研讨会发 道,《系辞传》中讲的却是阴阳天地之道,明显近于表《帛书系辞浅说—兼论易传的编纂》,文中再 庄老道家,而与孔子思想不合。此外,他也比较次提及帛书本不见“大衍之数”一节,也透露今本 天”与“鬼神”的概念,认为《论语》中的“天”字,是《系辞》“易有太极”一句,帛书本中作“易有大 有意志有人格的;《系辞》里的“天”字却与地并举,恒”。“大衍之数的存在与否,对象数派易学家 而为自然界的两大法象,如此一来,天祇与地为有重大影响,但此非本文讨论内容,故略而不谈。 类,是形下的一物。又《论语》是用人事来证天心,至于“太极”若作“大恒”,则对义理派易学家是有 而《系辞》却以天象推人事,所以说“天垂象,见吉极大关系的,因为它代表的是宋明理学的源头,该 凶,圣人象之。这种观念在孔子思想中并未见到。源头如此便产生了动摇。近年以来陈鼓应先生便 再者,鬼神的概念,在《论语》中是有意志有人格扣紧帛书《易传》立论,强调《系辞》是道家学者的 的,如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敬鬼神而远 作品王葆≤先生赞同陈氏之说,认为《系辞》 等等。而《系辞》中的鬼神则是神秘的、惟气的。中关于儒家思想部分是后儒加上去的 如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通行本论及周文王、颜回、大衍之数的章 “阴阳不测之谓神”、“神无方而易无体”等等,从语 节,均不见于帛书本。通行本关于重卦问题 意看来,应较近似老庄书里说的“自然”。因此,钱 的矛盾说法,也是帛书本所没有的。再联系 先生在末尾时指出 到帛书本中避讳的情况,可以知道他是现存 后来宋儒不明得《系辞》里的“神”字,本 最原始最可靠的《系辞》传本 是老庄自然的化身,偏要用儒家的心来讲,所 通行本的一些重要章节,并未包括在帛 以要求无私无为寂然而通的心体,便不觉走 书本当中,而是帛书《系辞》卷后佚书《易之 入歧路…我今天要明白指出《系辞》非孔子 义》的组成部分,他们出现在通行本《系辞》 所作,就为这些缘故。(第386-387页)12 里,乃是战国以后的学者加以改编的结果 钱先生论证《系辞》非孔子所作,在今日己是学界 如果将这些后加的章节删去,便会看出《系 共识。他以孔子《论语》思想与《系辞》相比较,也 确实指出差异所在。不过我们要特别留意的是 《系辞》中的思想原本混杂多家思想在内,钱先生庄周后其思路已为《易》、(庸》与G庄子》间之过渡不如 这篇文章,旨在证明孔子没有作《十翼》、《系辞》,庄书之彻底破坏。”《周易研究论文集》第四辑,第25 并强调《论语》思想与《系辞》思想不同!其目的应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nnwr.cnkinet
之谓道”,又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庄子说 “道生天生地 ,神鬼神帝。”照《系辞》的学说讲 来 ,天地神鬼也只是一阴一阳 ,也只是道。所 以道是最先的、唯一的。老子说“: 有物浑成 , 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又说“: 道 ……万物之宗 ,吾不知其谁之子 ,象帝之先。” 《系辞》里的道 ,明与老庄的说法相合。第二 , 他把道字的涵义广为引申 ,及于天地间的各 种异象 ,故说“乾道”、“坤道”、“天地之道”、 “日月之道”“、昼夜之道”、“变化之道”与“君 子小人之道”等。这也与《论语》不同 ,这也是 从“一阴一阳之谓道”一语里衍化出来的。 (第 387 - 388 页) [12 ] 按 :钱先生对道家学术的立场 ,认为《庄子》书中思 想早于《老子》,故前段引文中先叙述庄子 ,后叙述 老子。① 钱先生认为《论语》中的孔子讲的是人 道《, 系辞传》中讲的却是阴阳天地之道 ,明显近于 庄老道家 ,而与孔子思想不合。此外 ,他也比较 “天”与“鬼神”的概念 ,认为《论语》中的“天”字 ,是 有意志有人格的《; 系辞》里的“天”字却与地并举 , 而为自然界的两大法象 ,如此一来 ,天祇与地为 类 ,是形下的一物。又《论语》是用人事来证天心 , 而《系辞》却以天象推人事 ,所以说“天垂象 ,见吉 凶 ,圣人象之。”这种观念在孔子思想中并未见到。 再者 ,鬼神的概念 ,在《论语》中是有意志有人格 的 ,如说“非其鬼而祭之 ,谄也”、“敬鬼神而远之” 等等。而《系辞》中的鬼神则是神秘的、惟气的。 如说“精气为物 ,游魂为变 ,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阴阳不测之谓神”“、神无方而易无体”等等 ,从语 意看来 ,应较近似老庄书里说的“自然”。因此 ,钱 先生在末尾时指出 : 后来宋儒不明得《系辞》里的“神”字 ,本 是老庄自然的化身 ,偏要用儒家的心来讲 ,所 以要求无私无为寂然而通的心体 ,便不觉走 入歧路 ……我今天要明白指出《系辞》非孔子 所作 ,就为这些缘故。(第 386 - 387 页) [12 ] 钱先生论证《系辞》非孔子所作 ,在今日已是学界 共识。他以孔子《论语》思想与《系辞》相比较 ,也 确实指出差异所在。不过我们要特别留意的是 , 《系辞》中的思想原本混杂多家思想在内 ,钱先生 这篇文章 ,旨在证明孔子没有作《十翼》《、系辞》, 并强调《论语》思想与《系辞》思想不同 ! 其目的应 是提醒学者 ,要分辨二者思维路向的不同 ,莫将 《十翼》《、系辞》思想强加在孔、孟身上。事实上 , 钱先生仍然主张《十翼》思想是战国新儒家的作 品 ,而非道家作品。千万不可断章取义 ,误会钱先 生将《十翼》排斥于儒家之外 ! (详见本文第四节 的说明) 民国以来许多学者 ,误会钱先生认为《十 翼》是道家作品 ,在进行文笔论战时 ,还举钱先生 的论述以支持其说 ,这其实是有很大问题的。 至于《系辞》为何会混杂多家思想呢 ? 我想出 土文献的整理 ,或可对此问题厘清一二。1973 年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一批帛书 ,其中有《系 辞》及其前后数篇解《易》之作。1984 年张政 先 生发表《谈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文中指出 “帛书《系辞》并无‘大衍之数五十’一节”,他认为 是后儒加上去的。[17 ] 1987 年韩仲民先生在山东大 学周易研究中心召开的“国际周易学术研讨会”发 表《帛书系辞浅说 ———兼论易传的编纂》,文中再 次提及帛书本不见“大衍之数”一节 ,也透露今本 《系辞》“易有太极”一句 ,帛书本中作“易有大 恒”。[18“] 大衍之数”的存在与否 ,对象数派易学家 有重大影响 ,但此非本文讨论内容 ,故略而不谈。 至于“太极”若作“大恒”,则对义理派易学家是有 极大关系的 ,因为它代表的是宋明理学的源头 ,该 源头如此便产生了动摇。近年以来陈鼓应先生便 扣紧帛书《易传》立论 ,强调《系辞》是道家学者的 作品。[19 ]王葆 τ 先生赞同陈氏之说 ,认为《系辞》 中关于儒家思想部分是后儒加上去的 : 通行本论及周文王、颜回、大衍之数的章 节 ,均不见于帛书本。通行本关于重卦问题 的矛盾说法 ,也是帛书本所没有的。再联系 到帛书本中避讳的情况 ,可以知道他是现存 最原始、最可靠的《系辞》传本。 通行本的一些重要章节 ,并未包括在帛 书本当中 ,而是帛书《系辞》卷后佚书《易之 义》的组成部分 ,他们出现在通行本《系辞》 里 ,乃是战国以后的学者加以改编的结果。 如果将这些后加的章节删去 ,便会看出《系 57 ① 钱穆《易传与小戴礼记中之宇宙论》“: 老子书出 庄周后 ,其思路已为《易》《、庸》与《庄子》间之过渡 ,不如 庄书之彻底破坏。”《周易研究论文集》第四辑 ,第 258 页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年。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辞》的道家思想倾向,比我们原先所承认的还(咸)、周(氏)之篇章,考之《齐》、《古》,为之注焉。” 要强烈,并可得出进一步的结论:《系辞》思想(第138-142页所引)于是完成以《鲁论》篇章 虽与老、庄都有相通之处,但更接近于老子,为主体,再参校《齐论》、《古论》的较佳本子 完全可说是战国晚期老子学派的代表作品。《论语注》。郑玄之后,何晏又网罗汉、魏以来各家 第175·176页)-1 本子,作《论语集解》,直至今日,各通行本《论语》 王先生从史料入手,直接比对原典。他认为今本篇章字句,便是根据何晏而来 《系辞》有被后儒掺入的痕迹,其中大部分是从《易 郑玄《论语注》后来散佚不全,幸有敦煌写本 之义》掇拾而来,而这掇拾的动作,相信也是造成伯希和2510号,仍保存这一章,其字句如下 今日《系辞》传中出现“繁衍丛脞之言”“自相乖戾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无大 之说”的原因。陈鼓应先生也针对原典加以分析 过矣。”(第212-213页)121 最后提出“今本《系辞》下,共计八百三十一字,不 本句与通行本比较,仅少一“以”字,其余并无 见于帛书本《系辞》,而散见于《易之义》和《要》中”不同。可见得以《鲁论》为底本而作《论语注》的郑 (《马王堆出土帛书系辞为现存最早的道家传本》,玄,认为应是“易”字,而不作“亦”字。那么《鲁论》 第167-170页)9。根据以上诸位学者的论述,异文的问题,又是从何而来呢?是惠栋!他在《九 我们应该可以肯定帛书本《系辞》中确实有许多道经古义》中,提出《鲁论》“易”作“亦”,由于他是学 家思想在其中。至于儒家思想的章节部分,是否派领袖,所以引起学者关注。不过要注意的是,他 后儒掺入,恐怕还需更多资料证明。再者,从反面并未因此怀疑《易传》作者归属 思考,后儒若有心掺入部分章节,则必有儒家学者 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鲁论》“易” 认为非常重要,而与道家思想不同的观点存在其 为“亦”。君子爱日以学,及时而成。五十以 中。本文在第四节有相关论述 学,斯为晚矣。然秉烛之明,尚可寡过,此圣 人之谦词也……孔子晚而好《易》,故有是语 (二)论点的修正 史记亦云。② 钱先生在《论十翼非孔子作》第七条指出《论综观惠栋本段话语,应只在强调《鲁论》“易”字作 语》记载孔子学《易》事,只有“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字,是保存异文之说,并未认为通行本应改 易可以无大过矣”一句他认为这一条有异文的问字。此从引文后段“孔子晚而好《易》,故有是语。 《史记》亦云。”可以清楚了解。惠栋的说法提出 据《鲁论》:“易”字当作“亦”。古人四十后,清儒中便有人断章取义,认为惠栋要改字,于 为强仕之年孔子仕鲁为司寇时近五十,他在是才形成纷扰,③民国初年日人本田成之发表 仕之前说,再能加我数年,学到五十岁,再《作易年代考》是较早引用《鲁论》异文以讨论孔子 出来做事,也可以没有大过失了这本是很明与(周易经传关系的人,只是他的意见有许多值 白的话,《古论》上妄错“易”一字,便附会到 “五十学易”等等说话。(第384页)121 ①暇书·艺文志》原记载"鲁恭王坏孔子旧宅”的 钱先生的观点,应是根据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而时间在武帝末,今人刘汝霖据《论衡·正说篇》校正为景 来。按《释文》卷二十四《论语音义》云:“学易:如帝末。参见《汉晋学术编年》上册(方法》,台北中华书 局,1987年 字。《鲁》读‘易’为亦’,今从《古》。”引文中,《鲁》 ②惠栋《九经古义·论语》,载《皇清经解》卷三百 指《鲁论语》,《古》指《古论语》。汉代流传的《论七十四,第359页上左,台北艺文印书馆。此外惠栋也 语》除上述二种外,还有《齐论语》。其中《鲁论》和在《经典释文校语》中,举外黄令高彪碑:恬虚守约,五 齐论》是汉初便已流传的本子,《古论语》则是汉+以学“认为是”亦”字、是连下读的旁证。按:高彪碑 景帝晚年,鲁恭王为扩充宫室破坏孔子旧宅,而近,故此碑文或音近而通假,才会讹作”亦而连下读, 于壁中发现的。①这三种本子,在篇目及文字上 ③如陈鳢《论语古训》即以《鲁论》与《史记·孔子 均有相当差异。后经郑玄“就《鲁论》张(禹)、包世家》所言不合,主张应从《古论》为是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r.cnki.net
辞》的道家思想倾向 ,比我们原先所承认的还 要强烈 ,并可得出进一步的结论《: 系辞》思想 虽与老、庄都有相通之处 ,但更接近于老子 , 完全可说是战国晚期老子学派的代表作品。 (第 175 - 176 页) [20 ] 王先生从史料入手 ,直接比对原典。他认为今本 《系辞》有被后儒掺入的痕迹 ,其中大部分是从《易 之义》掇拾而来 ,而这掇拾的动作 ,相信也是造成 今日《系辞》传中出现“繁衍丛脞之言”、“自相乖戾 之说”的原因。陈鼓应先生也针对原典加以分析 , 最后提出“今本《系辞》下 ,共计八百三十一字 ,不 见于帛书本《系辞》,而散见于《易之义》和《要》中” 《( 马王堆出土帛书系辞为现存最早的道家传本》, 第 167 - 170 页) [19 ] 。根据以上诸位学者的论述 , 我们应该可以肯定帛书本《系辞》中确实有许多道 家思想在其中。至于儒家思想的章节部分 ,是否 后儒掺入 ,恐怕还需更多资料证明。再者 ,从反面 思考 ,后儒若有心掺入部分章节 ,则必有儒家学者 认为非常重要 ,而与道家思想不同的观点存在其 中。本文在第四节有相关论述。 (二) 论点的修正 : 钱先生在《论十翼非孔子作》第七条指出《, 论 语》记载孔子学《易》事 ,只有“加我数年五十以学 易可以无大过矣”一句 ,他认为这一条有异文的问 题 : 据《鲁论》“: 易”字当作“亦”。古人四十 为强仕之年 ,孔子仕鲁为司寇时近五十 ,他在 未仕之前说 ,再能加我数年 ,学到五十岁 ,再 出来做事 ,也可以没有大过失了 ,这本是很明 白的话《, 古论》上妄错“易”一字 ,便附会到 “五十学易”等等说话。(第 384 页) [12 ] 钱先生的观点 ,应是根据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而 来。按《释文》卷二十四《论语音义》云 “: 学易 :如 字。《鲁》读‘易’为‘亦’,今从《古》。”引文中《, 鲁》 指《鲁论语》《, 古》指《古论语》。汉代流传的《论 语》除上述二种外 ,还有《齐论语》。其中《鲁论》和 《齐论》是汉初便已流传的本子《, 古论语》则是汉 景帝晚年 ,鲁恭王为扩充宫室 ,破坏孔子旧宅 ,而 于壁中发现的。① 这三种本子 ,在篇目及文字上 , 均有相当差异。后经郑玄“就《鲁论》张 (禹) 、包 (咸) 、周(氏)之篇章 ,考之《齐》《、古》,为之注焉。” (第 138 - 142 页所引) [21 ]于是完成以《鲁论》篇章 为主体 ,再参校《齐论》、《古论》的较佳本子 ——— 《论语注》。郑玄之后 ,何晏又网罗汉、魏以来各家 本子 ,作《论语集解》,直至今日 ,各通行本《论语》 篇章字句 ,便是根据何晏而来。 郑玄《论语注》后来散佚不全 ,幸有敦煌写本 伯希和 2510 号 ,仍保存这一章 ,其字句如下 : 子曰“: 加我数年 ,五十以学《易》,可无大 过矣。”(第 212 - 213 页) [22 ] 本句与通行本比较 ,仅少一“以”字 ,其余并无 不同。可见得以《鲁论》为底本而作《论语注》的郑 玄 ,认为应是“易”字 ,而不作“亦”字。那么《鲁论》 异文的问题 ,又是从何而来呢 ? 是惠栋 ! 他在《九 经古义》中 ,提出《鲁论》“易”作“亦”,由于他是学 派领袖 ,所以引起学者关注。不过要注意的是 ,他 并未因此怀疑《易传》作者归属 : 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鲁论》“易” 为“亦”。君子爱日以学 ,及时而成。五十以 学 ,斯为晚矣。然秉烛之明 ,尚可寡过 ,此圣 人之谦词也 ……孔子晚而好《易》,故有是语。 史记亦云。② 综观惠栋本段话语 ,应只在强调《鲁论》“易”字作 “亦”字 ,是保存异文之说 ,并未认为通行本应改 字。此从引文后段“孔子晚而好《易》,故有是语。 《史记》亦云。”可以清楚了解。惠栋的说法提出 后 ,清儒中便有人断章取义 ,认为惠栋要改字 ,于 是才形成纷扰。③ 民国初年日人本田成之发表 《作易年代考》是较早引用《鲁论》异文以讨论孔子 与《周易》经传关系的人 ,只是他的意见有许多值 67 ① ② ③ 《汉书 ·艺文志》原记载"鲁恭王坏孔子旧宅"的 时间在武帝末 ,今人刘汝霖据《论衡 ·正说篇》校正为景 帝末。参见《汉晋学术编年》上册《方法》,台北中华书 局 ,1987 年。 惠栋《九经古义 ·论语》,载《皇清经解》卷三百 七十四 ,第 359 页上左 ,台北艺文印书馆。此外惠栋也 在《经典释文校语》中 ,举外黄令高彪碑 :" 恬虚守约 ,五 十以学。"认为是" 亦" 字、是连下读的旁证。按 :高彪碑 刻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 ,当时" 易" 、" 亦" 二字 ,音已相 近 ,故此碑文或音近而通假 ,才会讹作"亦"而连下读。 如陈鳣《论语古训》即以《鲁论》与《史记 ·孔子 世家》所言不合 ,主张应从《古论》为是。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得商榷之处。2324李学勤先生便指出 承仕《经典释文序录疏证》、李学勤《周易经传溯 说《齐论》、《鲁论》、《古论》如有歧源》黄沛荣《易学乾坤》,皆肯定《鲁》问题是“异 异,须以《鲁论》为正,即属无根;说张禹于《鲁文“而不是“异音”问题。李学勤 论》中取入“易”字,更是误说。(第一章西周 所谓《鲁》读,都是异文…《述而》的 春秋的易,第74页)1 “亦”和“易”……是通假的例子。换句话说 虽然本田氏的说法有待商榷,但对于当时学界还 《古论》作“易”、《鲁论》作“亦”。异文的产生 是颇有影响。如郭沫若《青铜时代》、李镜池《周易 是因为音近通假或者传讹所致。特别要说的 探源》、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证》、张心澄《伪书通 是,“易”、“亦”二字能够互相通假,或音近传 考》增定本等,皆以《鲁论》为长。然而支持孔子确 讹,乃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现象,可供推求。 曾学“易”而反对《鲁论》者,亦所在多有。如冯友 第77页)21 兰《中国哲学史料学初稿》徐芹庭《论孔子与《易)李先生举《诗经》韵部为例说:“易”在上古音属 之关系兼评欧阳修、钱玄同之误》黄庆萱老师“锡”部,亦”在上古音属“铎”部。罗常培、周祖谟 《周易读本》等是。不过他们是从“异读”的角度立研究汉代韵部通假时便已指出,西汉时代并无 论,所以又受到后来学者的修正。以冯说为例 “锡”、“铎”通假的例子,到了东汉却成为常见的现 陆德明只是说明“易”字的音有两种读法象。(第62-63页)因此宋代的《广韵》将 陆德明《经典释文》中的《周易音义》说:“易”、“亦啊同属“昔”韵,是晚出的现象,在西汉时 “易,盈只反。孔颖达《周易正义》说:“易者,并没有这个问题。所以李先生背定的说 易也。作难易之音。”这是把《周易》的“易” “易”、“亦”这样由音近造成的异文,其出 者,读为简易之易。《经典释文》中的《论语音 现恐不早于两汉之际。鉴于司马迁《史记 义》在“学易”下注“如字”,就是说照当时的读 孔子世家》表明当时已存在作“易”字的本子 音,也就是《古论语》的读音。但是《鲁论语》 那么作“亦”,必然是晚出的。(第79页)21 读“易”为“亦”,这是把《周易》的“易”字解为 李学勤先生澄清了异读的问题,黄沛荣先生 变易之“易”。陆德明的《音义》只说明当时则从异文入手,他将《经典释文·论语音义及“鲁 “易”字有两种读音,并不是说在《鲁论语》本读”、“鲁论”之说的二十二条例子,合而观之,然后 子上,“易”字是“亦”字。如果是那种情况,陆 总结说 德明就应该说:《鲁论语》“易”作“亦”,不应加 “鲁读¨纯粹是传本异文之问题,而非“注 “读”字。(第28页)21 其音”也。……《论语》此句当依《古论》作 氏在论证时,是从“异读”的角度切入,所以 “易”,《鲁论》盖不可从。(《孔子与周易经传 不久即遭到批评。1963年,即冯氏《初稿》付梓同 年,李平心便指出 之关系》,第172页)91 义所云:“《鲁论》读“易”为亦’,今从《古》.”可知钱先生说:“《古论》上妄错易一字”的敌 冯先生似乎不知道《经典释文·论语音 本节引述历代学者对《鲁论》《古论》的讨论, 并非陆德明自己的注文,而是采录郑玄的论厘该是误信疑古学者所下的断语,不过这并未动 语注》。因为《古论》和《鲁论》都早已亡佚隋摇钱先生认定《十翼》非孔子作的主张 唐之际的经学家陆德明并未见到。《论语音 四、融通以达变 义》凡云“鲁读某为某”都是出于郑本之异文。 (第22页)127 钱先生对《易传》的发挥 李氏的说法应该是正确的。郑玄采用《齐》 钱先生极力排除《十翼》与孔门师承的关系 读、《古》读改正《鲁》读的地方,都有明文记出。惟在笔者看来,是破除僵化的旧思维,以强调融通后 陆德明所见郑注本已有部分注文脱佚,现保存于之新思维的重要性。换句话说,《易传》的出现,便 《释文》中的例子约有五十条,清人徐养原《论语鲁是先秦时期新旧儒家的分野。钱先生云 读考》有详细研究,今存《续皇清经解》中。今人吴 惟自战国晚世,下迄秦皇汉武之间,道家 2 0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p: /nw cnki. net
得商榷之处。[23 ][24 ]李学勤先生便指出 : ……说《齐论》、《鲁论》、《古论》如有歧 异 ,须以《鲁论》为正 ,即属无根 ;说张禹于《鲁 论》中取入“易”字 ,更是误说。(第一章 西周 春秋的易 ,第 74 页) [25 ] 虽然本田氏的说法有待商榷 ,但对于当时学界还 是颇有影响。如郭沫若《青铜时代》、李镜池《周易 探源》、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证》、张心澄《伪书通 考》增定本等 ,皆以《鲁论》为长。然而支持孔子确 曾学“易”而反对《鲁论》者 ,亦所在多有。如冯友 兰《中国哲学史料学初稿》、徐芹庭《论孔子与〈易〉 之关系 ,兼评欧阳修、钱玄同之误》、黄庆萱老师 《周易读本》等是。不过他们是从“异读”的角度立 论 ,所以又受到后来学者的修正。以冯说为例 : 陆德明只是说明“易”字的音有两种读法 ……陆德明《经典释文》中的《周易音义》说 : “易 ,盈只反。”孔颖达《周易正义》说 “: 易者 , 易也。作难易之音。”这是把《周易》的“易” 者 ,读为简易之易。《经典释文》中的《论语音 义》在“学易”下注“如字”,就是说照当时的读 音 ,也就是《古论语》的读音。但是《鲁论语》 读“易”为“亦”,这是把《周易》的“易”字解为 变易之“易”。陆德明的《音义》只说明当时 “易”字有两种读音 ,并不是说在《鲁论语》本 子上“, 易”字是“亦”字。如果是那种情况 ,陆 德明就应该说《: 鲁论语》“易”作“亦”,不应加 一“读”字。(第 28 页) [26 ] 冯氏在论证时 ,是从“异读”的角度切入 ,所以 不久即遭到批评。1963 年 ,即冯氏《初稿》付梓同 年 ,李平心便指出 : 冯先生似乎不知道《经典释文 ·论语音 义》所云“:《鲁论》读‘易’为‘亦’,今从《古》。” 并非陆德明自己的注文 ,而是采录郑玄的《论 语注》。因为《古论》和《鲁论》都早已亡佚 ,隋 唐之际的经学家陆德明并未见到。《论语音 义》凡云“鲁读某为某”都是出于郑本之异文。 (第 22 页) [27 ] 李氏的说法应该是正确的。郑玄采用《齐》 读《、古》读改正《鲁》读的地方 ,都有明文记出。惟 陆德明所见郑注本已有部分注文脱佚 ,现保存于 《释文》中的例子约有五十条 ,清人徐养原《论语鲁 读考》有详细研究 ,今存《续皇清经解》中。今人吴 承仕《经典释文序录疏证》、李学勤《周易经传溯 源》、黄沛荣《易学乾坤》,皆肯定《鲁》读问题是“异 文”而不是“异音”的问题。李学勤 : 所谓《鲁》读 ,都是异文 ……《述而》的 “亦”和“易”……是通假的例子。换句话说 , 《古论》作“易”《、鲁论》作“亦”。异文的产生 是因为音近通假或者传讹所致。特别要说的 是“, 易”、“亦”二字能够互相通假 ,或音近传 讹 ,乃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现象 ,可供推求。 (第 77 页) [25 ] 李先生举《诗经》韵部为例说 :“易”在上古音属 “锡”部“, 亦”在上古音属“铎”部。罗常培、周祖谟 研究汉代韵部通假时便已指出 ,西汉时代并无 “锡”“、铎”通假的例子 ,到了东汉却成为常见的现 象。(第 62 - 63 页) [28 ] 因此宋代的《广韵》将 “易”“、亦”同属“昔”韵 ,是晚出的现象 ,在西汉时 并没有这个问题。所以李先生肯定的说 : “易”、“亦”这样由音近造成的异文 ,其出 现恐不早于两汉之际。鉴于司马迁《史记 · 孔子世家》表明当时已存在作“易”字的本子 , 那么作“亦”,必然是晚出的。(第 79 页) [25 ] 李学勤先生澄清了异读的问题 ,黄沛荣先生 则从异文入手 ,他将《经典释文 ·论语音义及“鲁 读”“、鲁论”之说的二十二条例子 ,合而观之 ,然后 总结说 : “鲁读”纯粹是传本异文之问题 ,而非“注 其音”也。 ……《论语》此句当依《古论》作 “易”《, 鲁论》盖不可从。《( 孔子与周易经传 之关系》,第 172 页) [29 ] 本节引述历代学者对《鲁论》《古论》的讨论 , 可知钱先生说“:《古论》上妄错‘易’一字”的看法 , 应该是误信疑古学者所下的断语 ,不过这并未动 摇钱先生认定《十翼》非孔子作的主张。 四、融通以达变 : 钱先生对《易传》的发挥 钱先生极力排除《十翼》与孔门师承的关系 , 在笔者看来 ,是破除僵化的旧思维 ,以强调融通后 之新思维的重要性。换句话说《, 易传》的出现 ,便 是先秦时期新旧儒家的分野。钱先生云 : 惟自战国晚世 ,下迄秦皇汉武之间 ,道家 77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新宇宙观既确立,而阴阳家言又不符深望;其 古籍诗书凡言天,即犹言上帝。天帝至 时之儒家,则多采道家新说,旁及阴阳家,而 尊,创制万物,不与物为伍。即《论》、《孟》言 更务为变通修饰,以求融会于孔孟以来传统 天亦然亦不与物为伍。及庄周、老聃书,乃 之人生论,而儒家面目亦为之一新。予尝谓 始天地并言,则天亦下侪于地为一物,与上世 当目此时期之儒家为新儒,以示别于孔孟 天地至尊创制万物之意迥别矣。《易传》 之旧儒,而其主要分辨,即在其宇宙论方面 每天地并言,如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予论此时期之新儒,以《易传》与《小戴礼 “法象莫大乎天地”……此类不胜尽举。此 记》中诸篇为代表。盖《易传》《小戴》诸篇之 《易传》……中之宇宙观,接近道家,异于上世 产生,大率正在此期。(第253页)1 之证,一也。(第254页)11 这段话中,有两点很重要:其一、宇宙论的建构,是中国传统的天高高在上,无任何事物可相比拟 新儒家不同于旧儒家的最大分野。其二、《易传》从文献的角度看,《诗经》中时代最早的《周颂》,对 虽吸收许多道家阴阳家等学派思想,但论其最后于帝或天,便是无比崇敬,丝毫没有亵玩之心;降 归属,仍是属于儒家系统的。先从宇宙论谈起:钱至《雅》《风》的作品,便有疑惑抱怨,甚且谩恨之 先生认为我国自皇古以来,民智未开,对天地原始心,这是天在人们心中地位降低的实证。所以钱 的情状,物种终极的变化,都赋予想象。大致说先生举“天”为例,探讨它在不同时期所呈现的不 来,是以宇宙为天地百神所创造主持;而人生天地同涵义,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间,死而为鬼,则又返于天帝百神之所,这便是中 “天”的概念,既然在战国时已经下侪于地为 国最早的“素朴宇宙论”。(第252页)后来人事一物,那创制一切的天帝自然也消失无存,则宇宙 日繁,民智日昌,于是出现以“人”为思考主体的人又是如何运转?万物又是怎么生灭呢?庄周、老 生哲学。这时期的思想家,亟思摆脱荒古相传、习子认为这些都只是一气的聚散!阴阳家承袭道家 俗相沿的素朴宇宙论之束缚,但终未能净尽摆脱,观点,又进一步将气分为阴阳,阴阳运转而有四 而仍依违出入于古人传说信仰的牢笼中,这时期时,发散而为五行。所以钱先生认为:“阴阳家宇 的代表就是儒家。继起的墨家,主张天志明鬼,又宙论之前一段,明承道家来!”(第254页)因而当 使得中国重返古代素朴的宇宙论。直至道家思想时的新儒家也承接这个内容发展。最明显的地方 兴起,对此素朴宇宙论尽情破坏,而皇古相传天帝便是:《周易》上下经不讲阴阳,而《十翼》却有阴阳 百神的观念才彻底廓清,不再成为国人宇宙观念观念。故钱先生云 的主干。所以要论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新宇宙观 “易以道阴阳”,其实乃据《十传》言。其 便须从庄老道家开始。(第253页)181 言阴阳,即天地也……故凡其言天地阴阳,则 于是身处此一时代巨变的的儒者,若思突破皆以指其唯一气之积与化而己。故《易传》 藩篱,自辟蹊径,则必着眼于新宇宙观的建立。而 曰:“乾,阳物也。坤,阴物也。”又曰:“广大配 建立的过程中,亦必博采道家宇宙论,重加弥缝补 天地,转变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又曰 缀,以求曲折会合于儒家人生观的旧传统。钱先 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凡 生肯定这时期儒者的贡献,他说 此皆并言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以见天地亦不 其镕铸庄老激烈破坏之宇宙论,以与孔 过阴阳四时五行……此又《易传》……之宇宙 孟中和建设之人生论凝合无间,而成为一体 观,接近道家,异于上世之证,二也。(第254 实此期间新儒家之功绩也。(第253-254 页) 《易传》中关于宇宙论的思想,既多融通道家、阴阳 而《易传》、《小戴》便是此一时期儒者的努力成果。家而来,何以钱先生仍肯定《易传》是儒家学者的 (由于本文是以讨论〈易传》为主,以下引文有关作品呢?原来《易传》中还处处呈现着刚健不已、 《小戴》的内容便酌予删节,以维持行文文气。钱生生不息的思想,而这思想便是孔孟儒家不同于 先生举证说明《易传》的宇宙论与孔孟不合,却与庄老道家的最大分别 道家相近的所在 庄老道家所创之宇宙观,可称为气化的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nnw.cnki.net
新宇宙观既确立 ,而阴阳家言又不符深望 ;其 时之儒家 ,则多采道家新说 ,旁及阴阳家 ,而 更务为变通修饰 ,以求融会于孔孟以来传统 之人生论 ,而儒家面目亦为之一新。予尝谓 当目此时期之儒家为新儒 ,以示别于孔孟一 派之旧儒 ,而其主要分辨 ,即在其宇宙论方面 ……予论此时期之新儒 ,以《易传》与《小戴礼 记》中诸篇为代表。盖《易传》《、小戴》诸篇之 产生 ,大率正在此期。(第 253 页) [8 ] 这段话中 ,有两点很重要 :其一、宇宙论的建构 ,是 新儒家不同于旧儒家的最大分野。其二《、易传》 虽吸收许多道家、阴阳家等学派思想 ,但论其最后 归属 ,仍是属于儒家系统的。先从宇宙论谈起 :钱 先生认为我国自皇古以来 ,民智未开 ,对天地原始 的情状 ,物种终极的变化 ,都赋予想象。大致说 来 ,是以宇宙为天地百神所创造主持 ;而人生天地 间 ,死而为鬼 ,则又返于天帝百神之所 ,这便是中 国最早的“素朴宇宙论”。(第 252 页) [8 ]后来人事 日繁 ,民智日昌 ,于是出现以“人”为思考主体的人 生哲学。这时期的思想家 ,亟思摆脱荒古相传、习 俗相沿的素朴宇宙论之束缚 ,但终未能净尽摆脱 , 而仍依违出入于古人传说信仰的牢笼中 ,这时期 的代表就是儒家。继起的墨家 ,主张天志明鬼 ,又 使得中国重返古代素朴的宇宙论。直至道家思想 兴起 ,对此素朴宇宙论尽情破坏 ,而皇古相传天帝 百神的观念才彻底廓清 ,不再成为国人宇宙观念 的主干。所以要论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新宇宙观 , 便须从庄老道家开始。(第 253 页) [8 ] 于是身处此一时代巨变的的儒者 ,若思突破 藩篱 ,自辟蹊径 ,则必着眼于新宇宙观的建立。而 建立的过程中 ,亦必博采道家宇宙论 ,重加弥缝补 缀 ,以求曲折会合于儒家人生观的旧传统。钱先 生肯定这时期儒者的贡献 ,他说 : 其镕铸庄老激烈破坏之宇宙论 ,以与孔 孟中和建设之人生论凝合无间 ,而成为一体 , 实此期间新儒家之功绩也。(第 253 - 254 页) [8 ] 而《易传》《、小戴》便是此一时期儒者的努力成果。 (由于本文是以讨论〈易传〉为主 ,以下引文有关 《小戴》的内容便酌予删节 ,以维持行文文气。) 钱 先生举证说明《易传》的宇宙论与孔孟不合 ,却与 道家相近的所在 : 古籍诗书凡言天 ,即犹言上帝。天帝至 尊 ,创制万物 ,不与物为伍。即《论》《、孟》言 天亦然 ,亦不与物为伍。及庄周、老聃书 ,乃 始天地并言 ,则天亦下侪于地为一物 ,与上世 天地至尊创制万物之意迥别矣。《易传》…… 亦每天地并言 ,如曰“: 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 !” “法象莫大乎天地”……此类不胜尽举。此 《易传》……中之宇宙观 ,接近道家 ,异于上世 之证 ,一也。(第 254 页) [8 ] 中国传统的天高高在上 ,无任何事物可相比拟。 从文献的角度看《, 诗经》中时代最早的《周颂》,对 于帝或天 ,便是无比崇敬 ,丝毫没有亵玩之心 ;降 至《雅》《、风》的作品 ,便有疑惑、抱怨 ,甚且谩恨之 心 ,这是天在人们心中地位降低的实证。所以钱 先生举“天”为例 ,探讨它在不同时期所呈现的不 同涵义 ,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天”的概念 ,既然在战国时已经下侪于地为 一物 ,那创制一切的天帝自然也消失无存 ,则宇宙 又是如何运转 ? 万物又是怎么生灭呢 ? 庄周、老 子认为这些都只是一气的聚散 ! 阴阳家承袭道家 观点 ,又进一步将气分为阴阳 ,阴阳运转而有四 时 ,发散而为五行。所以钱先生认为“: 阴阳家宇 宙论之前一段 ,明承道家来 !”(第 254 页) [8 ] 而当 时的新儒家也承接这个内容发展。最明显的地方 便是《: 周易》上下经不讲阴阳 ,而《十翼》却有阴阳 观念。故钱先生云 : “易以道阴阳”,其实乃据《十传》言。其 言阴阳 ,即天地也 ……故凡其言天地阴阳 ,则 皆以指其唯一气之积与化而已。故《易传》 曰“: 乾 ,阳物也。坤 ,阴物也。”又曰“: 广大配 天地 ,转变配四时 ,阴阳之义配日月。”又曰 : “法象莫大乎天地 ,变通莫大乎四时。”……凡 此皆并言天地阴阳四时五行 ,以见天地亦不 过阴阳四时五行 ……此又《易传》……之宇宙 观 ,接近道家 ,异于上世之证 ,二也。(第 254 页) [8 ] 《易传》中关于宇宙论的思想 ,既多融通道家、阴阳 家而来 ,何以钱先生仍肯定《易传》是儒家学者的 作品呢 ? 原来《易传》中还处处呈现着刚健不已、 生生不息的思想 ,而这思想便是孔孟儒家不同于 庄老道家的最大分别 : 庄老道家所创之宇宙观 ,可称为气化的 87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宇宙观,以其认宇宙万物皆不过为一气之转遂通天下之故。”(第28页)这段话说明易道是 化也。《易传》……承其说,而又别有进者,即静中有动、感而遂通,并不像道家专讲虚静。其它 就此一气之转化,而更指出其不息与永久之如大陆学者吕绍纲、赵俪生、周桂钿、廖名春,台湾 特征是也。(第256页)81 学者何泽恒、王新华(第十四章与老子思想 钱先生举“一阴一阳之谓道”为例说:“此所谓一阴之异同)叫颜国明等人皆有精当的正面意见 一阳,即指阴阳之永久迭运而不息也。”(第256呈现,学者可自行参考。 页)在这段话中钱先生体认的“一阴一阳”是此 起彼落,周流不息的。换句话说,便是健动不止 五、结语 可大可久。这与以虚、静为主的道家,有绝对的不 钱先生在《易传》的研究上,先从文献入手,发 又如道家论宇宙万物时,喜用“化”字。如说 表《论十翼非孔子作》以厘清孔孟旧儒与战国时代 方生方死,方死可生。”“方将化,乌知不化;方将新儒的不同:其后发表《易传与小戴礼记中之宇宙 不化乌知已化。《庄子》书中的“化”字,令人有倏论讲述代表战国新儒思想的《易传》虽然与孔孟 忽,难以捉摸的印象。《易传》便不同,如说:“阖户旧儒不同,但仅限于天体宇宙论的建构方面盖因 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此领域为道家所擅。《易传》作者吸收道家之长, 就是生生不息,可大可久的易道。所以《易传》称是值得肯定的转变。正如钱先生文中一再致意 赞天地之大!曰“生”,又说“生生之谓易”。就是的:《易传》虽吸收道家宇宙论的思想但并未背弃 此意。故而钱先生说 儒家人生论的精髓,所以在吸收过程中皆予以转 天地之化既悠久而不息,至诚而实有;不化,换句话说,便是将老庄自然宇宙观变成儒家德 如庄周、老聃氏所主,若为倏忽而驰骤虚无性的宇宙观,以求合于传统儒家的人生哲学。本 而假合。 文题目“融通以达变”,就在指出钱先生对《易传》 盖庄老言化,皆倏忽而驰骤,虚无而假诠释的内涵,若有不足之处,尚祈诸位学者惠予教 合,虽天地无所用心焉,此所以谓自然也 《易传》……言化,则有其必具之征,与其所必 至之业……日生、曰育、曰开、曰成是也。故 参考文献 虽亦无为而自然,而可以见天地之大!矣! [1]钱穆.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 (第258页)1 M]台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 于是这倏忽假合的道家自然宇宙观,在战国儒者 [2]钱穆.易经研究[A].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7 的融通下,就变成含有刚健至德生生不已的宇宙 集83.84期合刊[C](大陆)中山大学,1929 观。其它如精气、鬼神等概念,也都经由战国儒者 [3]钱穆.易经研究[A]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一) 之手,由道转儒,由自然转生健!钱先生的这番体 [C]台北: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76 会,当今易学思想家也多有同想。如戴琏璋先生 [4]钱穆.论太极图与先天图之传授[]学思,1942 说:“《易传》作者 刚健创生的功能上体认 乾,从柔顺含容的功能上体认坤,再从乾坤的相互 [5]钱穆.易传与小戴礼记中之宇宙论[]思想与时 感应配合上体认易道。乾坤是万物生成的首要条 代,1944,(34) 6]钱穆.易传与小戴礼记中之宇宙论[A]中国哲 件,因而易道是万物生生不已的终极根源。”(第 学史论集(一)[C]台北: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 章各篇內容之分析—系辞传,第154页)这 业委员会,1958 段话说明易道就是乾坤,也是万物化生不已的根 7]钱穆.易传与小戴礼记中之宇宙论[A].中国学 源。胡自逢先生说:“易无思无为,非谓不思不为 术思想史论丛(二)[C].台北:台北东大图书公 以锢闭之也。正为有思有为,必先精诚专一,以致 其寂静。故人心必先能寂然不动,然后能应,感而 [8]钱穆.易传与小戴礼记中之宇宙论[A].周易研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nww.cnki.net
宇宙观 ,以其认宇宙万物皆不过为一气之转 化也。《易传》……承其说 ,而又别有进者 ,即 就此一气之转化 ,而更指出其不息与永久之 一特征是也。(第 256 页) [8 ] 钱先生举“一阴一阳之谓道”为例说“: 此所谓一阴 一阳 ,即指阴阳之永久迭运而不息也。”(第 256 页) [8 ]在这段话中 ,钱先生体认的“一阴一阳”是此 起彼落 ,周流不息的。换句话说 ,便是健动不止 , 可大可久。这与以虚、静为主的道家 ,有绝对的不 同。 又如道家论宇宙万物时 ,喜用“化”字。如说 “方生方死 ,方死可生。”“方将化 ,乌知不化 ;方将 不化 ,乌知已化。”《庄子》书中的“化”字 ,令人有倏 忽 ,难以捉摸的印象。《易传》便不同 ,如说“: 阖户 谓之坤 ,辟户谓之乾 ,一阖一辟谓之变 ,往来不穷 谓之通。”这一阖一辟的变 ,与往来不穷的通 ,指的 就是生生不息、可大可久的易道。所以《易传》称 赞天地之大 ! 曰“生”,又说“生生之谓易”。就是 此意。故而钱先生说 : 天地之化既悠久而不息 ,至诚而实有 ;不 如庄周、老聃氏所主 ,若为倏忽而驰骤 ,虚无 而假合。 盖庄老言化 ,皆倏忽而驰骤 ,虚无而假 合 ,虽天地无所用心焉 ,此所以谓自然也。 《易传》……言化 ,则有其必具之征 ,与其所必 至之业 ……曰生、曰育、曰开、曰成是也。故 虽亦无为而自然 ,而可以见天地之大 ! 矣 ! (第 258 页) [8 ] 于是这倏忽假合的道家自然宇宙观 ,在战国儒者 的融通下 ,就变成含有刚健至德、生生不已的宇宙 观。其它如精气、鬼神等概念 ,也都经由战国儒者 之手 ,由道转儒 ,由自然转生健 ! 钱先生的这番体 会 ,当今易学思想家也多有同想。如戴琏璋先生 说“:《易传》作者 ……从刚健创生的功能上体认 乾 ,从柔顺含容的功能上体认坤 ,再从乾坤的相互 感应配合上体认易道。乾坤是万物生成的首要条 件 ,因而易道是万物生生不已的终极根源。”(第三 章 各篇內容之分析 ———系辞传 ,第 154 页) [30 ] 这 段话说明易道就是乾坤 ,也是万物化生不已的根 源。胡自逢先生说“: 易无思无为 ,非谓不思不为 以锢闭之也。正为有思有为 ,必先精诚专一 ,以致 其寂静。故人心必先能寂然不动 ,然后能应 ,感而 遂通天下之故。”(第 28 页) [31 ]这段话说明易道是 静中有动、感而遂通 ,并不像道家专讲虚静。其它 如大陆学者吕绍纲、赵俪生、周桂钿、廖名春 ,台湾 学者何泽恒[32 ][33 ] 、王新华(第十四章 与老子思想 之异同) [34 ] 、颜国明[35 ] 等人皆有精当的正面意见 呈现 ,学者可自行参考。 五、结 语 钱先生在《易传》的研究上 ,先从文献入手 ,发 表《论十翼非孔子作》以厘清孔孟旧儒与战国时代 新儒的不同 ;其后发表《易传与小戴礼记中之宇宙 论》讲述代表战国新儒思想的《易传》,虽然与孔孟 旧儒不同 ,但仅限于天体宇宙论的建构方面 ,盖因 此领域为道家所擅。《易传》作者吸收道家之长 , 融通道家宇宙论 ,转而建立属于儒家的宇宙论 ,这 是值得肯定的转变。正如钱先生文中一再致意 的《: 易传》虽吸收道家宇宙论的思想 ,但并未背弃 儒家人生论的精髓 ,所以在吸收过程中皆予以转 化 ,换句话说 ,便是将老庄自然宇宙观变成儒家德 性的宇宙观 ,以求合于传统儒家的人生哲学。本 文题目“融通以达变”,就在指出钱先生对《易传》 诠释的内涵 ,若有不足之处 ,尚祈诸位学者惠予教 正。 参考文献 : [ 1 ]钱穆. 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 [ M]. 台北 :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79. [ 2 ]钱穆. 易经研究[ A ]. 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 :7 集 83. 84 期合刊[ C]. (大陆) 中山大学 , 1929. [ 3 ]钱穆. 易经研究[ A ].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一) [ C]. 台北 :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1976. [ 4 ]钱穆. 论太极图与先天图之传授[J ]. 学思 ,1942 , 1 (7) . [ 5 ]钱穆. 易传与小戴礼记中之宇宙论[J ]. 思想与时 代 ,1944 ,(34) . [ 6 ]钱穆. 易传与小戴礼记中之宇宙论[ A ]. 中国哲 学史论集(一) [ C]. 台北 :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 业委员会 ,1958. [ 7 ]钱穆. 易传与小戴礼记中之宇宙论[ A ]. 中国学 术思想史论丛 (二) [ C]. 台北 :台北东大图书公 司 ,1977. [ 8 ]钱穆. 易传与小戴礼记中之宇宙论[ A ]. 周易研 97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究论文集:第四辑[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北平凡出版社,1979 社,1990 [23]日]本田成之作易年代考U1支那学杂志 [9]钱穆.王弼郭象注易老庄用理字条录卩].新亚学 1920,1(2-3) 报,1955,1(1) [24]日]本田成之,作易年代考[A]江侠庵先秦 [10]钱穆朱子之易学[A]朱子新学案[C].台北 经籍考:中[C]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 台北三民书局,1982 [25]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M]高雄:高雄复文图 []李道湘现代新儒学与宋明理学[M]沈阳:辽 书出版社,1995 [26]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料学初稿[M].上海:上海 12]钱穆.论十翼非孔子作[A]黄沛荣.易学论著 人民出版社,1963 选集[C]台北:台北长安出版社,1985 [27]李平心,关于周易的性质历史内容和制作时代 [13]泷川龟太郎.史记会注考证[M]台北:台北洪 [J]学术月刊,1963,(7) 氏出版社,1981 [28]罗常培,周祖谟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 [4]班固汉书M]台北:台北鼎文书局,1984 第一分册[M],台北:台北科学出版社,19 [5]孔颖达周易正义[M]十三经注疏[Z]台北 [29]黄沛荣.易学乾坤[M].台北:台北大安出版社 台北艺文印书馆,1972 1998 [16]欧阳修.易童子问[M].欧阳修全集:上[Z]台 [30]戴琏璋易传之形成及其思想[M].台北:台北 北:台北河洛图书出版社,1975 文津出版社,1997. [7]张政谈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J].文物 [31]胡自逢.先秦诸子易说通考[M].台北:台北文 史哲出版社,1987 18]韩仲民.帛书系辞浅说—兼论易传的编纂 [32]何泽恒孔子与易传相关问题复议[J.台大中 A].首届国际周易学术研讨会,济南:山东大 文学报,1999,(12) 学周易研究中心,1987.(未入论文集) [33]何泽恒孔子与易传相关问题复议[J].周易研 [1刂]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M].台北:台北商务 究2001,(1-2) 印书馆,199 [34]王新华周易系辞传研究[M].台北:台北文津 [20]王葆≤从马王堆帛书本看系辞与老子学派的 出版社,1998 关系[A].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辑[C]上海:上 [35]颜国明,易传是道家易学驳议[J].中央研究院 海古籍出版社,1992 中国文哲研究期刊,,2003,(21) [21]吴承氏经典释文序录疏证[M]台北:台北中 责任编辑:张文智 华书局,1984 [22]金谷治唐抄本郑氏注论语集成[M]台北:台 2o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rightsresered.http://nrcnkiner
究论文集 :第四辑[ C].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 ,1990. [ 9 ]钱穆. 王弼郭象注易老庄用理字条录[J ]. 新亚学 报 ,1955 ,1 (1) . [ 10 ]钱穆. 朱子之易学[ A ]. 朱子新学案[ C]. 台北 : 台北三民书局 ,1982. [ 11 ]李道湘. 现代新儒学与宋明理学[ M ]. 沈阳 :辽 宁大学出版社 ,1998. [ 12 ]钱穆. 论十翼非孔子作[ A ]. 黄沛荣. 易学论著 选集[ C]. 台北 :台北长安出版社 ,1985. [ 13 ]泷川龟太郎. 史记会注考证[ M ]. 台北 :台北洪 氏出版社 ,1981. [ 14 ]班固. 汉书[ M]. 台北 :台北鼎文书局 ,1984. [ 15 ]孔颖达. 周易正义[ M ]. 十三经注疏[ Z]. 台北 : 台北艺文印书馆 ,1972. [ 16 ]欧阳修. 易童子问[ M ]. 欧阳修全集 :上[ Z]. 台 北 :台北河洛图书出版社 ,1975. [ 17 ]张政 . 谈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J ]. 文物 , 1984 ,(9) . [ 18 ]韩仲民. 帛书系辞浅说 ———兼论易传的编纂 [ A ]. 首届国际周易学术研讨会 ,济南 :山东大 学周易研究中心 ,1987. (未入论文集) [ 19 ]陈鼓应. 易传与道家思想[ M ]. 台北 :台北商务 印书馆 ,1994. [20 ]王葆 τ . 从马王堆帛书本看系辞与老子学派的 关系[ A ]. 道家文化研究 :第一辑[ C]. 上海 :上 海古籍出版社 ,1992. [ 21 ]吴承氏. 经典释文序录疏证[ M ]. 台北 :台北中 华书局 ,1984. [ 22 ]金谷治. 唐抄本郑氏注论语集成[ M ]. 台北 :台 北平凡出版社 ,1979. [ 23 ][日]本田成之. 作易年代考[J ]. 支那学杂志 , 1920 ,1 (2 - 3) . [ 24 ][日]本田成之. 作易年代考[ A ]. 江侠庵. 先秦 经籍考 :中[C]. 上海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1. [ 25 ]李学勤. 周易经传溯源[ M ]. 高雄 :高雄复文图 书出版社 ,1995. [ 26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料学初稿[ M ]. 上海 :上海 人民出版社 ,1963. [27 ]李平心. 关于周易的性质历史内容和制作时代 [J ]. 学术月刊 , 1963 ,(7) . [28 ]罗常培 ,周祖谟. 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 : 第一分册[ M]. 台北 :台北科学出版社 ,1958. [ 29 ]黄沛荣. 易学乾坤[ M]. 台北 :台北大安出版社 , 1998. [ 30 ]戴琏璋. 易传之形成及其思想[ M ]. 台北 :台北 文津出版社 ,1997. [ 31 ]胡自逢. 先秦诸子易说通考[ M ]. 台北 :台北文 史哲出版社 ,1987. [ 32 ]何泽恒. 孔子与易传相关问题复议[J ]. 台大中 文学报 ,1999 ,(12) . [ 33 ]何泽恒. 孔子与易传相关问题复议[J ]. 周易研 究 ,2001 ,(1 - 2) . [ 34 ]王新华. 周易系辞传研究[ M ]. 台北 :台北文津 出版社 ,1998. [ 35 ]颜国明. 易传是道家易学驳议[J ]. 中央研究院 中国文哲研究期刊 , ,2003 ,(21) . 责任编辑 :张文智 08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