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研究 2009年第4期(总第九十六期) 论惕易传蹴嚎豪放僕学范畴的影响 于永森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嚎放噗美学范畴的成熟,主要受到埸传学思想的影响,它继承传盾学的积极因素并在多方面达到了刚 柔并济的美学境界。更为重要的是,惕传厮表现出的刚健积极的进取精神,是“放“主体最根本的处世姿态,也是“ 放噗学范畴最大的魅力和价值之所在 关键词:埸易传羡学;刚柔并济;豪放;审美理想 中图分类号:B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82(2009)04-0092-05 On Yizhuan s hfluences on H aofang as an Aestheti Ca tegory YU Yong-sen College of Arts, Shandong Nomal University, J inan 250014, China) Abstract: As an aesthetic category, the maturation of Haofang ( lit, boldness and unconstr inedness )was influenced mainly by the aesthetic thoughts in Yihuan It inherits the positive factrs in the yihuan and reaches a state of balanc ing hardness with softness n many ways Most mportant of all, it's the vigorous and active spirit that shows the subjects core value This also is the largest attrac- on and value of the Haofang as an aesthetic category Key words: aesthetic thought conce ived in Yihuan, balanc ing hardness with softness Haofang, aesthetic deal 《易传渼美学博大精深,它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缳传》)的精神,开启了中国古代美学中 的“壮美”派,并使中国古代文学具有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在中国古代文化史美学史和 文学史上都可谓影响深远。而在诸多以壮美为特色的范畴之中,嚎豪放”是最富于主体性精神色彩,因 而也是和现实社会民生联系最为密切的一个,最足以代表裼易传渼学的刚柔并济的辩证法精神和积极 进取的入世姿态,并将其发扬光大,从而在中国文艺的天地里焕发出异样的神采。 儫放利刚柔并济的美学境界是对惕易传》学思想的继承 “嚎放阼为一个在宋词中成熟起来并和“婉约湘相对待的美学范畴,受惕易传)学的影响,呈现出 鲜明的刚柔并济之特色,而和“婉约“着明显的不同。从内在结构的合成、外在的姿容的生成以及内 在精神的和合上,“嚎放'都体现了刚柔并济的辩证法和美学境界。 首先,嚎豪放酌内在结构合成符合刚柔并济的辩证法精神。在诸多和“”、“放“这两个单语辞合 成的范畴之中,只有“嚎豪放”旳合成方式体现了最为完美的刚柔并济的辩证法精神,在宋词中成熟为当 收稿日期:200-01-02 作者简介:于永森(1977-),山东青岛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2007级文艺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nnr.cnkiner
周易研究 2009年第 4期 (总第九十六期 ) 收稿日期 : 2009 - 01 - 02 作者简介 :于永森 (1977 - ) ,山东青岛人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2007级文艺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论《易传 》对“豪放 ”美学范畴的影响 于 永 森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 :“豪放 ”美学范畴的成熟 ,主要受到《易传 》美学思想的影响 ,它继承《易传 》哲学的积极因素并在多方面达到了“刚 柔并济 ”的美学境界。更为重要的是 ,《易传 》所表现出的刚健积极的进取精神 ,是“豪放 ”主体最根本的处世姿态 ,也是“豪 放 ”美学范畴最大的魅力和价值之所在。 关键词 :《易传 》美学 ;刚柔并济 ;豪放 ;审美理想 中图分类号 : B8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3 - 3882 (2009) 04 - 0092 - 05 On Yizhuan ’s Influences on H aofang a s an Aesthetic Ca tegory YU Yong2sen (College of A rts,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 China) Abstract:A s an aesthetic category, the maturation of Haofang ( lit. , boldness and unconstrainedness) was influenced mainly by the aesthetic thoughts in Yizhuan. It inherits the positive factors in the Yizhuan and reaches a state of balancing hardness with softness in many ways. Most important of all, it’s the vigorous and active sp irit that shows the subject’s core value. This also is the largest attrac2 tion and value of the Haofang as an aesthetic category. Key words: aesthetic thought conceived in Yizhuan; balancing hardness with softness; Haofang; aesthetic ideal 《易传 》美学博大精深 ,它以“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彖传 》)的精神 ,开启了中国古代美学中 的“壮美 ”一派 ,并使中国古代文学具有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美学史和 文学史上都可谓影响深远。而在诸多以壮美为特色的范畴之中 ,“豪放 ”是最富于主体性精神色彩 ,因 而也是和现实社会民生联系最为密切的一个 ,最足以代表《易传 》美学的刚柔并济的辩证法精神和积极 进取的入世姿态 ,并将其发扬光大 ,从而在中国文艺的天地里焕发出异样的神采。 一、“豪放 ”刚柔并济的美学境界是对《易传 》美学思想的继承 “豪放 ”作为一个在宋词中成熟起来并和“婉约 ”相对待的美学范畴 ,受《易传 》美学的影响 ,呈现出 鲜明的刚柔并济之特色 ,而和“婉约 ”有着明显的不同。从内在结构的合成、外在的姿容的生成以及内 在精神的和合上 ,“豪放 ”都体现了刚柔并济的辩证法和美学境界。 首先 ,“豪放 ”的内在结构合成符合刚柔并济的辩证法精神。在诸多和“豪 ”、“放 ”这两个单语辞合 成的范畴之中 ,只有“豪放 ”的合成方式体现了最为完美的刚柔并济的辩证法精神 ,在宋词中成熟为当 29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时的两大美学范畴之一(另一为“婉约”),成为一般意义上“牡美佩格的代表或核心。在嚎豪和倣放 这两个单语辞和其他不同的单语辞构成的许多的合成语辞中,例如“豪宕”、“豪迈”、“嚎雅”“豪雄” 嚎壮”、“儫纵”、“豪诞”嚎恣”“倣放逸”“倣放达”“放旷”“放肆”“放浪等,为什么最终是嚎豪 放宬为了统属这些语辞群的核心呢?可以看出,上述所列各语辞,其内部结构形成可以说都不是最完 善、最完美的,例如嚎宕中的宕”嚎纵牛中的纵”“豪恣的“恣”,都是阳刚过度而使整体上不 协调,而“豪雅呻的“雅则又偏于阴柔;又如“豪迈"的“迈”—杨廷芝儲品浅解胐嚎放”解释 为“嚎迈放纵,“嚎迈并举以释嚎”,正说明了姬迈屿嚎性质是大体相同,而都偏于阴柔含蓄 深潜未发的一面的。与“放湘相结合的范畴也有类似的缺陷,例如“放肆”倣放荡”,都是阴柔不足。同 样,“婉约灺存在未能刚柔并济的缺陷,“婉覺是表达方式的含蓄不太外露,婉转而柔顺,约“本义为 缠東,引申为精炼、隐约、微妙,其整体合成上缺乏阳刚刚健的色彩。而嚎放侧不同,“嚎以内言,放以 外言”(杨廷芝峙品浅解》),从内外的角度来说,是嚎‘偏于阴柔而“放·偏于阳刚,联系两者的是一个 汽字,“嚎媞盛大而充沛的气的积聚的过程,还处于一种内敛的状态因此偏于阴柔。“放”是气的 舒泄的过程,因此偏于阳刚。内柔而外刚,“嚎放酌的结合正体现了一种刚柔并济的辩证法精神。 其次,锡易传脑种刚柔并济的境界,通过“放“的表达方式也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梁启超在 仲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文中,曾经将中国古代韵文的情感表达方式分为“奔进的”、“回荡 的”、豔藉的”并论及辛词时说:“词中用回荡的表情法用得最好的,当然要推辛稼轩。”2“奔迸的”蹴 是表达情感时一泻无余,极其带有阳刚之美的特点,而蕴藉的则是以含蓄为能事,则又阴柔太过。梁 启超的意思,正是认为“回荡的俵表情法是兼有“奔迸的”(偏于“刚”)和豔藴藉的”(偏于“”)两者之 长,而避免了两者之弊的,这正是一种刚柔并济的美学境界。这种境界,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词作来分 析一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 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 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 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馍鱼儿》) 这首词的主题是惜春,通篇都是一些偏于苦情的意象和典故,从审美直觉来看似乎是很婉约的,但是从 作者所蕴涵和表达的言外之意来说,则是极为豪放悲壮的细细读之,更感觉在这些表象之下,流宕着一 种百折千回、驱使自如的气势,因此缪钺认为,这种词“非徒豪壮而已也,于豪壮之中,又能沈咽酝藉,空 灵缠绵,得此调剂,故豪壮之情,不失于粗犷,词体之美,仍可以保持”。所谓调剂,就是刚与柔的完美 结合,“故读稼轩词恒得双重之印象,而感浑融深厚之妙,此其不同于秦晏者也”。这正是豪放词的 种最高境界,是要优于婉约词境的。而且,这样一来,这种刚柔并济的层次又超越了上述单纯从訾放 的结构合成达到刚柔并济的层次,即:嚎”来是偏于阴柔的,但是由于主体的意志理想,或气“积 聚达到了“放的临界点,则它又是阳刚的,从而达到了阴阳结合、刚柔并济的境界;“放”本来是偏于阳 刚的,但是由于主体在表达上对它的节制,则它又体现出阴柔含蓄的一些特点,从而也达到了阴阳结合 刚柔并济的境界。 最后,从嚎放酌文化思想基础上来说,也体现着刚柔并济的特点。“豪放”的文化思想基础主要 是儒家和道家思想,鲁迅指出:老,是尚柔的;懦者,柔也’,孔也尚柔,但孔以柔进取,而老却以柔退 走。这关键,即在孔子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无大小,均不放松的实行者,老则是无为而无不为 ①郭绍虞集解皘品集解·续诗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23页 ②转引自谢桃坊仲国词学史》(修订本),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第450页 ③缪钺峙词散论·论辛稼轩词》,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0页 ④缪钺峙词散论·论辛稼轩词》,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1页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nnr.cnkiner
时的两大美学范畴之一 (另一为“婉约 ”) ,成为一般意义上“壮美 ”风格的代表或核心。在“豪 ”和“放 ” 这两个单语辞和其他不同的单语辞构成的许多的合成语辞中 ,例如“豪宕 ”、“豪迈 ”、“豪雅 ”、“豪雄 ”、 “豪壮 ”、“豪纵 ”、“豪诞 ”、“豪恣 ”、“放逸 ”、“放达 ”、“放旷 ”、“放肆 ”、“放浪 ”等等 ,为什么最终是“豪 放 ”成为了统属这些语辞群的核心呢 ? 可以看出 ,上述所列各语辞 ,其内部结构形成可以说都不是最完 善、最完美的 ,例如“豪宕 ”中的“宕 ”、“豪纵 ”中的“纵 ”、“豪恣 ”中的“恣 ”,都是阳刚过度而使整体上不 协调 ,而“豪雅 ”中的“雅 ”则又偏于阴柔 ;又如“豪迈 ”中的“迈 ”———杨廷芝《诗品浅解 》把“豪放 ”解释 为“豪迈放纵 ”①,“豪迈 ”并举以释“豪 ”,正说明了“迈 ”与“豪 ”的性质是大体相同 ,而都偏于阴柔含蓄、 深潜未发的一面的。与“放 ”相结合的范畴也有类似的缺陷 ,例如“放肆 ”、“放荡 ”,都是阴柔不足。同 样 ,“婉约 ”也存在未能刚柔并济的缺陷 ,“婉 ”是表达方式的含蓄不太外露 ,婉转而柔顺 ,“约 ”的本义为 缠束 ,引申为精炼、隐约、微妙 ,其整体合成上缺乏阳刚刚健的色彩。而“豪放 ”则不同 ,“豪以内言 ,放以 外言 ”(杨廷芝《诗品浅解 》) ,从内外的角度来说 ,是“豪 ”偏于阴柔而“放 ”偏于阳刚 ,联系两者的是一个 “气 ”字 ,“豪 ”是盛大而充沛的气的积聚的过程 ,还处于一种内敛的状态 ,因此偏于阴柔。“放 ”是气的 舒泄的过程 ,因此偏于阳刚。内柔而外刚 ,“豪放 ”的结合正体现了一种刚柔并济的辩证法精神。 其次 ,《易传 》这种“刚柔并济 ”的境界 ,通过“豪放 ”的表达方式也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梁启超在 《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一文中 ,曾经将中国古代韵文的情感表达方式分为“奔迸的 ”、“回荡 的 ”、“蕴藉的 ”,并论及辛词时说 :“词中用回荡的表情法用得最好的 ,当然要推辛稼轩。”②“奔迸的 ”就 是表达情感时一泻无余 ,极其带有阳刚之美的特点 ,而“蕴藉 ”的则是以含蓄为能事 ,则又阴柔太过。梁 启超的意思 ,正是认为“回荡的 ”表情法是兼有“奔迸的 ”(偏于“刚 ”)和“蕴藉的 ”(偏于“柔 ”)两者之 长 ,而避免了两者之弊的 ,这正是一种刚柔并济的美学境界。这种境界 ,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词作来分 析一下 : 更能消、几番风雨 ? 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 ,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 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 ,画檐蛛网 ,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 ,准拟佳期又误。蛾眉 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 ,脉脉此情谁诉 ? 君莫舞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 闲愁最苦。休去 倚危栏 ,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摸鱼儿 》) 这首词的主题是惜春 ,通篇都是一些偏于苦情的意象和典故 ,从审美直觉来看似乎是很婉约的 ,但是从 作者所蕴涵和表达的言外之意来说 ,则是极为豪放悲壮的 ,细细读之 ,更感觉在这些表象之下 ,流宕着一 种百折千回、驱使自如的气势 ,因此缪钺认为 ,这种词“非徒豪壮而已也 ,于豪壮之中 ,又能沈咽酝藉 ,空 灵缠绵 ,得此调剂 ,故豪壮之情 ,不失于粗犷 ,词体之美 ,仍可以保持 ”③。所谓调剂 ,就是刚与柔的完美 结合 ,“故读稼轩词恒得双重之印象 ,而感浑融深厚之妙 ,此其不同于秦晏者也 ”④。这正是豪放词的一 种最高境界 ,是要优于婉约词境的。而且 ,这样一来 ,这种刚柔并济的层次又超越了上述单纯从“豪放 ” 的结构合成达到刚柔并济的层次 ,即 :“豪 ”本来是偏于阴柔的 ,但是由于主体的意志理想 ,或“气 ”的积 聚达到了“放 ”的临界点 ,则它又是阳刚的 ,从而达到了阴阳结合、刚柔并济的境界 ;“放 ”本来是偏于阳 刚的 ,但是由于主体在表达上对它的节制 ,则它又体现出阴柔含蓄的一些特点 ,从而也达到了阴阳结合、 刚柔并济的境界。 最后 ,从“豪放 ”的文化思想基础上来说 ,也体现着刚柔并济的特点。“豪放 ”的文化思想基础主要 是儒家和道家思想 ,鲁迅指出 :“老 ,是尚柔的 ;‘儒者 ,柔也 ’,孔也尚柔 ,但孔以柔进取 ,而老却以柔退 走。这关键 ,即在孔子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的事无大小 ,均不放松的实行者 ,老则是‘无为而无不为 ’ 39 ① ② ③ ④ 郭绍虞集解《诗品集解 ·续诗品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59年 ,第 23页。 转引自谢桃坊《中国词学史 》(修订本 ) ,成都 :巴蜀书社 , 2002年 ,第 450页。 缪钺《诗词散论 ·论辛稼轩词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8年 ,第 60页。 缪钺《诗词散论 ·论辛稼轩词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8年 ,第 61页。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的一事不做,徒作大言的空谈家。”也就是说,儒道两家的刚柔比较,主要体现在对现实的态度上,儒 家的积极进取和道家的逍遥避世,形成了刚柔的鲜明对比。但是道家的柔若表现在人对现实功利的态 度上,比如淡泊名利,则又是好的,而“嚎豪放怔是综合了儒道两方面的优长,形成了超越任何一家思想 的境界。缪钺曾用这种境界称赞辛弃疾:“国自魏晋以降,老庄思想大兴,其后与儒家思想混合,于是 以积极入世之精神,而参以超旷出世之襟怀,为人生最髙之境界。ˉ这也是儫放¨范畴的最高境界,而 与之对待的婉约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则根本未具备这种儒、道互补、刚柔并济的思想人生的最高境 界。而从豪放词的内部来说,比如苏、辛,也还存在不小的差别,实际上苏词的风格主要是旷达 詹安泰在《词风格流派略谈》文中即把苏轼列入“高旷清雄”·派的风格里,而和辛词的“豪迈奔 放相区别,认为这是苏词的主要风格③。这种旷达在思想上的体现是道家占据了主要地位,虽然儒家 的用世之心仍很强烈,但在直面现实矛盾之时,苏、辛并不相同:“苏轼与辛弃疾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在 深刻的冲突面前又力图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态度去超越冲突,从而表现了一种 气度非凡的自由感。但是,超越冲突的态度只是对自己慷慨难平的心情的暂时安慰,而并不能真正解决 冲突。”而辛弃疾则是最大限度的介入现实而解决矛盾,其精神姿态始终是以儒家为主导地位的。这 种差别导致了苏词主要风格是“旷达而非豪放,因此,豪放词是在辛弃疾那里得到真正发展并达到顶 峰的,“以气为词的集大成者是辛弃疾,“具有某种集大成性质的稼轩体,不但在思想特质上堪为 南宋时期民族正气与时代精神的代表,而且在艺术上也全面继承了词体文学的优秀传统,完成了南北词 风、刚柔之美的融合。因为如此,所以苏轼在维吴道子画》和缬题王逸少帖》中对唐代豪放艺 术的杰出代表人物吴道子和颠张狂素进行了否定,可以说是绝非偶然的。 儫豪放'壮美特色来源于《易传》刚统柔的本质关系 作为一个事物中两方面对待统一的因素,比如刚柔关系,两者不可能是平等的,必定有一方占据一 定的优势主导地位,这种情况即使在刚柔并济的境界中也仍然存在。比如“豪放作为一个美学范畴 我们所熟知的是它的鲜明的“牡美”特色,说明它是以刚为主的一种刚柔并济。这种美学境界,直接来 源于惕易传》学、美学中阴阳刚柔的本质关系,即阴从阳而刚统柔。 易舶精神是生生不息的变易思想,以茕”卦为首而呈纯阳之象,即揭示了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绵 绵不绝的动力来源,故系辞传》云: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动者尚其变。阴阳是易学最根本的一对 范畴,而刚柔则是其重要范畴,是前者的变相之一,易的变易动力,正来源于刚柔的互相配合和转化 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刚柔者,立本者也。”(系辞传》)刚柔两方面虽然都不可或缺,但它们两 者在互相配合和转换的过程中,其实际地位是不同的。“对于刚、柔,倜易》所持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方面,明显地表现出崇刚抑柔的思想。一卦之内,阴爻居于阳爻之上,这叫做乘’,是不吉利的。反 过来,阳爻居于阴爻之上,这叫做承’,是吉利的。显然,刚柔关系是刚统柔,柔从刚。而最早最系统 奠定倜易渼学思想的,恰恰就是《易传渼学。易传渼学为何尚琍刚”或者说尚以刚”为主)呢? ①鲁迅杂文全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4年,第871页 ②缪钺皘词散论·论辛稼轩词》,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4页 ③詹安泰《词风格流派略谈》,载刘扬忠选编巛名家解读宋词》,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年第81-85页 ④田耕滋硎分豪放与婉约的诗学意义》,载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⑤胡遂唐宋词创作旨趣的发展演变》载纹学遗产》199年第3期。 ⑧刘扬忠婻宋中后期的文化环境与词派的衍变》,载仲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年第6 ⑦舒大刚、曾枣庄主编仨苏全书第第6册,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年,第437页 ⑧舒大刚、曾枣庄主编∈苏全书第8册,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年,第281页。 ⑨陈望衡钟国古典美学史是上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62页 c1994-2010ChinaAcademic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hnww.cnki,net
的一事不做 ,徒作大言的空谈家。”①也就是说 ,儒、道两家的刚柔比较 ,主要体现在对现实的态度上 ,儒 家的积极进取和道家的逍遥避世 ,形成了刚柔的鲜明对比。但是道家的柔若表现在人对现实功利的态 度上 ,比如淡泊名利 ,则又是好的 ,而“豪放 ”正是综合了儒、道两方面的优长 ,形成了超越任何一家思想 的境界。缪钺曾用这种境界称赞辛弃疾 :“吾国自魏晋以降 ,老庄思想大兴 ,其后与儒家思想混合 ,于是 以积极入世之精神 ,而参以超旷出世之襟怀 ,为人生最高之境界。”②这也是“豪放 ”范畴的最高境界 ,而 与之对待的“婉约 ”作为一个美学范畴 ,则根本未具备这种儒、道互补、刚柔并济的思想人生的最高境 界。而从豪放词的内部来说 ,比如苏、辛 ,也还存在不小的差别 ,实际上苏词的风格主要是“旷达 ”——— 詹安泰在《宋词风格流派略谈 》一文中即把苏轼列入“高旷清雄 ”一派的风格里 ,而和辛词的“豪迈奔 放 ”相区别 ,认为这是苏词的主要风格 ③。这种旷达在思想上的体现是道家占据了主要地位 ,虽然儒家 的用世之心仍很强烈 ,但在直面现实矛盾之时 ,苏、辛并不相同 :“苏轼与辛弃疾的不同之处在于 ,他在 深刻的冲突面前又力图用‘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的旷达态度去超越冲突 ,从而表现了一种 气度非凡的自由感。但是 ,超越冲突的态度只是对自己慷慨难平的心情的暂时安慰 ,而并不能真正解决 冲突。”④而辛弃疾则是最大限度的介入现实而解决矛盾 ,其精神姿态始终是以儒家为主导地位的。这 种差别导致了苏词主要风格是“旷达 ”而非豪放 ,因此 ,豪放词是在辛弃疾那里得到真正发展并达到顶 峰的 ,“‘以气为词 ’的集大成者是辛弃疾 ”⑤,“具有某种集大成性质的稼轩体 ,不但在思想特质上堪为 南宋时期民族正气与时代精神的代表 ,而且在艺术上也全面继承了词体文学的优秀传统 ,完成了南北词 风、刚柔之美的融合。”⑥正因为如此 ,所以苏轼在《王维吴道子画 》⑦和《题王逸少帖 》⑧中对唐代豪放艺 术的杰出代表人物吴道子和颠张狂素进行了否定 ,可以说是绝非偶然的。 二、“豪放 ”的壮美特色来源于《易传 》以刚统柔的本质关系 作为一个事物中两方面对待统一的因素 ,比如刚柔关系 ,两者不可能是平等的 ,必定有一方占据一 定的优势主导地位 ,这种情况即使在刚柔并济的境界中也仍然存在。比如“豪放 ”作为一个美学范畴 , 我们所熟知的是它的鲜明的“壮美 ”特色 ,说明它是以刚为主的一种刚柔并济。这种美学境界 ,直接来 源于《易传 》哲学、美学中阴阳刚柔的本质关系 ,即阴从阳而刚统柔。 《易 》的精神是生生不息的变易思想 ,以“乾 ”卦为首而呈纯阳之象 ,即揭示了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绵 绵不绝的动力来源 ,故《系辞传 》云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 ……以动者尚其变。”阴阳是易学最根本的一对 范畴 ,而刚柔则是其重要范畴 ,是前者的变相之一 ,“易 ”的变易动力 ,正来源于刚柔的互相配合和转化 , “刚柔相推 ,变在其中矣。……刚柔者 ,立本者也。”(《系辞传 》)刚柔两方面虽然都不可或缺 ,但它们两 者在互相配合和转换的过程中 ,其实际地位是不同的。“对于刚、柔 ,《周易 》所持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一方面 ,明显地表现出崇刚抑柔的思想。一卦之内 ,阴爻居于阳爻之上 ,这叫做‘乘 ’,是不吉利的。反 过来 ,阳爻居于阴爻之上 ,这叫做‘承 ’,是吉利的。显然 ,刚柔关系是刚统柔 ,柔从刚。”⑨而最早最系统 奠定《周易 》美学思想的 ,恰恰就是《易传 》美学。《易传 》美学为何尚“刚 ”(或者说尚以“刚 ”为主 )呢 ? 49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鲁迅杂文全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 1994年 ,第 871页。 缪钺《诗词散论 ·论辛稼轩词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8年 ,第 64页。 詹安泰《宋词风格流派略谈 》,载刘扬忠选编《名家解读宋词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 1999年 ,第 81 - 85页。 田耕滋《词分豪放与婉约的诗学意义 》,载《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年第 2期。 胡遂《论唐宋词创作旨趣的发展演变 》,载《文学遗产 》1999年第 3期。 刘扬忠《南宋中后期的文化环境与词派的衍变 》,载《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 》1997年第 6期。 舒大刚、曾枣庄主编《三苏全书 》第 6册 ,北京 :语文出版社 , 2001年 ,第 437页。 舒大刚、曾枣庄主编《三苏全书 》第 8册 ,北京 :语文出版社 , 2001年 ,第 281页。 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 》上卷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 2007年 ,第 262页。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这是因为,刚是阳的本质特征,是由动、进取、创造等元素组成的协合力,具有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强 大动力。…阳刚之用可归纳为三点:第一,刚是有所作为的必要条件。首先表现在刚的不可或缺性 创立非凡业绩,造就辉煌人生,离不开体阳运刚。……第二,刚是自求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三,刚是 突破困境的主要力量。说到底,刚在美学上最根本的特点,乃是一种极为强烈的主体性精神,“天 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最为充分体现人的主体意识的话可以看作倜易》的灵魂。”因此,尚 刚却正是儒家思想中极为强烈的入世精神的一个契机和切入点,故孔子就十分重视“刚'的作用,并 做了很多论述:“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语·公冶长》)、 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可以看出,“刚'蛋然有缺点(这种缺点是过于“刚"而未容纳 “”长所造成的),但孔子对于刚基本上是持肯定态度的,其中在《路篇篇中两次把刚祝为仅 次于他心目中的理想境界—“和“行”。当然,孔子的思想在总体上毕竞又是保守的,如果是在 刚柔并济的基础上突出“刚'的作用,那么它就转变为积极而值得肯定的因素了。 刚柔落实到现实生活中来,则刚就体现为人的主体性精神的突露,体现为人积极进取的可贵精神。 正是在此意义上,宗白华才指出:“惕易传"儒家经典,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如惕经》有六个字 刚健、笃实、辉光’就代表了我们民族一种很健全的美学思想。”《易传巢美学奠定的这种审美意识, 其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因为“倜易》种尚大尚力尚刚的美学崇尚是与它人与天地 参的美学追求是一致的,同样体现出了处于上升时期的社会政治力量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风貌 对于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尤为重要,尤其有着可资借鉴的伟大的现实意义。“从一定意义上说,《周易》 就是讲创新的书,易学就是研究创新的学问。更为重要的是,易学中倡导变革、鼓励创新的丰富内涵,对 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至深至巨的影响,中华民族的无数杰出人士在其启迪和激励下, 积极投身理论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等创新实践,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中华 民族创新精神是基于一种忧患意识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而这种意识、这种精神主要来源于易 学。从根本上来说,惕传》美学的这种创新精神、牡美特色和深沉的忧患意识,以人的主体性精 神为内在动力,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上升期的精神风貌和美学风貌,而这正是我们当前这个伟大的 时代所最需要的一种精神品格。而在古代诸多范畴之中,嚎豪放”乃是最具主体性精神者,其内涵是不 受现实既有的僵化或过时的法度、规律的束缚,主体在融入和改造现实的过程中以气的积聚的形式加强 了自身的素养(“嚎”),为其突破这些僵化或过时的法度、规律提供了一个基本前提,并最终以自由、创 新的形式表现出来(“放”)。这样一个深具动态的生成流程,正是嚎放继承和发扬易传》美学创新 精神的一种典型体现,是惕易传渼学精神在美学范畴中的一个完美结晶。 、小结 中华民族新的审美理想的重建,无疑极为需要“豪放精神和美学风貌。张少康先生认为,中国 古代美学的主要精神是“建立在“政’、民本'思想上的,追求实现先进社会理想的奋斗精神和在受压 抑而理想得不到实现时的抗争精神,也就是为民请命’、怨愤著书'和不平则鸣'的精神,它体现了 我们中华民族坚毅不屈、顽强斗争的性格和先进分子的高风亮节、铮铮铁骨。宋词中的“放',尤 ①张增田《倜易)的刚与柔》,载倜易研究》19%6年第4期 ②陈望衡仲国古典美学史》上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6页 ③宗白华镁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3页。 ④胡健湯传》美学思想》载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5期 ⑧张涛埸学与中华民族创新精神》,载倜易研究》2007年第2期 ⑧张少康徒历史发展必由之路—论以古代文论为母体建设当代文艺学》,载伩学评论》1997年第2期 C1994-2010ChinaAcademicou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n.cnki.ner
这是因为 ,“刚是阳的本质特征 ,是由动、进取、创造等元素组成的协合力 ,具有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强 大动力。……阳刚之用可归纳为三点 :第一 ,刚是有所作为的必要条件。首先表现在刚的不可或缺性 , 创立非凡业绩 ,造就辉煌人生 ,离不开体阳运刚。……第二 ,刚是自求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三 ,刚是 突破困境的主要力量。”①说到底 ,“刚 ”在美学上最根本的特点 ,乃是一种极为强烈的主体性精神 ,“‘天 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最为充分体现人的主体意识的话可以看作《周易 》的灵魂。”②因此 ,尚 “刚 ”却正是儒家思想中极为强烈的入世精神的一个契机和切入点 ,故孔子就十分重视“刚 ”的作用 ,并 做了很多论述 :“子曰 :‘吾未见刚者。’或对曰 :‘申枨。’子曰 :‘枨也欲 ,焉得刚 ?’”(《论语 ·公冶长 》)、 “刚、毅、木、讷 ,近仁。”(《论语 ·子路 》)可以看出 ,“刚 ”虽然有缺点 (这种缺点是过于“刚 ”而未容纳 “柔 ”之长所造成的 ) ,但孔子对于“刚 ”基本上是持肯定态度的 ,其中在《子路 》篇中两次把“刚 ”视为仅 次于他心目中的理想境界 ———“仁 ”和“中行 ”。当然 ,孔子的思想在总体上毕竟又是保守的 ,如果是在 刚柔并济的基础上突出“刚 ”的作用 ,那么它就转变为积极而值得肯定的因素了。 刚柔落实到现实生活中来 ,则刚就体现为人的主体性精神的突露 ,体现为人积极进取的可贵精神。 正是在此意义上 ,宗白华才指出 :“《易传 》是儒家经典 ,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如《易经 》中有六个字 : ‘刚健、笃实、辉光 ’,就代表了我们民族一种很健全的美学思想。”③《易传 》美学奠定的这种审美意识 , 其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 ,因为“《周易 》这种尚大尚力尚刚的美学崇尚是与它‘人与天地 参 ’的美学追求是一致的 ,同样体现出了处于上升时期的社会政治力量的精神风貌 ”④,这种精神风貌 , 对于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尤为重要 ,尤其有着可资借鉴的伟大的现实意义。“从一定意义上说 ,《周易 》 就是讲创新的书 ,易学就是研究创新的学问。更为重要的是 ,易学中倡导变革、鼓励创新的丰富内涵 ,对 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至深至巨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无数杰出人士在其启迪和激励下 , 积极投身理论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等创新实践 ,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中华 民族创新精神是基于一种忧患意识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而这种意识、这种精神主要来源于易 学。”⑤从根本上来说 ,《易传 》美学的这种“创新 ”精神、“壮美 ”特色和深沉的忧患意识 ,以人的主体性精 神为内在动力 ,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上升期的精神风貌和美学风貌 ,而这正是我们当前这个伟大的 时代所最需要的一种精神品格。而在古代诸多范畴之中 ,“豪放 ”乃是最具主体性精神者 ,其内涵是不 受现实既有的僵化或过时的法度、规律的束缚 ,主体在融入和改造现实的过程中以气的积聚的形式加强 了自身的素养 (“豪 ”) ,为其突破这些僵化或过时的法度、规律提供了一个基本前提 ,并最终以自由、创 新的形式表现出来 (“放 ”)。这样一个深具动态的生成流程 ,正是“豪放 ”继承和发扬《易传 》美学创新 精神的一种典型体现 ,是《易传 》美学精神在美学范畴中的一个完美结晶。 三、小结 中华民族新的审美理想的重建 ,无疑极为需要“豪放 ”的精神和美学风貌。张少康先生认为 ,中国 古代美学的主要精神是“建立在‘仁政 ’、‘民本 ’思想上的 ,追求实现先进社会理想的奋斗精神和在受压 抑而理想得不到实现时的抗争精神 ,也就是‘为民请命 ’、‘怨愤著书 ’和‘不平则鸣 ’的精神 ,它体现了 我们中华民族坚毅不屈、顽强斗争的性格和先进分子的高风亮节、铮铮铁骨 ”⑥。宋词中的“豪放 ”词 ,尤 59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张增田《〈周易 〉的刚与柔 》,载《周易研究 》1996年第 4期。 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 》上卷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 2007年 ,第 26页。 宗白华《美学散步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81年 ,第 43页。 胡健《论〈易传 〉的美学思想 》,载《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4年第 5期。 张涛《易学与中华民族创新精神 》,载《周易研究 》2007年第 2期。 张少康《走历史发展必由之路 ──论以古代文论为母体建设当代文艺学 》,载《文学评论 》1997年第 2期。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其是辛词,为什么其人格境界、思想境界、精神境界特别高呢?可以说根本原因就在这里。因此程观林 先生在儫放词说略》文中认为:嚎豪放词自皦煌曲子词跗代以来,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文学的角度 来看可以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力量。尤其是,历代表现爱国主题的豪放词,在历史长河中 生动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思想火花和艺术风貌。即使其他题材的豪放词,也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华词 人的情操和风华。在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宝库中,豪放词的主流无疑是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艺术 品。”而且,从中国古代美学史来看,“中国文学史上的几次大的复古运动,都是打着复古的旗号来批判 绮靡阴柔的文风以重振阳刚派文学的领导地位的”。陈传席也在国绘画美学史》书中沉痛的述 说了中国古代尤其是封建社会后期中华民族在审美意识趋于“柔”之后所带来的极大危害。审视历 史,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重视大义凛然的民族气格,开拓进取的民族风貌,崇尚自强不息、日新,日 日新,又日新旳创造创新的民族精神,这些思想品格,其根源乃正在于《易传》这种积极刚健为主的 刚柔并济”旳晢学辩证法境界,而嚎豪放羹美学范畴,则不过是中国古代美学领域里的一个精彩的高潮 式呈现而已。当代,我们急需继承这精神并实现这境界,重建中国现代社会以壮美为主要特色的审 美理想,从而推动现代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①程观林儫放词说略》,载礅州师专学报》1996年第5期 陈望衡仲国古典美学史趾上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48页 ③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480-481页。 上接第9页) 对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影响。这集中表现在:其一,就生命情怀讲,尊崇生生”的易道必然要求珍重宇 宙的大千生命。依此路向,儒家主张仁民爱物,道家主张“道法自然”等,都对解决当代人与人、人与自 然的紧张关系颇有意义。而且,倜易)生命性有助于消融当代科技社会中工具理性的冷漠,使科技 与人文在稳定的张力结构中彼此关照和谐。其二,就担当精神讲,在惕易传》君子”人格的感召下,“天 下兴亡,匹夫有责逐渐化为民族心态。当前民族复兴任重道远,我们倡导担当精神,意义重大。其三 就乐观品格讲,婤易潲乐观品格对后世影响深远,如朱熹曾讲乐’能“消融其渣滓”、王阳明曾讲 “乐是心之本体。乐观精神逐渐积淀为民众的集体无意识,内化为一种生活方式,可以说“这种精神 不只是儒家的教义,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普遍意识或潜意识,成为一种文化一心理结构 乐观精神成为我们自强进取的重要精神力量,有待于大力倡导。 “正是希望,而不是现实,才更显示出人生的最高意义和其真实性。”探讨《周易》希望品格,对 于开掘碉易鹏文化内涵,认识我们终极关怀的特色,培育民族精神都有重要意义 ①朱谦之佬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03页。 ②朱熹四书集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112页。 ③王阳明砖习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46页。 ④李泽厚仲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11页。 ⑤张世英新哲学讲演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73页。 o1994-2010 China Academic 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p. //nnw cnkiner
其是辛词 ,为什么其人格境界、思想境界、精神境界特别高呢 ? 可以说根本原因就在这里。因此程观林 先生在《豪放词说略 》一文中认为 :“豪放词自《敦煌曲子词 》时代以来 ,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文学的角度 来看可以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力量。尤其是 ,历代表现爱国主题的豪放词 ,在历史长河中 生动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思想火花和艺术风貌。即使其他题材的豪放词 ,也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华词 人的情操和风华。在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宝库中 ,豪放词的主流无疑是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艺术 品。” ①而且 ,从中国古代美学史来看 ,“中国文学史上的几次大的复古运动 ,都是打着复古的旗号来批判 绮靡阴柔的文风以重振阳刚派文学的领导地位的 ” ②。陈传席也在《中国绘画美学史 》一书中沉痛的述 说了中国古代尤其是封建社会后期 ,中华民族在审美意识趋于“柔 ”弱之后所带来的极大危害。 ③审视历 史 ,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重视大义凛然的民族气格 ,开拓进取的民族风貌 ,崇尚自强不息、“苟日新 ,日 日新 ,又日新 ”的创造创新的民族精神 ,这些思想品格 ,其根源乃正在于《易传 》的这种积极刚健为主的 “刚柔并济 ”的哲学辩证法境界 ,而“豪放 ”美学范畴 ,则不过是中国古代美学领域里的一个精彩的高潮 式呈现而已。当代 ,我们急需继承这精神并实现这境界 ,重建中国现代社会以“壮美 ”为主要特色的审 美理想 ,从而推动现代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① 程观林《豪放词说略 》,载《徽州师专学报 》1996年第 5期。 ② 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 》上卷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 2007年 ,第 248页。 ③ 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 》,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 , 2002年 ,第 480 - 481页。 (上接第 91页 ) 对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影响。这集中表现在 :其一 ,就生命情怀讲 ,尊崇“生生 ”的易道必然要求珍重宇 宙的大千生命。依此路向 ,儒家主张仁民爱物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 ”①等 ,都对解决当代人与人、人与自 然的紧张关系颇有意义。而且 ,《周易 》的生命性有助于消融当代科技社会中工具理性的冷漠 ,使科技 与人文在稳定的张力结构中彼此关照和谐。其二 ,就担当精神讲 ,在《易传 》“君子 ”人格的感召下 ,“天 下兴亡 ,匹夫有责 ”逐渐化为民族心态。当前民族复兴任重道远 ,我们倡导担当精神 ,意义重大。其三 , 就乐观品格讲 ,《周易 》的乐观品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如朱熹曾讲“乐 ”能“消融其渣滓 ”②、王阳明曾讲 “乐是心之本体 ”③。乐观精神逐渐积淀为民众的集体无意识 ,内化为一种生活方式 ,可以说“这种精神 不只是儒家的教义 ,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普遍意识或潜意识 ,成为一种文化 ─心理结构 ”④, 乐观精神成为我们自强进取的重要精神力量 ,有待于大力倡导。 “正是希望 ,而不是现实 ,才更显示出人生的最高意义和其真实性。”⑤探讨《周易 》的希望品格 ,对 于开掘《周易 》的文化内涵 ,认识我们终极关怀的特色 ,培育民族精神都有重要意义。 69 ① ② ③ ④ ⑤ 朱谦之《老子校释 》,北京 :中华书局 , 1984年 ,第 103页。 朱熹《四书集注 》,南京 :凤凰出版社 , 2005年 ,第 112页。 王阳明《传习录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 2004年 ,第 146页。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985年 ,第 311页。 张世英《新哲学讲演录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4年 ,第 573页。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