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和反对,并对菲律宾、日本、南朝鲜等国家的领导人进行严厉的谴责。45从这一时期中共中 央提出的政策原则中,除北朝鲜,其他亚洲国家显然不在新中国首先建立密切关系的国家之 列,中共更关心的是同那里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关系。4即使这些国家要同新中国发展 关系,也必须首先“断绝与反动派的关系,不再勾结或援助中国反动派,并向人民的中国采 取真正的而不是虚伪的友好态度”。47 总而言之,到1949年夏季,未来中国外交的“内向性”已经相当明显地显露出来,并 且已经渗透到对各种类型的国家的政策中。 (三)“内向”与“外张”的抉择:(1950年中苏结盟至1955年)。 如上所述,从抗日战争结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共中央在考虑和制订对外政策时 直受到国内政治斗争的影响,“内向性”自然成为形成时期的新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品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情况开始发生变化,新中国外交开始受到一种“外张力”的牵引。这 里所谓的“外张力”,是指对中国境外的国际事务的关注和干预。它部分地来自于中国革命 运动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冲动,即渴望中国革命的胜利在全世界、至少也要在中国的周边地区, 产生无比巨大的影响。48另一方面,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和周边形势的变化,也是导致 “外张力”产生和加强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1950年中苏结盟到1954年中 国外交的发展是“内向”受到“外张”牵引和抵制“外张”的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成立之初采取的最重要的外交行动是与苏联结盟。中共领导人最初显 然主要考虑的是中国革命胜利后面临的问题。确切地说,是中国革命胜利后恢复国民经济、 保持政局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和完成国家统一等等内在的需要,推动新中国走上与苏联结盟 的道路。毛泽东在12月16日在莫斯科第一次见到斯大林便声明:“中国需要三到五年的 和平喘息时间,用这段时间来恢复战前的经济水平和稳定全国的局势”。他实际上提出了新 中国与苏联结盟的主要目的,即希望苏联提供安全保障、政治支持和经济援助。4 毛泽东很可能是逐渐地弄明白中国需要付出的代价的。1949年2月米高扬访问西柏 坡时,双方便谈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苏联与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条约。米高扬曾表示 苏联承认那是不平等条约,但他没有表明苏联准备如何处理它。50 很有可能是估计到了在处理中苏条约问题上会碰到困难,中共领导人在解放军渡江前夕 便开始向党外人士暗示,中苏条约有可能要保留。51刘少奇在7月访问莫斯科期间,试探性 地向斯大林提出了处理中苏条约的三点办法,即1,保持原条约,新中国予以承认;2,签 订新的条约以取代旧条约:3,两国政府换文,说明暂时维持现状。他委婉但明确地告诉斯 大林,中国国内在苏军驻扎旅顺、外蒙古独立和苏联从东北搬走厂矿设备等问题上,存在强 烈的不满,虽然中共一直在尽力说服他们。斯大林当时的态度并不明朗 斯大林在12月16日与毛泽东的会谈中,明确否定了重订新条约的可能性,他的理由 是修改条约将会触及雅尔塔协议,从而引起美英要求改变有关千岛群岛和南库页岛的条款。 尽管毛泽东表示,在旅顺驻军和中东铁路问题上可以维持原有的规定,斯大林仍然无意改变 《帝国主义反对中国人民和远东人民的新阴谋》,1949年7月17日《新华社电讯稿 46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22° 47毛泽东:《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1949年6月15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66页 48这方面较有代表性的论述可见周恩来:《民族解放运动的地位和作用》,1951年4月9日,《周恩来外交 文选》,第34—37页。刘少奇:《在亚洲澳洲工会会议上的开幕词》,1949年11月16日,《建国以来刘 少奇文稿》,第1册第130-135页 《斯大林与毛泽东会谈记录》,1949年12月16日,《党史研究资料》,1998年第5期 50 Andrei Ledovsky, "Mikoyan's Secrete Mission to China in January and February 1949", Far East Afairs, No 2,1995 《周恩来选集》,人民出版社1980版,上卷第321页 52《代表中共中央给联共(布)中央斯大林的报告》1949年7月4日。7 和反对,并对菲律宾、日本、南朝鲜等国家的领导人进行严厉的谴责。45从这一时期中共中 央提出的政策原则中,除北朝鲜,其他亚洲国家显然不在新中国首先建立密切关系的国家之 列,中共更关心的是同那里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关系。46即使这些国家要同新中国发展 关系,也必须首先“断绝与反动派的关系,不再勾结或援助中国反动派,并向人民的中国采 取真正的而不是虚伪的友好态度”。47 总而言之,到 1949 年夏季,未来中国外交的“内向性”已经相当明显地显露出来,并 且已经渗透到对各种类型的国家的政策中。 (三)“内向”与“外张”的抉择:(1950年中苏结盟至1955年)。 如上所述,从抗日战争结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共中央在考虑和制订对外政策时, 一直受到国内政治斗争的影响,“内向性”自然成为形成时期的新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品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情况开始发生变化,新中国外交开始受到一种“外张力”的牵引。这 里所谓的“外张力”,是指对中国境外的国际事务的关注和干预。它部分地来自于中国革命 运动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冲动,即渴望中国革命的胜利在全世界、至少也要在中国的周边地区, 产生无比巨大的影响。48 另一方面,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和周边形势的变化,也是导致 “外张力”产生和加强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1950年中苏结盟到1954年中 国外交的发展是“内向”受到“外张”牵引和抵制“外张”的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成立之初采取的最重要的外交行动是与苏联结盟。中共领导人最初显 然主要考虑的是中国革命胜利后面临的问题。确切地说,是中国革命胜利后恢复国民经济、 保持政局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和完成国家统一等等内在的需要,推动新中国走上与苏联结盟 的道路。毛泽东在12月16日在莫斯科第一次见到斯大林便声明:“中国需要三到五年的 和平喘息时间,用这段时间来恢复战前的经济水平和稳定全国的局势”。 他实际上提出了新 中国与苏联结盟的主要目的,即希望苏联提供安全保障、政治支持和经济援助。49 毛泽东很可能是逐渐地弄明白中国需要付出的代价的。1949年2月米高扬访问西柏 坡时,双方便谈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苏联与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条约。米高扬曾表示, 苏联承认那是不平等条约,但他没有表明苏联准备如何处理它。50 很有可能是估计到了在处理中苏条约问题上会碰到困难,中共领导人在解放军渡江前夕 便开始向党外人士暗示,中苏条约有可能要保留。51刘少奇在7月访问莫斯科期间,试探性 地向斯大林提出了处理中苏条约的三点办法,即1,保持原条约,新中国予以承认;2,签 订新的条约以取代旧条约;3,两国政府换文,说明暂时维持现状。他委婉但明确地告诉斯 大林,中国国内在苏军驻扎旅顺、外蒙古独立和苏联从东北搬走厂矿设备等问题上,存在强 烈的不满,虽然中共一直在尽力说服他们。斯大林当时的态度并不明朗。52 斯大林在12月16日与毛泽东的会谈中,明确否定了重订新条约的可能性,他的理由 是修改条约将会触及雅尔塔协议,从而引起美英要求改变有关千岛群岛和南库页岛的条款。 尽管毛泽东表示,在旅顺驻军和中东铁路问题上可以维持原有的规定,斯大林仍然无意改变 45 《帝国主义反对中国人民和远东人民的新阴谋》,1949 年 7 月 17 日《新华社电讯稿》。 46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 年 6 月 30 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 1472 页。 47 毛泽东:《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1949 年 6 月 15 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 1466 页。 48 这方面较有代表性的论述可见周恩来:《民族解放运动的地位和作用》,1951 年 4 月 9 日,《周恩来外交 文选》,第 34——37 页。刘少奇:《在亚洲澳洲工会会议上的开幕词》,1949 年 11 月 16 日,《建国以来刘 少奇文稿》,第 1 册第 130——135 页。 49 《斯大林与毛泽东会谈记录》,1949 年 12 月 16 日,《党史研究资料》,1998 年第 5 期。 50 Andrei Ledovsky, “ Mikoyan’s Secrete Mission to China in January and February 1949”, Far East Affairs, No. 2, 1995. 51 《周恩来选集》, 人民出版社 1980 版,上卷第 321 页。 52 《代表中共中央给联共(布)中央斯大林的报告》,1949 年 7 月 4 日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